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2學習班138(1) 開西:學習海賢老和尚的一點粗淺感受;黃柏霖:「人生必有所長,要在韜晦涵養,日新又新,然後可以成德。」
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 開西法師、黃柏霖居士、上官居士 (第一三八集) 2015/4/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2-0138學生:尊敬的師父上人,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老師大德,阿彌陀佛。弟子開西今天向大家匯報學習海賢老和尚的一點粗淺感受。師父說,聽經看經不要著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如果停留在我在學海賢老和尚,這裡有我、有海賢老和尚,這還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如再進一步,我就是海賢老和尚,海賢老和尚就是我,我與海賢老和尚是一體,自他不二,如《中峰三時繫念》曰:「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與阿彌陀佛是一不是二,相不一樣,自性無二無別,這樣就能全部接收到海賢老和尚的一切,感受到他老人家的慈悲、柔和、心量、忍辱、清淨、平等……一念就全部都得到了,當下即得老人家的加持,這樣的心學就會很快契入。海賢老和尚說他是回極樂世界,我們現在是求生極樂世界,我們真正能融進去,不也是回極樂世界了嗎?阿彌陀佛的加持,諸佛菩薩的加持,海賢老和尚的加持,即是自性的起用。關鍵在於自己有沒有信心。真正相信諸佛與我是一體,虛空法界與我是一體,海賢老和尚與我是一體,有了真信才有切願,才能真正放下世間的五欲六塵,發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那個求往生的心才是真心,才能進入聖賢的隊伍。以上是愚鈍弟子笨拙的一點心得。由於自己根性鈍劣,智慧不開,業障深重,沒有真正力行落實下來,浮於表面,一直也不敢、也沒信心匯報心得,所以非常慚愧。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不吝賜教,望眾慈悲。阿彌陀佛。不肖弟子開西跪呈師父及諸位法師大德。敬祝師父上人六時吉祥,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廣度眾生。老法師:我們聽了開西的報告,想到古人常常告訴我們,學佛,破戒不怕,就怕破見,也就是見解錯誤了,那完全就脫離佛法,你這篇文章是破見。海賢老和尚是很高的層次,高到什麼程度?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你把《起信論》上講的這個話,不著言說相、不著名字相、不著心緣相,你全解錯了。你是真的不著,那就恭喜你,為什麼?你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一切經在你面前你都能講得頭頭是道,跟惠能大師一樣,跟釋迦牟尼佛一樣。如果我們不能,我還是凡夫,你著不著相?著了,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統統都著了,著了是凡夫。凡夫學佛得有層次的,像念書一樣,你得從小學一年級念起,你慢慢來。這個完全不著相是什麼人?法身菩薩,《華嚴經》圓教初住以上,十信菩薩還沒做到。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對誰講的?是對十法界佛、菩薩講的,主要是對佛講的,菩薩是旁聽的。佛如果聽懂了,這就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他要把這三種相放下,他就脫離十法界,他往生到一真法界去了,就是實報土去了,是對這種人講的。在《華嚴》是五十一個階級,它從十信算起的,這是第十信的菩薩,才給他講這個,第九信還談不到,他還沒能放下。到第十信的時候,勸他放下,他真的放下,他一放下馬上就提升,就十法界不見了。