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心理素質對教學的重要性

教師心理素質對教學的重要性

教師的職業是一種特殊的職業,是一種用生命感動生命,用心靈澆灌心靈的職業,正如雅斯貝爾斯告訴我們的:「教育意味著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工作的這一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性。所以,要讓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首先教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要有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學校的教育活動要重視教師的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

一、教師心理素質的內涵

教師的心理素質是指表現在教師身上的那些經常的、穩定的心理特徵,它的內涵廣泛,包括了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的各個方面。

1、認知因素: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和觀察力等;

2、一般情緒因素:情緒、心境、激情、熱情等;

3、意志及其品質:意志的果斷性、頑強性、抑制性;

4、性格因素:謙遜、勤奮、內向、外向等;

5、氣質因素:個性情緒和活動反應的強度等。

由於教師的職業特點及其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決定了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大量研究結果證明,教師的心理素質尤其是個性品質和個性心理特徵,對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和性格的塑造具有深刻的影響。

二、成功教師應具備的五種心理能力

教師心理素質最核心的成分是其實質內容,它支配和調整著教師工作中的行為表現,也決定其能否勝任教師職責。成功教師應具備的五種心理能力。

1、角色適應力——教書育人的基礎。教師的角色適應力不僅指教師要適應角色轉換,而且在教育思想觀念、工作方式、人際關係、生活環境等多重角色轉換上也要適應。

2、心靈感悟力——尊師愛生的基礎。教師應當對學生心靈有特別的感悟力,既能聽「話」,又能聽「聲」,這樣才能破譯他人的言外之意,或稱言下之意,包括對聲調、手勢、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識別能力。善於透過學生的外顯行為,迅速、準確地理解學生的真實感受和行為動機,並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

3、情緒控制力——為人師表的基礎。教師的情緒控制力可使教師以積極的情緒狀態投入到教育活動中。教師情緒控制力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教育手段,它既會給學生心靈帶來慰藉,也會給學生心靈帶來難以彌補的傷害。

4、心理承受力——誨人不倦的基礎。教師要協調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四個方面的關係。生活在一個有較多挫折刺激源的情境中,承受力強的教師,對教育環境、學生狀況、領導素質、社會公正、自身發展等方面的問題,隨時都有承受挫折的心理準備,即使在挫折狀態下,也會採取正確的方式應付挫折,迅速擺脫挫折對心理的消極影響,並從挫折中學會堅強和奮進。

5、教育表現力——教師機智的基礎。教育表現力是個人這種本能傾向在教師職業的專業化過程中的發展。教育表現力強,不僅意味著個體敢於展示自我,更意味著教師在職業工作中善於發展自我。這就是說,教育表現力既凝聚著個體對教育教學技能的掌握,表現為良好的教師機智;同時也凝聚著個體自我意識的成熟,它是教師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的集中體現。

三、教師良好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學生髮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在「敏銳的認知能力、堅強的意志、穩定的情緒、良好的性格、飽滿的熱情、高尚的情操、廣泛的興趣」等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下面從這七方面談談教師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性。

(一)敏銳的認知能力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良好的認知能力,指的是教師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維力、注意力等認知能力的完美而合理的組合。教師要善於運用這些認知能力,從學生日常學習中去發現學生的知識狀況、智力水平和個性特徵,獲得對學生全面的理性認識,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及時地發現人才,並隨時把握學生思想脈搏的變化予以疏導。

如:在教育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學生性格內向,有的外向,有的喜歡理科,有的喜歡文科;有的善於合作,有的善於獨立思考,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觀察力,就不能對學生做到因才施教;沒有好的注意分配力,就不能把每個學生納入自己的注意圈內,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因此,教師應注意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外部學習動機,挖掘學生的不同潛能、使學生健康的成長。

