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家內丹派系

大道淵源,上可追溯到老子。《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第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苦縣為今河南鹿邑。老子著《道德經》五千言。後世道教將他尊奉為道教祖師,《道德經》成為道教的最高經典。在長達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道家內丹法派長存不衰,衍生於今尚存者,有文始派、少陽派、鍾呂派、北派、南派、武當派、東派、西派、正一等。其中以文始派最高,少陽派最大。

東周時,老君西出函谷,傳尹真人喜,肇開文始;再傳王玄甫,甫傳鍾離權,權傳呂洞賓(純陽),開鍾呂派;其後呂純陽傳劉海蟾,海蟾傳張紫陽,開南派(紫陽傳石泰,泰傳薛道光,道光傳陳木楠,木楠傳白玉蟾);白玉蟾傳張三丰,開武當派;呂純陽又傳王重陽,王重陽傳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開北派。明季,陸星西感呂純陽降其北海草堂而開東派;清末,李西月於峨眉山遇呂祖、豐祖而創西派。老君另傳張道陵,開正一派。茲略述如下。

文始派

文始派稱尹真人派。又稱猶龍派,或稱隱仙派。尹真人名喜,字公文。河南陝州靈寶縣人,四月初八生。曾為函谷關令。老子西遊,喜夜觀天象,望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將要出關。一日,見一老者騎青牛,冉冉東來,尹喜出迎,請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老子乃著《道德經》五千餘言,授關令尹喜而去,世莫知所終。並約定千日後,在成都青羊肆相會。

三年後,尹喜拜見老子於成都青羊肆。今成都市青羊宮尚有老子說法台。有《文始真經》九卷,流傳於世。蕭天石說:「道門丹道派中,以少陽派最大,而以文始派最高。衡之曲高和寡之理,歷代修文始派者自當寥若晨星,而其不盛也亦宜。」文始派傑出人物有南華真人莊子、陳摶、張三丰。

文始派丹法以虛無為本,以養性為宗,為丹法中之最上一乘。修鍊初始即以最上一層煉神還虛做起,修一己真陽之炁,以接天地真陽之炁;委志虛無,以神御炁,盜天地無涯之真機,以補我神炁之真機。不象後世丹法沉冗繁雜,執著後天鼎爐、藥物火候,「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種種步驟,是一種了性兼而了命、直修大道的頓修方法,行者若非有絕大的根基實無處下手。文始派丹法宛若寒夜中的北極星辰,被後世丹士奉為圭臬。

少陽派

太上大道,一傳少陽帝君王玄甫。《玄門必讀》載:東華祖師王誠字玄甫,栗華子。系古仙東園公。於漢永壽元年(155年)乙未六月十五日降生,得太上降傳大道,隱修於昆崙山,復居五台山紫府洞天。自稱少陽帝君。後居於終南山凝陽洞,以道授正陽祖師、王重陽祖師。潛修正位,輔立極大道帝君,十月十六日上升。法派曰少陽派。元世祖至元(1264—1295年)六年(1269年)正月詔封其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後元武宗又加封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道帝君」。

就內丹修鍊而言,少陽派為最大法派,後世的鐘呂派、南派、北派、三豐派、青城派、武當派、近代的千峰自然派等內丹派均源於此派,這些派別皆尊王玄甫為開山祖師。太上大道,究其根宗,要皆不出文始、少陽兩派。少陽派內丹修鍊與文始派以虛無為宗,走了性兼而了命、頓超直入之妙道的方法不同,主張性命雙修,煉養精氣,初以有為法而漸次入於無為之法,便於下手,次第謹嚴。

鍾呂派

鍾呂派的開創者是唐末五代的鐘離權和呂洞賓。

鍾離權,字寂道,號和穀子,正陽子,雲房先生,封為正陽真人,尊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五代咸陽人,曾為五代晉中郎將。統兵出征西北土番,兵敗入終南山,遇東華帝君於凝陽洞,授以至道。乃隱於晉州羊角山而得道。今有《破迷證道歌》傳世。

