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教 比 較 講 義 - 恩典福音書庫 - 恩典書庫|福音書藉|福音電子書|基督教書藉|靈修|神學|見證|屬靈傳記|

宗 教 比 較 講 義 作者:陳老師,最後更新:2010-5-31 14:09:09 正文【分卷閱讀】

  • 觀 察 報 告
  • 宗教(Religion)
  • 第一章 佛教
  • 第二章 伊斯蘭教(回教)
  • 第三章 印度教(Hinduism)
  • 第四章 猶太教
  • 第五章 基督教(附:天主教)
  • 第六章 其他宗教
  • 部落宗教
  • 結論: 談談宗教
  • 宗 教 比 較 考 卷
  • 正文 觀 察 報 告 學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觀察報告佔20%。(請連同考卷(50%)和專論(30%)一起交上)請你親自到你附近一個宗教場所(佛教/回教/道教/天主教/猶太教/儒教/印度教/部落宗教/神道教)去觀察,然後按以下的要求編寫報告。一.簡略的形容你所到的一個宗教場所的地點、名稱、外表特徵、參與的人物及人數、歷史。(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描述那個宗教場所的敬拜的儀式、參與的信眾的反應。(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從基督教的角度,你覺得這個宗教場所的信徒有哪些東西是令你佩服(列出最少3個)和感嘆的(列出最少3個)。(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 你覺得該如何有效地向這個宗教信仰的信徒傳福音呢?(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文 宗教(Religion) 定義「宗教」 是由於英文字詞「religion」(從拉丁文religio而來)的用法甚廣,因此不容易為它下定義。不過,它普遍是指人與神相交的途徑(所指的神是在可察覺的實體背後、之外或彌漫著的一個或多個神靈或力量)。這些「途徑」包括有關那神的信仰體系,及該信仰體系跟世界的關係。它們大多包括對神的敬畏態度和行為模式(禮儀和道德規範)。「宗教」常指信仰系統,以及在人的生活中有類似作用的實踐(例如佛教、孔教等)。因此,這抽象名詞可有很多不同的指涉對象。聖經所形容的「宗教」舊約的希伯來文和亞蘭文都沒有跟這語義範圍相應的字詞。新約希臘文名詞 deisidaimonia、threskeia 和eusebeia 的不同形式在英文是譯成「religion」或「religious」,然而這三個字詞都不能完全包涵英文字詞的含義。新舊約處處談及「宗教」。從某種角度來看,新舊約的內容都是集中於創造主和受造物的關係,都環繞一個核心的主題:創造主怎樣與受造物,尤其是人類相交,以及受造物怎樣或該怎樣與創造主相交。其實,聖經每一句都試圖叫讀者與神有正確的相交。從這個意義來看,聖經遍佈了「宗教」這主題。可以肯定說,聖經說所有受造物皆稱頌神(詩103:20;104:4;148:8;伯38:7;賽44:23等)。但聖經所關注的,是要在世人當中推廣有關神的正確信念、對神的正確態度,及在神面前的正確行為。在聖經中,宗教是關乎人對創造主的回應。宗教在人類生活中佔一席位,是基於兩個根本的事實:(1)人乃照著神的形象而造(創1:26-27;9:6;詩8:5;林前11:7;西3:10;雅3:9),因此,人既能聽到神說話,又能恰當回應:(2)創造主已經向人類啟示自己,並繼續向他們說話。古人相信神明介入人類事務中,決定戰爭結果和國家命運。因此,在國家和帝國的興衰之中,古以色列人假設自己經歷了神明的作為。在那樣的處境裏,耶和華對國家、帝王和人民的運數有絕對的主權,叫自大的人謙卑(創11:1-9;詩9:20;賽31:3;結28:2),也指出當人「忘記」創造主時,用來填補空虛的神明是何等無能(詩96:六5;115:4-7;135:15-18;賽44:9-20;46:1-7),證明唯獨耶和華掌權(出9:16;14:17-18;詩106:8;結25:11,17;26:6;28:22-24等)。當保羅向希臘知識分子說話時,他指出神在歷史中啟示自己(徒17:26-28)。因此,根據聖經,神是透過所謂大自然的每個部分、過程及事件,並透過構成人類歷史的每件大小事情,向人說話。人類在神創造的舞台上生活、行動和存在。人類處處皆看見神對萬物的維持和管治,就目睹祂的大能和榮耀。無論人轉往哪裏去,以甚麼途徑經歷創造,創造主都呼召他們要認識清楚,並作出回應。從這角度看,所有人生來就是「宗教性」的(或有宗教信仰傾向的)。 這「宗教性」的造成是因為有兩個要素。首先,神按祂的形象造人,管理受造物(創1:26-27;2:15)。其次,人在生活存留上都與神有關,也藉著神的計劃,人才能存活,並在各方面亨通(創1:28-29;9:1-3;申7:13;詩34:8-10;127;何2:8-9)。但是創造主與人類因決裂而疏遠。人聲稱既然人有自由作道德的抉擇(創3:5-6),就可自主;而既然人有能力「統治」和「制服」神在地上的活物(創4:19-24;11:1-4),就可自供自給。正如約伯論及「惡人」說:「他們對神說:『離開我們吧!我們不願曉得你的道。全能者是誰,我們何必事奉他呢?求告他有甚麼益處呢?』」(伯21:14-15)他們倚靠自己的聰明(箴3:5),自以為有智慧(箴3:7;26:5,12;賽5:21)。其實,正如哈巴谷書說(哈1:11),巴比倫人以自己的能力為神。然而,與創造主疏離,人心就出現「空洞」,人也認識到世上顯然有些勢力不受人控制,影響著人的生活,徹底地叫人明白他們不是絕對自給自足的。因此,人想像出很多神明,杜撰很多神話,表達出他們所信的,並設計了敬拜及取悅那些神明的方法。這種各自的尋求神的方式結果就造出了許多宗教。然而這些宗教都是源於人。這徹底的決裂與結果,引致神下一個作為。創造主不願繼續與受造物疏離,或把榮耀給予其他神明(賽42:8;48:11),就主動地引發和好。聖經的核心正是神對這世界的這個使命。聖經見證神在以色列歷史中救贖的「大能作為」,而這些作為的頂峰更見於耶穌基督在地上的事奉及天上的統治。創造主藉著入侵與祂疏離的世界及當中的神明(王下17:29-33;耶2:28;林前8:5),呼召世上萬民離開他們所造的假神,回轉歸向祂;惟有當人與祂──「真神」(耶10:10)──正確相交,他們的宗教才算是「真」的。那麼,聖經認為純正和無偽的宗教是怎樣的?首先,它相信神在以色列歷史中,及後來在耶穌身上達至完全的拯救。其次,這樣的宗教使人在神(創造主)面前充滿敬畏,是謙卑地在那聖者面前屈膝、悔改。這樣的信仰要求人憑信接受神在基督裏所成就的救贖恩典,並且為了感恩而服侍創造主──救贖者。第三,這宗教包括某些活動或生活表達:私下和集體的崇拜、祈禱及讚美,並宣講(告訴人)獨一真神的作為(賽43:10,12;44:8;太28:18-20;徒1:8)。真純的宗教生活還包括神的命令:「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神是獨一的主。你要盡心、盡性、盡力(能力和資源)愛耶和華你的神……〔和〕要愛人如己」(可12:29-31和平行經文:利19:18,34;申6:4-5;約13:34;羅13:9;加5:14;雅2:8)。從聖經的觀點來看,一般人類活動的宗教性並不比崇拜、祈禱和讚美少。因此,使徒保羅教導哥林多教會:「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做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10:31)雅各也說:「在神我們的父面前,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各宗教信徒的增長表 宗教 1900年 1950年 2000年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 5.58億 8.6億 19.1億 佛教 1.27億 1.47億 2.73億 伊斯蘭教 2億 3.7億 13.4億 印度教 2億 3.2億 8.65億 東方宗教(儒教、道教、民間宗教、神道教、拜火教、耆那教等) 3.94億 4.6億 4.45億 無神論 3.15億 1.77億 12億 其他(部落宗教) 1.3億 1.92億 3.43億 正文 第一章 佛教 起源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他原來姓喬達摩,名悉達多。他的生死,傳說不一,大抵說他生於主前557年,死於主前477年者。更有人說他是在生死於主前563-483年之間。他的父親淨飯王是尼泊爾和印度邊境上釋迦族一個貴族(相等於中國古代的一個小諸侯),迦毗羅衛城(今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西南約二百公里處)地方的一個部落首領,屬剎帝利種姓。釋迦(Sakya)為族名,意為「能仁」;牟尼(Mani)意為「賢人」或「寂默」。釋迦牟尼即意為「釋迦族賢人」。釋迦自幼接受婆羅門教(改革前的印度教)教育,15歲被立為繼承人,17歲結婚,一妻二妾。據說釋迦出生時,有人預言,他將成為一個傑出的統治者;但若他見到疾病、老年、死亡和出家人這四件人、事,他就會放棄對塵世的統治而去追求拯救人類之途。釋迦的父親希望他繼承王位,讓釋迦在一座與外界隔絕的宮殿中長大。長大後,釋迦牟尼感到印度社會上階級的不平等,又感到人類的生、老、病、死4大痛苦。據說,有一天,當釋迦騎馬經過王宮邊緣的園地時,他看到了一個被疾病折磨的人、一個步履蹣跚的老人和一位行乞的出家人。那天晚上,那位出家人平安快樂的面容一直浮現在他腦海裏。他開始思索人生中是否還有比宮中的奢華生活更有意義的事情。那天深夜,他對沉睡的嬌妻和孩子投下最後一瞥,便永遠離開了他的王宮,時年29歲。接下來的日子,他剃光頭、披黃袍,雲游四方,成為一個行乞的修行者。此後六年中,他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尋求拯救。他極其刻苦,幾乎餓死,但並沒有獲得屬靈的光照和內心的平安。追隨他的五個子弟也相繼離開了他。最後他在一棵菩提樹下打坐,發誓要坐在那裏不動,直到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在40晝夜中,他終於獲得了一種稱之為「開悟」的經驗。這種臨到他的內覺使他認定人類苦難的真正根源是「慾念」。人如果能擺脫一切慾念,即可獲取內心的平安,去涅盤之路於此開通。這就是修道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成「佛」。 此後,釋迦即被稱為「佛陀」(Buddha),即「悟者」、「覺者」。佛教教義的背景 釋迦牟尼那次「覺悟」的經驗之後,釋迦吸取婆羅門教一些教義,創立了佛教,設立了僧侶制度。此後45年中,他在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傳道,在最後四、五年中,便有信徒一、兩千人。佛陀80歲高齡去世時,已有成千上萬人接受了他的宗教理論。釋迦病逝於公元前486年。遺體火化後被分成八份,由八個地區、國家分別建塔紀念。火化後骨頭的剩餘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頭」),中譯為「舍利子」。真正,釋迦死了以後,人們爲對他成佛的尊稱,稱他爲釋迦牟尼或佛陀。佛教寺院的「大雄寶殿」裏,當中有個「如來佛」,「如來」和「大雄」都是釋迦牟尼的稱號。釋迦牟尼不承認婆羅門教經典「吠陀」的權威性,反對殺生獻血的祭祀等;但佛教繼承了婆羅門教關於「輪回」的教義。所謂「輪回」,就是說,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象車輪似的一生一生流轉不停。他們認爲,有生命的東西,有一個前生和一個來生。一個人的前生不一定是人,也許是鬼,畜牲,也許是神。至於你是什麼,則決定於前生的「業」。「業」是行爲,包括思想、言語、行動。他們認爲世界是個苦海,人免不了生、老、病、死,總的來說就是苦。如果一個人今生修善,他來生也許是人;若他行惡,來生就會變鬼或禽獸;修得好一點,也許能做皇帝。但他們認爲,就算做了皇帝,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充其量免了老,那可能更苦,因爲要早死。因而佛教的人生也是悲觀的。一切皆苦,一切皆空。苦的根源在於慾望,由慾望而造業,就不免於輪回。 釋迦牟尼之後的弟子把佛教繼續發揚光大。現在佛教的教義十分複雜,但大體可分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類。原始佛教原始佛教系指釋迦牟尼本人所講的根本教訓,一直持續到他去世後的一百年為止。按龔天民牧師所著《佛教綱要》,原始佛教主要包含下列幾方面。一. 四聖締。田聖締即「四個真理」之意。四聖締為苦締、集締、道締和滅締。1. 苦締。苦就是說人生有痛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煩苦、怨憎苦、恩愛別離苦和所欲不得苦等八苦。人從生到死,一直在苦海中沉浮。2. 集締。集是聚集,藉因緣論,認為一切事物並無實體,只不過是因緣的組合而已。釋迦的「十二因緣」是說明人為什麼會有痛苦。他認為一切皆起源於「無明」(Avija)。「無明」是一切惡事的根源。如果通過修行,把「無明」除掉,就除掉一切痛苦,不會再生、再死,得以從生死輪迴中超脫、釋放。但「無明」從何而生?並無清楚答案。在佛教論著《大乘起信論》中較含糊地論說:「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3.道締。道是修道,滅苦之法。主要講人如何才能脫離因緣的束縛而超脫輪迴之苦。釋迦講了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其中主要是八正道:正見(對佛教有正確的認識)、正思惟(化正見為求道的理想)、正話(不妄言)、正業(不殺、不偷、不姦淫)、正命(過有規律的佛教生活)、正精進(斷惡念)、正念(立志修道)和正定(虔修禪定)。通過修行,可產生「六神通」:天眼通(能見生、死輪迴)、天耳通(聽遠近一切聲音)、他心通(知他人的心思意念)、宿命通(知過去、未來事)、神足通(自由分身往來於梵天界和世俗之間)和漏盡通(漏盡一切,使心靈解脫)。4. 滅締。滅是寂滅。說人道修成功後,死了便可進入「涅盤」境界。涅盤(梵文為Nirvana,意為「被吹去」)是佛教徒最後的理想去處,是一個沒有再生再死的地方。佛祖的死被尊稱為「大般涅盤」,一般佛教僧尼、信徒去世則稱為「圓寂」、「涅盤」等。 二. 六道輪迴說釋迦把婆羅門教的三道輪迴擴充,成為六道輪迴,人要按其前世的作為,分別在人間道(三善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等道中輪迴。 三惡道有:一. 地獄道──十八層地獄最苦之處。二. 餓鬼道──一種鬼魂常受飢餓之苦。三. 畜牲道──豬狗牛羊及飛鳥。三善道(人間道)有:四. 修羅道──樂少於苦,常動干戈。五. 人道──即世間人類……六. 天道──分三界二十八天…….這六道又名六凡。輪迴即流轉之義,謂這六道乃是無常流轉,生死相續的苦境,死後也許投為牲畜,也許墮入地獄,也許投入餓鬼,也許升天上,都是按照這人的業報。在這六道之中,轉來轉去,如海中之波,一波過去,一波又來,人在生死海中,流轉不息,所謂「苦海無邊」。即是說人在六道輪迴之中,無常流轉,永無止息。人死後並非完全了結,乃是有三世因果相續,三世即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前後相續,不斷流轉。欲明佛教人生看法,必須知三世十二因緣:一. 無明(過去世無治之煩惱迷惑)二. 行(因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   過去世三. 識(就是去投胎的靈魂) 四. 名色(在胎中身心漸漸生長)五. 六入(六根俱全將近出胎之時)六. 觸(二、三歲能有觸覺) 現在世七. 受(六、七歲時能感受苦樂)八. 愛(十四、五歲時生種種貪愛)九. 取(成人之後因貪愛而取求)十. 有(因愛取之業而有未來之果)十一. 生(因有業而又有生) 未來世十二. 老死(有生便有老死)現在之生,因於過去之無明(即愛取)與行(即有),未來之生,又因現在的貪愛與愛取所招致未來的結果,這樣循環流轉,生死相續,沒有窮盡之時。三. 業力說佛教不講「罪」,但講「業」(Karma,意為「行為」)。十惡業就是罪。那十惡業呢?分身,口,意三類。人及牲畜都要根據其生前的業力的善惡好壞,死後輪迴,重新投胎。業力說也源於婆羅門教。第一, 身業有三種:即殺、盜、淫,這是身體所犯的罪。第二, 口業有四種: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這是口所犯的罪。第三, 意業有三種:是貪、嗔、癡,這是意念對於外境所引起的罪。人類所做的惡業,都是由於無明而起的。無明的內容,即「煩惱」。佛經上分析人的「煩惱」很詳細。「煩惱」(也可說是基督教「罪」的代名詞。佛教祇稱為煩惱,不叫它做罪)分兩大類,一是根本煩惱,二是隨煩惱。根本煩惱是根,隨煩惱是枝葉。 簡單的說,根本煩惱有六種:貪、嗔、癡、慢、疑、不正見。隨煩惱有二十種:忿怒、仇恨、覆藏(隱瞞罪)、惱害、嫉妒、慳吝、虛誑、諂媚、損害、驕傲。無慚、無愧、掉舉(心掉不寧)、惛沈(心滯蒙味不清,與掉舉相反)、不信、懈怠、放逸(放蕩如野馬妄為)、失念(失正念有邪念)、散亂(心不專一)、不正知(顛倒是非)。佛教認為將以上惡業、煩惱反過來就是善,就是道德。善與道德就是對己對人都是有益的。十惡反過來變為十善;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善心又有十一種: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為了行善,佛家七眾(七種信眾),持戒又各有不同。七眾是:一.比丘(和尚),二.比丘呢(尼姑),三.式叉摩那(譯為學道女,是沙彌尼進一步欲受「具足戒」者),四.沙彌(初出家未受「具足戒」者),五.沙彌尼,六.優婆塞(在家男居士),七.優婆夷(在家女居士)。1 比丘應持二百五十條戒。三千威儀,八萬細行。2 比丘尼應持三百四十八條戒。八萬威儀,十二萬細行。3 式叉摩那,欲為比丘尼,須再學道二年,方可受具戒。4 沙彌應持十戒。5 沙彌尼應持十戒。6 優婆塞應持五戒。7 優婆夷應持五戒。五戒是:一殺,二盜,三淫,四妄,五酒。十戒是加上:六不著花鬘及不香好塗身,七不歌舞倡伎並不往觀聽,八不坐臥高大床,九不非時食,十不觸錢金銀寶物。此外還有大乘菩薩戒,根據「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則有十重戒四十八輕戒,是出家僧所應受的。除梵網經之外,尚有其他的(在此不詳述)。 佛教看人生是空的,所謂「四大皆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指為天地間一切物質的因素,天地萬物是四大和合而成;人身也是四大和合而成。四大皆空,就是一切皆空,一切皆虛幻如泡影。四. 五蘊說「蘊」(Shandhas)是「集合」之意,認為人由物質(色蘊)和精神部分(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組成。 釋迦佛在入滅前,告訴弟子人生的究竟,勉勵他們精勤修道,以求解脫,所謂「四念住」:4.1. 觀身不淨。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謂身之內外污穢充滿,無絲毫淨處,看人的身體有「臭皮囊」之稱。太虛法師在廣州講經時,解釋觀身不淨的意義如下:「身之始,厥為住胎,父精母血和合而成,殆無淨美可言;及至出世,糞穢時遺,涕淚交流,亦無可淨;繼而長大,體態端好,容好煥發,似可美矣;然而詳審諦觀,外而汗液垢膩,沐浴不去,坐令百萬微生蟲晝夜齧膚,內而五辛雜投,葷濁備畜,自內而外,無可淨美。其似可美者,僅此泡影色塵,自詒眼識,而況惱人暮景,轉瞬即至,則並此似美之泡影,亦不能久持,血氣內衰,精神損耗,髮蒼齒落,肌瘦膚黃,百病叢生,而四大將散之兆現矣。及至壽終識盡,顏色先變,肌膚次之,膿血雜流,化為蛆類,筋骨最後卒變劫灰。而人之寶愛色身,不惜自起煩惱,造作惡業,誠無謂矣。」因此佛教徒甚至於割肉、斷指、燒疤,毫無顧惜。4.2. 觀受是苦。受即是人身心所感受的。人身心所感受者有五個:苦、樂、喜、憂、捨。捨就是不苦不樂,不憂不喜。身心所受,雖有喜樂,乃暫時喜樂,非真喜樂。太虛法師說:「譬若人有疥癩,以手搔之,暫止痛癢,謂之為樂,一停手間,加以紅腫,其苦更甚。」所以說人生所受只是苦。4.3. 觀心無常。心為眼等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心為無常。4.4. 觀法無我。謂人乃五蘊和合而成,實無有我。五蘊也叫五陰。蘊者蘊藏,陰者障蔽。 色蘊-即有形之物質──身體 受蘊-即感受苦樂等之心的作用   想蘊-即思想辨道明是非者 行蘊-即有意志而發於行為者 識蘊-即指第六意識-心 這五蘊因緣和合而成人,不過是無常變化。 五. 須彌山說釋迦繼承婆羅門教的信仰,認為宇宙間有一座須彌山(Semura),由七山和七海圍繞,由風輪、火輪和金輪托住。須彌山住有四大天主,越過須彌山到空中,經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最後到達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這二十八天,又稱「三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一千個須彌山世界成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則成為一個「大千世界」。三界有:一. 欲界:以有色身及五塵欲者(由五根而起之色、聲、香、味、觸)謂之欲界。為五趣雜居地(五趣即地獄、餓鬼、畜特、人、天),此界分二級: 1. 琰魔王界(地獄、餓鬼道)(A) 地居 2.金輪王界(畜牲、人道) 3.四天王天(東南西北每天王有八天) 4.帝釋天(第三十三天居中) 1.須夜摩天(彼天光明無晝夜) 2.兜率天(傳釋迦從此天降生)(B)虛空居 3.化樂天(彼天受用皆心所欲) 4.他化自在天(魔波旬即此天之主) 二. 色界:色為質礙之義,即有形的物質,雖超欲界,因尚有色身,故名色界。此界由禪定之深淺分四級:(A) 初禪天,名「離生喜樂地」,無痛苦,祇喜樂,然未全定,尚有眼耳識,大梵天即在此天。此天分三天。(B) 二禪天,名「定生喜樂地」,常在定中,更加喜樂。此天分三天。(C) 三禪天,名「離喜妙樂地」,無喜樂,乃最喜樂。此天分三天。(D) 四禪天,「捨念清淨地」,無苦樂諸受,曰捨受,大自在天即在此天。此天分九天。 三. 無色界:即精神界,無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祇有後三識(意、末那、阿賴耶),亦因禪定力之深淺而分四級:(A) 空無邊處(此天心定,了惟虛空,不知自之所在,但如無邊虛空。)(B) 識無邊處(有空時仍是相對之空,此仍是對境,至此定中,即空亦泯。)(C) 無所有處(至此天連所有觀無邊心識亦無有。)(D) 非想非非想處(此天既非有想,亦非非想。)佛教又有兩個世界觀:一. 情世界。情者即一切情識的眾生。這世界是就有情眾生的區別方面而說的。 地獄 餓鬼欲界──五趣雜居地 畜牲 人 天 離生喜樂地 定生喜樂地三界   色界 離喜妙樂地 捨念清淨地 空無邊處地 識無邊處地無色界 無所有處地 非非想處地二. 器世界。器就是器物。這世界是有情眾生所依住以生活的物質世界方面來說的。《俱舍論》說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四面各有一大洲,南曰南瞻部洲(即是世人所居之地),北曰北俱盧洲,西曰西牛賀洲,東曰東勝神洲。