我怎麼知道你沒放下?因為你還在人間,你沒有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才是阿羅漢。阿羅漢,這個文字相、言說相、心緣相他統統都有,他都齊全的。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不能講錯了,不能想錯了。我們從哪裡修?還是要從《弟子規》,從《感應篇》,從《十善業》,從三皈五戒十善,從這裡認真修,這很踏實。這是什麼?先做個好人,能保人身,不會墮三惡道,這是佛弟子裡面剛開始的。等我們到了九信位的時候,你再來學這些東西,管用。因為你已經契入這個境界,就差那麼一點你沒有辦法證得,放下就證得了。所以這個話是對什麼人說的?你看看《大乘起信論》,大乘是菩薩,不是對小乘說的,不是對羅漢說的,不是對辟支佛說的,是對大乘菩薩說的。大乘菩薩把這三個相放下,他就真的是大乘菩薩。如果不放下,他不是真的菩薩,套天台大師的話來說,他是相似菩薩,不是分證菩薩。如果這一放下,他從相似菩薩就馬上提升到分證菩薩。為什麼叫分證?菩薩階級很多,剛剛放下的時候是初住,往上面去還有四十個階級,他得慢慢的,那在放習氣。事上是放下了,習氣不好斷,習氣斷乾淨要到等覺菩薩,才把這些習氣(無明習氣)放下,就真的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等覺菩薩還有上,上面還有一級,到妙覺的時候這就無上了,他才能到這個等級。我們學佛最可貴的是知道自己在哪一個階段,向上的我們知道了,盡量努力去模仿,為什麼?這樣可以把我們修學的時間縮短。那要是抓到淨土的話,這一生很可能成就。很可能,不是保證的,完全靠自己是不是真放下,真放下就真往生。念佛人不能往生,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有牽掛。學經教學一門,我們一心求往生,當然最好的是依靠《無量壽經》,我們現在用的會集本,讀經就讀這一部。讀到什麼時候?讀到開悟,其義自見。自見也要心裡明瞭,小悟也是自見,大悟也是自見,徹悟也是自見,不能得少為足。你契入境界之後,你天天都有悟處,真的是法喜充滿。要一直努力下去,積小悟成大悟。不要有積的念頭,自然的,順水推舟,完全是自然的,小悟是自然的,大悟也是自然的,大徹大悟還是自然的。就是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沒有雜念,把這個世界,大乘教講諸法實相,諸法就是整個宇宙,整個宇宙裡的現象,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些經上講得很多,我們都懂,你也會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會講,但是你是不是真的看到所有相都是虛妄?沒有,你還執著,人家罵你,你會生氣;別人讚歎你,你會笑。這就不行,受外界影響了。真正看到諸法實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打你不會生氣,讚歎你不會歡喜,那是入境界了,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沒入境界的,就還受境界影響,聽到、看到、接觸到了,你會有反應。沒有反應是什麼?沒有反應是智慧,是定功、是智慧。定功、智慧一定也要達到自然而然,那就真好了,沒有絲毫勉強。絲毫勉強都不是真的定,都不是真的慧。真實智慧也是實相。這個很好,只要自己認真努力,像老和尚那種慈悲、柔和、心量、忍辱、清淨、平等,應當學,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就是它把理事講清楚、講明白了。真正明瞭,就像老和尚一樣,決定沒有自讚毀他。賢公老和尚一生沒有,就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好!沒有一個人不喜歡他,沒有人不尊重他,也應當學的。首先要養自己,養什麼?養平等心,清淨平等心,要養這個。覺,覺是大徹大悟,清淨平等是通大徹大悟這條路,你想大徹大悟先要求得清淨平等。清淨,小乘人的禪定;平等,菩薩的禪定。跟人相處學什麼?學平等對待、和睦相處。