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風邪致患的各種病證機理及其臨床表現

黃帝內經中風邪致患的各種病證機理及其臨床表現所在欄目:黃帝內經 分享:126次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中風邪致患的各種病證機理及其臨床表現

【原文】

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1)所中,則為偏風。

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風入系頭(2),則為目風眼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新沐(3)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4),則為腸風飧泄;外在腠理,則為泄風。

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帝曰:五臟風之形狀不同者何?願聞其診及其病能(5)。岐伯曰: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然白(6),時咳短氣,晝日則差(7),暮則甚,診在眉上(8),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9)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干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支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然(10)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11),隱曲不利(12),診在肌上,其色黑。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滿,失衣(13)則脹,食寒則泄,診形瘦而腹大。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14),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漏風之狀,或多汗,常不可單衣,食則汗出,甚則身汗,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勞事。泄風之狀,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漬其風(15)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則寒。帝曰:善。

【注釋】

(1)門戶:指五臟六腑之俞穴。

(2)系頭:指目系。即目與腦相連之脈絡。

(3)沐:洗頭。

(4)中:指腸胃。

(5)能:音義同「態」。

(6)色皏(pēng)然白:指面色慘淡而白。

(7)差:同「瘥」,病情減輕之義。

(8)眉上:指兩眉間之額頂部位,為肺在面部所主之區域。

(9)焦絕:唇舌焦躁。

(10)痝(máng)然:腫起貌。

(11)炲(tāi):即煤煙灰。此形容色黑而暗。

(12)隱曲不利:隱曲,指前陰。隱曲不利,指性機能衰退和小便不利。

(13)失衣:指身形病變,或過腫脹,或過消瘦,而與原來的衣服寬狹不相協調。

(14)出內:離開室內。

(15)上漬其風:《素問識》說:「上漬其風四字未詳,或恐為衍文。」

【白話詳解】

在春季或甲、乙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肝風;在夏季或丙丁日感受風邪的,形成心風;在長夏或戊己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脾風;在秋季或庚辛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肺風;在冬季或壬癸日感受風邪的,形成腎風。

風邪侵入五臟六腑的腧穴,沿經內傳,也可成為五臟六腑的風病。腧穴是機體與外界相通的門戶,若風邪從其血氣衰弱場所入侵,或左或右,偏著於一處,則成為偏風。風邪由風府穴上行入腦,就成為腦風;風邪侵入頭部累及目系,就成為目風,兩眼畏懼風寒;飲酒之後感受風邪,成為漏風;行房汗出時感受風邪,成為內風;剛洗過頭時感受風邪成為首風;風邪久留不去,內犯腸胃,則形成腸風或飧泄;風邪停留於腠理,則成為泄風。所以,風邪是引起多種疾病的首要因素。至於它侵入人體後產生變化,能引起其他各種疾病,就沒有一定常規了,但其病因都是風邪入侵。

黃帝問道:五臟風證的臨床表現有何不同?希望你講講診斷要點和表現。岐伯回答道:肺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面色淡白,不時咳嗽氣短,白天減輕,傍晚加重,診察時要注意眉上部位,往往眉間可出現白色。心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唇舌焦燥,容易發怒,面色發紅,病重則言語謇澀,診察時要注意舌部,往往舌質可呈現紅色。肝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好悲傷,面色微青,易發怒,有時憎惡女性,診察時要注意目下,往往眼圈可發青色。脾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身體疲倦,四肢懶於活動,面色微微發黃,食欲不振,診察時要注意鼻尖部,往往鼻尖可出現黃色。腎風的癥狀,是多汗惡風,面目浮腫,腰脊痛不能直立,面色黑如煤煙灰,二便不利,診察時要注意麵頰部,往往面頰部可出現黑色。胃風的癥狀,是頸部多汗惡風,吞咽飲食困難,胸膈堵塞不通,腹部易作脹滿,如少穿衣,腹脹加重,如吃了寒涼的食物,就發生泄瀉,診察時可見形體瘦削而腹部脹大。首風的癥狀,是頭痛,面部多汗,惡風,每當起風的前一日病情就加重,以至頭痛得不敢離開室內,待到起風的當日,則痛稍輕。漏風的癥狀,是汗多,不能少穿衣服,進食即汗出,甚至是自汗出,喘息惡風,衣服常被汗浸濕,口乾易渴,不耐勞動。泄風的癥狀,是多汗,汗出濕衣,口中乾燥,上半身汗出如水漬一樣,不耐勞動,周身疼痛發冷。黃帝道:講得好!

