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秦相張儀的外交藝術兼談外交思想
06-13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09-09-29 11:40:00 ]作者:未知編輯:studa090420戰國時代是一個兵荒馬亂、諸侯國並立的年代,各個諸侯國為了要發展壯大的自己的勢力,紛紛頒布法令,進行改革,在思想上統治者放鬆對人民的控制,儒、墨、法、縱橫諸家並立,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百家爭鳴的局面,而各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積極奔走於各個諸侯國,為統治者服務。在這樣一個諸侯爭霸的時代下,『『儒家的懷柔之策和謙謙風度是多麼不合事宜,墨家的「兼愛」「非攻」極難叫之響應,法家的嚴刑峻法一時免不了上下樹敵。縱橫家們則抱著實用主義之態度,並不熱衷於派別之分,哪家哪派可以派上用場,便臨時實行『拿來主義』之後便棄之一旁,決不自始至終貫徹某一種,一切學說教訓都只是作為圓通策略的工具」。【1】因此,從中可看出戰國時代,縱橫家是一個受各個統治者歡迎的一派,他們迎合了時代需要和君王的喜好,便能得到恩寵,從此平步青雲,滋享榮華富貴。張儀順應時勢,師從鬼谷子學縱橫之術,為以後他輝煌的一生鋪平了道路。張儀出身卑微,據《史記·張儀列傳》載:「張儀已學遊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之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貪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張儀,掠笞數百」。【2】他沒有其他的求生技能,卻有傑出的才華和勃勃雄心,當然他是不會滿足於低微的社會地位,於是,通過遊說兜售自己的謀略而躋身於上流社會,正如「惟一讀書為專業,揣摩為手腕,取尊容為目標」。【3】諸侯國有雄心之國君以謀稱帝,建立強大的國家,對人才極其需要,於是禮賢下士、招攬人才,秦國就是諸侯國之中最有代表的一個。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立。商鞅雖然遭到保守勢力的陷害而被車裂,但他死後法令並未改變,他變法所確立的地主階級的政治路線仍然得到了繼承和執行,秦國繼續堅持「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4】的原則。由於實行這樣的政策,許多秦國以外的「士」,紛紛投向秦國,他們願意為秦國新興的封建政權效力。《史記·秦本紀》載在秦孝公時下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5】由此可見秦國為了強國「賓客」與「群臣」是一視同仁的,在「尊官」「分土」的誘惑下,到秦惠文王時,秦國已聚集了一大批各色各樣的人才。秦惠文王繼承先祖的遺願,他掌權後不久,秦收復了河西之地,佔有河西之地,使秦國在戰略上處於極其有利的地位,它的西面、北面沒有了強敵,南有秦嶺巴蜀、楚國相隔,東依黃河、函谷關一線天險,將各個諸侯國拒之關外,這在關中創造出一個極為穩定的環境,其形勢不僅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而且有利於發展農業生產,封建經濟迅速增長保證了政治的穩定。此時,秦無疑在諸侯國中已是名副其實的強國,逐漸具有了稱霸天下的能力,因此引起了東方六國的恐慌,在蘇秦的遊說下,六國「合縱」聯合對付秦國,當然,這對野心勃勃的秦國東進出了很大的難題,秦急需一人破壞這種局面,張儀順勢而出,入秦,惠文王十年(公元前328年)張儀被任為秦相。《資治通鑒·顯王》載「蘇秦恐秦兵至趙而敗從約,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激怒張儀,入之秦」。【6】《史記·張儀列傳》載「……張儀之來也,自以為故人,求益,反見辱,怒,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乃遂入秦」。【7】從兩段史料看,張儀入秦似乎是在蘇秦的激怒下,他為了雪辱,看似偶然,實則必然,正如他自己所想「念諸侯莫可事,獨秦能苦趙」,【8】他是放眼於天下經過深思熟慮的抉擇下,才決定入秦。並非意氣用事。張儀入秦見秦惠文王,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向秦惠文王娓娓闡述了天下之形勢,以及他的政治抱負,把他的才華表現的淋漓盡致,深的秦惠文王歡心,從《戰國策·秦策·張儀說秦王章》引一段史料,來看他非凡的說話藝術,「臣聞之,弗知而言為不智,知而不言為不忠。為人臣不忠當死,言不審亦當死。雖然,臣願悉言所聞,大王裁其罪。」【9】張儀見秦王不是一見面就自吹自擂,炫耀自己多有才華,而是先向秦王表露他的赤膽忠心,贏得秦王的信任,吊起秦王的胃口,接著「……今秦地(形)斷長續短,方數千里,名師數百萬。