須彌山山根之下有鐵圍山,即陰間地獄。須彌山上有二十八天。(須彌山意「無量高」,據說有八萬四千由旬浮出水面,八萬四千由旬沒入水中。每由旬約為四十里。)須彌山的範圍,稱為一泗天下,數這一泗天下至一千,名為小千世界;又數小千世界至一千,名中千世界;又數中千世界至一千,名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意思指堪能忍苦,蓋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能忍受一切痛苦。智度輪又雲不祇三千大千世界,更有「十方恆沙三千大千世界」,「十方微塵世界」。 六. 三法印這是釋迦牟尼制定的鑒定佛教教理的法則。一為「諸行無常」,一切現象都在變遷轉化,無常不定。其二是「諸法無我」,「我」指「常一主宰」,萬事皆由因緣所生,本無實體,是空的。第三是「涅盤靜寂」,不再生、不再死的涅盤境界極其靜寂。佛教主張若與其三法印相違,即為假冒之說;相反,不論是誰講的教義與此三法印相符,即為真佛說。所以,佛教有「依法不依人」之說。 小乘佛教佛祖去世以後,印度佛教教團即發生分裂,後逐漸形成兩大主流:小乘佛教(Hinayana)和大乘佛教(Mahayana)。「乘」指交通工具。大乘佛教興起後,自詡該派能很快到達涅盤彼岸,故稱「大乘」,同時把別的派別貶為「小乘」。小乘佛教形成於公元前四世紀,衰於公元後一世紀。其教義與原始佛教相近。該派認為只有絕對遵循佛陀之道者的少數幸運者才能夠達到涅盤之境,強調借嚴格自律與修養得救。同時該派認為,佛祖只是一位教師(正如釋迦自己宣稱的一樣),而且已進入涅盤,不再為人。現在,小乘佛教在東南亞的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仍居支配地位。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公元一世紀在印度興起,公元八、九世紀衰退,到14世紀末葉,隨著回教軍再次入侵印度,佛教大受迫害而歸於滅亡。1857年英國消滅了回教莫爾帝國,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後於1950年獨立,此後佛教稍有發展。大乘佛教除在若干教義上與小乘佛教不同外,它與小乘佛教的一個重要區別是,把釋迦牟尼奉為神,奉為全人類的拯救之神。至此,佛祖被神化為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三十二相(如「雙手過膝相」、「手足網縵猶如鵝王相」、「廣長舌左右舐耳相」、「馬陰藏相」等)、八十隨形好(如鼻高不現孔、深不現&#8226;舌色赤、毛右旋等),並被冠以十號(如「羅漢」、「如來」、「正偏知」、「明行足」、「天人師」、「佛世尊」等)。由於宣揚釋迦為拯救之神,大乘佛教遠比小乘佛教更獲人心,在中國、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都頗有影響力。大乘佛教有六大宗派,即「禪宗」、「天臺宗」、「華嚴宗」、「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淨土宗」和「密宗」(又稱「真言宗」)。禪、天、華、唯四大宗派的教義和修行方法雖各不相同,但都講「心」和「空」,故被劃歸為同一系統。該系統的空觀可以從大乘佛教的集大成者龍樹的名偈中揭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也名為假名,也名中道義」;「不生也不滅,不常也不斷,不一也不異,不來也不去。」萬物皆由因緣所生,並無本體,都是空的。萬物的名字也只是一個代號而已,因它們本無實體。大乘的名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道出同樣的信念。「色」(Rupa)指「物體」或「能看見之物」,「空」即「物本無體」。這句話就是說,一切能見之物,均無實體;凡無實體之物,即是能見之物,這種空觀不僅常人難以明瞭,許多僧侶也無法說清楚。據說,一次清順治皇帝問禪宗和尚通琇(玉林):「山河大地妄念而生,妄念而息,山河大地還有也無?」通琇只能含糊答道:「如人睡夢中之事,是有是無」。如果一切都是空、無,如何解釋世界的一切現象和活動呢?大乘把這一切歸之於人心,即所謂「唯心觀」,萬物皆出於人心。《佛經》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三界虛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緣分皆依心」;(《華嚴經》)「今此三界,唯是心有,……我心作佛,我心是佛,……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盤」;(《大集經》)「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般泥洹經》)人們常說的「四大皆空」一說,原是出於大乘的空觀,認為地、水、火、風這構成宇宙的四大元素,也都空無實體。大乘的普世得救的思想也基於此,「芸芸眾生,旨能成佛。」人心原本清淨無穢,只因為「無明」所染,方生出各種妄念;只要潛心修行,去掉「無明」,即可複清心的本來面目(「佛心」或「佛性」)而成佛。大乘這四大宗派的空觀和唯心觀,可以從龔天民牧師在《佛教綱要》中引用的一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來。禪宗五祖弘忍向眾弟子索偈以便選定六祖接班。弟子神秀出一偈,「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台,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五祖認為神秀尚未修行到家。打雜工慧能也出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遂立慧能為禪宗六祖。因怕神秀加害,慧能逃回廣東隱名埋姓。15年後他去廣州法性寺,時值幡被風吹動,有僧說是風動,有僧則說是幡動,但慧能卻糾正道,「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講經》)。這個典故深刻地刻劃出萬物皆空無、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淨土宗可稱為大乘的第二系統。此宗主要是說,如果人相信阿彌陀佛,並不斷口念「南無阿彌陀佛」,死後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梵文Amitabha或Amitayus),意為「無限光明」或「無限生命」,「南無」(梵文Namo)意為「皈依」。「南無阿彌陀佛」即「皈依阿彌陀佛」之意。大乘前幾個宗派雖已把釋迦牟尼奉為神明,但同時又強調個人必須經過苦苦修行才能得救。因此對淨土宗的信仰大不以為然,視之為異端。禪宗六祖慧能曾辛辣地諷刺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心中淨土,願東顧西。」(六祖講經)然而淨土宗易信易行,不須刻苦修行,只要開口念誦「南無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樂土,老少咸宜,何樂不為。此宗雖未能在印度獨樹一幟,但傳到中國後卻有了極大發展,「異端」漸成為「正統」。大乘佛教第三系統是「密宗」(又稱「真言宗),公元七世紀在印度興起。此宗乃吸收婆羅門教的咒術而成,注意念誦「嘛呢叭彌」六字真言(此六字意為「祈求在蓮華藏中的佛」)。人持此六字大明咒,不僅能逢凶化吉,死後還能往生極樂世界。西藏和蒙古的喇嘛教即是印度密宗於八世紀初傳入中國後形成的密教。後來,其他宗派也常在經文中附加咒語。如《般若心經》末尾的幾句話,「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意為「度呀,度呀,度一切眾生都到彼岸,使一切眾生疾速成就無上悟道佛果!」),但中國佛教則譯為,「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成了玄妙的咒語。龔天民在《佛教綱要》中指出,大乘佛教的第一系統中,「『天臺』、『華嚴』和『法相』三宗被稱為正統佛教,而禪宗因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而被認為是一種異教和反動。但目前,除禪宗尚名存實亡(因禪僧也念「阿彌陀佛」了),其他「天華法」三宗已幾近絕傳了。再者,由於中國佛教各宗派融會混合的結果,已經很難找到純宗派了。大家都也變成熱心念佛向阿彌陀佛投降,沾上了淨土宗的味道。」「世界各地華人佛教徒間,念佛勢力最強大。如稱中國佛教現在主要只剩淨土宗一宗,也不為過。連一向反對淨土宗最烈的禪宗,也都在禪淨兼修了」。據統計,現在全世界的佛教徒為三億五千三百萬人。佛教從最初的無神的心理學上的自律、修行逐步發展,演化為對多神多靈的崇拜。早期佛教沒有承認一個創造世界的主宰。當時佛教沒有神廟,也不崇拜偶像。佛寺和偶像是以後才出現的,而崇拜偶像大約是主曆1世紀以後的事。他們有「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須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的教徒就是和尚(僧),除了剃頭發鬍鬚,穿僧袍,完全脫離家庭生活外,還遵守另一些戒律,如飯食要有節制;不觀賞舞蹈、音樂、戲劇;不佩戴飾物等。佛教在印度盛行一時,主前3世紀,阿育王時期,曾立佛教爲國教。早期佛教認爲修行雖然可以使人入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後期,佛教的一派造了寺廟,崇拜偶像。他們宣揚信佛修行,人人都能成佛,並說這樣氣派大,乘的是大車,故有「大乘」佛教之稱,即把保持原來說法的另一派貶爲「小乘」佛教。主前3世紀,佛教由印度傳入斯里蘭卡。過了幾個世紀後,傳到中國西南的傣族地區,主要是小乘佛教。到東漢孝明帝(主後58年到75年),佛教由印度北方開始傳入中國漢族地區。到主後1世紀下半葉,佛教大量傳入,但以大乘爲主。13世紀傳入蒙古地區,形成喇嘛教。法顯爲平陽武陽人,主後399年(東晉安市隆安三年)西行求法,曆15年始歸。玄藏爲洛州緱氏人,主後628年(唐太宗貞觀2年)西行求法,曆17年始歸。義淨爲范陽人,主後671年(唐高宗鹹享2年)西行求法,曆25年始歸。翻譯佛經的以鳩羅什、真諦、玄藏、不空等4人可稱爲中國佛教史上的4大翻譯家。僧尼之數:東晉時爲24,000人、北齊時最多,計300萬,到唐朝時則爲265,000多人。寺院之數:西晉時僅180所、北齊時爲40,000所、唐代最多,竟達44,600多所。寺院主要是供僧尼居住;但有時也成爲達官貴人的家庭;有時則供其他活動之用。「浮屠」:是梵文的譯音,中文稱爲「塔」。塔或五級,或七級,或九級,或十三級不等,爲儲藏經典之用,如長安宮城南大慈恩寺。造磚浮屠,藏譯玄藏所取西域佛經,名雁塔。還有爲紀念之用,即如雁塔本爲紀念一特殊之雁而來的。至於「石窟」,是鑿石壁成窟,用來安置佛像。「佛像」;自佛教傳入,雕琢佛像。有用鐵鑄成的,有用石鑿成的,有用石灰膠成的,有用木雕成的。最大的竟達60-70尺之高。「顯祖於天宮寺造釋迦立像,高43尺,用赤金100,000斤,黃金600斤。」《魏書》造像立碑,始於北魏,迄於唐之中葉。大抵所造者釋迦、彌陀、彌勒及觀世音等爲最多。佛書是很有名的,尤其在敦煌千佛洞,各種佛書都有,如《千手佛觀世音菩薩》,又有表示極樂世界或天堂等的佛書。佛教增長表 佛教 1900年 1980年 2000年非洲 4千 1.2萬 21萬 北美洲 4萬 20萬 57萬 南美洲 1萬 45萬 40萬 亞洲、蘇維埃 1.25億 2.5億 2.5億 歐洲 0 17萬 20萬 澳洲及南太平洋 8千 16萬 65萬基督徒對佛教的回應:在某方面來說,佛教可以說是一個「好宗教」,因為第一,佛教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佛教是勸人為善的宗教。第二,佛教指出人生在世,必須修心修行,因為人死了不是一了百了,還要投胎,按人的善業、惡業,投入六道輪迴。所以為了在來世能享福,在世時就要修心修行,做好人。第三,因佛教教義說有三世因果,人今世受苦,是因為前世作的孽,故今生只得忍受苦果,不致怨天尤人。然而,佛教仍有許多缺點或限制,值得我們深思。1. 佛教無法解答第一因的來源。佛教最基本的教理之一是「緣起論」,主張每一物的起因都是由因緣而生。例如蜜瓜的種子種入泥土後,經過雨水、陽光及人工等栽培後,至終便生出蜜瓜來。蜜瓜的種子是「因」,外來的雨水、陽光及人力等是「緣」。「因」藉「緣」生出的蜜瓜叫做「果」。然而佛教卻不能解釋最初的蜜瓜種子,即第一因從哪裡來。2. 佛教無法解答罪惡的來源。佛教主張人的苦難是從「三毒」(貪、瞋、痴)而來。而每一個現象的發生,均由「因緣」而生。而人的一生,都由「十二緣」所轄制。十二緣之第一因緣是「無明」,意即人的一切惡行的根源。然而佛教卻不能解釋「無明」之產生原因,即生出「無明」的第一因從何而來。在《大乘起信論》中以「忽然生起」來解釋罪惡最初的來源,未能令人滿意。3. 佛教的世界觀是消極悲觀的。佛教主張這個世界「由於眾生業感」而來。意思是「由於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累世作惡業,果報所感召,是因緣所生。若無眾生惡業,也就無娑婆痛苦的世界。」因而佛教認為,這世界不是由造物主所創造,而是眾生業力所感。這世界的成就及存在是沒有目標和意義的,是痛苦、無常的。所以這世界是不好的。這是佛教消極悲觀的世界觀。4. 佛教的人生觀是消極悲觀的。佛教的世界觀自然影響其人生觀。佛教的人生觀是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盛」。此外,佛教看人生是四大皆空,在「諸法無我」的教理中,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一切的事物根本不存在,一切的事物皆出於人心。而人生最理想的境界是「涅盤」,沒有生沒有死,沒有將來、沒有永恆,什麼都沒有。所以佛教的人生觀是消極悲觀的。5. 佛祖不是拯救世人的神。正統佛教(小乘佛教)視佛祖為教師,是「覺者」,是追求真理的覺悟者,指示人達到「涅盤」的方法,就是對付內心的慾望,到毫無執著的境界。然而只有少數幸運者才能到達涅盤的境界。佛祖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神,而他本人根本是一個無神論者,不相信有神,故佛祖不是神,也不能拯救世人。6. 受造之人及哲理不能拯救人。如上所言,佛祖只是覺者,不是神,故他亦如所有的人一樣,只是受造之物,不是賜生命的神。一個受造之物並不能賜人生命,更不能賜人永生。可惜世人因罪的蒙蔽,弄瞎了心眼,把受造之物視為創造的神。不但佛祖不能救人,佛學也不能救人。在佛教中講的「真如」就是「真相如此」的意思,又稱為「法界」、「佛性」。「真如」只是一套佛學哲理,代表了一部份的佛性,並不是一個有位格的神,哲理只能指出怎樣作一個向善的人,並不能拯救人的靈魂。7. 相信輪回的宿命論。佛教相信輪回說、業力說,人有三世因果,今生的福禍,決定於前生的善惡。如果前世做惡事,今世會變為牲畜如豬、狗。我們看見,現今世界的罪惡愈來愈多,人心愈來愈壞,若這理論屬實,則這世界的人口理應愈來愈少,牲畜愈來愈多。然而事實並不如此,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組織的報告,世界人口在一八00年是十億,一九三0年是二十億,一九六0年三十億,一九九九年是六十億。現在的世界人口已達到飽和,並出現糧食短缺的危機,為什麼呢?可見此主張不合常理。此外,如果人的苦難是因為三世因果,哪些被強姦的婦女或被賊人某財害命的人是否在前世種了孽,今世受報?而哪些作惡多端的人反而成為替天行道的好人?這也不合邏輯。8. 靠行為得救。佛教主張人可靠「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話、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的修行而脫離因緣的束縛而超脫輪回之苦。我們相信世上多數的人都會希望自己在來世得好報,而在今生努力做一個好人。然而,事實上,所有的人都是「立志為事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人常常受罪惡綑綁,常有貪念、自私、自利、怨恨等,不能控制自己,如果靠行為得救,就要達到完全,試問世上哪個人可以達到完全的要求,以致可以靠行為得救呢? 正文 第二章 伊斯蘭教(回教) 伊斯蘭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它的影響僅次於基督教而大於佛教。它主要分布於阿拉伯各國,南亞次大陸及東南亞一帶。回教原名伊斯蘭教(Islam)。相傳伊斯蘭教從陸路傳入中國時,是經過回紇地區(即今維吾爾地區)。元朝時,信奉伊斯蘭教的回紇人隨蒙古人到了中國,因此中國人逐漸以回紇的「回」字為名,稱伊斯蘭教為回教了。回教的起源和創始人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於公元570年出生於阿拉伯的麥加城。他的家族雖然顯赫並極受尊敬,但他是個遺腹子,幼小十分清苦,六歲成為孤兒,由親戚哺養。回教的背景是古代阿拉伯的多神宗教,崇拜月、星、男神、女神和眾神靈。隨著年齡增長,他深受阿拉伯宗教中的爭吵、拜偶像、不道德和放蕩等惡性所困擾。12歲時他曾隨叔父及駱駝商隊到巴勒斯坦和利亞一帶,聽到許多《聖經》故事,使他眼界大開,智識急增,對宗教與人生有了初步理解,加深了對阿拉伯宗教的信仰和習慣的懷疑。25歲時他與麥加城的比他年長15歲的富孀卡迪雅(Khadija)結婚。卡迪雅為他生下二男四女。穆氏先後娶十妻二妾,其中七人為寡婦,是在戰爭中擄來的俘虜。相傳在公元610年某夜,當穆罕默德在洞中靜修時,天使加百列突然向他顯現,要他去傳揚造物的真主之名。後來加百列又向他顯現多次。穆氏隨即將天使的話向信徒複誦。阿拉伯字AI Qar-an,英文作Koran,意即複誦、誦讀、傳揚之意,中譯為「可蘭」或 」古蘭』 。所以回教聖書《可蘭經》被是穆罕默德所領受的啟示的記錄。這些啟示使穆氏非常振奮,在妻子的鼓勵下,他開始在麥加城中傳揚他的宗教思想。十年之中,麥加城中反對他的勢力日增。當他的妻子卡迪雅和大恩人叔父阿布塔裏布(Abu Talib)先後於公元620年去世後,麥加人即圖謀殺害他。因此穆氏不得不逃往默地那城(Medina)。此次出奔在回教中被稱為「赫吉拉」(Hijira)或「聖遷」,時為公元622年,被定為回教元年。默地那城成為穆氏立教、制體和發動軍事進攻的根據地。穆罕默德不單是伊斯蘭教的教主,也是卓越的軍事領袖。公元624年,穆氏與麥加人發生第一次戰爭,大獲全勝,630年穆氏親率萬人雄師進軍麥加。麥加自知無力抵抗,遂開城投降,麥加人也改信了伊斯蘭教。穆氏進入麥加城後,摧毀了該城的主要神廟喀巴(Kaaba)廟中的一切偶像,只留下了廟中的一塊黑色隕石。穆氏宣佈喀巴為回教的至聖所。此後兩年中,穆罕默德強化了自己作為主要先知和阿拉伯統治者的地位,他把阿拉伯各部落聯合成一支龐大的軍隊,以征服全世界。他將感化、規勸與武力征服相結合,在政治與宗教上佔優勢,縱橫阿拉伯。公元632年穆罕默德率領信徒12萬之眾,再次赴麥加朝覲喀巴。在回默地那途中生病,與世長辭,享年63歲。穆罕默德去世後,伊斯蘭教依軍事實力繼續擴展。魏思道(Johannes G. Vos)在《基督教與世界宗教》中簡練地描述道,伊斯蘭教軍於「主後638年攻陷了耶路撒冷;三年後侵入埃及;637年進入伊拉克;649年進入波斯;於652年進入大部分中亞細亞。」「後來回教完全用武力推行,達至印度。在穆罕默德死後不到一百年,全部北非及西班牙之一部已變為伊斯蘭教。回教在歐洲的擴展終於主後732年為馬爾泰(Charles Martel)在法國土爾斯之役所阻。西班牙後回歸基督教,但從摩洛哥至巴基斯坦以及荷蘭,迄今仍歸回教。伊斯蘭教在今日北非及他處甚為擴展。在蘇聯及中國也佔優勢」。.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共有回教徒十一億四千七百萬人。回教的基本信仰回教的基本信仰十分簡要,包括信阿拉、信天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前定、信末日與死後復活等六大類。1. 信阿拉(Allah)。回教是一神主義信仰,相信只有一位造物的真主,他的名字是「阿拉」。阿拉之外,別無他神。阿拉共有99個德性。據說回教徒所用的念珠是99粒即源於此。龔天民在《回教綱要》中指出,在阿拉伯的多神崇拜中,除了三位女神外,還有一位叫Allah的男神,較別的神更偉大,有人認為三女神便是此男神的妻子。回教興起後,阿拉被尊為獨一無二真主。所以阿拉神不是穆罕默德的發現,而是來自阿拉伯人原本敬拜的神中的一位。2. 信天使。回教相信天使或仙使(Malar)由光所造,或在天、或在地。天使主要有四位:加百列(Jihvail, 聖經的Gabriel)、米迦勒(Micali, 聖經的Michael)、阿塞勒耳(Azrail)、伊期勒非耳(Israftil)。另有護衛阿拉寶座的8個天使,管地獄的19個天使,在墳場有兩個可怕的天使。回教相信每位信徒都有四天使監護,白天、晚上各二人,住在人的牙齒間,以人舌為筆、唾液為墨,記下其一切善惡所為。同時,也相信幽鬼,於亞當前數千年,由火焰而生,有男女生殖、生老病死和正邪善惡。其惡魔的首領是Shaitan(與《聖經》中的撒旦Satan相似)。它們常以蛇、狗、貓或人形出現。 3. 信經典。回教相信阿拉借天使加百列賜下104卷經典:亞當10卷,塞特50卷,以諾30卷,亞伯拉罕10卷,摩西1卷(Taurat,《摩西五經》),大衛1卷(Zahur,《詩篇》),耶穌1卷(Injil,《福音書》),穆罕默德1卷(《可蘭經》)。經卷之中,《可蘭經》地位最高,最為重要。如前所述,《可蘭經》是穆氏複誦天使加百列向他的啟示而成的。全部用麥加方言,全用第一人稱。《可蘭經》共114章。編撰方法不是按啟示的先後或事件發生的早晚,而是把最長的章放在最前面,短的章放在後面。《可蘭經》問世後,在細節的解釋方面面臨不少難題,於是初期回教教團開始把穆罕默德的生前言行編輯成書,叫做「聖諭」(阿拉伯文Hadith,中譯「哈底斯」),藉以作為解釋《可蘭經》的補充材料。 4. 信先知。《可蘭經》中列舉了29位先知。其中6位先知最重要,他們是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和穆罕默德。除穆氏之外,其餘五位都是《聖經》中的人物。回教也尊敬耶穌,相信他是童女所生,但回教不承認耶穌是神子,只是一位傳遞神的話語的人--先知。而且《可蘭經》上說,耶穌並沒有死在十字架上。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前阿拉已把他帶上天堂;真正死在十字架上的是化裝成耶穌的猶大等等。在這六位先知中,穆罕默德是接受最後啟示的、最大的一位先知,其地位遠遠高於前五位先知。5. 信前定(Qaclar Tagdir)。過去、現在和未來,皆由阿拉所定,但不是完全宿命的。他們承認人有自由意志,一切善行中最大的是與不信者戰鬥到底,一滴血比禁食兩個月更有成效。戰勝者得上天堂的保證。人也可隨己意行善惡,選擇信與不信。6. 信末日與死後復活。相信在末日死人要復活,阿拉要對人進行審判,然後分別被送上天堂或進入地獄。右邊的人居樂園,左邊的人可憐得很。天堂有水泉、樹園,人穿綢緞、吃水果,有美女藏在棚內。地獄冒黑煙,人喝熱水吃荊棘。其他:敬父母、救貧、恤孤、重契約、不驕傲、不浪費、不飲烈酒、禁食、禱告、參拜3聖地。也除偶像:630年清除多神教徒敬神獻祭的古廟克爾白偶像。他們又厭惡圖畫照片。清真寺不掛任何圖片,只有幾何學圖樣。回教禮儀回教徒不只重信仰,也很注重行爲,努力遵行,認爲對入天國有利。