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鑒賞、朗誦技巧漫談

說明:這是一篇很有必要學習有關詩歌方面知識的好文章;對於喜歡寫詩歌的朋友們大有好處;於此從收藏庫存中提出來,僅供參考;

詩歌的鑒賞、朗誦技巧漫談

一、詩的本質及其定義

詩是什麼?如果說「歌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王冠上的一顆明珠,那麼詩當是繆斯桂冠上的一顆鑽石。

詩,是一種最古老而又最年輕的文學藝術形式。

說它最古老,是說人類自從有了語言便有了詩歌創作。

魯迅說:人類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作,可惜沒人記下。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動,必須發表意見,才練出複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麼這就是創作------倘若用什麼記號留存下來,這就是文學;是「杭育杭育」派。

我們的祖先詩歌創作常與舞蹈和音樂融合在一起。

《呂氏春秋古樂篇》有一篇記載:昔葛天之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說它最年輕,是指詩這種文學形式象常青樹一樣,常開不敗,而且最能與青年結緣。

所以說,沒有詩的人生是蒼白的,沒有詩的青春是黯淡的;就象飛鳥沒有翅膀,花果沒有陽光一樣。人生不可無詩。青春更是與詩不可分離。

那麼,說了半天,詩是什麼?或者說什麼是詩?

古今中外,學者和詩人對詩的定義界說無計其數。

毛萇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聞一多說「詩是被熱烈的情感蒸發了的水汽之凝結」。

郭沫若說:「詩=直覺+情調+想像+適當的文字」。

艾青說:「詩是詩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與情感而凝結了形象,終於被表現出來的一種完成的藝術」。

德國詩人席勒說:「詩的觀念,那無非是儘可能完美地表現人性」。

我同意何其芳先生的定義:「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和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練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由此可見,不管對詩如何定義,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情感。

用我的老師——河北師範大學教授、詩人、《語文周報》顧問叢葯汀先生的話說就是「詩是詩人心靈外化的『自我』情感形象;是生活的音響在詩人心靈迴音壁上發出的歌;是詩人主觀情感對客觀『事理』的超越與升華;是詩人情感信息的集成快。它的核心,是凝集著真情,幻化著想像力的感情場。它的光芒,是流動著、跳躍著、變幻著情的色彩,情的音響,情的律動,情的思緒,是詩人心靈的感情場。

二、詩人和詩的分類

1、詩人

剛才我講了詩的定義與界說,既然有詩就會有詩人,但決不是寫詩就是詩人。我就寫過不少詩,我想在座的也一定寫過不少的詩。但我們都不能稱詩人也不敢稱詩人。只能算是詩的愛好者吧。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稱詩人呢?

我們對於詩人的形象,較早而強烈的印象來之於屈原。他給我們留下了剛正不阿、獨立不遷、懷才不遇、上下求索的動人記憶。陶淵明與屈原不同,屈原在天問無對的時代人生悲劇面前,把自己的身軀投進了汨羅江,寫下了一首無字的最悲壯的詩;

而陶淵明在不得志的人生中返歸本真的自然田園生活,在人與自然的無言交流中,產生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思與靜穆。

李白最大的特點是不願做一個庸人,他狂飲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內在地透露出一種盛唐氣象。

而唐代另一位大詩人杜甫,則是「窮年憂梨元,嘆息腸內熱」。他的優秀詩篇反映了「安史之亂」時的社會生活。人稱「詩史」、「詩聖」。

現代新詩的作者們繼續了傳統詩人的優秀作風,同時又在新的時代潮流的衝擊下,重塑了詩人的形象。年輕的郭沫若是一個個性解放的「天狗」;艾青是土地和太陽的兒子;郭小川企圖把詩人與革命戰士的品格集於一身。

粉碎「四人幫」後,一代思想解放、桀驁不馴的新詩人迅速崛起。象舒婷、北島、顧城、江河、王小妮等等。進入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一批更年輕、更前衛的詩人不斷湧現。名字不一一列舉。他們的詩汪洋恣肆、別具一格,給詩壇帶來一股清新的風。

外國詩人,象美國的惠特曼,英國的濟慈,德國的歌德,法國的波德萊爾,俄國的屠格聶夫,印度的泰戈爾等等。他們都是情感豐富、個性強烈,有著非凡的創造力的人。

說了半天,那麼,什麼是詩人呢?或者說詩人是什麼?該下個定義了。

《現代漢語詞典》給詩人是這樣定義的:寫詩的作家。這似乎太簡單了些。

我給它歸納為:詩人是有著非常豐富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對人間的美好醜惡和人性的基本問題更敏感、更執著地聆聽和探索人類本真生存,寫出有影響詩的人。