要落實歡喜幫助別人,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我們要把他放在第一位,先幫助他解決,自己慢慢再來。我們這麼多年來,在國外跟宗教、跟不同的族群相處,我們都是用這個方法,很有耐心,一年、二年、三年,我們在圖文巴做了十三年,大家現在信任了,知道我們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只要求別人,是要求自己,自己做到了,感動他們,他們也跟我們一樣來學習,好!開西的報告我們就說到此地,我們看下面黃警官的。學生:尊敬慈悲的師父上人,諸位法師同修大德,大家好。慚愧弟子黃柏霖報告題目:「人生必有所長,要在韜晦涵養,日新又新,然後可以成德。」《太上感應篇彙編》:「不彰人短,不衒己長」中經文,「人生必有所長,要在韜晦涵養,日新又新,然後可以成德。」人生必有所長,每個人必定有他的長處,長處要怎麼辦?要韜光養晦,在涵養上下功夫,使自己的德行日新又新,然後才可以成就自己道業。韜晦涵養要從哪裡下手?要從謙虛下手。《群書治要》裡面講,「謙以養德,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易經》說,有一個東西非常珍貴,你只要持有它,大的話可以守住天下,中的話可以守住一個國家,小的話可以保護你這一身,那個東西是什麼?就是謙虛。《群書治要》裡面又講,「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它說江海為什麼能成為山谷河川匯集的地方?因為它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君子要虛懷若谷、謙沖自下,德行才能夠日益增長。這裡我們就來報告,如何韜晦涵養?尤其我們修行人更加需要,我來恭引《印光大師文鈔》,印祖所提到的這一個人,我們以前在講座裡面也有提過,就是顯蔭法師。「三人行必有我師」,善知識是我們的老師,任何示現也是我們學習的對象。顯蔭法師,一九O二年到一九二五年,只活二十三歲(有另說二十四歲往生),他是近代的僧人,江蘇省崇明縣人,他用功勤讀,學業優異。他十七歲的時候,禮浙江寧波觀宗寺諦閑老法師出家,在五磊山受具足戒,觀宗學社受業,習天台教觀。當時諦閑老法師創辦的觀宗學社,類似佛學院,在當時很有名。諦閑老法師跟東北的倓虛老法師,在近代的天台宗體系,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修行者。站著三天往生的鍋漏匠菩薩就是諦閑老法師的學生。顯蔭法師二十歲的時候,擔任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編輯部的主任,然後他專志修習密宗。他一九二三年東渡日本,入日本高野山大學,從金山穆韶阿闍黎學密法。一九二五年春,學成歸國,到寧波見諦閑老法師,諦老令其閉關用功。老法師都很有智慧,他知道這個弟子的長處在哪裡,毛病在哪裡,所以教他閉關。但是顯蔭法師沒有聽進去。印光大師與諦閑老法師相交甚篤,顯蔭法師做為諦公器重的弟子,自然會由於師父的關係認識印光大師。印祖做為修持經驗極為豐富的一代祖師,對顯蔭法師的早逝,從修持的角度進行了更深入的評析,做為給學佛青年的前車之鑑。印祖在《文鈔續編卷上.復游有維居士書》中做了系統的開示:「十年前,諦閑法師有一徒弟,名顯蔭,人極聰明,十七八歲出家。但氣量太小,一點屈不肯受。初次講小座畢,拜其師,其師並未說他講得不好,但云音聲太小,由此一語便生病。而諦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歡喜,故傲性日增月盛。後由日本學密宗,彼所發揮密宗之文字,通寄上海居士林登林刊。其自高位置,已是唯有我高。後回國,至觀宗看其師。諦公云:汝聲名很大,惜未真實用功,當閉三年關,用用功方好。彼一聞此語,如刀割心,即日便病。次日帶病往上海居士林,年餘而死。死後不久,光到上海太平寺,林員朱石僧來,問其死時景象。言糊糊塗塗,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此乃顯密圓通,自覺世無與儔之大法師,以不自量,仗宿慧根,作二十二三歲短命而死之糊塗鬼,豈不大可哀哉!設使顯蔭能不自高,謙卑自牧,中國學者,未能或超出其上者。