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條件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條件

  「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美]拿破崙·希爾

  我對學生說:「坐著時把背直起來,要不該駝背了。」學生答:「我習慣了。」

  我對學生說:「寫字時眼睛離本子遠一點,否則該近視了。」學生答:「我習慣了。」

  我對兒子說:「不要把報紙拿到地鐵里去看,車在晃動,對眼睛不好。」兒子答:「我習慣了。」

  兒子對我說:「媽,你晚上早點睡,別一耗就是十一二點。」我說:「我習慣了。」

  ……

  「習慣」這兩個字人人熟悉,人人會用,如果從字意上來解釋一下,我找到了兩種版本。1989年版的《辭海》上說:「由於重複或多次練習而鞏固下來的變為需要的行動方式。」《現代漢語詞典》上寫的是:「在長時期里逐漸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動,傾向或社會時尚。」兩種解釋雖略有不同,但基本涵義是一致的,對於個人來講就是一種行為,而這種行為是「多次重複,逐漸養成的」,且「一時不容易改變」。也就是說人們往往在固守著自己的習慣,而固守的一個重複原因就是人們普遍把習慣看作「小事一樁」。隨地吐痰,足球場上的京罵,不分場合的嚼口香糖,隨意打斷別人講話,亂丟垃圾,赤膊乘公交車,手指沾著口水翻書……哎呀!不敢再往下列數了,咱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慣太多了,但似乎都是些不經意間的小事。殊不知在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這些「小事」卻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據說,在義大利某國際機場,專門貼有中文提示:請不要隨地吐痰。稍有民族自尊心的國人都會感覺臉紅,甚至認為這是對咱們中國人的侮辱,可是這份侮辱不是咱們用自己的行動換取來的嗎?一口痰就能讓我們丟了國格,這事還小嗎?

  我周圍的朋友、同事、學生都知道我是個球迷,其實我是在中國足球甲級聯賽開始之際,為了能與孩子們有共同語言而「逼」著自己去學看足球的。1998年北京國安隊在工體主場的比賽我幾乎場場不落。在逐漸懂得了基本陣型,知道了什麼是角球、點球、自由球,明白了什麼是越位的同時,我感受到了看球的樂趣,增加了一項業餘愛好,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但是也增添了一份北京人的羞恥感,那就是球場上屢教不改的「京罵」。一部分北京球迷的習慣用語——兩個不相干的字被組合在一起,用來宣洩不滿,用來傷害別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至有人大言不慚地說:「習慣了,沒辦法。」鑒於此,我真的為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揪一份心,這種習慣不根除,可是會給咱北京,給咱中國臉上抹黑呀!

  2002年《北京青年報》曾報道「天安門清理出了60萬塊口香糖殘渣,為此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圍繞這種不文明行為,我組織全班同學進行了一次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隨地吐口香糖就是一種個人的不良習慣,但這種不良習慣到了「成災」的地步,反映的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了。其實說起來中國人嚼口香糖不是什麼歷史悠久的事,剛嚼了這麼幾年,就養成了隨地亂吐的壞習慣,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明知故犯,是我們的文明教育不夠及時呢,還是這些人的劣根性使然?總之,不良習慣暴露了我們人文素質方面的缺憾。

  看來個人習慣對國家,對社會都會產生不可小視的影響。道理也很簡單,構成社會的基本元素就是個體的人,而個人行為才構築了社會風氣、社會道德以及社會評價標準。那麼個人習慣,尤其是今天青少年的個人習慣與他們的成長、前途乃至命運有什麼關係嗎?我特別贊同專家們的觀點:行為培養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一 行為習慣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我觀察,今天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者多。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類拔萃,成為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哈佛女孩兒劉亦婷。形成這種心態當然有多方面主、客觀的原因,而我卻從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家長們普遍認為自己的孩子不笨、聰明、反應快、腦子好使。不信你留心觀察,家有小孩兒,從呀呀學語時家長們就會「發現」並炫耀「 我們家孩子特聰明,這麼小他都會……」於是講出一個又一個讓父母引以為豪的「故事」;爺爺奶奶這一輩的老年人就更不用說了,比起當年自己帶過的孩子,那真是聰明得讓老人驚訝;一旦把孩子帶到鄰居面前或同事中間,聽到的一定是一片恭維聲:「真聰明、真機靈、真漂亮、真可愛……」當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上初中時,家長向老師介紹自己的孩子,極少聽到「我這孩子反應比較慢」,基本都是「他挺聰明的」,「腦子特活」等。我在連續幾年接待初一新生家長時,就常常聽到這樣的話:「腦子真好使,就是不用功。」「小學老師都誇他聰明,就是不正經玩活兒。」「學習一點兒都不吃力,就是太粗心。」您聽出來了吧,這些家長的潛台詞是:孩子智力好,但學習成績並不好。寄希望於老師,把孩子的聰明才智充分調動出來,讓學習成績與孩子的「優等智力」相匹配,以完成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愿。

  但是,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卻不得不承認,學校和老師有時真的無法幫助家長完成他們的心愿,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孩子真的是太多了。以我今年剛剛送走的畢業班為例,全班49人,都是每年花13000元學費的高價學生(我校是私立學校),家長當初肯花39000元讓孩子去完成初中三年學業,肯定是對孩子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三年來,老師們真是嘔心瀝血,竭盡全力了,對這些孩子給予了無私的愛。中考後有7名同學可能達不到北京市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但是這7個人哪個也不笨,尤其是其中的三個男生,無論家長、老師、同學都會對他們的聰明給予肯定,那麼這個結果是怎麼造成的呢?這就必須說一說非智力因素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了。

  所謂聰明,用今天比較流行的術語來說就是智商高,或者再客觀點說就是智商不低。那麼有著良好智力因素的一批孩子,在「學習」這種智力活動中為什麼會敗下陣來呢?這就是今天的許多專家學者越來越關注,並正在研究和探討的「非智力因素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陰國恩、李洪玉等編著的《非智力因素極其培養》一書,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調查數據上,都對非智力因素與學習效果作了科學的闡述。其中有一列表《不同智力因素水平與非智力因素水平者高考成績比較》,在用一系列數字論證了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成績的影響後,又特別推舉一例:「有兩個智商同為136(屬高智商)而非智力因素不同的考生,非智力因素優秀者高考成績高達500分,遠遠超過錄取分數線;非智力因素不良者只考了355分,未達到錄取分數線。一個智商為104(屬中等智商)的考生,由於非智力因素優秀,高考成績達491分,超過智商高達128和130的考生,在被調查的文科考生中名列第二。」

  我不是專家,也沒有對這一專題進行專門研究,不太了解目前對非智力因素考核的量化標準(因為智商已經可以量化),但是從我近30年教育教學活動的感性認識中,我有理由相信這些數字的可靠性和科學性。對於非智力因素的理論、內涵、功能極其實踐意義,我雖然感興趣,但一知半解,不敢妄言。可我相信非智力因素所包含的基本內容中的每一項——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氣質、性格等都對一個人的智力活動起著制約作用。當我今天再回過頭來分析這幾個學生學業上不成功的根源時,我越來越明確地意識到他們就敗在習慣、興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所以我特別想提醒家長們的是:孩子的習慣與性格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的成長、前途乃至命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絕不可以小視。 個案一 看書的習慣成就了我的兒子

