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的創立
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哲學稱之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在這裡,「實踐的」(praktisch)這個概念包含豐富的含義。首先,它包含有感性現實的意思。其次,它包含有自由自覺的意思。第三,因此它也包含有歷史性的意義。第四,這種實踐本身具有社會性的意義。第五,這樣理解的實踐就是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社會的現實本質,它表明了人的本質的兩個方面,一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一是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所以馬克思的實踐的唯物主義就是立足於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社會的唯物主義,就是唯物主義的人本主義。第六,這樣理解的實踐同時具有辯證法的發展形式。馬克思的畢生工作,可以說都是為了探索人類實踐活動中的這種異化和揚棄異化的規律性,最終是為批判和改造現實社會以實現人的解放提供銳利的精神武器。下面我們分三個主要部分來闡述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的思想。
一、馬克思的感性學
馬克思還在早年作為青年黑格爾派分子的時候就強調感性個體的自由自發的創造性,這從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里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可以看出來。後來受到費爾巴哈的影響,馬克思的感性學逐漸成形,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自然科學和人的科學應當在感性的基礎上統一起來而建立為「一門科學」的思想,因為在他看來,人的感性是對於「真正本體論的本質(自然)的肯定」,因而感性不僅是對於自然對象的肯定,也是對於人自身的肯定。他著眼於人的感性活動即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工業和私有財產的運動,從勞動者在社會生產中與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現實關係來考察人的感性,如勞動者(工人)在勞動中的異化感、不自由感,對於勞動對象和勞動過程的陌生感,對於自己在勞動中淪為動物或非人的壓抑感等等。而從這種消極的、被顛倒的、異化了的感性中,馬克思恰好看出人與自然的那種未經異化的關係本來是什麼樣的,這就是使人類與動物相區別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在這種生命活動中,人通過實踐改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並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繫,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但私有制使人與自然界的這種關係日益喪失掉了,使其中的感性變得越來越片面和狹隘,使人對動物的優點變成了缺點。異化使人失去了人的美感,現在被唯一的感覺即對財產的「擁有感」所取代。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呢?人類又如何能夠擺脫這一困境呢?這些問題仍然只能從對人的感性活動的具體情況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作出回答。而這就是馬克思畢生所從事的工作。
因此,馬克思不僅在其早期著作中,而且在他成熟時期的著作中同樣表現出對感性實踐活動的高度重視。在系統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也說:「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係。……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於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當馬克思把「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規定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也就是必須要為滿足吃喝住穿等等而進行生產時;當他提出「第二個事實」在於,為滿足這些需要所進行的活動和所使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由此形成了「第一個歷史活動」時;當他從歷史中分析出「第三種關係」即人本身的生產(繁殖)所帶來的家庭和社會關係時,——他的立足點始終是人的現實的感性活動,它們歸結為人的「生命的生產」。
所以,馬克思的感性本身不是一種靜止的直觀形式,而是一種充滿內在矛盾衝突的活動過程,它有著各種不同的豐富內容,也有由於自身矛盾而帶來的片面化、抽象化的趨勢,因而體現為一種自我異化並在實踐中揚棄異化的歷史,但這個歷史本身仍然是感性的。可見,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與以往一切舊唯物主義(包括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近代機械的和自然科學的唯物主義、費爾巴哈的直觀的唯物主義)的本質不同之處正在於,它的出發點是在能動的、自由自覺的感性活動中創造著歷史的人,而不是與人和人的活動抽象對立著的那種僵死的「物質」對象。因此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本身具有強烈的人本主義色彩,它並不排除自然科學及對自然界的哲學思考,但它把這些思考納入到對人類歷史和人類社會的思考中來,作為其中的一個要素,因而展示了更為廣闊的哲學視野。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
