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06-13
中國的傳統思想是所謂的"三教合一"--佛教、儒家和道家三種思想的綜合體。漢武帝為了加強政治統治,對儒家大力推崇。儒家,特別是孔孟的觀點成了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主流思想。儒家對人與天的關係的闡述,正如孔子說的"多言人事,少言天命",認為天是神秘的,是人們所不能認識的。這種傳統的理念雖然在東漢時代稍有改變,即王充所說的"天者,體也,與地同",把天當作了客觀對象。但大體上儒家還是將天當作了崇尚的偶像,而非研究的對象。這種思想對中國人的文化產生了至少兩個方面的影響。首先它使中國人學會了權威崇拜。歷代的皇帝都自稱是"天子",天的兒子,也說明了權力是上天賦予的,作為百姓沒有必要也不能去質疑它的正當性。演化到現在,我們中國人習慣崇拜比自己有權威的人,家裡是家長,學校是老師,單位是領導,我們把他們說的話、書上寫的字當作了真理,而很少去問為什麼。創新精神和獨立能力在我們的社會被壓抑,依賴和順從成了社會的主流觀念。其次是中國曆來講求命運的無常。這不僅是古代人的迷信思想,有調查研究發現,即使是現代的中國人,在對失敗歸因的時候,還是很習慣地進行外部歸因,其中命運又成了首要的因素。這就使我們更容易為自己不適當的行為尋找借口,而很少從自身去分析,很難認識到正是心理或者人格上的缺陷導致了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被尊為正統思想的儒家,其核心就是遵守倫常,它倡導知識分子注重道德的修養,嚴守"中庸之道"。看重道德是十分重要的,正是道德構建了我們的思想體系,它是一個社會文化和穩定的基石。但是儒家講的道德,首先就是"倫常",它要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要大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講求的是"聖人之道"。無形中,聖人和君主就成了必須遵從的不貳法則。人們只能服從,只能以其言行來規劃己之言行,而不能有所超越,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同時,儒家還推崇"信古",讓人們只是機械地按照古人的至理名言來行為,甚至思考,使人們從根本上放棄了獨立思維,大膽創新的權利。儒家對於"丈夫"的形容也同西方傳統"成功者"的概念不同。它所推崇的偉人,是精神上的,是忠孝兩全的,是重義輕利的,並以此為基礎形成了一整套的社會倫理道德,也就是所謂的"三綱五常"。這種觀念嚴重地束縛了中國人對於自由的追求,使我們的行動甚至我們的思想都要恪守規則,不能出軌,否則就是"大逆不道"。使我們的社會形成了價值評判傾向,喜歡以那一套傳統的觀念去衡量所有的行為。對於那些有悖這些規範的思想,別人未說,我們自己便開始了自我譴責。壓抑成了我們對抗自我的方式,不僅羞於對他人開口,甚至都不能讓自己意識到。大部分的思想和衝動都被我們壓制到了潛意識的範圍。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本我的能量得不到抒發,超我又過於的強大,於是自我不斷的萎縮,憑著別人的判斷和眼光來內化成自己的行為準則,最終形成了各種身心疾病。但儒家的學說也不都對中國人的心理產生負面的影響,比如儒家推崇"中庸"的思想,告誡我們行為不可偏激,即不能消極也不能太過積極,而要保持在中間狀態上。這種觀點可能一方面助長了中國人"槍打出頭鳥"的看法,使中國人發展了個性中依賴、不願自我表現的部分,但它同時對中國人自我調整、心理調試也有很積極的作用。這一點,其實在道家的思想中更為明顯。道家所講的"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其實並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做,什麼都靠天吃飯。它是告訴我們,要明白個人能力的極限在哪裡,不要給自己定太難以實現的目標,慢慢地,一步步地向前,這也就是所謂的"自知者明"的概念。同時道家的思想內涵還讓我們不要與他人去攀比,不與他人去爭奪利益。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要為了身外無止境的物質要求而勉強自己。這種"知足者常樂"的看法也使很多中國人能在逆境中保持一個積極瀟洒的態度,不會因為西方式的急功近利,而患上各種心理疾病。因此現代很多心理學理論都將道家作為汲取養料的源泉,將老子的思想貫穿到了治療中去。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怎樣解救一個被廉價偽文化欺騙的妹子?
※「背影殺手」是什麼意思,褒義還是貶義?
※封神中逼死哪吒的東海龍王為什麼到了西遊就成了縮頭龜了?
※你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歌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