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讀佛經】星雲大師講《金剛經》|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上)

  •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金剛經》

  • 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

  • 本期共讀:《星雲大師講<金剛經>》第二十四課: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上)

  • 注意事項:《金剛經全文》共三十二品 ,每天一課,分三十二天共讀

  • 金剛經第24品上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白話文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譯文:

    須菩提!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作比較,有人用七寶,集滿所有的須彌山王,用來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當然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且又能為他人解說,哪怕只有四句偈,他所得的福德,用七寶布施的福德校量,前者的布施福德,是百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數譬喻所不能相比的。

    講話:

     前分以發起修一切善,應心不住我等四相及善法相,前念後念,念念平等,那無有高下的真如性理,即是無上菩提。今明無修而修,無得而得,實相平等,此經義甚深故,因此再舉「七寶聚」布施福德與持經功德較量。雖然以山王寶聚布施,仍屬有為善法,但受持四句,是無為善法,能出生無上菩提法,此分正顯般若無價,令人開發無漏善根,行無住布施,結無漏佛果。   

    經文中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須彌山王,如是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就有一百億個小世界,每一個小世界,有一個須彌山王,為什麼稱須彌山叫山王?因為它出水高八萬四千由旬。此句意即有人,以一百億多的須彌山王,裝滿七寶去行布施,得福甚多。雖然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須彌山王的七寶聚,和受持四句經文者校量,仍是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一、須彌山寶不如法施

    前文中,用比喻較量持經的功德,有五次:

      (一)第八分「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

      (二)第十一分「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三)第十三分「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

      (四)第十五分「每日三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五)第十六分「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

      今二十四分是第六次的校量,仍為顯示受持經教者,福德最勝。因般若所詮之理,乃平等自性也,若能相應,則入妙覺圓明,理事融通的微妙法界。從外在的福德,反歸性上的福德;從形色的七寶,默照身中希有不壞的七寶;從布施有為的福德,徹見修持自性無漏的福德。如六祖惠能大師說:「乘船永世求珠,不知身是七寶。」

      《法華經》說:

      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菩薩眾僧,復能清凈持戒,常貴坐禪,精進勇猛,攝諸善法,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

      須彌山七寶聚,有為的物質,終究是因緣假合,擋不住地水火風的摧敗毀壞,不似吾人身中七寶,性上福德,任劫火水漂,吞炭焰燒,巍巍金相,萬德炯然。因此,佛陀是真語實語者,要吾人聽受持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能信得四句偈等,即攝無量善法,趣道場樹下,得佛授記。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第三十八: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為母,方便善巧為父,檀那波羅蜜為乳母,屍羅波羅蜜為養母,忍辱波羅蜜為莊嚴具,精進波羅蜜為養育者,禪那波羅蜜為澣濯人。

      受持般若即受持相信人人有個與諸佛齊同,無高無下的如來寶藏,入此平等法智,六波羅蜜自然具足。所以佛陀反覆的校量,不論恆河沙數七寶、無量劫身命、親承供養無量諸佛等布施,都比不上般若佛母能出生三世一切諸佛。

      關於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塑像,我們常見的是頭上梳有五個髻子,左手持蓮花經書、右手執寶劍的形相。頭上的五髻,既表示童子的天真,又表示了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種智慧。左手持蓮花,花上安放《般若經》的原因,在於體現般若(大智)的一塵不染。右手持寶劍,則是為了顯示大智能斷一切煩惱,就好比金剛寶劍能斬群魔一樣。

      文殊菩薩所騎的那頭獅子象徵著智慧的勇猛,在《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用獅子的身形比喻佛菩薩的種種功德:「如來正覺:智慧牙爪,四如意足,六波羅蜜滿足之身,十力雄猛,大悲為尾,安住四禪清靜窟宅,為諸眾生而作獅子吼,摧破魔軍。」

      般若本體一塵不染,湛明圓覺,雖不持戒,而毗尼嚴凈;雖不集福,而萬德莊嚴;雖不出家,而身心寂然;雖不求佛,但成佛有餘。因為其心不住形相,不被戒法、福德、凈行、證悟等善法所縛,自凈其意,心如虛空,哪裡有凈穢的揀擇,善法惡法的愛憎呢?

