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4 個經常給孩子貼的標籤,你有沒有在用

父母常常會不自覺地給孩子貼標籤:這孩子就是不懂事,這孩子就是愛挑食……

然後想立刻改變孩子的行為,如果孩子沒有改正,父母就覺得標籤是貼對了,更加著急了。

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孩子,會發現自己又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了。下面是 4 種常見的標籤,分享給你,我們一起來規避它們吧。

「固執」的孩子

大寶的學校安排了家長會,了解孩子近期的發展情況。

老師講,大寶其他都挺好,就是有時候不肯和人分享。比如,室外活動時間時,大寶一定要騎那輛紅色的三輪車。如果被別的小朋友搶了先,他能哭鬧上十幾分鐘。

我也說,在家也是這樣,有時候不和他弟弟分享玩具,這孩子真是固執。

我在談話的時候,不知不覺地給孩子貼了標籤了。

老師笑眯眯地說,其實據我們觀察,孩子是這樣的:他對某一樣東西如果很喜歡的話,他就一心放在裡面拔不出來。這就讓他看起來很固執,不肯聽道理。

後來我們是這樣處理的,在他跳著腳哭著要三輪車的時候,跟他說,你覺得三輪車很好玩,你喜歡三輪車是不是?(認同他的感受,通常會讓孩子安靜下來)。你有沒有注意到滑梯啊?其實滑梯也很好玩,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多說幾次,他也去玩了滑梯,這樣就讓他的注意力從三輪車轉向滑梯。經過幾個星期,比剛開始的時候好多了。

我非常感激老師能夠仔細觀察孩子,並能順應孩子的特點。既然孩子比較專註,就試圖轉移他的注意力。如果隨意給他貼上一個固執這樣的標籤,每次他哭鬧的時候,認為他是無理取鬧而叫他站到一邊反省,這樣非但不能糾正他的行為,反而會讓他變得更加有挫折感。

「不聽話」的孩子

相處久了,老師都知道大寶有個特點,就是做他喜歡的事情,就非常專註。

但另一方面,有時候這個特點就有點麻煩。比如,他在做自己喜歡的一件事,但是接下來,該做別的活動了。那麼,他就顯得「不聽話」了,常常不聽老師的,堅持做自己的事情。 雖然是幼兒園,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活動結構的,老師會指揮從一樣活動轉移到另一樣活動。

那麼,怎麼辦?老師並沒有給孩子貼一個「不聽話」的標籤,而是仔細觀察,並且找到他「不聽話」的行為背後的原因。根據這個特定的原因,她想了一些小辦法,比如,這個活動,讓大寶當老師的小助手,讓大寶轉移對上一個活動的興趣,積極來參與老師所要求的活動。經過一段時間,他就慢慢接受了,原來在學校,不能完全依著自己的興趣來,每一項活動都是有時間限制的。經過老師這樣的訓練,他以後正式入學,適應地會比較順利一 點。

所以說,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以不同的角度看孩子,就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我們能夠以尊重孩子的角度來觀察他們、理解他們,儘可能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以適合孩子本身的方法來教育他,才能使其更好地成長。

「愛欺負人」的孩子

大人還愛犯的一個錯就是,有時候用成人的眼光去放大孩子之間的事情。

我的幾個鄰居都有孩子,大家經常在一起玩。有一次聚會。4 歲的琪琪在玩一個玩具。突然,2 歲多的豆豆奪手就搶,很粗暴地推她。琪琪是個很懂事的女孩子。她尖叫起來,吸引了家長的注意力。

豆豆的媽媽急忙教訓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不好好和姐姐玩,不要搶!」回頭和琪琪的媽媽解釋說:「他就是這個爛脾氣,在家裡老欺負他哥哥。」

琪琪媽則責備她的孩子:「弟弟要玩你就給他吧,你是小主人嘛。」

孩子們暫時消停,不過沒過多久,相同的紛爭又發生了。

表面上看,媽媽們剛才在教育孩子,可實際上,孩子並沒有從中學到什麼。只是說教,消極地把他們倆扯開,結果問題並沒有解決。

家長還是說教,繼續貼標籤。豆豆媽媽說:「你看你這個爛脾氣,不好好玩下次不帶你來了!在家就老欺負哥哥。」

我觀察了一下,就對豆豆說:「你想玩姐姐手裡的玩具對不對?那你就跟姐姐說,讓我玩一下好不好?姐姐一定會給你的。琪琪,你說對不對?」琪琪點點頭。

當豆豆再想要琪琪手裡的玩具,我就跟他說:「想想,怎麼跟姐姐說?」豆豆就不搶了,把我教他的話重複一遍,琪琪也很樂意把玩具給他,還教他怎麼玩。幾個回合下來,都不用我提醒,豆豆不搶了,兩人玩得很高興。

誰說小孩子不懂道理啊?關鍵是家長不要輕易地把孩子之間這種正常的衝突貼上「欺負或被欺負」這樣的標籤。

父母不要消極地貼個標籤,而是要把道理講透,教他們具體怎麼去做,而不是空洞的說教。如果豆豆媽媽能有意識的這樣去矯正他的行為,過一段時間,她就不會覺得這個孩子脾氣爛了。相反,如果她沒有堅持,也許到明天,豆豆又會和別人搶玩具了。

「不體貼」的孩子

有時候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往往顯得過於理直氣壯,而忽視了孩子的感受。這樣的管教通常會引起孩子的反感,而起不到預想的效果。

我有一次在朋友家參加孩子的生日派對,男孩得到一輛玩具自行車做生日禮物。他興奮得在客廳騎來騎去。媽媽制止了他,蹲下來,對他說:「寶寶,小弟弟躺在這邊,你這樣騎來騎去,我怕你一不小心會弄疼他。這樣,你去那邊騎,不要到地毯這邊來,好不好?」男孩看了一下弟弟,說:「好的。」他真的乖乖不靠近弟弟。

孩子為什麼這麼聽話啊?這位媽媽以平等的態度,商量的口吻,成功地制止了孩子的行為,而且很明確地告訴他理由:怕不小心弄疼弟弟,最後還給他一個解決辦法:你可以在別的地方騎,但不能靠近小弟弟。沒有大呼小叫,沒有哭鬧,解決事情就這麼簡單。

如果這個媽媽只是說:「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體貼?這樣騎車待會兒碰到弟弟!乖一點。」你覺得孩子會怎麼想?他會想:第一,我沒有不乖;第二,弟弟比我受重視。他的心理能平衡嗎?他會聽你的話嗎?如果他真的弄疼弟弟,你可能會指責他欺負弟弟,不體貼別人,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結語

貼標籤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易犯且有弊無利的行為。

下次孩子在讓你著急時,不妨放慢節奏,先不要急於下結論。先好好觀察一下孩子,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再想一想,孩子的特點是什麼,孩子的喜好是什麼,盡量順著孩子的特點來進行教育和引導。

你上次給孩子貼標籤是什麼時候,後來怎麼發現的,歡迎在留言區說說你的改變吧。


推薦閱讀:

男孩=活潑?女孩=文靜?別隨便給孩子貼標籤
比起鍛煉身體,你更需要心的訓練!宗薩仁波切開示 (2015-04-19 20:43:07)轉載▼標籤: 佛學自心我們情緒佛陀分類: 如是我聞
男同們的表現遺傳「標籤」
想要毀掉一個人,就給他貼標籤
?營養標籤中的營養聲稱怎麼用?

TAG:孩子 | 沒有 |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