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熹論太極

看《易》須是看他卦爻未畫以前是怎模樣,卻就這上見得他許多卦爻象數是自然如此,不是杜撰也。且《詩》則因風俗世變而作,《書》則因帝王政事而作。《易》初未有物,又是懸空說出,當其未有卦畫,則渾然一太極。在人則是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一旦發出來,則陰陽吉凶事都在裡面。人須是就至靜虛中見得這道理,周遍通瓏方好,若先靠定一事說,則滯泥不通了,此所謂「潔靜精微,《 易》教也」。(荅王遇)看《易》須是看它未畫卦爻以前是怎生模樣,卻就這裡看他許多卦爻象數非是杜撰,都是自然如此。未畫之前,在《易》只是渾然一理,在人只是湛然一心,都未有一物在,便是寂然不動,喜怒哀樂未發之中也。忽然在這至虛至靜之中,有個象方發出許多象數吉凶道理來,所以靈,所以說潔靜精微之謂《易》。《易》只是個潔靜精 微 , 若 是如今人說得恁地拖泥帶水,有甚理 會 處?(沈僴録)未有文字已有此書,謂有此理則可,謂有此書則不可。(荅呉斗南)昔我抱氷炭,從君識乾坤。始知太極藴,要妙難名論。謂有寧有跡,謂無復何存。惟應酬酢處,特達見本根。萬化自此流,千聖同茲源。曠然逺莫御,惕若初不煩。云何學力微,未勝物慾昬。 涓涓 始欲達,已被黃流吞。豈知一寸膠,救此千丈渾?勉哉共無斁,此語期相敦。(酬張南軒)淵問太極兩儀五行。先生曰:「兩儀即陰陽,陰陽是氣,五行是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是氣。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是質。又如人魂是氣,體魄是質。」淵又云:「 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此如母生子,子在母外之義?若二氣五行,卻是子在母內?」先生曰:「是如此。陰陽、五行、萬物各有一太極。」又云:「太極動而生陽,只是如一長物,不免就中間截斷說起。其實,動之前未嘗無靜,靜之前又未嘗無動。如繼之者善也,亦是就此說起。譬之俗語謂自今日為頭,已前更不受理意思。」或問太極一陰陽。先生曰:「一陰陽,道也;陰陽,器也。」(廖謙録)趙師夏謂心為太極,林學蒙謂心具太極,師夏舉以為問。先生曰:「這般處極細難說,看來心有動靜,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葉賀孫録)「 天下之理,無獨必有對」,至「足之蹈之」。曰:「真箇是未有無對者,看得如此時,果是詫異好笑。然亦有無對者,一陰一陽相對者也,太極卻無對,五行中土亦無對。然太極卻是與陰陽二物相對,五行中四物與一土對,四物有方,土無方,四物皆資土故也。湖南學者雲善無對,不知惡乃善之對。惡者,反乎善者也。」(吳必大録)楊至問:「《通書》『水陰根陽、火陽根陰"與『五行陰陽、陰陽太極"為一截,『四時運行,萬物終始"與『混兮辟兮,其無窮兮"為一截。混兮是利貞,誠之復,辟兮是元亨,誠之通,注下自五而一,自五而萬之說,則是太極常在貞上,恐未穩。 」 先生曰:「便是猶有此等硬說處。」(李方子録)《易》言太極生兩儀,一生二也,所以大衍之數虛一。周子言太極動而生陰,靜而生陽,則一在二中。然要其實,一雖生二,依舊只在二中,但《易》摘出說耳。 ( 劉砥録 )楊道夫問:「竊謂夫子之道如太極,天下之事如物之有。萬物雖有萬,而所謂太極者則一。大極雖一,而所謂物之萬者未嘗虧也。至於曽子以忠恕形容一貫之妙,亦如今人以性命言太極也。不知是否?」曰 : 「太極便是一,到得生兩儀時這太極便在兩儀中,生四象時這太極便在四象中,生八卦時這太極便在八卦中。」(楊道夫録)太極中全是具一個善,若三百八十四爻中有善有惡,皆陰陽變化以後方有。(葉賀孫録)程大昌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先生荅云:「熹恐此道字即《易》之太極,一乃陽數之竒,二乃陰數之耦,三乃竒耦之積。其曰二生三者,猶所謂二與一為三也。若直以一為太極,則不容復言道生一矣。詳其文勢,與列子『易變而為一"之語正同。所謂一者,皆形變之始耳,不得為非數之一也。」