他們的制度是5功:1. 念功。「除阿拉再沒有神,穆罕默德是阿拉的使者。」中國稱這話爲「清真言」。不只內心誠信,還必須口舌招認,即作證時念出來。2. 拜功。即禮拜(Salat),為最嚴謹。主要有:2.1. 每日五次:每天面向麥加城克爾白廟祈禱5次,用阿拉伯語(中國不用)。站著,兩手放耳後,鞠躬、叩首、跪坐,每兩叩首爲1拜,禱告是進入天堂的鑰匙。晨禮、響禮(1—3時)、哺禮(4時至日落)、昏禮(日落後天黑前)、宵禮(入夜至拂曉前)。這是穆氏622年離麥加前不久規定的。2.2. 每星期5的主禮拜「聚禮」:中午舉行的祈禱,這是他們的安息日,禮拜前洗臉洗腳戴白帽。禮拜的順序:發願、頌贊、立正、鞠躬、叩首、起跪、再叩首,完成全部叫1拜。午時4拜,日沒3拜,初夜4拜,早朝2拜。2.3. 每年兩次「會禮」,即開齋節和吉爾幫節,在各種禮拜中,必須做的是「天命拜」和「當然拜」。禮拜前用淨水淋浴。分大淨和小淨。無水可用土代替,稱土淨。3. 齋功(齋戒)。除病人、旅客、懷孕和哺乳婦女外,信徒必須在齋月(聖月、回曆9月)裏封齋1個月,每日從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飲食與房事。這是善功,表明內心負疚的穆斯林向阿拉懺悔和贖罪。他們又禁煙酒、賭和算命。4. 課功(納天課)。捐錢,指課Zarat,這是「善功」。最初是自願的,每人要捐1/40,用以救濟,這叫「天課」,又用作國庫開支,修建清真寺等。5. 朝功(朝覲、朝聖)。當初,他們爲團結猶太部落,用猶太教阿木拉贖罪日爲齋日,定耶路撒冷爲朝拜方向。後來他們與猶太部落破裂,就將到麥加的全月齋戒,改爲向麥加的克爾白朝拜。凡體健及有經濟能力者,一生要去聖地麥加朝覲麥加克爾白Kabah(天房)一次,近次的人是每年朝覲一次。回曆10月、11月、12月是正朝,其餘的是副朝。正副連作是聯朝。12月7日,朝覲者入禁地後,就去禁寺作巡禮,從平安門走向平房,以黑石爲起點沿順時針方向繞行7圈,邊繞邊念頌贊詞。巡天房後飲「滲滲泉」水,在兩山間走7次。第1天朝拜完畢。12月8日,湧向麥加城東20公里的阿拉法特山,登山露宿,呼「真主偉大」,登向山頂,晚宿于山腳帳篷。12月9日,最隆重的一天,立阿拉法特山下,恭默念主。時麥加大教長騎一大馬登山頂對朝拜者演說,夜禮炮轟鳴,樂聲四起。晚在山腳露宿。12月10日,朝拜者在山下完成晨禮,揀49顆石子,前往北面米納荒野:(1)射石打鬼。(2)宰牲獻祭,宰打上印記的羊。(3)開戒:理髮、剪指甲、換便服,第2巡天房,這是正朝。12月11日,第2次去米納射石打鬼。12月12日,再1次巡天房,叫「醉朝」。628年開始,朝覲是每個穆斯林的「天命」。6.節日有:開齋節(肉孜節):回曆10月1日。吉爾幫節(宰牲節):12月10日。聖紀: 3月12日,紀念穆罕默德誕辰。相傳又是他逝世日,所以又稱「聖忌」。其它各節因教派不同,做法各異:阿舒拉日:1月10日。登宵夜:7月27日(指公元621年穆氏乘天馬登宵)。拜拉提夜:8月15日。蓋德爾夜:9月27日。法圖麥節:6月15日。爲紀念穆氏的女兒。回教教派有3派,但根本教義是相同的。主要有:1.生尼派(Suni)。最大最正統最保守。他們只承認穆氏死後的「四代哈裏發」爲正統。承認回教、猶太教、基督教爲「經典之民」。他們佔90%,土耳其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國人、馬來人、北非人等屬這派。本派又分4派。2.希阿派(Shiah)。他們主張穆氏的女婿第4代哈裏發阿裏(Ali)才是教主正統的後繼者。波斯人、米所波大米人、部分印度人屬這派,他們佔30%。上一代的教主是伊朗的總統霍梅尼(Khomeivu)。3.華哈皮派(Wahhabi)。由阿拉伯人Wahhabi創立(1696年生)。他主張穆氏原始生活,排斥日後的作法。其它1.清真寺(Mosque)。多數是中圓屋頂及尖塔。有禮拜阿拉大殿、另淨身用的水房。寺內設聖龕及講臺。2.潔淨。不只重內心潔淨,更重外表肉身的潔淨。凡參加禮拜及重大祭典之前,必須行潔淨禮。3.禁忌。不吃豬肉,狗肉和自死之肉(因有血),不吃血,不吃妄殺之物,不喝酒。4.可用武力。常被誤「一手執劍,一手持經」,迫人入教。《可蘭經》說用武力是爲阿拉之故,甚至不管時、地,即使在聖月,也可以戰爭(或稱為「聖戰」)(2:190-193另2:217,22:39-40)。爲消滅來犯之敵,穆氏親自出征20多次,命其將兵討伐50次。630年9月穆氏率一隊將兵向麥加進攻,麥加人改信伊斯蘭教。入城後,赴克爾白殿,毀360座偶像,其中有亞伯拉罕及以實馬利像。世界各國回教徒人數(1967年)印尼6200多萬、巴基斯坦5000萬、印度4200萬、蘇聯2000萬、埃及2000萬、伊朗約2000萬、土耳其1800萬、以色列44萬、中國4800多萬(有說3950萬)、阿富汗1200萬、沙特540萬、伊拉克448萬。全世界有3億回教信徒,佔世界人口1/7。傳入中國的回教 1.入廣東。唐觀貞二年(628年),即穆氏離世前4年,一群阿拉伯人由穆氏派遣,從麥地那到廣東,再入內地(這數據只是傳說)。2. 唐朝。651年8月,阿拉伯帝國第3任哈裏發奧斯遣使到長安,向唐高宗談伊斯蘭教。3.傳入新疆。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回紇人信奉這教。回紇與回鶻(音胡)通用,該部落在天山南路,是回民。回回,有歸正意。阿拉伯文稱穆斯林,順服意。總稱爲伊斯蘭教。4.傳入中國。唐朝阿拉伯商人入中國海岸貿易時傳入回教(這比較真確)。5.8世紀中葉。阿巴斯王朝興起後,阿拉伯商人在中國,許多人與中國人通婚。他們聚居的地方稱「蕃場」。他們築禮拜寺。他們漸漸成了我國的穆斯林。6.宋朝。阿拉伯商人在廣州和泉州更有發展。7.13世紀初的傳入。成吉思汗西征時,中亞各族大批信伊斯蘭教者同一部分波斯人、阿拉伯人被迫遷入我國,隨蒙古軍來,他們當兵的居多,定居後與漢人通婚,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與寧夏一帶,也有在河南、山東、陝西、雲南等。元朝任用他們在朝中任不同官職。設「回回國子學」,遍建禮拜寺,回曆法、醫藥傳入我國。8.明朝初期。不少穆斯林在朝做官,如海瑞、鄭和。9.清朝。對他們採取高壓政策(清朝也壓制佛教、道教)。10. 解放前。將漢滿蒙回藏五族合一,回教受保護。11. 伊斯蘭教的傳入。約1300年,穆斯林發展上千萬人口,有10個信伊斯蘭教的民族。他們不與外人通婚,團結力極強,信其它教的人甚少。其教區有:甘肅、陝西、山西、雲南、四川和新疆。12. 中國清真寺大殿。42073座。一律坐西朝東,以便向禮拜。寺:設有水房。寺分大小,大的稱「汗宜麥斯直代」,小作「五時之拜」的用途。13. 回教徒各「姓」。賽、納、喇、哈、羽、底、亞、鮮、喜、定、撒、海、回、鐵、虎、脫、仇、受朵、以、沐、王、把、改、買、拜、剪、可、者、敏、忽、擺、靠、黑、灑。其他人不用這些姓。伊斯蘭教增長表 伊斯蘭教 1900年 1980年 2000年非洲 4千萬 1.5億 3.5億 北美洲 0 200萬 600萬 南美洲 5萬 60萬 140萬 亞洲、蘇維埃 1.5億 5億 9.5億 歐洲 300萬 800萬 2千200萬 澳洲及南太平洋 2萬 9萬 40萬基督徒對回教的回應:一. 伊斯蘭教可說是由聖經及阿拉伯民間宗教信仰所集成。歷史告訴我們,公元610年,穆哈默德依據阿拉伯人固有的信仰,參照猶太教與基督教等,創立伊斯蘭教。所信仰的神,伊斯蘭教把原來古萊西部落的主神阿拉(真主)奉爲宇宙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更說自己是受天使的「啟示」而寫成《可蘭經》,但這「啟示」卻是只針對他一個人,後來阿拉沒有向其他先知「啟示」以繼續確定其真假,使日後的人也無法對証。可見這宗教完全建基在一個人所講的東西。二. 《可蘭經》是穆氏39歲時寫的。引用了許多基督教的《聖經》經文。據統計,《可蘭經》中,七十二次提及亞伯拉罕,九十七次提到摩西,十四次提到馬利亞,五十一次提到耶穌,新舊約中的人物一共提到二十七位。《可蘭經》第十二章中關於青年約瑟被賣到埃及的記述幾乎與舊約《創世記》中的記載一模一樣。有些經文,是全來自《聖經》的。如,<詩篇> 第三十七篇第二十九節(「義人必承受地土,永居其上。」)直接變成《可蘭經》第二十一章第一百零五節。但很多時候,引用《聖經》時,都有改動。如說西乃山下的金牛犢能叫;所羅門懂鳥語;干犯安息日的人要變成猴子,等等。這說明《可蘭經》受《聖經》的影響之深。研究回教的基督教學者陳潤棠牧師說:「我們讀古蘭經時,會發現裡面所有有關舊約的人物,如摩西、大衛、所羅門,約瑟、約拿等等的事蹟;都是突如其來無頭無尾,忽然間沒頭沒腦的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令人大惑不解;不但上文不接下文,簡直東拉西湊,令人難以捉摸。故此一個沒有研究過舊約,或說沒有舊約聖經常識的人,簡直看不懂,古蘭經的注釋家也解不來,也無從著手作注的。」當然,熟悉聖經的人一眼看出伊斯蘭教的全幅圖畫,來龍去脈,也看出其有限和弱點。三.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也有好大的區別。基督教相信耶穌是神,而伊斯蘭教卻認為耶穌只是一個人。(聖經說明否識耶穌是神,就是否認聖經所啟示的三一真神:「凡不認子的就沒有父;認子的連父也有了」(約壹2:23)因為,聖父、聖子和聖靈三個位格是不可分割的)。 這清楚表明,伊斯蘭教所信的獨一真神阿拉絕非基督教所信仰的真神耶和華。信仰的神不一樣,使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只是在形式上有相仿之處,而本質上則是毫不相通的。例如,《可蘭經》2:136說:「從易蔔拉欣(亞伯拉罕)到爾撒(耶穌),亞伯拉罕以及他的子孫是穆斯林,不是猶太人。」有些虔誠的回教徒說他們的祖先是阿丹(亞當),代代傳至達伍德(大衛),由大衛再傳至耶穌。耶穌死後,不得傳者有600年,直到穆氏興起。四. 關於婚姻,伊斯蘭教原來容許人娶4個妻子,另妾多位。如果娶外人爲妻,就要入教。他們不許他們的女子嫁給不信回教的男子。穆氏帶頭娶多妻多妾。雖然回教回答說如果娶多妻,必須對每一位同等,也同樣平均地愛每一位。按照人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相信這樣的作法是不能成功的。如今往往發現在回教社會中發生許多婚姻問題,女性尊嚴自然也被貶值。例如,許多回教國家不準女性自由戀愛,也禁止女性受高深教育,還有許多社會規條限制女性的活動。五. 伊斯蘭教徒承認他們是阿伯拉罕的「妾」夏甲所生的後代,以實瑪利是他們的祖先。以撒與以實瑪利不能同居,所以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世代彼此相爭、打戰。這種世代相傳的仇恨似乎沒有盡頭,造成許多傷亡和戰爭。回教更藉著穆罕默德於公元624年與麥加人發生第一次戰爭這樣的歷史,推崇出「聖戰」意識。他們用戰爭來保護他們的神(聖經有衛國戰,沒有衛神戰,只有神保護人,沒有人保護神),這樣的作法說明這宗教是人的宗教。另外,這樣的宗教也沒有教導寬恕和赦免,甚至反過來教導信徒以暴易暴,更有許多極端的教徒美其名以「聖戰」之名殺人或製造恐怖活動。許多愛好和平的世人皆不能接受,也不認為這是一個「好宗教」。六. 回教覺得需要以軍事力量來強迫被佔領的人民加入回教,反叛者就會遭受逼迫。這樣的作法是不尊重人權和信仰自由,這是不被世人接受的。另外,有許多回教徒欲改信其他宗教也被禁止,甚至被逼迫,這也是不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七. 關於救恩,伊斯蘭教要靠修行得救。他們信天堂、地獄,但要靠行爲得救。他們沒有救主代贖,甚至提倡殺了敵人或強姦敵人的婦女也可以上天堂。相信這些教義是不合乎理性,也不尊重人的尊嚴。 正文 第三章 印度教(Hinduism)  中世紀初期流傳至今的印度傳統宗教,亦稱新婆羅門教。教徒大部分居住在南亞次大陸,而尼泊爾更奉為國教。  歷史 印度教是在婆羅門教基礎上,吸收印度其他民間信仰,融合佛教、耆那教等的思想內容演化而來。在公元4世紀時,在印度笈多王朝的大力扶持下,開始形成,再經公元8及9世紀商羯羅的改革,逐漸定型。該教在某些方面雖與婆羅門教不同,但基本特徵和文化傳統,仍然沿襲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的文化在公元4世紀獲得復興,當時笈多諸王編纂了《摩奴法典》,《耶闍納瓦爾基耶法典》和《那羅陀法典》等,是為婆羅門教和後來印度教的基本法規。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也在這個時期完成。印度教是以承認婆羅門教的吠陀哲學為權威的宗教。這個時期以宗教為題材的藝術創作也頗為繁榮。同時,神學家們編寫了大批經典和神話集,吸收了大量的民間信仰,融合佛教、耆那教甚至希臘宗教、羅馬宗教思想的內容,崇拜「三神一體」的梵天、濕婆和毗濕奴。後由於崇拜主神的不同,又出現了各種教派,建立了寺廟等。這樣婆羅門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的轉化。笈多王朝以後(公元4世紀),西南印度分裂為許多小國,政治上實行專制統治,經濟上由於西羅馬帝國滅亡和阿拉伯人人入侵,西海岸重要商港、城市相繼遭到破壞,致使國際貿易和商業急劇衰落,由此進一步加深了農村經濟的孤立。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教在很多地區趨於沉寂。到了公元8世紀,商羯羅對印度教進行改革,使印度教又出現了新面貌。他系統地闡述了奧義書一元論的原理,對印度的其他宗教、哲學派別進行了嚴肅的批判,為印度教幾個重要派別奠定了理論基礎。他在南亞次大陸四個方位(包括北印尼、南泰國等)建立了四座寺院,作為教徒的朝拜中心,並仿照佛教的僧伽組織建立「十名教團」,這是印度教徒有組織的開始。此後,印度教的一些派別開始密教化,並且和佛教的密宗相接近。密教是採用秘密儀式教派的總稱,它以高度組織化了的咒術、儀禮、俗儀為其特徵,主要崇拜對象是女神。印度的咒術在公元前10世紀前後形成的,《阿闥婆吠陀》中就有記錄,以後若干世紀中又有新的發展。笈多王朝時,在民間信仰中流行著對濕婆的妻子難近母或時母的崇拜,並且逐漸形成了以後的性力派。印度教密教的出現,一般認為較佛教的密宗為晚,由於密教和密宗的溶合,促使了佛教在印度的衰微。在印度佛教末期,大乘佛教的密宗對孟加拉印度教中的毗濕奴信徒有相當的影響。公元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河下游信德地區,伊斯蘭教也隨之傳入。公元1526年蒙古帖木耳六世孫巴卑爾建立莫臥兒王朝。這時印度教曾一度受挫,大批寺院被毀,教徒被迫改信伊斯蘭教,也有大批賤民為掙脫印度教種姓制度的綑綁,主動歸附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諸王中有的對印度教嚴厲鎮壓,有的則採取寬容的態度。在伊斯蘭教統治下,從公元11世紀開始,印度教中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融合;另一種是在南印度泰米爾地區出現了虔誠派運動。11世紀前泰米爾有兩個由民間詩人或僧侶組成的說唱團體,即信奉濕婆的那衍納羅和信奉毗濕奴的阿爾瓦爾。這兩個團體大力鼓吹對神的信愛,在現世或來生中可以獲得解脫,他們崇拜印度教的主神及其各種化身,反對煩瑣的祭祀儀式和種姓制度。這種虔誠運動,經過兩個多世紀,由南方逐漸傳入北方,匯合各種教派,成為人數眾多的虔誠派運動。虔誠派理論的發起人是羅摩努闍。他的後繼者羅摩難陀以貝納勒斯為中心,建立了以崇拜羅摩為中心的羅摩派,以後還有其他的領袖繼續發揚羅摩派。這些宗教領袖使用地方語言,翻譯了不少梵文古典著作,寫了很多熱情的詩篇和通俗故事。來到近代,公元16世紀葡萄牙、法國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南亞次大陸,特別是19世紀中葉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後,印度的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瓦解,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畸形發展。在印度啟蒙運動中,印度教中出現了很多宗教和社會改革的團體。他們批判了中世紀經院神學、教派主義、婆羅門專橫、崇拜偶像和動物等現象;反對種姓制度以及寡婦殉葬、童婚、不許婦女參與社會活動等社會的舊習陋俗,要求宗教與世俗生活連繫起來,為廣大的同胞服務;在介紹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提倡民族的文化。在這些團體中,主要有1828年在孟加拉由羅姆.摩罕.羅易創立的梵社;1875年在孟買由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創立的聖社;1863年在加爾各答由辨喜建立的羅摩克利希那教會;1875年由俄國婦女希侖娜.勃拉夫斯基等在紐約成立,以後又在印度廣設分支的神智協會等。這些印度教改革團體在印度近代社會改良和民族主義運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印度民族主義運動的一些領袖把印度教引入政治,竭力將印度民族民主運動建立在印度教的基礎之上,宣傳印度教的理想就是印度民族的理想。目前,該教在印度影響很大,據1982年統計,教徒約佔人口總數82.7%。不少政黨、集團都和種姓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舊的教派勢力如印度教大會等仍在活動,而且出現了很多新的組織。印度教對印度的法制、教育、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有著明顯的影響。基本信仰 印度教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相當繁雜甚至相互矛盾。信仰印度教的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印度教沒有統一的經典,也沒有公認的教主,因此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的定義。因為它是由吠陀教、婆羅門教演化而來,婆羅門教的一些基本信仰仍被保留下來。一.種姓分立。印度教的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是密切不可分的。世俗生活的核心是嚴格遵守種姓制度,種姓是職業世襲、內部通婚和不準外人參加的社會等級集團。婆羅門教法典把種姓劃為四種:婆羅門(祭司)、剎帝利(武士、貴族)、吠舍(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首陀羅(奴隸),以及被排斥在種姓以外的旃陀羅(賤民、不可接觸者)。種姓制度後來也更複雜。據1901 年統計,印度種姓有45個大的類別和幾佰個甚至幾千個等級。賤民約有1億多人,也分成600個等級。婆羅門原被稱為「地上的神」,在古代和中世紀主持監督各種祭祀,壟斷文化知識;在近代,他們的地位已受到挑戰。目前婆羅門種姓中除了一部份人擔任祭司外,其餘都從事文教事業或經商。在城市各種姓之間,特別是受過教育的種姓之間相互交往和通婚已很普遍,印度的大家族制度正在崩潰。但是種姓分立及其相應的陋俗在農村、山區和邊遠地區中仍然很流行。二.業報輪回及其解脫。業報輪回思想在梵書、奧義書中已經提出,被婆羅門教視作根本的信仰,印度教又進一步加以發揮。印度教宣稱:每一種生命的物類(有情)包括人在內都有靈魂,靈魂附著一種不可見的業力,業力是由有情的行為性質所引起的,當有情的軀體死後,這個有情的靈魂還可以在另一個軀體中復活,在復活過程中附著靈魂的業力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人來說,一個人轉世的形態取決於他本人在世時的行為:行善者成善,行惡者成惡;有什麼種子,便有什麼收獲。還認為,這種輪回無始無終、周而復始,要經過一系列生死和苦難的循環過程,只有通過艱苦的修行,才能打破它的鎖鏈,從而獲得解脫。印度教的各派除了性力派以外都接受業報輪回的思想。解脫的方法一般認為有三種:1)行為的道路(業道)。嚴格奉行印度教的「法」(行為或道德倫理的規範),遵循種姓義務,嚴守戒律,例行祭祀,從而達到解脫;2)知識的道路。通過一定的學習、修持、苦行、禪定等,使個體靈魂(我)達到最高的存在(梵或神),與梵合一,從而獲得至上的福樂或解脫;3)虔信的道路。即對神的信愛、歸依,獲得恩寵,從而達到解脫。印度教各派和各個種姓對上述三種道路有著各自不同的解釋,在修持中也有所側重。三.承認吠陀的權威。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和歷史文獻的總匯,是對神的贊歌和禱告的文集,稱為「天啟的經典」。根據吠陀,後世作了無數的談論,婆羅門在學習和研究吠陀中還建立了吠陀輔助著作,即從詩韻、語法、字源、天文學等方面解釋吠陀的專門學科。在吠陀教演變為婆羅門教,再演變為印度教的過程中,吠陀一直是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根本經典。在名義上為印度教大多數派別所信奉。印度教的古典哲學-「六派哲學」就是以承認吠陀的權威為根據的。但是各個時代和各個派別對吠陀都有不同的解釋和發揮,有些解釋還和吠陀的原意相悖。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中的一些改良派公開否認和拒絕吠陀權威,但其主張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吠陀的影響。在近代印度教的改革運動中,很多思想家提出了「回到吠陀去」的口號。四.是一神論的多神崇拜。從表面上看,印度教是多神崇拜,在印度教的萬神殿中,有著眾多的神祇。一個印度教徒除了崇拜所屬的家神、村神、和職業保護神外,還要崇拜自己特定的神或主神(本尊),如濕婆派信徒崇拜濕婆,毗濕奴派信徒崇拜毗濕奴等,但在印度教看來,這些神的背後還有一個最高實在者──梵。梵既不具有任何屬性,也不表現為任何形式;它超越於一切時空,也不為因果所限,梵是萬物的原因和根本;人們的靈魂為了求得解脫而要親近梵。因此,毗濕奴、濕婆和梵天諸神才作為梵的具體形態而顯現。往世書等經典在發揮這個思想時進一步闡述了「三神一體」說,宣稱梵天、毗濕奴、濕婆是最高存在的三個不同方面,是最高存在在創造宇宙過程中所起的三種不同作用或力量。不僅三個主神是最高存在或梵的顯現,其他主神也是梵的高低不同階段的各種表現。因此,印度教的多神崇拜並非排斥一神崇拜,多神論實質上是一神論。五.縱欲主義與苦行主義並行。印度教有顯、密兩乘之分。在密教中盛行對性力女神的祭儀等(燒獻處女)。另外,在民間信仰中,還流行宰殺動物甚至活人等作為祭祀的犧牲。在另一些教派中又嚴格實行素食主義,提倡梵行(清淨的行為),特別是信守非暴力或「不害」的理想,不害被奧義書列為再生族斷滅輪回五種修行方法之一。甘地繼承了這種思想,不害是構成他的非暴力主義的基本原則之一。神像印度教號稱自天上七國到地上七界共有神靈3億3千萬個。但崇拜的主要對象是「三神一體」的梵天、毗濕奴、濕婆及其無數的化身、配偶、子神和守護神。其次是人格化的自然神(太陽神、月神、暴風神、地母神等)、動植物(牝牛、神猿、龍蛇、菩提樹、蓮花等)以及木石和男女性器官等。此外,還有被神化了的祖先和英雄的精靈,阿修羅、夜叉和羅剎等惡靈、惡魔。一.梵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在往世書中被稱為世界的創造者。據說他有四頭四手,曾創造婆羅室伐底(辯才天女)為妻;婆羅室伐底在神話中是智慧、文藝和科學的保護神,手持樂器、貝葉書、念珠和蓮花,常騎天鵝或孔雀。