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史海鉤沉】千古爭議伍子胥(一)

時近端午,這一節日的由來自古有多說並呈。

最有影響自然是紀念三閭大夫屈原說,另外還有紀念孝女曹娥說,以及紀念春秋名人伍子胥說。

上述這幾個傳說的共同之處,一是均為紀念溺於江水之人;二是反映了民間對逝於江水之人普遍深切的同情。

在上述三人中,堂主自讀書以來,對其最有特殊情感的是伍子胥。

今日追想原因,大抵屈大夫高貴文雅,氣質超凡,我等普通人望之如天上星辰,實在是可遠敬而難近慕。

曹娥則是孝女,由於性別不同,所以也自然忽略了。

至於伍子胥,既非完人,更非聖人,可以說是至情至性,普通人中的英雄。所以當然就容易對其抱有更多的同情,以及願意接近的心理。更何況,對於英雄豪傑,除了同情,還有深深的仰慕呢。

-- 春秋英傑幾多悲,端午持粽辨是非。 --

堂主少年讀史之時,便對伍子胥頗有好感,早想談一談這位千古後世對其爭議不斷的悲劇英雄。

史載伍子胥本為春秋時楚國重臣世家,其本人可謂文武雙全,謀略出眾。可惜楚王無道,濫殺直臣,一家人數百老小,被殺得只剩下伍子胥一人出逃於外。此為一悲。

歷經艱險之後,終於逃至楚國邊關昭關,但楚國追索甚急,始終沒有機會出關,心急如焚,一夜之間而烏髮全白,年紀青青即呈現衰老之相,此為二悲。

到了吳國後,無門路可走,無金錢盤纏度日,於是吹蕭乞食於吳市,大好英雄,無處施力,只得俯首求乞為生,此為三悲。

終於被聲名在外的吳公子光發現,引為門客。本意欲借其引見於吳王王僚,借兵伐楚報仇。怎奈公子光早有篡位吳王之心,一直不讓吳王重用伍子胥,此為四悲。

公子光逼迫伍子胥為其出謀劃策篡位,伍子胥不得已,引入專諸和要離這兩個千古聞名的大刺客,要離貪名也就罷了,專諸卻是事母至孝,最終害死了一個大孝子母子二人,想來並非伍子胥本意,卻很無奈,此為五悲。

公子光篡位尚未成,而伍子胥的大仇人楚平王已死,未能生執其以報大仇,伍子胥為此大哭終日,此為六悲。

終於等到公子光成功上位,成為吳王闔閭,伍子胥引薦兵聖孫武給吳王,訓練士卒,終於三戰攻入楚國郢都,吳兵縱兵行兇,滿城生靈多有塗炭,此非伍子胥本意,卻擔下千古惡名,此為七悲。

平王已死,生前懼怕報仇,隱藏墓葬。伍子胥無處報仇,全力求訪其墓,最終掘墓鞭屍,好友申包胥來信責備他,伍子胥悲涼地回答:「 吾日暮途窮,故倒行而逆施也 」 ,此為八悲。

友人楚人申包胥與伍子胥為至交,多年之前,在伍子胥逃亡路上,二人相約,伍子胥必覆楚,而申包胥必存楚,最終申包胥泣秦庭三日,借秦兵復楚,恰吳國內亂,吳軍退去。一對知交好友,卻因政治立場不同而終互相為敵,此為九悲。

吳越相爭,吳王闔閭受傷去世後,伍子胥受家傳忠直的基因影響,未能聽孫武之勸離去,最終輔佐吳王夫差滅越國,夫差開始猜忌伍子胥位高望重,不聽其勸說,釋放越王勾踐。忠直而被猜忌,家族的宿命,此為十悲。

越王卧薪嘗膽,使用反間計,陷害伍子胥,吳王夫差賜伍子胥自殺,死前伍子胥不失英雄本色,要求懸己頭於都城東門上,以觀越兵入侵。吳王大怒,於五月初五,取子胥屍體,納於皮袋之中,沉於江中,此為十一悲。

所以吳人憐之,立祠祭祀,於五月初五紀念這位悲劇一生、可敬而更可憐的英雄人物,是為端午最初之由來。

伍子胥死後二百餘年,楚國屈原,幾乎重複了伍子胥晚年在吳國的悲劇,最終投江自殺,百姓同情之餘,在端午之日,往往合併紀念這二位先賢。

包括孔子、屈原在內的時人,以及北宋之前的後世人,對伍子胥的評價大多為同情和正面。

比如《 史記》作者、太史公司馬遷對伍子胥的評價是:「 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悲夫!方子胥窘於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孔子的學生以伍子胥掘墓鞭楚平王請問孔子:「 笞墓何名乎? 」 孔子的回答則是:「 子之復仇,臣之討賊,至誠感天,矯枉過直。乳狗哺虎,不計禍福。大道不誅,誅首惡。子胥笞墓不究也。」

