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戈武:太極拳知定能隨明舍的修鍊路徑和方法

——康戈武在太極拳文化與科學鍛煉方法研討會上的發言稿

各位領導、各位老朋友、各位學者:

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太極拳文化與科學鍛煉方法研討會」,感謝河南大學公共體育教研部和焦作市武術協會主辦,溫縣和式太極拳學院、溫縣武術協會和溫縣華峰太極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這次活動,為我們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台,提供了一次交流的機會。

剛才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展示了自己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每次來溫縣,都會有新的收穫,得到新的啟發。這應該就是溫縣的吸引力,吸引著全國各地乃至全球太極拳傳承人、研究者和愛好者來溫縣學習,取經。這,也是我常來溫縣的一個原因。來了,就能學到點東西。

這次論文報告會,在新建成的和式太極拳學院舉辦,有三點體會。

一是,和式太極拳學院建成,是當地政府和當地武術管理機構領導和支持下的一個成果。我聽說,溫縣政府和有關方面立足太極拳發源地這一文化優勢,致力於打造太極拳傳承和發展的基礎建設,積極為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提供和創造推廣傳播太極拳技藝的條件。其中,包括為他們提供興建教學場所的優惠政策。和式太極拳學院落成,是我知道的在這一優惠政策下率先建成的太極拳教學培訓機構。應該說,這在貫徹執行政府決策方面取到了示範作用。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和式太極拳學院的建設者們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值得我們學習。

二是,在位於趙堡的和式太極拳學院召開「太極拳文化與科學鍛煉方法研討會」具有學術上的啟示意義。談到「太極拳文化」,必然聯想到陳家溝陳王廷後裔陳鑫編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談到太極拳鍛煉方法,必然聯想到在李亦畬編訂的《太極拳譜》中有著《王宗岳太極拳論》等遺文。《陳氏太極拳圖說》是陳鑫自光緒戊申(1908年)經12年「彙集先世歷傳拳學真詮,詳加稽考,益以己意」而成。是在總結基礎上有所發現有所發展的典籍。在彙集和總結過程中有沒有把陳清平傳系的成果吸收進去呢,值得研究。李亦畬編訂的《太極拳譜》,收錄了武禹襄於清咸豐年間到趙堡拜訪陳清平「研究月余」的收穫以及從河南得到的拳論,並加入了武李二人隨後的實踐體驗成果。李亦畬編訂的內容中有多少內容與陳清平傳系的理論和技術成果有關,也是值得研究的。我曾經說過,一個結果,有著它的形成過程,過程中吸取過很多營養,某些營養對於成果的形成具有著關鍵意義。因此,目前對由陳清平大弟子和兆元開創的和式太極拳的研究,不僅顯得重要,而且很有必要,很可能會成為太極拳研究和發展的一個新的突破點。

三是,這次研討會的中心議題是「太極拳文化與科學鍛煉方法」。強調研究太極拳文化與科學鍛煉方法要並舉並重。不能講文化把鍛煉實踐給丟了,講鍛煉實踐把文化給丟了。沒有鍛煉實踐,文化是空的。只談鍛煉實踐沒有文化,練什麼、怎麼練就沒有「主心骨」了,缺失了「道」了。習練太極拳要文武兼修,才能相輔相成。

今天,我向大家彙報的題目是:太極拳知定能隨明舍的修鍊路徑和方法。這是計劃請《武術研究》雜誌刊發的《太極拳傳統技術與練法的儒學文化根源及其現代價值》一文的部分內容。當然,也還會說些那篇文章文未盡意的話。例如,太極拳定義引起的思考,知定、能隨、明舍三個階段性成果是否可以一蹴而就等,與各位進行交流,請大家指正。

一、先從太極拳的定義說起

在早期太極拳專著中,直接圍繞太極拳命名和定義的論述有如下兩段文字。

一是清光緒七年(1881年),河北永年廣府李亦畬編訂的《太極拳譜》中收錄有一篇不知出自誰手的《太極拳釋名》。此文說:「太極拳,一名長拳,又名十三勢。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十三勢者,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是技也,一著一勢,均不外乎陰陽,故又名太極拳。」