(荅程大昌)太極之義,正謂理之極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無先後次序之可言,故曰「《易》有太極」,則是太極乃在陰陽之中,而非在陰陽之外也。今以大中訓之,又以乾坤未判,大衍未分之時論之,恐未安也。「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今論太極而曰其物謂之神,又以天地未分、元氣合而為一者言之,亦恐未安也。有是理即有是氣,氣則無不兩者,故《易》曰「太極生兩儀」,而老子乃謂道先生一,而後一乃生二,則其察理亦不精矣。老莊之言之失,大抵類此,恐不足引以為證也。(荅程逈)熹前書所謂太極不在陰陽之外者,正與來教所謂不倚於陰陽而生陰陽者合。但熹以形而上下者,其實初不相雜,故曰在陰陽之中。吾丈以形而上下者,其名不可相雜,故曰不在陰陽之外。雖所自而言不同,而初未嘗有異也,但如今日所引舊說,則太極乃在天地未分之前而無所與,於今日之為陰陽,此恐於前所謂不倚於陰陽而生陰陽,有自相矛盾處,更望詳考見教。(荅程逈)[page]

《太極圖》立象盡意,剖析幽微,周子蓋不得已而作也。觀其手授之意,蓋以為唯程子為能受之,程子之秘而不示,疑亦未有能受之者爾。夫既未能黙識於言意之表,則道聴塗說,其弊必有甚焉。近年已覺頗有此弊矣。觀其《荅張閎中書》雲書雖未出,未嘗不傳,第患無受之者,及《東見録》中論橫渠清虛一大之說,使人向別處走,不若且只道敬,則其微意亦可見矣。若西銘則推人以知天,即近以明逺,於學者之用為尤切,非若此書詳於天而略於人,有不可以驟而語者也。孔子雅言,《詩》、《書》、執禮,而於《易》則鮮及焉,其意亦猶此耳。韓子曰:「堯舜之利民也大,禹之慮民也深。」其周子、程子之謂乎?熹向所謂微意者如此,不識高明以為如何?(荅張栻)《太極圖》無極而太極上一圈即是太極,但挑出在上。(湯泳録 )太極一圈便是一畫,只是撒開引長一畫。(同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四象、八卦皆有形狀,至於太極有何形狀?故周子曰「無極而太極」,正謂無此形狀而有此道理耳。(吳必大録)周子太極之書,如《易》六十四卦,一一有定理,毫髮不差,自首至尾,只不出陰陽二端而已。始處是生生之初,終處是已定之理。始有處說生,已定處說死,死則不復變動矣。(徐 ? 録)周先生《太極通書》便只是袞這幾句,易之為義也,只是如此,只是陰陽交錯、千變萬化皆從此出,故曰「《易》有太極」,這一個便生兩個,兩個便生四個,四個便生八個,八個便生十六個,十六個便生三十二個,三十二個便生六十四個,故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聖人所以說出時,只是使人不迷於利害之塗耳。(林夔孫録)或問:「《太極圖》下二圈,固是幹道成男,坤道成女,是各有一太極也。如曰幹道成男,坤道成女,方始萬物化生。《易》中卻雲『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是如何?」先生曰:「太極所說,乃生物之初,陰陽之精自凝結成兩個,後來方漸漸生去。萬物皆然,如牛羊草木皆牝牡,一為陽一為陰。萬物有生之初,亦各自有兩個,故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陰陽二氣,更無停息。如金木水火土是五行,分了又三屬陽二屬陰,然而各又有一陰一陽,如甲便是木之陽,乙便是木之陰,丙便是火之陽,丁便是火之陰,只這個陰陽更無休息,形質屬陰,其氣屬陽。金銀坑有金銀礦,礦便是陰,其光氣為陽。」(葉賀孫録)問:「《太極圖》自一而二,自二而五,即推至於萬物。《易》則自一而二,自二而四,自四而八,自八而十六,自十六而三十二,自三十二而六十四,然後萬物之理備。西銘則止言陰陽,《洪範》則止言五行,或略或詳,皆不同,何也?」先生曰:「理一也,人所見有詳略耳,然道理亦未始不相值也。」(李閎祖録)論橫渠《正蒙》,說道體處,如「太和」、「太虛」、「虛空」雲者,止是說氣。說聚散處,其流乃是個大輪迴。蓋其思慮考索所至,非性分自然之知。若語道理,惟是周子說「無極而太極」最好,如「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亦說得有理。