【按語】

本節論述了風邪致病的「風為百病之長」以及「風性開泄」特性,列舉其風邪致患的各種病證機理及其臨床表現。由於風性善行數變,動而不居,其性輕揚,四季常有,故而作為六淫之首可多途徑致人疾病。

或從經脈,或從腸胃,或中於臟腑之俞會皆其可犯之處,而四季之中,不同時日,亦能隨盛而動,內合五臟,亦可在多種人體不同生活狀態下潛入機體之中,如飲酒、新沐、入房種種不一。說明風邪常在,百病之長,起居稍有不慎,即可盛而發病。此外風性開泄,其致病外及肌腠皮毛,內至臟腑之脈,其病不同,其證多異。但於臨證癥狀之中皆有「多汗惡風」一症可資辨證,提示風為陽邪,輕揚開泄,可使皮毛腠理疏鬆,汗液可自玄府泄出。所以張志聰說:「風為陽邪,開發腠理,故多汗;風氣傷陽,邪正不合,故惡風。」這一特點對臨床辨證具有重要意義,臨床可資權衡參考。

文中所論五臟風及胃風、首風、漏風、泄風等的病機變化與病證特點等亦對後世臨證具有指導意義。肺風除多汗惡風外,其特徵性癥狀有咳嗽氣短面色白等。風邪迫肺,肺氣上逆,則咳嗽氣短,且其病有晝日減輕日暮加劇的特點,證屬風邪犯肺,肺氣失宣,其治療當以疏風散表為主,兼以止咳。關於肺風病機,亦有認為病人可有肺衛氣虛存在,因此治療上還應該益氣固肺。心風除多汗惡風,化熱傷津舌焦的一般表現外,其特徵癥狀有易怒,語言不利等神志功能的異常及面色赤。病邪深入,熱擾神明則易怒;風中於經絡則經氣運行阻滯,以致語言不利;赤則為心之色,證屬風邪入心,化熱擾神,按其病機,治當以疏風解表,清心安神,表裡同治,選用葳蕤湯。肝風多汗惡風表現仍在,特徵癥狀有易怒好悲,厭惡異性目下青等,風邪傷肝,疏泄失常,則情志不暢,易怒好悲,治以疏風解表,疏肝理氣。肝風臨床常見有熱極生風,是溫熱病時高熱所致,表現為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臨床也可見到肝陽上擾,虛風內動,由肝陽上亢病情進一步發展而來,除見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癥狀外,甚或猝然跌扑、神志不清、口眼斜、舌強、半身不遂。脾風,也稱慢脾風,多因大吐大瀉,熱病久病之後,造成脾虛生風,或熱病傷陰,陰虛風動所致。一般表現為形神疲憊、嗜睡昏迷、面色萎黃、四肢發冷,或手足心熱、呼吸微淺、囟門低陷或隆起、搖頭拭目、似搐非搐、手足蠕動或瘈瘲等,其治療以固本為主,或溫中散寒、健運脾陽,用理中丸、慢驚丸;或溫補脾腎、回陽逐寒,用琥珀抱龍丸、固真湯;或育陰潛陽、柔肝息風,用大定風珠等。腎風,又稱風水,其癥狀特點為多汗惡風、面目浮腫、脊痛不能直立、小便不利等。

關於腎風,《內經》中有多次出現,癥狀不同,故其病機也有所區別。

《風論》中所指,證屬風邪傷腎,風水相搏,治療當以祛風行水;另有腎虛水泛,則治當以溫腎化氣利水,後世濟生腎氣丸可參;若腎陽微衰,水氣凌心,則應溫陽利水,真武湯之類可用。胃風有頸部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時易腹滿,受寒則脹,飲食寒冷則泄瀉,形體瘦小等癥狀,病機屬於風邪傷胃,胃虛氣滯,治以發表和中,行氣消滯。腸風,以瀉泄為其主證,一般而言,病程較長,表證多已除去,證屬胃腸受風,功能失調,在治療上,應當視風邪入里傳變情況而定。屬於風邪入里化熱,水濕停滯的,宜清腸止血、疏風利氣,可選用槐花散之類;若是由於風入腸胃,耗損正氣而中寒失運,水濕停滯瀉痢的,宜昇陽益胃、疏散風邪,如昇陽益胃湯。漏風亦稱酒風,因酒後感受風邪而病。關於酒風的治療,《內經》明確給出方子澤瀉飲,「以澤瀉、白朮各十分,糜銜五分,合以三指撮為後飯」。三葯相合,起利濕,祛風止汗的作用。泄風主證為汗出不止,尤以上半身汗出如漿,伴口乾、身痛、惡寒等,病機在於表陽不固、津液外泄,治當溫陽固表、調和營衛。

黃帝內經

上一篇:黃帝內經中風邪的善行數變致病特性

下一篇:黃帝內經中痹證的病因病機,病證,分類以及五臟痹的傳變


推薦閱讀:

為何我中風在面
22條有關家中風水的禁忌
中風——肩痛
iippss的文件夾【中風心絞痛動脈硬化心臟病冠心病半身不遂】
「治未病」思想在中風防治中的運用

TAG:黃帝 | 表現 | 中風 | 黃帝內經 | 內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