印度教認為,梵天創造世界之後已經盡了他的天職;他將自己的女兒作妻,是犯了逆倫的大罪,因此對梵天不很重視,目前只有在普希伽爾有一所崇拜供奉梵天的神廟,但對婆羅室伐底的崇拜則很流行。二.毗濕奴。印度教徒最崇拜的主神。被認為是宇宙的維持者,一種介於創造和破壞之間的力量。據往世書描繪:他有四隻手,分握輪寶(象徵圓周的無限時間)、弓箭、法螺(象徵無所不在的虛空的聲音)、蓮花和仙仗(象徵摧毀一切仇敵的力量),騎著金翅大鵬鳥或躺在巨蛇身上,肚臍上生出一朵蓮花,上坐梵天。毗濕奴有1000個稱號,其中重要的有史詩中描繪的英雄黑天、印度古代薩特瓦特族的聖人瓦蘇提婆、那羅衍那。佛教稱為遍入天,意為無所不在或高於一切的神。毗濕奴的化身很多,神話中描寫他為了拯救諸神和世人曾多次化為魚、龜、野豬、人獅、倭人、持斧羅摩、羅摩、黑天、佛陀、伽爾基等十種主要形象。三.濕婆。印度教認為他是世界的破壞者和重建者。他能不時以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名稱顯現自己,在神話中表現為四個形象:1)極為恐怖的破壞神。傳說他頸掛髑髏,經常住在墓地,游蕩於鬼靈之間,管理死者的「時限」,被稱為鬼靈之主;2)印度教認為毀滅與再生互為因果,因此濕婆又是再生之主,以男性外生殖器(林伽)代表其形象,故濕婆派流行對林伽的崇拜;3)「偉大的苦行者」。神話中描繪他赤身裸體,三眼四手,頭盤發辮,額繪一彎新月,頸掛髑髏,手持三股釵。據說恆河下凡時先落到他的頭上,再流到大地,因此,又被稱為恆河的保持者;4)「踴主」。傳說濕婆善舞,是印度剛柔兩種舞蹈的創立者,他跳舞就象徵世界的毀滅。據神話傳說,濕婆有一妻兩子。其妻常表現為不同形狀,因而有不同的名稱:帕爾瓦蒂 (雪山女神)、杜爾伽 (難近母)、伽裏 (時母)、沙克蒂 (性力女神)、烏瑪、提維等。 (見彩圖福建泉州北宋時期印度教徒性器官崇拜遺跡)雪山女神、難近母、時母是濕婆派教徒崇拜的女神,在南印度崇拜尤甚。這些女神後被佛教密宗所吸收,隨著密宗傳入中國西藏等地區,也為藏傳佛教所崇拜;藏傳佛教寺廟中到處可見這種神像。北京雍和宮中也有難近母、時母等塑像。神話中濕婆的兩個兒子是伽涅沙 (象頭神、歡喜天) 和伽蒂法耶 (韋馱天)。伽涅沙是濕婆和雪山女神所生之子。往世書把他描寫為象頭人身,長鼻四手,背馱一隻老鼠,頸挂念珠。象頭神的崇拜在東南亞很流行,對中國藏傳佛教也有影響。敦煌的繪畫中有象頭神畫幅。神話中的伽蒂法耶是七臂軍神。教派印度教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對主神崇拜、師承門戶的不同、對某些經典的側重、種姓的分立、僧侶和俗人修行生活的差別、公開和秘密儀式的不同以及地區隔阻等因素,形成了很多教派。但基本的教派是毗濕奴派、濕婆派和從濕婆派中分出來的性力派。這三個教派從中世紀至今一直佔主導地位,在群眾中的影響也較大。毗濕奴派主要崇拜毗濕奴和他的配偶吉祥天女以及他的種種化身。該派的修行方法強調對神的誠信,大都實行素食、苦行等禁慾主義規戒。該派約形成於公元11-12世紀之間。創始人和理論奠基者是羅摩努闍。他提出制限一元論的學說,強調對神的熱誠信愛和絕對的歸依,以獲得神寵;個體靈魂與神的結合是一種主要的解脫途徑。他還要求信徒過清淨的修行生活(淨食、離欲)和嚴格執行祭祀的規定。他的活動和影響主要是在南印度。他的繼承人羅摩難陀進一步發揮了他的虔信主義,並建立了羅摩派。他認為人若對至高的神羅摩表示信愛並默念羅摩之名,沐浴於神恩之中,就可獲得解脫。他用地方語言在下層群眾中傳教,竭力反對偶像崇拜和種姓歧視。在公元16世紀,孟加拉的查伊泰尼耶提倡對黑天和羅陀的崇拜,建立了黑天派。查伊泰尼耶認為,牧童黑天對羅陀的愛象徵著人的靈魂對神的熱愛;對神的歸依不需要煩瑣的祭祀,只要贊唱黑天-羅陀的頌歌,就可以獲得神的恩寵。因此,該派在贊唱時常常舉旗吶喊,敲鑼打鼓,吸引群眾參加他們的遊行。濕婆派以崇拜主神濕婆大神而得名。商羯羅被認為是該派的發起人。該派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很多分支。較有影響的是:1) 克什米爾的濕婆派。9世紀中葉流行於克什米爾,遵奉64種經典。該派認為,濕婆通過一種神秘主義的力量──性力(精神力、歡喜力、欲求力、活動力),而顯現為個體的靈魂和雜多的現象世界。認為現實世界不是那麼虛妄的,個體靈魂要經過若干次的「再認識」,才與濕婆合一,獲得解脫。2) 林伽派。又名勇者濕婆派。因信徒佩帶林伽而得名。傳說創始人是12世紀的巴沙瓦。林伽派否認吠陀的權威和業報輪回的學說,反對偶像崇拜。但嚴格遵從淨法所規定的四行期及其他家庭儀禮。教徒在舉行入門式時要跟從一個導師(詹伽瑪),因此形成師徒相承的傳統。目前是南印度最有影響的派別。3) 聖典派。因贊誦濕婆派的經典而得名。可分為梵語聖典和泰米語聖典兩支。前者崇奉28種梵語經典,後者崇拜濕婆派中傳承的63位聖人和他們所作的經典、贊歌。聖典派著重理論的研究和探索,宣稱宇宙有3種基本的存在,即神 (濕婆)、個體靈魂和物質。物質世界展現為36種現象或範疇,是一種虛幻的顯現。但由於人的無明,受到物質或業的系縛,陷入輪回之劫;只有擺脫無明,消除業障,獲得濕婆的恩寵,與擁有無限知識和活力的濕婆合一,才可解脫。目前該派盛行於泰米爾地區,馬德拉斯和克什米爾也有少數信徒。性力派是從濕婆派分化出來的一個派別,以崇拜性力女神為其特點。對女神的崇拜,印度民間早已有之,印度教攝取民間信仰後,這種崇拜更加突出。主要崇拜濕婆的配偶難近母、毗濕奴的配偶吉祥天女、梵天的配偶辯才天女和黑天的配偶羅陀等。性力派有兩個分支:左道派和右道派。前者在波羅王朝(約公元750-1195)時極為盛行。採用秘密儀式,主要的儀禮有供奉酒、肉、魚、穀物甚至人身等作祭品,輪座(按照宗教規定,男女雜交)、瑜伽(通過精神的集中)和巫咒等。但他們不信業報輪回。右道派是13世界從左道派中分裂出來的,其祭祀和儀式公開,遵從吠陀的儀式,祭祀一般在寺廟中舉行,用花卉和米粉等作為供品,信徒較多。目前流行於孟加拉、奧利薩、阿薩姆和尼泊爾,在南印度的喀拉拉邦也有部分信徒。以上只是介紹一些印度教的主要教派,還有許多小教派流行於民間。祭祀祭祀在印度教中佔有重要地位。祭祀方式大致分為家庭和公共兩個方面,前者在家庭中舉行。再生族的教徒每天必須實行「五大祭」:1) 梵天祭。朝夕供奉梵天,誦讀吠陀經文;2) 諸神祭。在食飯前將一些食物投入聖火中,實行火祭;3)生靈祭。向一切生靈施食,撒散米穀,表示慈愛;4)祖靈祭。用水澆灌禁忌的物類,祈求護佑;5)人間祭。供養婆羅門或款待賓客。除上述日常祭祀外,一些重要事情也要舉行祭祀儀禮,較受重視的有結髮、剃髮和結婚等。公共祭祀一般在寺廟或工作場所舉行。印度教的寺廟遍佈各地,各派廟宇安置各自崇拜的神像;除每天有日常的行事外,每逢節日,祭司頌聲不斷,教徒縱情歌舞。神像出巡時,鑼鼓喧天,傾城列隊參加(這是教徒的義務)。廟宇中一般都供養人數不等的祭司和一般神職人員。廟宇的周圍還聚集著大批聖徒、苦行僧、占卜者、相面手和舞姬等。廟宇不僅是舉行宗教儀式的處所,而且是政治、文化和商業活動的中心。  印度教徒的春節也稱灑紅節。在公歷2-3月間的滿月日舉行。祭祀的意義各個地區有所不同:在西印度,是農民慶祝五穀豐收;在馬特拉,是紀念戰死的英雄;在孟加拉,是崇拜黑天的活動。屆時教徒們唱歌跳舞,互撒紅水,表示慶祝。  其他節期有雙十節,在公歷每年5-6月間到恆河中沐浴,認為可以免除穢語、謊言、誹謗、貪欲、惡念、愚妄等罪惡。乘車節是在公歷6-7月間舉行活動。屆時,從廟里抬出神像,放在高達數米的車上,繞城一週。印度教與中國的關係   根據《唐大和尚東征記》所載,在唐代,廣州就已有印度教寺廟。而福建泉州的印度教寺廟則可能在北宋時建立。在泉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見到大量的石制林伽,還有印度教主要神像的石刻造像,如毗濕奴、濕婆等。另外,有泰米爾語的銘文和菱形的石柱等。在新疆克孜爾和敦煌石窟也可以見到印度教神話的壁畫、神像等。可見印度教的幾個主要教派都在中國有所傳播。在漢文、藏文的大藏經中,特別是密教部分仍保存著大量有關婆羅門教和印度教的史料。公元7世紀,玄奘曾應東印度王屍鳩摩之請,將《道德經》譯成梵語,在印度傳播。中國的道教與印度教的密教有過交流的歷史。據泰米爾文密教文獻,南印度密教的18位「成就者」(修行完成了的人)中有兩位來自中國。道教和密教在修行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頗多相同之處,如密教認為,世界是由男女和合而產生,道教也有陰陽抱合之說;道教和密教都重視精神和肉體的修煉,密教的修行法中有雙身,道教則有合氣之術;兩者都從事內丹、外丹的修煉,道教認為是長命術、密教則認為是保持肉體的不朽之術。印度教的瑜伽術大約在公元4世紀傳入中國漢族地區,與佛教、道教的醫學、武術以及民間的氣功術都有過關係。中國佛教禪宗提出的修上乘禪,天台宗建立修行的六妙法門和淨土宗所主張的念佛三昧,都受到印度瑜伽的影響。基督徒對印度教的回應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包括基督徒在內,印度教是神秘的,對於它的教理要義,可以說是難以完全查考和認識。我們對印度教的認識,只是通過那些所謂使人「開悟」的印度大師,或使人得到神秘經驗的瑜伽冥想。究竟我們應該如何回應印度教?一些研究過印度教的人都覺得印度教有不少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1. 印度教的神不是創造主,他是一個沒有位格、沒有感情、不可認識的神。印度教最高的神是「梵天」,他是世界的創造者,他這樣作只是完成他的天職。他是沒有位格的。梵天也是一個不知情、沒有思想的存在物,因為思考是弱者的象徵。梵天也是一個人不可認識、不可敬拜的神。梵天不是這個,也不是哪個,可說是無法形容。梵天在他絕對的本性中,是不能被敬拜的,敬拜梵天是一個罪過。梵天也不是一個賜生命的創造主,只是一個沒有位格、沒有情感、沒有愛及憐憫的存在物,不能拯救人幫助人,也不能明白體恤人的需要。2. 印度教的世界觀是消極和虛無的。印度教認為世界是梵天的一個幻覺,他們認為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生命只是一個沒有意義的夢。所以印度教導致人們對世界漠不關心,忽視了人類對社會的責任,也忽視了人生存的價值。正如一位印度大師華理殊(Bhagwan Shree Rajneeesh)所言:「你以為是真的生命並不是真的,我對社會一點都不關心,我們從幻覺中逃脫,進入真實(藉著開悟),其實也不是真的逃脫。生命是沒有意義的……你只是活著,其實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印度教的虛無主義並未能幫助人們建立積極的世界觀及人生觀,未能激發人對世界社會有任何建樹,反而是漠視社會的存在價值。3. 印度教沒有道德的觀念。因為梵天是沒有位格、不分好歹的神,所以人的道德觀也是沒有意義的。他們認為人類的道德觀只是「未開悟」和「幻覺」的產品,道德並不存在。所以對印度教來說,人的行為,沒有所謂好歹之分。他們認為:「善與惡沒有絕對的真理。」「強調道德是吝嗇的、退化的、不合人性的。」所以一般人認為的淫亂、同性戀等道德問題對印度教來說都是沒有問題的。4. 印度教認為人就是神,或可以成為神。印度教認為,人的身體只是一個幻覺,而人的內在真我(靈魂)與梵天原合為一。所以他們認為人真正的本性就是神。如果人就是神,則人是被造者還是創造者?人從哪裡來?印度教沒有清楚的答案。如果人是神,人應該有能力勝過失敗、罪惡,為什麼人會犯罪、敗壞?要受那麼多次轉世輪迴之苦?可見這些都是自相矛盾的問題。5. 印度教認為人可靠個人的努力賺取救恩(開悟)。印度教救恩的目標是「開悟」,所謂開悟是對物質世界的否定及對靈界現實的了解,正如以上所言,因為印度教認為世界只是一個幻覺,而人的本性是神。所以人一生的努力是了解自己的神性,最終與梵天合一。這過程需要數萬次投胎為人,從而消除因果業力(未開悟的思想行為),努力賺取救恩(開悟),最終與梵天合一。6. 人要努力行善才能打破業力輪迴。印度教認為人有輪迴轉世之說,今世的行為會影響下一世的報應。這無紿無終的輪迴只能通過艱難的修行:「行為的道路、知識的道路及虔信的道路」才能獲得解脫。這種靠苦修得救的思想與佛教相似。我們提出同樣的問題:人如果要靠修苦善行才能得救,敗要達到十全十美,世上哪個人可以做到?如果每個人的真我就是神,為什麼還要這樣苦修才可以解脫輪迴之苦?神不是有能力的嗎?不是完美的嗎?可見這也是互相矛盾的問題。7. 宗教信仰造成種姓的分歧及不平等的社會制度。種姓的制度造成社會不公平及分化的現象,一些人生下來就被定為賤民,沒有嫁娶、教育、工作等公民的權利,沒有公平爭取的機會,永遠受欺壓。我們堅持,一個真實的信仰應該讓世人享受到公平、博愛及自由,而不是讓平民百姓受辱受苦。8. 瑜伽冥想引發的變異意識狀態。瑜伽冥想是印度教的宗教活動,其目的是使人藉著神秘的意識狀態與梵天合一。一般人以為瑜伽是一種運動,很少人知道它的後果。瑜伽冥想其實是通靈的途徑,它的姿式及呼吸的方法可以喚醒邪術能力和靈異能力。不少人因練習瑜伽而導致精神病和被鬼附。可是,瑜伽所引發的變異意識狀態,一般人以為是正面的屬靈經歷,可以導致靈性上的「開悟」。其實是極為危險的邪術。因為有不少練習瑜伽的個案,出現身體毛病、精神病、和被鬼附的情況。9. 印度教提倡邪術活動。印度教不單有瑜伽冥想,還有其它的邪術,如交鬼、占星、巫術等。他們認為巫術是人類成長的最佳辦法。所有的信徒跟隨大師,其實就是跟隨大師邪術的道路。所以印度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宗教,它常使人落在邪靈的活中。 正文 第四章 猶太教 猶太教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宗教,歷代以來它的發展和信奉都限制在猶太人當中。基督教也把猶太教舊約聖經中的許多信仰、預言與文物等,都相信是對主耶穌的「預表」。現今在以色列的猶太人約有四百多萬人,而居住於以色列外的猶太人大約有一千萬人。猶太教簡史 約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住在古迦勒底國吾珥(現今之伊拉克國)的亞伯拉罕,由父親帶到哈蘭居住。以後亞伯拉罕得到神的啟示,攜眷並帶僕人自哈蘭出發向西南行走,移民巴勒斯坦(迦南地)居住。同時,亞伯拉罕自那時起廢棄諸雜神信仰而單信耶和華上帝(Jehovah, the Eternal One)。亞伯拉罕的孫子雅各因欲避飢饉,帶領了他的大家庭七十人(創46:27)到埃及避荒,以後子孫蔓延,人數激增。 公元前1500年左右,猶太人在埃及住滿四百三十年時,人數巳增至六十餘萬至一百萬人(出38:26),但是當時的猶太人卻遭埃及新王殘害逼迫,痛苦萬分。其時,原為希伯來人但曾在埃及皇宮長大的摩西,受上帝囑咐並得神力幫助,與埃及王經過數次交涉,終於率領全部希伯來人逃出埃及為奴之地,奔赴上帝應許之地──迦南。摩西後在西奈山曠野自神傳授十誡,並從神命設立各種宗教祭祀、儀禮、節日等,於是猶太教的最初形式便告成立。但摩西在當時並未如其他許多宗教教祖般地有意要成立一個宗教,並予以向世界宣揚。摩西只是要把全部在曠野行走的猶太人(以色列人),從埃及的多神信仰恢復為一神信仰,大家敬拜耶和華,當時是在曠野的會幕中敬拜耶和華。因此,從設立宗教的過程來看,我們仍可稱摩西為猶太教的教祖。 公元前1400年左右,猶太人由約書亞率領終於進入了迦南,從遊牧民變成了農耕生活。約書亞死後,有士師起來領導猶太人,這時期約有三百多年。在士師時代末葉,由於非利士人經常襲擊以色列人,結果激起猶太人敬神愛國的無比熱情,而產生了受神託言的先知。立掃羅為王撒母耳便是當時受大眾所尊敬的先知。猶太人的第一位君王掃羅約在公元前1025年登基,後繼者大衛王於1010年登位,以耶路撒冷為首都,並設立了禮拜耶和華的聖殿,但其時僅屬王室所附的禮拜場所而已。大衛死後由子所羅門接位,集全國之富,建立起了巍峨宏麗的耶路撒冷聖殿。所羅門每年在殿中獻祭三次,於是猶太人的宗教遂正式成立了,時在公元前九六○年。 所羅門王死後,猶太國遂分裂為南北朝。南朝稱猶大國,北朝稱以色列國,當時是公元前933年。北朝的亞哈王(公元前876年)娶異邦女子為妃,迎其所好而開始敬拜異教神巴力並建造巴力廟壇,當時有先知以利亞大力反對,但是遭到王的逼害。以後,先知們陸續興起,或在北朝或在南朝,大聲疾呼,一面痛斥貪官污吏及社會各種不道德之事,一面呼籲人民必須丟棄偶像的敬拜,恢復敬拜正統的耶和華上帝。這些先知們發揮了好大的力量,保持了猶太教的精粹。阿摩司、何西阿、以賽亞、耶和米等人都是功不可沒的先知。 公元前722年,北朝以色列國被亞述所滅。公元前586年,南朝猶大國遭新巴比倫國政陷,人民被擄國外,在巴勒斯丁的猶太教遂自然失去了勢力,蒙受損失。但猶太人在被擄地巴比倫時期,痛改前非,堅守耶和華的信仰,不受異教影響,以西結是該時的先知。公元前538年,波斯王古列滅巴比倫後,便下令釋放猶太人回國。但雖稱回國,猶太並未恢復「一國」而仍被置於波斯版圖之下。公元前537年,猶太教祭司長耶書亞帶領四萬猶太人重回故國,並開始再建聖殿,先知哈該與撒迦利亞在其時最為活躍。公元前516年,聖殿建成,規模雖小,但猶太教總算重獲復興。公元前397年,以斯拉自巴比倫回國向人民重新教導神的律例典章,不久,公元前385年尼西米也歸國再建耶路撒冷城垣。藉著以斯拉尼希米二人的努力整頓,猶太教在內容與形式上遂奠定了根基,而正式地成了一個宗教。大致來說,所謂猶太教是從這個時代開始(也有說是在巴比倫時期開始,故猶太教有兩大歷史源流:一是巴勒斯垣地的猶太教,另一個是巴比倫的猶太教)。自第二神殿建成後,原為集體信仰的「約櫃」已不復可得,人民的信仰方式逐漸由集團變成到個人信仰,宗教的權威落入祭司手中,指導的立場因而獲得強化,以「律法」為中心的教團也逐漸濃厚起來了。 公元前331年,猶太人向亞歷山大移民。大約在公元前250年,猶太人在亞歷山大將舊約聖經譯成希臘文,即為有名的七十士譯本。公元前168年,敘利亞王安提阿第四世攻入耶路撒冷,蹂躪聖殿,以異教神丟斯祭壇替代耶和華祭壇。這激起猶太人的民族和宗教意識,馬加比獨立戰爭開始,公元前165年,耶路撒冷聖殿崇拜又恢復。當公元前百餘年時,猶太教中分三派: (一)法利賽派。本派人精通猶太律法,高唱保存國粹,努力宣揚上帝,相信靈魂不滅,承認天使及諸靈,期望彌賽亞來臨拯救國家。但由於太注重律法細節而往往流於形式主義。及至主耶穌在世時,這派已有六千人之多。 (二)撒都該派。本派在猶太教見解上採自由立場。不信靈魂不滅、不信有天使存在、歡迎希臘文習俗。這派人士多為貴族。 (三)以色諾派(Essener)。興於公元前二世紀,是一種修道團體。生活自給自立,一面信耶和華,一面亦崇拜太陽。紀元第一世紀時,這派在巴勒斯丁巳有修道士四千人。 公元前17年,希律王著手修建耶路撒冷聖殿。當主耶穌在世時,常在此地對猶太人傳道。但可惜到了紀元69年,羅馬皇帝之子提多攻陷耶路撒冷,猶太人死者一百一十萬人,被俘作奴隸者九萬七千人,猶太教受此打擊便一蹶不振,以後猶太人便流浪各地度其難民生活。二次世界大戰時,據說約有六百萬猶太人被德國人殺死。 一九四八年五月,猶太人獲聯合國通過,在巴勒斯丁復國稱為以色列國。一九六七年時,約有人口二百六十五萬,其中猶太人佔百分之九十,阿拉伯人佔百分之十。在美、澳、俄、非……等地均有猶太人。在美國,猶太人約有五、六百萬人。現今,猶太教分三派:(1)正統派。保持傳統信仰,三千年來一脈相傳,嚴守安息日及各種律例戒條。以色列國猶太人多為此教派。(2)改革派。認為只有聖經中的「道德律」才對人有拘束力,不接受許多不合時代的風俗習慣。(3)保守派。與正統派接近,但在儀式上稍有變更。猶太教的經典 主要的是「舊約聖經」一部。根據七十士譯本,內容編列如下:第一編,律法書: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第二編,歷史書:約書亞記、士師記、路德記、撒母耳上、撒母耳下、列王紀上、列王紀下、歷代志上、歷代志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以斯帖記。第三編,詩體書: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所羅門歌。第四編,先知書:以賽亞書、耶利米書、哀歌、以西結書、但以理書、十二小先知書。 各經文字除極小部分係用亞蘭文寫成外,其餘均用希伯來文寫成。最早的經典是第一編律法書,或稱「摩西五經」,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最遲的經典或是瑪拉基書,成書於公元前433年(這卷書是否是一卷其年代也有不同意見)。舊約聖經共計三十九卷,如「創世記」為一卷,但有五十章。當公元前二世紀初葉(年代有異說),舊約聖經的大部分已被定為正典,編纂完成了。 猶太傳統認為「舍建拿」(shekinah,即神默示的靈)在以斯拉死後離開了以色列,而以斯拉本身的地位僅次於摩西。有了以斯拉,摩西律法就完備了,不需進一步的啟示;所需的乃是由細心的文士負責傳遞經文,以及由資深的學者和教師去解釋經文。結果是傳統不斷擴展和詮釋成口傳律法。七十士譯本中,除收有希伯來正典外,也收入一些「旁經」。以斯拉一書,所羅門智慧書,西拉赫子耶穌智慧書,或稱傳道經(The Wisdom of Jesus the Son of Sirach or Ecclessistieus),猶底特書(Judith),多比雅書(Toit),巴錄書(Barach),耶利米書信,馬加比一、二、三、四書,以斯帖附記,但以理附記,詩篇附記等。 猶太教的經典除舊約聖經外,尚有一部「他勒目」(Talmud),或稱「傳經」。收有歷代猶太教拉比們的六十三部法律、倫理及歷史等的著作。猶太人把它奉為至寶、其價值僅次於舊約聖經。「他勒目」約於紀元第五世紀編成,內容可分兩大類:(1)Mishna,以摩西律法為中心,並收入歷代拉比對社會百般事件的口傳解答等。(2) Gemara 以前書的註解為中心,並附加各種傳說等。 「他勒目」可說是猶太教的一部精神文化百科大辭典,是經過一千八百多年猶太人社會生活的寫真。在此聖典中能看到神學、倫理、自然科學、醫藥、數學、天文學、歷史、傳說、民間傳承等等。不少「他勒目」中的道德「箴言」意義深長,警惕世人。猶太教的主要教義猶太教的最主要特點是她的神觀。自摩西以來經過極長時期才確立了「純一神觀」的信仰。十誡的第一誡便是「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出20:3)。猶太教信奉的耶和華是宇宙的創造者,世界的支配者及管理者,猶太人的保護者;祂是全智全能的神、慈愛的神、正義的神。猶太人最初以為祇有他們才是神選民,神祇是他們猶太人的神。但到了先知時代,思想開始轉變,神也是萬民的神了。 猶太教的另一特性便是「彌賽亞」的思想。猶太人自古起便相信耶和華要差遣彌賽亞到猶太國來,不單成為信仰的「救世主」,也要成為猶太人的國王。舊約先知書中充滿這種希望。例如大先知以賽亞書第九章六節預言稱:「因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他名稱為奇妙、策士、全能的神、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他的政權與平安必加增無窮,他必在大衛的寶座上治理他的國,以公平公義使國堅定穩固,從今時直到永遠。萬軍之耶和華的熱心,必成就這事。」從此以後,猶太社會中常出現自稱是「彌賽亞」的人。其實他們並非是真的彌賽亞,祇是一些搞政治的人物而已(基督徒確信主耶穌才是道成肉身的真彌賽亞)。 猶太教雖也相信靈魂不滅,但並無清楚的「天堂地獄」信仰(基督教藉著耶穌才有清楚的天堂地獄觀)。猶太教並不以為義人去天堂而惡人下地獄,猶太教祇籠統地以為人死後便歸到列祖那裏去了(參創25:8-17;35:28-29;49:33)。 在猶太教祈禱書中提到三個信仰基本原則:(1)崇拜上帝。(2)善行。(3)愛好學問:包括自小起的猶太教教育在內。 猶太教徒反對與他教教徒通婚,教徒禁止行獵。猶太教也有許多潔淨律法(Kosher),如禁食某種獸肉,某類海味等。據美國猶太教拉比葛爾慈(Rabbi Morris N.Kertzer)說,猶太教教徒不接受主耶穌的神性,不接受道成肉身(上帝變成肉體)的信仰,不接受「代替贖罪」的教義,也不信「中保」的說法。