光愍顯蔭以因此而死,為汝作前車之鑑。」印光大師還專門寫一篇文章給他,在《復顯蔭法師書》裡面有這一段,他說,「接手書,不勝欣慰,座下宿根深厚聰明過人」,印祖讚歎他的根機非常利。「不幾年,於宗、於教、於密悉已通達」,他說你沒用幾年,對於禪宗、教下、密宗都已經通達。「恨光老矣,不能學座下之所得」,可惜我老了,不能在你座下修學。你看印祖是這樣的謙卑。「唯望座下從茲真修實證,則台、密二宗當大振興矣」。印祖說,我希望你能夠真修實證,天台宗跟密宗就可以大大復興了。「但現在年紀尚輕,急宜韜晦力修,待其涵養功深,出而弘法,則其利溥矣」。但是你現在年紀尚輕,你要韜晦力修,就是《彙編》講的「韜晦涵養」,等到你涵養到一個相當功夫的時候,如果出來弘法,利益就大得不得了。「聰明有涵養則成法器」,你天資聰明、天生利根,如果你的修持涵養能夠加深,那麼可以成為佛門的法器(弘法人才)。「無涵養,或所行所言有於己於法不相應而不自知者」,如果沒有涵養,你所做所說於你自己、於法不相應,而自己沒有發現的話。他說,「此光區區愚誠也」,這是我印光小小的誠心來供養你。「了道師已來,勿念。春風易於入人,祈保重調攝,當勿藥有喜矣。」顯蔭法師與印光大師的通信,大約在他從日本學成回國之初,雖然見不到顯蔭法師的原信,但根據資料介紹,他在日本因用功過勤,已身染疾病,他在給印祖的信中應提到自己生病的事情。因此,印祖在回信中一方面勸其韜晦力修,對治其聰明而缺涵養的毛病,另一方面叮囑,「春風易於入人,祈保重調攝,當勿藥有喜矣」。《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第八期按編者說:「顯蔭法師為自修起見,現已決定閉關若干年雲。」這證明顯蔭法師接受了印祖的開示並打算閉關,但未能實行就病故了。印祖指出:「顯蔭之死,亦以只知求勝求名,不知息心靜養。聞病中日常談說,不靜養,故得此果。」印光大師另外有一封《復恆慚法師書》,裡面也提到顯蔭法師,那時候顯蔭法師已經往生了,大師在哀痛憐惜之餘,他把重點講出來,這個重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包括在家跟出家。印光大師怎麼說?「顯蔭天資甚高,顯密諸宗皆得其要領」。他說他的天資非常的高,通宗通教,乃至於密宗都能夠抓到那個要領。「但以志尚浮誇」,可是他的習氣非常的重,浮誇就是喜歡表現、喜歡名望。「不務真修」,他沒有真修。「死時顯密之益不得力」,他死的時候,顯教跟密教統統幫不上忙,得不到利益,也就是說沒有功夫。「念佛之事向未理會」,他念佛的功夫都沒有,也不能夠體會。「亦不得力」,也沒有功夫,也就是說沒有功夫成片。「雖有多人為彼助念,而自己已糊裡糊塗,不省人事」,應該是顯蔭法師當時昏迷了,才說是糊裡糊塗,不省人事。「此可為年輕之聰明人一大警策」,這個可以做為年輕又聰明的人的一個警策。「良由顯蔭天資雖高,氣量過小」,他心胸不夠寬大。「無韜晦涵養之真修」,他沒有韜晦涵養的真功夫。「有矜張誇露之躁性」,躁性就是很浮動,他沒有定功,坐不住,定不下來。印光大師在這封信裡面又指出,一般人都「不能接受認真長時間念佛之辛苦」。有很多人就這樣說:「哎呀,在那邊呆一天、二天,打佛七太辛苦了!」《印光大師年譜》上怎麼說?「其實此本非苦」,念佛不苦!「以一向不慣,故以為苦」,因為你不習慣,所以以為苦。「然此苦乃出苦之苦」,你能夠忍受這個苦,才能離開三界輪迴的苦。出苦之苦是什麼?你要離苦得樂,現在煩惱很重,現在人生不如意,病苦,有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等八苦。你怎麼離開這個苦(出苦)?必須覺悟,要知道輪迴才是大苦,眼前這個是花報,這個是你看得到、現在感受得到的苦,將來還要在三界輪迴,你這個苦受完,還有下一個苦在等你。為什麼有人覺得念佛是苦?因為還沒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生死心不夠切,不了解苦、空、無常、無我,不了解《大般若經》裡面講的「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無所有」,不悟《金剛經》裡面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還沒有覺悟「命終棄捐,莫誰隨者」、「無常根本,蒙冥抵突」,等到無常來的時候,身體也沒有了,修行的機會也沒有了,所有的錢財都帶不走,房子、妻眷都帶不走,到那個時候要後悔都來不及了,那才是大苦。