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鐵路」上的百年小站
現在的青龍橋火車站全貌。
長城與京張鐵路交匯點。
女賓候車室。
百年前的青龍橋火車站。
石碑上的「蘇州碼子」。
初夏時節,和諧號列車不時穿越在燕山深處居庸關至八達嶺的花海之間,吸引著無數攝影愛好者觀賞拍照,一時間,「最美鐵路」聲名鵲起。不過,在這條「最美鐵路」上,更值得一提的是一座已經運營一百多年、依然屹立在長城腳下的小站——青龍橋火車站。
百年古色老站
當穿過那濃蔭蔽日的樹林,「青龍橋火車站」六個字赫然在目,字下方仍然鐫刻著按照當年英文發音標註的字母,彷彿讓人穿越到一百多年以前。始建於1908年的這個古色小站,就坐落在青山和長城懷抱之中。站名是關憲鈞在光緒戊申(1908年)秋季題寫,現仍留存,漢字從右向左,拉丁字從左向右,中西文化在此留下了碰撞的痕迹。站房目前依然保留修建時的樣式,青灰色的古樸外牆、古老的油燈座、百葉窗,仍保留著100多年前的原貌,具有明顯的上世紀西洋風格,尤其是牆壁上的兩盞壁燈,就像站房的一雙眼睛,似乎仍在注視著百年來的歷史變遷。當時的候車室,男女賓都是分開候車的,現在候車室已經成了一個小型的展覽館,裡面掛著各種老照片,其中詹天佑的精彩文章《告青年工學家》一文被刻在銅板上,與詹天佑親筆所書的幾個大字分掛在兩面牆上,顯得格外醒目。從這些古老的照片中,我們可以一窺這座歷經百年滄桑的火車站。應該說,隨著時代的前進,青龍橋這座見證了中國鐵路百年歷史的火車站,它的歷史價值已遠遠超出了使用價值。
據了解,青龍橋站分為西站和東站,東站就是原來的老站,目前已經沒有列車再停靠了,僅作為上行線折返點,相應的下行線折返點為青龍橋西火車站,現為2台2道,每天有8列由延慶火車站開往北京北火車站的柴油動車組旅遊專列在此折返。在站房旁,還有人工轉轍器模型,遊覽者可以嘗試操作體驗一下,感受一下當時鐵道扳道工的工作。青龍橋火車站所在的南口至八達嶺段是百年京張鐵路保留較完整的一段,在20公里的距離中,分布著南口、東園、居庸關、三堡、青龍橋5座老車站,青龍橋車站是目前保護最好的一座百年車站。因此,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青龍橋站,2008年被首都博物館確定為工業遺產。
站在站台上,順眼一望就可以看到不遠處山脊上蜿蜒曲折的殘長城,恰巧這時候,一列和諧號悠然駛來,在古老長城的映襯下,瞬間給了人們一種古老文明與工業文明撞擊交融的感覺,真是一幅難得的和諧畫面啊!如今,青龍橋火車站以古樸的外觀、典雅的風貌吸引著眾多遊客慕名而來。為此,車站工作人員特意請人設計製作了青龍橋車站風景紀念戳,免費為愛好者加蓋。如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將封片填好回寄地址,並貼好回信郵資後寄至車站,志願者每月月初定期加蓋風景戳,並送至八達嶺郵局寄出。
「人」字形鐵路
與青龍橋火車站同樣舉世聞名的,就當屬車站附近的「人」字形鐵路了。
1905年開始修築的京張鐵路,是第一條完全由我國工程技術人員自主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要知道,京張鐵路山高路險,當時修的是極為艱難,按當年的計量單位,「由南口至八達嶺,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須墊高一尺。」鐵路經過青龍橋附近,坡度特別大。那麼,火車怎麼才能爬上這樣的陡坡呢?
著名愛國工程師詹天佑先生憑藉自己的勇氣和智慧,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之」字型(也叫人字型)線路,在八達嶺長城腳下用鐵軌書寫了一個「人」字,北上的列車到了南口就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邊拉,一個在後邊推。過青龍橋,列車向東北前進,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道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使列車折向西北前進。這樣一來,火車上山就容易得多了,巧妙地解決了火車翻越崇山峻岭的問題。
的確,以當時的工程建築水平,隧洞與「人」字型相結合,那真是把技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可以說工程師的心血和工人的血汗鑄就了這段鐵路。為此,「人字形」鐵路還被寫入了小學教科書中。2013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著名的京張人字形鐵路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第7批「國保」名單中唯一仍在運營的一段鐵路,讓京張鐵路南口段至八達嶺段和山窩裡的青龍橋車站以及它面前的人字形鐵路名氣更大了。
為了紀念詹天佑先生,中華工程師學會在1919年詹天佑逝世後,於青龍橋車站右側立了京張鐵路紀念碑及一尊詹天佑全身銅像。銅像的後面是建於1982年的詹天佑與夫人譚菊珍的墓,呈站台狀,是由鐵道部等單位從北京海淀遷移至此的,現在是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地勢偏僻,但是墓碑仍被擦飾得一塵不染,不難可以看出青龍橋火車站職工們對詹天佑先生的崇敬之情。
車站的「活字典」
帶著我們參觀的是青龍橋火車站站長楊存信,已經在這裡工作了整整35年,楊存信的父親曾經也是青龍橋車站的站長,如果算上父親的工作年限,父子倆一共守著青龍橋度過了61個年頭,所以說,談起青龍橋火車站,楊站長不愧是一部「活字典」。
比如說,對於被久傳為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鐵路」和「詹天佑鉤」,楊站長在給我們介紹時就一再叮囑說,「詹天佑先生的後人跟我說了很多次,人字形鐵路和『詹天佑鉤』並不是詹天佑發明的,只能說是詹天佑把當時國外最先進的設計方法首次引入中國,這在當時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還有,詹天佑銅像下方鐫刻著「詹公天佑之象」,有很多遊客來到這裡,總有疑問:「『象』字是不是寫錯了?應該是『像』吧。」起先楊存信自個兒也納悶兒,為了搞清「像」、「象」之別,他請教了很多學者,從詹天佑嫡孫詹同濟先生那裡得到答案,原來所用之「象」是代表這尊紀念銅像沒有任何藝術加工,以示見象如見人,是代表詹公原貌的意思。
還有一些石碑,上面刻著我們不太相識的特殊符號,經介紹,才知道石碑上的符號叫「蘇州碼子」,是中國明清兩代和民國時期民間的「商業數字」。當年京張鐵路興建時正是用「蘇州碼子」來標註長度和高度,這也正驗證了這條鐵路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今天,這四塊石碑依然安放在青龍橋車站,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學習觀摩。
看著站台一側三幢灰色的平房,細細品味青龍橋火車站滄桑記憶,撫摸著候車室依然保留著當年的木質結構和設計的椅子,想想從當年的蒸汽機車到曾經的內燃機車,再到如今高速動車,一次次的跨越,青龍橋車站都是歷史的見證者。我由衷地希望,今後越來越多的見證能夠不斷持續下去。
推薦閱讀:
※【轉載】世界最美的瀑布(組圖)(玫瑰整理收藏)
※有什麼閨密頭像推薦?
※史上最美情侶拍照姿勢大全
※世界最美的瀑布圖片
※牽掛是人間最美好的情感【心情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