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是知秦戰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開地數千里,此甚大功也。然而甲兵頓,士民病,蓄積索,田疇荒,囷倉虛,四鄰諸侯不服,伯王之名不成,此無異故,謀臣皆不盡其忠也。……荊王亡(奔)走,東伏於陳。當是之時,隨荊以兵,則荊可舉。舉荊,則其民足貪也,地足利也。東以強齊、燕,中[以]陵三晉。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荊人和。……然則是一舉而伯王之名可成也,四鄰諸侯可朝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魏氏和……[是]一舉而三晉亡,從者敗。大王拱手以須,天下(徧)[編]隨而伏,伯王之名可成也。而謀臣不為,引軍而退,與趙氏為和。」【10】張儀反覆列舉本可以成「伯王之名」的事例,而由於「謀臣不為」導致「伯王之名」不成,有為地向秦王證明忠心謀臣的作用,從側面說明了他自己的忠,向秦王展露了他的才華,同時分析了秦面臨的天下形勢,秦圖天下需要哪些準備,更顯他自己的價值。吊足秦王的胃口張儀還不過癮,又說:「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伯王之業地,尊不可得,乃取欺於亡國,是謀臣之拙也」。用「謀臣之拙」反襯他自己的「智」,既然「大王之明」當然要用「智」,不然秦王也變得「愚」了。在誇讚別人之時,順其自然也推銷了自己,等時機成熟後,「……今秦地斷長續短,方數千里,名師數百萬,秦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與天下,天下可兼而有也。臣昧死望見大王,言所以[一]舉[而]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以成伯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11】張儀一吐為快。張儀切中要害,一語點破秦王心中之所想,向秦王吐露了自己的「連橫」策略,可謂水到渠成,秦王早已沉浸張儀所描繪的美麗藍圖之中,於是乎,「秦王悅之,以為客卿」,【12】張儀從此飛黃騰達,也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奠定了堅定的基礎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群雄爭立的戰國遊走於各個諸侯國,在那個時期的歷史舞台光彩奪目,出盡風頭,盡顯外交才華,為秦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張儀在「連橫」中第一步,分析天下之勢,首先看到魏、楚的重要性。《戰國策·秦策·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章》記載張儀的回話:「親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13】。魏、楚地緣與秦接壤,「圖王業」必須要先從「侵楚、魏之地」下手,魏、楚且在「合縱」的國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不過,秦不能同時侵吞魏、楚,從當時看,楚強魏弱,魏卻是合縱的核心,張儀提出「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14】可見,張儀戰略眼光的長遠,見解之獨到;張儀上任後,首先「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15】的策略,由此可見秦「親」魏必然是張儀外交的第一步,他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破壞對秦不利的合縱策略。對魏的外交的成功與否,關係著他未來的「連橫」策略的命運,關係著自己能否真正得到秦王的恩寵,換而言之,他的榮華富貴能否繼續,既然魏在張儀外交思想中如此重要,當然他是不能有絲毫馬虎。他為了讓魏親附於秦,對魏的外交過程中軟硬兼使,《史記·張儀列傳》記載:「秦惠文王十年,使公子華與張儀圍蒲陽,降之。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於魏。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16】張儀先用武力奪取蒲陽,先給一個下馬威挫其銳氣,為了表現秦與魏的友好,沒有蠶食魏的野心,不但還其土地還把公子繇做為人質送到魏,從表面上看,秦是多麼有誠意,實則正中張儀下懷,他先讓秦國在諸侯國中贏得聲譽,讓魏國君臣上下從心理上佩服秦,覺得有虧於秦,張儀便提出「魏不可以無禮」,【17】魏還那有話說,心甘情願獻出了土地以示魏之誠意。張儀外交手腕之高可見一般,不用強大的武力掠奪土地而讓對方心悅誠服地獻出土地,不僅擁有了土地還讓對手親附於自己,可謂一箭雙鵰。