屈原的評價是:「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 」

蘇軾的評價是:「 父不受誅,子復仇,禮也。生則斬首,死則鞭屍,發其至痛,無所擇也。 」

不過,大致從南宋以後,以至於明清,對伍子胥的評價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更多的負面評價,開始佔據了上風。

在明人所撰 《 清平山堂話本 》 中記載:北宋真宗曾駕臨武廟,見陪祀七十二子中有伍子胥和趙雲,有大臣奏說: 「 伍子胥曾鞭主屍,趙雲曾叱主母,此二人不堪入廟。 」 真宗曰:「 此二人亦英傑也,可於門首享祭。」 於是至今在武廟為把門將。

至於南宋,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冤殺民族英雄岳飛之後,貶低甚至斥責伍子胥就成為當時的政治正確。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嘛。

明、清之際,封建社會走向最後的繁榮與沒落,對民眾思想的禁錮進一步加強。所以,要一直到清末,才有梁啟超出來為其說了點好話——「 伍子胥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 。

下面,就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位春秋一代英傑人物波瀾起伏的人生。

-- 一封書信到樊城,拆散兄弟兩離分。 --

據 《 史記 . 伍子胥列傳 》 記載,伍子胥名員 ( yún ),字子胥,與其後世的屈原一樣,也是楚國人,其家為楚國世代大臣。

伍家門風甚好,用演義里的話,可以說是世代的忠良。到了伍子胥的父親伍奢這一代,被當政的楚平王任命為太子太傅,作為太子的老師,位列 「 三公 」 ,可謂國之重臣。

可是此時在楚王身上出了大問題,楚平王這個人呢,既貪婪又奢侈,楚王的位置是他趁楚國發生內亂之際,率軍奪得的。所以在他即位之後,就對臣下比較敏感地防範,那些比較富裕跋扈的,比較正直有威望的,都會被他找借口處理掉。

至於像那種奸佞媚上、而又必須依附楚王之力的大臣,楚平王就比較喜歡,費無極 ( 左傳稱費無極,史記稱費無忌 ) 就是這麼一個人,被楚平王任命為太子少傅,與伍子胥的父親伍奢做了同事,也算位高權重。

楚平王的太子名 「 建 」 ,像費無極這種沒有真本事、只靠溜須拍馬的小人,當然太子建不會喜歡,像伍奢這種有本事、正直、有威望的大臣,太子建自然很尊重。

唉,所以古人說:「 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 如果在古代,得罪小人之後,最佳的後續處理方法,其實是徹底把小人斬草除根——這才安全;當然,在現代法治社會,就沒什麼好辦法了。

費無極也知道自己不被太子待見,於是對伍奢和太子建十分嫉妒恨。怎麼辦呢?如果將來太子建順利接位,就沒有他什麼事了。所以費無極就一直想把太子建搞掉,於是想了個特別陰損的毒招——離間楚王的父子關係。

不久,費無極就趕上了一個絕好的機會——楚平王派費無極去秦國為太子建迎娶太子妃——這倒是費無極的本職工作。於是,費無極在迎親隊伍返回楚國的途中,自己離隊飛車搶先馳回,秘密覲見楚平王,向他好好地描繪了一番秦女的美貌,說得是天上地下少有。最後,向楚平王建議:「 不如大王您自己娶了得了,給太子再換個別的媳婦。 」

結果呢?自然是楚平王被說動心了,於是便半公開地娶了原先在倫理上的正在過門中的兒媳婦,給太子建另外換了個陪嫁姑娘作太子妃完事。楚平王原來的這個兒媳婦還真的確實很漂亮,進宮後十分受楚王寵愛,也給楚王生了個兒子。

很奇怪的是,但凡這種事情,往往就是一個王朝由盛轉衰的開始。與其說是上天懲戒,不如說是上樑不正下樑歪,日久時移,自然上行下效,風氣敗壞。比如後世唐玄宗同樣搶了自己的兒媳婦楊玉環作老婆,隨之重用楊國忠等楊家人,近小人而遠正直,終於引發了安史之亂,使大唐盛世轉為衰敗,唐玄宗和楊玉環本人也沒落得什麼好下場。