2、詩的分類

(1)、從內容上分,詩歌可以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類。

抒情詩就是以抒發作者感情為主的詩歌。

詩中沒有完整的故事和人物。我們也常常見到一些抒情詩中有片段的敘事,但在這裡,敘事是為抒情服務的。抒情詩以直接抒發作者對客觀生活的體驗與感受為其明顯特徵。描寫景物是為了借景抒情,寫人寫物也都是為了寫志抒懷。學習寫詩,主要是從學習抒情詩入手。

敘事詩是以敘事為主的詩歌,它有比較完整的故事和人物。

作為詩,它也有強烈的感情,但在敘事詩里,作者是帶著強烈的感情來敘事的,抒情是為敘事服務的。古詩中的《孔雀東南飛》、《木蘭辭》、《長恨歌》;現代詩中的《王貴與李香香》(李季)、《動蕩的年代》(聞捷)、《胡桃坡》(王致遠)、《紫燕傳》(雁翼)等等都是敘事詩。

(2)、從詩歌形式上又可分為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和歌謠體詩。

格律詩是一種具有嚴密組織形式的詩體,它在平仄、節奏、押韻、章節結構等方面都有嚴格的限制。因為格律詩比較束縛思想,所以初學寫詩的青年不要忙著學它。

自由詩,與格律詩相對,它的章節結構,字句多少不固定。作為詩,它也有節奏,但是比較自由,沒有嚴格限制。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中間換韻,押韻方式也很隨便。

總之,比起格律詩,他在押韻、節奏、章節、句數、詩行排列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自由。

散文詩,是用散文形式的語言寫的詩。

從外貌上看,它很象散文,但它是詩。從概括生活的高度集中,從感情的飽滿濃郁,從想像的豐富這些方面,它都表現出詩的明顯特徵。但是它的語言卻是散文式的;不但不壓韻(有的散文詩也押韻),也沒有鮮明的節奏,特別是在外形上有個明顯特點是不分列排行。

歌謠是民歌、民謠、兒歌、童謠的總稱,它是民間文學的一種。產生在群眾當中,多在群眾的口頭流傳。所謂歌謠體的詩,就是按歌謠的風格特徵而創作的具有歌謠韻味的詩。這類詩,生活氣息濃厚,剛健清新,活波自然,語言通俗生動,音調優美和諧,琅琅上口,適於吟唱。

三、詩歌鑒賞

1、古詩鑒賞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

千古傳誦的古典詩歌是先賢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凡華夏之脈,炎黃子孫,無不在思想文化層面受其永恆光輝之照耀。

鑒賞古詩,覺察其深邃優美的意境,品位其形象精鍊的語言,領略其和諧自然的韻律,可以陶冶我們的自身道德情操,提高我們的審美水平和寫作能力。

那麼,如何鑒賞古詩呢?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知其人,論其世

詩,作為抒情言志的精神產品,其創作與詩人的生活思想、為人處世及所處的時代和生活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其友也。」。孟子的話,明白的告訴我們,鑒賞古詩,首先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特別是創作詩歌時所處的具體環境,特定的思想經歷,才能摸清其詩曲折婉轉的奧妙。

(2)、披文以入情

語言是溝通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樑。

古詩大都語言高度凝練,要想理解其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就必須弄懂詩的語言。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切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披文」就是解讀語言的過程;「入情」既包括了解詩人表達的情思,又包括鑒賞者的情動。

因此,對古詩所描繪的藝術形象、意境、神韻等進行感受、理解、玩味,才能得到一種愉悅的審美享受。

(3)、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是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作家觀察和體驗人生的方法。他說:「詩人對於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雅緻。」。王國維先生這段話雖然說的是創作,但完全符合詩歌鑒賞的原則。

「入乎其內」,就是要深入詩歌的內部。鑒賞詩歌,不僅要瞭然句意脈絡,更要身臨其境,體驗和感受詩歌的情境與氛圍,進而獲得對作品的深層次的把握。

「出乎其內」,就是從詩的內部走出來,進行整體性的品位和思考。通過理性的認識,最終完成鑒賞的過程。「出乎其內」,這是告戒我們不要一味沉浸在想像的詩歌境界中,在進行了一番情感體驗後,與想像的境界拉開一定的距離,對詩人整體上評判,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2、現代詩的鑒賞