猶太教不接受「原罪」的教義,並不以為亞當和夏娃的故事是人類墮落的起因,猶太教不以為人的身體與人的慾望是有罪的。葛氏稱:「我們相信各個人須對自己的拯救負責」。守安息日卻是猶太教徒嚴厲遵守之事,也由守安息日而產生出許多禁忌與規則。猶太教的祭禮和節日 猶太教中有許多祭禮,都是獻祭物給神,或表示懺悔贖罪,或表示感謝神恩。較大的有:(1)燔祭,(2)素祭,(3)平安祭,(4)贖罪祭,(5)贖愆祭等五大祭。除素祭用細麵作供物外,其餘四祭皆由牛羊等動物作供物。獻燔祭時,把牛羊切塊在祭壇上焚燒,獻素祭時,在麵上另加油及乳香,然後焚燒。 猶太教的節日甚多,有與該教歷史事件有關的節日,有與謝神、感恩、懺悔有關的節日。一般來說有七大節日,(1)逾越節,(2)無酵節,(3)初熟節,(4)五旬節,(5)號筒節,(6)贖罪日,(7)住棚節。其中,逾越節是紀念感謝上帝拯救猶太人的祖先,從埃及為奴之地脫出而到應許之地加南,每逢此日,教徒都照聖經記載宰殺羊羔,吃羊肉與無酵餅,並由父母向兒女講述出埃及的故事。此節日與基督教的關係極深,基督徒根據新約聖經相信耶穌便是那逾越節的羔羊以拯救萬民。贖罪日(Yom Kippur)在七月初十日,當日實行二十四小時的祈禱與禁食,人人歷數過去所犯的各種罪惡過錯,並不斷地念著:「主啊!我們在你面前曾經犯罪」! 猶太教中以拉比(Rabbi)負責各種宗教工作,有關出生、認信、結婚、死亡等一切儀式均由拉比擔任。河南開封的猶太人後裔 猶太人來華最早的記錄是在宋真宗時(公元997-1101年),從波斯經絲路(現今之新疆省)到達中國河南開封。他們受到中國政府歡迎,然後在開封定居,並建造了猶太教會堂。抵華後他們逐漸與中國以外的猶太人失去了連繫,加上他們的子孫受了漢人的同化,如今大約在開封祇剩下兩百多位猶太人的後裔。基督徒對猶太教的回應一. 猶太教可以說也是一個真正領受上帝啟示的宗教(基督教也是),沒有教主,耶和華是唯一的神,擁有純一的神觀。二. 猶太教有嚴謹的宗教系統(歷史、律法、獻祭禮儀、敬拜詩歌、經典、先知、拉比等等),這帶給猶太教許多好處,也維持到今天。猶太教也嚴厲要求信徒遵守律法,必須按個人的力量去維持好行為。但是,歷史告訴我們,靠人的力量並不能遵守全律法,因此舊約里常看見猶太人時常犯罪,背棄他們的神。三. 猶太教因為低視耶穌的出生和工作,因此不能接受耶穌為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或基督(世界的救主)。這錯過了神藉耶穌基督要給世人的「因信稱義」的救贖。四. 藉著舊約,我們看見上帝在猶太人身上施行特別恩典和特權,可惜多年來猶太似乎是自視過高,不接受上帝在新約的啟示,因此忽略了上帝要藉耶穌基督繼續在這民族身上的救贖工作。 正文 第五章 基督教(附:天主教) 基督教(Christianity)於公元一世紀三十年代耶穌受難、復活、升天之後由耶穌的門徒建立。基督教會雖不是由耶穌親手所設,但由接受耶穌作個人救主的人群所組成,並承認耶穌是教會的主。教會起初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後向猶太全地、撒瑪利亞傳開。經過30年左右,已傳進亞、歐、非三洲。聖經沒有「基督教」三個字,只有「教會」,不過,現在如果只說教會,基督徒知道是指「基督教」,但有時基督教也包含天主教,這是外人稱呼的。嚴格地說,更正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也就是回到原始的基督教,也就是使徒時代的教會。主後200-300年間,羅馬君王10次迫害教會,直到主後313年,羅馬君王康士坦丁(Constantine)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主後325年,教會第一次會議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城(Nicaea)召開會議,赴會的有300位監督(主教),他們多半是愛主的。基督教由受逼迫的信仰一躍成為國教。君士坦丁下旨勸勉國民做基督徒,並給教會很多特權,如教會可以免稅,信徒可以免服兵役,主日成為假日,信徒可充任各種官職等。這大大促進了教會的發展,同時也使投機分子、信仰不純正者大量湧入教會,使教會在各方面發生混亂。公元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爲東西;東羅馬以君士坦丁堡爲都;西羅馬以羅馬城爲都。從此,基督教也分爲東正教和天主教。東正教管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安條克和耶路撒冷四個大主教區。西羅馬爲一大區:羅馬大主教區。後來羅馬大主教自稱教皇。東正教與天主教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大約從主後500年至1500年間,基督教可以說演變成了天主教,在教會史上稱這時期為教會的「黑暗時代」,因此,宗教改革的事開始了。在正式改革之前,有個改革先鋒威克立夫(Wyclifle)出現。他於主後1324年生於英國,他反對羅馬天主教有4件事:1. 修道士不傳福音。2. 教皇所傳的命令等於無誤。3. 教會管理國家事務。4. 聖餐變質說(聖餐真正的變了耶穌的血和肉)。威氏最大的工作是將聖經由塞克森文(Saxon)譯成英文。60歲時去世。死後,羅馬天主教命令人把他的屍骨掘出來,用火焚燒,且將骨灰撒在河中,以泄心中憤恨。以後德國就開始有改革的形勢。宗教改革者,首推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年)。他生於德國鄉村愛斯勒奔(Eisleben),14歲入修道院讀書,18歲入大學,後來當了神甫(天主教神父),1508年在維登堡大學任神學教授。有一次,他爲了德國教會的事到羅馬去,預備和教皇商議事務,當他看見偉大的羅馬城時,就俯伏在地說:「可敬的羅馬城,我敬愛你。」但是後來進了城,城中信徒的行為卻使他大失所望。因他看見城裏人民的罪惡,尤其天主教領袖們的罪惡,特別是當時教會出售為死了的人的「贖罪卷」。當他從羅馬回去後,在各處演講,反對「贖罪卷」等事。1517年10月17日晚上,他將他所寫的九十五條反對羅馬教的講義,釘在維登堡教堂門上。第二天羅馬天主教的領袖們把它撕去。此後教皇命他到羅馬城去,路德拒絕說:「教皇是一個敵基督者」。他又燒了教皇給他的信。1520年,他當衆焚毀了教皇開除他教籍的詔諭,且要求德國反對羅馬。1521年4月16日,德皇查理五世(Charles V)在窩姆斯(Worms)召開會議公審路德。下午4時開會,路德進入場中,見皇帝、各公侯,教皇的欽使和其他的顯職等,十分嚴肅。皇座上坐著德皇查理五世,左爲皇帝禦弟上公斐迪南,其前是脫利輔斯城主教,代表教皇。此外尚有200多位代表,以及西班牙王,還有許多旁聽者。會議主要是要路德撤回他所寫的書。但他堅強不屈,甚至查理五世也大聲說,「這真是一個堅強不屈勇敢直言的人。」後來路德住在互特堡城(Warthury)。在那裏將聖經譯成德文。又寫了一些著作,有位希臘哲學教授米蘭頓(Melancthon)爲助手,就完成全部聖經的譯述工作。德文聖經的出現使到所有信徒可以直接閱讀和查考聖經。1526年,查理五世提議,在斯拜爾(Spires)地方召集大會,要逐路德出教會,但是最後,不但沒有驅逐他,反而通過了要敬佩和保守路德所有的信仰。1529年,查理五世又召開大會,再想驅逐路德,但又沒有成功。瑞士有慈運理(Zwinli)提倡的改革。法國有法勒爾(Farel)、利克拉克(Le Clerc)、加爾文(John Calvin)提倡改革。特別是加爾文(1509-1564年),他出生於法國北部一小村,後移居巴黎,受路德的影響。由於法國天主教迫害新教徒,他被迫逃到日內瓦(Geneva),在那裏創辦神學院。1536年,他寫了《基督教信仰》一書。此書成為基督教一重要文獻。義大利的改革,在主後1520年開始,其中以帕利俄(Palerio)最著名。西班牙的改革,以瓦底士(Devaldes)兄弟二人最著名。荷蘭的改革,幾經難阻,到主後1508年,宣布以基督教爲國教。瑞典的改革,以班德勝(Peterson)兩兄弟提倡。丹麥國王也在國內提倡改革,被天主教領袖反對,也在1536年以基督教爲國教。主後1510-1531年,英國教會大改革。汀道(Tyndall) 將新約譯成英文,後被羅馬天主教判定並被燒死。英王愛德華第六(Edwavd VI)下令繼續改革,後也被羅馬天主教毒害死了。以利沙伯(Elizabeth)在主後1558年登位成為英女皇,繼續從事改革,以新教(基督教)爲國教,叫「聖公會」。當時還有人「拜偶象」(拜聖像),因此有清教徒(Puritans)興起,他們的信仰是「純正的信仰」,可是女皇不贊同他們,於是他們逃往荷蘭,不久逃到美國,1620年在美成立「公理會」。蘇格蘭有個諾克斯(John Knox)是長老會的發起者,被羅馬天主教拘捕,於1572年死在蘇格蘭。在伊利莎白女王死後不久,蘇格蘭與英國合一,第一任國王是雅各第一(James I),他發起請人重譯聖經,主後1611年譯成,定名爲雅各王譯本King James Version,今日仍用此譯本。經過改革後,更正教再次回到使徒時代的基督教,這才是今天基督教所認定的基督教。當今,基督教在全世界,尤其歐美各國,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在中國大陸也正迅速傳開。根據統計,目前全世界有天主教徒十億四千萬人,東正教徒兩億二千三百萬人,更正教(基督教)徒六億三千八百萬人等等,敬拜耶穌基督的共計十九億三千萬人。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基督教的信仰和生活準則皆按照《聖經》的教導而立。《聖經》也是基督教唯一的經典。簡扼濃縮的信仰,可以用第二世紀教會所制訂的《使徒信經》及《尼西亞信經》體現出來:「我信神,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我信我主耶穌基督,神獨生之子,因聖靈感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於十字架上,受死、埋葬、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神的右邊,將來必從那裏降臨,審判活人、死人。我信聖靈。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我信罪得赦免。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 基督教相信,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是宇宙的創造者和維護者,是萬物的主宰。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的。由於人類始祖亞當、夏娃對神的叛逆,被逐出伊甸園,使人與神的交往中斷,從此人活在罪中不能自拔。但是公義的神、絕不以有罪為無罪的。神為拯救人類,差他的獨生子道成肉身來到世上,用人所能理解的話語向人們宣講天國的道理。耶穌無罪受難,將世人的罪集中在自己身上,接受神的審判,替萬人作了贖罪祭。完成了神的救贖計劃後,耶穌從死裏復活,升天了。一切相信他的人,其罪就被耶穌在十字架上流的血洗淨,成為神國的兒女,進入永生。從反面的角度看,不信者將仍活在罪中,只能與公義、聖潔的神永遠隔絕,進入永遠的黑暗和死亡之中。基督教相信現正處於世界的末日,耶穌很快將再次降臨世間,審判活人、死人。信耶穌者將升入天堂,不信的人將下到地獄。基督教還相信66卷舊、新約《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是信徒生活和信仰的唯一準則。基督教以耶穌和他的教導作為最重要的信仰根基,確認他是神又是人(全神全人)。英國著名的佈道家司布真精闢地指出:「基督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中心事實。在他之前的一切都前瞻著他,在他之後的一切則都回顧著他。歷史的所有發展都彙集於他一身」。英國大百科全書用了兩萬多個字來寫耶穌,其篇幅遠遠超過對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凱撒、亞力山大、釋迦牟尼和穆罕默德的記述。現今全世界都以耶穌的降生年作為公元元年,都把他復活的周日作為公休日。這是古今中外任何人無法企及的。拿破崙曾經說過:「基督存在的本質是奧秘的,我並不明白。但我明白一件事,他能滿足人心。拒絕他,世界就成了一個費解的謎;相信他,人類的歷史就可以找到圓滿的答案」。「我知道人,但耶穌不單是人,世人與他是無法相比的。亞歷山大、凱撒、查理曼大帝與我都建立過大帝國,但我們建國靠的是什麼呢?靠武力。但耶穌以愛建立他的國度,光是在這一時刻,世間就有成千成萬的人願為他拋頭顱、灑熱血」。有人問著名的歷史學家威爾士(H. G. Wells),誰是影響人類歷史最甚之人時,他回答說,「若按歷史的標準來決定,此人非耶穌莫屬」。連哥德這樣一位對基督教持有偏見的天才,當他晚年回顧遼闊的歷史領域時,也不得不承認:「如果神真要來到世間,他必然是出現在耶穌這人身上」。基督教創立近兩千年來,教會並非無辜,教會領袖的失敗和犯罪,曾使教會深蒙恥辱。但是,基督教卻依舊保有創教者的特性和榜樣,因為他們以耶穌基督是教會的元首和源頭。基督教的主要教義 主要的有上帝、耶穌、聖靈、天使、人類、撒但、天堂、地獄、耶穌再臨,洗禮、聖餐等幾個部分。一. 上帝。衪是萬物的創造者、管理者,是天父上帝,是滿有慈悲憐憫的神。衪也是眾民之父。二. 耶穌。主耶穌是道成肉身,是神親自降世為人,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是舊約諸先知預言的彌賽亞。主耶穌的被釘十字架而死,是為救贖人類罪惡;祂的復活亦是為了成就人類得救。「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4:25)。 三. 聖靈。三位一體中的第三位。主耶穌升天後,聖靈便開始工作,特別是在人心中工作,促其悔改歸主。最初教會在耶路撒冷成立,便是五旬節聖靈下降之時。四. 天使。數目眾多,是在天上的靈體,是供上帝使喚的僕人。天使中還設有天使長,如米迦勒(但12:1)。五. 人類。人類的祖宗是亞當、夏娃夫婦,由上帝所造。但由於犯罪,被逐出樂園。因此,人都帶有他傳下來的「原罪」。因有原罪及自己再犯的「本罪」,故人人都是罪人。罪人原本該取滅亡,但如相信主耶穌的救贖,便能因信稱義。不單活著時能與上帝再恢復靈的交通,且在死後能去天堂享受永生之樂。但那些不信主耶穌者,由於他們自身原有的罪惡,所以死後只能去地獄。六. 撒但。又稱魔鬼,是一種靈體。「創世記」中稱牠為「蛇」。撒但雖常擾亂上帝的工作,但仍在上帝的支配下生活,而且在世界末日要被丟入硫磺火湖中。七. 天堂。是上帝、諸天使及聖徒所居之處,是一個屬靈的世界。被主耶穌洗淨罪惡的基督徒,死後能去天堂享受永生之樂。聖經「啟示錄」中對天堂有部分的描寫。八. 地獄。基督教的地獄是一個硫磺的火湖,永遠梵燒。撒但及其夥伴,以及不願悔罪信主耶穌者死後要來這裡。九. 耶穌再臨。世界末日時,主耶穌要再臨世界,實行最後審判,死人都要復活,以後新天新地出現。聖經「啟示錄」對此有極詳盡之記載。十. 洗禮。凡人想要信主耶穌、加入基督教,必須要受洗禮,藉此證明此人的信仰。人受洗後,稱為基督徒。浸信會不用洗禮而用「浸禮」。十一. 聖餐。基督徒須常領受餅與酒,給那些受洗加入教會的人。 除以上外,十條誡命、使徒信經、主禱文等在教義上也佔極重要的地位。關於基督教的節日,最重要的有十二月的「聖誕節」,三、四月間的「復活節」,以及五十天後的「聖靈降臨節」,除此外,還有主耶穌的「受難節」、「顯現節」等。面對這些節日,基督教非常注重屬靈與實際方面,所以不打鑼敲鼓,大吃大喝地熱鬧。耶穌的歷史性基督教堅持耶穌是一個歷史人物,並且認為在人類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耶穌降生於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小城伯利恆,在猶太的北部省分加利利的拿撒勒城長大。他的肉身母親馬利亞的丈夫約瑟是一個木匠。耶穌作為木匠的兒子,在貧困、勞苦之中默默無聞地度過了30個春秋。年滿30歲後,他開始傳道。傳道生活相當清苦。耶穌只傳了三年道,足跡僅限於巴勒斯坦境內二百哩方圓的範圍之內。耶穌被釘死,被人看是羅馬帝國的邊陲省分巴勒斯坦的一個平凡的木匠之死,當時的歷史學家並不注意到他。直到數百年之後,當基督教的勢力擴張後,歷史學家們才去研究。如今世界公曆也以耶穌的降生劃分公元前和公元後。(目前世界通用的公元元年是按公元525年羅馬修道院長丟尼修所計算的耶穌出生年日確定的。但到十七世紀以後,經過學者更詳細地考證和計算,發現丟尼修的計算是不準確的。出生的年代不很確定,耶穌誕生的日、月更難於考察)。每年的12月25日被定為聖誕節,隆重慶祝耶穌的誕生。其實,12月25日本是由別的宗教節日逐漸演化為聖誕節的,並非真是耶穌的誕辰。新約《聖經》中的四卷福音書成為耶穌的生平和教訓的主要資料來源,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福音書的作者都是耶穌的信徒,他們將自己親身經歷和所見所聞的耶穌的事蹟記錄下來。除福音書外,耶穌的史料也經早期教會領袖的著作而流傳下來。其中著名的有坡旅甲(Polycarp),是使徒約翰的學生,後為示每拿主教。約於公元155年在示每拿殉道。愛任紐(Irenaeus),里昂主教,是坡旅甲的學生,後為主殉道。俄利根(Origen)生於埃及,18歲任神學校校長,為亞歷山大城著名基督教教師。主後230年被逐出並殉道於巴勒斯坦。著作甚豐,與奧古斯丁在哲學上享有同等地位。優西比烏(Eusebius),主後314年受封為該撒利亞主教,被人稱為「教會歷史之父」。除此之外,耶穌的史跡也被記錄在相關的一些非基督徒史學家的著作中。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史學家。約瑟夫於公元37年或38年生於耶路撒冷一個非常富有的祭司家庭,受過極高深的教育。他寫了大量作品,詳細地記載了許多史實。其中最著名的兩部歷史巨著是《猶太戰史》(Wars of the Jews)和《猶太古史》(The Antiquities of Jews)。《猶太古史》記述了猶太人的歷史,從遠古開始,到公元66年猶太與羅馬爆發戰爭為止。在這部史書中,約瑟夫對耶穌有清楚的記述。此外,一世紀的羅馬史學家們在記錄羅馬的歷史時,也提到了耶穌和基督徒。其中有專門負責編寫皇家史料的綏托紐阿(Suetonius)及塔西圖(Cornelius Tacitus)。 附錄:什麽是「羅馬教天主教」(The Roman Catholic) ?在耶穌時代,原來是沒有羅馬教(天主教)的事,耶穌升天後,聖靈降臨,教會出現了,以後一直都稱爲教會。那時,猶太國是在羅馬帝國統治下,成了帝國的一個省。如上所述,公元四世紀末,羅馬帝國分東西,因此基督教也就分爲東西,東爲「東正教」(也叫「希臘正教」)。西爲「羅馬教」(也叫「天主教」或「羅馬天主教」)。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史稱東西大分裂。此後,西羅馬帝國於主後476年滅亡了;東羅馬帝國則延續了1000多年,至1453年,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所滅。「東正教」一直在皇帝控制之下。主後7世紀中葉起,東正教的勢力被新興起的回教勢力趕出了巴勒斯坦,敘利亞及北非一帶,以致後來它的影響僅限於希臘、南斯拉夫、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及俄羅斯等地。因此,蘇聯等國多信東正教。自公元500年至馬丁路德改革爲止(1500年後),天主教最興盛。當時因教皇掌權,一切學校、行政,都操在教皇手中,連國王也在他(教皇)的權下。第一位教皇是大費格利(Gregorgy The Great)。教皇爲最高首腦,下設大主教、主教等。主教各有自己的轄區。他們說他們的地位來自彼得。大貴格利死於主後604年。八世紀時,法蘭克國王把義大利中部土地送給教皇。教皇國存在了1000多年,直到1870年才幷入義大利國,教皇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1929年,義大利與教皇簽訂「拉特蘭條約」,承認梵蒂岡的主權屬於教皇。天主教認為平信徒不必讀聖經,只由神甫向人讀經,講道。天主教除了拜神之外,還拜聖母馬利亞像、耶穌像、聖徒像等。天主教認為有「煉獄」(或稱「煉罪穀」),意思是:「人死後要往煉獄裡受苦,如有在世的活人出錢,將死人的靈魂贖還,就得以出獄,往天堂去住。」天主教堂多設有十字架,信徒家中也掛上各式的十字架,並且指導人拜十字架。天主教的信仰一. 天主教的聖經加上了《旁經》(基督教所指的《次經》)。二. 天主教認為歷代教會的傳統為神聖的權威,並且要求這些傳統和聖經都應受到同樣的順服和尊敬。天主教的傳統包括了早期教父的教訓、歷史上的信條、教會學者和領袖的作品、會議的法令及教皇的判決等。天主教宣稱這些傳統多少是對救恩必需和無誤的。三. 天主教宣稱只有天主教會才能正確地解釋聖經。因為他們認為天主教會是無誤的。四. 天主教會教導當教皇以他的職位講論信仰或道德時,是無誤的。五. 天主教認為人是靠行為得救而是不單靠信心。在這方面,天主教教導,善行不能賺取救恩,除非有天主恩寵的灌注,並且指明這些恩寵所激勵的善功終能拯救人。六. 天主教特別重視聖事,並且指明聖事是天主所指派,達到永遠救恩的方法,其中三樣(聖洗、補贖、聖秩)是救恩所必須的,否則就不能獲得救恩。天主教教導,聖洗可以除去原罪實際的罪疚,和所有因罪帶來的刑罰。聖洗只是成義的開始,因為善行可以增加恩典,和幫助完全成義。補贖是獻給神的特殊行動,以補所犯的罪,滿足神的心。補贖包括了苦修、禱告等。天主教認為補贖這事是基督建立的,為了叫在聖洗後所犯的罪獲赦。因為死罪會使人失去藉聖洗所得的恩寵,因而須要藉聖事來恢復恩寵的地位,沒有補贖人就無法重得救恩。聖秩就是向司鐸告解,司鐸是代表基督赦免人的罪,然而向司鐸告解被認定是救恩所必須的。七. 天主教認為彌撒是要藉基督的死帶來祝福,就是死的果效,能通過彌撒賜給信徒。因而彌撒是一個贖罪祭,從彌撒中,獲得神的憐憫和恩寵,平息天主的怒氣,罪得赦免。八. 敬拜馬利亞。天主教教導,馬利亞對赦罪及普世救恩是很重要的。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中的基督》說:「從基督的童女受孕到死亡,我們都可見到聖母與聖子合作以成就救恩。」可見馬利亞在救恩中的地位是很特殊的,她是襄助的救贖者、轉求者及天母。襄助的救贖者是指她和基督合作救贖罪人,轉求者是指她為有需要的人送上神的祝福和恩典。馬利亞沒有原罪。終生童貞,在耶穌之後再沒有女兒。肉身升天,因為無原罪,所以沒有經過肉身的死亡,而是肉身升到基督面前。九. 天主教認為玫瑰經可以使教徒獲得從天主而來的屬靈能力及很多祝福和恩典,通過默想及背誦玫瑰經,可以潔淨靈魂,清洗罪惡,勝過仇敵。十. 天主教相信死後在煉獄中忍受地獄的痛苦可以補贖罪過。因為沒有人可以帶著任何罪惡進入天堂,而進入煉獄可以使人餘下的過失得到潔淨,完全更新,進入天堂。基督徒對天主教的回應 一直以來,天主教和基督教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基督教會之間對天主教的看法也存在著分歧,有說天主教是異端,也有說在天主教中也有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究竟基督教與天主教之間的分別在哪裡呢?有哪些教義或信仰是基督徒不可接受的呢?一. 天主教貶低了聖經無誤及至高的權威a. 高舉旁經:天主教把旁經(次經)視為聖經的一部份,與基督教所承認的正典並列。基督教所承認的正典(39卷舊約,27卷新約)是使徒及早期教父所承認的,因為只有正典才是神的默示。基督教之所以不承認次經為正典,因為這些經書在歷史上、教義上等出現錯誤,有些甚至推崇不道德的行為。