呂洞賓,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先後封為妙通真人、純陽演正警化真君、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唐末河東河中府永樂(今山西林濟縣)人。據北宋楊億《談苑》載:洞賓自言呂謂之後。唐德宗時,謂曾任禮部侍郎。謂有四子,即呂溫、呂恭、呂儉、呂讓。呂讓任海州刺史。洞賓乃呂讓之子。在長安遇鍾離權,經過「十試」,乃授以延命之術而得道。清代李西月輯有《呂祖全集》。鍾呂派的內丹著作還有《靈寶畢法》、《鍾呂傳道集》兩種。

太上大道傳至鍾離權、呂洞賓以後,一改魏晉以來的外丹黃白朮模式為內煉自身精、氣、神的內丹術思想,注重心性的修鍊,以「心息相依」的胎息法門為靜心止念、神氣合一的下手方法。鍾呂派丹法,傳至宋代中葉,逐漸形成道教南、北宗以「性命雙修」為指導思想的修鍊體系,對後世道教內丹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內丹北宗

內丹派北宗,形成於金元時期,晚於南宗。由金代道士王重陽創立。尊王玄甫為一祖,鍾離權為二祖,呂洞賓為三祖,劉海蟾為四祖,王重陽為五祖,俗稱「北五祖」。王重陽,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後,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金天眷元年,應武略,中甲科,遂易名世雄,字德威。年四十七,深感「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在甘河鎮遇呂祖授以內丹法訣,悟道出家。道成,在山東寧海等地弘教。同時,先後收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建立全真教。弟子七人,後世並稱北七真。北七真分別創立遇仙派、南無派、隨山派、龍門派、嵛山派、華山派、清凈派七派。其中以邱處機創立的龍門派影響最大。丘處機受到成吉思汗的召見,得到元朝的扶持,從而使全真教走向鼎盛時期,與正一派並列成為道教的兩大教派。

王重陽和北七真著有大量道經,主要偏重於內丹煉養方面。其重要典籍收入正統道藏。

北宗丹法,屬於清靜丹法,主張性命雙修,先性後命,偏重性功的修鍊,以明心見性為首務。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認為修道即修心,除情去欲,存思靜定、心地清靜便是修行的真捷徑。在宋代,佛教基本是禪宗的天下,但是儒、釋、道三教融合已成為時代的思潮,對正在逐漸興盛的道教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北宗丹法深受佛教禪宗的影響。王重陽說:「根者是性,命者是蒂也。」丘處機說:「吾學惟貴見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長春真人語錄》)《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云:「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也。」

北宗內丹修鍊與南宗的主要差異,即在是先修性還是先修命這一理論與方法上。其丹法特點在於以自身陰陽感召宇宙中先天一氣結成大丹。後世的伍柳派、千峰派亦可視為北宗之別支。

內丹南宗

內丹派南宗的興起,早於北宋。其根源深厚,可上推至老聃。《三餘贅筆》載:「其南宗者,謂東華少陽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鍾離權,權授唐進士呂岩、遼進士劉操,操授張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陳楠,楠授白玉蟾」。《道藏精華錄》緒言說:「南宗自呂祖授劉海蟾操,操授張紫陽伯端,伯端授石翠玄泰,泰授薛紫賢道光,道光授陳泥丸楠,楠授白海瓊玉蟾,此所謂南宗。」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被尊為南宗五祖。迨至近代,南宗已日趨式微。

張伯端,字平叔,號紫陽,後改名用成,人稱「紫陽真人」。北宋天台(今屬浙江)人。為道教南宗的鼻祖。生於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涉獵三教經書,以至刑法、書算、醫卜、戰陣、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術,靡不留心詳究。」①曾為府吏,因觸犯火燒文書律,充軍嶺南。隨鄉人龍圖閣學士陸詵,自桂林轉成都。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在成都遇青城丈人劉操授以「金丹藥物火候之訣」。《悟真篇·後序》說:「伯端向己酉歲,於成都遇師,授以丹法。」《海瓊問道集·序》曰:「張得之劉海蟾,劉得之呂洞賓。」元豐五年(1082年)三月十五日坐化於天台山,世壽九十九歲。有《悟真篇》、《玉清金笥青華秘文金寶內煉丹訣》傳世。後世將《悟真篇》與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並稱「丹經王」。