張儀初露鋒芒,秦惠王心悅之,封張儀為相,張儀為自己捍衛了榮譽。張儀說服魏國真正親附於秦,道路是曲折的,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史記·張儀列傳》記載:「……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肯聽儀。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張儀復說哀王,哀王不聽,於是張儀陰令秦代魏。魏與秦戰敗。」【18】從此段史料得知,張儀的「連橫」策略在魏推行並不容易,為了能達到他「為秦」的目的,精心與秦惠王上演了他被免相的一幕,進而奔走到魏國,作魏相,從內部摸清魏國,可以說張儀成了一個「間諜」,表面上為了魏國,說服魏王親秦,為了「連橫」他是不擇手段,魏王不聽,便讓秦用武力攻魏,蠶食魏國土地,在軍事上使秦給予他幫助。用道德的眼光看張儀,他簡直就是一個卑鄙小人,然而。作為外交家,為了達到目的他做的一切又無可厚非。慎靚王四年(公元前317年),張儀才說服魏王親秦。正當張儀說服魏一籌莫展時,「齊又來敗魏於觀津」【19】「秦敗韓師於脩魚,斬首八萬級,虎其將叟、中差於濁澤。諸侯振恐」,【20】此兩次重大事件,對張儀來說,猶如神助,張儀看到時機成熟,於是再一次勸說魏王親秦,在這裡分析一下張儀的勸說藝術,據《戰國策·魏策·張儀為秦連橫說威望章》記載張儀說魏王:「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輔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21】張儀先向魏王分析了魏不利的地理環境,接著又說:「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秦、韓為一國,魏之亡可立須也,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卧,國必無憂矣」,【22】張儀分析了「不事秦」魏則「患」,「事秦」魏則「無憂」,他從兩個方面對比,而用溫和的語氣緩緩向魏王講述,並沒有用強硬迫使魏王親秦,而是讓魏王自己看清形勢,讓魏王自己明斷,既緩和了氛圍,又達到了利誘魏王的效果。最終,魏王被張儀的語氣征服,魏王聽從了張儀的建議親附於秦,以「寡人(惷)[憃]愚,前計失之。請稱東藩,築帝宮,受冠代,祠春秋,效河外」,【23】宣告張儀對魏外交的徹底勝利。張儀對魏的使命完成後「張儀歸,復相秦」。【24】魏只是他「連橫」外交的第一步,當然僅魏不能完全展現他外交之高明,他的好戲才剛剛拉開帷幕。二楚在六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楚地大物博,兵強馬壯,正如張儀所說:「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25】楚與秦接壤,對秦構成很大的威脅,是秦東擴的一頭攔路虎。魏國經過數年張儀終於說服魏國親秦,魏國既服,制服楚國勢在必得,那樣合縱自然會失去根基和力量。當時,楚聯齊抗秦,使秦的發展大受影響,因此破壞齊、楚聯盟是秦國外交關鍵的一步。張儀使楚與齊「閉關絕約」,【26】成就了張儀外交上欺楚的佳話,一直為史學界津津樂道。《史記·楚世家》記載:「十六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謂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願為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為門闌之廝也。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如是則齊弱矣。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張儀至秦,詳醉墜車,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儀以吾絕齊為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秦齊交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將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27】從史料可知,秦想侵楚,但苦於沒有借口,秦王擔心東邊的齊國幫楚,張儀明白了秦王的心病後,為秦王排憂解難,到楚國用利誘的方式欺騙了楚懷王,實現了他使楚國閉關絕齊的外交目的,張儀騙楚懷王外交辭令上很有藝術,他見到楚懷王先向展現秦國對楚的友好,謊稱秦王「無甚悅者」是楚王,滿足楚懷王的虛榮心,使楚懷王感到無比自豪,接著又說秦王「所甚憎者」是齊王,這使楚王有所思慮,畢竟當時秦國的國力遠遠強於齊國,讓楚王心底思量親秦的強還是親齊的弱,張儀進入主題表明秦想讓楚閉關絕齊,又抓住貪圖土地,好色的弱點,楚懷王好色有史料可證,《戰國策·楚策·張儀之楚》記載:「楚王曰:『楚,僻陋之國也,未嘗見中國,虛榮之女如此美也,寡人之獨何為不好色也』」。