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要旨——趙洪鈞臨床帶教答問選刊

中醫要旨 ——趙洪鈞臨床帶教答問選刊

問:什麼是中醫呢?

答:中醫是中國的傳統醫學。她肇基於大約二千年前,此後又經過不斷地充實。她有豐富的經驗知識,但是,就其理論形態而言,還是自然哲學的。

問:自然哲學是什麼意思呢?

答:自然哲學指對自然所作的哲學解釋,是現代自然科學的前身。從自然科學角度看,自然哲學是與實證科學或實驗科學相區別。從哲學角度看,她是探討自然而非人生的哲理。自然哲學主要是從常識或不嚴密的觀察出發,得出一些普遍信條用以解釋自然。

問:中醫理論中有哪些普遍信條呢?

答:主要有四:即①陰陽學說;②五行學說;③天人相應學說;④氣和氣化學說。

問:說它們是普遍信條是什麼意思呢?

答:就是最一般的規律或普適性原理的意思。如《內經》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又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就是極其典型地把陰陽、五行當作普遍信條。

問:這些信條都是從常識或不嚴密的觀察得出的嗎?

答:顯然如此。比如,古人看到:「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國語·鄭語》)就提出五行說。

問:古人如何用五行學說解釋人體呢?

答:古人認為,萬物都是五行構成的,人也是五行構成。只不過,人所得乃五行的「秀氣」——精細且優良之氣的意思。再進一步,古人把五臟配五行,就形成《內經》(後世中醫略同)五行化的臟腑學說。五行配五味,藥物分五味,就形成《內經》(後世中醫略同)的五味所入的臟腑補瀉理論。

問:由五行學說得出的上述理論可靠嗎?

答:基本上不可靠。當代中醫實際上不按這些理論治病,儘管教科書上還如上講基本理論。

問:陰陽、天人相應和氣化血說,也大都毫無可取嗎?

答:不是。與五行學說相比,它們的理論和實用價值更大一些。

問:那麼,如何看陰陽呢?

答:關於陰陽學說的詳細拙見,請看舊著《中西醫結合二十講》的第二講。

簡單說來,陰陽思想教導人們用陰陽一分為二的觀點認識問題。它對中醫影響深遠,至今還是中醫理論的優勢特色。中醫的正邪學說、八鋼學說、補瀉學說,甚至六經、衛氣營血學說都鮮明地體現了陰陽思想。這些理論不但方便實用,而且可以補西醫之不足。

問:如何看天人相應呢?

對此最好在「內經撮要」中較詳細地交代,請在那邊提問。

問:如何看氣和氣化學說呢?

關於氣和氣化學說,請參看舊著《中西醫結合二十講》第一講。這裡只引幾句要點。

氣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概念,在古人那裡有比較牢固的經驗基礎。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液體蒸發和固體燃燒過程,都是物質從有形到無形的過程。萬物生長發育,則是從無形到有形的過程。有形的本意,是肉眼可見的意思。肉眼不可見之後,是否還有進一步構造呢?氣化學說沒有深究。雖然有元氣、精氣、清氣、濁氣等說,而且,古人顯然知道,無形之氣還帶有原來有形之物的性質(如揮發後的氣味等),但沒有進行進一步猜測或思辨。因而,沒有從氣引申出原子論從而復活墨家思想。

那麼,氣是否有類似今日基本粒子那樣的含義呢?這點也不明確。只在解釋宇宙生成時暗含此意。太虛之氣要變為萬物,第一步是分為陰陽二氣。此前的氣,應該是無區別的。我們可以理解為基本粒子,也可以理解為類似所謂「以太」或「場」等物質存在形式。

總之,應該說,氣包括一切微觀物質。

據此,怎樣理解「氣化」一詞呢?顯然就是現在說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而且主要指肉眼不可見的那些過程。我們已經可以藉助物理、化學(對醫學來說是生理學和生化學)基本上說清這些變化究竟是怎麼回事了。

問:中醫還有哪些理論呢?

答:主要有:臟腑學說、經絡學說、藥物學說、方劑學說、病因學說、診法學說、養生學說和運氣學說等。其中作為理論硬核的是臟腑學說和經絡學說。

問:為什麼說臟腑學說和經絡學說是中醫理論的硬核呢?

答:因為這是中醫關於人體構造和生理的基本理論,相當於西醫的解剖生理。

問:如此說來,臟腑學說和經絡學說就是中國古人解剖所得嗎?