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並不是把已經準備好的唯物主義「運用於」歷史領域中的結果,而是馬克思的整個實踐唯物主義的本質屬性。它所描述的恰好是人的自由的規律。馬克思所提出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以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構成歷史發展的內部動力的觀點,如果離開了作為自由自覺的感性存在者的人來抽象地理解,都會變成束縛人的自由的僵死教條。所謂社會存在和經濟基礎,無非是億萬人追求自己自由生活的現實活動(勞動和生產方式)。從宏觀來看,正是由於人類對自由的生命活動的不懈追求,人類才從原始的動物狀態走進了奴隸社會的高度文明,並由於同一個動力而上升到封建社會以至於資本主義社會,最終將要跨入到真正自由的王國即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的設想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即「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他們不是要把這一理想強加給社會,而正是從人類社會幾千年的發展中看出了人們不斷追求範圍更大、內涵更具感性的豐富性和真實性的自由這一歷史趨向,從而對歷史的前景作出了有科學根據的預言。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無疑受到了黑格爾的有關歷史是「自由意識的發展」這一深刻觀點的影響,但與黑格爾不同,馬克思所考察的是自由「意識」背後的更深層次的動力,即人的感性的實踐活動、生產勞動。此外,正因為如此,馬克思的歷史觀也就克服了黑格爾的封閉性,而成為了一個開放的系統。他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所以,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同時也超越了西方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範圍,不再只是一種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的「理論」(如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而且同時是一種「實踐的」價值論和倫理學,甚至也是一種美學。不過,馬克思也看出,要建立這樣一門新型的哲學,實證的、「科學」的維度也是絕對不可缺少的,這就是馬克思為什麼要把後半生絕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資本論》的撰寫、投入到對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深入研究中去的緣故。馬克思通過《資本論》的研究揭示了,資本主義異化的形態儘管如此壓抑人、摧殘人,但其根子還是來自於人對自由的追求,人自由地使自己成為了不自由。正因為如此,這種異化的揚棄之路也必須從這種異化本身中開闢出來。資本主義為自己準備了掘墓人,它通過高效率的工業生產而為自己的被否定提供了越來越充分的物質條件。所以,對資本主義社會異化現象的研究本身不能不採取實證科學的形式,這是由研究對象的性質所決定的,但並不說明馬克思就無條件地贊同這種方式,去把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社會完全歸結為這種量化的模式。相反,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的價值規律的研究表明,人的感性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由內涵豐富的具體的勞動蛻變為單一的抽象勞動即「社會一般勞動」,由此形成商品的價值尺度,並反過來以這種一般尺度來規定勞動本身,形成勞動力的價值與剩餘勞動價值之間的分離和對立,這只是資本主義社會下人的本質中的社會普遍性方面得到片面發展的表現。馬克思的《資本論》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即該書的副標題),本身具有一個批判的維度,它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包括定量化、精密化的運作方式)並不是永恆的,而是應當被揚棄的,必將隨著人的不可定量的本質力量的感性豐富性的全面恢復,而下降為人的本質的一個方面,而且不再是佔主導的方面。從這個立場看,《資本論》所研究的其實並不是物,而是人,是人與人的關係和人的本質,是人的「物化」和這種物化的揚棄之途,因而它實際上是經濟學—哲學。雖然這種研究只能運用「抽象力」,但它時刻考慮的是客觀過程的感性後果和人性後果。《資本論》是人學。
三、馬克思的辯證法
正如在「邏輯和歷史相一致」的理解下,馬克思的「歷史」概念已不同於通常所理解的「歷史材料」、「歷史事實」的經驗概念,而是歷史的規律和本質的概念一樣,馬克思的「邏輯」也不是通常的形式邏輯,而是黑格爾所創立的辯證邏輯了。這種辯證邏輯從形式上表現為量變到質變、對立面統一、否定之否定的三階段上升過程(相當於黑格爾《邏輯學》的存在論、本質論和概念論三個階段),但實質卻只有一個,這就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性原則,而這一原則只有從人的立場上看才有意義。馬克思的辯證法就是自由的法則、歷史的法則,「辯證唯物主義」實質上就是歷史唯物主義,歸根到底是實踐的唯物主義。
至於「自然辯證法」,則也只有從人的角度看、至少把人作為自然界的目的看才有意義,它不是對於離開人的抽象的自然界而言的,而是對於自然界作為與人相統一的整體而言的。
總的來看,馬克思的哲學作為實踐的唯物主義,包含感性的人學、歷史實踐的人學和與自然科學一致的人學,它的核心和出發點是人,是現實的人和現實的人類社會。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人學則是對唯科學主義的超越,其目標恰好是自然主義與人本主義的統一。馬克思真正深刻地揭露了人類中心主義和唯科學主義的資本主義根源,但他並沒有停留於單純道德的譴責,而是對自然科學的異化和工業的作用作了正反兩面的考察和評價,指出了人類擺脫自身困境的出路。馬克思的一些具體結論在今天也許已經過時了,但他的哲學基本精神和思維方式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並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彰顯出更加鮮活的生機。
推薦閱讀:
※馬克思盤的使用詳解
※十天共讀一本書——《馬克思靠譜》
※拜謁倫敦馬克思墓:無問西東,未來已來
※堅持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的指導地位
※這幾年對合盤(主要是馬克思盤)的研究小結(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