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人做事當有「四端之心」

距今近2400年(前372年-前289年)的亞聖孟子給人們的道德心性修鍊提供了一把鑰匙,旨在讓人們打開靈魂之門,透過黑暗,走向光明。這把神奇的鑰匙,就是經典中的「四端之心」。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恥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惻隱之心是仁的開端,廉恥之心是義的開端,謙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一個人有這四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仁、義、禮、智不是從外面注入的,是我本來就有的,只是未曾去領悟罷了。所以說,求索就得到,放棄就失去。四端之心,人皆有之。對於我們加強道德心性修養,堅持走群眾路線、開展「兩學一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同樣提供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啟示。

惻隱之心仁之端。「惻」是傷之切,「隱」是痛之深。 「惻隱之心」是不忍人之心,就是人對於同類生命的基本同情和關懷,故而是仁的表現;缺少對生命和人性的同情與關懷,就叫做「麻木不仁」。正是有了惻隱之心,人類才會相互關愛,社會才會變得如此溫暖。雖然我們享受著現代生活給我們帶來的富足與安逸,安寧與和平,但我們的心靈仍然需要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斷地進行修鍊和磨礪,才能符合時代的要求,群眾的期待。當然,要構建一個互幫互助、和諧溫馨的社會,無疑是需要每一個社會中人都有惻隱之心,同情弱者,扶助貧危。這就是「仁」的開端。「仁者愛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具備了仁的品質的人,就會是對人民群眾懷抱一腔真情,對他們的冷暖疾苦感同身受,多一些關心,多盡綿薄之力,而不是漠不關心,甚至落井下石,把他人的痛苦當故事和笑話傳;同時能夠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經常反省自己的言行,自覺接受組織和同志的批評幫助,改正存在的過失和毛病,使之符合文明道德的規範,並將惻隱之心擴大化,使同情之心,不忍之心成為我們的必要品質和基本素養,仁愛、和諧、快樂就會洋溢在社會和我們的周圍。

羞惡之心義之端羞惡是為自己不合禮法道義的行為感到羞愧,是對他人惡劣行為的一種憎惡,是「義」之開端,即「行天下之正道」「所以合宜也」。羞惡之心,是為人做事的道德底線,衡量人們行為的準則。人無羞恥可言,那他就會玩世不恭地荒廢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人無羞恥之心,那他就不會顧及社會的道德約束而肆意妄為、無惡不作。義,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正義,做人不能沒有羞恥。當今社會,當然不乏一些捨生取義的志士仁人,他們不畏強權,將禮義常存於心,將禮義看得高於生命,將羞惡看作是人生的紅線,不敢越「雷池」半步。但亦有許多腐敗分子走向墮落,還有一些人不知廉恥,喪失人格,做出許多齬齪之事,其中固然有法律制度不健全、監督不到位等外因,更有他們內心裡喪失了起碼的道德正義感和道德原則立場,不把「羞惡」當回事的內因。所以,我們應該把公平正義作為努力追求的核心價值理念,以「義」的道德、法律原則作為底線,時時以「羞惡」之心警示自己,把國家、民族、集體利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注意尊重他人利益、感受。正如孟子所說的那樣:「生我所欲,義我所欲,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辭讓者,謙讓也。「辭讓之心」表示對他人乃至自己生命的尊重,對他人謙恭禮讓即是對他人有禮。「辭讓之心」即是「禮」之開端。禮,作為一種社會文化規範,它將人與禽獸區別開來,從社會表象上看主要講分清貴賤尊卑,凡事均要依禮而行。禮的功能和意義主要包括「別嫌明微」「恭敬辭讓」「禮之用,和為貴」三個方面,即通過不同社會身份和社會角色的人之間的區別,來避免出現嫌疑和尷尬的場面,從而維持穩定的社會秩序;讓人們有一種適當的形式,互相謙讓,互相表達恭敬與尊重;人們在不同場合,要遵循的各種禮節、儀式,來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會成員之間的關係,使之和諧相處,促進社會和睦安定。推行「辭讓」之「禮」目的是為了保持一個穩定和諧的社會秩序,教化人們在社會中擺正自己的位置,遵守國家的政策法令,遵守工作單位的各項制度,嚴格按規則辦事,養成虛懷若谷、謙恭有禮的良好作風,待人接物依禮而行,謙虛忍讓,不能一點謙讓、禮貌的言行都沒有,更不能違法亂紀,胡作非為。那麼,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有序、和諧,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穩定、順暢和安祥。

是非之心智之端是非者,價值判斷也。每一個人天生都具有是非判斷的能力,只是這種判斷層次高低不同而已。這是「智」的發端。儒家把「智」列為「五常」之一,認為追求知識,增長聰明智慧,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於知識和智慧的尊重。「知者不惑」,就是說「智者」不僅知識豐富,而且聰明智慧,能夠明辨是非,區分善惡美醜,具有完善理想的人格。人有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類所認識的事物,卻沒有不可以被人所認識的事物。人類不斷通過實踐,認識世界,認識自我,探究萬物,掌握規律,創造文明,積累起越來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社會的不斷發展,進而促進知識、智慧的傳承,是非、善惡觀念的更新,猶如漫漫長夜裡永不熄滅的明燈,茫茫大海上永不沉沒的航標,照耀著社會人生之正途,指引著通往真理的方向。一個人要成為智者,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自覺擯棄甘當「大老粗」和把不愛學習當作「光榮」缺點的心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把學習作為一種本能和習慣、一種責任和追求,做到好學、樂思、勤問、篤行,從而不斷豐富心靈的世界,涵養生命的氣質,提升修養的品級,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是非之心」的「智者」。

推薦閱讀:

本來有幾條路的只給你留一條,是不是領導有問題?
做人做事與學習
做事極度認真是怎麼樣一種體驗?
眼高手低的人該怎樣做有什麼辦法改掉嗎?

TAG:為人 | 做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