答:基本上不是,儘管古人可能這樣認為。

問:尊意是說古人完全憑空捏造么?

答:也不是。這兩個學說有一定的經驗或解剖基礎,但是,它的體系卻主要是受當時自然哲學的陰陽、五行、天人相應和氣化學說激發和同化的結果。

比如,臟腑學說的主體是五臟六腑。古人確實看到過其中的主要臟腑,對消化道(胃、大小腸)等很直觀的臟器的構造和基本功能的認識也是對的。但是,對心、肝、肺的認識則很模糊。於是不得不藉助自然哲學等推理建立體系。

問:按照尊見,如何看五臟六腑之說呢?

答:此說既受陰陽思想指導,也受五行學說激發,但更受天人相應思想統帥。換言之,五臟六腑說就是天人相應的人體構造。較詳細的說明,請看「內經撮要」此處從略。

問:尊意如何看經絡學說呢?

答:經絡的本意就是血管。古人不但看到或摸到絕大多數的表淺大靜脈和大動脈,也知道血液就在血管內運行。

問:古人認為心臟是血液循環的中心嗎?

答:不是。中醫的經絡體系或經絡學說認為氣血在經絡內循環,但不是以某臟腑為中心。古人可能認識到心臟在循環中的重要性,故說:

「心主脈」(《靈樞·九針論》)「心主身之血脈」(《素問·痿論》)「諸血者,皆屬於心」(《素問·五藏生成篇》)「胃之大絡,名曰虛里,出於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素問·平人氣象論》)

「脈宗氣」——脈運行的主要動力,顯然指可以看到的心尖搏動。

假如,古人認識到「脈宗氣」就是心臟搏動所致,古代的血液循環理論就接近成熟了。可惜不是這樣。

問:那麼,經絡學說是怎樣形成的呢?

答:簡言之,經絡學說是在相當有限的解剖知識基礎上,主要靠陰陽、五行、天人相應思想推演出來的體系。其中,天人相應思想的影響尤其明顯。

問:為什麼會這樣呢?

答:這是由於,構造理論時,中國古代的哲學自然觀,如陰陽、五行以及和這兩種觀念密切相關的天人相應思想起到激發、同化和吸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哲學自然觀遷就經驗知識,而是按照哲學自然觀的模式增加經驗知識中沒有的東西。

問:何以見得經絡系統是天人相應的體系呢?

答:古人並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如:

《靈樞·經別》說:「人之合於天道也,內有五臟,以應五音、五色、五時、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應六律,六律建陰陽諸經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節、十二經水、十二時、十二經脈者,此五臟六腑之所以應天道也。」

《靈樞·陰陽系日月》說:「黃帝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其合之於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為天,腰以下為地,故天為陽,地為陰。故足之十二經脈,以應十二月。」

上述引文應是十二經脈說定型之後的說法。由這兩段話就能明白,十二經脈說不過是為了與十二月相應。

此外,還有別的天人相應經脈論述。

比如,《素問·陰陽別論篇》如下說: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此話也應該出於十二經完成之後。「十二月應十二經」是清楚的。與四時相應的「四經」是什麼呢?大約是沖任督帶。

《靈樞·五十營》還有二十八脈說。

為什麼要二十八脈呢?因為要應天周二十八宿。即該篇所謂「人經脈上下、左右、前後二十八脈,周身十六丈二尺,以應二十八宿。」。其演算法大約是手足十二為二十四,再加沖任督帶。其餘的脈,就不管了。

此說還見於《靈樞·衛氣行》。這兩篇都有大段文字講人氣運行如何與太陽運行相應,不再引。

更有甚者,為了與天六地五相應,早期經絡學說只有十一脈。那時不但沒有手厥陰脈,手少陰脈也沒有穴位。

《靈樞·邪客》說:「手少陰之脈獨無腧何也?……少陰獨無腧者不病乎?」

於是,經文不得不做些自相矛盾的解釋。

總之,經絡的本意雖然是血管,最後形成的經絡分布體系卻是出自天人相應的推理。

問:穴位等也是天人相應的嗎?

答:是的。詳說見「內經撮要」。

問:如此說來,至今公認的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大多是為了滿足天人相應而想像或主觀安排的嗎?