「由氣化,有道之名」,如所謂「率性之謂道」是也。然使明道形容此理,必不如此說。伊川所謂「橫渠之言誠有過者,乃在《正蒙》」,「以清虛一大,為萬物之原,有未安」等語,概可見矣。(萬人傑録)來書反覆,其於「無極太極之辨」詳矣,然以熹觀之,伏羲作《易》自一畫以下,文王演《易》自干元以下,皆未嘗言太極也,而孔子言之。孔子贊《易》自太極以下,未嘗言無極也,而周子言之。夫先聖后聖,豈不同條而共貫哉?若於此有以灼然實見太極之真體,則知不言者不為少,而言之者不為多矣,何至若此之紛紛哉?今既不然,則吾之所謂理者,恐其未足以為羣言之折衷,又況於人之言有所不盡者,又非一二而已乎?既蒙不鄙而教之,熹亦不敢不盡其愚也。且夫《大傳》之太極者何也?即兩儀、四象、八卦之理,具於三者之先而縕於三者之內者也。聖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極,無名可名,故特謂之太極,猶曰舉天下之至極,無以加此雲耳,初不以其中而命之也。至如「北極之極」、「屋極之極」、 「皇極之極」、「民極之極」,諸儒雖有解為中者,蓋以此物之極,常在此物之中,非指極字而訓之以中也。極者,至極而已。以有形者言之,則其四方八面輳將來,到此築底更無去處,從此推出四方八面都無向背,一切停勻,故謂之極耳。後人以其居中而能應四外,故指其處而以中言之,非以其義為可訓中也。至於太極則又初無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此理至極而謂之極耳。今乃以中名之,則是所謂理有未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一也。《通書》理性命章,其首二句言理,次三句言性,次八句言命,故其章內無此三字,而特以三字名其章以表之,則章內之言固已各有所屬矣。蓋其所謂靈、所謂一者乃為太極,而所謂中者乃氣稟之得中,與剛善、剛惡、柔善、柔惡者為五性,而屬乎五行,初未嘗以是為太極也。且曰中焉止矣,而又下屬於二氣五行化生萬物之雲,是亦復成何等文字義理乎?今來喻乃指其中者為太極,而屬之下文,則又理有未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二也。若論無極二字乃是周子灼見,道體逈出常情,不顧旁人是非,不計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說出人不敢說底道理,令後之學者曉然見得太極之妙。不屬有無,不落方體,若於此看得破,方見得此老真得千聖以來不傳之秘,非但「架屋下之屋」、「迭床上之床」 而已也。今必以為未然,是又理有未明而不能盡人言之意者三也。至於大傳既曰「形而上者謂之道」矣,而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豈真以陰陽為形而上者哉?正所以見一陰一陽雖屬形器,然其所以一陰而一陽者是乃道體之所為也。故語道體之至極,則謂之太極。語太極之流行,則謂之道。雖有二名,初無兩體,周子所以謂之無極。正以其無方所、無形狀,以為在無物之前,而未嘗不立於有物之後;以為在陰陽之外,而未嘗不行乎陰陽之中;以為通貫全體,無乎不在,則又初無聲臭影響之可言也。今乃深詆無極之不然,是直以太極為有形、有方所矣,直以陰陽為形而上者,則又昧於道器之分矣;又於形而上者之上,復有況太極乎之語,則是又以道上別有一物為太極矣。此又理有未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四也。至熹前所謂「不言無極,則太極同於一物,而不足為萬化根本;不言太極,則無極淪於空寂,而不能為萬化根本」,乃是推本周子之意,以為當時若不如此兩下說破,則讀者錯認語意,必有偏見之病,聞人說有即謂之實有,見人說無即以為真無耳。自謂如此說得周子之意,已是大煞分明,只恐知道者厭其漏泄之過甚,不謂如老兄者乃猶以為未穏而難曉也。請以熹書上下文意詳之,豈謂太極可以人言而為加損者哉?是又理有未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五也。來書又謂《大傳》明言《易》有太極,今乃言無,何耶?