  我在本書的前言部分曾經自我標榜為「成功的老師和成功的母親」。作為老師的成功,我有著數量眾多的學生、家長、同行以及學校領導可以為證;作為母親的成功,卻只有一個兒子成為最直接的佐證。我的兒子並不出類拔萃,也不是多麼優秀的人才,更沒有哈佛女孩兒劉亦婷那麼多可以炫耀的資本。但是作為一個一直生活在我身邊,我一手拉扯大並培養 出來的孩子,我教會了他做人,教會了他做事,尤其是我培養了他愛讀書的習慣,他今天已經受益,而且必將受益終身。

  我的兒子王曉萌,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憑藉他的知識、文筆及口才,事業上可以說一路順風。他的知識功底和寫作能力均源自於他從小養成的愛書、讀書、以書為友的良好習慣。當然這份功勞我是要佔一大半的,因為我是他讀書的啟蒙者。

  我是原北京女三中(現159中學)赴山西插隊的知青,1972年上學後留在了山西省大同市。兒子1977年出生時無論是家庭條件還是當時周圍的環境和氛圍,都不是太理想。身為老師的我深信「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儘管經濟條件有限,但在文化生活上我絕不虧待孩子。從兒子一歲多開始,我為他訂的第一本雜誌是《看圖說話》。書中的每一幅畫面,每一個故事,我都會不厭其煩地講給他聽。以後又相繼訂了《中國兒童》、《小朋友》,裡面的每一首歌謠他都要背下來;當時沒有今天這樣好的條件,爺爺用白紙裁成小方塊,用毛筆寫上字,自製識字卡片教他認;上、下兩冊的《365夜》(365個故事)成為每天睡覺前的必讀書(我給他念),而且奇怪的是他居然百聽不厭,每一個故事都聽了無數遍,直到把兩本書都翻爛了;上小學後我就給他訂了《中國少年報》、《兒童文學》,買的課外讀物更是不計其數。讓我備感欣慰的是,所有的報刊雜誌、書籍到他手裡一點兒都沒糟賤、不浪費,他都會認真去看、去讀,而且備加愛護和珍惜。記得在他4歲時發生過這樣一段小故事:當時幼兒園發生了傳染性肝炎,不得已只好臨時找了一個阿姨在家照看他。每天早晨送他時他必須要選幾本書帶上,天天如此。阿姨總是誇讚他「小萌萌真乖,沒事就自己看書」。忽然有一天我去接他時,阿姨十分緊張地告訴我:「今天可不得了了,萌萌大發脾氣,姐姐不小心把一本《中國兒童》封面撕了個大口子,他不依不饒,用漿糊粘不行,用膠布貼也不行,就是要賠給他新書。」這孩子從小很懂事,從不亂髮脾氣的,這次可真是動了他的最愛,動了他的心。最後我以再給他買一本新書作為賠償,事情才算了結。

  小學三年級開始寫作文,在我的啟發和輔導下,他不但不像其他孩子們那樣一說寫作文就打怵,而且寫作的慾望很強烈,經常自己編寫故事。我帶他去大連看海,他回來寫了一篇《老虎灘遊記》,令我十分詫異的是,我們倆同游,他怎麼了解了那麼些有關老虎灘的傳說,而我卻沒有注意到。他說:「媽媽你真傻,門票背面有詳細介紹你都不看。」他已經學會搜集寫作素材了。五年級時,他參加北京的《兒童文學》徵文活動,寫了13頁稿紙的《海底漫遊記》,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把海底生物人性化,描寫得活靈活現。寄給編輯部後編輯為他修改,對他進行指導。春天,外面下起了小雨,他坐在小板凳上,眼睛看著窗外,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一會兒功夫,一首稚嫩的小詩《春雨》從他筆尖流淌出來(寫到此,我不禁十分痛恨自己,孩子小時候寫的許多東西,前幾年被同事們拿給自己的孩子傳看給傳丟了,好懊悔)。上初中、高中、大學以後寫作文、論文對他來說都不是什麼難事。

  1991年兒子上初二時,我們全家調回北京,他的視野更開闊了,他的讀書範圍也擴大了,除了訂《學與玩》、《少男少女》、《演講與口才》等雜誌外,買書更成為一大樂事。每一年的春季和秋季書市,我們母子都會結伴而去,他選他的,我挑我的,或小有收穫,或滿載而歸,我們娘倆絕不虛此行。而買回書後我有時也顧不上看,就放到一邊,兒子卻不肯讓書閑置。直到今天,經常看到他坐在床上,伴著床頭燈夜讀。這時候我往往感慨:兒子那一肚子的「詞兒」就是這麼來的。

  說起他今天的工作,我常用「歪打正著」來形容。因為他當時以555分考進中國人民大學時,報的是法律專業,可是1996年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的錄取分數是歷年來最高的,他被調劑到了哲學系。從那一天起我就暗暗發愁,哲學專業今後能幹什麼呢?四年大學畢業他仍不甘心,又報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由於種種難以說清的原因(絕非單純成績問題),孩子落榜了。我還沒有從鬱悶中走出來呢,他卻毅然在網上投遞簡歷,參加賽迪廣告公司面試,一次成功,從此進入廣告界。三年來,孩子用他敏捷的思維,廣博的知識,流暢的文筆在耕耘,也在收穫。回頭細想,四年大學生活,他不僅在書中汲取了大量的營養,而且豐富的哲學思想又給他增添了幾分智慧。

  兒子不願我在書中寫他的成長過程、成長經歷,但是我說我必須寫,因為我寫的不是他,而是在寫我自己的成功經驗,這個成功就在於我培養了孩子從小讀書、愛書的好習慣,為他的成長和成功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我為此而自豪!個案二 不良習慣埋沒了高智商

  我這裡要說的是我剛剛送走的幾個畢業生。可以說他們給我留下了遺憾,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處傷痛。

  葛小剛,是初一下半學期從其他學校轉學過來的。分到我所帶班級之前,他以前的小 學同學先給我打預防針:「關老師,他來咱們班可糟透了。他上課特能鬧,老師根本管不了他。」得到這樣的信息,我趕快跑到教務處親自考察一下:好可愛的一個小男孩兒,白白胖胖,圓頭圓腦,見人就笑,那種聰明、智慧都寫在了臉上;考試的結果也不錯,尤其數學成績很突出。我毫不猶豫地收下了這名學生。當時也確實存有一份私心,收個學習好的,能提高班裡整體學習成績。兩年半的時間轉眼過去了。事實證明,他的確很聰明,如果測智商他肯定屬於高智商範圍的,而且所有任課老師,周圍同學也都認可這一點。他思維敏捷,做題速度快,數、理、化三科成績平時經常能夠名列前茅,家長和老師對他的期望值也很高。我在他初二結束時給他寫的評語是:「你是個極聰明的孩子,知道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你。但是你想過沒有,你最服眾的不是你白白胖胖的笑臉,更不是惡作劇時的壞模樣,而是你還不錯的學習成績。稍不留神,一旦掉下來,你的人緣兒可就丟了。何況離我對你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呢,努力吧!」

  初三第一學期結束,為了激勵他,我又精心為他設計了這樣一份評語(做成錄取通知書狀):

  姓名 葛小剛

  政治面目 共青團員(此時他還未入團)

  錄取學校 北京四中 北大附中 人大附中

  希望不要讓我失望哦!

