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超越實用理性

這個命題是我在閱讀一些靈性經典的時候,突然冒出的感悟,因為我們的教育太實用主義,太過短視了,整個族群的唯實的價值觀帶來的功利病在扭曲人性、扭曲社會的同時,也在不斷扭曲教育。說實話,在當下的環境中從事教育,對每個從業者都是挑戰。

作為影響人靈魂的事業,教育註定是理想主義者的事業。我個人認為:教育是絕對需要形而上的,絕對需要學生思考和關注現象世界背後的那個本體世界,雖然可能永遠都搞不明白,但人不能像動物一樣活著,吃喝玩樂,死了拉倒,對這個世界的本質性的存在不能不聞不問,甚至沒有一點驚奇和追問。

從哲學上講,人是形而上的生物,是尋求意義和本源的生物,是追求永恆的生物,因為人有靈魂,會思考,絕對不會滿足於此生此世。西方人延續自己生命的方式是追慕永恆的上帝,中國人則是不斷的生兒育女。一個著眼靈魂的不朽,一個關注肉體的長存。兩種文化對生命表現出不同的關注。

人的生命有限,而人的慾望卻是無限的,如何填補這個無限的空虛?讓一個人能夠過得充實一點,就要把宇宙這個無限的空虛接入心中,和永恆聯通,和本源聯通。

事實上,人到了一定的時候,你會發現,人世的一切都滿足不了你,功高蓋世、名垂青史、富甲天下……一切的追求都同喝海水解渴一樣,最終不僅滿足不了你,而且還會帶來更大的問題。一個人和自己存在的環境往往會處於一種齟齬之中,疏離感就是這麼產生的:就是任何環境也不能讓你滿意,總是想逃異地,行異路。不斷追求身外之物,不斷地失去自己,最後被這個世界掏空,成為一個沒有精神根基的窮光蛋。

儒家文化主導的中國文化是一種關注此生此世的「人本文化」,這種文化很容易帶來人的自我中心感,尤其是在一個權力長期處於優越地位的環境里,自我中心感越強的人往往越自信,希望世界能夠繞著自己轉,漸漸地迷失自己,也越來越認不清自己,越來越自負。由自信到自負是一個逐漸爬升的過程,但這個世界並不是以你為中心的,不管你有多麼優秀,多麼有能力,多麼有權勢,相對於宇宙,你連灰塵都不是。

人本文化帶來的問題是,一個人很容易自以為是、自我中心,甚至狂妄到要「為天地立心」「為萬世開太平」,尤其是世俗成功者。但世界並不是這樣的,這個世界有它的運行秩序,有它的法則,日升月落、斗轉星移、寒來暑往、春夏秋冬……這些恆定的東西,不為堯存,不為紂亡,它並不理會你的自大,該颳風颳風,該下雨下雨,該出太陽就出太陽,你的自大,你的「人定勝天」的癲狂不過徒增笑料罷了。

人的成長並不是自以為是的靜態肯定,而是自以為非的動態超越。因為相對於宇宙,人,太渺小了;一個人的理性自我太有限了。當然,人因為自身具備的某種先天或後天的優越性可以有某種自信,卻不可自以為是,再說,自己並不總是正確的。

實際上,許多能力智慧並不是從自身來的,不是從這個世界來的,雖然某種學習也很重要,但先天的稟賦則更為重要。對教育來說,基因是主人,教育是僕人。超越人的本質特點進行「教育」或訓練,教育註定就是一場苦役。

人們談論教育的時候喜歡提「認識自我」,但一個人認識自我為什麼那麼艱難?因為一個人的生命有靈肉兩部分,肉體的那一部分很容易認識清楚,個頭長相、胖瘦美醜……很容易看清楚,但人身上還有一部分神性的東西,這就是靈魂,祂來自一個神秘的國度,而且,科學越來越證明,意識是可以獨立存在的。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是不能分開的,一個人的世界觀也離不開宇宙觀。科學可以發現世界的一些秘密,可以探查這個世界的深遠幽邃,但科學的力量終究有限,科學主義把科學變成了一種信仰,以為科學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去年的引力波事件使科學主義陷入某種尷尬之中,宇宙似乎真的就有一位掌權者,就有一位上帝。事實證明,這個世界並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物質只是表象。英國科學家格林利用超炫定律證明,宇宙中的有形物質只佔4%,而暗物質、暗能量則佔96%,工具主義只能在這個4%的世界一角轉悠,永遠認識不到這個無限世界背後的意義。