二是民國乙未(1919年),河南溫縣陳家溝陳鑫經12年之工編著成《太極拳圖說》書稿(1933年出版時定名為《陳氏太極拳圖說》)。此書明言太極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並通過「一陰一陽之謂拳,其妙處全在互為其根」等太極哲理說明拳理;以「外保君王內保身,全憑太極真精神」說明此拳憑依太極文化產生的功能。

不論《太極拳釋名》出自誰手,也不必等到考明陳鑫所言出於之前某代傳人的遺文遺言或是陳鑫的「己意」,可以確定的是:太極拳是因「理根太極」而命名;技法準則是按「一陰一陽之謂拳」一著一勢,均不外乎陰陽制定的;基本技術是「十三勢」。十三勢具有功法、套路、推手三種練習方法。因此,可以將之定義為:太極拳是以太極文化為理論基礎,以十三勢為技術要素,包括功法、套路和推手三種運動形式的一個武術拳種。

圍繞太極拳的命名,還有兩點思考與大家交流。

其一,目前見到的「太極拳」一名,最早出現於清光緒年間河北永年廣府李亦畬編訂的《太極拳譜》。可是,溫縣趙堡和氏女婿李棠階(文清)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九月十四日日記寫有:「拳勇以虛靈為妙用,因人之力制人,不參己力,可悟聖學」「未來不迎,已來不滯」(見《李文清公日記》)。李棠階是晚清著名理學家清廷重臣,曾長期邀妻弟和兆元於左右,與兆元之師陳清平過從甚密。清平乃陳家溝陳氏拳械名家。李氏日記中所言「拳勇」應該指的就是現今所說之「太極拳」。其中「虛靈」等拳論與太極拳技法一致。而作為理學大家的李棠階說的「聖學」,指的是理學。理學被認為是哲理化的儒學。理學認為,「總天下之理即是太極」,「太極只是一個理字」。聯繫和兆元傳留拳架稱為「帶理架」(或寫為「代理架」),李棠階日記中這一記述提示我們,可能在李亦畬編訂《太極拳譜》之前,已出現「太極拳」一名。出於何時、何地、何人,值得我們研究。

其二,「太極」這個詞,最初出現在被尊為中國文化群經之首的《周易》這部書。此書中《繫辭上》載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一哲學理念,表達了中國人對天地萬物生成過程的認識,被今人稱之為「太極思維」,或「太極學說」。此說的大意是,太極是最原始的混沌之氣。太極運動而分化出陰陽(是生兩儀),由陰陽而產生四時變化(兩儀生四象),繼而出現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四象生八卦),推衍為宇宙萬事萬物。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 《系》,就是《繫辭》。「太極」一詞,出自孔子序《易》的《繫辭》中。

有文章說,「太極」一詞最初出於《莊子》。莊子早於孔子使用「太極」一詞。然而,在《莊子》一書中,出現「太極」二字的那篇文章,名《大宗師》。在《大宗師》這篇文章中,大段大段地記述有孔子與子貢、孔子與顏回的對話。除此之外,孔子之名還在《莊子》的多篇文章中出現。孔子逝後100多年莊子才出生。就同一個詞的出現時間而言,說後世之人的用例早於前世文獻出現的時間,難以讓人信服。把記述先世之人名姓和故事(那怕是借名編撰)的後世者,說成早於被記述者,更是難以讓人相信的。

可以認定,「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的「太極」一詞出自《周易·繫辭上》,其理就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一哲理。

二、太極拳知定能隨明舍的修鍊路徑的提出

清末見傳的《王宗岳太極拳論》,將練好太極拳的進程總結為「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欲著熟,須練著;欲懂勁,須練勁;欲神明,須練神。