石泰,字得之,號杏林,一號翠玄子。北宋末南宋初常州(今屬江蘇)人。生於真宗天禧四年(1021年)。以縫紉為業。《悟真篇》後序說:「三傳非人,三遭禍患,皆不愈兩旬,近憶師之所戒云:異日有與汝解韁脫鎖者,當宜授之,余皆不許。」石泰得張紫陽內丹秘旨。《還源篇·序》說:「昔年,以驛中遇先師紫陽張先生,所簡易之語,不過半句;其證驗之效,只在片時。」常以醫藥濟世,不圖報答,只要求受治者種植杏樹一棵,時人稱之「石杏林」。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八月十五日仙逝,住世137歲。後人稱為南宗二祖。著有《還源篇》。

三祖道光紫賢真人姓薛名式,又名道源,字太源。初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毗陵禪師。閬州(今屬四川閬中)人,一雲陝府雞足山人。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出生。初為僧,居福安寺,深明佛法。雲遊長安,留居開福寺,參長老修岩,又參高僧如環,因觀桔槔開悟,呈頌曰:「軋軋相從響發時,不從他得豁然知。桔槔說盡無生曲,井裡泥蛇舞柘枝。」宋徽宗崇寧五年冬,薛道光在陝西眉縣偶遇二祖,時翠玄真人年八十餘,滿頭青絲,夜事縫紉,光大為驚訝。在二祖的點撥下,頓悟性命雙修奧義,皈依二祖門下,得金丹秘旨。遂棄僧從道,混俗和光。改名道光,號紫賢。人稱為道光紫賢真人。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九月初九日上升,住世114歲。著有《丹髓歌》、《還丹復命篇》、《悟真篇注》,闡發南宗內丹思想。

四祖翠虛真人陳楠,字木楠,號翠虛。惠州搏羅縣白水岩(今屬廣東)人。出生不詳。曾以盤攏箍桶為業。得薛道光「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在著作《翠虛篇》中說:「道光真人薛紫賢,付我歸根復命篇」;又得黎姥山神人傳與「景霄大雷琅書」。勤心修鍊,道業大成。平生以濟世利人為宗旨,常捻土為人治病,人稱之為「陳泥丸」。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擢道籙院事。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四月十四日在漳州梁山水解飛升。著有《翠虛篇》行世。

五祖白玉蟾,又名葛長庚,字如晦,號海瓊子、海南翁、瓊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出生於南海瓊州(今屬海南省)。《海瓊玉蟾先生事實》說:「自謂同紫元、紫華先生,乃紫清也,三人乃紫微垣中九皇星之三星也,因誤校劫運之籙,降人間十世。凡章奏則曰:金闕玉皇門下選仙舉人臣白玉蟾。」自少天資聰敏絕倫,十二歲舉童子科,作《織機詩》:「大地山河作織機,百花如錦柳如絲。虛空白處做一疋,日月雙梭天外飛。」天才橫溢。諳習諸經,兼擅詩,長於書畫。後因「任俠殺人,亡命至武夷」。一生浪跡江東兩湖、西蜀、閩廣。得陳楠金丹火候訣。陳楠《羅浮翠虛吟》說:「吾將脫形歸玉闕,遂以金丹火候訣,說與瓊山白玉蟾,使之深識造化骨。」又得陳楠「紫霄嘯命風霆之文」,兼通大洞法籙,齋醮科儀,尤以神霄雷法著稱。曾賦詩自贊:「千古蓬頭跣足,一生服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縱觀白玉蟾一生,所學既富,稱為仙家才子,在其著述中,援佛引儒,時人稱其「心通三教,學貫九流」②嘉定(1208—1224年)中詔征赴闕,對御稱旨,命管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在,卒於盱江③。世後稱「瓊綰紫清真人」。著有《海瓊問道集》、《海瓊白真人語錄》、《海瓊先生文集》、《玉隆集》、《武夷集》、《金華沖碧丹經秘旨》等行世。

