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堂李鴻章:千古罪人還是一代名臣?| 日曆故事必知

在145年前的今天,1872年12月23日,李鴻章奏請試辦輪船招商局。

1872年12月23日(距今145年),李鴻章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運業,抵制外輪的侵奪,奏請試辦輪船招商局。

這是洋務運動中由軍工企業轉向兼辦民用企業、由官辦轉向官督商辦的第一個企業。招商局成立後,在艱苦、險惡的環境中與外輪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在華的英國太古、怡和、美國旗昌等輪船公司,聯成一氣,採用大幅度降低運費等手段想擠垮招商局。李鴻章採取籌借官款、增撥漕糧及承運官物等措施,予以回擊,使招商局轉虧為盈。結果旗昌公司反遭破產,而太古、怡和等公司,不得不與招商局三次簽訂「齊價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條航線上共同議定統一的價格,確定水腳收入和貨源分配方案。這是一個雙方妥協折中的方案。但從招商局講,卻具有打破外輪壟斷中國航運業的積極意義,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中國的權利。

說起晚清權臣李鴻章,人們總是會想到「賣國賊」、「千古罪人」這樣的評價。但是,當我們冷靜下來理性思考李鴻章所處時代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得出一個不一樣的結論。

李鴻章的一生是悲壯和凄涼的,他以外交能手自負,卻無法改變大清國被列強蠶食的局面。最終,他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

他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他是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他被西方譽為「東方伸斯麥」,與德國的俾斯麥、美國的格蘭特並稱十九世紀三偉人。

他曾以僅僅9000名剛剛招募的淮軍,打敗了太平天國的軍事天才李秀成率領的10萬大軍。因此,他成了上海富商和上海租界英美法等國眼中的救世主。他是洋務運動的靈魂人物,有的洋人不知皇帝而知有他。

1883年美國總統格蘭特接受《紐約時報》採訪,談及自己在國外所遇到的四個最了不起的人分別是:法國首相甘貝特、德國首相俾斯麥、英國首相格蘭斯頓和中國的李鴻章。

李鴻章是洋務運動四大領袖人物裡面辦實事最多的人。他認識到西洋文化的先進性,那時各國對滿清虎視眈眈,他曾說:「中國但有開花大炮、輪船兩樣,西人即可斂手。」他主辦的洋務中有500多個中國第一,200多個亞洲第一。他是中國近現代電力、電訊、郵政、金融、外貿、鐵路、航運、冶金、造船、教育、翻譯、出版、海軍、兵器等多項事業的開山鼻祖。他培養出來的高級人才也是數不勝數。

他也是個有高瞻遠矚的人,曾大聲吶喊:奮起護我「藍色疆土」,大中華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海洋,都不容外敵覬覦。他曾系統提出防範日本及其他西方列強。

李鴻章若生於盛世,必會流芳百世。可惜他生於亂世,雖然大有作為,但仍遺臭萬年。用「生不逢時」四個字來形容李鴻章的一生再合適不過。李鴻章擁有大智慧,比起守舊派來,他能清醒地看到中外形勢。儘管作為滿清權臣,他無法跳出自身的政治局限,但他依然在保皇的前提下,大力改革,發展實業。

李鴻章一生中最令人詬病的便是他簽訂的《馬關條約》,曾經的大清重臣從此成了賣國賊、苟且偷生的小人。

這也委實冤枉他了。為什麼?因為是慈禧太后要簽訂《馬關條約》,李鴻章只是替慈禧太后背了黑鍋。這並不是李鴻章個人的過失,而是整個大清朝已走向沒落和腐朽。慈禧太后大權獨攬,她說要簽,誰都無可奈何。

李鴻章錚錚鐵骨,滿腔愛國情懷,大力改革後仍要接受喪權辱國的局面,心情可想而知。在日本人的威壓下,李鴻章知道自己的任務,但他依然咬牙說不簽,日本人大怒,拿槍用槍托打在李鴻章的頭上,李鴻章的腦袋登時冒出血,他面無懼色,仍然說不簽。

日本人面對這樣視死如歸的人,敬佩之餘也十分無奈,不能讓李鴻章妥協,只能向慈禧太后施壓,慈禧太后聞言,連忙給李鴻章傳話:這約得簽,不管日本人說什麼,能換和平就好。

李鴻章說到底是滿清重臣,他無力擺脫這沉重包袱。他的妥協,不因日本人的恐嚇,不因他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而因中國內部的壓力。慈禧派李鴻章去是非常正確的。為了國家他可以強硬到不怕死,也可以「軟弱」到放下他高貴的重臣架子。

為了爭取更小的損失,李鴻章堪稱付出了最大努力,但作為戰敗國使臣,畢竟沒有討價還價的資本。陸奧宗光回憶:「起初就償金二億兩,他要求減少五千萬兩,視不能達此目的,他則乞減少二千萬兩,最後他竟對伊藤全權哀求以此些少減額為其歸途之餞別。此等舉動以李之地位而言實有失其體面。」

李鴻章一輩子謹小慎微,簽訂《馬關條約》的所有歷程,他都如數上報慈禧,換言之,慈禧對中日談判的全過程和最後結果都了如指掌。李鴻章在日本硬撐,慈禧卻在籌備壽宴,她不想打仗,她告訴李鴻章,不管日本人說什麼都答應。

世人對他的痛恨可以理解,但客觀分析,他也只是替慈禧太后背了黑鍋。李鴻章權力再大,也只是慈禧太后手裡的棋子,慈禧太后的決定他無力改變,終是替她背負了千古罵名。

李鴻章視《馬關條約》為終生恥辱,發誓從此不再踏入日本半步。他73歲訪美回國時,所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途經日本橫濱。需要換船返程,因有「馬關議約之恨,誓終身不履日地」的誓言在先,他拒不登岸。隨從無奈,只得搭起了一塊跳板,他拄著拐杖顫顫巍巍,費力登上返程的輪船。

李鴻章一生有勇有謀,敢作敢當,是晚清的頂樑柱,只可惜帝國黃昏,無力回天。當時的清朝積重難返,李鴻章扛起晚清半邊天,每次承擔的都是帝國最不堪之事,難怪梁啟超後來說:「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

1901年11月7日,就在他逝世前的一個小時,俄公使還在他的病床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俄國公使走了之後,身邊的人大哭:「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不能就這麼走了!」李鴻章的眼睛又睜開了,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還有,兩宮不久就能抵京了!」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身邊的人再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李鴻章這才閉目,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在他死後,11月8日出版的英國《泰晤士報》用了足足兩個整版的篇幅,詳細介紹了李鴻章的生平。美國駐華使館降半旗表示致哀。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聽聞此消息均「哭失聲」,贈太傅,賜北京建祠。

清代漢人官員北京建祠者,僅李鴻章一人。

有一句話說「弱國無外交」,一個李鴻章不能改變當時中國被欺負的命運,把很多罪過算在他頭上有點不合理。究竟孰是孰非,留待後人去評說。


推薦閱讀:

你養的寵物做過的最讓你感動的一件事是什麼?
「用冰毒打開他們的大門」:中國絕命毒師的Thug life
臺灣原住民山刀的故事
一個漸凍人的故事

TAG:故事 | 李鴻章 | 日曆 | 晚清 | 千古 | 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