現代詩是與古詩相對而言的。在我們中國,現代詩發軔於「五四」新文學運動。由於現代詩打破了古詩(舊體詩)格律的束縛,語言採用白話文,篇幅長短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標點也是可用可不用,形式完全自由。所以又叫自由詩。

怎樣鑒賞現代詩呢?我們可以從這麼幾個方面入手:

(1)、揣摩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詩歌則是語言藝術中的藝術。新詩雖然是用白話文寫作,詞句簡潔卻是和古詩是一樣的。

所以,我們在鑒賞現代詩時,也要抓住其語言凝練、含蓄、跳躍性強的特點,認真揣摩,仔細品味。

例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全詩只有兩句,語言可謂精鍊至極,但它給我們的震撼不亞於一部小說。

(2)、把握形象

詩歌是通過藝術形象來反映生活抒發感情的。

所以,鑒賞詩歌必須準確把握詩歌中的藝術形象。有的現代詩,形象比較鮮明具體。但更多的詩,其形象是不具體的,甚至是朦朧的。這就需要讀者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在想像中形成具體的形象。

例如梁小斌的《雪白的牆》。詩中「雪白的牆」是我們生活中的牆嗎?當然不是。是什麼呢?這就需要我們細細品讀,聯繫詩背景去想像。我個人認為是孩子未經污染的純潔心靈。

(3)、體會情感

感情是詩歌的生命和靈魂。

詩人的思想情感或喜悅,或憂愁,或憤怒,或悲哀-----無一不浸透在詩的字裡行間。只有很好的體會詩人在詩中表達的情感和基調,才能準確理解詩歌的主旨。

例如北島的《回答》。作者以憤怒的情感向惡黑勢力發出了堅決的反叛宣言: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

(4)、品味特色

藝術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構思和表現手法。

在現代詩歌鑒賞中,要能掌握詩歌常用的表達手段與藝術技巧。如擬人、比喻、誇張、借代、對比、象徵等,或以動寫靜,或小中見大,或以虛帶實,或托物言志等等。

總之,鑒賞現代詩要藉助詩歌的語言為媒介,把握藝術形象,感受作品蘊涵的思想感情,與詩人產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鳴。

四、詩歌朗誦技巧漫談

1、理解詩意是朗誦的基礎

詩,無論是格律詩,還是自由詩,也無論是抒情詩,還是敘事詩,決不是無病呻吟、玩弄文字遊戲,而都是有感而發,緣事而發。那麼,詩人「感」什麼?「事」什麼,作為讀者和朗誦者,我們要去體會、揣摩和理解,只有理解詩的內容,朗誦時才能表現與發揮。

因此,我說:理解詩意是朗誦的基礎。

例如:裴多菲的《我願意是急流》。這首詩表現的是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和為愛情奉獻一切的赤誠。

那麼,朗誦這首詩時必須突出主人公剛正不阿的性格和對愛情堅貞不渝的追求。每節的前半部分語調高亢,而後半部分語調則要舒緩。

郭小川的《秋歌》,以秋為題,展現了祖國大地上廣闊的秋景。從海岸的青松到江南的桂花,從草原的駿馬到東北的青山,詩人以全景式的綜覽,描繪出一幅恢弘的畫卷。

2、把握感情是朗誦的前提

感情這東西人人都有(除非沒有靈魂),或愛或恨,或笑或哭,或喜或憂,如此等等。我們前面講過:詩都是有感而發,緣事而發,詩人的情感又最豐富,因此,把握好原詩的感情和誦詩的感情尤為重要。

怎樣把握好呢?

首先要了解詩歌的內容;

其次要把握詩歌的主題;

再次要體味詩人的情感;

然後還要和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進行藝術再加工,使詩歌朗誦充滿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例如:柯岩的《周總理,你在哪裡》、余光中的《鄉愁》、陳毅的《梅嶺三章》,感情截然不同。我們在朗誦時一定要注意。

所以說,不同情感的詩要用不同的情感去朗誦。

大家知道,蘇軾和柳永都是宋代大詩人(詞人),他們各自代表豪放派和婉約派。由於他們的風格不同,意境不同,所以有這麼一個傳說,蘇軾管翰林學士時,曾問幕下士:「我詞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3、講究技巧是朗誦成功的秘訣