加爾文說,你越是認識上帝,你就越是認識自我;而你越是認識自我,也就越是認識上帝。因為每一個個體自我都來自於上帝這個無限的「超我」,認識自我不僅要認識自我肉體方面的特點以及與他人的不同,同時要認識自己內部的景觀,以及靈魂的走向。

深入一點去說,宇宙的精神本體天然就是每一個個體靈魂的歸宿,個體靈魂只不過是整體靈魂這個「無限母體」的一部分,每個人的心靈園地不過是上帝耕耘的莊稼。所謂「靈魂工程師」之說只不過是忘記了自我的有限,看高了教師教育的影響力,其實,教育在很多情況下是無用的,至少其作用是有限的。

教師要認識人,認識社會,認識世界,這一切都得從認識自我開始,只有認識自我,才能更清楚地認識教育及其有限性。按照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人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要認識自我,必須超出自我,走向「超我」,與那個無限永恆的「我」連接,才能真正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意味著要找到自我的源頭。找到了這個源頭,你似乎接通了宇宙的電流,和大道成為一體,在這個看得見的世界中,你發現了一個看不見的世界,那是世界的本體和歸宿,而我們沉溺的這個世界只不過是個驛站而已,轉轉不停,沒有什麼恆久價值,一切都是相對的。在任何一件小事情上看到永恆,也就看到了教育教學的真正意義,你也就不會在意那些轉眼成空的東西。

多年以來,我們的教育很是強化「自信教育」,隨著認識的深入,尤其是看到衡水中學的「百日衝刺」的教育宣誓以後,我越來越懷疑這個「自信」。

不妨追問:你憑什麼自信?學了一點知識就自以為有了「力量」,豈不知,任何「知識」都是暫時未被推翻的謬誤,過多的知識如果沒有正確意識的引領,只不過是增加了做壞事的能力而已。知識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因為良知來自一個神秘國度,雖然它的聲音又細又柔,但足以讓人敬畏。

記得二戰後,一名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成為美國一所學校的校長,每當有新老師來到學校時,校長就會給這位老師一封信,這封信寫道:

親愛的老師:

我是一名集中營的倖存者,我親眼看到人所不應該見到的悲劇: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婦女由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兒童是由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所以,我懷疑教育的意義,我對你們唯一的請求是:請回到教育的根本,幫助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不應該造就學識淵博的怪物,或者是多才多藝的變態狂或受過教育的屠夫。

我始終相信,只有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書寫字算術的能力才有價值……

這封信反覆提到「人性」,教育要讓人成為具有人性的人,而不是一個聽話的機器。但人性需要人性來培育,更需要「神性」來引導,因為人性只是橋樑,是獸性和神性之間的橋樑,教育對人性的提升要看教育在多大的程度上讓一個人擺脫了獸性,趨向於神性。僅僅通過人性來養育人性還是不夠的,因為被污染的人性中天然具有詭詐、狡猾、惡毒、貪婪、驕傲、欺詐、邪惡等毒素,有些環境中的人性已經被嚴重污染,要用被污染的人性來培養出精神清潔的人性有多大的可能性?

教育是求真求善求美的艱難過程,需要培養學生對永恆存在之物保持敬畏和仰望之情,進而形成教育的信仰,那麼教師就應首先是這樣的人。

追求真理不是說大話,而是生命裡面的求真的一種需要。因為不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作為一個人,總得拷問生存的價值和意義,想知道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尋求自己的根源和去處。這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標誌。動物靠本能活著,而人總在尋找家園,尋找一個精神的歸宿,不然心靈就會流浪,精神就會空虛,更談不上幸福。