此處用的這個「著」字,在武術文獻中與著、招相通。現今通行用「招」,意指招勢、招法。我們在行文時就用「招」字了。

依此,我們可以把習練太極拳的進程,分為「練招、練勁、練神」三個練習階段。下面我們分析一下各階段的練習內容、目的及其與太極文化的關係。

第一個練習階段——練招。招,就是招勢。在練招階段,主要的練習內容是「十三勢」。因為「太極拳,又名十三勢」。具體內容包括「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

十三勢中「定」放在最後,術語稱之為「十三勢終於定」。意為練習十三勢要達到的目的是「定」。每勢要求「定」,所有招勢的練習,也要終於定。怎樣才能「定」呢?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用於指導培育棟樑之才的《大學》一書開篇就寫有「知止而後有定」;怎麼做到「知」呢?該文隨後就說「格物致知」,通過推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這是學以致用中的學習過程。就太極拳練招而言,即為通過習練動作,掌握動作技術的規格標準和作用。「格物致知」或說習練動作到什麼程度為「止」呢?此文的回答是「止於至善」,也就是以符合學以致用的致用要求為歸止,力求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太極拳練招而言,即是動作的過程和定式符合動作技術的規格標準。

對照《大學》這句話的全文「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太極拳完全是仿此提出要求的。繼前述習知技術標準後,練到熟練掌握正確的技術標準,也就是動作時意、氣、勁、形的配合進入自動化過程(招熟),型定了;由於此時已不會出現對動作標準把握不準的迷惑,心定了;繼續練習的目標也明確了,也就是習練方向定了。總體達到了定型、定心、定向的「定」。只有這般入定後,才能「定而後能靜」,在動中求得「靜」。在此之前硬性要求要靜,實際是達不到「真靜」的。只有入靜後,才能拳勢安舒(靜而後能安),具備一羽不能加的敏感(安而後能慮),獲得學以致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慮而後能得)。

經此梳理,我們可以從「知、止、定、靜、安、慮、得」這「知得七字」中看到,「定」是承前啟後的關鍵,「定」以知止為前提,屬於學,是學以致用的初階,目的是打好致用的基礎。太極拳練招的階段目標就是「知定」。

第二個練習階段——練勁。勁,就是勁力。勁力是通過受力方(人、物體、儀器)感知或體現出來。如果沒有受力方,就難以測知勁力的方向、大小和變化。不論是自己的力量,還是他人的力量,都只能通過這種方式驗證。與對手「推手」較技,就是相互通過觸覺感知對手勁力的變化,術語稱為「聽勁」。所以,練勁階段的主要練習內容是與人推手較技。在清末見傳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一文中說「平曰:走架,是知己工夫。……打手,是知人工夫。」明確告知後學者,「走架」是個人練招的「知已」功夫,「打手」是與人推手較技獲取的「知人」功夫。如何通過練勁而懂勁「知人」呢?

《王宗岳太極拳論》說:「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具體運用方法是「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由此可見,練勁、懂勁是通過與對手進行「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的推手較量來實現,鍛煉的是對待對手的方法和能力。

說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太極拳練習的三階段與儒家學以致用的「八目」相類,或者說是仿照儒家學以致用的模式制定的。在前文提到的儒學四書之一的《大學》知得七字之後,就是「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前四目是修身的內容,屬於學,是學以致用的初階,目的是打好致用的基礎。此後的「齊家」、「治國」講的就是「致用」了。第八目「平天下」是天下太平的意思,勾畫出照此學以致用後出現的社會景象。鑒此,儒家「學以致用」包括著為學以致用打基礎的「修身」、致用之一的「齊家」、致用之二的「治國」三個階段。其中,修身與儒家「知得七字」相關,我們已在前一階段講「練招」時論說過了。

「齊家」作為儒學致用的第一步,要解決的是待人問題。如何待人?先從處理與家庭成員的關係做起。陽不離陰,陰不離陽,方可齊家。家庭成員只有陰陽相依,互敬互讓,才能隨和相處,親密無間。在齊家的基礎上,把與家庭成員相處的成功方法用於對待家庭之外的人,就能親如一家,孔子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至此,「齊家」的目的算是達到了,我們待人也算成功了。在這一過程中,能「隨」是齊家待人的關鍵。