此尤非所望於髙明者。今夏因與人言《易》,其人之論正如此,當時對之,不覺失笑,遂至被劾。彼俗儒膠固,隨語生解,不足深怪。老兄平日自視為如何,而亦為此言邪?老兄且謂《大傳》之所謂「有」,果如兩儀、四象、八卦之有定位,天地五行萬物之有常形邪?周子之所謂「無」,是果虛空斷滅,都無生物之理邪?此又理有未明而不能盡乎人言之意者六也。老子復歸於無極,乃無窮之義,如庄生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云爾,非若周子所言之意也。今乃引之而謂周子之言實出乎彼,此又理有未明而不盡乎人言之意者七也。高明之學,超出方外,固未易以世間言語論量,意見測度,今且以愚見執方論之,則重使世俗觀笑。既而思之,若遂不言,則恐學者終無所取正。較是二者,寧可見笑於今人,不可得罪於後世。是以終不獲已,而竟陳之,不識老兄以為如何?(荅陸九淵)[page]來書雲直以陰陽為形器(止)、道器之分哉。荅曰:「若以陰陽為形而上者,則形而下者復是何物?更請見教,若熹愚見與其所聞,則曰凡有形有象者,皆器也;其所以為是器之理者,則道也。如是則來書所謂始終、晦明、竒耦之屬,皆陰陽所為之器,獨其所以為是器之理,如目之明、耳之聦、父之慈、子之孝乃為道耳。如此分別,似差明白,不知尊意以為如何?此一條亦極分明,切望略加思索,便見愚言不為無理,而其餘亦可以類推矣。」(同上)六月一日,林黃中來相訪,問曰:「向時附去《易解》,其間恐有未是處,幸見諭。」予應之曰:「大凡解經,但令綱領是當,即一句一義之間,雖有小失,亦無甚害。侍郎所著卻是大綱領處有可疑者。」林問:「如何是大綱領處可疑?」予曰:「《繫辭》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是聖人作《易》綱領次第,惟邵康節見得分明。今侍郎乃以六畫之卦為太極,中含二體為兩儀,又取二互體通為四象,又顛倒看二體及互體通為八卦。若論太極,則一畫亦未曽有,何處便有六畫底卦來?如此恐倒說了。兼若如此,即是太極包兩儀,兩儀包四象,四象包八卦,與聖人所謂生者,意思不同矣。」林曰:「惟其包之,是以能生之。包之與生,實一義爾。」予曰:「包如人之懷子,子在母中;生如人之生子,子在母外,恐不同也。」林曰:「公言太極一畫亦無,即是無極矣。聖人明言《易》有太極,而公言《易》無太極,何耶?」予曰:「太極乃兩儀、四象、八卦之理,不可謂無,但未有形象之可言爾。故自此而生一陰一陽,乃為兩儀,而四象八卦又是從此生,皆有自然次第,不由人力安排。然自孔子以來,亦無一人見得,至邵康節然後明其說,極有條理意趣可玩,恐未可忽。更詳之。」林云:「著此書正欲攻康節爾。 」 予笑語之曰:「康節未易攻,侍郎且更子細,若此論不改,恐終為有識者所笑也。」林艴然曰:「正要人笑。」(記林栗辨易)《太極》「中、正、仁、義」之說,若謂四者皆有動靜,則周子於此便列四者之目為剰語矣。但熟玩四字指意,自有動靜,其於道理極是分明。蓋此四字便是元亨利貞四字(仁元,中亨,義利,正貞),元亨一通一復,豈得為動靜乎?近日深玩此理,覺得一語嘿,一起居,無非太極之妙,正不須以分別為嫌也。(荅張敬夫)夫易,變易也,兼指一動一靜、已發未發而言之也。太極者,性情之妙也,乃一動一靜、未發已發之理也,故曰《易》有太極,言即其動靜、闔辟而皆有是理也。若以易字専指已發為言,是又以心為已發之說也。此固未當,程 先生言之明矣,不審尊意以為如何?(荅呉翌)易之為義,乃指流行變易之體而言。此體生生,元無間斷,但其間一動一靜,相為始終耳。程子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用則謂之神,正謂此也。此體在人則心是已,其理則所謂性,其用則所謂情,其動靜則所謂未發已發之時也。此其為天人之分雖殊,然靜而此理已具,動而此用實行,則其為易一也。若其所具之理、所行之用合而言之,則是易之有太極者。昨來南軒嘗謂太極所以明動靜之藴,蓋得之矣。來喻以不易、變易為未發、已發恐未安。試以此說推之,非惟見得易字意義分明,而求仁用力要處,亦可得矣。(荅呉獵)至靜之時,但有能知能覺者,而無所知所覺之事,此於易卦為純坤,不為無陽之象。若論復卦,則須以有所知覺者當之,不得合為一說矣。