  這兩個學期的兩份鑒定可以見證我的良苦用心吧。

  中考分數下來了,480分,連最低檔的區重點高中都沒戲。所有老師都詫異,所有同學都感到意外,我反而能坦然接受這個事實,而且認為在情理之中,說難聽點兒也叫咎由自取,因為這個孩子的不良習慣讓我傷透了腦筋。他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憾嚴重製約了他良好的智力條件,我使出渾身解數也沒有把他糾正過來,遭遇了我從教近30年很少有的失敗。列舉一二,您就會相信他得這個分數一點也不冤。

  不良習慣一:上課不聽講。正像他小學同學介紹的那樣,「上課鬧騰」。小學鬧騰了六年,上中學了仍一如既往,老師講新知識還能聽幾分鐘,只要他聽懂了,就開始接話茬、鬧笑話,由此還曾激起同學及家長們的公憤。我這個被同事們公認管理學生「招數」最多的班主任也束手無策,學校兩位主管校長親自出馬也無濟於事。再加上媽媽片面地認為「老師講得太容易了」,同意孩子「數學課不聽老師講,可以做自己的事」,於是導致孩子在基礎知識方面漏洞百出。

  不良習慣二:不愛讀書。爸爸媽媽都是知識分子,家裡藏書也不少,但從小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連語文課本都懶得看,作文水平完全不像讀初三的學生,語文成績一直偏差,中考120分滿分,他只考了87分,相當於一個中等偏下學生的成績,大大影響了中考總成績。

  不良習慣三:考場上從不認真檢查。由於他頭腦反應確實比較快,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中,尤其是理科,他做題的時間要比大多數同學少用起碼半個小時,如果他能夠充分利用這個時間對所做答案進行認真的審視和檢查,一定能發現問題,使答案更準確、更完善,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他沒有這樣的好習慣,而是習慣於只要一做完,就把試卷往旁邊一推或一扣,東張西望,無所事事,看沒人理他就該鬧出各種動靜來。可是分數一出來准傻眼,他丟的分,錯的題往往都是最簡單的,大多數同學都不會做錯的。

  不要再多,就這三種壞習慣,對於學習成績來說,哪一個都是致命的。顯然這個學生中考成績不理想,是非智力因素作用的結果,是從小養成的不良習慣埋沒了他的高智商。他畢竟是我的學生,是我十分喜歡的學生,是我滿懷期望的學生,我無意貶低他,謹希望他升入高中後糾正自身的壞習慣,調整自己在意志、情感、品格、態度等各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調動和發掘智力上的優勢,讓二者協調發展,完美結合,成才——沒問題!

  類似這種智商不低,由於行為習慣不好而影響了學習、影響了成績,甚至影響了成長與進步的孩子不在少數。如果讓班主任扳著手指頭數一數,每班也能數出十幾個來。老師們經常在感嘆某些學生的「聰明反被聰明誤」,實際上不都是像上面所說的學生那樣,先天的聰明才智被後天養成的壞習慣埋沒了呀。真的有些看起來挺聰明的孩子,上學來今天忘記帶書,明天忘記帶本,沒有整理書包、文具的習慣;有的上三年初中沒用尺子畫過圖,嫌麻煩;有的做數學沒有中間過程或缺步驟,缺少嚴謹的學習習慣;有的一個學期下來沒有一個完整的作業本,三天一扔,兩天一換,不但養成了大手大腳的壞習慣,還以此來逃避認真改錯題的好習慣。好習慣難培養,而壞習慣還一學就會,聽著音樂寫作業,上課咬手指甲,還有近幾年在中學生中風糜的「轉筆」技巧(上課、寫作業甚至考場上,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轉筆)等等,家長沒有意識到,在不經意間孩子智商上的那點優勢也就起不了多大作用了。

  雖然說目前全社會對素質教育的呼聲甚高,但時至今日,只能說我們仍然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型期。有些老師發牢騷說:素質教育是形式,應試教育是實質;素質教育是皮兒,應試教育是餡兒。雖然這種說法不是很準確,但是有中考、高考制約,老師、學生、家長不得不圍著成績轉,分數和排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並沒有淡出。剛剛結束的中考,分數偏低的學生就有可能因為沒有學上而成為社會青年。雖然近幾年出了幾個中途輟學,或不讀大學的少年作家,但那只是特例,就像不能人人都成為陳景潤一樣。所以今天的家長過分看重分數固然不對,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不現實,因此我認為家長目前十分有必要補上這一課:認識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兩大決定性因素——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在孩子學習活動中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中所包含的每一個成分,都是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去逐步培養的。

  看看下面這些格言或者名言,它們道出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勤能補拙

  敢拼才能贏

  信念能開拓勝利之路

  大勝靠德,小勝靠智

  態度決定一切

  這其中的「虛心」與「驕傲」、「勤」、「拼」、「信念」、「德」、「態度」不都是非智力因素所含有的成分嗎?二 習慣、性格與命運

  要說起今天的家長可是真夠累的。先不說在事業上的拼搏,在商場上的競爭,就是在自身的學業上,都四五十歲的人了,也個個不甘落後。在我接觸的眾多家長中,有著學士、碩士乃至博士學位的人逐年增多,而沒有達到這麼高層次的家長們,已經過了而立之年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著更高的目標,進修專科的、專科續本的、學英語的、考計算機的、考會計 師證的,等等,真的是很不容易。而往往是家長越要強,對孩子的學習態度、吃苦精神、學習效果越不滿意。於是我經常聽到家長們如出一轍的抱怨:「我都這歲數了還學呢,他怎麼就不懂得學呢?」於是為了讓孩子能「懂得學」,家長們絞盡腦汁為他們創造最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擇校、請家教、上各類輔導班或提高班(我最新調查的數字表明,暑假期間初中生上補習班、提高班或請家教的人數幾乎達到了100%)。當然這些都要以家長拚命掙錢,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作為物質保障。如此這般,家長能不累嗎?但我卻以為,家長們累固然值得同情,而累了半天不見效果卻是可悲的。問題的癥結何在?拋開太多的社會因素不說,單從家長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家長們累得不是地方,換句話說,沒有抓住家庭教育的要點——從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入手,忽視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和培養。家長們一味地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急於求成,甚至拔苗助長,不但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前途與命運。就在我寫這段文字的當天(2004年7月24日)中央電視台《藝術人生》節目嘉賓、作家張賢亮在回答主持人朱軍提問「為什麼能夠既成為著名作家,又成為成功商人」時,說了一句話,我當即就找紙筆記錄了下來,他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太唯物了。」——這可是一位成功人士的深刻體會啊!