太極拳練勁,通過與結伴練勁的對手推手較技,陽不離陰,陰不離陽,獲取由知人而能「隨」的技能,養成在對待任何人(包括敵手)時都能隨和以待。顯然,練勁與齊家兩者的共同目的都是在待人時能「隨」。太極拳練勁的階段目標就是「能隨」。

第三個練習階段——練神。神,指心神,包括意識、思維、精神等。在練招、練勁兩階段,主要練的是「形」,是形似、形隨。到了練神階段,主要是練內在的意識、思維、精神,達到心神指揮形態、融入形態的智慧境界(神明)。怎麼練呢?《王宗岳太極拳論》說: 「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進而達到「捨己從人」。

顯然,此階段的練習方法,與練勁時的方法一樣,仍然是遵循「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陰陽相濟」的陰陽運動法則,採用「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無過不及,隨曲就伸」等基本技法。在練勁階段,依此練習的目的是從知人而「求隨」到知人而「能隨」。到練神階段,方法雖未變,但經持之以恆地長期堅持練習,默識揣摩,逐漸去掉了「隨」中尚存的自我為主意識。潛移默化地進入「從心所欲」地「捨己從人」的神化境界。這是順應陰陽運動法則,由以「隨」促成陰陽一體,和而不同,升華到了以「舍」促成陰陽一體,和而不同。「舍」是習練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到了此時,練神的對象目標,也由知人,擴大為認識社會的「知世」,要順應陰陽運動法則去處世了。

儒家「八目」中的「治國」,是致用的第二步。所謂「治國」,即參與到治理國家的各種事務中。廣義說,就是「處世」。在治國處世的過程中,儒家的最高價值觀是「仁」、「義」。孔子說: 「克己復禮為仁。」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大意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禮儀而剋制個人的慾望,就是「仁」。在面對生與義進行選擇時,為了義,可以「捨生」。顯然,「捨生取義」是儒家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

從儒家的價值觀和太極拳家的價值觀,我們看到了兩者追求的最高人格境界,都是「舍」。練神階段長期的默識揣摩,目的就在於要明了「舍」的含義和方法。「明舍」了,才會「舍」。

三、進入知定能隨明舍境界的方法

前面談到了太極拳習練三階段的練習內容、目的及其與太極文化的關係。這裡集中談談取得預期效果的法則和三階段的相互關係。

(一)取得預期效果的法則

太極拳通過練招、練勁、練神三個習練階段,依次進入知定、能隨、明舍三個境界。三個習練階段中雖有練招、練勁和練神之別,獲得的習練成果也有著層次差異。但是,在習練中遵循的採用的技法原理,都是出於「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陰陽運動法則。正如《陳氏太極拳圖說》所言「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一陰一陽之謂拳,其妙處全在互為其根」。在練招時,針對兩兩對應或者對立的形態,既將二者區分為陰陽兩屬;又將兩兩對應或者對立的雙方視為一個統一整體。強調陰陽相互依存,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形成了以弧圓形靜姿的圓活的動態。在練勁時,將自己與對手視為陰陽雙方,相輔相成地組合成一個練習整體,按照陰陽運動法則進行鍛煉,共同提高。在練神階段,將自己與社會視為陰陽雙方,從把待人「能隨」的方法用於社會到上升為以之指導社會生活實際的思維,最終將社會價值和個人利益視為陰陽雙方,將個人的得失融入到了社會價值中,兩者統一成一個整體了。