而天主教卻視之為聖經的一部份,把它們排列在舊約之後,新約之前。換言之他們漠視了使徒和早期教父的見證,貶低了聖經無誤的權威。雖然有些天主教會說它們只是旁經,共參考作用,但是它確是印在聖經中,這無意把它們和其他正典書卷平排在一起。b. 高舉傳統:天主教認為歷代教會的傳統為神聖的權威。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強調,天主教聖經和傳統「組成天主話語的神聖整體。」所以「聖傳(傳統)和聖經都應受到同樣的順服和尊敬。」天主教的傳統包括了早期教父的教訓、歷史上的信條、教會學者和領袖的作品、會議的法令及教皇的判決等。天主教宣稱這些傳統多少是對救恩必需和無誤的。教會用哪些標準來決定這些傳統是無誤的呢?這些都是人遺傳的傳統,怎可以說是無誤的呢,要是把人的傳統高舉與聖經同等地位,就貶低了聖經的無誤性了。c. 高舉教會:天主教宣稱只有天主教會才能正確地解釋聖經。因為他們認為天主教會是無誤的,他們提到:「權威和無誤的教會」及「教導無誤的教會」,所以他們對聖經的解釋也是無誤的。事實上,天主教高舉自己的教義(傳統)過於聖經,他們用自己的教義(傳統)來解釋聖經,而不是根據聖經的本身來解釋聖經。換言之,傳統的地位比聖經更高,而教會的教誨就比傳統更高,因為教會決定什麼是傳統,什麼是聖經,並決定如何解釋二者。所以教會才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來解釋聖經的真理,換言之,在教會以外就沒有真理。最大的問題是,天主教會沒有一個從神而來的辦法去決定對錯,她自己就成為真理的標準,沒有一個更高的標準來判斷她。天主教會真是無誤的嗎?d. 高舉教皇:天主教會教導當教皇以他的職位講論信仰或道德時,是無誤的。教皇無誤論在1870年7月18日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中正式決定和頒布。自此以後,雖然天主教會並沒有正式教導教皇無誤的教條,然而事實上,天主教會一直視教皇有無上的權威,他的教導是無誤的。同樣的問題是,教皇是人不是神,如果沒有聖經真理的標準,如何判斷教皇的教導是正確或是錯誤?二. 天主教認為人是靠行為得救而是不單靠信心教皇若望保祿二世曾說:「人是靠行為稱義,不是單靠信心。」教皇所強調的信仰影響了大部份教士對梵蒂岡教廷的忠心。超過四份之三的司鐸(神父等聖職人員)反對上天堂的唯一希望是用信心接受耶穌基督為救主,他們認為:「人用一生的好行為去賺取天堂,天主會將天堂賜給他們作為報酬。」雖然,天主教教導,善行不能賺取救恩,除非有天主恩寵的灌注,然而他們繼續教導,這些恩寵所激勵的善功終能拯救人。天主教對救恩的教導與聖經剛好相反,他們暗示赦罪並不單由相信耶穌而來,而是藉著聖事、彌撒、馬利亞、玫瑰經及煉獄而來。a. 聖事:在《基要天主教教條》中提到:「聖事是天主所指派,達到永遠救恩的方法,其中三樣(聖洗、補贖、聖秩)是救恩所必須的,否則就不能獲得救恩。」天主教教導,聖洗可以除去原罪實際的罪疚,和所有因罪帶來的刑罰。聖洗只是成義的開始,因為善行可以增加恩典,和幫助完全成義。補贖是獻給神的特殊行動,以補所犯的罪,滿足神的心。補贖包括了苦修、禱告等。天主教認為補贖這事是基督建立的,為了叫在聖洗後所犯的罪獲赦。因為死罪會使人失去藉聖洗所得的恩寵,因而須要藉聖事來恢復恩寵的地位,沒有補贖人就無法重得救恩。聖秩就是向司鐸告解,司鐸是代表基督赦免人的罪,然而向司鐸告解被認定是救恩所必須的。b. 彌撒:彌撒的意思是要藉基督的死帶來祝福,就是死的果效,能通過彌撒賜給信徒。因而彌撒是一個贖罪祭,從彌撒中,獲得神的憐憫和恩寵,平息天主的怒氣,罪得赦免。聖經說,基督一次過在十架上獻上自己成為贖罪祭,永遠有功效,並能使那些成聖的人永遠得到完全,因而不用信徒藉著重複的彌撒而獲取神的赦免(來10:12,14,15,17,18)。c. 馬利亞:天主教教導,馬利亞對赦罪及普世救恩是很重要的。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中的基督》說:「從基督的童女受孕到死亡,我們都可見到聖母與聖子合作以成就救恩。」可見馬利亞在救恩中的地位是很特殊的,她是襄助的救贖者、轉求者及天母。襄助的救贖者是指她和基督合作救贖罪人,轉求者是指她為有需要的人送上神的祝福和恩典。天母是指與基督一同作王。天主教對馬利亞的觀點並不是出於聖經,而是他們的傳統。錯誤的教導如:馬利亞無玷受孕,即沒有原罪。終生童貞,在耶穌之後再沒有女兒。肉身升天,因為無原罪,所以沒有經過肉身的死亡,而是肉身升到基督面前。配受敬禮,因為她在救贖中擔當了空前重要的角色。事實上,馬利亞只是一個蒙恩的罪人,被神揀選的器皿而已,怎能把她高舉差不多與基督同等?d. 玫瑰經:天主教認為玫瑰經可以使教徒獲得從天主而來的屬靈能力及很多祝福和恩典,通過默想及背誦玫瑰經,可以潔淨靈魂,清洗罪惡,勝過仇敵。顯而易見,玫瑰經只是天主教的傳統而非聖經的真理。e. 煉獄:天主教相信死後在煉獄中忍受地獄的痛苦可以補贖罪過。因為沒有人可以帶著任何罪惡進入天堂,而進入煉獄可以使人餘下的過失得到潔淨,完全更新,進入天堂。煉獄也是天主教的傳統教義,缺乏聖經的支持。從上述可見,天主教關於救恩及赦罪的教導與聖經相違(弗2:8-9),強調人可靠善行得救。如果人可以靠行為得救稱義,那基督救贖的功效就大大貶低了。三. 天主教解釋稱義不是信心的結果而是善行的結果天主教認為稱義是聖化的恩寵或超自然能力的灌輸,可以幫助人在神面前客觀地成義,和討神的喜悅,如果這恩寵能夠持續到人死的那一天,他就可以獲取資格進入天堂,可以說進天堂是他自己賺取回來的。因而天主教所說的稱義不是說基督的義因著信歸算在信徒身上,而是藉著聖事,基督的義注入信徒中,使信徒愈來愈公義。因而稱義是聖事的結果,不是靠個人對耶穌基督的信心。天主教認為,成義是人真實又奧妙的轉化(重生),得到真正的聖化。可見天主教把重生、稱義和成聖混為一談。聖經的教導「稱義」是神本著恩,在基督裡宣稱信徒為義的作為。而成聖則是神的恩典在信徒身上的工作,讓他實際變為公義(羅10:1-4;林前1:30)。我們要說,一般的基督徒說基督教和天主教沒有什麼分別,那只是按表面的一些事情來看。真正,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分別必須詳細分析後才知道如上所述。1990年各大洲基督教徒的人數和比率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亞洲 歐洲 澳洲及南太平洋1990年 2.2億 3.23億 2.83億 2.07億 4.6億 1800萬佔當地人口比率 34% 76% 97% 7% 58% 67%佔全世界基督教徒比率15% 21% 19% 14% 30% 1%1990年各宗派基督教徒的人數 宗派 天主教 東正教 路德宗 長老宗 浸信會 本色教會 循道會 聖公宗 其他(獨立教會) 五旬宗1990年 8.65億 1.32億 8500萬 4700萬 6300萬 3000萬 2500萬 5100萬 1.24億 8800萬 正文 第六章 其他宗教 儒教(Confucianism)儒教是中國人古有的宗教,她承繼了中國古代先王聖哲的政治、道德與人倫等的理想。兩千五百年來,儒教不單對中國人的思想給了極大的影響力,也同時影響了中國周圍,如韓國、日本、越南等國人民的思想與行為。儒教是否應稱為宗教?嚴格來講,儒教不像一個「宗教」(Religion)。但我們仍沿一般習慣,把儒家稱為儒教。儒教教祖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吧昌平鄉人,即今之山東曲阜縣南八十里之處。生於公元前五五一年,中國周靈王二十一年。那時正當舊制度與舊秩序崩潰,宋、魯、鄭、齊等國的政權都落入大夫手中。各國互相攻打併吞,社會極度紊亂不安,「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這種無秩序道德的時代背景,遂造成了孔子特別注重如何恢復人倫道德,及重建完善政治體制等的實際問題。他的這些重要思想,在「論語」一書中發揮無遺。孔子父名叔梁紇,宋國流亡貴族,母顏徵在。孔子三歲時父親即亡,靠寡母扶養成人,因此,他年輕時的生活相當貧苦;「孔子貧且賤」(史記),他自己也承認,「吾少也賤」。為維持家計,曾管理過倉庫(委吏),管理過牧場(乘田),也在太廟中做過小事。十九歲便結了婚,次年得子伯魚,三十歲後才踏上政治舞台。當時整個情勢對他不利,各國似都不願真心接受他所講的「仁、忠、恕、五倫、五常、三綱」等的倫理道德與政治理想。三十五歲時,魯國的昭公被大夫季孫所逐,孔子才去到齊國,雖曾向齊景公提出了他的一套主張,但看出對方並無真意要實踐他的理想,故又再回到魯國。四十三歲起,孔子一面教授學生,一面開始編修詩、書、禮、樂。孔子後來由中都升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在短短幾年政治生涯中,頗有一些作為,就是夾谷之會,使齊兵歸魯。孔子雖把魯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但仍不容於季孫氏,所以只好離開祖國,度他漫遊各地的生活了。孔子以後周遊列國,會見了七十二君,到過或經過的國家甚多,但大多在河南與山東兩地境內。他的學說不單不容於當時各國政治,且自身屢遭患難。他在外地遊歷了十三年,得不到發展才能的機會。在六十八歲時,再回到祖國。在離世前五年中,專心於文字工作,著「書」,傳「禮」,刪「詩」,正「樂」,贊「易」。這些重要的工作,不單使孔子的聲名流芳百世,人人尊敬,也替日後的儒教奠定了根基,更給中華民族保存了最寶貝的古代文化遺產。七十三歲,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的弟子稱有三千人,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唐開元時,孔子被封為文宣王,清順治二年,定文廟,號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孔子」,後改稱「至聖先師孔子」。我們可說孔子與其他許多宗教祖師一樣,在生前並未得到當代人的特別重視與尊敬,但自漢武帝明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及其教訓才為全國人民信奉,但離他去世已是四百年了。儒教簡史自孔子死後到韓非子的兩百多年中,儒教曾先後產生八個學派,如子張之儒,顏氏之儒,孫子之儒等等。曾子(公元前505年生),名參,孔子的弟子,特別注重儒教的孝道,「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繇生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筆修其德」(孝經)。「孝經」一書相傳由曾子所作,也有稱係曾子筆錄孔子之言。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名伋,「中庸」一書的作者,從曾子學習了儒學,子思稱人道的本原為「天道」,稱天道為「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中庸)。子思曾著書二十二篇,現只留「中庸」一篇。 孟子(公元前372-289年)是儒教的大人物,聲望僅次於孔子。他是子思的弟子,生於今之山東省袞州府鄒縣。孟子的目標一面要努力發揚儒教,一面想從政治上推行仁政。他是儒教的「謢教士」,要努力應付當時的法家,楊朱,墨子等三派思想。孟子認為人生來有良心,人性是善良的,人人有惻隱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這就能證明人性確是善良的,如能讓他儘量的發揮出來,人人便能行仁義道德了。「側隱之心,仁也,羞恥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 到了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46-210年),由於李斯的意見,始皇遂下令廢除諸子百家學說,儒教首當其衝,蒙受最大損失。大多的典籍均被焚燬,史家謂之「秦火」。幸虧秦朝很快滅亡,漢朝興起,漢武帝(公元前141-87年)下令獨尊儒教,而廢去不在儒教內任何學說。儒教由於這次政治力量的支持,遂在中國生根下來。對這事最有功勞的人,便是董仲舒。董氏認為天人本為一體,天能降災賜福,握有一切威權。董又講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並注重陰陽五行之說。到了唐朝,儒教出了韓愈(768-824年),他一面弘揚儒教,一面大聲斥責佛教。這也難怪他,因佛教在唐朝正處於巔峰狀態。韓氏的「論佛骨表」,對佛教毫不留情,竭盡批評攻擊之,但因此獲罪被貶到潮州去當刺史。韓愈有一位弟子名叫李翱,此人沒有直接排佛,反借用佛教思想,把它消失在儒教之中。所以歸根究紙,他的方法不是調和或妥協,而是高舉儒教,揚棄佛教。以後宋朝的理學,在原則上走的是這條路線。到了宋代,儒教出了幾位有名人物,就是周敦頤、程頤、張載、陸九齡、九淵兄弟、朱熹等人。朱的「四書集註」成了儒教的權威註釋書。在明朝,儒教出了王陽明(1472-1528年),他認為人的行為準則出於良知,所以要「致良知」。明清間,儒教出有孫夏峰(1584-1675年)。黃梨洲(1609-1695年)、顧亨林、李二曲、顏習齋等人。民國後,錢穆。唐君毅等諸先生,都是儒教學者。孔裔南北宗在南宋初,高宗年間(1127-1162年),在山東曲阜的孔子第四十八代衍聖公孔瑞友隨高宗自北南渡,定居浙江省之信安(今之衢縣),稱為「南宗」。孔瑞友之弟孔瑞操則仍留守曲阜,是為「北宗」之始。自南宗在衢縣產生後,一直與北宗相爭正統地位。最後,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終於由孝宗皇帝正式欽定北宗為孔裔正宗,南宗遂降為副級地位。孔子去世後,子孫繁衍不絕,目前單在曲阜一帶便有孔裔的孔姓十幾萬人。曾僑居韓國不回的孔裔也另外有十萬人。目前孔子後代約有七十六代孫至八十六代孫。儒教的經典 儒教的經典甚多,都是中國文化的精華結晶。經分五經、六經、九經、十三經等,簡介十三經如下:一. 易經:古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現只存「周易」一種,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內分卦、爻、辭、十翼。八卦為乾坤坎離震巽艮兌,象天地水火雷風山澤。爻即卦畫分陰陽兩種,奇者為陽如一,偶者為陰如一。八卦交相重之則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各有其象,故須繫以辭始知其義,分彖辭及象辭兩種。十翼即「傳」,相傳為孔子所作。二. 尚書:上古時記載政治之書,包括虞夏商周四代,故稱尚書(尚即上)。(1)典,如堯典、舜典。(2)謨,如大禹謨。(3)訓,如伊訓。(4)誥,如仲虺之誥、湯誥。(5)誓,如甘誓、湯誓、泰誓。(6)命,如說命、徽子之命。開明版尚書目次為六十篇。三. 詩經:古詩有三千餘篇,孔子刪存三百零五篇,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詩經內容分風、雅、頌、賦、比、興六類。風類詩多為里巷歌謠,雅類詩為燕享朝會之樂歌,頌類詩為宗廟祭祀之歌。四.周禮:計六篇,載周制六官分享各職之典籍,天、地、春、夏、秋、冬各官。五.儀禮:計十七篇,記侯國士禮或大夫禮。古有吉兇賽軍嘉五禮。六.禮記:開明版目次有五十篇,孔門弟子及後學者記禮之作,大部分講禮之制度,小部分闡述禮理。七. 春秋左傳:春秋為孔子所著,是魯國的史記,自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左氏為魯史官,曾親見國史,為春秋作傳,敘事十分詳密。八.春秋公羊傳:以釋經為主,由公羊高作,為子夏弟子。九.春秋穀梁傳:也以解經為主,作者穀梁赤亦為子夏弟子,同受春秋,故其所傳相似。十. 論語:計二十篇,是孔子應答弟子及門弟子互相談論而親聞於孔子之語。孔子的一生思想學說均在此書,故為研究孔子學說的最可靠經典。十一. 孟子:計七篇,孟子作,全書中心思想性善,貴民權,重仁義,功利,拒楊墨,放淫辭。十二. 孝經:計十八篇,據說孔子為曾子講孝道,由曾子門人記述成書。十三. 爾雅:計十九篇,本書為訓詁之學,凡研究文字學者不可不讀。另外,收入於「禮記」中的「大學」及「中庸」,自宋朝起始由程朱把它們與「論語」,「孟子」併列,配為「四書」。以上十三經均有註疏,如周易正義十卷,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爾雅註疏十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等。儒教的教義與祭祀孔子十分注重「仁」,以為仁在諸德中佔有最高的地位,且為諸德之總綱。他對仁的解釋因人而異。答顏淵稱「克己復禮為仁」,答樊遲則以「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答仲弓則以「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為仁」。答子張則以「恭、寬、信、敏、惠,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為仁」。此外尚有「剛、毅、木、訥,近仁」;「仁者不憂」,「仁者樂,仁者壽」;「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巧言令色,鮮矣仁」….等等。我們或能說,所謂仁,便是完成自己,與社會共濟,實行愛人生活。「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達到仁的方法便是忠恕之道,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答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是什麼?朱子解釋:「盡己之謂忠」。恕是什麼?朱子解釋:「推己及人之謂恕」。儒教以此忠恕為中心思想,並把人事社會、家庭等種種關係納入「五倫」,「三綱」,「五常」之中。 五倫:(1)父子,「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孝經)。(2)君臣,「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3)夫婦,「男女居室,人之大倫」(孟子)。(4)長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5)朋友,「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有了這三綱,才能責任分明,對於五倫起一種領導作用。與五倫同樣重要的即是五常,「仁、義、禮、智、信」。儒教稱這些五倫。五常為「倫常」,有時合三綱一起稱為「綱常」,這是人類生活最重要的道理。除三綱五倫外,儒教十分注重「禮」,「樂」;「立於禮成於樂」(倫語)。關於禮的作用,「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禮記曲禮上)。論到「樂」,「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音,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也」(禮記樂記)。儒教的祭祀,主要的有祭天,祭地,祭祖宗等三種。天又稱上帝,昊天,皇天(天是否即上帝,在此不論),為百神之君。天子每年於冬至之日,祭天於南郊之圜丘,除此正祭外,尚有祈上帝賜予穀物豐盛,或求降雨,或獻新穀於明堂。祭地則在夏之日,祭於方澤,於城外北部設一小丘,象徵地的形與性。祭地時,把祭物埋於地中。地的尊稱是地示,大示,后土等,除正祭外,另有種種之祭。祭祖宗的祖與宗原是一種祭祀的名稱,即「祖有功,宗有德」。最初的祭祀是以功德為標準,而非基於血統。到了周朝末年,祭祖的階級限制被淘汰,慢慢地,祭祖宗亦成為儒教徒必需遵行的一種祭祀了。孔子云:「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其實,祭祖宗是出於人類的本性,且含有種種民俗思想在內,世界各古老民族中都有祭祖的風俗。孔子很少講鬼神,「子不語怪力亂神」,所以中國自古來的許多鬼神崇拜,不該列入於儒教之內。 現在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為孔子誕辰紀念日,有祭孔大典,是日也被定為「教師節」。基督徒對儒教的回應一. 儒教可以說是中國人古有的宗教,承繼了中國古代先王聖哲的政治、道德與人倫等的理想。嚴格來講,儒教不像一個「宗教」。後來加上孔子有系的教導和編輯的經書,儒教的基礎更加堅固。可見這個宗教是建立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並不是直接關係到「神」的信仰,屬於「人」的思想和論說。二. 我們可說孔子與其他許多宗教祖師一樣,在生前並未得到當代人的特別重視與尊敬,但自漢武帝明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孔子及其教訓才為全國人民信奉,但離他去世已是四百年了。可見,儒教是把人當著「神」來敬拜。三. 可以這麼說,儒教多注重人在地上的倫理道德生活,而不講究天上的屬靈生活,這個幾近「無神論」(?)的儒家學說,兩千年來,對中國人的思想起了極大的影響。這影響現今許多中國知識分子不願意相信有「上帝」(指基督教所講有「位格」的上帝),也不信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上帝」。 道教(Taoism)  道教,是中國一個傳統宗教,土生土長。道教產生於東漢中葉。沿襲中國古代信仰神仙、黃老道某些宗教觀念和修練方法而逐漸形成。相信人經過一定修煉便有可能長生不死,成為神仙。後來將老子及《道德經》加以宗教化,稱老子為教主,尊為神明,並奉《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主要流行於民間。魏晉以後,道教曾受統治者的扶植,影響力甚至進入了宮廷。在民間流傳的道教,從中還演化出一些秘密宗教組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道教積累了大量的經籍,後來多編入道藏,對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葯物學、化學、天文、地理等方面曾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早期歷史東漢順帝時,張陵(俗稱「張天師」)在四川鶴鳴山,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自稱出於太上老君的口授,同時吸取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創立五斗米道。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繼續在匹川西北和陝南一帶傳道。後來道教徒尊張陵為天師(有說是張陵自稱天師),故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漢朝靈帝時,奉事黃老道的張角,創立太平道,以《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為主要經典,自稱賢良師,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當時道教徒有數十萬,遍佈中國西北、中原八省。