【28】張儀抓住此兩弱點用「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是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29】利誘他,楚懷王聽了簡直就是天上掉下的餡餅,多好的事,不費一兵一卒不僅得到土地、美女,又能與強大的秦國作為兄弟之國,不甚樂哉!張儀還不忘記提醒他「北弱齊」,楚懷王想著土地美女恨不得立即絕齊,張儀看著楚懷王逐步走進為他親手設的陷阱,為了誘他跳入,到秦後佯裝有病遲遲不上朝,,張儀不上朝當然沒有人向秦王說獻地之事,楚懷王心裡急,便使人辱齊王,「齊折楚符而合於秦」,【30】楚懷王完全跳入陷阱,正中張儀下懷,用「六里之地」的許諾激怒楚懷王,楚懷王「卒發兵而使將軍屈匄擊秦。秦齊其攻楚,斬首八萬,殺屈匄,遂取丹陽、漢中之地。楚又復益發兵而襲秦,至藍田,大戰,楚大敗,於是楚割兩城以與秦平」。【31】張儀這一次是他最經典的成功外交,他一石三鳥,既為秦國攻打楚國找到借口,贏得輿論上的支持,又拉攏了齊國,解除了楚、齊聯盟對秦的威脅,還戲耍了楚王,使張儀他自己名聲大振。在張儀的「連橫」外交策略中,拉楚親秦,才是最終目的,張儀欺楚,秦楚關係惡化,肯定不是張儀所願看到的,再次遊說楚國只是時間問題,等時機成熟,張儀義不容辭赴楚,為秦效勞。懷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史記·楚世家》記載:「秦使使約復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願得張儀,不願得地』」。【32】《史記·張儀列傳》又載:「秦要楚欲得黔中地,欲以武關外易之。楚王曰:『不原易地,原得張儀而獻黔中地』」。【33】從兩段史料看似乎讓人有些迷糊,第一段史料是秦獻地想「和楚」,第二段史料是想用「武關外」換取楚國「黔中地」,不過,兩段史料楚王表現「願得張儀」,為秦張儀再一次出使楚國,上演了一場「以身易地」的好戲。張儀戲耍楚王后,第二次出使楚國,他是拿著生命做賭注,然而張儀用他的智慧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再一次說服楚王與秦王和好,達到了他「連橫」善楚的目的。張儀之所以能在怒虎口中脫險,與他的過人的外交智慧密不可分,他在第一次出使楚國時,買通了楚王的親信靳尚,摸清了楚王寵夫人鄭袖,鄭袖嫉妒心強怕失寵,「張子曰:『彼鄭周之女,粉白黑,立於衢閭,非之知見之以為神』。……南後。鄭袖聞之大恐。令人謂張子曰:『妾聞將軍之晉國,偶有金千金,進之左右,以供芻秣。』」【34】張儀作為一個優秀的外交家,具備遠見的能力,做事之前,早已為自己留下後路,他洞察秋毫,利用一切對方的弱點,來保證外交的成功。《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張儀乃請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張儀曰:『秦強楚弱,臣善靳尚,尚得事楚夫人鄭袖,袖所言皆從。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35】事實證明了張儀預見的準確,「懷王后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36】作為一個傑出的外交家,不但有過人的膽識,更要有先見之明,張儀則要有先見之明,張儀則二者結合的天衣無縫。張儀成功地脫險後,並沒有離開楚國,聽說蘇秦死了,他立即抓住機會說服楚懷王親秦,《資治通鑒·卷三》記載:「張儀因說楚王曰:『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不格明矣。今王不事秦,秦劫韓驅梁而攻楚,則楚危矣。秦西有巴、蜀,治船積粟,浮岷江而下,一日行五百餘里,不至十日而拒扞關,扞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秦舉甲出武關,則北地絕。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37】張儀這次說服楚懷王,有別於他說服其他任何一個諸侯王,他在說服其他諸侯王時,主要用利誘的手段進行外交勸說,重點說諸侯國自身存在的弱點,親秦對他們有那些好處,讓諸侯王自己權衡利弊,用溫和的語氣述說,而張儀說懷王則是用威脅的語氣,用大量的言辭來說秦國的強大,楚國的弱小,楚國如果不親秦,秦就會用武力征服,當然,也有對楚王的利誘,不過,在整體上看,張儀死死抓住楚懷王懦弱,怕秦的心理,幾乎用要挾的方式說服了楚懷王親秦,張儀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三張儀成功地使魏、楚親秦,他的「連橫」策略已經成功了一大半,到剩餘的幾個諸侯國進行遊說,在有利於的環境下,張儀繼續推行他的「連橫」策略,從張儀離開楚國後,並沒有忙於回秦國邀功而是直接到韓國,說服韓王親秦,他才回秦,秦惠文王為了嘉獎「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38】(史記)一個外交家,他時時要以成功的外交實現他的政治抱負為使命,回饋「伯樂」,而不會貪圖安逸的享樂,因為他時時處於緊張狀態,當他的使命未完成,榮華富貴瞬間就會化為泡影,他沒有永久的安逸,只有不停的奔跑。