(二)堅強的意志對學生的影響

約翰.海伍德曾說過「對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說,無事不能為」。對教師而言更是如此。教師的精神振奮還是沮喪,性格暴躁還是穩定,意志堅強還是懦弱,個性果斷還是猶豫,都將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面對不同的突發事件,保持清醒的頭腦,辨明是非,迅速做出決定並執行。同時要求教師在工作上能持之以恆,善始善終,堅持原則性,這些都會對學生的性格產生深刻的影響。因為教師的行為正如學生的一面鏡子,他們常常從中找到值得自己學習、模仿的內容,不斷的塑造自我。因此,教師具有堅強的意志品質,對學生意志力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面對這一切,慌恐不安,沒有立場,學生就會沒有安全感,長時間就失去了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形成不好的印象,就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三)穩定的情緒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的穩定情緒在教師的整體素質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影響教師整體素質水平的提高,影響教育教學效果以及教師工作的成敗,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的穩定情緒對於學生的身心發展甚至一生都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因此作為教師,每天都需要和許多個性不同的學生接觸,在授課或其他活動中,可能出現與活動進程要求不符的突發事件,如果教師不能理智地控制和調適自己的情緒,就會苦悶、焦躁,採取挖苦、訓斥、體罰等手段來對待學生,導致教育、教學工作的失敗,不利於學生的心理健康,也不利於教師自身的健康。為此,作為教師我們一定要拋棄急躁,穩定情緒,從而很好的指導教學工作。

(四)良好的性格對學生的影響

蘇聯教育家彼得洛夫斯基說:「教師的個性強有力地影響著兒童地智慧、感情和意志的發展,影響著他們的生活。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性格為基礎。」教師的性格不僅影響學生的知識學習、智能發展,而且影響著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髮展,影響著學生的品格形成和人格塑造。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無任何個性特色的教師,他培養的學生也不會有任何特色。」因此,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必須以提高教師的性格素質為前提。尤其是當代的中小學生的性格正處在由兒童時代幼稚期逐漸過渡到青少年時代的半成熟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學生雖然也接觸家庭和社會,但更多的時間是接觸教師。因而教師的影響是頭等重要的。塑造學生的性格少不了用教師的性格去施加影響,這種影響有有聲的(言傳),有無聲的(身教),以性格去塑造性格,其影響常常是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即從某種意義上講,教師的性格對學生心理健康的無意識影響甚至比其主動的教育更加重要。一個具有良好性格的教師,能深得學生的愛戴與敬慕,他們會隨時隨地用自己的目光注視教師的一言一行,並暗地裡模仿他,性格便會在無形中受到教師良好性格的熏陶。反之,一個性格不佳的教師,常常會帶給學生消極的影響。為此,我們必須重視教師的良好性格的形成。

(五)飽滿的熱情對學生的影響

熱情是一種較高級的情感形式,是對某種事物肯定的、強有力的、穩固而深厚反應形式。熱情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興奮,是對他人的悅納而表現出的友好,因而它散發著人格的魅力。

俗話說:「用力能將事做成,用心能將事辦好。」同理在教育工作中,教師的教學就離不開用心。這就要求教師需要有飽滿的熱情。如果教師在工作中沒有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全身投入的態度,就不能把工作做好,教師對學生沒有熱情,就會表現出冷默,排斥和虛偽的面孔,就不能和學生融洽地相處。而熱情的魅力在於它是愛心的自然流露,內心充滿愛的人他以一舉一動,言談說笑,無不透山迷人的魅力,具有熱情的教師帶出的學生也是通情達理、樂於助人的,他們懂得與人合作,善待和關愛他人,因此,飽滿的熱情被心理學家稱為「內心的神」。這「內心的神」就需要教師用飽滿的熱情對待教育工作。

(六)高尚的情操

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指出:教師的職業是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無論教師是否意識到,事實上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都被學生視為榜樣,竭力模仿。許多教育實踐表明,品德高尚的教師易獲得學生的尊重,並對學生個性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修養較低、品行不良的教師難以獲得好的教育效果。如熱愛學生,是教師高尚情操的一個方面。教師熱愛學生,才能贏得學生的愛,才能搭起師聲之間感情的橋樑,使學生樂意接近教師,接受教師的教育。如果學生失去師愛,往往會產生焦慮、防衛心理,或形成攻擊性格,對社會疏遠,或懷有敵意,導致不良心理。

(七)廣泛的興趣對學生的影響

當前,社會需要的是一專多能的人才,為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全面的發展。教師為人師表,是學生的領導者和教育者,教師廣泛的興趣,對學生具有較強的感染性。同時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熱愛自己的專業,也會激發學生熱愛這一專業,教師喜歡文體運動,也會帶動學生愛好這一運動;如果教師的特長和興趣廣泛,學生會認為教師是博學多才的人,從而產生崇敬之情,這種情感有助於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和開展。

