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詩詞大會》到《詩經》

學經→明德→行道。國學經典教育、家長成長、文化養生、文化養老,來育心經典明德之家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是您最捷徑最有效的選擇。

從《詩詞大會》到《詩經》

小編有話說:

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火爆春節熒屏,給觀眾朋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國迅速掀起了學習詩詞的熱潮。本季《中國詩詞大會》因加入了很多《詩經》的內容而更具魅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廣州的有有媽王欣老師從《中國詩詞大會》到《詩經》去領略詩詞的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

親愛的家人們早上好!我是來自廣州的有有媽王欣,是大家的老朋友了。很高興又和大家相會在這個充滿正能量的平台上。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春節期間最火的一檔節目《中國詩詞大會》。

2017年2月7日,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人們如潮的關注中落幕。節目第二季與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詩經》《毛澤東詩詞》等內容,設置了「飛花令」這一環節,使比賽更激烈,更具觀賞性。詩詞大會似一股清流,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火爆春節熒屏。

從《詩詞大會》到《詩經》,除了很美的詩詞,我們從中還能得到些什麼呢?今天就這個話題,跟大家進行一個探討。

一、詩詞大會中的《詩經》

1、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衛風·木瓜》

大意:你送我木桃,我拿美玉回報你。並不是為了答謝你,只期盼情意永好。

木桃和美玉,看似不對等的回報。相識相愛的美好情感,情人間的珍重感激,遠遠超過玉石的價值,將玉石贈送也不會顯得貴重。正所謂「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2、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詩經·邶風·擊鼓》

《擊鼓》本是一首戰爭詩。詩中戰士間的互相勉勵、同生共死,令人感動。在後世多被用來形容夫妻情深。

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詩經·衛風·碩人》

說到描寫美人的詩句,最傳神的要數這兩句。「柔荑」、「凝脂」固然美,也只是形態的靜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亮麗生動,氣韻靈動。那楚楚動人的笑靨和顧盼生輝的秋波,是怎樣的千嬌百媚。神韻,才是最動心的。

4、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詩經·周南·桃夭》

清代學者姚際恆說:「桃花色最艷,故以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還記得「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用桃花的美艷,比喻少女的笑靨,照眼欲明,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躍然紙上。

而這兩句傳頌千古的名句,雖源頭也來自這首《桃夭》,卻總不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更意濃神近,耐人玩味。

5、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的美,遠不止愛情里的渴慕和追隨。王國維曾將這首詩與「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兩者「最得風人情致」,這顯然是著眼於它的意境,包含人生的象徵意蘊。

在水一方的伊人,可以是觸不可及的暗戀對象,可以是事業的追求,可以是生活的渴望……它具備難以窮盡的人生哲理意味。

6、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

——《詩經·鄭風·風雨》

這天,風雨交加,昏天暗地,屋外雞聲四起,女子不禁思念起心上人來。正在這幾乎絕望的凄風苦雨之時,懷人的女子竟意外見到了久別的情郎。驟見歡欣,自可想見。大概,此時凄風苦雨中的群雞亂鳴,也變成了煦風春雨時的群雞歡唱。正所謂「哀景寫樂,倍增其情」。

7、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詩經·小雅·採薇》

《採薇》,本是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這兩句大意:「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士兵在回家路上,黯然神傷,感慨時光流逝,軍旅艱辛無比,而自己的生命,卻在戰爭中慢慢虛耗。現多被引用在情人的離合聚散中。

8、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詩經·王風·采葛》

「樂哉新相知,憂哉生別離」。熱戀中的情人,耳鬢相磨,朝夕廝守。恨不得將你我捏成泥,一個泥你中有我,一個泥我中有你。分離對他們是極大的痛苦,即使是短暫的分別,情人也會感覺時光很漫長,難以忍耐。

詩詞大會的熱播,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播出後,詩詞熱迅速升溫。讓我們看到古典詩詞非但沒有在歷史的演進中湮沒,反而擁有更多潛在擁躉。中國古典詩詞始終扮演著記錄歷史、記錄情感的重要角色,我們曾一度忽略它,但它從來就沒有消失過。讀詩、品詩幫助我們這些忙碌的當代人尋找穿越古代經典的準確定位,在上下幾千年的傳統坐標中,找到屬於每個人的精神歸宿。

詩詞大會讓我們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具有無可限量的審美潛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達,有多少思想要表現,我們的語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學潛質供你發掘,這就是經典歷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稀聲,大象無形,大愛無言.大美無邊?

