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岳川:漢語熱與英語熱之我見

標籤:漢語熱英語熱● 王岳川 (進入專欄)在韓國仁川機場剛下飛機,接待我的韓國朋友就問:您知道韓國目前最缺什麼嗎?我一臉茫然。他說「最缺漢語教師」。同樣,最近幾年,歐美大學中選漢語作為第一外語的人數激增,連美國的父母都告訴他們的小孩要從小學漢語。美國的漢語班年年爆滿,有的不得不通過搖號的方式決定那些孩子能上。有兩個家庭為爭奪一名漢語保姆競開出高價7萬美元的薪水。美國的亞洲協會副主席邁克爾?萊文說,「目前,漢語絕對是炙手可熱。漢語如今就是那些位於美國偏遠地區的人們都想說的一種語言。」看來,在全球化語境中,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東方文化魅力,已經開始在更多的國家獲得認同。並將學習漢語同讓孩子在中國獲得競爭優勢和巨大的商機聯繫起來。一些西方國家精英更為迫切地意識到阻止中國崛起是非常危險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國正在經濟實力增長中形成對國際政治的參與的勢頭,大步踏上了國際政治文化舞台。就此美國馬里蘭大學政治學教授歐內斯特?威爾遜認為:「中美雙方都在學習。中國在學習如何成長為一個新興的國際強國,而美國則在學習如何回應認知成長中的強國。」海外漢語熱的同時,中國英語熱也在持續升溫。但是細細考察,其中的文化心態卻大不一樣。海外漢語熱來自民間對東方了解的熱情,心態平和而充滿文化對話的熱情。中國的英語熱則來自教育制度和文化心態的西化權力,其中的後殖民文化意味不能不注意。近二十年來,在強烈的西化情緒中,在國家教育制度和人才政策中,英語的重要性被空前誇大,而且在體制中被日益固化。加之,輿論的渲染傳播和留學熱的持續升溫,使得英語成為中國當代教育中的高桿,左右著知識界和教育界的視線:無論是考大學讀碩讀博,還是評職稱晉級都需考英語。校園裡各科專業課堂上,學生們埋頭背英文的現象比比皆是。因為本科生英語四級碩士英語六級的洋高桿必須跳過去,否則學位證書就會失之交臂。所有不同專業的學生都將外語看成頭等大事,大學四年將近有三分之一時間花費在英語的應試學習上。而碩士博士花在英文上的時間已經超過了本專業學習的時間,使得近十年中國研究生水平滑坡成為一種既定事實。這種明顯的「英語壓倒漢語」的狀況仍在被人炒作固化,英語仍在進一步被神化,一大批術有專精的優秀人才被英語考試的高門檻堵在門外。正如有人所說:「英語已然成為第一階級語言,漢語似乎已淪落為第二階級語言了。學前班學英語、升學考英語,求職、考研、評職稱要英語,公交車服務員講英語,一些名牌大學倡導中文課上用英語,當公務員入門時要考,企業招聘要考,評定工程師、政工師、高工等各類專業技術職稱還得考英語」。可以說,中國的多種晉級考試中,都將英語而不是漢語的語言水平作為篩選的重要尺度來衡量人才,英文考試似乎成為當代中國的考場中的「新八股」,擔當著「新科舉」的重任。我不反對學英語,多學一門語言對進入世界確實非常重要。但是有個母語和外語的學習尺度問題,如果是以英語為重來作為我們的高考、碩考、博考惟一的衡量標準——專業或母語再好,只要英語沒過就都算不合格的話,那將是遺害無窮的。如果對英語的過分強調,則表達了一種對母語的不自信,對專業素質的考試性歧視,同時還表現出當下教育制度的嚴重西化。這種按西方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方法來要求人文科學和藝術科學的做法,其危害程度在未來歲月中將會顯現為人才斷根、專業深度消逝、母語自卑主義等。說到底,英語至多能作為一國文化教育的第二衡量標準,母語和專業才是真正第一位的。中國在成為經濟大國的同時,應該成為文化自信自覺的文化大國。漢語文化在張揚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時,不應以自己的文字和文化為卑,不拜倒在拼音文字的強勢之下,而是在轉型性創造的健康心態中,與西方文化進行「比較」、「交流」和「對話」,以破除民族虛無主義心態和狹隘民族主義心態。西方近年來出現了持續不斷的「漢語熱」,尤其是美國的大學生在選擇「外語」專業方向時,相當多的學生選擇了「漢語」。而中國各大學的對外漢語中心的外國留學生也人滿為患,蔚為大觀。這對中國文化輸出無疑是一個有價值的現實回應。漢語危機本質上是東方文化的危機,漢語危機的消除,是東方文化振興的前提。只有當21世紀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成為真正的「人類文化」,才能使世界文化走向精神生態平衡之途。
推薦閱讀:

普通話不是漢語!
古漢語通論(十三)連詞,介詞
漢語詞性與句子成分分析
行走在漢語寫作的高原上——讀張煒的《你在高原》
一位燒烤攤的老闆是我的啟蒙漢語老師 :)

TAG:漢語 | 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