 個案一 瘋狂的「神童計劃」

  這是《現代家庭報》第1006期《家教》版的一篇自述文章。作者是懷著反省與悔恨的心情寫下的。我先摘錄文章的一小段,了解一下作者的教子初衷:「1995年,43歲再婚的我有了一個漂亮的兒子。想著自己碌碌無為的一生,我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把兒子培養成才。」隨後這位父親就開始實施自己的「育才」計劃:襁褓中就給他朗誦詩歌、讀英語、念數 字,灌輸各種知識;3歲時開始教小學課程,每天6點被叫醒,1個小時早讀,8點半正式上課,晚上請了一位大學生教英語;同時還將孩子送到少年宮學習書法和繪畫。在這期間父子的一段對話令人心酸:

  兒子:「爸爸,一休哥是誰呀,我怎麼沒學過?」

  父親:「兒子,我們和其他小朋友不同,他們就知道看電視,他們知道一休哥是誰,但不知道方程式怎麼列。」

  兒子:「我想一休哥一定比方程式好玩,那麼多小朋友都知道。」

  父親:「兒子,你長大了就理解爸爸了。」

  這位父親為了不讓其他小朋友影響兒子而盡量避免兒子和小朋友接觸。

  就這樣,孩子在「煉獄」中過了四年,7歲生日剛過,行為就出現了異常:不會玩兒,發獃的時間越來越長,話越來越少,隨後就是撕書,把書撕成碎片……心理醫生確定孩子患有心理疾病。這時候這位制定瘋狂的「神童計劃」的瘋狂父親才發出「我不要神童,我只要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的吶喊。看完這篇文章後,我很替這無辜的孩子憂慮,因為他的父親絕不僅僅害了他四年,誰能保證他的心理、性格、甚至將來的前途與命運沒有埋藏下隱患呢? 個案二 讓我至今還在揪著心的學生   我所帶過的班級在校友錄上都有自己的網頁。有時間我會上去瀏覽一下,看看同學們的留言,看看班級相冊裡面的照片,了解一下分散在四面八方的孩子們的近況,這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樂。有一天,在比較早期的一個班級中看到這樣一段留言:我是××,我想關老師了,咱們元旦聚一聚,我的手機號碼是××××。我的心一下子激動起來,這是一個近10 年沒有見過面的學生,而且在當時是個名副其實的差生,以致於在寫畢業鑒定時我無從下筆,同學們調侃說:「您就給他寫上課睡覺不打呼嚕吧。」可是今天,他在校友錄上留言「想關老師」,對我是一種不小的觸動,難道真的應驗了許多老師得出的結論:越是上學時學習不好,表現差,挨批評最多的學生,長大後越能想起老師。我立即按他留的手機號給他打了過去,聊了一會兒,他表示會抽時間來看我。在期待他的日子裡,我腦海中不斷在猜測和想像,今天的××後來又上學了沒有?他現在在從事什麼工作?是不是事業有成了?2003年9月29日,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天,他提了一個大大的果籃到學校來看我。我在感動之餘又有幾分失望,從外觀上看,他還是那麼胖,還是那麼懶散甚至有點落魄。從交談中得知,他初中勉強畢業後至今沒有再讀過書,也沒有正經職業,沒有固定收入。借錢買了輛車「替別人送送貨,最遠跑過西藏」。聽到這一番話我心頭不免一驚,我很擔心他替別人運送違法違禁的物品。送走他後我陷入了沉思,他三年初中學習生活的片段又在我腦海中重現: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睡覺,不完成作業,幾乎沒有及格的成績。那時候政治還是中考科目,我希望他能儘可能地多得幾分,於是「求」他問答題千萬別留空白,根據理解去寫,有字老師就好給分。沒想到收上試卷一看,他在問題的答題處把他兩個字的名字××,寫了好幾十遍,讓我哭笑不得。他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不洗澡,身上散發著一股難聞的氣味,沒有勞動的習慣,不肯為集體出力,每周輪一次值日都要逃掉。就在初中畢業前夕,由於原計劃的一次班級活動取消了,同學們交過的30元錢要退還給大家,他居然在沒交錢的情況下從班長手裡冒領了一份,我找他要回後,他在教室黑板上留下一行字:關老師王八蛋。我沒有計較,在他沒有拿到初中畢業證(因為分數實在太低了),又想去找一份工作時,我去找學校領導,為他「求得」了一張畢業證書。因為從心裡來講,我希望他好,希望他有美好的前途。但是今天看來,他從小養成的多種不良習慣,鑄就了他懶惰、不求上進的性格,也決定了他28歲了還碌碌無為,一事無成,甚至連個人生活還沒有一個穩定可靠的保證。他的前途令我揪心。個案三 機會在一瞬間消失

  下面記錄的兩段小材料,不是我的親身經歷,是我在報刊雜誌上看到的,給我的印象很深。它們都從不同角度說明了習慣與命運的緊密聯繫。

  其一,一位國有企業廠長,在企業並不景氣的情況下,接到了一筆國外訂單,價值60 0萬元,全廠職工聞訊歡欣鼓舞,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盼到談判那一天,廠長與外商談判十分順利,眼看時已過午,廠長熱情地邀請外商共進午餐,然後再正式簽訂合同,大功即將告成。可就在去餐廳的路上,這位廠長嗓子發癢,「啪!」一口痰吐在了地上。外商見狀立即止步,表示合同不簽了,結束這還沒有開始的合作,原因是連廠長都不愛惜自己工廠的環境,外商懷疑這種企業領導人帶領下的職工素質。看起來外商似乎有點吹毛求疵,小題大作,但是作為我們自己來講必須反省的是,這一悲劇的製造者不是對方,而是本應具有較高素質的廠長。表面看是他的一口痰,實質上是他的一種壞習慣,而且是我們很多人不以為然、司空見慣的惡習,毀掉了一筆可觀的生意,讓全廠職工的希望變為失望,也使這位廠長錯過了一次成功的機會。成敗也許就是一瞬間。

  其二,一個大型外資企業要招聘部門經理。除了高學歷的要求外,對應聘者的英語水平、應變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等等人力資源部門都一一進行了考察,能夠闖進最後一關的只剩下了4位,應該說個個是精英了。最後一關是公司總經理親自面試,4位小夥子準時到位,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總經理到來後掃視了大家一眼,4位先後自報家門。突然電話鈴響,總經理拿起電話聽了一下,然後滿懷歉意地說:「對不起,我有急事先出去一下,請等10分鐘。」隨著厚重的大門的關閉,一個小夥子率先站起來,走到碩大的老闆台邊,其他三位也相繼走了過去,四個人你翻看枱曆上的記事,我翻翻老闆的文件夾,他坐在老闆椅上體驗了一下……大家誰也沒閑著。10分鐘剛到,總經理回來了,進門就宣布:「面試已經結束,很遺憾,你們都沒有被錄取。」四位躊躇滿志的年輕人大惑不解:「面試還沒有開始呢?」總經理說:「我離開10分鐘,你們的表現就是我對你們的考察,本公司不能錄用隨意翻看別人東西的人,這是一種極不好的習慣。」四個人同時失去了一個大展宏圖的機會。有人會說,這是年輕人的一時疏忽,或者說年輕人不拘小節。我不贊同這種看法,我認為這就是在習慣養成方面的一個漏洞。不過我倒是相信,錯過了一次機會,接受了一個教訓,收穫了一種好習慣,今後一定還會有更好的機會眷顧這些優秀的年輕人。

  現在,國內外專家關於習慣、性格與命運的觀點,論證、專著越來越多,而且基本觀點都是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經過不斷學習和研究,越來越認同這種觀點,但是畢竟自己手頭缺少第一手材料作為佐證(我會繼續搜集和探討)。根據我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水平,我可以作出的判斷是:

