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捨得 才能獲得

學會捨得 才能獲得

余秀平

有人說:「取是一種本事,舍是一門哲學,沒有能力的人取不來,沒有通悟的人捨不得。」何謂得?得就是擁有;何謂失?失就是失去。擁有時,並不代表如意;失去後,也並不表示結束。因為擁有時,我們也許正在失去;而失去時,我們也許又在重新獲得。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生就是一個得與失的過程。因此,才有了那句:上帝在關閉你一扇門的同時,還會幫你打開一扇窗,給你留下一絲希望。正如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放棄自己想嘗試的大部分職業,專心致志地去實現一個目標。學會捨得,才能獲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老舍先生,原名舒慶春,「舍-予」是「舒」的分拆:舍,捨棄;予,我。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先生也曾說過:「世間的事物,有舍才有得。」世間不存在著不勞而獲。  《捨得》這本書,全書圍繞十一個大主題展開描寫,每個大主題又都由十幾個小故事組成,大主題的標題分別為:「人生有得有失」、「捨得放棄,才能獲取」、「仁愛待人,對他人付出你的愛心」、「樂善好施是人生的一種高境界」、「幫人就是幫自己」、「吃虧是福,舍小求大」、「先予後得,為人處世的秘方」、「交友之道,先助人,後益己」、「以情攻心,情感上的付出與收穫」、「多付出一些汗水,職場上的付出與收穫」、「請客送禮,求人辦事的舍與得」,每一句話都是經過精心提煉的,每一句話都是至理名言。人生充滿著得與失,而這些得失往往是無法迴避,失中有得,得後有失,要想天寬地廣,只有捨得放棄,而我們只有用理性和智慧來度量得失。得失觀影響著人生的成敗,只有懂得割捨,才能獲得。生命如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慾和虛榮,要想使之在抵達彼岸前不至於中途擱淺,就必須輕載,取只需要的東西。因此,人生不能太貪婪,要勇於放棄,才能把握人生命運。放棄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件痛苦不堪的事,然而,在適當的時候放棄也是一種智慧。因為,適時的放棄能讓你騰出精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能讓你避免浪費有限的資源而集中力量去做最重要的事,這樣往往才更容易成功。放棄並不等於拋棄,只要不是在傷痕纍纍、彈盡糧絕時放棄,你完全還有可能東山再起,你還可能以另一種方式重新開始。放棄是一種量力而行的睿智,也是一種顧全大局的果敢。面對全軍覆沒的危險,有膽略的軍事家會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面對將要破產倒閉的噩運,有眼光的企業家會說:留得青山在,總有一天會捲土重來的。大兵壓境時,毛澤東毅然放棄進延安。落水的財主因捨不得沉甸甸的銅錢而最終葬身魚腹。  在舍與得之間權衡利弊,為的是用較小的舍換取最大的得。這也可以說是一種投資行為。而說到投資,恐怕古往今來無人能比得上戰國時期的趙國商人呂不韋。呂不韋之所以能賺得盆滿缽滿,是因為他捨得在子楚身上花錢。他不僅是捨得在子楚身上花錢,來帶著花一大筆錢為子楚開闢了一條通往成功的便捷之路。就是因為他捨得花錢,於是他獲得了很大的成就。若他像其他人一樣,不捨得花錢,那麼他也許就不會有後來的飛黃騰達。「舍不著孩子套不著狼」,要想取之,必先予之。這也就意味著收穫與付出是成正比的。  生活中,人們的情感總是希望有所得,不願失去,總以為擁有的東西越多,自己就會越快樂。所以,我們便會沿著追尋的路走下去。可是,有一天,我們會忽然發現,我們的頭腦中不再是擁有後的快樂,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變得憂鬱、無聊、困惑、無奈,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們不快樂。但如果在你想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之前,你總是付出一些東西,那麼,收穫便不是憑空產生的,它來的是理所當然。你也不會覺得心中有愧。對待任何事物,如果我們先給予對方恩惠,以後再從對方身上收回幾倍的回報。若你什麼也沒有付出過,就只想著得到,那麼,你將什麼也得不到。因為沒有耕耘,就沒有收穫;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這是古往今來人們辦事的經驗之談。要從他人那裡獲取利益,必須先給予以一定的利益。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無舍則無得。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面對生活,我們必須有所選擇。


推薦閱讀:

捨得用,孩子才能成大器
舍什麼就會得什麼,捨得下方能成就大人生
學會忘記,懂得捨得
媽媽越捨得用孩子,孩子未來的成就越大
有美得不像話的她放在家裡,生氣了都不會捨得摔!

TAG:獲得 | 才能 | 捨得 | 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