所以印祖說:「若不能忍受此苦,則將來之苦,蓋有說不能盡者。」印祖針對顯蔭法師自覺顯密圓通,何謂圓通?印祖說:「藏通別圓四教,乃如來隨眾生根機,說相契之法,有此等義,故智者依義而立此名目。」眾生根機淺深不同,佛陀應機說相契之法,故有方便五乘佛法。古德云:「說法不契機,等於閒言語。」世間法是人天乘,出世間法是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至法華會上《法華經.方便品》曰:「於諸菩薩中,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無上道是一乘道,對誰說?對菩薩說的,不是對別人說的。對別人說,他不懂,對別人說什麼?說方便法。方便法是什麼?二乘、三乘。《法華經》上說得好,「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印祖《復黃智海居士書》說:「藏教,為小乘根性,說經律論之三藏,故名藏教。大乘亦有三藏,此單指小乘說耳。通教,乃大乘初門,以根機不同,鈍根則通前藏教,利根則通後別圓,故名通教。別者,各別,此教獨菩薩法,所有教、理、智、斷、行、位、因、果,一一各別,未能如圓教之圓融互攝,故名別教。圓者,圓滿、圓融,以法法圓融,法法圓具,故名圓教。此教為最上佛法,乃佛以自己所證所悟之理,與一切大根菩薩所說者,當看《教觀綱宗》,自知其義」;「末世眾生,根機淺薄,欲於教義禪宗,得真利益,甚難甚難。唯淨土法門,方可依怙。」從以上這段印祖開示,顯示印祖通達天台教理。印光大師選擇淨土念佛法門為歸絕不是偶然的,這是他深刻觀察了中國當時社會環境、僧伽實際情況,同時又熟諳佛教諸宗門派傳承、特點,以二十年披閱藏經心得,認定念佛一法可以適合其當世弘傳需要,是從暢佛本懷的意旨出發,自利利他,度己度眾的最終之道。《復黃智海居士書》又提到說:「試觀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而顯蔭之所知,非愚夫愚婦所能企及;而愚夫愚婦之所得,又非顯蔭所能企及。」顯蔭法師的死遠不如愚夫愚婦,也許他的佛學知見不錯,他所知道的可能愚夫愚婦說不出來;但是愚夫愚婦所真修的功夫,又不是顯蔭法師所能跟得上的。為什麼會這樣?印祖說:「正光所謂性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湧,因佛號以停凝」。性水澄清,我們自性本自清淨,本來是清淨澄澈的,但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由分別而昏動,住相生心,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有能見相、所見相就有六粗了,就識波奔湧了。我們煩惱雖然這麼多、這麼重,但是因佛號以停凝,因為這句佛號(六字洪名)而停止。「故致上智不如下愚,弄巧翻成大拙也」,所以修持到後來顯蔭法師反而不如愚夫愚婦。印光大師用顯蔭法師跟愚夫愚婦做對比。這一段我們特別引用顯蔭法師的公案,還有印祖的開示,來闡述韜晦涵養要怎麼去做,那麼各位就清楚了。印祖看了顯蔭法師之死,在《復黃智海居士書》懇切垂慈,「願居士專志淨業,勿歆羨於宗通說通,庶可於了生脫死,不成畫餅」。他舉周德廣居士為例,「周德廣,二月初二,念佛坐逝,無悲戀之情,有悅豫之色,當必直入蓮邦,為彌陀弟子矣」。顯示周居士自在往生,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臨終正念分明。又說周居士往生前捨財布施,「去年病中,發願以所積萬金作善舉,因以七千元交光,三千四百元,印大士頌一萬部,一千六百元印不可錄,二千元印新排之增廣文鈔,餘三千元,作別種善舉。其子四人,俱不甚豐裕,而能以親所積者,為親作功德,不肯自己受用,亦可謂難行能行矣」。可見病人往生前,其子女依《地藏經.利益存亡品第七》,「命終之後,小大眷屬,為修功德,乃至設齋,造眾善因,是命終人,得大利益……悉得解脫」,故功德亡者分分己獲。印祖以顯蔭之死與周德廣居士往生西方做比較,印祖又說:「祈專志淨宗,勿被密宗現身成佛之語所動。現身成佛,乃理性,非事實。