在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發動起義、因起義者皆頭戴黃巾為標志,故人稱「黃巾」。它和五斗米道相呼應,成為當時農民起義的旗幟。起義失敗後,太平道被當時的君王殘酷鎮壓,逐漸衰微。張陵之孫張魯割據漢中20餘年,傳播五斗米道,實行政教合一,政局穩定,得當地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擁護。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張魯歸降曹操,封為諸侯,五斗米道遂得合法傳播,影響日增。道教的思想背景 太平道與五斗米道同為早期道教的兩大教派,教義基本一致,其思想和道術起源有蹟可尋:一.古代鬼神思想。在中國古代,人們將日月星辰、河海山嶽和祖先視為神靈,並對它們進行祭祀和祈禱等崇拜活動,由此而逐步形成了天神和人鬼的信仰。二.巫術和神仙術。古代殷周人認為,卜筮可以決疑惑、斷吉凶,巫師能交鬼神。這種依賴巫術祈福的方式遂為道教所吸收。戰國以後神仙術漸盛。稍後,在燕齊一帶出現了鼓吹長生成仙之術的方士,利用戰國時齊人的陰陽五行學說解釋他們的方術,從而形成了所謂神仙家,即仙道。神仙術漸演化為道教的修煉方術,術士亦逐漸演化為道士。三.讖緯之學。陰陽五行思想起於先秦。漢代從董仲舒起,開始以這種思想解經,逐步形成讖緯之學。西漢末至東漢初,讖緯之學盛行,儒生與方士合流,以陰陽五行推驗災禍吉祥。道教融合了讖緯思想,並汲取其作為仙術之內容。四.黃老思想。黃老學說起於稷下道家,他們同尊傳說中的黃帝和老子為道家創始人。至漢初,文景帝以黃老清靜之術治天下,治黃老之學者蜂起。黃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義的因素;加以治黃老之學者中,本來就有許多方士,他們以神仙長生思想和陰陽五行學說對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釋,仗黃老之學與神仙方術相結合,而向神仙術的方向發展。至東漢,進一步將黃帝、老子神秘化,後推崇神化的老子,成為早期道教的前身。發展歷史 魏晉以後,道教內部逐漸分化。一部分向上層發展。東晉葛洪總結戰國以來神仙術的理論,在《抱朴子內篇》中,為道教構設了種種修煉成仙方法,並建立一套成仙的理論體系,對道教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他提出以神仙養生為內,儒術應世為外;認為道教徒要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義、和順為本,否則,雖勤於修煉,也不能成仙。道教在上層化的同時,民間仍然流傳「通俗道教」。東晉末,孫恩利用民間五斗米道組織起義,後雖遭鎮壓,但卻沉重地打擊了東晉王朝。南北朝時,北魏年間,太武帝清整道教,除去三張(指張陵、張衡、張魯)偽法,制訂新法給道教,專以禮度為首,而加之以服食修練。在南朝宋明帝時(公元465-471年),再有道士陸修靜改革道教,仿效佛教修練儀式。隋唐北宋時,不少帝王崇奉道教。唐高祖於武德八年(公元625年)規定三教次序:道先、儒次、佛最後。高宗於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於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視道士為宗室,推崇玄學,並制定考試制度(考《老子》、《莊子》、《列子》、《文子》等書籍),還列莊子、文子、列文為真人。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興道廢佛,加封老子為太上老君。唐宋統治者的一系列崇道措施,對道教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這時道士人數大增,神仙系統也更為龐雜,經書數量大量增加。南宋、金、元時期,道教內部的宗派紛起。新起的道教宗教,力圖革新教理,大多主張道、儒、釋三教結合;在修煉方術方面、著重於內丹,強調精、氣的修煉。在金朝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陽創立儒、釋、道兼容的全真道,盛極一時。南北天師道為與新起的全真道相抗衡,與其他道教派別合流,到元代歸並於正一道。於是,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宗派繼續流傳。明代中葉以後,道教逐漸轉衰。清代重佛抑道。當時雖然道教在上層的地位日趨衰落,但是民間通俗的道教仍很活躍。這時道教進入民間,發起各種民間宗教。中國的民間宗教雖然派系繁多,思想淵源複雜,但是在思想上和組織上同道教仍有一定聯繫。清代以後,道教曾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和東南亞一帶。道教經籍,遠播歐美。近年來,國外研究道教的學者和學術團體日益增多,國際道教研究的學術活動,也漸見活躍。正一道是道教各符隸派的總稱。亦稱正一派,由天師道長期演變而成。其他如淨明、武當等支派均屬之。全真道也稱全真教。由王重陽創立(公元1167年)。主張三教合一,認為三教同源,以《道德經》、《孝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主要經典,在修持方法上,重清修,不尚符隸,不事黃白之術。在教規上,嚴格要求入道者不娶妻,不茹葷,出家住叢林。全真道的支派較多,著名的有華山派,昆崳山派等。信仰與教義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道」。道教的教義和神仙術無不發端於此。「道」原是先秦道家的哲學概念。《道德經》裏,把道視為「虛無」,它是超時空的永恆存在,是天地萬物的根源。《莊子》則把「道」解釋為「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並謂:「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這些得道成仙的思想,皆為道教所推崇。他們把「道」說成是「神異之物,靈而有性」,「為一切之祖首,萬物之父母」。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換句話說,宇宙、陰陽、萬象皆由「道」化生。後來道教把「道」和老子合而為一,或作為道的化身。於是老子在道教中便神化為眾生信奉的神靈。六朝時,道又演化出至高無上的元始天尊。以後,又逐漸發展並形成了包羅許多天神、地祇、人鬼在內的神仙體系。道教認為,神仙在其眾神仙中,各有其不同的品級;並且各有其神通,相成相依,形成無所不能的神力;神仙各有居住的仙境,如「十洲三島」、「天界」和 「洞天福地」等。道教相信「道」可以修煉而得。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按照這一眾生均可修道成仙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功和道術,如服食、行氣、房中術、守一、外丹、內丹以及齋醮、符隸、守庚申等等。不同道派對修煉方術各有輕重,有的重齋醮符隸以祈福禳災,名為符隸派;有的重清修煉養,名為丹鼎派。道教的宗教活動有日常誦經禮懺的功課、逢年過節的祭神祝禱以及為信徒作道場祈福消災等。經書道教初創時,經書不多,除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外,重要的有《太平經》,《老子想爾注》等。東晉初,葛洪《抱朴子.遐覽》篇著錄道經凡670卷,符隸500餘卷,共約1200卷。此後,為了闡發教義、與佛教相抗衡,造經日多。《靈寶經》、《上清經》、《三皇經》等皆於晉代陸續出現。隋朝道書增至1216卷。唐開元時,玄宗發使搜訪,道經數目又增至3744卷 (或稱5700卷),並列入道藏,以後歷代皆有纂修。至明英宗、神宗時,《正統道藏》和《萬歷續道藏》所收之道經總計5485卷。道教經書的內容十分龐雜。但在東晉葛洪時,道書僅分為經、記、符、圖,其中間有涉及服食、煉養、符圖、算律的。南朝宋明帝時,木並入方藥類。南宋更分道書為二十五類,即老子、莊子、諸子、陰符經、黃庭經、參同契、目錄、傳記、論、書、經、科儀、符、吐納、胎息、內視、導引、辟穀、內丹、外丹、金石藥、服餌、房中、修養等。清康熙年間,《道藏輯要》收入道書200餘種,按二十八宿字號分為二十八集,共200餘冊。內容有道教的重要經典、歷代祖師真人著作、科儀戒律、碑傳譜記等。一般道士鮮有能觸及全藏者。從道教初創時起,僅《道德經》為道教徒必須習誦的功課。據後來有記載,全真道士一般只誦《道德經》、《玉皇經》、《清靜經》等。基督徒對道教的回應:一. 道教產生於東漢時期。沿襲中國古代信仰神仙、黃老道某些宗教觀念和修練方法而逐漸形成。相信人經過一定修煉便有可能長生不死,成為神仙。東漢順帝時,張陵(俗稱「張天師」)在四川鶴鳴山,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並自稱出於太上老君的口授,同時吸取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創立五斗米道。張陵死後,其子張衡、孫張魯繼續在匹川西北和陝南一帶傳道。後流行於中國民間。魏晉以後,道教曾受統治者的扶植,影響力甚至進入了宮廷。在民間流傳的道教,從中還演化出一些秘密宗教組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道教積累了大量的經籍,後來多編入道藏,對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學、藝術、醫學、葯物學、化學、天文、地理等方面曾產生過不同程度的影響。 我們要說,道教是中國民間發展出來的一個宗教,其中參雜了許多神話和迷信,可以說是人的宗教,不是由神的啟示而來。二. 道教把「道」說成是「神異之物,靈而有性」,「為一切之祖首,萬物之父母」。認為「道」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換句話說,宇宙、陰陽、萬象皆由「道」化生。後來道教把「道」和老子合而為一,或作為道的化身。於是老子在道教中便神化為眾生信奉的神靈。六朝時,道又演化出至高無上的元始天尊。以後,又逐漸發展並形成了包羅許多天神、地祇、人鬼在內的神仙體系。道教認為,神仙在其眾神仙中,各有其不同的品級;並且各有其神通,相成相依,形成無所不能的神力;神仙各有居住的仙境,如「十洲三島」、「天界」和 「洞天福地」等。三. 道教相信「道」可以修煉而得。神與道合,謂之得道。按照這一眾生均可修道成仙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功和道術,如服食、行氣、房中術、守一、外丹、內丹以及齋醮、符隸、守庚申等等。不同道派對修煉方術各有輕重,有的重齋醮符隸以祈福禳災,名為符隸派;有的重清修煉養,名為丹鼎派。道教的宗教活動有日常誦經禮懺的功課、逢年過節的祭神祝禱以及為信徒作道場祈福消災等。神道教 神道教是日本固有的宗教。它是一種自然崇拜、天皇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加上各種神話的混合崇拜宗教。日本人大多數是神道教與佛教兼信,這與中國人的儒釋道三教兼信相同。日本神話的背景據記載日本開闢神話的「古事記」及其他典籍,當天地混沌之際,在空虛中產生出「天之御中主神」,他是創造天地的根元神,位於宇宙的中間,故稱作「天之御中」主神。以後在宇宙間又生出許許多多的神(在此不一一舉出以省篇幅)。其中,伊奘那岐男神(IZANAGI)與伊奘那美女神(IZANAMI)是日本人的祖先神。他們用長矛從天上滴下海水而造成了日本諸島。女神因產火神,男神從地獄找她回來後,為了淨身,洗了左眼便生出了「天照大御神」。她是日之女神,是伊奘那岐女神之女。天照大御神(簡稱天照大神)的孫子瓊瓊杵尊受其祖母之派,從天降臨統治日本。和他同來的還有許多神明,都成了日本人及貴族的祖先。這個神明直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止,日本人民一直被「強迫」信從,因日本天皇也信從。神道教名字的含義在第八世紀著成的「日本書記」中,最早使用「天皇信佛法,尊神道」一語。原來,日本人稱自國原有的一切神明為Kami(中文寫成神),皇室與氏族的祖先以及已逝的英雄偉人之靈亦稱Kami。山嶽、樹木、狐狸…..等的靈亦叫作Kami。因此,凡死者的靈魂都成了Kami,因他們原都是神(Kami)的子孫。直至二次大戰結束時止,日本天皇被尊為是人亦是神的「現人神」。凡值得敬拜的動物、植物、山獄等亦都是Kami。因此,我們可說,日本人的 Kami實在包括庶物崇拜在內。自漢字輸入日本後,日本人便將「神」字用在他們原稱的Kami,因此,連日本基督教稱「神」時亦稱Kami。神道教的經典神道教並無像基、佛兩教般有特別宣揚教義的經典。神道教只有兩部勉可稱為經典的古書:一. 古事記(三卷)。上卷記載自天地開闢至剃剃葺葺不合命(神名,日本神名均有日文發音,然後配以漢字)為止的神話。中捲起自神武天皇至應神天皇止的故事(公元前660-310年)。下卷自仁德天皇至推古天皇止的歷史(公元前313-公元628年)。全書收入各種神話、傳說、歌謠及若干史實,是以天皇家為中心一貫思想。全書由太安萬侶奉元明天皇之命於712年撰成。十八世紀時,本居宣長著有名作古事記註解書「古書記傳」四十八卷。1808年出版,成為研究日本國學及古代宗教、歷史的重要書籍。二. 日本書記,三十卷,用漢文寫成,是日本最古的官撰正史。全書記載自神代(神話時代)起至持統天皇十一年八月的事蹟(697年)。由舍人親王,太安萬侶等人於720年撰成。1762年,谷川土清寫成著名的「日本書記通證」(三十五卷),成為日本書記全卷的最初註釋書。三. 「延喜式」(五十卷)。由藤原時平,紀長谷雄等受皇命,於927年撰成,967年開始施行。全書用漢文寫成,自第一卷至第十卷記載有關一切神祇之規定,凡神道教各種儀式及百官儀禮等均載於本書。神道教的祭祀神道教的祭祀都與自然界、皇室及氏神有關。最重要的有:(1)新年祭,(2)神嘗祭,(3)新嘗祭,(4)月次祭等四大祭禮。新年祭於每年二月四日舉行,祈求神明賜予風調兩順,五穀豐登。神嘗祭和新嘗祭於每年新穀成熟之時,即十一月二十三日,由天皇親自向神供獻新穀。月次祭於六月及十二月之十一日祭神。除此外,尚有御門祭,御川水祭,瘟疫祭,祈雨祭….等二十八種。明治後,攻府另又加上元始祭,紀元節祭,春秋二季皇靈祭,神武天皇祭等。日本戰敗後,許多與政治有關的祭典都被取銷,例如紀念開國的「紀元節」已被廢止,新嘗祭改稱為「新穀感謝日」了。神道教祭祀的主要內容可分三部分:行禊祓,奏神樂,向神祈禱。禊祓是一種齋戒之法,在某一特定時期內,不單要潔淨身心,亦須潔淨各種飲食器皿。神樂又稱神遊,是祭神時的一種宗教音樂,祈禱則與其他宗教之祈禱相同,向神祈求國泰民安,個人幸福快樂。神道教也特別注重祈求戰爭勝利,此乃起源於「神武天皇祀」中所載「天皇、自祈而寢」一語而來,神武曾祈求東征勝利(日本戰爭),果獲所願,於是,每逢戰爭,日本人民莫不瘋狂地向神祈求戰勝。神道教的神官(祭司),於施行宗教儀式時,也效法佛教和尚念經而誦讀「中臣祓」,此祓原稱「大祓詞」,是用於向神明祈求祓除萬民罪污,賜下幸福的一種禱告文。神道教的神社神社起源於何時,現今無法確定。神社最初形式稱作「神籬」,揀一樹木茂盛之地,建一小屋,中央種一常綠樹,相信神靈居於其中。開始敬拜,以後遂發展至今日各種神社了。日本神社種類繁多,可分六大類:(1)祭祀古代(神代)諸神祇的神社。(2)祭祀歷朝天皇家祖先的神社。(3)祭祀有功勳皇親的神社。(4)祭祀國家功臣之靈的神社。(5)祭祀諸氏族祖先的神社。(6)祭祀國郡鄉土功勞者的神社。例如伊勢神宮祭天照大神,靖國神社祭陣亡將士之靈。據「延喜式」記載,當時已有大神社三千一百二十二座。由於太多,白河天皇(1081年)規定了伊勢、春日、祇園……等二十二社,作為朝廷特別崇敬的神社,每座神社中祭有特定的神。神宮是專祭皇祖神靈的神社,如明治神宮、平安神宮等。據最近資料統計,日本現有神社八萬一千七百五十四座,每年都有許多參拜者。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擔任日本首相的東條英機及其他十三名戰犯的牌位,也在1975年10月加入靖國神社祭供行列,他們都成了日本的「戰神」與「英雄」了。神道教的十三個教派當德川慕府末期至明治初期時期,日本政治發生變動,外來船隻進入日本領海,開港問題成為舉國關心,這種變動均促使人心追求宗教。當時,神道教遂漸產生各種宗派。各派的主要思想仍不離勸人虔誠信日本原有神明,忠君愛國,以皇室國體為重。較大的教派共有十三派:神道教、黑住教、修成派、大社教、扶桑教、大成教、實行教、神習教、御嶽教、禊教、神理教、金光教、天理教,每一教派均有教主,每派也有自己尊重的書籍,有它所注重的神明,例如黑住教的教主為黑住宗忠,祭神為天照大神,外加八百萬神及教主宗忠神。神道教也在日本人群居的美國洛杉磯一帶地區建有廟堂。日本戰後宗教自由,教派巳增至一百四十二派,廟堂共達二萬四千三百六十個,佈道所八千九百八十一個。例如天理教之廟堂竟多至一萬四千三百四十三座,信徒一百六十三萬三千人。一九四六年元旦,天皇裕仁宣言否認自己的神格,從那時起,神道教終與日本政治、天皇家脫離了關係,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宗教。政治關係雖失,但神道教仍是今日日本人民最崇信的惟一宗教,只是取消了現存天皇的「現人神」皇帝崇拜,而歷代已逝帝王仍受人民崇拜不絕。最後,我們不得不說,日本人在過去向外擴張侵略,雖雖與島國的民性有關,但主張鼓吹完成日本魂、國家主義、天皇至上的神道教顯與大戰有密切的關係。由此可知一個宗教對信徒的影響力是何等的大了。日本戰後,人民生活貧苦,出征軍人生死未卜,於是大家都向宗教中求安慰,於是,產生了不少新興宗教;有的是混合神道教、佛教與基督教等的信仰而成。目前,全國約有七百多個新興宗教及組織,信徒人數從數百人到數萬人不等。其中較大的約有二十個左右,日蓮宗的「創價學會」,以及「生長之家」等,都是很大的新興宗教。基督徒對神道教的回應一. 明顯地,神道教是一種混雜了自然崇拜、天皇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加上各種神話的混合崇拜宗教。藉著日本人的古著「古事記」的創世神話,傳說這些神明是日本人的祖先,加上日本天皇也信從,因此神道教成為了日本人的宗教。雖然日本的科學發達,神道教也有許多神話和迷信的成份,但並沒有減弱神道教的影響力。可見一個民族的傳統宗教是如何根深蒂固地在一個民族的文化中,特別它還和政治掛勾,日本天皇每年親自向神獻祭新穀。其他的宗教也不容易進入日本。這使許多日本人失去認識和接受其他宗教自由和機會。二. 日本現有神社八萬一千七百五十四座,每年都有許多參拜者,神社中更有靖國神社祭拜陣亡將士之靈。可惜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擔任日本首相的東條英機及其他十三名戰犯的牌位,也在1975年10月加入靖國神社祭供行列,他們都成了日本的「戰神」與「英雄」了。可以說,日本武士道的精神藉著靖國神社歷久恆常。如今,日本天皇和首相每年還到靖國神社參拜,說明不放棄戰爭佔領別國領土。拜火教拜火教是今日伊朗的古代宗教,她與婆羅門教被稱為世界最古的宗教之一。現今伊朗人大都信奉回教。但在第七世紀回教徒未攻佔伊朗前,伊朗人曾都是相信拜火教的。拜火教又稱「波斯教」(Pariism),因她注重敬拜聖火,故俗稱「拜火教」。另一教名是「馬茲達教」(Mazdaism),按此教光明之神(Mazda)名字而來。拜火教到了中國後被稱為「祅教」(祅發音為先)。另又有以教祖名字稱此教為「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在香港,因為拜火教徒在祭祀時頭戴白帽和穿上白衣,因此也稱拜火教為「白頭教」。 教主瑣羅亞斯德瑣羅亞斯德(Zoroaster, or Zarathustra Or Zaratust)的確實出生年代不能肯定,有說與亞伯拉罕同時代(公元前二千年),或較摩西遲(公元前1300年),或更可靠的是公元前660-583年。瑣氏生於瑪代國,靠近裏海南岸,今之伊朗首都德黑蘭附近。二十歲時,他開始思想宗教問題,三十歲時便「悟道」,藉著大天使胡瑪納(Vohu mano)的指示,獲得了光明神馬茲達(Mazda)的「啟示」。悟道後,他便放棄了原有的信仰並開始宣揚新的宗教,到處旅行,曾遠至東部阿富汗國境。十年後,其兄弟麻士由(Maidhyo-Mah)成了弟子。再兩年後,藩王韋斯巴(Vishtaspa)也成了拜火教徒,且成了熱心的擁護者。於是拜火教徒日益加增,影響擴至伊朗全地。當瑣羅亞斯德七十七歲時,因與異教徒發生「聖戰」不幸失敗,與其他祭司被殺死於祭壇旁,成了殉道者,當時是公元前583年。瑣羅亞斯德在世時,不單推翻舊有迷信,提倡新宗教,他也從事社會改革,反對起居無定的遊牧生活,鼓吹農耕生活。當時的遊牧民族反對他的改革。拜火教簡史瑣羅亞斯德曾活躍於瑪代國普老斯王(Bhraortes)與格蘭斯王(Kzaxares)期間。瑣氏死後三十餘年,瑪代國被波斯國王古列所滅(公元前550年)。波斯國的勢力當時東至印度河,西達埃及與希臘北部諸地。拜火教也成為了波斯國的國教。當波斯被亞歷山大帝消滅時(公元前331年),拜火教的重要經典也大都被滅。亞歷山大死後多年,波斯國在公元前25年時,伊朗的薩珊王朝竭力恢復拜火教,除規定此教為國教外,並積極從事收集編篡拜火教經典,共達二十一卷之多。於是,拜火教重獲勢力。自公元三世紀起至七世紀的波斯薩珊王朝這四百餘年可稱為拜火教的黃金期,勢力擴張至西南亞細亞各地。當中國南北朝時,拜火教傳入中國,稱為「祅教」。唐朝的「祅教」曾經興旺一段時期。元明兩代,祅教在中國絕跡。當回教在中東興起後(公元642年),拜火教徒漸被回教徒逼迫和殺害。最後祇好離開本國逃到了印度的西部沿海地帶。據統計,在印度的拜火教約有十三萬人(伊朗只有一萬人)。在印度的拜火教徒被人稱為Parsi,意即波斯人。在印度孟買,「巴斯」(Parsi)人是一個有地位、有勢力的集團。在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印度的孟買拜火教徒也來到廣州經商並定居。也發現拜火教徒的墳墓。這些拜火教徒的墳墓已經不是「鳥葬」,而是十足道地的中國式的「土葬」(可能害怕鳥葬會激起中國人的反感而改為土葬)。後來在香港和澳門也有拜火教徒(稱為祅教),現在香港還有祅教徒和祅教祭司。他們時常在舉行宗教儀式時須戴白帽及穿白衣,因此香港人稱他們為「白頭教」。拜火教的經典拜火教的經典稱作「詮得,阿韋斯他」(Zend Avesta),是由Zend 與Avesta兩部合成。Zend 是「註釋書」,用中古波斯語寫成,Avesta纔是「原典」,用古波斯語寫成,原有二十一卷之多。但經過回教軍隊的毀滅,現存經典只有數卷,內容如下:(1)宗教(Gatha):十七章,教主瑣羅亞斯德的語錄及述他的信仰生活。(2)耶斯那(Yasna):意即供養,共五十五章,關於獻祭、供奉、祈禱等。(3)韋斯德(Vis Pered):對善神善靈的祈禱文。(4)韋達得(Vendidad):共二十二章,祭司獻祭時的祈禱文,亦即祭司的律法書。(5)小阿韋斯他(Khordahavesla):為一般家庭用的禱文。(6)耶希得(Yasht):對善神馬茲達的祈禱文。(7)格(Gah):五種的祈禱文。一天五次(冬天四次),每一個Gah均與神靈有關。(8)希洛薩(Sirozah):意即三十日,每日誦唱不同的神名。(9)柏得達(Patet):是一種懺悔文。拜火教的教義與神明拜火教主張精神界的二元論。自從太初開始,善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Mazda)即與惡神阿富利曼(Ahriman,or Areimanios,or Angra Mainyu)開始鬥爭不絕。如果人選擇善神並對他順服,即是正信,如果人順服惡神便是走入錯謬之路。但善神與惡神之爭並非永無止息,到最後,善神馬茲達將得勝。自然界中凡是荒地、沙漠、沼澤、岩石等不毛之地,都是惡魔所居住之地。