張儀在秦短暫逗留,緊接著到齊、趙、燕分別進行遊說,張儀用他那三寸不爛之舌,一一說服了諸侯國親附於秦。張儀說服韓、齊、趙、燕四國,基本上和張儀說服魏、楚的方式一樣,重點從他們的本國自身的弱點著手,分析他們本國存在的危機隱患,張儀把「隱患」用言辭不斷地放大,使它清晰地呈現在諸侯王眼前,從心理上使諸侯王有所懼,再講清親秦後他們能消除所謂的隱患,不過,張儀就是因地制宜,根據諸侯國不同的情況,一切從實際出發,用不同的外交方式和言辭藝術,達到他的外交目的。張儀「連橫」策略之所以成功,雖說有強大的秦國做後盾,但更與他出色的外交才能分不開,他遊說各國之前,先摸清各國情況,包括天時、地理、人民、謀臣、經濟、政治、軍事等各方面情況,還有諸侯國國君的性格、愛好、親疏等,做到知彼知己,心中有底後,用詭辯的方式,以偏概全,誇大對方的弱點,再用充滿動人魅力的美妙說辭自圓其說,說服諸侯王。張儀已把外交上升為一種藝術。張儀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外交家,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很成功的軍事家,《孫子兵法·謀略》云:「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39】張儀恰恰做到了。張儀實現了他「連橫」的外交思想,向秦王兌現了「破天下之從,舉趙亡韓,臣荊、魏,親齊、燕,成伯王之名,朝四鄰諸侯之道」【40】的諾言,(戰國策)張儀的一生對秦惠文王忠心耿耿,對秦鞠躬精粹。張儀在秦惠文王一代的外交,不管是弱魏還是弱楚,目的都是為了拆散六國的合縱聯盟,張儀的外交貢獻也集中表現在這裡,所以李斯說:「惠文王用張儀之計……散六國之從,使之西向事,功施到今」。【41】(史記)從張儀的連橫策略還演化出了著名的「遠交近攻」的謀略。《戰國策·秦策三·范雎至秦章》中范雎向秦昭王獻計:「大王越韓、魏而攻強齊,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之則害於秦。臣意王之計,欲少出師,而悉韓、魏之兵則不義矣。今見與國之不可親,越人之國而攻,可乎?疏於計矣。昔者齊人伐楚,戰勝,破軍殺將,再闢地千里,膚寸之地無得者,豈齊之欲地哉?形弗能有也。諸侯見齊之罷露,君臣之不親,舉兵而伐之,主辱軍破,為天下笑。所以然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此所謂『藉賊兵而齎盜食』也。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今舍此而遠攻,不亦繆乎?」【42】這是連橫策略的具體實行,正是遠交近攻策略的幫助,秦國一步一步蠶食其他六國,從而一統天下。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們面對著一個錯綜複雜的世界格局和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發展,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流,但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恐怖主義,以及邊界糾紛、民族衝突和地區戰爭仍然存在,還得長時間的存在。科技突飛猛進的發展,經濟的全球化又帶來了很大的機遇,中國面臨這機遇,也有嚴峻的挑戰。中國在這多變的國際局勢中,能否在各懷鬼胎的「戰國」時代站穩腳跟,不斷取得新的發展突破,對中國來說至關重要。因此,張儀的外交思想,給發展中的中國有很大的啟發。張儀在諸侯國遊說之遊刃有餘,他有一個強大的秦國為他撐腰,弱國無外交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中國要在世界講台上有發言權,必需加快發展,使自己強大。當然要發展不但要有一個安穩的國內環境,也要有穩定的國際環境,為此,中國要儘力維護世界和平處理好與各國的關係,同各國友好往來,並同一些重要國家建立戰略合作夥伴,同時,也不可忽視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加強與周邊國家友好關係,保證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從而更好地發展自己.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肩與臀的矛盾藝術
※Art Amoy 國際博覽會當代區——東視聖軒美術館
※取名字的學問與藝術(三)
※視覺呈現更具質感的《朗讀者2》,依舊在用故事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