白玉蟾一生致力傳播丹道,廣收門徒,仿漢天師「二十四治」法,建立以「靖」立名的道教團體。白玉蟾對南宗丹法的傳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其弟子彭耜,字季益,號鶴林子,得其真傳。曾採摭宋代諸家注編為《道德真經集注》十八卷。《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載:

彭耜,字季益,世為三山人,奕世顯宦。自其少時,早有文聲。自中銓後,恬不問仕。事海瓊先生白玉蟾,得太一刀圭火符之傳、九鼎金鉛砂汞之書、紫霄嘯命風霆之文,歸作《鶴林賦》,復作詩曰:「買得螺江一葉舟,功名如蠟阿休休。我無曳尾乞憐態,早作灰心不仕謀。已學漆園耕白兆,甘為關令候青牛。刀圭底事憑誰會?明月清風為點頭。」其所居立鶴林靖,日以孔、老娛其心,以符治疾,多所全濟,鄉邦得之,一時寓貴多勉其仕,牢不可破。然而學問博洽,趣尚清遠,須古之孝廉不是過也。當路欲以隱逸薦之於朝,君聞而遜謝之,終日杜門與世絕交遊。凡生產家人之事,曾不經意。其內子潘蕊珠,厥志一也,晨夕惟薰修而已。耜得興則賦詩,或亦飲酒,飲必大醉,冥然後止。遇有鬼神加害者,則以丹符療之,遂愈。其沉酣道法,呼嘯風雷,人所敬慕。後屍解於福州。今城東有鳳丘山鶴林道院存焉。

在內丹修鍊上,南宗主張「先命後性,性命雙修」,主張把命功作為修鍊的基礎,在命功有成的基礎上再修性功。南宗丹法偏重於鍊形鍊氣,命功有獨到之處。石泰《還源篇》說:「真精與元氣,此是大丹基。」薛道光《復命篇》說:「真精便是長生藥。」

張伯端首倡三教合一,引佛理、禪理入丹道修鍊。《悟真篇·序》說:「故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死;釋氏以空寂為宗,若頓悟圓通,則直超彼岸,如其習漏未盡,則尚徇於有生;老氏以煉養為真,若得其樞要,則立躋聖位,如其未明本性,則猶滯於幻形。」「教雖分三,道乃歸一」,力主三教歸一。張伯端自稱「得聞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④,實乃丹道與禪理相通,有契入禪學的捷徑。五祖白玉蟾,天縱其才,「心通三教,學貫九流」,在其著述中揉合儒學和禪理,以明三教之歸一、丹道之妙旨。

————————————————————

注①:《悟真篇·序》

注②《道藏輯要》婁集《海瓊白真人全集》卷六:《跋修仙辯惑論·序》

注③:對白玉蟾的最後記載,四川省嘉定年間修訂的《峨眉縣誌》卷七之《人物誌?仙釋》載:白玉蟾,姓葛,名長庚,閩清人。繼雷州白氏,後改姓名曰白玉蟾。得道之後,過江東,憩龍虎山,游九宮山。自洪都入浙,被逮,放還臨江,躍入江中。有人見於融州。紹定己丑冬,或傳解化於盱江。逾年,人又見於隴蜀,莫知所終。今峨眉縣南三十里有玉蟾灣,緣岩躡蹬,上有玉蟾洞,可容千人,洞壁石色如雲母,彷彿見肩背衣絛相,傳為玉蟾屍解處。