故康節亦云:「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此至微 至妙處,須虛心靜慮方始見得。若懷一 點 偏主,強說意思,即方寸之中,先自擾擾矣,何縁能察得彼之同異耶?(荅呂祖儉)所云未發不可比純坤,而當為太極,此卻不是小失,不敢隨例放過。且試奉扣,若以未發為太極,則已發為無極耶?若謂純坤不得為未發 , 則宜以何卦為未發耶?竊恐更宜靜坐,放教心胷虛明浄潔,卻將《太極圖》及十二卦畫安排頓放,令有去著,方可下語,此張子所謂「濯去舊見,以來新意」者也。如決不以為然,則熹不免為失言者,不若權行倚閣之為愈,不能如此,紛拏強聒,徒費心力,有損而無益也。(同上)以未發為太極,只此句便不是,所以下文一向差卻。未發者,太極之靜;已發者,太極之動也。湏如此看得方無偏滯,而兩儀、四象、八卦、十二卦之說皆不相礙矣。(同上)問太極動而生陽云云。先生荅云:「此段尤多可疑,請且就《通書》太極體認,令此數項歴落分明,未要添入復卦、震、咸、性情等說,夾雜得都不明不濟事也。震、咸尤無干涉,性情之義亦非是,須各自看乃佳。」(同上)問動而生陽。元未有物,且是如此動蕩,所謂化育流行也。靜而生陰,陰主凝,然後萬物各正性命。問繼之者善之時,此所謂性善,至成之者性,然後氣質各異,方說得善惡。先生曰:「此既謂之性,則終是未可分善惡。」(廖徳明録)[page]問:「 陰陽若以推行言之不過一氣之運而已,所謂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也。以闔辟言之則有兩物,所謂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也。既曰陰陽又曰柔剛者,陰陽以氣言,剛柔則有形質矣,此猶四象之有老少,亦如以子午卯酉分言陰陽也,不知是否?」荅曰:「闔辟與動靜無異,《易》中以對待言者自多,不必引此也。」(荅董銖)陰陽有個流行底,有個定位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便是流行底,寒暑往來是也;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便是定位底,天地上下四方是也。易有兩義,一是變易,便是流行底;一是交易,便是對待底。如魂魄以二氣言之,陽是魂,陰是魄。以一氣言之,則伸者為魂,屈者為魄。(黃義剛録)太極、中正、仁義之說,玩之甚熟,此書條暢洞達絶無可疑,只以干元亨利貞五字括之,亦自可盡,大抵只要識得上下主賓之辨耳。(荅何鎬)問:「《太極圖》何以不言禮智而言中正?莫是此圖本為發明易道,故但言中正,是否?」曰:「亦不知是如何,但中正二字較有力。」(李閎祖録)太極傳言中正仁義。中仁言用,正義言體,義便有裁製一定之體。(呉必大録)或問太極,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之說。荅曰:「中正仁義本無先後,此四字配金木水火,而言中有禮底道理,正有智底道理。如干之元亨利貞,元即仁,亨即中,利即義,貞即正,皆是此理。至於主靜一辭,蓋是以正與義為體,中與仁為用,聖人只是主靜,自有動底道理。譬如人說話必須是先沉黙,然後可以說話,蓋沉黙中便有個言語底意思。」(周謨記問)問:「《太極圖》中言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何也?」先生曰:「中正仁義分屬動靜,而聖人則主於靜。蓋正所以能中,義所以能仁。克己復禮,義也,故能仁。《易》言『利貞者,性情也"。元亨是發用處,必至於利貞乃見干之實體。萬物到秋冬收斂成實,方見得它本質,故曰性情,此亦主靜之說也。」(董銖録)《太極圖》言大哉易乎,只以陰陽剛柔仁義,及言「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而止。人之生死,亦只是陰陽二氣屈伸往來耳。(呉必大録)黃干問:「 向者先生說周子、康節說太極只說二個,《易》中是說三個。」曰:「也即是這個。但周子與康節和陰陽袞說,《易》中便抬起說。周子言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如言太極動是陽,動極而靜,靜便是陰,動時便是陽之太極,靜時便是陰之太極。