若認做事實,則西藏東洋之佛,不勝其多。且勿說平民,即班禪之心行作為,佛氣尚無,況說成佛乎?」「顯蔭自命得密宗正傳,謂佛法東流中國,唯弘法大師教理圓妙。歷斥中國各宗祖師,皆不及弘法大師之正傳。而死時竟成一業識茫茫,無本可據之人。其已現身成佛矣,何又結果如是也。祈洞詧(音察)是幸。」剛提到顯蔭之死,遠不如愚夫愚婦,可見今生我們能遇到念佛法門,又能遇到明師、師父上人,好像大海中盲龜遇到有一圓孔漂流浮木,真是稀有難逢。老法師說:「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修什麼?清淨心。佛法歸結到最後是覺、正、淨三個門。覺門,性宗修的,禪宗修的,要上上根人才得力,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入門。」什麼叫性宗?有空宗跟有宗,性宗就是空宗,講般若的,講自性的。有宗就是唯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性宗,他是修覺門。覺正淨,皈依佛,就是皈依覺;皈依法,就是皈依正;皈依僧,就是皈依淨。皈依佛,覺而不迷,就是皈依覺門,境界很高。如果根器不是很高的人,是沒辦法修覺門的。皈依法,就是皈依正,正而不邪。皈依僧,皈依淨,清淨不染。這叫皈依覺、正、淨三個門。老法師說:「要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中下根性的人一生做不到。所以走覺門固然是快,決定是少數人。在中國歷史上,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會下得度的人最多,也只有四十三個人。諸位想想,接受六祖能大師教誨的有多少人?我們概略估計一下,幾十萬人決定是有的。幾十萬人當中,只有四十三個人開悟,少數,不是上上根,決定做不到。六祖以前,從達摩祖師到中國來,一生只得一個人(慧可大師),所以單傳。六祖以後,這些祖師大德會下開慧,三個、五個,從來沒有超過十個人,三、五個就很多了。所以覺門雖然好,很難走。」老法師說:「正門也不容易,正門是研究教理,漸修。覺門是頓修、頓超。禪宗以外的,全是屬於教下,天台、賢首、三論、法相、唯識都是屬於教下,典籍太多了。就跟讀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逐漸逐漸向上提升,中下根性的人走這個路是方便,但是耗費時日太久了。時間長了,相對的障礙就多了,人事上的障礙,環境上的障礙,總是在所不免,所以進得少退得多,成就也相當艱難。我們在史傳裡面都看到的,沒有恆心,沒有毅力,不能真正做克己的功夫,都不能成就。所以教下的路非常遙遠,也不是容易學的。」老法師說:「第三個是淨門,淨是修清淨心。從這個門,在大乘佛法裡有兩個宗派,淨土宗走這個門,密宗也走這個門,都是修清淨心。修清淨心的人,如果常常夾雜著是非長短,你的心怎麼能夠得清淨?」現在手機、電腦都很普遍,污染得非常嚴重,你不聽,他都傳給你看、傳給你聽,你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拒絕!老法師說,「我不用手機,也不看電視」,就是拒絕污染,你的清淨心才容易成就。老法師說,「常常聽是非,常常說是非,口業就造得重」,因為你會傳播是非。「不但心不清淨,將來造的果報也很難想像,佛經裡面講拔舌地獄,拔舌地獄是口業的果報。」像有些所謂電視名嘴,每天造口業,甚至謗國君,或毀謗他人,將來統統要到拔舌地獄去。老法師說:「你所造的業,對別人、對社會如果有大傷害,不只拔舌地獄,可能由拔舌地獄就轉到無間地獄去了。」本文古德聖賢告訴我們如何養德,如何藉修德顯性德?只有四個字,「韜晦涵養」。藉由顯蔭法師之示現,印祖用一生閉關普陀三十年徹悟智慧,融佛法經論奧旨而凝鍊成短短一言數詞,自肺腑中瀉出金言,語重心長告訴顯蔭法師:「急宜韜晦力修,待其涵養功深,出而弘法,則其利溥矣。」顯蔭法師算是根性不差,自稱通宗通教,臨終尚且昏迷,一句佛號也念不出來。我們呢?只能說根器陋劣。因此必須依印祖教誨,《復周群錚居士書二》,要放下「好高務勝之念頭」,一般人「未肯以愚夫愚婦自命。須知了生死,愚夫愚婦則易,以其心無異見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婦工夫,則亦易。