  良好習慣助你成功,

  不良習慣為成功設置障礙,

  習慣的不斷強化逐漸演變為性格,

  性格對事業的成敗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三 把握人生,從習慣入手

  因工作關係,二十幾年一直少不了和家長打交道。我有一個感覺就是今天的家長和十年、二十年前相比,對孩子的期望值越來越高。家長們也有著很充分的理由:今後沒有高學歷在社會上就立不住腳,就沒有地位;沒有一技之長在社會上就吃不開。於是乎,《哈佛女孩劉亦婷》一出版,便在家長中掀起一股「劉亦婷熱」,他們恨不得自己的孩子也能成為哈 佛男孩或者牛津女孩,最不濟也要成為清華男孩或者北大女孩(其實在很大成分上是在滿足家長的虛榮心)。看影視明星出人頭地,風光無限,於是家長陪著孩子擠破了電影學院等藝術院校的大門。這幾年足球運動員又出風頭又掙大錢,馬上就有家長「從娃娃抓起」,期盼著也能培養出一個球星。而多數家長還是從戰略目標出發,讓孩子「全面」發展,除了正常的學校學習以外,在校外數學學奧數,英語學劍橋;學書法、學繪畫、學樂器;學游泳、學體操、學跆拳道。孩子們豈止有一技之長,簡直就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家長們真是在用自己的一片苦心,為孩子鋪就成才之路。有許多家長在與我交談中明明白白地表示:不指望孩子成什麼才、成什麼家,只希望他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能自己養活自己就行了。雖然看起來對孩子期望值不高,但不難看出是家長們對孩子「不是那個材料」的一種無奈,其實「望子成龍」永遠是所有為人父母者的希冀。

  希望孩子出類拔萃,盼望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都不是過錯,都是家長美好的願望。但我以為憑藉一技之長,尤其是文體方面的一技之長能夠享用終生的,畢竟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而隨著我們國家的富強、繁榮和不斷發展,教育事業的發展也必將增速,現在家長們集中關注的升高中、考大學將越來越不是什麼難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終將被打破。據報載,北京有望在四年內普及高中教育。這對於在重壓下的學生和為了孩子費盡心血的家長們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喜訊。可是孩子讀了高中、上了大學,就一定能夠成才嗎?家長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嗎?不一定!因為比起求得一紙文憑,教會孩子做人,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更有難度,也更為重要。下面所舉事例就是最好的說明。

  清華學子劉海洋用硫酸潑黑熊,有才無德。

  雲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對同宿舍同學痛下毒手,連害四命,居然還冷靜地把屍體碼放在衣櫃里,實屬有才而無人性。

  首都經貿大學學生付強,為報復宿舍管理員放火燒宿舍。他的律師指出:在應試教育下長大的付強缺乏安全意識和法制觀念。

  洛陽工學院碩士研究生金繼新,就為一門數理統計需要重修,遷怒於自己的恩師,用水果刀把夏蓓蕾老師扎傷。據說「他具有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屬偏執型人格障礙」。

  就在今年5月16日,江西醫學院2000級在校大學生,手持水果刀在南昌市中心,1小時內連刺7人,造成2死5傷的慘劇。

  ……

  這種案例時常見諸報端,還是不要過多列舉了。這都屬於比較極端的個案。還有大學生跳樓等自殺事件時有發生, 女大學生當三陪小姐等等。至於說影視歌星吸毒、鬥毆、搞

同性戀,運動員違規泡吧、服用興奮劑、足球運動員參與 賭球等演技高而素質低的種種表現就不屑一提了。

  多年來我向學生及家長們力推我的教育理念:「人才」二字人在先,要成才先做人。做人看起來是個大題目,實際上對於每一個家庭來說,就是從培養孩子的每一個良好習慣入手,或者從糾正孩子每一個不良習慣做起。

  我案頭有一本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成就一生好習慣》——培養孩子好習慣的做法,的確是一本好書。作者把孩子應該具備的良好習慣及培養方法一一列舉,面面俱到。家長如果能從孩子呀呀學語時就參考此書,肯定受益。但是根據多年的教育實踐,我建議家長們對於剛剛升入初中,即將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重點培養三大習慣:誠信、讀書、守時。我的理由有三:

  一、孩子從小學升入中學,換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再不好的孩子這時候也會萌生「改過自新」的願望,不希望新老師、新同學再發現和抓住自己以往的過錯,這是鼓勵孩子進步的絕好契機。

  二、「誠信」是做人之本,「讀書」可以提高修養,「守時」是規範一個人行為的基本要求,而這三個方面都做好了,自然就會促成了其他許多的好習慣。

  三、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塑性相當強,此時不塑更待何時。

說誠信

  誠信,這是今天中國社會的熱門話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凸顯出來的對人的基本要求。毫不隱諱地說,今天所以大張旗鼓地宣傳、提倡、落實誠信,恰恰是因為社會上違背誠信原則的人和事太多了,以至於影響了我們的孩子們。

  表現一:撒謊。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在童年和少年時代曾把撒謊看作天大的恥辱,可是今天我卻發現孩子們撒謊已經具有了普遍性。有些家長承認孩子染上了這種惡習並十分頭疼,曾經就有一位媽媽為自己女兒的謊話張口就來而找我諮詢,探究原因,尋求解決辦法;也有不少家長過分輕信孩子的謊言而堅信自己孩子的「誠實」。

  表現二:考試作弊。這是目前在學校這個環境中最為盛行的不誠信的表現。從小學到初中,從高中到大學,甚至研究生考試和 成人高考,作弊人數有增無減,作弊手段日益高超,中、小學生們偷看鄰桌一眼,夾帶個把小紙條,純屬小兒科,孩子們幾乎已經沒有了內疚感。

  表現三:塗改成績。改分是現在中、小學生慣用的伎倆,分為幾種情況:一是糊弄家長,試捲髮下來,或期末成績冊要帶回家了,採取各種手段把不好的分數提高個10分、8分的,讓家長高興,起碼不至於挨罵。至於讓家長戳穿或老師發現,到時候再想辦法敷衍,反正是過一時算一時,顧不了那麼多。二是欺騙老師,每次考試老師批改完的試捲髮下去,總會有人在錯題上做手腳,然後要求老師給改分,哪怕是能加上1分,能湊個及格,也要去做。

  表現四:在時間上打折扣,鑽空子。下午4點多鐘放學了,6、7點鐘才回家,明明是上網吧玩遊戲去了,回家告訴父母老師補課了。就在前不久,我帶領初三年級學生參加體育中考,乘坐大轎車把學生送回學校的時間是中午11點40分,到下午4點多鐘一女生家長打電話找我,詢問下午學校有沒有補課,孩子到現在未歸。我亦愕然,知道事情不妙。到晚上8點多鐘回家,那位學生編了一通謊言,家長深信不疑,反過來打電話安慰我:「關老師,您放心吧,沒事,我都問清楚了,是七八個女生在一起。」我心中不免可憐這位家長,女兒是約了一個男生單獨行動,卻輕易騙過了為她揪心了一下午的媽媽。

  孩子們的不誠實確實到了非糾正不可的地步了,一個沒有誠信的人,即使有再多的學識,再高的學歷,將來也不會被社會所接納,甚至有可能自毀前程。其實據我了解,家長們對這種種現象深惡痛絕,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誠實守信,弄不明白孩子們怎麼沾染上的這些壞毛病。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話,我的看法是:一、跟大人學來的,二、環境逼出來的(當然我不否認還有其他原因,但這兩點我有根有據)。