蓋太極即在陰陽里,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則先從實理處說,若論其生則俱生,太極依舊在陰陽里,但言其次序,須有這實理,方始有陰陽也。其理則一,雖然自見,在事物而觀之,即陰陽函太極,推原其本,則太極生陰陽。」(劉砥録)陰陽五行,康節說得法密,濓溪說得理透。《聞見録》載伊川語云惟見周茂叔論此。張欽夫不以為然。看得來是有這個說話。(蕭佐録)驤問:「 邵先生說無極之前,無極如何說前?」先生曰:「邵子就圖上說循環之意,自姤至坤是陰含陽,自復至干是陽分陰,復坤之間乃無極,自坤反姤是無極之前。」(楊道夫録)康節雲「天向一中分造化,人從心上起經綸」,多少平易實見,得者自別。又問「一中分造化」。曰:「本是一個而消息盈虛,便生陰陽,事事物物皆恁地有消便有息,有盈便有虛,有個面便有個背。」道夫曰:「這便是自然,非人力之所能為者。」曰:「這便是生兩儀之理。」(同上)熹看了康節易了,都看別人底不得。他說那「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又都無甚玄妙。只是從來更無人識楊子《太玄》一玄、三方、九州島、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亦只是這個他卻識。只是他以三為數,皆無用了。他也只是見得一個麄底道理,後來便都無人識。老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亦剩說了一個道,便如太極生陽,陽生陰,至二生三,又更都無道理。後來五峯又說一個云云,便是太極函三為一意思。(葉賀孫録)問:「 先生說『太極有是性,則有陰陽、五行"云云,此說性是如何?」曰:「想只是熹舊時說耳,近思量又不然,此性字為稟於天者言之。若太極只當說理,自是移易不得。《易》言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則謂之善,至於成之者方謂之性,此謂天所賦於人物,人物所受於天者也。」(徐 ? 録)或求先生揀《近思録》。先生披數板云:「也揀不得。」乆之,乃曰:「無極而太極,不是說有個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裡,只是說這理。當初皆無一物,只是有此理而已。既有此理便有此氣,既有此氣便分陰陽,以此生許多物事。惟其理有許多,故物亦有許多。以小而言之,則(此下疑有脫句)無非是天地之事;以大而言之,則君臣、父子、夫婦、朋友,無非是天地之事,只是這一個道理,所以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而今看他說這物事、這機闗,一下撥轉,後卒乍欄他不住。聖人所以一日二日萬幾,兢兢業業,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只是大化恁地流行,隨得是便好,隨得不是便遏他不住。存心養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所以昨日說西銘都相穿透,所以《太極圖》說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二氣交感,所以化生萬物。這便是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只是說得有詳略、有急緩,只是這一個物事。所以萬物到秋冬時各自收斂閉藏,忽然一一春來各自發越條暢,這只是一氣,一個消一個息。只如人相似,方其黙時便是靜,及其語時便是動。那個滿山青黃碧緑,無非是這太極。所以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是那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所以周先生《太極通書》只是袞這許多句,繼之者善是動處,成之者性是靜處;繼之者善是流行出來,成之者性則各自成個物事;繼善便是元亨,成性便是利貞。及至成之者性,各自成個物事,恰似造化都無可做了,及至春來又流行出來,又是繼之者善,譬如禾榖一般,到秋斂冬藏,千條萬穟自各成一個物事了,及至春又各自發生出,以至人物,以至禽獸皆是如此。