何為大美?

大美,就是很大的沒,是大部分人公認的美,是普適的美。就好像詩經的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不論古今,不論地域,不論年齡,不分男女,只要你會中文,你就可以領略到其中的美,甚至即便你不是很懂中文,也能領略到其中的美。

所以當武亦姝在在爭奪攻擂資格的飛花令環節中,小姑娘的表現更是出色,當期飛花令的主題字是「月」,武亦姝答題過程中全程微笑~比賽中當她第二次說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需要重新再說一句帶月的詩時,武亦姝脫口而出的是《詩經》里《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此句一出,艷驚四座,在場的老師是驚喜不已,對手對她讚不絕口。

二、古往今來的詩詞大會

詩詞乃「詩」與「詞」的並稱,跟「曲」一道,是中國三大韻文經典品種,因其盛行時期不同,俗稱為「唐詩」、「宋詞」、「元曲」。詩詞從中國詩歌的緣起《詩經》開始,包括了楚辭、漢魏六朝詩(「漢賦」、「漢樂府詩」、「南北朝民歌」)、唐宋詩詞、明清詩詞,一直延續到當代的毛澤東詩詞,時間跨度達數千年,涵蓋了一部中國文學史。

詩詞大會,自古就有,在中國古代,類似「詩詞大會」這般的斗詩、唱酬,比現代要熱鬧得多……

春秋時期流行「當筵歌詩」「投壺賦詩」

《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中國人喜歡詩歌,先秦時已有雛形,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就是一個標誌。而追溯起來,早在甲骨文時代,古人就開始寫詩了。在《甲骨文合集》中,很多卜辭已具有詩詞韻味。如21021卜辭:「辛未大采,各雲自北;雷延大風自西,刜fu雲率雨。」這段記載應該是當年巫師假以舞蹈動作、吟唱出來告示商王的,這不正是一種詩的表達嗎?

與「詩詞」一樣,「詩歌」也被認為是「詩」與「歌」的組合體,但最早時詩和歌並不是一回事。據《尚書·堯典》,堯帝當年任命夔為樂官時說:「詩言志,歌永言。」顯然,堯帝也是詩人或是歌者,對詩與歌頗有研究。而「詩言志,歌永言。」正是中國人喜歡作詩、痴迷詩歌的根本原因。

先秦人喜歡詩歌,是通過「當筵歌詩」、「投壺賦詩」等形式表現出來的。這種「當筵歌詩」是中國最原始、也最流行的一種「斗詩」形式。據《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當年齊侯、衛侯和鄭伯到晉國,拜賀新君即位。席間行投壺之禮,賦詩助興。中行穆子舉箭而歌:「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投中了,輪到齊侯。齊侯舉矢接其茬而歌:「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

中行穆子和齊侯如此「斗詩」,不僅是中國「斗詩」最早的古籍記載,也開了宴席酒令令辭先河。

魏晉時期熱衷 金谷酒數」「曲水流觴(shang)」

《金谷詩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從春秋時期開始,詩歌開始發展,楚辭、漢賦相繼出現,魏晉南北朝時又出現了五言詩,湧現出一批文化名人和詩賦大家,如曹魏建安文學中的「三曹」、「七子」,兩晉文壇則有左思、陶淵明、謝靈運等。魏晉南北朝不只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還為後世詩文創作、交流探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這就是「詩詞大會」式「大家一起玩」的集體創作模式。

