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屈原之死

屈原之死的另類看法

在這青粽飄香的季節里,屈原----這個端午節不得不談的歷史人物。屈原是高尚的,是愛國的,更是偉大的。他的死重於泰山,成為流芳千古的佳話。但個人對此卻有點不同的看法。在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史上,屈原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以偉大的愛國者的身份出現。我們讚頌屈原是個偉大的政治家,因為屈原的死與當時楚國有關,他的對楚國的忠貞被稱為愛國行為;他的死重於泰山,中國歷史和文學史上劉安,王逸,司馬遷等很多文人志士都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屈原已經成為很多國人心目中的精神楷模。然而,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其本質還是個有著常人心態的凡人。屈原對楚王和楚國忠心耿耿,"雖九死其猶未悔",為什麼最終去選擇跳江自盡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這種結束生命的方式是升華了屈原人格還是捨棄的只是屈原的生命?屈原在當政之時深得楚懷王的賞識。對楚懷王也是竭盡忠誠,被謗放逐後依然不改初衷,然而,歷史的車輪不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在戰國那個群雄爭霸的時代,楚國雖有一定的勢力,但還不足以統天下;楚國的腐敗,奸臣的橫行;天下當然不會屬於楚國。歷史最終宣告了楚國的滅亡與屈原忠君時代的結束。在無君可忠,無國可愛,在情感上,楚國,楚王已經成為屈原精神世界的支柱。屈原無法拯救楚國,更無力挽救那個時代,最後絕望而投入汩羅江。寧願跳江,葬身魚腹,也不願蒙世俗的塵埃。 屈原不想離開楚國與楚王,然而他最終還是離開了。因為他忠於的楚國已經不復存在,這是歷史原因的被動。屈原雖然無奈,但他終於還是跳江自沉了,這卻是一種主動行為。在"是生存還是死亡"面前 ,他當時肯定作過痛苦的思想選擇。他為什麼不選擇活下來,以屈原這樣的人才,到了其它任何國家,都會是需要的。為什麼就不願去國就遠,完成自己的宏偉理想抱負呢?屈原主動選擇了死亡,很多人說死的高尚,死的其所。但它也是有很多負面的影響:令親者痛仇者快。於國是毀滅,于軍是潰敗,於人是摧殘。那麼追根溯源,根源在於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封建帝王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連生死的自由都沒有,又怎麼會有言論的自由,更不必說決斷的自由。忠言逆耳,帝王們不高興了,再多的忠貞也沒有用。商有比干,吳有子胥,漢有賈誼。他們是歷史的鏡子。面對這些歷史事實,我們可以指責君王們的獨斷專行,也會從另外一個角度貶抑臣子們所謂的愚忠。 屈原他無法垂下自己高昂的頭顱,對著自己的敵人低頭。他無法面對國家的破滅,去流離他鄉。他更無法在精神支柱失去以後還能保持一顆凡人的心。那麼只有死了,惟有死才能夠解脫精神的痛苦,完成對理想的殉情。有人說是他的死是愛國激情的爆發,死得很高尚,應該而且必須被發揚與讚頌。事實上歷史也正是以褒揚的方式讓屈原投江自盡傳誦為了愛國精神。如果沒有這種傳誦;就沒有今天的端午節;也更不會有我們今天這次端午節。但是我覺得屈原死的很冤屈;死的很遺憾。一個人才又從地球上消失了。屈原之死並未能挽救一個楚國,屈原選擇死之路也並沒能拯救自己。儘管他認為以這樣的形式來證明自己是忠貞品格,但是以一種結束生命的在方式來證實存在的意義,並且,這種自我我解脫的方式是以放棄自我的方式並不可取,但它竟然作為一種美德流傳下來了。這種以結束生命來證實自己人格的才子們。之於國家,之於民族,之於時代卻沒有半點的改變。 我想,與其用死來拯救自己,不如用活來實現自己。生者,總是較死者能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較之於屈原,我個人更崇尚司馬遷;在我眼裡,司馬遷死的才叫價值;並且對屈原之死也是一個反面襯托。司馬遷受到官刑之後,終於以殘缺之身寫成了流傳千古的史書--《史記》。《史記》是司馬遷的理想,為了它司馬遷可以忽略了生命的種種屈辱與種種痛苦。司馬遷是真正敢於正視逆境,逆境中也不忘實現自己的價值。即使死的默默無聞;死的沒有屈原那樣轟轟烈烈;但他卻在書中傳達出自己的聲音,守住自己的理想。比較這兩位歷史人物,我覺得屈原選擇投江自盡不是一個上策;甚至在內心裡有點鄙視,如果選擇繼續活著也許會有更多的《離騷》誕生。可惜歷史不會重演!自己也只有對屈原之死深表惋惜!


推薦閱讀:

何新文, 丁 靜:雖不適中,要以為賢 ——論蘇軾對屈原的接受
女人系列:羋月的嫂子和屈原有緋聞?
屈原投江後,楚國論壇炸鍋了!(轉載)
【大美詩詞】 屈原:開闢「香草美人」傳統的中華詩祖

TAG:屈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