  我的一個學生說話嘴巴不幹凈,總帶髒字。老師要求並幫助他改,他理直氣壯地說:「您先把我爸管好了,我就改。」看看,家長在和孩子犯同樣的錯誤,而且孩子的錯肯定是從家長那兒模仿來的,在寬容大人的前提下我們如何去要求孩子?情同此理,今天我們成年人的不誠信作為遠比孩子們嚴重得多,且不說這種榜樣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有多大,有些家長確實是「教唆」孩子違背誠信,自己卻渾然不知。例如,當老師的都有這樣的體會,有些經常遲到的學生,拿著家長的說明或者假條到校,遲到理由往往是:今天早晨突然頭暈,或頭疼,或肚子疼等等。學生遲到一般也就晚到個四五分鐘,憑直覺老師就能判斷出它的真實性:大多數都是起晚了,家長怕孩子挨批評,於是寫一張假假條,替孩子撒個謊。更有甚者,我剛剛送走的一個學習非常優秀的畢業生,初一、初二兩學年無數次遲到,為此班主任沒少做工作,因為他直接影響了班集體的榮譽。不曾想孩子道出的實情是:媽媽為了讓他多睡會兒,每天把鬧鐘撥慢15分鐘,先「好心」地欺騙了孩子,再找各種借口欺騙老師。還有的家長為孩子不完成作業寫假條,為不參加集體活動寫假條,和孩子一起編造謊言應對老師。

  今年五一有7天長假,我為初一年級同學設計了一項活動,叫作「自立,我能行」。要求每個同學用50元錢為爸爸媽媽做一頓飯。我的要求很具體,從採購開始,到自己動手做,米飯、肉炒豆角、素炒土豆絲、西紅柿湯,由家長指導,但不能動手幫忙,然後家長負責按項目計時打分,學生自己記錄下操作過程。這本是鍛煉學生動手能力的一個很好機會,但把預先發下的表格收上來一看,我的感覺是尷尬、失望、悲哀。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孩子並沒有按要求去做,只是家長在表格上畫了個√,然後每一項都打了20分(滿分)。我的一片良苦用心被家長糟蹋了。孩子失去一次鍛煉的機會事小,家長這種善意的欺騙,不是在教壞孩子嗎?我不想指責家長,只是想提醒您,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一定要做到「正人先正己」,儘管這個「人」只不過是個孩子。

  2004年7月20日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節目臨近尾聲時,柳州鐵路公安處民警楊順德的女兒楊楨貞的一番話發人深省:

  「對於我,爸爸曾滿懷愧疚地說過,多年來他只忙於工作,為我付出的太少太少。為什麼要這樣想呢?我真的從來沒有這樣的感覺,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因為我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都伴隨著他直接或間接的積極影響。我在家養成了長時間安靜地坐在書桌前學習的習慣,是因為身旁的爸爸那股專註的讀書寫字的勁兒,讓我不好意思開小差;一進高中我就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通過不懈努力被較早地批准為學生黨員,是因為從小受到爸爸的共產主義信仰和社會責任感的熏陶;我在大學裡勤工儉學,去年聖誕節把攢下的第一筆家教收入500元寄回了家,是因為從小就對自己許諾要做個像爸爸那樣孝順的孩子。如果說我對爸爸有什麼要求的話,那就是希望他能好好保重身體,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爸爸的健康和快樂。」

  這一期節目的題目是《誰能把孩子帶出網吧》,我沒有從頭看,但是最後讓我感動的,就是這位楊警官在為他人的孩子忙碌時,好像忽視了對自己女兒的教育,實際上他的行為,他的以身作則是最高層次的教育。

  另外,作為老師,我們認為孩子在上學期間遲到、缺作業等等行為屬於正常範圍內的過錯,家長如果不為孩子作偽證,就讓老師批評,甚至懲罰了他,讓他為自己的過錯付出點代價,未必就是壞事。而家長在這個時候對孩子施以「愛心」,用不恰當的方式袒護孩子,您卻在給孩子充當不誠實的榜樣。

  孩子的不誠信一方面是跟大人學來的,另一方面也有的是被大人逼出來的。實事求是地說,今天的孩子雖說物質生活夠豐富,不能算不幸福,但是學業負擔以及精神和心理上的壓力確實超出了他們這個年齡所能承受的範圍。怎麼辦呢?畢竟是孩子,他們就要開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鑽老師和家長的空子,能多玩就多玩一會兒,能偷懶就偷點懶,能少挨老師的批評,能少挨家長的罵……那就只有撒謊,時間一長也就習慣成自然了。

  說到家長「逼」孩子,我也為家長們叫屈。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疼還疼不過來呢,幹嘛要跟孩子們較勁?這一個「逼」字裡面又包含了多少無奈,作為矛盾漩渦中的老師與家長不也是苦衷多多嗎?

  一次,一位年輕班主任向我抱怨一位學生家長,緣由是老師看好這個學習不錯、很精幹的小男孩,讓他在班委會中擔任職務,卻遭到家長的反對。作為年級組長,我當然對家長的這種態度不能認同。於是在一次家長會上我便對這件事提出了質疑,並自覺理直氣壯。沒曾想,這位家長十分坦誠,主動打電話給我,承認「您批評的那位家長就是我」,而且很坦率地亮明自己的觀點:孩子浮躁,成績並不理想,不管怎麼說最終還是得拿分數來說話,竟然說得我也無言以對。因為家長肯花高價讓孩子上我們這種民辦學校,畢竟是沖著「考上好高中」來的,當個小幹部多多少少要分散一些精力,花費一些時間,難免對個人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影響,家長的這種「現實」也不無道理啊!

  至於素質教育,做人教育,雖然說起來是今天教育的主旋律,但是中考、高考還不是以分數定終身嗎?《現代教育報》曾以「該不該按分數排名」進行討論,正方、反方都振振有詞,各說各的道理。據說某省教育主管部門還出了文件,對於敢頂風違紀,給學生排名的學校領導、老師以處罰。看完上述這些討論和報道後,我不禁想問:到底是誰在給學生排隊?是老師?是年級?是學校?作為多年的班主任、年級組長,我不否認我們每次期末大考後肯定排隊,甚至一些主科老師在平時的小測驗後都「習慣性」地把學生所得分數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一遍。但是我們給一個班的學生排隊,給一個年級的學生排隊,不是緣於中考從高分到低分錄取——全北京市範圍內的大排隊;高考從高分到低分錄取——全國範圍的學生大排隊嗎?沒有這帶有權威性的大排隊,何來一校、一年級、一班的小排隊?所以我的感覺(不知這種感覺是否正確)是:中考、高考的大環境在「逼」學校,學校在「逼」老師,老師在「逼」學生和家長,家長只能「逼」孩子。那麼在這整個鏈條中的一頭一尾,不就是「應試教育與學生學習」之間的矛盾嗎?素質教育的口號也喊了不少年了,起碼中學生的學習負擔沒有實質上的減輕。在社會大環境和形勢的逼迫下,自覺的孩子再逼一逼自己,不自覺的孩子也就逐漸練就了「撒謊」的本事,躲過一時是一時,應付一天是一天,得過且過——這也算是孩子們的一種反抗形式吧!說讀書