否則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婦之能帶業往生。淨土法門,以往生為主,隨緣隨分,專精其志,佛決定不欺人。否則求升反墜,乃自悞(同誤)耳,非佛咎也。」顯蔭法師之死及周德廣居士往生瑞相,不是很明顯警惕、學習榜樣嗎?你還不信嗎?慚愧弟子黃柏霖報告至此,祈請師父上人教誨,若有講得不妥之處,請各位法師同修大德批評指教。阿彌陀佛!老法師:黃居士這一篇的報告非常重要,顯蔭法師是好例子。在今天這個社會裡頭,像顯蔭法師這樣的人很多,他的才幹不見得能趕上顯蔭法師。顯蔭法師的毛病習氣太多太多了,我們常常都看到。所以他用印光大師的教誨提醒我們。印光大師一生謙虛,自謙而尊人,跟海賢老和尚一樣,這是大德,這才是真正的高僧。我們自己沒開悟,要自以為是、貢高我慢,還喜歡批評別人,其他不多說了,就有這麼幾樁,我們細心去思惟、去觀察,他將來是什麼結果?往生極樂世界沒指望,三途確實有分,這不可怕嗎?年輕人,說老實話,他沒想到,才狂妄。年老的人應該有所覺悟,雖覺悟,還是放不下。放下談何容易?名利放不下,財物放不下,在家情執放不下,出家道場放不下,徒子徒孫放不下,還是麻煩。這些東西要不徹底放下,這句佛號不得力。佛號不得力,他疑心就生起來了,問他能不能往生?他也說老實話,說沒有把握。這是老一輩的法師,我向他們請教。懺雲法師,這我最早親近的,我就曾經問過他,他是念佛的,就修淨土宗,我問他往生極樂世界有沒有把握?他也很老實告訴我,沒有把握。人都有習氣,我們在旁邊觀察,習氣不容易放下。斷惡修善他知道,懺雲法師在台灣也算是持戒的法師,習氣重。我跟他半年,他介紹我到台中跟李老師學經教,我非常感激他,這也是他做了一樁功德,要沒有這個緣,我不認識李老師。所以我們這一生有這麼一點小成就,他有分,我們一生是感恩戴德,永遠不會忘記。所以謙虛,忍辱。為什麼他不能忍?放不下就不能忍。所以《金剛經》說得好,「一切法得成於忍」。這個一切法包括世間法跟佛法,你要成就你一定要忍,你不忍你不能成就。為什麼?不忍,心是亂的;忍,能忍,心是定的。所以六波羅蜜,布施是修福積德,能把你的福德保持著就靠忍辱波羅蜜。我們在此地看到顯蔭法師,他最嚴重的習氣,不能忍,別人對他一句批評的話,他都要生病,這麼嚴重。一般人心裡不高興,好幾天不高興,還沒到生病的程度。由此可知,他是絲毫委屈都不能忍受,這就是他短命的原因。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他的特長的地方是博聞強記,他有這個長處,喜歡接受,去學習,他記憶力很強,理解力也不錯,這個顯出他特殊的優秀。傲慢,不懂得謙虛,不知道恭敬,一切法從孝敬而生的,我們就知道,在家裡也瞧不起父母,在學校也瞧不起老師,出家對老師未必能恭敬,看看老師樣樣他還不如我,記得沒有我的多,講沒有我講得清楚。這不是好事。我們讀到之後要常常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人的命運,人有命運,但是命運不是一定的,可以改變的。我覺得現在這個世界人的命運全部都改變了,都不是他自己的命運。改,有往善的改,有往惡的改。人不能不立志,顯蔭沒有志,只是好高騖遠。如果他有志來中興佛法,因為他那個時代佛法已經衰了,明顯的衰了,但是還有一些高僧在世,像印光大師、諦閑法師這些大德還在世間,居士裡頭也有不少真正有成就的、有修行的,甚至於有證果的。這是真正可惜,我們今天想親近高明的人,沒有了;他有,而且有機會去親近,自己沒有能把習氣改去。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我覺得根都是相同的,就是淨業三福頭兩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孝養父母學孝道,從奉事師長學恭敬。黃居士在此地也是總結了兩句話,恭敬就是孝敬,沒有孝敬,德行沒有根,沒有根禁不起財色名利的誘惑,遇到了這個關就過不去。顯蔭的脾氣太大了,火太旺了,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他一生氣就要病幾天,這個很可怕。所以這篇報告我勸同學們要多念幾次,要把它記在心上。