四教師不良心理素質對個人及教學的影響

社會轉型與變化、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使本來就擔負多重角色的教師產生了極大的壓力。如果教育工作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工作超負荷,就會導致教師心理素質下降。教師是學生身心發展中的「重要他人」,是學生情感發展和心理健康的促進者。教師的心理素質是「蘊蓄於中,形之於外」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烏申斯基所說:「教師的人格對於年輕的心靈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替代的,教師的人格是教育事業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反之,教師不良的心理素質對個人及教學產生消極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師職業適應不良

主要包括職業觀念和職業行為兩個方面的問題,前者是指個人對職業的選擇、態度等,例如,如何評價教師職業的價值,它對社會的意義和對自己人生的意義,以及是否認真負責地對待教師工作等;後者則是個人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具體行為方式。如:教學效果不理想就埋怨學生、班級人數多;對學生要求苛刻

而且隨意性強,稍不如意就諷刺謾罵;視學生為自己獲得名利的工具,歧視後進生甚至想方設法地排擠打擊他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缺少合作意識,自我中心,

人際關係不良。這些行為都會嚴重印象教學工作。

(二)教師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是指個體因在體力、精力和能力上都無法應付外界的要求,而產生的身心耗竭狀態。當今多變的社會裡,價值觀趨向多元化,家長、學生、社會對教師的期望也日漸分歧,無形中增加了教師作為一種多角色職業的工作壓力,容易出現角色衝突,很難同時做好知識的傳授者、集體的領導人、家長的代理人、學生的引路人、社會的代言人等工作。教師一般有著較高的成就動機,可現實會使教師很快發現美好的願望無法和年復一年的繁瑣工作結合起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高付出與低回報的衝突,工作責任感與工作疏離感的衝突、自尊心與自卑感的衝突等,長時間的心理壓力極易導致教師的職業倦怠。尤其是對學生肩負沉甸甸的責任以及在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新課改的推動下,對教師職業素質的高要求,造成了工作強度和職業競爭力、壓力的增大;此外,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機制不健全,工作安排對教師個人的能力、專長等考慮不夠,造成大材小用、用非所學以及「無用武之地」等,也容易導致教師迷失職業專業化發展的目標而產生挫折感,導致心理不健康。

(三)教師人際交往障礙

人際交往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有調查發現,在校內除工作關係以外,經常與他人交往的教師只有16.9%,與校外人員保持交往的只有11.5%。教師人際交往較少的情況,除因工作本身的繁重外,主要原因還在於作為教師個人存在的心理障礙。從工作性質看,由於工作相對封閉,主要是與未成年的學生交往,使得教師人際交往範圍狹窄;工作對象的年少,教師常處於教導的身份,特殊的態度和說話方式、語氣容易形成「好為人師」的性格,使他人不易接受;教育教學工作的繁雜細碎也易形成教師過於計較、敏感、猜忌的性格;再加之工作、生活環境相對單純,導致思想意識與社會環境相脫離,教師若不善於因環境的改變而進行自我調節,與成人交往時會因為不適應新環境而產生許多難題、障礙和衝突,出現心理問題。

(四)教師性格障礙

教師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刻的、長期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師的性格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尤其是教師不良的性格對教學和學生的影響值得當代教師尤為關注。現代教師性格的障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專制型的教師

專制型的教師要求學生必須按照他的要求做,態度堅決而嚴肅。不善於和學生溝通,以教師的權威讓學生屈服。這樣的教師比較獨斷,不能做到尊重學生,教師也是人,也有做的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教師不能在學生面前承認自己的過失,就會失去學生對他的信任。這樣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膽小、順從、依賴、消極、愛撒謊、情緒不穩定、有攻擊性行為,缺乏合作意識。我們認為這樣的教師,心理素質是不健康的。

2、放任型(冷漠型)的教師

這樣的教師也不是肚裡沒東西,但他本身對生活就沒有任何目的,缺乏意志力,或者對教師這個職業本身就不感興趣。因此,也不注意周圍人的感受和看法,對學生聽之認之,百般順從,只要不出大問題,學生愛怎麼著就怎麼著。這樣的教師經常被稱為「放羊教師」,對工作極其的不負責任。這些教師教出來的學生沒有原則,任性、幼稚、自私、野蠻、不懂規矩、獨立性差、惟我獨尊、蠻橫胡鬧等負面人格。我們認為這樣的教師,也是心理素質不好的表現。