總之,太極拳練習三階段雖然練習的內容、追求的目標有別,但指導練習的方法原則,都是作為太極文化核心的陰陽相依、陰陽消長、陰陽轉化這一陰陽運動法則。

(二)太極拳練習三階段的遞進關係

太極拳相繼通過練招、練勁、練神,依次進入知定、能隨、明舍的境界。其中,「明舍」是最高境界。能否一蹴而就直接進入「練神」階段去追求「明舍」呢?答案是否定的。那是不符合訓練規律的。就象大家熟知的「吃燒餅」寓言一樣。一個飢餓的人去買燒餅充饑,當吃完第三個燒餅時,飽了。他以為前面吃的兩個,都是白吃了,只要吃第3個就可以吃飽了。他的結論是,第3個燒餅才具有充饑的作用。

把這個故事用到這裡,很能說明,要進入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全面獲得太極拳的鍛煉效果,必須先「吃下前兩個燒餅」,經過練招、練勁兩個階段,才能進入練神階段。

講到「階段」,還有一個故事,是李小龍的授業師兄黃淳梁談截拳道的故事,對我們也有啟示。李小龍為他創立的截拳道提出「以無招勝有招,以無法為有法」。有人以為無招無法,就能勝有招有法。於是不去練招悟法,結果一事無成。黃淳梁對此曾生動地舉例說,李小龍是從習練詠春拳入門,一步一步刻苦訓練而成為技擊高手的。如果說,把李小龍習練詠春走過的路,比喻為爬樓梯的話。他創立截拳道,提出「以無招勝有招,以無法為有法」是上到二樓了。現在把上到二樓的樓梯撤掉了,怎麼能上到二樓呢!

只有通過練招知定,才能應用已掌握的正確的招法,去與人進行練勁能隨的練習;而且,才能在練勁能隨的鍛煉過程中,應用和體悟招法的定規、定法、定準。也只有具備練勁能隨的技能後,才能通過持之以恆的應用和體悟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依的法則,潛移默化地由能隨進入明舍。

總之,要想只吃第3個燒餅就飽腹,一步就登上3層樓,是不可能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有經過一定階段的練習,才能取得一定階段的成果。只有系統地、循序漸進地進行太極拳三階段的練習,才能完整取得太極拳的鍛煉效果。

四、結束語

明確太極拳練招知定、練勁能隨、練神明舍,以及在練習遞進的三階段依次追求的三境界過程中都是一以貫之的遵循陰陽運動法則,既有助於通過太極拳練習了解和體悟太極文化,又有助於在太極文化的指導下提高科學練習的自覺性,獲取事半功倍的鍛煉成效。

太極拳先哲仿照儒家培育人才的理論提出的太極拳練習階段和目標,不僅對健身養生有著積極意義,也有著積極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通過太極拳練習懂得「知定」,才會有意識地去求知求定,確立明確的前進方向,因有定向,才會有定力,才能在紛亂的事務和干擾疑惑中不忘初心,不迷失方向。懂得「能隨」,才能和諧待人處事,與時俱進,不懈奮進。懂得「明舍」,才能在與他人、與群體、與單位、與國家利益出現衝突時遵循整體觀從全局觀出發去處理得失。

今天佔用大家的時間太多了,就談到這裡吧。關於道家養生與佛家禪修與太極拳練法的淵源,我另外再專文闡述。其它言不盡意的地方,希望大家參閱一下《武術研究》雜誌2018年第2期的拙作《太極拳傳統技術和練法的儒學文化根源及其現代價值》。也希望看過那篇文章的同仁,也看看《太極網》刊登出的這篇發言整理稿。

今天已是2017年12月23日了,快到新年了。謹取意若能懂得並實踐:知定、能隨、明舍,就能讓技藝、作為、福壽有如「水流千山仍綿延」,融入一首拜年小詩。祝大家業績留在萬水千山,福壽堪比千山萬水!


推薦閱讀:

趙堡太極拳 寸拳
為何內家拳不練肌肉力量?他有更好的實戰發力方式
傅清泉老師表演的28式太極拳,有大師風範!
太極拳搏擊教學法(六)毛明春
精簡(32式)吳式太極拳

TAG:方法 | 太極拳 | 修鍊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