秦漢時斗詩形式已有發展,表現為席間聯句吟詩,名之曰「即席唱和」。到魏晉時,當筵賦詩在文人間開始流行,最熱衷此事的文人之一是西晉的石崇。

石崇擅長詩文,又是大富豪,他在洛陽郊外、河南縣界金谷澗中,建造了豪華的「金谷園」,方便文人詩友聚會賽詩。宴席上,石崇與賓客常常當筵賦詩,創作出了不少佳篇,統稱「金谷詩」。石崇為「金谷詩集」親自作序稱:「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現在仍流行的「罰酒三杯」之俗即由此而來。

石崇的金谷宴席往往有幾十人參與,其斗詩規則被稱為「金谷酒數」。這種飲酒、賦詩的玩法,在詩詞高度繁榮的唐朝更是大行其道。詩人李白在《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稱:「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金谷酒數」是中原北方文人的發明,而在當時的南方則流行臨水設筵,以「曲水流觴」的方式作詩、斗詩。觴[shāng]是一種酒器,多為木製,可漂浮,從上游流來的觴在誰面前打轉或停下,誰就飲酒賦詩,他人唱詩應和。

東晉時有一場著名的「詩詞大會」是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上巳節,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舉行的「蘭亭之會」。參加這場詩會的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軍政高官謝安、孫綽等41人。會上每個人都要吟詩作賦,最後由王羲之為詩集書寫序文,此即有名的《蘭亭集序》。

唐代出現「飛花令」「拈字流觴」

白居易詩曰:「閑征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弦。」

唐代詩人輩出,詩作充棟,可謂「詩的唐朝」。詩歌為什麼會在唐朝繁榮起來?原因當然是多元的,但根本上與唐朝整個社會對詩歌這一文學品種的重視和推廣有直接關係,不論是上層還是底層,人們都喜歡詩歌,就如現在人人玩微信。

在唐朝,生活中的各個角落都離不了詩,以文人酒局來說,每一場都是「斗詩會」。唐太宗李世民為秦王時,便在宮城西開文學館,羅致杜如晦、房玄齡等十八文士,歡宴暢飲,行令吟詩,扶琴弄墨……閻立本的《十八學士圖》描繪的就是這種場景。唐朝人特別喜歡行令飲酒,全民參與,此即白居易所謂:「閑征雅令窮經史,醉聽清吟勝管弦」(《與夢得沽酒閑飲且約後期》)。

央視「中國詩詞大會」最出彩的「飛花令」,早在唐代就是詩人最喜歡玩的酒令之一。「飛花令」又叫「春城無處不飛花令」,因盛唐詩人韓翃hong《寒食》詩首句得名。「飛花令」其實是「飛觴shang令」中的一種,約定所答詩中出現某字,就是某令,故又叫「拈字流觴」,如出現「花」字,就叫「花字流觴令」;出現「月」字,就叫「月字流觴令」。

「飛觴」有多種玩法,如合席約定每人吟一句詩詞,其中要帶「花」字,其難在「花」字須出現在特定位置上,如第一個人說「花落知多少」(孟浩然詩),那接下來的人說的詩句中「花」就得在第二字位,答「五花馬,千金裘」(李白詞)是對的,如果說「感時花濺淚」(杜甫詩)就錯了,要罰的。再接者「花」就得在第三字位:「月照花林皆似霰」(張若虛詩),如果說「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詩)也不對,要罰酒。

也有不講字序的,吟出古詩中的「花」字排在哪一位,哪一位飲酒,接著繼續行令「飛花」。一般情況下,所有參與者都飛到「花」時才令畢,酒席才可結束。因此,玩「飛花令」時人人都少不了被罰酒和敬酒,確是「春城無處不飛花」。「飛花令」雖為酒令,但它也是名副其實的「詩詞大賽」規則。

宋朝人青睞「唱酬」以「詞言情」

晏殊詞云:「一曲新詞酒一杯。」

唐朝乃「詩的天空」,而宋朝則是「詞的黃金歲月」。宋詞的繁榮得益於晚唐和五代詞人的努力,南唐李煜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已將詞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宋朝,「詩言志」下面的「歌永言」,已換成了「詞言情」。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詞能不火嗎?

