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錄》摘抄

《人生智慧錄》摘抄 ——叔本華論幸福

叔本華的《人生智慧錄》是由胡百華先生翻譯的。胡先生介紹說:叔本華以《世界作為意志和表象》奠定其哲學地位,但開始使得世人重視他的著作是在《補苴論文集》出版之後,而本書則是《補苴論文集》中最精華的部分。叔本華融合東西哲學主流,從勸勉世人和實用觀點著手,以卓然的智慧與洞見,平實而又精妙的筆觸,論述應該如何看待財富、地位,如何求取成功和幸福。這是閃爍著高度人文價值的一本哲學傑作,是可讀性極高、令人深思、使人倍加珍惜人生的智慧結晶。

這是曾深遠影響過梁實秋的一本書,給了他「莫大的影響」。在他看來,叔本華的基本認識是:人生無所謂幸福,不痛苦便是幸福。痛苦是真實的,存在的,積極的;幸福則是消極的,並無實體存在。沒有痛苦的時候,那種消極的感受便是幸福。幸福是一種心理狀態,而非實質的存在。基於此種認識,人生努力方嚮應該是盡量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幸福,因為根本沒有幸福那樣一個東西。不過在梁實秋看來,避免痛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慎思明辨,更需要當機立斷,這就需要歷練一種人生智慧。

這本書是從介紹胡百華先生的資料中知道的,斷斷續續看了一年零四個月。其中一些處己之道讓人警醒,在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方面,有如醍醐灌頂。現摘抄一些句子給大家分享,在當今人們努力創建社會和諧、追求幸福指數的時候,讀一讀叔本華的幸福觀,或許對我們的人生能有所啟迪。

二〇一二年一月九日

*************

「人生智慧」就是講求如何安排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獲得最大可能的幸福和成功。探求這一方面之藝術的理論可以稱為「幸福學」或「幸福論」,因為它教導我們如何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

第一章 基本的劃分

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過:「從我們內心得來的快樂,遠超過自外界得來的快樂。」個人幸福的主要因素,還有我們生存的整個模式,都取決於我們內在的品質。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外在事件或環境,對任何兩個人的影響都不相同;甚至在完全相似的環境,每個人都生活在各自不同的天地。

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怎樣,主要在於我們以什麼方式來看它,所以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世界。有人認為它荒蕪、枯燥和膚淺,有人覺得它豐富、有趣而充滿意義。同樣的,某一情景對樂觀的人看來只不過是一次可笑的衝突,憂鬱的人把它當做一幕悲劇,而恬淡的人會認為毫無意義。

人的品質比人的財富,更有助於他的幸福,然而,人對發財的打算,比之吸取教化,其專心程度何止千倍。你會看到許多人,從早到晚像螞蟻一樣忙碌不堪,為的是增加財富。除了賺錢的方法之外,他什麼都不懂。他的心靈是一片空白,因而不能接受其他的影響。心智的最高級的享受,跟他無緣,他無奈就只好沉迷於聲色犬馬中,任意揮霍,求得片刻的感官享受。

第二章 人的自身

主觀方面的福分——高貴的性格、精明的頭腦、愉快的性情、樂觀的精神、健全的身體,總之,身心健康是構成幸福的最為首要的因素。

在所有這些內在的品質之中,對幸福最有直接幫助的是心情愉快洋溢,因為心情愉快的本身就是直接的獎賞。一個人可能年輕、英俊、富有而又受人尊重;你要想知道他是否幸福,你只需要問,他性格是否愉快?在另一方面,要是他性格愉快,就不必計較他是年輕還是年老,背直還是背駝,富有還是貧窮——他是快樂的。

我們敢說,最無助於愉快的是錢財,而最能促進愉快的是健康。

一般來說,我們的快樂十之八九都依靠健康。有了健康,每一件事都令人高興;沒有健康,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讓人喜悅;甚至是其他的福分——偉大的心靈,樂觀的性格,都因為沒有健康而質變和退化。所以兩個人一見面,彼此首先問安,表達祝願,實在有道理,良好的健康畢竟是人生幸福的最重要的因素。從這些我們可以看出,為其他福分——財物、晉陞、學問或名譽,更別說為了一時的感官享受,而不惜犧牲健康,是最愚蠢的事。

人生快樂的兩大仇敵是痛苦和煩悶。我們可以進一步說,要是我們夠運氣離開一個仇敵,我們就按照離開它多少,而接近另一個仇敵。事實上,人生的過程就似乎是在這兩者之間的劇烈擺動。

空虛就是煩悶的真正來源,它總是渴望外界的刺激,冀使心靈獲得借口有所排遣。

進一步說,正如不需要進口或是很少要進口的國土是富足的,具有足夠的內在財富而無需他人幫助或所需他人幫助不多的人,就是最快樂的。

我在這裡所強調的真理——人生的幸福主要來自內心,得到亞里士多德所做出最為正確的觀察的確認。

心靈的生活不但能防止煩悶,還能抵禦煩悶的諸多惡果;它使得我們不結交壞伴侶、遠離危險、厄運、損失、奢華和那些把快樂完全置之於外在世界的人將必然遭遇到的不幸。舉例而言,我研究哲學並未為我帶來半塊錢,但它讓我節省了許多花費。

因此,我們的結論是,上天賦予充分智慧的人,最是快樂,所以主觀因素比客觀條件,對我們的關係更為密切,客觀條件無論是哪種,對我們的作用是間接的,次要的,而且是必須經由主觀因素,才得著落。