      過去印度有一位國王想測驗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於是派人到牢獄裡抓來一位死囚,並且對他說:

      「現在你就要被判死刑了,不過我可以再給你一次機會,如果你能夠手捧著一碗油,頂在頭頂上,在城內的大街小巷繞行一周,假如你能夠不灑落一滴油的話,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死囚在絕望之中,突然看到一線的曙光,歡喜不已,於是小心翼翼地頂著一碗油,履冰臨淵般地繞行於街道。但是國王為了考驗他是否專心一意,派人在街道各處布置了種種的奇觀雜玩,並且挑選國中的美女,在他經過的路旁奏著美妙的音樂,輕歌曼舞,企圖分散他的注意力。他一心想要活命,只擔心頭頂上的油,一步一步往前走,所有的聲音、美麗景色,彷彿一陣雲煙,一點也引不起他的興趣,終於平安地繞回宮中,一滴油也沒有灑落。國王驚奇的問他說:

      「你在繞街時有沒有聽見什麼聲音?看見什麼動靜?」

      「沒有啊!」

      「你難道沒有聽見悅耳的音樂,看見動人的美女嗎?」

      「回稟大王!我確實什麼也沒有聽見,什麼也沒有看到。」

      我們想要受持般若無上法,就必須學習故事中的死囚,心中只有一碗油缽,面對世間的五欲引誘,不為所動,即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吾人一心護著頭頂上的油缽,就像護念那一念清凈心,當然可以跨越生死的關頭,就像禪門中的一句話:「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第六:

      善男子!一切凡愚,迷佛方便,執有三乘;不了三界,由心所起;不知三界一切佛法,自心現量;見外五塵,執為實有;猶如牛羊,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由出離。

      善男子!佛說諸法,無生無滅,亦無三世。何以故?如自心現五塵境界,本無有故;有無諸法本不生故,如兔角等;聖者自悟境界如是。

      善男子!愚痴凡夫,妄起分別,無中執有,有中執無;取阿賴耶種種形相,墮於生滅二種見中,不了自心,而起分別。

      善男子!當知自心,即是一切佛菩薩法;由知自心即佛法故,則能凈一切剎,入一切劫。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雨,潤澤自心;應以妙法,治凈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卑下自心;應以禪定,清凈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德,發起自心;應以平等,廣博自心;應以十力、四無所畏,明照自心。

      我們見外塵緣,執為實有,不知自心即三界即一切佛法,能凈一切剎塵,入一切劫,恆常自在安穩。於塵緣境起,妄起生滅見相。由此生死輪中,無有暫息。如六祖惠能大師的修心偈:

      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

      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實造於心,吉凶唯人召。

      信命不修心,陰陽恐虛矯。修心一聽命,天地自相保。

      成佛作祖,驢腹馬胎,境遇懸隔,福份高下,端視吾人休去妄心,修習真心,以一切善法扶助怯弱心,以戒律法雨潤澤卑劣心,以精進堅固狐疑心,以忍辱調伏我慢心,以禪定清凈妄想心,以智慧明照昏昧心,以佛心發起廣博平等心。

    誦讀《金剛經》就有福,持受《金剛經》就生智。「福智無比」是說《金剛經》的智慧無比,修持《金剛經》所得福德無比。用一個不可思議的比喻來形容這種無比。


    推薦閱讀: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21-25集)
    禪學筆記一禪之起緣——《楞伽經》和《金剛經》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11-15集)
    精美《金剛經》桌面圖【1099期】

    TAG:金剛經 | 佛經 | 大師 | 金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