北宋時最著名的一場「詩詞大會」是在駙馬都尉王詵shen的私家花園西園裡舉行的,史稱「西園雅集」,舉行時間在宋神宗元豐初年。王詵邀蘇軾、蘇轍、黃庭堅、米芾、秦觀、李公麟以及日本圓通大師等16位文化名人、作詞高手、繪畫大師等,作詩填詞,談經論道。宋代的這次「西園之會」與東晉的「蘭亭之會」一道,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兩段佳話。

詩言志 歌詠言 詞言情

一部古典詩詞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人的歷史,讀古典詩詞,不僅能讀出蘊含其中的情感,更能讀出中國人的生活,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與智慧。古典詩詞是中國人最經典的情感表達方式,最具中國特色。

三、《詩》教+《易》教的力量

1、由真及美

《詩經》的經典精神:求真

經中的句子,不論悲傷、歡喜,都是天然去雕飾,最最天然的情感,沒有任何偽飾,正因如此,才如出水芙蓉般動人。

通過詩詞大會,我們認識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詩詞熱愛者:農民白茹雲、快遞員曹中希、鄉村醫生、支教教師……不分年齡,不分職業,在舞台上,講述他們的詩意人生。

第一場出現的小學教師劉澤宇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劉老師是農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時候家中僅有的一本書是毛主席的詩詞集,這就成了他的文學啟蒙書,也讓他愛上了詩詞這種文學形式。高中畢業後,劉老師沒有考上大學,就到建築工地打工養家。但他是個特殊的農民工,每天早晨比別人早起兩個小時,背誦唐詩宋詞。從背誦到創作,劉老師的才華被縣裡領導發現,要給他安排一個秘書之類的職位。但劉老師堅持要做一名小學教師,帶著孩子們繼續讀詩。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記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時還努力點燃別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詩意人生。

2、由美及善

「為什麼要背詩?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個博愛而敏感的心靈,能有詩的情緒,感動於花開花落,落淚於天邊一絲流雲。」葉嘉瑩先生曾經這樣說。

《詩經》給予我們的經典情懷,就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我理解的詩教,不是簡單的背詩,而是體悟詩中的真善美,愛惜美的慾望,這就是善。由美育導向德育,從一個敏感的人成長為一個善良的人,詩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這就是詩教的力量。

不但要讀唐詩宋詞,更要讀詩經,不但要讀《詩經》,更要讀《易經》。

3、由善及正

經典養正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經典精神、經典思維、經典情懷,。古典之古常常為今日之大用,這個大用就是涵養民族氣質,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現民族風貌。要實現這個大用,光靠詩詞教育,光靠詩經、唐詩,還是不夠的。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但,生活如果只有詩和遠方,也是遠遠不夠的。就像,如果我們人,如果只是一個善良的人,也是遠遠不夠的。一個正直的人,一個大愛的人,育心經典提出系統讀經、首讀易經,育心經典教材,只出版了詩經、唐詩三百首,但沒有出宋詞,就是由美及正的考慮。唐詩相對來說比較陽光、樂觀,積極向上,宋詞雖美,卻過於悲切。

4、由正及愛

養正了,三觀,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三觀正了,才能愛自己,愛別人,愛國家。

系統讀經,最好的愛國教育。中國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中國文字如此美,中國古聖先賢如此智慧,有什麼理由不愛國?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指出,到2025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並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更為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明顯提升。

不但要讀唐詩宋詞,更要讀詩經,不但要讀詩經,更要讀《易經》,《易》教+《詩》教的力量,就是育心經典的力量。育心,時代先鋒。育心經典,傳家寶典,易根文化,正本清源。

【作者:王欣 編輯:丁培雲 審核:李玉霞 版式:王妍】


推薦閱讀:

《詩經》第八十八篇《豐》
詠梅古詩經典薈萃
詩經.周頌.清廟之什
詩經·國風.周南·樛木
詩經《氓》的藝術成就有哪些?

TAG:詩詞 | 詩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