注④《悟真篇·後序》

武當三豐派

武當三豐派的創始人為元明間的道士張三丰。張三丰,名通,又名全一,字君實,道號三豐,又名玄玄子。以其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生於元定宗丁未(1247年)四月初九日,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祖籍江西龍虎山,自稱天師後裔。《明史·方伎傳》載:其人「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只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過目不忘。游處無恆,或雲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岩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時五龍、南岩、紫霄俱毀於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棘,辟瓦礫,創草廬居之。已而捨去。」後居寶雞金台觀,曾死而復活,其門人稱之為「陽神出遊」。曾入四川,在青城山、青羊宮、鶴鳴山訪道求真。後復入武當。不知所終。明英宗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加封為「清虛元妙真君」。

《道藏輯要·張三丰全集》記載:「天順末,或隱或現,上(明英宗)聞之,封通微顯化真人,後往來鶴鳴山半年,不知所終。」無塵子在《道家聖地——成都鶴鳴山考古》一文中說,張三丰晚年在鶴鳴山天谷洞修道,明永樂五年,欽差禮部尚書胡源潔奉明成祖聖旨遍訪名山,後上鶴鳴山拜請張三丰。永樂十五年,龍虎山道士吳伯理,欽奉太宗父皇帝御旨,捧御書入蜀之鶴鳴山,迎請真仙張三丰。十八年,於大坪山延祥觀後,建立迎仙閣。三豐不出。胡源潔、吳伯理最後老死鶴鳴山,歸葬迎仙閣後。鶴鳴山今尚存三豐手植柏、張三丰修鍊的天谷洞等眾多遺迹。

在道教修鍊史上,張三丰是內家太極拳的創始人,近代內家拳派多尊張三丰為宗祖;同時,張三丰又承接了文始派、少陽派、南宗清修諸派丹法傳承。據史料及師門傳稱,張三丰已達超凡入聖,隱顯莫測,得長生久視之道,位證金仙。明代,陸星西感呂洞賓而降其北海草堂;清代,李西月在峨嵋山遇呂洞賓及張三丰而得道;清末,李一清亦遇豐祖而得內丹秘旨。仙道之秘,其固在於斯耶!清末,尊張三丰為祖師的內丹派別多達十數個。其著述有清人李西月重編的《張三丰先生全集》。

清代,李西月《張三丰全集》之《派考記·道派》記載:「大道淵源,始於老子,一傳尹文始,五傳而至三豐先生。雖然,老子之所傳亦甚多矣,其間傑出者,尹文始、王少陽。支分派別,各有傳人。今特就文始而言之,文始傳麻衣﹙李和﹚,麻衣傳希夷,希夷傳火龍,火龍傳三豐。或以為隱仙派者。」在這個譜系中,張三丰是內丹文始派的第五代傳人。張三丰在《蟄龍吟》里說:「此蟄法,是誰傳,曲肱而枕自尼山,樂在其中無人諳。五龍飛躍出深潭,天將此法傳圖南。圖南一派儔繼承?邋遢道人張豐仙。」張三丰是火龍真人的弟子,得到陳希夷(圖南)一派睡功秘訣的傳授。

張三丰亦屬少陽派。少陽帝君王玄甫傳下來的這一派,稱為少陽派。少陽傳正陽(鍾離權),正陽傳純陽(呂洞賓),純陽傳海蟾,海蟾傳希夷①,希夷傳三豐。張三丰為少陽派第六代傳人。如果按純陽傳希夷②,希夷傳三豐,那麼張三丰應是少陽派第五代傳人。

張三丰亦是南宗清修派丹法的承接者。在道統記載上,五祖白玉蟾傳至彭鶴林以後,南宗清修派就湮沒無聞了。但在師門授受譜系中,張三丰是白玉蟾的傳人。雖然白玉蟾以後的道門典籍中沒有白玉蟾傳張三丰的確切記載,但從張三丰的著述中仍可看出張三丰繼承了白玉蟾的內丹術思想。

