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增加毛澤東詩詞,傳遞出怎樣的意義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熱播,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股暖流,超越了那些無理性的網紅現象,喚醒了人們內心的人文情懷,中國文化自信的力量前所未有地展示出來。
不同於第一季的是,這一次大會有一創新之舉,那就是在內容中增加了毛澤東詩詞,當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在大屏幕上出現時,全場共同朗誦,一時間,真正顯示出「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之場景。應該說,此一舉動不只是表達了對共和國奠基者毛澤東的敬意,而且傳遞出了中國文化自信的深層意義。
傳統文化要繼承更要革新
「中國詩詞大會」的內容,主要以中國古代詩歌為主,囊括自《詩經》以降之優秀作品,這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事實上,當那些經歷了滄桑歲月的詩句,無論是吟詠大好春光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還是豪情滿懷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再度進入我們的視野時,中華古代文明的對象化形式,呈現出豐富、深厚而細膩的層次,一次又一次地滋潤後來者的心靈,感受到審美情感的超越時空之力量。面對這樣的中華美學精神世界,真不知曾經一位哀嘆中國的「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的學者從何論起!
當然,在高度讚美古代詩詞時,人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近代以來,在中國文壇上,詩經楚辭至唐詩宋詞的繁榮似乎永遠定格在自己的時代,後人很難再度創造出來,這就是馬克思討論過的古代文化之不能再產生出來的問題。馬克思在1857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曾經指出,古希臘藝術具有永久的魅力,其一旦作為藝術生產出現,就再不能以古典的形式創造出來,因為產生古代藝術的未成熟的社會條件永遠不能復返,在現代工業面前,希臘神話中的雷神、電神無法存在。馬克思熱愛古代藝術,但他的唯物史觀科學地闡明了其不能再度產生的道理。古代藝術不能再生,現代人怎麼辦呢?當然只能創造屬於自己這個時代的藝術;但是,創造本身只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前人的藝術既然具有永久的魅力,那就必須繼承學習之,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人們必須「努力在一個更高的階梯上把兒童的真實再現出來」,所謂「兒童的真實」即古希臘藝術的傳統。
由是觀之,「中國詩詞大會」除古典詩歌以外,增加了毛澤東詩詞,其首要的文化意義就是必須自覺繼承並革新優秀傳統文化。當我們讀到毛澤東的優秀舊體詩體裁作品時,自然會感覺到他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由於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的第一代核心,當之無愧地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如何自覺肩負起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責任,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作為共產黨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毛澤東的創作不是文學史上的一般性繼承,比起唐人元稹、白居易的新樂府運動對漢樂府的繼承,比起王維對晉代陶淵明山水詩的繼承,毛澤東的繼承是真正的超越性繼承,因為這是代表新時代對舊時代的超越。
毛澤東在1957年對舊體詩作過一個重要指示,說「詩當然以新詩為主體。舊詩可以寫一些,但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這種體裁束縛思想,又不易學。」後來又說,「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引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毛澤東的看法在實質上接近馬克思的思想,古代藝術自有其時代的局限,不可能原封不動地在新時代再產生出來,但其藝術魅力是必須繼承下來的。
這樣,我們看到,毛澤東的詩詞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出現時,總體上保持了一種和諧,即舊體詩形式上的和諧;同時,毛澤東詩詞對古代的繼承性是一種超越性繼承——採納其形式,突破其內容,即用舊體詩形式去表達人民大眾的意志而非個人情感的宣洩,這恰恰是眾多古代詩人難以企及的。如《沁園春·雪》之意境,無數英雄為如此多嬌的江山競折腰,而真正的風流人物,則是今天的人民大眾。有了「內容為王」的革新,形式的繼承便不存在局限了。
文化自信要古今並舉
毛澤東詩詞在「中國詩詞大會」上出現的更深層次文化意義是什麼呢?那就是文化自信要古今並舉。
無疑,古代詩詞的雄偉優雅,至今仍能夠撥動我們的心靈之弦,能夠激發我們對人生的熱愛,保持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這當然是產生文化自信的重要緣由。但是,如果認為我們的文化自信全部在此處,那就不免有文化保守主義、復古主義之嫌了,事實上與近代以來的文化進步史也不相符合。增加了毛澤東詩詞,情況便不一樣了,因為毛澤東是開創歷史新時代的現代人物,其詩歌精神反映的是現代精神,以他為代表,折射出中國文化的否定之否定發展進程,形成新的整體性中國文化。
這樣一個整體性的中國文化,就是習近平在「七一講話」中所說,「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由於「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的文化,因而,文化自信的內容在本質上就是兩大塊,即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和20世紀形成的先進文化。所謂古今並舉,就是把握住並處理好這兩大塊的關係,讓文化自信立足在真實並發展著的基礎上。
5000多年文明孕育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本身就是值得驕傲的,值得自信的,但是,近代以來的中西方文化較量結果是中國人無可避諱的,來自於西方的文明後來者打敗了文明的先行者,這是事實。在此危亡之際,中國人一方面挖掘古老文化中的變革性精神,另一方面走向世界,博採各家所長,終而形成新的先進文化,引導中國崛起以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
最早系統總結這一過程的,正是飽讀詩書、長於吟詩作詞的毛澤東。他在其新民主主義理論中論述了20世紀中國現代新文化的形成,認為這種文化是從燦爛的古代文化發展起來的,必須對傳統予以尊重,但是這種尊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要引導人民向前看,而不是向後看。
現在,通過對「全盤西化」思維模式的清理,通過對「去中國化」傾向的警惕,人們對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已經比過去有所增強,「中國詩詞大會」的走紅就是一個標誌。
而對20世紀形成的新文化,即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新文化的自信,則同樣應該加強,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失去平衡。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詩詞大會」增加毛澤東詩詞,儘管數量有限,但顯然代表著對20世紀形成的先進文化的重視,代表著文化自信是一種系統性、全面性的自信。掌握古今並舉的辯證法,我們就能夠憑藉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去應對「全盤西化」的衝擊,就能夠憑藉黨領導下形成的20世紀先進文化,堅持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堅持走中國道路不動搖,以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
文/黃力之
推薦閱讀:
※2018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冠軍為何相親屢碰壁?
※跳水的吳敏霞、打球的李宗偉、斗詩的彭敏,為你嘆息更為你淚流
※毛澤東的「詠梅」和 陸遊的「詠梅」,兩種不同的境界...
※《中國詩詞大會》康震:自帶流量,但不嘩眾取寵的「詩詞男神」
※《中國詩詞大會》 20160212 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