標籤:

佛教為何昌盛,道教為何凋零!

佛教為何昌盛,道教為何凋零!

2016-04-27 心靈禪語17評

佛教本質上是讓信眾信佛,仔細拆分可以分為兩方面,

一方面是相信佛的偉大而希望接近佛的境界,

一方面是相信佛的慈悲所以可以和佛做交易請佛來幫幫自己現實中的忙。

在這個過程中,佛教僧侶的作用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裡主要是指漢傳佛教),他們僅僅負責維護寺院和替佛收錢即可。

絕大部分佛教徒是不需要和僧侶進行什麼接觸就可以滿足他們的宗教需求的。比如每年去普陀山朝拜觀音的就有成百萬上千萬人,這些人中的絕大部分根本不會和僧侶接觸,也沒有和僧侶接觸的需求。

傳統上,需要與信眾接觸,喜歡和信眾密切聯繫的漢傳佛教派別是禪宗。正是這個道教化,莊子化很明顯的派別,其禪師們總是要和信眾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幾個幾十個人的開示。而現在不可否認禪宗也很少使用這種方式來弘揚佛教,因為速度太慢,效率太低,每年去禪宗祖庭少林寺的遊客至少有幾百萬人,真正能和寺里的任何僧侶說上十句以上話的人,我估計百分之一都不到。

而道教就比較可憐,相當大一部分比例的信眾信仰道教是崇拜或尊敬某一位道士,無論這個道士是具體活在某個宮觀或者深山的現實存在,還是已經羽化的歷史人物。這樣道士們弘道傳教的效率就很低,很難出現成建制的信士不需要自己說一句話就烏央烏央的跑到宮觀來磕頭,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我們凈明道的祖庭西山萬壽宮。

對於道教整體來說,道士們的素質也就直接影響道教的口碑和弘道的效率。

佛門出了敗類,幾乎不會有人因此就不再信佛。因為他們默認值是他們信的是佛,而不是僧侶。但是道門出了敗類就會導致很多人覺得道士都是這樣啊,於是就疏遠了道教。

從某種角度來說,僧侶是可以無為的,而道士是必須有為的,有為就比較危險。這個問題很複雜,很嚴重,怎麼辦?我也沒辦法,一點辦法都沒有。

非要胡說兩句的話,道教應該學佛教強化神仙信仰,同時也應該簡化神仙體系。像佛教徒信的佛,基本就是如來,觀音,彌勒,他們三個基本就是萬能的,所以什麼都不用想,見誰都磕頭許願便是。而我們的幾十上百位神仙,細緻的分管不同的事務,遇到什麼事具體該拜誰求誰,別說普通信士了,連我自己都得仔細琢磨琢磨。

這個信仰的門檻太高了,我們幾乎不存在什麼都管的神仙,按理說應是三清和玉皇,可是,三清是誰,很多不懂道教的不明白,玉皇大帝倒是都知道,可是在道教的神仙體系中他又不是最高的,這是個非常尷尬的事情。

更不要說道教的神仙體系還有不同的版本,版本之間還有細微的差異,再加上封神榜西遊記等小說的混淆視聽,想起來頭都是痛的。

而藏傳佛教之所以盛行,在於他們集結了兩方面的優勢。一方面其本身就是佛教的一部分,可以天然的吸引信佛的信眾,另一方面上師們個個身體力行,不辭辛勞的和信眾們廣泛接觸,滿足信眾的各種需求,比如對修行的疑惑,想得高人指點的願望,甚至哪怕只是想找人傾訴。

而且他們的衣冠,生活方式都和我們截然不同,差異感產生距離感,距離感產生神秘感,神秘感產生敬畏感。不過也正是因為仁波切們有為,所以負面新聞也遠比漢傳佛教要多一些。

道士們就沒有這種便利條件,尤其是正一道士,道裝脫了大家一起吃飯,不但肉要吃,酒也往往是要喝的。沒有了差異感,建設後面的敬畏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和代價就要大的多。我如果想讓大多數人在我的日常生活方式跟普通人完全一樣,甚至更放浪形骸一些的前提下,還認為我是個還可以的真道士,可能就需要付出寫幾十萬文字的代價,而仁波切們可以一言不發,一字不著,保持差異感就可以了。

這有什麼辦法?這是人性,我也沒什麼辦法。

點擊展開全文
推薦閱讀:

黃陵渝:德國的佛教
原始佛教的三法印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空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這句話?
從因緣果報上看,對於追求自己的人比較直白的拒絕了,算不算做了壞事,我會不會有什麼報應?如也被他人拒絕
佛教認為「諸法無我」,不承認靈魂的存在,輪迴之後的「我」已經不是「我」,活佛轉世又有什麼意義呢?

TAG:佛教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