我們學佛,無論年齡大小,都要把目標放在極樂世界,還沒有走之前,在這個世界要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我們做好樣子給眾生看,這就是弘法利生。這是搞真的,不是搞假的。我做給你看,我往生的時候也像海賢老和尚一樣,自在往生。你發這個願,佛菩薩決定幫助你。為什麼?因為你不是為個人,我做好樣子不是炫耀自己,是給大家做證明,往生是真的,念佛是真好,不為我自己。要有自己的話,我還好名,要留個名給後面,這個就靠不住。不為自己,給佛法做影響眾。在這個世間,這個世界亂到極處了,我們如果有緣分幫一點小忙,盡心盡力去做,名聞利養別沾。我們用這種方式跟遠方同學天天在一起學習,很好,這些年來很有效果。換句話說,別搞道場,搞道場很麻煩,要管人、要管事、要管錢,都是造孽。天天就想到如何來維持道場的運作,就是要有人力、要有財力,這兩樣東西在心上,對於我們功夫成片就會造成障礙。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好的榜樣,他一生什麼都不管,沒有道場,這多自在。我們要能體會得到。體會到之後,要學習才得受用;體會到了,沒有學到,還是沒用處。體會到了,還要真幹,這條路真是智慧的道路,大智慧,大福德。今天有個同學,北方來的,來告訴我,他們有一塊好像有上千畝的地(土地),想造一個儒釋道的道場。我說儒釋道太少了,只有三家,我建議他,如果你們真要建,建一個多元文化中心。多元文化,什麼宗教都包了,也就是全世界所有宗教的活動中心,我們都要學。既然能稱得上是宗教,一定有它的戒律,有它的規矩,有它的學說,有它的智慧、德能,我們都應該學。真正落實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個世界衝突才能化解,和平才能實現,我們從這上去努力。你真正發心不為自己,幹這樁事情,建設要很大的費用,你不要操心,佛菩薩、老祖宗會送來,只要不為自己。夾雜自己名聞利養在裡頭就不靈了,那要搞成功是你的福報。福報未必是好事,福享多了,不免有意無意造作罪業,這個罪業會把你帶到三途去。所以不是好事。我這麼多年來想了多少次,不能有道場,搭個蒙古包,一個蒙古包可以住三年沒問題,三年之後我再換個新的。我以前是這個念頭,簡單。吃飯確實可以托缽,現在不要托缽,有人供養。如果我們住在這個村子,這村子有幾十家,一天到一家去托一次缽,一個來回二、三個月,二、三個月他才供養我一次,皆大歡喜,他歡喜,我也歡喜。這是我們做得到的。我們報佛恩,我們報眾生恩,就用這種方式來學習就好。現在愈來愈方便,手機可以收看衛星電視,可以收看網路,真的太方便了,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這個方法多好,多省事。有同修們樂意支持,這就放心了,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淨土,比什麼都重要。像印祖所說的宗門教下,宗門,我們不是那個天才,那是上上根人,我們不是;教下,要費很長的時間,我從那裡走過來的。我學教,學了三十多年,講《華嚴經》看到五十三參,這才警覺到淨土,看到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成就的,善財童子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始終不離念佛。我們今天又看到淨土這麼好的資料,前人所沒見過的,我們遇到了,無比的幸運,這一生這個路要把它抓穩,有把握往生。只要肯發心,蕅益大師說得好,真信切願,一向專念,沒有一個不往生。縱然生到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這一願重要!善導大師提五個願重要的,我要把這一願加上,六個重要的,讓我們非常非常仰慕,我到極樂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好,我們看下面還有一篇。
推薦閱讀:
※【銷量】2015年全年車市銷量排行榜
※2015最具創意的休閑書房設計,這腦洞妥妥滴!
※2015招標採購概述:行政監督的職責分工
※友情新年祝福語2015 60句
※惹不起的女強人 盤點董明珠2015年吐槽雷軍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