從至高者的視角看,人世所追求的東西都只是具有相對的短暫的價值,但真理則是絕對的,永恆的,具有超越性的。真理超越當下,超越歷史,甚至也超越未來,是恆定不拘的自在之物,不因舜存,不為紂亡,自有永有,也是宇宙的掌舵者,是大時空的主宰者。真理是最近的,又是最遠的;是鮮活的,又是恆定的,是世界萬象背後的那個東西,找到這個東西,你就找到了生命的源頭,也便建立起與真理的關係,找到了最終的意義,每一天都活在快樂之中,一切遭際在你看來都是歷練的過程,你沒有倒霉之事,一切都是恩典,因為一切都在錘鍊你的生命,故凡事謝恩。

有人說138億年的宇宙,如果壓縮到一年,八十年的壽命也不超過0.18秒,但如果你把這0.18秒加入到宇宙的138億年之中,你就有了138億年的價值,你不會為生命的短暫而悲傷,不會為遭際的坎坷而浩嘆,也不會感慨「人生如夢」,因為你與永恆合一,與真理合一。

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宗教,是在崇拜一種或幾種超出人自身的控制力量,這不是迷信,而是看到人類的渺小和力量的有限。教育的信仰是建立在「三觀」基礎之上的,你信什麼,就會教給孩子什麼。如果你信「有錢有權有名」,你就會把「有錢有權有名」當做教育信仰,而這些不具有超越價值的東西,在一個無神論世界只是信仰的替代品,只是罪人的一個目標,卻並不構成信仰。

教育不僅是尋找,也是無限的追索。如果看不到大美無言的神聖事物,那麼這樣的教育無法建立起道德,只能不斷強化人的功利之心,把生命導入歧途。

再說因材施教的問題,雖然提了很多年,但因為中國特色的大班制,要一個有具體特色的教師去適應幾十個甚至上百個性格不同愛好不同的學生,實在是一種奢望。現在基本上是讓學生適應老師,對學生教育中的「適應社會」教育其實是適應老師、適應家長、適應各級領導的教育,讓學生自覺地把自己身上那些鮮活的東西打磨掉。

從生命特點上來講,每一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不可重複的,那麼目前這種標準化的教育是不是和生命在作對,要把學生變成別人需要的人,而不是自己滿意的人。

你看大自然中沒有任何的創造是完全相同的,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身上拔不出兩根完全相同的汗毛,但當下的教育似乎有意要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作業、相同的教學方式、相同的監測手段、相同的評價標準來對千差萬別的生命進行篩選分流,忽視了每個生命的特別恩賜,完全是鑄造建築材料的思維邏輯。

教育的觀念建設才是根本意義上的建設,是觀念造就了社會,是觀念把人群區分開來。中國文化環境中形成的「三觀」多低空飛行,平面滑翔,離不開人際糾葛盤算,缺乏立體空間和寬宏的宇宙視野,更不要說真理。

中國文化講「仁義」「民本」「愛人」,其實關懷都是平面展開的,以自我為圓心,漣漪般輻射,由近及遠,推己及人,不向上追索,自然與真理無緣,看不到永恆,便把人生所有的追求都局限在吃喝玩樂的肉體享受中。

中國人愛錢愛權愛名,除了人口多、人均資源有限,主要是因為精神的貧困,內心的空虛加外在的虛榮,靈魂裡面沒有光明,生命如沒有蠟燭的燈籠,只能活在黑暗之中。

教育不僅是尋找,也是無限的追索。如果沒有超越性,不承認神聖事物,看不到宇宙本體,那麼教育和養豬有多大區別?

作者簡介:

楊林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中國而教」項目組特聘專家,中華教育改進社社員,陝西師大文學院碩士生導師,出版各類編著40多種,為《教師博覽》簽約作者,《教師月刊》2012「年度教師」,入選《中國教育報》2014「推動讀書十大人物」。著有《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現在陝西師大附中高中部任教。


推薦閱讀:

HBO最新神劇《西部世界》要超越冰火?還原爆款美劇核心生產鏈 | 全媒觀
李連杰5部巔峰之作,《精武英雄》位居榜眼,最後一部無人能超越
2017版《東方快車謀殺案》有可能超越前作嗎?
07《論語》與孔子——自我超越自我實現
西天取經後,孫悟空的斗戰聖佛地位真的超越了唐僧嗎?

TAG:教育 | 超越 | 理性 | 實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