凡對人類有害的蛇、蠍、蟲蟻之類都是惡魔的工具,為要加害於人。因此人類必須與這些荒野沙漠以及蛇蠍等物挑戰,開拓新天地。拜火教的「世界觀」分一萬二千年完成,每期三千年,分作四個時期。第一期三千年:世界的形體被隱藏在創造主的思索之中。第二期三千年:藉著創造主,物質世界被造成。第三期三千年:到瑣羅亞斯德出現,善神與惡神繼續鬥爭,光明與黑暗對立。第四期三千年:世界末了的三千年,善神終於得勝,和平到來。但是和平未來前,天地要發出異象,善與惡要開始最激烈的戰爭,最後,阿斯托勒他(Astvaderata)要以救世主(Saoshyant)的身分出現,降伏一切惡魔惡靈。那時,一切死人都要復活,接受最後審判,普通惡人經過潔淨後要受善神的光照耀,但是極惡之人則與惡魔一同永遠消滅。拜火教的神明有善神與惡神兩大類,下面另有六神護衛。(一)善神阿胡拉.馬茲達(Ahura-Mazda),至高、神聖、清淨、物質世界的創造者,全智、慈悲、永在,一切正義與良善的根源。六小神如下:(1)Vohu mano (善心),家畜與一切動物的保謢神。 (2)Asha Vahista (最高正義),火神。(3)Khshatravairya (權能),金屬的保護神。(4)Spentarmaichi (謙卑),土地神。(5)Haurvatar (健康),水神。(6)Ameretat (不滅),植物之神。另外又有稱為「可尊敬」(Yazata)的一群,是存於靈界與物界的一群善神或天使,其數極多。如Mithra,是正義道德、立約起誓之神。Ardvi Sura-Anahita,是豐盛、生產、保健之神。Atar,火之神。在拜火教中,「火」是善神馬茲達直接放射出來的,是他在地上所顯的一種威力。藉著火可與神交通接觸。火是最清淨神聖之物,並能降伏惡魔。因此,在拜火教中,或在寺院或在家中,一年四季在爐中燃點聖火不絕。不單燃點,另尚有許多崇拜聖火的禱文、讚文。通常,一天中舉行五次聖火崇拜的特別儀式,事火的祭司稱為「火僧」(Atharvan),難怪這個宗教要被稱作拜火教了。 (二)惡神阿富利曼(Ahriman),是罪惡、不義、不幸、黑暗之神。惡神之下又有六小神,如下:(1)Aka mano,邪心神。(2)Andra持有破壞力的惡魔。(3)Saru,暴君神。(4)Taromat傲慢神。(5)Taru,飢餓神。(6)Zarika,渴神。另有女夜叉鬼Druj。伊朗地方寒冷,多荒野不毛之地,人民求生不易。所以,拜火教把暴風、疫病、寒冷、旱魃、飢饉、死亡等自然現象神格化,都變成惡神惡魔了。同時也將人人易犯的罪惡,虛偽、貪慾、嫉妒……等也神格化而成了害人的惡魔了。拜火教徒的宗教生活一. 孕婦:拜火教以為沒有兒子便是神的一種懲罰,無子之家必須天天向家中的聖火祈求兒子。初胎婦女當懷孕五個月便舉行慶祝的宗教儀式,並由女家送來衣物,夫家則送去各類水果。產婦有四十天之久在產室中與外界隔離,並禁止摸及火、水以及一切傢具,也不準碰到人身,因產婦是污穢的。初生嬰兒沐浴後穿上衣服與白檀樹一起被帶赴火寺,在其額上抹上聖灰,求神及天使賜福保護,這叫做天使祭(Fareshta)。二. 孩子:孩子們一到六歲,父母便教他(她)們一些簡單的祈禱文,以及神的名字與瑣羅亞斯德的名字與他的故事。七歲起,孩子的宗教教育便交託家庭僧(mobad)負責。此時要舉行拜火教的入教禮,孩子在眾人前承認自己的信仰後,便被授予神聖的衣服與帶子。根據拜火教習慣,教徒結婚年齡,男子二十一歲,女子十六歲。結婚儀式或在女家舉行或在火寺(dar-i-member)內舉行。富俗者的婚期有四天,第二、三日先舉行祭祖先的儀式。三. 死人:拜火教徒相信人死後三晝夜間,靈魂尚存於世間,受天使Sraosha的特別保護,所以活人要為死者舉行各種宗教儀式,常常在火寺中要為死者誦念三天經文(念Vendidad),祭司與死者親友齊集念懺悔文,為死者消罪。死後第三晚後的那個天明破曉之時,靈魂便會去其他境界了,根據死者生前信仰與行為或去天國或下地獄沒有一定。所以,這個時候極為重要,又須舉行各宗教儀式,以及又為死者舉行四日忌,十日忌,三十日忌與週年忌日。四. 沈默之塔:拜火教徒處理死者的屍體,就是舉世聞名的「鳥葬」方法。現在在印度孟買有七座所謂「沈默之塔」(Tower of Silence),拜火教徒稱其為「死者的容器」(Dakhma)。最古老的建於第十七世紀。這些塔都建於小山或高地上,用水泥及大圓石築成,無頂,用石階走上去。塔的周圍約有三百尺左右。在塔內左邊有一條路,運屍體進去。裡面地上劃成長方形一塊塊的位置,作為放置每具屍體之用。放男子的在最高處,位置最大,放女子的在向下第二段,較低、位置也較小,小孩子則放在最裡面最低的第三段地位,位置更小。剝去了屍體衣服後便放在那裏,讓停在樹上久候的禿鷹吃個精光。約一、二小時後,便只剩下骨頭了。這些骨頭便流入塔內中央特製的大井中,以後再流入地下的排水路去。拜火教徒為何要鳥葬?據他們說,土、水、火這三樣東西是極為神聖之物,決不能讓不潔的屍體腐肉去侵犯冒瀆它們,所以要禁止土葬、火葬、水葬而舉行鳥葬。今天拜火教在波斯的失敗不是由於它的教義,而是受強大的回教軍事壓力所致(波斯的景教也同遭此命運)。 基督徒對拜火教的回應一. 拜火教是一個古老的宗教,其教主瑣羅亞斯德在世時曾經在波斯地區推翻舊有迷信,從事社會改革。但是,拜火教並不能算是一個完好的宗教,含有許多迷信成份,例如,它有許多善神和惡神的學說、認為水、火、土是神聖的,因此死人必須「鳥葬」等等。二. 拜火教也是多神崇拜及庶物崇拜(火)的混合信仰。從拜火教中我們仍然發現它有許多原始宗教的行為。讓我們看見人類因為罪惡與上帝斷絕後,從此迷失了追求歸回上帝的正實方向,轉向鬼神和超自然能力。 正文 部落宗教  部落宗教(Tribal Religion),也有稱為原始宗教(Primitive Religion),是指古時(甚至現在)一些部落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原始宗教的基本元素根據考古發掘,遠在古代(約一萬年前)一些部落民族就有宗教的蹟象。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學術界開始重視對澳大利亞土著的考察。這些土著直到近代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末期至中石器時代初期的水平,不知製造和使用弓箭,不會製陶,甚至不能作十進位計數。但是,許多原始宗教觀念和行動已在這些土著中繼續存在。這些原始宗教有以下基本特徵:第一,超自然的觀念。澳洲土著各部族都有了「天父」(天上的神,會看顧人)和一些次級神祇的半神觀念。這些半神並不是精神性的,而是同人一樣具有肉身,只是本領比人大得多,多被視為各部族的圖騰祖先,並以他們的「太初行動」安排好世紀秩序,向人們傳授各種知識 (採集、漁獵、性行為等)。但他們不是世界的創造者 (澳洲土著素來認為世界是從來就有的),並且把一切作了安排之後便不再過問世事;人們也僅對他們具有敬重之心,卻沒有對之敬拜和求告的意念。澳洲土著也具有簡單的靈魂觀念。在土著中也未發現任何偶像和祭祀活動;僅有原始的驅邪逐魔的巫術活動。這些巫術的使用是想制服邪靈而非禮拜、求告。第二,神話。考古發現,原始部落的人的神話大都發生於宗教儀式之後,而不是象現代宗教那樣,以已經形成的神話為根據而制定儀式。神話則是在對儀式之由來和效果進行解釋而陸續形成,如澳洲土著某些部族在春季特定節日舉行群集的性交儀式。隨後又產生了相應的神話故事,藉著圖騰描述祖先們如何在太初時這樣做,並且男青年舉行成年式時,由長輩用這些故事來解釋這儀式的由來,並稱它們具有繁殖的實效。第三,圖騰。部落民族中有許多圖騰,發現這些圖騰皆與宗教有密切關係,但本身並非是發展了的宗教的圖騰。另外,也發現原始宗教的基本元素有三,即食物、繁殖 (包括人類自身以及可供食用之動植物的繁殖)和死亡。農耕和畜牧出現後,原始部族都有對穀物、牲畜的祭祀習俗;禱祝農牧安泰,已成為原始宗教的重要內容之一。接著是關心人類本身的豐產和繁殖。父系體制的部落民族視性行為和生殖力極看重。視性器官為繁殖的標。對於死和死者的關注也是原始宗教一個基本元素。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力的喪失,尤其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組織能力者的死亡,對部落的損失是明顯的;這時,人們對死者除依戀外,還渴望能繼續得其幫助和指點,人們也感到能在夢中同死者相遇而求教。對死者,尤其是被認為重要的死者,供奉祭品和禮拜求告之行為也相續出現,成為宗教內容。原始宗教的特徵 原始宗教在宗教演化史中具有獨特地位,具有一系列特徵。主要有:一. 神靈崇拜。原始宗教皆由史前原始宗教演化而來。早期一般仍對大量自然體和自然力(如天地日月、風雨雷電、山林河湖、動植物等)甚為敬重,但大都已不再停留於把自然體本身作為直接崇拜對象的自然崇拜,而是開始了相信各自然體和自然力皆有特定的自然神加以掌管的神靈崇拜。後來,還出現了越來越多掌管社會職司的社會神,如戰神、愛神、命運神,以及農業神、畜牧神和各種手工藝神等等;不少自然神也被增加了一些社會職司。神靈的擬人化日益明顯;雖然仍有許多神靈繼續保有動物頭形或身驅。二. 主神觀念。不少民族、城邦有自己的民族守護神和城邦守護神。後來一些部落發展成為王國後,更在眾神之中形成了主神的觀念;當王朝更迭時,奪得政權者也常改以本民族的守護神作為主神。三. 天階體系。與地上王國相應,天階體系觀念隨之產生。分掌不同職司的大小神靈,皆在一位主神之下形成品級等次。在地上,各國王族所信奉的宗教一般都成為國家宗教;並在國家的支持下,建立起祭司體制、寺廟建築與制度以及禮儀典章等。四. 全民性質。原始宗教的全民性是自發形成的,所有部落的民族,不管老少男女皆一起參與和信奉,並且全體成員間是平等的。五. 對神敬畏。神是可敬的,也是可畏的。可畏的程度達到可怕的地步,部落環境或村民遭受天災人禍往往與這位神拉上關係,通常都被看為是得罪了神明。酋長或君王可能是神的兒子,或親屬,或臣僕,祭司被看為是可以與神交通談話的人。對神不但恭敬,還須敬畏,偶有不慎,都可能遭到嚴厲懲罰。對這類觀念也加以宣揚,有時甚至殺人獻祭。六. 神學和宗教哲學出現。宗教倫理觀念亦開始形成。隨著文字的產生,最初的宗教典籍也開始出現。七. 沒有排除古原始社會已有的法術。但是這些宗教法術的屬性在古代原始社會的稍有不同,起了變化。其制服客體的意願繼續在占星術、煉丹術中得到一定的保存並與古代天文學、化學有所關聯。也繼續與古原始社會或宗教的鬼怪觀念結合在一起,成為占卜、觀兆等活動的依據。敬拜和求告的產生敬拜和求告是原始宗教的內容。對農耕、畜牧成果的關心促使原始宗教的內容日益復雜。除動植物外,諸如山崗河川、風雨氣候、日月天象等,也都為人們所敬拜的對象或物件。並且,由於農牧業的發展,不少自然客體除了對人形成威脅外,同時也成為農牧者所依賴的「朋友」或「親屬」;在前宗教時期已開始萌發的圖騰觀念,在原始宗教中臻於完備。對各種自然體直接加以禮拜的自然崇拜,也在原始宗教中甚為流行。然而,這時人們尚不懂得理性的邏輯分析和自覺地掌握規律;而只是經驗地、現實和幻覺混為一體地進行自發活動。他們在馴獸、育養和刀耕火種中,除了力求制服對象外,同時也力求摸清對象的脾氣而討好之,甚至覺得是在同它們商量著辦。在對待動物中,這是具有一定實感基礎的。這種感覺,又在物活感的影響下推及植物。原始宗教也有其各種特定時刻和場合要進行的活動,如砍地祭、舉火祭,播種祭、收割祭、配種禮、接羔禮,以及各種季節性的祭祀等。也藉著這些祭祀,祭司這階層人士出現,通常祭司的地位很高,他們有特別的能力能夠並代表村民向神求告和祭祀。在這整個的敬拜和求告的背後,不只是神觀的出現,鬼怪的意識也一樣混合存在,也因為鬼怪的意識,使用法術或巫術的習俗也相對出現。部落宗教的系列迄今發現的古代部落宗教,大致可分作以下幾個系列:一. 具有最早文獻典籍的美索不達米亞宗教(Mesopotamian)和埃及宗教(Egyptian),以及略遲於二者並受二者影響的西亞迦南宗教(Canaan)、腓尼基宗教(Phonesian)、赫克宗教(Hitite)、小亞細亞宗教(Asia Minor)等,直至較晚出的希臘宗教(Greek)和羅馬宗教(Roman)。二. 東方的中國古代宗教以及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本土前,古代印度河谷文化的宗教(公元前20世紀之前)和波斯帝國建立前的古代波斯宗教(公元前6世紀之前)。三. 北美洲南部和中美洲北部印第安人古代宗教。主要分佈於現今的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等國。包括阿茲特克宗教、瑪雅宗教和印加宗教。當時居住於這些地區的印第安人已有組識的社會,建立了國家,並已初具文字;宗教典制也有所確立。但尚在文字歷史的發展初期,原始宗教殘餘還相當顯著。四. 澳洲及南太平洋各種部落民族、印度尼西亞等地土著的宗教。基督徒對部落宗教的回應一. 原始宗教讓我們看見人類是有宗教思想,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人類雖然是膚色不同,但生理結構相同,心智感情相同。各民族都有一種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爲得著死後的歸宿和今生的安慰。考古學家公認,人類是宗教的動物。穴居野外的古石器時代的人,畫在洞口、門、墻上的圖畫有宗教意義。死人的墳墓,表明對來生的信仰。古人相信人的生命絕對不只在今生,死亡不是人生的終點。神學家加爾文說,神把「神的意識種在人的心中」。1899年在河南省安陽縣發掘甲骨文字「昭事上帝」,證明人類文明伊始即有宗教信仰,古書有「造化之主,天地之宗」、「蕩蕩上帝」、「皇矣上帝,臨下有算」、「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書經:有關道德的說明)、「上帝不常,作善者,降之百祥,作不善者,降之百殃」等等古代宗教的講話。二. 原始宗教提醒人不只有今世,且有來生,而且人死後,靈魂必要有適合的歸處。可惜現代社會的物質化主義使人們不只不理會靈魂的事,甚至反對人有靈魂的說法,也認為人死後就如燈滅了。這使基督徒要傳講追求永生的福音更顯困難。三. 以原始宗教和基督教比較,按聖經的角度,我們發現當人類犯罪,背棄神以後,竟然與神隔絕了,失落了真正的信仰,失去對真神的認識,只好「望天」尋求神,或向超自然力量敬拜,或向大自然之物敬拜,以為神會在那裏。這樣的追求產生了許多的迷信,繼續迷惑人類。 正文 結論: 談談宗教 既然認識和討論了許多不同的信仰和宗教,現在讓我們作一總結,談談宗教。我們將從基督教這角度去總結。有人說基督教是真正的宗教,有人說基督教不是宗教,有人說基督徒是「進教」,「入教」,稱基督徒為「教徒」,稱耶穌為「教主」。世人把基督教與各教同列,也有人認為基督徒是高人一等。還有人認為是信「洋教」。一.什麼是宗教1.定義很難為「宗教」下定義,一般人下的定義是:宗教是個人或團體對認爲足以主宰自己生活或命運的某種或某些能力所持的態度。古今宗教有神秘感,好象是個謎似的。2.要素(1)有客觀存在的神。佛教,如果只以「佛學」指示人,就不能成爲世界一大宗教。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但又說:「敬鬼神而遠之」。儒家後來把孔子作爲教主而神化了,並且敬拜和祭祀他,這就成了「宗教」,否則儒家只是哲學或一套學說罷了。(2)有經典。儒教有《五經》(詩書、禮、易、睿、春秋);道教有《道德經》;回教有《可蘭經》;佛教有過千本佛經;猶太教有舊約,《他耳默》及還有許多拉比的著作組成;天主教雖然說有聖經為經書,但是還包括接納了許多《旁經》、傳統教導、玫瑰經為權威的經典。或者可以這樣說,基督教只有一本聖經為經典。(3)崇拜儀式:所有宗教都有崇拜或敬拜儀式,包括原始宗教。中國人古時候也有祭禮,這從《禮記》一書中可見到。(4)有教徒的來往。每個宗教的信徒或教徒似乎組成了一個團體,或之間有「團契」,不管相隔的地區有多遠。二.聖經中所說的「宗教」中文聖經中沒有「宗教」二字,只有「入教」一字。「宗教」(religio)一字源出拉丁文,英文聖經5次提及(加1:13-14;雅1:26-27)。1.Thresreia 「禮儀的服務」的意思:「教中」(徒26:5)是宗教,指猶太教Thresres,由Threseo字根而來,是形容詞,意思是「懼怕、哀哭、困難」,因懼怕而參予崇拜。或「自以爲虔誠的」(雅1:26),「虔誠」(雅1:26-27)。不是指一般的宗教,而是指外來的「虔誠」。2.Deidaimoulos (徒25:19):「敬鬼神的事」。宗教是離不開鬼神和敬拜的事。3.Sebemai (徒13:43) :「虔進入猶太教」。4.Proseluton (太23:15) :「入教」,原文是「歸依者」,這也是歸依文士和法利賽人所進的猶太教。5.Ioudaisend (加1:13):「猶太教」,指外表信仰。三.基督教與宗教1.基督教與宗教(1)狹義的說,基督教不是宗教。其它宗教的神都不是親自向人啟示的,惟有基督教的神是親自向人啟示的。其它宗教沒有救主,只有基督教有救主,其它宗教都是「教主」。其它宗教是「自救」,基督教是「得救」。各教都是要人靠行爲得救,惟有基督教是「因信得救」。宗教不能救人。基督教是由神啓示的:其它宗教可說是人爲的宗教,是由人的追尋、思索、默想,或人自己說受天使的「啟示」而成,惟有基督教是建於神親自和多次啓示人的。基督教與其它宗教不是程度上的差別,而是性質的區別。基督教不是由原始的宗教演變成高級宗教。基督教不是哲學、知識、倫理,而是神的啓示,神的救法。基督教只有一本神啟示人的經典:《聖經》。基督教講究生命的追求和改變,不講究儀式。(2)廣義的說,基督教也算是宗教,因爲:宗教都是有神的信仰,基督教也是有神的信仰,因此世人看基督教也是「宗教」之一。各宗教都根據它們的經典而行,基督教也有經典,是根據新舊約聖經而行。各宗教都有它們崇拜的儀式,基督教也有,並特別注重聚會。說到底,基督教和別的宗教的根本區別在於:別的宗教是人尋找神,人想像神,而基督教則是神尋找人,神啟示人。別的宗教創造人為要解脫世人的苦難,用自己的理智去尋找神、去尋找通向神的路,其動機是好的。但因神太高大,人憑自己有限的智慧所找到的神,絕不能是真神的本體,只能是人自身的理念的投射。有人考察過,佛教剛傳入中國所建的寺廟裏,菩薩的長相是印度人模樣;隨著寺廟內遷中原,菩薩象也逐漸變成中國人的面目。而且,菩薩所穿戴的,多為唐代的衣衫,因唐代是佛教鼎盛時期。很顯這些菩薩是人的文化、理念的化身。基督教所信的這位神,不是人主觀的想像,而是神親自向人啟示出來的,是真神的本體。神的啟示集中體現是《聖經》和取了人體的神 - 耶穌。《聖經》的權威和耶穌的復活是基督教與別的宗教的分水嶺。基督教信仰是植根於耶穌復活和《聖經》是神的話語這兩個歷史事實的客觀真理,而非來自創教人的主觀的心思意念。基督徒所信奉的《聖經》,有眾多的特點和考古學的證據說明它的記載完全符合歷史的真實,而且是出自神的默示,是神要對人類說的話。2.基督教講福音,宗教是講工作,叫人行善宗教的學說是以理論爲主,一般宗教創立人與他的宗教幷沒有真實的關係。把釋迦牟尼抽去,佛教仍然擁有它的理論體系,但是基督教不能把基督抽走,如果抽走,基督教就不能成形,完全失去其內容和本質。相比之下,基督教只著重「福音」的信息,其他宗教講究理論。福音與宗教的對照表福 音 宗 教(1)是神所賜的 (1)是人爲的(2)是神為人作事 (2)是人為神作事(3)是神尋找人 (3)是人尋找神(4)是神藉耶穌降世與罪人接觸 (4)是人爬到高處,希望遇見神(5)是好消息 (5)是好議論(6)是宣告 (6)是勸告(7)是使人得生命 (7)使想改變人的修養和性情(8)洗淨裡面 (8)粉飾外貌(9)力量常新,以神能力拯救 (9)時常空虛無力(10)只有一個 (10)許多(11)注重「成聖」 (11)注重「行為」(12)信靠 (12)力行(13)愛鄰捨過於愛自己 (13)愛惜自己基督教就是接受基督為救主、為神、為人生和人類的主宰,接受神把基督賜給人。耶穌不是說我把道路指示你們……,祂是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各教主不敢叫人拜他們,他們也是真理的追求者,他們只把自己所得的教導人,法利賽人是引人「入教」(太13:15;25;27),惟有耶穌是叫人敬拜祂。四. 「你們當悔改,信福音」(可1: 15)1.相信基督不是「入教」、「進教」、「信教」 「宗教」是教人做好,但不能「救人」,有許多「入教者」,徒有虛名,他們感到人生虛空,要找「精神寄託」,要做個好人,所以「入教」。他們是「教友」,「教徒」,而不是「信徒」,「基督徒」。2.世界各宗教叫人行善,但神願意人「尋求神」(徒17: 27)人不知怎樣尋求,所以神藉所啓示的道路——耶穌基督,來結束「世人蒙昧無知」的時代了(徒17: 30)。3.「你們當悔改」(1)耶穌要求猶太人要悔改,要從猶太教或罪惡中轉向基督。(2)外邦人也要悔改(路加24: 47;徒17: 30;20: 21;26: 20)。(3)接受耶穌前要悔改,悔改就是回頭。但不是靠悔改得救,乃是因信得救。從偶像轉向真神,這就是悔改,得救後如果犯罪了仍可能會有不斷的懊悔與改進的。4.「信福音」福音是好消息,是基督「爲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15:3-4)各宗教有教主,都死了,惟有基督教的救主基督,是死而復活的。福音不是宗教。人盡最大努力,希望由他的善行去尋找神,這就是宗教,但基督教是神尋找人。沒有任何哲學家或宗教創始人與福音能相比擬。福音是神所啓示的奧秘(弗1:9),只有信福音才能得救(羅4:25:10:9)! 正文 宗 教 比 較 考 卷 註:記得還有一份「觀察報告」(20%)及一篇專文(30%)必須連同這考卷一起交上。請回答以下所有問題,把答案填寫在空格上。(50%)可打開講義參考,必須親自作答。1. 談談佛教的「四聖締」。(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談談佛教的兩個世界觀(情世界和器世界)。(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回教有哪六個基本信仰?請討論。(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請從基督教的角度去評論《可蘭經》。(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請簡述印度教的基本信仰。(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基督徒對猶太教可以作些什麼樣的回應?(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基督徒對儒教可以作些什麼樣的回應?(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請解釋道教的「道」觀。(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基督徒對部落宗教可以作些什麼樣的回應?(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基督教和天主教有哪些真正的分別?請精簡地列述出來。(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閱讀 | 章節目錄 | 加入書架 | 推薦本書 | 打開書架 | 返回書頁 | Top↑

    註:CHM版全文電子書適用於在PC電腦中閱讀,TXT版全文電子書適用於在掌機、PDA、商務通、手機中閱讀。章節閱讀開通用「← →按鍵進行前後翻頁閱讀」的功能,「按回車[enter]鍵」可以直接返回作品首頁。
    推薦閱讀:

    【自製】《一個人的村莊》——劉亮程
    文石BOOX Max2 和 BOOX Max Carta電紙書有什麼區別?
    [等著時光等著你] 全文在線免費閱讀
    易學電子書大全 B

    TAG:電子 | 電子書 | 神學 | 基督教 | 基督 | 靈修 | 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