朗誦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高雅的藝術,這門藝術同別的藝術一樣,也要講究技巧,講究方法,這樣才能朗誦成功。我對朗誦沒有研究,談不上技巧。

這裡只談幾點體會:

(1)、儀態自然大方,引人注目

儀態很重要,它體現著人的品德和修養,試想,一個拉里邋遢的人會給人一種什麼印象,我們可想而知了。常言道:女知己者容。我在女字前加三點水成為汝,就是你。你要吸引聽眾,打動聽眾,你就必須要打扮的精精神神。這裡的精神不是指花里胡哨,而是自然大方、得體。孫道臨、達式常、喬臻、丁建華。他們朗誦時都是儀態自然大方。因而總是那麼吸引觀眾和聽眾。

(2)、停連得當,方能扣人心弦

停連是指朗誦中的停頓和銜接,是聲音的中斷和延續,是不可忽視的朗誦技巧。停連適當不僅可以調節氣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恰如其分地傳情達意。英國著名作家、思想家卡萊爾說:「沉默(即適當的停頓)與語音相配合,能創造出雙重的已經。」有停有連,可以使朗誦語清意明,還能調節朗誦的節奏,創造出從容不迫、緊張急切、熱烈歡快等多種情勢。

有人在朗誦時忽視停連的恰當運用,因而他們朗誦或象開機關槍,語速失控以致語意渾濁不清;或象開慢車,鬆鬆散散,造成語意不全,支離破碎。

由此可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該連不連,語意難全;有斷有連,方能扣人心弦。

選准停連位置,該停則停,該連則連,這是掌握停連的首要工作。

有人認為,一篇作品有許許多多的標點符號,不是可以給朗誦者提供停連設計的依靠嗎?誠然,標點確能給人停連啟示。但是,如果過分拘泥於標點,則往往會使人聽起來機械、呆板。因此,朗誦中哪裡該停,哪裡該連,需要看錶情達意的需要。只要是為了表情達意,就可以衝破標點的局限。無標點的可以停,有標點的可以連。例如高爾基的《海燕》。(略)

什麼時候停連呢?

A、在一般情況下,主語和謂語,修飾語和中心語,並連性對比性詞語之間,複雜賓語、補語之前,段落層次之間,都可以做區分性停連。

B、有時為了顯示結構,往往在段落之間,層次之間要做停頓,從而使傾聽者有一種層次感。

C、停連還可以為調節節奏的需要

節奏是多種聲音技巧綜合運用體現出來的聲音形勢的迴環往複變化。而停頓與銜接是調節節奏的重要因素。由於停頓、銜接的不同處理,常常體現出不同的發動狀態。興奮、激動、歡快常常使語流加快,悲哀、抑鬱、沉思常常使語流變慢。

必須強調,停連永遠不是單獨在朗誦中起作用的,它必須與重音、抑揚等其他聲音技巧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朗誦的聲音再創作活動。

3、巧用重音,主次分明

朗誦時恰當運用重音準確的表情達意,對於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什麼是重音?重音是朗誦者在朗誦中運用聲音形式著意強調的詞語。

大家知道,每首詩歌都有一個主題,每一節或每一詩句也都有與全詩相關聯的中心,然而,作為組句成篇的每一詞語在一句話中的作用則是不可能完全相等的,必然有主次之分,朗誦中突出了主要詞語,分清了主次詞語之間的關係,全句的意思也就能得到明確的體現。因此,重音是表達語句內容重點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略)

如何巧用重音?

(1)、利用聲音的強弱對比,突出重音。也就是重音重讀。例《沁園春雪》(略)

(2)、重音高讀。即重音詞語讀得高些,非重音讀得低些。例《青紗帳——甘蔗林》(略)

(3)、重音慢讀。重點詞語可適當延長音節,有意慢讀。例《有的人》(略)

(4)、重音輕讀。表現幽靜環境、動作輕捷、悠悠情思的要輕讀。例《蘋果樹下》(略)

總之,重音的表達方法是讀種多樣的,決不可拘泥於固定的模式,而且在一篇作品的朗讀中還應相互配合運用,以求在變化中表達出感情的起伏流動。

(收藏)

推薦閱讀:

花樣秀技巧,帥!
楹聯的寫作技巧
口頭彙報的禮儀和技巧
怎樣在知乎完美的躲避一個人的答案,或者怎樣屏蔽他的所有東西?

TAG:詩歌 | 朗誦 | 技巧 | 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