第三章 人的所有

幸福研究大師伊壁鳩魯把人類的需求分三類。首先是自然而必要的需求,例如衣和食,如果不能滿足,便會導致痛苦,這類需要很容易得到滿足。第二類的需求雖然合乎自然,但非必要的,例如滿足我們的性慾。…第三類需求既非必然也非必要,這些需求包括奢侈、揮霍、講究排場和炫耀,這是沒完沒了的,非常難於滿足。

財富好比海水:你愈喝得多,你愈口渴;名聲也是一樣。

只要想想世界如此貧困,人類的需求如是之多,而我們的整個生存都離不開這些需求,這就怪不得「財富」所得到的尊崇,超出世界上任何其他的東西了;把賺錢看做是人生惟一的目的,叫不賺錢的事物都讓路或扔掉——例如哲學被哲學家拋棄,我們就不必驚訝。人們做發財夢,或是太愛財,往往受到責備;但人們愛財是自然的,甚至是必然的,錢財像永不疲乏的變形海神,人們不管有什麼意願或慾望,一時間決定要什麼,她就立刻變成什麼。

人們一般的發現是,經歷過貧困的人比較不怕貧困,因而比之那些生於富貴人家、對窮苦無親身體驗的人,容易趨於揮霍奢侈。自小環境美好的人,一般都對未來謹慎小心,比那些突然暴富的人,較為節儉。

第四章 人的地位

出於人性的奇特的弱點,人們一般都過分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其實,只要稍假思索就會明白,不管他人的意見為何,它本身不是構成我們幸福的要素。

幸福最主要的因素在於健康,其次就是維持獨立生活和免於憂患的能力。

我們謾罵他人,就表示我們沒有真正的或真實的可埋怨對方的理由;否則,我們盡可把這些理由當做前提說出來,讓聽者自己去下結論,但我們並沒有那麼做,我們提出結論,卻忽略前提,冀望人們會假定,我們這麼做是為了長話短說。

蘇格拉底說:「一隻驢子踢我,難道你認為我應該憎恨它嗎?」

如果不是由於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而是出乎野心的驅使,大概永遠不會有人為人類留下寶貴的不朽作品。…「名聲躲開追求它的人,卻去追求躲開它的人。」

從人的幸福的觀點而言,名聲不過是滿足驕傲和虛榮心的胃口的珍貴小食;這一胃口,不管是如何仔細地掩飾,在每個人之中都是極強烈的,那些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想要成名的人,也許是最為強烈的。

使得人們幸福的是偉大的靈魂,或者說是才智上的富足。

第五章 思辨與箴言

明智人士所致力從事的是免於痛苦,不是尋求歡樂。

一個少不更事的年輕人可能會想,這個世界就是供給我們享受的,它是真正的、不折不扣的「快樂」的定居地,只有不善於克服沿途困難的人們才會找不到快樂。…因此,他到後來遭受到一些非常真實而且確定的不幸——痛苦、困頓、疾病、損失、憂慮、貧窮、羞辱,以及人生中成千的所有不幸。等到他發現這一鬼把戲在他身上玩耍過,為時已晚。

如果一個人要讓自己的事業具有優點或重要性,如果他精心策劃要完成某特定任務,那麼,他就有需要不時把注意力轉向一生的「藍圖」,也就是一張具有設計概要的小草圖。

珍惜每一天,把每一天都當做獨特的一個生命看待;我們要儘可能的把每一天過得稱心滿意,它是我們實際上擁有的惟一時間。

不幸有兩種,一種只是可能,大不了是極其可能;另一種是不可避免的。縱使一定會發生的不幸,什麼時候會發生並不確定。成日都為這兩類不幸做防備的人,沒有片刻會是安寧的。

人與人之間,在品行和才智上,上天所設定的差別程度是相當大的,但是我們的社會忽視那些差別,甚至要把那些差別消滅;或者說,社會建立了人為的差別——階級和地位的分等——來代替,後者與上天所建立的高下秩序,往往完全顛倒。

不管友誼、愛情、婚姻是如何的親密,一個人完全要靠自己照顧自己,大不了可以向孩子求助。在業務上,或在情誼方面,你跟一般人愈是不需要接觸,你的生活就愈為理想。

一個人若能依恃一己,獨立自處,將是最為幸福的。西賽羅甚至說過這樣的話:一個完全能夠自立、並且具備獨特才能的人,不可能不生活非常快樂。

我們必須限制我們的願望,抑制我們的欲求,節制我們的憤怒,要永遠記住,任何值得擁有的東西,每個人只可能獲得無限小的一部分,而在另一方面,每一個人,都會遭逢人生的許多不幸。

在一切都倏忽即逝的這個世界上,只有「變」是持久不息的。明智人不僅不會被表面的穩定所欺騙,而且能預測變動所發生的路線。

第六章 談人生的不同階段

在人生開始之際,我們期望有一個長長的未來,在一生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們就會回顧一個長長的過去。

在童年,生命像是從遠處看去的戲院里的布景;在老年,布景依然,這時我們卻已走到非常臨近布景的地方。

人生的前40年好比寫出一本書的正文,剩下的30年完成該書的注釋;沒有注釋,我們對於正文的真義、系統,該書所含的寓意,還有他可接受的微妙的引申,都無從獲得正確的了解。

(本書名原譯作《雋語與箴言》)

圖為本書譯者胡百華先生2010年6月在上海漢字書同文第13次研討會上
推薦閱讀:

搭訕及情場摘抄集錦
2017年1月15號摘抄總結
誰能告訴「一燈如豆」的出處?
女生嫁給什麼男人才有福(摘抄)
最新100句讓人熱血沸騰的勵志名言大全摘抄

TAG:人生 | 智慧 | 摘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