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古詩詞的意境
在高考考試說明中,對古詩文的鑒賞有兩個要求:一、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二、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中國的古代詩歌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就是表達相對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寫景抒情。這類詩是考試中的重點。 近幾年高考的詩歌鑒賞就比較側重意境的賞析。
意境又稱為境界,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沒有意象就沒有意境,而韻味無窮的意象才是意境。說起來覺得高大上,其實沒那麼複雜,其實意境無非是情與景、虛與實、形與神等等不同層面的有機融合。
鑒賞古詩詞如何從意境入手,並結合寫作手法進行分析呢?這就必須先搞清意境的結構。
一、意境結構的第一個層面,是將思想情感寄託於某種景象而形成意象,這個意象具有情與景的不同方式的交融。 首先,是情景交融式。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可以想像詩人佇立江邊,目送友人漸漸遠去,直到友人的船隻消失在水天一線之處;寄託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感情。與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雪上空留馬行處」一樣,令人回味無窮。 其次,是借景抒情式。
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黃河落日圓」悲壯崇高,體現了進取旺盛的生命活力;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畫面遼闊,感情豪邁,表現了生命的坦蕩與生活的富足。通過描寫自然景物來表現內心情感,這是景物結構與情感結構的交融。 第三,是觸景生情式。
孟浩然的《春曉》意象單純,詩人只是聽到了春天清晨的鳥鳴聲,突然想到昨夜的風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來。隱含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肯定與讚美。在情與景的融合中形成了一種張力結構,才形成了文學特有的意境。
二、意境結構的第二個層面,是境生象外,具有虛實相生的特點,使讀者通過對意象的理解達到韻味無窮的境界。 首先,是景理結合。
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兩句意象雄渾,動靜結合。後兩句詩如何升華呢?詩人由實入虛,由景入理,將情、景、理融為一體,構成了對生命的超越,意味深長。蘇軾的《題西林壁》將描寫和議論融為一體。理之於詩,如水中鹽,無痕有味。 其次,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的結合。
《陌上桑》中對羅敷形象的側面描寫是一種虛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茲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梢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這是側面烘托羅敷的美,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化虛為實的藝術效果。 第三,是想像與聯想的妙用。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由所見到所想,這是聯想的手法,也體現了以實顯虛的特點。
司空圖(晚唐詩人、詩論家。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對虛境作了這樣的描述:「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
三、意境結構的第三個層面是形神兼備的韻外之致。意境除了帶給讀者像外之像,還應使人獲得言外之意。 首先,是描寫外部形象和動作神態表現內心情感。
柳永在《雨霖霖》中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以這樣的神態動作,將兩人內心的千言萬語,不忍分別的深厚之情,隱於言外。
蘇軾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這等豪邁的形象和場景,把內心的雄心壯志顯露出來。
辛棄疾筆下的江南遊子「把吳勾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一看一拍,就把內心的無奈與悲憤由外而內的表現出來。這個動作也幾乎成了詞人的象徵。 其次,是托物言志。
這是形神兼備的特殊方式。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寫出了梅花的優美姿態和濃郁的花香,顯露出詩人「梅妻鶴子」的閑逸高潔。
陸遊的梅花是「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以此比喻詞人的高風亮節和高尚情操。
毛澤東的梅花反其意而用之,「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表現了梅花卓立合群的品質。
詩詞的意境至少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形神兼備的有機結合。此外,比興、用典、比喻、數字、襯托、對比、鍊字、通感、疊詞、渲染、對仗、象徵、擬人、誇張等手法,都有助於營造詩詞的意境。 我們鑒賞古詩詞時,一定要弄清楚: ①這首詩寫了什麼?什麼人?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抒發了什麼情、志? ②怎樣寫?用了什麼手法來寫這些物、景。 ③為什麼這樣寫?運用這種手法寫這些物、景,對抒發這種情、志有什麼作用。這三步缺一不可。
推薦閱讀:
※辛棄疾:無用,才是朋友的最高級
※八首關於母愛的詩詞,寫不完的深情! [一點資訊]
※七言?贊保定石磊冰河救人
※如何提高「飛花令」水平?
※孟浩然的詩詞名作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