從兩類不良性格中,我們意識到教師不良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響。當前,師源性心理傷害是教育中存在的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因素之一。因此,我們認為,教師建立適應時代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和能力,改善師生關係,併產生正確的教育行為,是減少師源性心理傷害的措施。

五、優化教師心理素質的途徑和方法

1.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減輕教師工作的壓力心理學研究表明,適度的心理壓力能成為人們活動的動力,對活動起激勵作用,但壓力過大會引起有機體過度的情緒緊張,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發一系列的身心疾病。在教育領域同樣如此,過大的壓力會促使教師出現種種心理不適,在教學中變得無效、無能,甚至會產生抵觸、對抗的情緒。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應充分認識到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意義,並採取有效的措施。如學校領導要轉變管理觀念,發揚民主,關心教師,為教

師創設寬鬆、和諧的工作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要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使教師在學生的成長中體驗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計為教師解決生活困難,解除教師後顧之憂;配備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指導教師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促進教師心理健康。

2.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掌握心理調適方法

教師心理素質差與教師自我心理調控能力的不足、心理問題排解、疏導渠道的缺乏有關。人們往往只重視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只強調教師的奉獻精神責任感,而忽視對他們心理健康的維護。教師心理務機構的空缺,教師心理健康知識的缺乏,使教師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調整與治療,從而導致教師教育教學行為出現偏差。因此,教師應善待自己,學心理調適的方法,提高心理素質。

第一,要正確地了解自己,確認自我價值,並接自己。古人早有明訓:「人貴有自知之明」,「天生我必有用」等等。很多教師由於自我認知偏差,不能正把握自己,帶來諸多心理問題,甚至形成心理疾病此,如果一個教師能正確認識自我,接受自我,揚長短地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度,並體現自身的價值。特別是新課程實施中教師對新課程,要積極應對,不自卑、不自大,正確看待我,悅納自己。

第二,主動調節情緒,自覺保持愉悅的心境。現心理學研究認為,情緒在心理疾病中具有核心作積極的情緒對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極的情緒不僅健康有減力作用,且易導致人的心理障礙。而教師對新課程要在短時間內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轉換

己的角色,難免會帶來各種各樣的消極情緒反應不及時疏導,不僅影響自身,更會投射到學生身上教師心懷不良情緒時,可一試情緒調節法,以保持理平衡。如採用「阿Q」式的精神自慰法;通過體育煉、聽音樂等活動的合理宣洩法;轉換思維方式,選對自己有利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認識領悟法等。

第三,創造良好人際關係。心理學家早就指出類的心理適應就是對人際關係的適應,具有良好人關係的個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對挫折的承受力和會適應能力就越強,在社會生活中也就越成功。因教師要學會與人交際,善於與人交際,將自己和諧

融入社會之中,尤其在新課程背景下新型師生關係確立更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交際能力,善於與學生通,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與同事共處形成融洽和的協作關係,優化育人環境,在寬鬆、和諧的工作環中,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才能。

第四,積極進取,努力工作。新課改對教師在知

結構、思維方式、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手段等方面都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在知識結構上,從原來只要會處理學科內的知識,發展到要求會處理一些跨學的知識。在思維方式上,要求獨立思考,形成自己的知體系,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在教學能力上,要求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具有駕馭多種教學方式的力。在教學手段上,要求能利用包括網路在內的多體技術進行教學等。除接受相關的培訓外,更需要師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在工作中儘可能發揮自己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成果中獲得滿足和激同時不斷自我反思,提升自己,促進自己專業的成同時也只有熱愛自己的教育工作,把工作當作樂事不是負擔的教師,才能夠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態。

推薦閱讀:

幼兒教師就是「看孩子的活兒」嗎?
英語作文難?50個常用諺語,幫學生抓住閱卷老師的眼球!
教育部:今年全國招9萬名特崗教師,年齡不超過30歲
做名普通教師

TAG:心理 | 教師 | 素質 | 心理素質 | 教學 | 重要性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