且如人,方其在胞胎中,受父母之氣,則是繼之者善,及其生出,又自成一個物事,則是成之者性也。既成其性,又自繼善,只是這一個物事。今年已生了,明年又生出一副當物事來,又繼之者善,又成之者性,只是這一個物事袞將去。所以仁者見之謂之仁,只是見那發生處,智者見之謂之智,只是見那成性處,到得百姓日用而不知,則不知這物事矣。所以《易》只是個陰陽交錯,千變萬化,故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聖人所以說出來時,只是使人不迷乎利害之途。(黃義剛録)[page]甘節問:「天道流行發育萬物,人物之生莫不得其所以生者,以為一身之主,是此性隨所生處便在否?」先生應曰:「一物各具一太極。」張乖崖曰:「陽是人有罪而未書,案子尚變得;陰是已書,案子更變不得。」此人曽見希夷來,言亦似《太極圖》。」梁文叔云:「太極兼動靜而言。」先生曰:「不是兼動靜,太極有動靜也。」(林恪録)推薦下面太極拳理論知識文章精彩內容與大家共享太極拳歌決康戈武 三讀《陳氏太極拳圖說》太極思維對武術的影響 康戈武練習太極拳的主要要求 吳孟俠陳照丕晚年太極拳見解(手抄本)(全部)田本《楊氏太極拳譜》(一)田兆麟田本《楊氏太極拳譜》(二)田兆麟田本《楊氏太極拳譜》(三)/田兆麟陳照丕太極拳見解 手抄本1陳照丕太極拳見解 手抄本2陳照丕晚年太極拳見解 手抄本3太極合老說【陳微明著】陳發科與太極拳的高層功夫拳經總歌李洛能論形意拳八卦掌三十六歌訣(一) 董海川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漫談太極拳鍛煉要領吳式太極拳講義習練太極拳如何增強內氣練太極拳經驗談(作者內詳) 陳式炮捶鍛煉十八要領炮捶的特點和有關的一些問題太極拳與條件反射太極拳高層次修鍊-----神金剛搗碓之練法太極拳的開合轉換弓子、悶勁、鬆緊--回憶師爺講太極規範行拳才能防病治病--太極拳治病功理探太極推手十五法太極拳修鍊與提高的體會王培生談太極拳原理----哲理太極拳防身之用太極拳鑒賞與行動準則綱要太極拳推手對身法的要求太極保健延年法-----健身太極拳------虛實雙重談四指得氣地盆及其它觸人如放電----太極拳的松功王培生大師的推手藝術——放人擊物孫祿堂之子孫存周論拳——學習內家拳須知黃性賢:疑義問答十三摘要走架自身平衡的方法/林墨根下上相隨」人難進---張耀忠太極拳的身法---張耀忠葉大密有關太極拳的文章欲精深功夫須熟練起式 作者:林墨根太極拳 內氣與陰陽變化 黃忠達武式太極拳論釋疑 喬松茂《拳經總歌》李和生李秉慈(吳式太極拳 傳人)喬鬆茂(武式太極拳 傳人)練習太極拳的基本要點 ---葉大密楊式太極拳的要求(一)楊振基太極拳起勢說 ---黃性賢談太極拳的松肩----作者:林墨根陳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 陳小旺陳式太極拳的發勁 陳小旺太極拳十大要論 陳長興王振聲:吳式太極拳修鍊十八要!推薦下面更多精彩內容與大家共享最全的太極拳明師論文總匯最全的太極拳教學視頻總匯最全的名師演練太極拳視頻總匯最全的攝影技術知識大彙集最全的攝影技巧視頻教程大彙集photoshop視頻教程大彙集最全的photoshop文字教程專輯光影魔術手視頻教程總匯會聲會影視頻教程總匯博客技巧總匯博客代碼總匯電腦技術總匯相學占卜大全健康養生視頻講座大彙集健康養生保健知識總匯沙畫藝術集錦電子圖書珍藏交誼舞蹈教程音畫作品欣賞美圖動圖欣賞音樂素材總匯flash時鐘日曆大彙集百家講壇視頻總匯竹簡字畫總匯古玩字畫總匯收集最全的動畫歌曲總匯美食/烹飪專輯中外美景奇觀專輯民間藝術作品欣賞專輯極品音畫總匯國外攝影藝術專輯美景攝影照片專輯美圖秀秀視頻講座:全攻略 花卉知識課堂Ps 基礎教程:大師之路文字教程 人體經絡穴位知識文章專輯
推薦閱讀:

太極雜說41-42-43-44-45
太極拳搏擊教學法(十四)
關於楊式太極拳大架步法的虛實分明問題
太極「勢」和「式」不能混為一談!
淺談太極內功的五種呼吸方法

TAG:太極 | 朱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