  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受益終生——這是我的切身體會,也是我教子的成功之處。

  我成長的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化生活沒有今天這樣豐富多彩,那時候在學習之餘看課外書是我的一大樂事。我永遠都會記得我在小學四年級看的第一本小說《林海雪原》, 以後就一發不可收拾,《苦菜花》、《平原槍聲》、《牛氓》、《葉爾紹夫兄弟》……一本接一本,到上初中時開始涉獵中外名著,「文化大革命」中閑賦在家更是到處借書,甚至偷看了當時的禁書《三家巷》、《苦鬥》等。而這些讀書的經歷為我三十多歲考大學和以後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都作了很好的鋪墊。就是今天我敢於拿起筆來完成自己出書的夢想,也得益於多年來讀書的好習慣。

  說到教子的成功,我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寫到「讀書的習慣成就了我的兒子」,在此不再重複。對於孩子來說,多讀書、讀好書肯定也是每一個家長所希望的,但是不容樂觀的現狀是,喜愛讀書,有良好讀書習慣的孩子真是少之又少。就我曾教過的初、高中學生來說,以書為友者少,寫作困難者多;讀過中外名著者少,看卡通漫畫者多;看小說的少,看時尚雜誌的多;家長們關心孩子中文水平的少,重視孩子英語成績的多。二十多年與孩子們相伴,我深切地感到他們的文學素養在退化,甚至出現了理科非常優秀的中學生讀不懂數學題、物理題的現象。說起孩子們不愛讀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能單純從孩子身上追根溯源。整個社會人們心態的浮躁,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孩子;家長不讀書,業餘時間打撲克、玩 麻將、看電視,沒給孩子作出榜樣;文化文藝生活的豐富擠佔了孩子們看書的時間;網路和電視使孩子們獲得信息的速度要比讀書快;大量國外卡通漫畫看起來輕鬆愉快不費腦子……原因多是客觀存在,但這些不讀書的理由都是可以避免的。家長如果真的認識到孩子多看書對於成長的意義,真的想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即使孩子已經十一二歲了,也還來得及,教您幾招,不妨一試:

  第一招,有準備地坐下來,和孩子談談自己對讀書的認識過程,檢討自己過去對讀書不夠重視,以後下決心要和孩子一起讀書。(也許孩子沒聽進去,沒關係,說,只不過是個開場白,關鍵是在後面的做。)

  第二招,家長以身作則,靜下心來讀書看報,給孩子造就一種學習的氛圍。(這時候家長千萬不要再多說什麼,只管堅持做下去。)

  第三招,陪孩子轉書店、逛書市。也許這種要求一開始會遭到孩子的抵觸,但您只要能把孩子「引誘」進去,他逐漸就會受到感染。如北京圖書大廈這種大型書店,每年在勞動人民文化宮或地壇舉辦的大型書市等等,一定要多去、常去、反覆去,不斷強化這種氛圍對孩子感官的衝擊,就會使他形成興趣。

  第四招,從書市、書店回來要有收穫(家長一定要捨得投資)。讓孩子自己選擇,也許他的選擇不符合家長的初衷和意願。先不要著急,慢慢再指導並改變他,孩子只要肯看,就不會白買。

  第五招,要求孩子(注意,這裡是要求,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讀書。可以首先選擇一些故事性強的如《西遊記》、《海底兩萬里》、《福爾摩斯探案集》等,孩子很有可能一開始看不進去,給他做一點點量上的規定,比如說今天只看20頁就算完成任務,看完後給爸爸或者媽媽簡單敘述一下故事情節(一定要注意及時表揚鼓勵),然後逐日增加,循序漸進,只要堅持下去,肯定見效果。當然這需要家長的嚴格、執著與耐心。(其實在我所支的這五招中,最難做到的是第二招——家長的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容易,要求自己可就難了。)

  其實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愛書看書的良好習慣,哪用得著費這麼大勁。但是我聽到了太多太多家長向我訴說「孩子就是不愛看書」。如果家長打心眼兒里真的著急了,那您就得下定決心,付諸行動,表率、引導、鼓勵、強制結合起來,一步一步把孩子領進書的殿堂。提高孩子的文化教養和內在素質在此一舉。

  說守時

  遵守時間,對自己來說是一種好習慣,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是一種禮貌和信用。總之,守時與否體現了一個人基本素質,不可小視。

  從古到今,關於時間的重要性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有諸多說法: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

  浪費別人的時間就等於圖財害命。

  ……

  但大多是從珍惜時間的角度對人們的種種提示,而遵守時間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或者認為是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所以才出現了家長故意把表撥慢讓孩子遲到的現象。作為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經常遲到的同學總是那幾個,大多數人一般不遲到。許多同學六年初中、高中下來從來不遲到,這不就是一種習慣嗎?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那些經常遲到的同學每天早晨手忙腳亂的情景,這和家長沒關係嗎?無論孩子或家長,能否從下列表現中找一找自己的影子,藉此來判別一下自己是不是一個沒有時間觀念,不守時的人:

  A.上學(上班)經常遲到。

  B.不遲到,但總是慌慌張張踩著鈴聲進門。

  C.與朋友、同學、同事約會大部分時間是別人等自己。

  D.學校組織集體活動,經常是同學們集合好了你才來。

  E.隨團旅遊(或學校組織春遊、秋遊)分散活動後,不能按規定時間到達集合地點。

  F.向家長保證上網不超過兩個小時,但一般都會超過規定時間。

  G.絕大多數同學兩個小時能完成的作業,經常要磨蹭三四個小時。

  H.課間十分鐘休息,經常是先玩夠了再匆匆忙忙跑去上廁所,甚至耽誤下一節課。

  以上幾種表現只是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如果在你身上時有發生的話,我就毫不客氣地告訴你:你是一個缺少時間觀念的人,你是一個不遵守時間的人。這種惡習不改,就會影響團隊合作,會招致別人的反感,會失去很多成功的機會,對事業、對個人發展都有百害而無一利。尤其對於今天的孩子們來說,未來的競爭既是全方位的,又是具體到每一個細節的,不容你有這樣那樣的不良習慣。今天在中國境內的一些大跨國公司像殼牌、寶潔、諾基亞等在招聘人才時,就十分重視對應聘者時間觀念的考察。作為家長要為孩子的將來負責,就不可忽視這些看起來似乎不重要的「小毛病」。

  您也不妨一試:

  像培養讀書習慣一樣,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明顯感覺到您的惜時、守時,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強化時間概念,例如經常說:「刷牙一般用3分鐘」,「半個小時之內我要讓你吃上飯」,「今天的作業爭取9點以前做完,然後我和你一起看NBA」,「打一個小時籃球啊,自己掌握好時間,超了從下次打球時間裡扣」。注意,這種強化必須是正面的、積極的,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增強時間觀念,逐漸也就「習慣成自然」了。

  再次,要糾正孩子不守時的壞習慣,也需要適當採取一些強制措施。但家長要做到不急不惱,要有和藹的態度,嚴格的措施。例如,有些孩子早晨賴床,怎麼叫就是賴著不起,家長每天早上是連喊帶叫,連拉帶拽,甚至上中學了還要抱起來。好不容易起來了,不是顧不上吃飯,就是忘了帶作業,還時不時遲到,挨老師罵,其實這都是家長慣出來的。我的建議是,您給他買一個鬧鐘,鄭重其事地向他交代清楚:從明天開始我再不負責「叫起」了,只負責按時把早餐準備好,而且要求你必須吃(因為我不能白做),你遲到就讓老師對付你,我不管了。我曾經教給家長這麼做,效果非常好,家長都奇怪「我不叫他了,他每天自己想著上鬧鐘,鈴一響頂多磨上兩分鐘,自己就起來了」。家長不懂,這恰恰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獨立與依賴兼而有之,你不讓我獨立我就依賴,就耍賴;讓我獨立了,我能行!