答:據以上所述,除非認為經絡與循環和淋巴無關——即經絡不運行氣血,而且確實是現在根本沒有認識到的天人相應構造,只能說多數經絡是為了滿足天人相應而想像或主觀安排的。

試看所謂十二經脈、督脈、任脈、帶脈等沒有一條與動靜脈走行相符。

至於《難經》第一難說:「十二經皆有動脈」更是錯誤的。按照現代循環、淋巴解剖生理,不可能如此。遍查內難更不能證明十二經皆有動脈。這樣推論來的穴位等數目,也不可能得到解剖生理證實。

顯然,主要用天人相應思想認識或解釋人體構造和生理,已經不能被當代人接受。人體構造和生理,與不包括生命的天地之間有極大的距離。陰陽、四時、五行、六氣、十二月、365日等規律,遠遠不足以填充天人之間的空白。人體基本上不是這樣與天地同構(即天人相應)的。即不能說天有四時,人有四經;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天有六氣,人有六府;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經;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等推論是正確的。

問:那麼,目前中醫的真正價值在什麼地方呢?

答:她的理論價值見上面所問如何看陰陽學說。她的實用價值就是辨證論治的理法方葯簡便實用,且至今對不少疾病還有很好的療效。詳說見「臨證真傳」。

問:尊意認為,中國古代醫家,實際上掌握了哪些解剖生理知識呢?

答:據我所知,古代醫家掌握的解剖生理知識以「內景賦」最為全面且簡明扼要。也可以說,「內景賦」是最簡明的「中醫(理論)要旨」。不過,雖然「內景賦」中的解剖生理知識比《內經》所述多一些,也更準確一些,卻還是在天人相應、陰陽、五行和氣化學說統帥下的體系。謹把它附在下面:

內景賦

嘗計夫人生根本兮由乎元氣,表理陰陽兮升降浮沉。出入運行兮周而復始,神機氣立兮生化無休。經絡兮行乎肌表,臟腑兮通於咽喉。喉在前,其形堅健,咽在後,其致和柔。喉通呼吸之氣,氣行五臟;咽為飲食之道,六腑源頭。氣食兮何能不亂,主宰者會厭分流。從此兮下咽入膈,臟腑兮陰陽不侔。五臟者肺為華蓋而上聯喉管;肺之下,心包所護而君主可求。此即膻中,宗氣所從。膈膜周蔽,清虛上宮。脾居膈下,中州胃同。膜聯胃左,運化乃功。肝葉障於脾後,膽腑附於葉東。兩腎又居脊下,腰間有脈相通。主閉蜇封藏之本,為二陰天一之宗。此屬喉之前竅,精神需賴氣充。又如六腑,陽明胃先。熟腐水谷,胃脘通咽。上口稱為賁門,谷氣從而散宣。輸脾經而達肺,誠臟腑之大源。歷幽門之下口,聯小腸而盤旋。再小腸之下際,有闌門者在焉。此泌別之關隘,分清濁與後前。大腸接其右,導渣穢於大便;膀胱無上竅,由滲泄而通泉。羨二陰之和暢,皆氣化之自然。再詳夫臟腑略備,三焦未言。號孤獨之腑,擅總司之權。體三才而定位,法六合而象天。上焦如霧兮,靄氤氳之天氣;中焦如漚兮,化營血之新鮮。下焦如瀆兮,主宣通乎壅滯;此所以上焦主內而不出,下焦主出而如川。又總諸臟之所居,隔高低之非類;求脈氣之往來,果何如而相濟。以心主之為君,朝諸經之維繫。是故怒動於心,肝從而熾。慾念方萌,腎經精沸。構難釋之苦思,枯脾中之生意。肺脈澀而氣沉,為悲憂於心內。惟脈絡有以相通,故氣得從心而至。雖諸臟之歸心,實上系之聯肺。肺氣何生?根從脾胃。賴水谷於敖倉,化精微而為氣。氣旺則精盈,精盈則氣盛。此是化源根,坎里藏真命。雖內景之緣由,尚根苗之當究。既曰兩腎之前,又曰膀胱之後。出大腸之上左,居小腸之下右。其中果何藏?蓄坎離之交姤。為生氣之海,為元陽之竇。辟精血於子宮,司人生之夭壽。稱命門者是也,號天根者非謬。使能知地下有雷聲,方悟得春光彌宇宙。(見張介賓《內經圖翼》1965年人衛版,129~131頁)
推薦閱讀:

中醫「一指禪」,學成療效不得了
為什麼總有人說中醫是玄學?
歷史上真有華佗嗎?——《「神醫」華佗的手術神話》
怎樣學中醫?
【民間偏方】內科 / 循環類疾病中醫方案50篇(上)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