雖然這種壞事最終都瞞不住當事人,但是,不論太子建是厚道也好,還是為了自保也好,反正他從來沒對此事說過什麼。可做了小人的費無極不這麼想,總擔心太子建將來繼位後會對他下手。於是,又開始對楚王進讒言,說太子建天天在背後說楚王壞話。

楚平王做了虧心事,本來就心虛,於是慢慢疏遠了太子,最終把太子放到邊疆去守城了。費無極抓住一個時機,進一步對楚平王說,現在太子很怨恨大王,在邊疆守城手裡又有兵,您要小心他將來結交別國諸候,起兵作亂。

由於楚平王自己當年就是走了這條道路,最終奪取了楚王之位,所以費無極這個說法,極大地刺激了他敏感的神經,於是就召來太子太傅伍奢詢問。

伍家幾代都是正直的人,但卻不是老奸巨滑的政客,所以伍奢直言不諱地說:費無極是小人,大王您怎麼能信小人的讒言,離間骨肉之親呢?

從這件事情上看,伍家人真的太實在了,或者說長於治國而短於政爭保身。伍奢的回答並沒有解決楚平王當下最擔心的問題,反而火上澆油,在費無極的進一步讒言下,楚平王囚禁了伍奢,派人去殺太子,被派去的人同情太子,提前通知,於是太子建逃亡去了宋國。

小人的特點就是把事情做絕。所以費無極繼續對楚平王說:「 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賢能,如果不一起處理掉,將來會成為楚國的大患。我們不如用他們的父親為人質,要挾他們來都城一起殺掉算了。 」

於是,楚平王派使者欺騙獄中的伍奢:「 如果你能寫封信叫來你的兩個兒子,就能活,否則就死。 」 聽到這麼幼稚的謊言堂主都笑了。

伍奢雖然正直,也不會玩政治,但人家也不是傻瓜,一眼就看穿了楚王的詭計。於是對使者說:「 信我可以寫,但我的大兒子伍尚比較仁厚,一定會來;而二兒子伍員剛猛而能忍辱,一定不會來。」

楚平王不聽,派人去送伍奢的信,並要求使者對伍奢的兩個兒子說:「 你們來,就不殺你們的父親;如果不來,就殺掉伍奢。 」

真是知子莫如父,在收到書信後,很快看破陰謀的兄弟二人,果然如父親伍奢所言,長子伍尚慷慨赴郢都與父母一家同死,次子伍員伍子胥則在家等待消息。不久,在收到噩耗後,伍子胥以箭射退來殺他的楚王使者,出逃而去。

堂主尤為喜愛著名經典京劇劇目 《 伍子胥 》,這部大劇一共包括了 《 戰樊城 》、 《 長亭會 》、 《 文昭關 》、 《 蘆中人 》、 《 浣紗河 》、 《 魚藏劍 》和 《 刺王僚 》七折,其中第一折就是 《 戰樊城 》 。

在收到父親被楚王要求寫的書信後,與兄長伍尚商量之後,伍子胥對兄長唱道:

一封書信到樊城,拆散我兄弟兩離分。

叫家院看過酒一樽,弟與兄長來餞行。

登山涉水多安穩,披星戴月奔都城。

若是合家同歡慶,在爹娘台前問安寧。

倘若是家門遭不幸,報仇之事有弟伍員。

堂主比較喜歡以前張克老師巔峰之時的演出,人物感情揣摩到位,嗓音蒼涼高亢,很好地詮釋了伍子胥這位英雄人物。

下回預告:

伍子胥、申包胥,兩胥會長亭,原來的知交好友,申包胥,為什麼不出賣伍子胥嗎?僅僅是因為友情嗎?

文昭關、武昭關,難關終須過,一夜白頭的伍子胥,在京劇里留下了著名的老生唱腔—— 「 三輪明月 」 之一。裡面的兩處 「 鬼腔 」 ,真可謂動人心魄、催人淚下,是堂主最喜歡的唱段之一。

歡迎點贊和留言。

推薦閱讀:

「扒竊」行為是否入罪存爭議 何為「兇器」難確定
寶寶是否與父母分床分房睡惹爭議!分開睡的最好時期剖析給你聽!
最受爭議的五款熱銷車?被噴還賣的那麼好!
陳瑞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若干爭議問題
北京擬征「月餅稅」 引發爭議

TAG:爭議 | 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