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聲燭影」之宋太祖趙匡胤死亡真相

宋太祖趙匡胤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對於他的死因歷史上眾說紛紜,這也是宋朝建國之初最大的疑案。對於宋太祖的死各種史書上的記載五花八門,莫衷一是。宮闈密事,玄機重重,未能躬逢其事的後人只有通過各種史料記載及細節的分析,才能撥開重重迷霧,一解歷史疑團。

  「斧聲燭影」之宋太祖趙匡胤死亡真相 1/2  史》的記載:「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寥寥數筆,至於死因,隻字未提。  再看文瑩和尚所寫《續湘山野錄》中的記載:當天天氣突變,雪雹驟降,太祖召見了晉王趙光義。兩人延入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女也全在外面,但是他們卻看到蠟燭下,趙光義時而走動、時而坐下,太祖拿著斧子擢雪,並對光義說「好做」「好做」!遂解衣睡了。由於外面的雪大,光義留宿。五更的時候皇帝已經死了。這就是斧聲燭影的由來。  而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的《涑水記聞》記述了太祖死後,太宗皇帝趙光義即位的有關情況:「四更的時候,孝章皇后突然叫太監王繼隆去召秦王趙德芳,但他沒有去找秦王,而直接去找晉王趙光義。只見長於醫術的左押衙程德玄坐在王府門口,便問其緣故。德玄說:「二更時分,有人叫門說晉王召,出門卻不見人影。如此情況,先後三次。我恐怕晉王真有病,所以趕來。」繼恩感到怪異,便告以宮中大事,共同入見光義。光義大驚,猶豫不行,聲稱要與家人商議,繼恩催促道:「時間一長,將為他人所有了。」三人便踏著大雪,步行入宮。繼恩欲讓光義在直廬等待,自己好去通報。德玄說:「直接進去,何待之有?」三人俱至寢殿。宋皇后聽到繼恩的聲音,便問:「德芳來了嗎?」繼恩說:「晉王到了。」宋皇后見到光義,不禁愕然失色,馬上改口喊官家,說:「我們母子性命都交給官家了。」光義回答:「共保富貴,別怕別怕。」第二天,光義就即了皇帝位,是為宋太宗。  後來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的記載,基本是糅合了《湘山野錄》與《涑水記聞》中內容而成,但是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斧聲燭影」之宋太祖趙匡胤死亡真相 2/2  事可信度不高,宋太祖應該不是被親弟弟趙光義以暴力手段所殺。那趙光義是清白的嗎,他的皇位來的名正言順嗎?非也,非也。從事件的幾點詭異之處,來仔細分析一二。  一、 宋太宗趙光義登基之初,絕對是輿情危疑,眾口悠悠之際,而他卻沒有宣讀傳位遺詔以杜眾口之疑。如果宋太祖有傳位詔書,《宋史》、《續資治通鑒長編》等書中必然會記載。而且宋太宗對《宋史》中《太祖實錄》部分又親自審改,但凡有詔書絕不會沒有任何記載。  二 、看看宋太宗登基前幾名親信的表現。善醫術的程德玄半夜三更不睡覺,大冷天待在晉王府門口,懷疑趙光義有病確不敲門進去,這絕對是不正常的。內宮太監王繼恩在奉皇后召命去請趙德芳時,直接去了晉王府找趙光義,並且在趙光義久久不出的時候直接陳述厲害關係。試想一下,如果他和趙光義沒有密約,一個太監在這種關鍵時刻他敢擅自做主嗎?萬一趙光義真的不想當皇帝,不去接帝位,王繼恩還不得滿門抄斬?而且在趙光義進宮後,王繼恩說要去通報,程德玄竟然說「直接進去就是」,要是沒有預謀,一個開封府的押衙哪來的膽子在皇宮大內這麼囂張?而趙光義竟然聽從了他的話,直接闖入內宮。 三 、宋皇后聽說趙光義來了大驚失色,作為宋朝皇后對政治還是懂一些的,立馬明白了其中的奧秘,趙光義敢來必然做了充足的準備,已無力回天,也只好保命要緊。趙光義聽了宋皇后的乞求,知道皇位已到手,就故作姿態說「共享富貴」。四 、根據宋史記載趙光義即位以後,對王繼恩和程德玄恩寵有加。這二人在太祖死這件事上,應該做了拿不上檯面的事,或者說這兩個人密謀參與了趙光義的奪位機劃。 五 趙光義即位後刻意打壓殘害太祖的舊臣,如李繼勛、楊信和党進等人。與此同時,他大力提拔自己的親信。這正反兩方面的情況說明什麼,恐怕不言自明了。五、《太祖實錄》所謂「金匱預盟」的可信度存疑,《宋史》是這樣記載的:杜太后病危前,她把趙匡胤和丞相趙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遺囑」。太后認為,趙宋之所以能獲取後周的江山,就是因為一個小孩子當皇帝,如果是一位壯年君主,就不會出現「陳橋兵變」。為了不讓歷史重演,為了趙宋社稷,太后讓趙匡胤必須選擇一位「長君」做接班人。趙匡胤竟然答應了。遂命趙普記錄下來,並把這份政治遺囑珍藏在黃金寶櫃里。但是《太祖實錄》第一次編修的時候,對這件重大事件沒有任何記載。而且「金匱預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趙普才密奏,才昭告天下。趙光義雖沒有親自砍殺了自己的親哥哥宋太祖,但也絕對逃脫不了干係。他的皇位來路是明不正言不順,所謂的「金匱之盟」可信度不高。種種跡象表明,宋太宗趙光義「害兄篡位」的可能性極大。繼續閱讀:歷史 中國歷史 宋朝 趙匡胤
推薦閱讀:

在緊張恐懼、顛沛流離的環境中,能活到81歲,宋高宗是有多強大?
宋真宗趙恆:一皇叔倆堂兄,八個兄弟,突圍稱帝有多難?
宋太祖趙匡胤猝死的史聞揭秘
趙匡胤之死
李煜該感謝趙匡胤嗎?

TAG:死亡 | 真相 | 趙匡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