  再例如現在有的孩子寫作業磨蹭,耗時間。我在我校初一兩個班做過統計,學生一般都能在9點鐘前後完成作業,上床睡覺。但居然有的家長反映作業太多,孩子要寫到十一二點。經過調查,實際情況是這些孩子不抓緊時間,先玩後學,主要是等家長下班回來學給家長看;或者邊玩邊學,已經養成了不專心學習的壞習慣;還有的就是故意耗時間,以免家長再額外給加作業。我的學生劉川就讓自己的這種「磨」和「耗」給害苦了。一篇作文課堂上40分鐘他能完成,回到家裡寫,兩個小時也不一定能寫完。我在他上初一時就注意到這個問題,給他寫的評語是:「高高大大的男孩子,不急不火的慢性子,品行端正,樂於助人,老師越來越喜歡你。慢,是你學習中的致命弱點,磨掉了太多的時間,比其他同學做題少,看書少,休息少,你不覺得吃虧嗎?提高效率一定會提高學習成績,希望你像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我要求他媽媽配合我,寫作業時在他面前放一個鬧鐘,要求他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否則就不讓寫了,讓老師批評處理。家長反映不錯,見點效果。可惜家長不能堅持用這樣的方法要求和督促孩子,使得他的不良習慣還是佔了上風。三年後中考成績很不理想。劉川是個好孩子,但是每人一天只有24小時,他卻需要48小時甚至更多才能做好別人一天所做的事,時間對每一個人是絕對公平的。

  我在這裡喋喋不休地講了誠信、讀書、守時三種良好習慣的養成,可能有人會質疑,還有那麼多需要提倡的好習慣就不該培養嗎?像認真聽講的習慣、幫助他人的習慣、講究衛生的習慣、自覺學習的習慣等等。我肯定地回答,都要,好習慣多多益善,但都需要從小培養,我所針對的是即將從少年步入青年的孩子,在這階段好的習慣已經形成,有些壞習慣也已經附著在這些孩子及其家長們的日常行為中了。尤其咱們中國的家長有一個特點,就是怕別人批評自己的孩子,聽到外人說自己孩子的不是就大為光火,可是自己數落起孩子的缺點時又會滔滔不絕,把孩子說得一無是處,好像渾身都是毛病。因此不能急於求成,有重點地培養良好習慣或糾正不良習慣,才有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結束語

  「為了他(她)我能做的都做了,以後不落埋怨,不留遺憾,至於孩子自己做得怎麼樣,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這是這幾天我聽得比較多的一番話,因為就在昨天(2004年7月30日),中考錄取工作結束了,心急如焚的家長和學生們網上查、電話問,基本都知道了自己的去向。當然喜和憂也就接踵而至,考上理想高中的喜形於色,不滿意的甚至於落榜的不僅僅 是鬱悶,更主要的是考慮下一步該怎麼走,如何去面對現實,彌補已經出現的遺憾。這時候考試不理想的孩子個個都像霜打了的茄子——蔫了,因為沒考好,理虧了;而家長們則一托關係二花錢,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有高中上。教育投資對這部分家長來說寄託了希望也包含了些許無奈。我為我校剛剛畢業的一些學生算了一筆流水賬:

  初中三年 3.9萬元(含學費、雜費、書費等)

  三年中 周六、周日各種補課班提高班(家教)約1萬元

  高中 擇校費3萬元(這還得在允許擇校的分數範圍內,否則費用更高)

  高中三年學雜費、書本費、節假日上課費等近1萬元

  高中期間如果繼續請家教或上各類輔導班大約需2萬元

  這樣粗略統計,初中、高中六年下來單純花在教育上的費用就要突破10萬元。也許對於今天的一些家庭來說這筆錢不算什麼,完全能夠承受。但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些錢能買來什麼?能不能買來孩子的美好前途,能不能實現家長的期望,哪怕能喚起孩子自強的動力?我目睹的結果基本都是否定的。因為這裡面有兩個難以克服的因素:其一,孩子從小到大,你大方地給他花錢花慣了,孩子就把花家長的錢看成是理所當然。儘管他在一瞬間會覺得幾萬元錢上學貴了點兒,心中掠過一絲不安,但很快就過去了,孩子的潛意識中覺得「你就應該給我花這筆錢」。眼前就有一例:剛畢業的一個男生,由於重理輕文,努力不夠,中考成績不理想,沒有被理想的高中錄取。我打電話問他「花3萬可以擇校你去不去?」他連一秒鐘都沒有猶豫,脫口而出:「去!」他父親考慮到孩子認為錢來得太容易了,已經不懂得珍惜,於是很理智地拒絕了他的要求,我認為是對的。其二,孩子多年積澱下來的沒毅力、不會聽講、不抓緊時間、貪玩兒、不愛動腦子、粗心大意等等不良習慣,甚至人格缺陷,不會因為家長花了幾萬塊錢,孩子一感動就全改了。所以當家長的錢花了以後,孩子該玩還得玩,該懶還是懶,該不學仍舊不學,家長用錢打了水漂的大有人在。

  家長到底該給孩子什麼?尤其是像北京這種大城市裡的家庭, 家庭教育的「內功」就在於先要讓孩子學會「做人」,而不要急於求「才」。懂得做人的道理,有健全的心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習慣,健康的體魄,不用家長逼,孩子自己會向成才方面努力。愛因斯坦說過:「智力上的成就,更多的是依靠性格的偉大。」

  加拿大著名企業家G·金斯利·沃德寫有《商人家訓》一書,用自己短暫的四十年人生奮鬥經歷來激勵自己的子女。我認為這是他留給孩子的最寶貴的遺產。現摘錄其中一段與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共勉:

  我的人生準則

  準則一:樂觀的心態

  準則二:樹立你自己的目標

  準則三:持之以恆

  準則四:端正誠實的態度

  準則五:建立你自己的團隊

  準則六:迅速做出你的決定

  準則七:活到老,學到老

  準則八:注意身體健康

  準則九:記住你的家庭,除了健康它是你最重要的財產

  準則十:對自己充滿自信

  作為一個成功商人,G·金斯利·沃德先生的智商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通過他成功後總結出來的《人生準則》,更讓我欽佩的是他的情商——非智力因素成就了他的成功,而他留給子女的「財富」恰恰是中國的父母最應該學習與借鑒的。


推薦閱讀:

經典語錄:我們身邊重要的人越來越少,而留在身邊的人越來越重要。
很抱歉,嫁給對的人要比嫁給房子更重要。
選房買房的重要風水秘笈,必須要注意
抓住正月最重要的緣起,多積福報廣修智慧!
客廳最重要的沙發,怎麼選擇才合適呢?

TAG:孩子 | 智力 | 成功 | 因素 | 條件 | 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