白玉蟾《勸道文》曰:「嗟夫!人身如無根樹,惟憑氣息以為根株。百歲光陰如夢,相似除息不保入息,今朝不保來朝,虛度歲時」。並勸告世人學古賢不如修行。「朝收暮采,日煉時烹,如龍養珠,如雞抱卵。火種相續,打成一片,至如子母相見,不亦樂乎!」白玉蟾自幼出家修道,是南宗清修派丹法的承傳者。張三丰以《無根樹》為題,作丹詞二十四首,並在「題義」中說:「無根樹者,指人身之鉛氣也。丹家於虛無境內,養出根株。先天後天都自無中生有。故曰說到無根卻有根也。煉後天者,須入無求有,然後以有投無;煉先天者,又要以有入無,然後自無返有。修鍊根蒂,如是而已。二十四首,皆勸人無根樹下,細玩仙花,其藥物、氣候、栽接、採取之妙,備載其中,此道情之不朽者也。」③張三丰無根樹丹詞主張自身陰陽栽接,以自身精氣神內煉凝結為內丹。張三丰與白玉蟾的內丹思想一致。道教學者李遠國先生說:「明初武當三豐派的實際創始人,元明間著名道士張三丰,亦受南宗丹法影響。其傳世之作最負盛名者《無根樹丹詞》,亦直接源自白玉蟾。」④

清末,武當道士李一清得張三丰清靜丹法秘旨,李一清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傳無塵子。

在師傳內丹法訣中,有「純陽胎息法」、「踵呼吸法」。如何以踵呼吸,又如何行胎息,在道家各派,歷來都是秘而不宣的。本門的胎息法與北宗的胎息方法接近,但又有獨到之處。這些具體的修鍊方法,在白玉蟾及張三丰的著述中都能找到依據。

白紫清《陰陽升降論》說:「中者,天地玄牝之氣會聚之處也。人能一意守之而不散,則真精自朝,元氣自聚,穀神自棲,三屍自去,九蟲自滅,此乃長生久視之道也。以是知真息元氣,乃人身性命之根。深根固蒂,乃長生久視之道。人之有生,稟大道一元之氣,在母胞系,與母同呼吸,及乎降誕之後,剪去臍帶,一點元陽,棲于丹田之中。其息出入,通於天門,與天相接,上入泥九,長於元神,下入丹田,通於元氣。莊子云:眾人之氣為喉,聖人之息為踵。踵也者,深根固蒂之道。人能屏去諸念,真息自定,身入無形,與道為一,在世長年。由是觀之,道之在身,豈不尊乎?豈不貴乎?」

白紫清認為,天地玄牝之氣匯於「中」,真息元氣,乃人身性命之根,先天一元之氣棲息于丹田之中。真息出入,上入泥丸,下入丹田,與人的元神元氣相通,所以,聖人之息以踵。

如何胎息,張三丰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調息者,調度陰蹻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會於氣穴中也。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初學必從內呼吸下手」,「調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⑤,三豐真人所論為師傳胎息修鍊法的確注。

同時,師門所傳「玄牝」的具體位置,亦可在白玉蟾文集中找到。《穀神不死論》說:「然穀神所以不死者,由玄牝也。玄者,陽也,天也;牝者,陰也,地也。……天谷,玄宮也,乃元神之室,靈性之所存,是神之要也。聖人則天地之要,知變化之源,神守於玄宮,氣騰於牝府,神氣交感,自然成真,與道為一,而歸於不死不生,故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也。聖人運用於玄牝之內,造化於恍惚之中,當其玄牝之氣,入乎其根,閉極則失於急,任之則失於盪,欲其綿綿續續,勿令間斷耳。若存者,順其自然而存之,神久自寧,息久自定,性入自然,無為妙用,未嘗至於勤勞迫切,故曰『用之不勤』。即此而觀,則玄牝為上下二源,氣母升降之正道明矣。」

李西月自稱在峨眉山遇張三丰、呂洞賓翁而得道,得三豐一派丹法真傳。他在《道竅談》中說:「蓋以玄,天也,牝,地也。」「玄牝一竅,實為生生化化之源。」「今夫神氣交而玄牝現,故當凝神聚氣……以其玄天之尊體,而行牝地之卑躬,則上下交泰,氣神合和也。」

白紫清、李西月所論的「玄牝」,要皆一致,乃神氣之宮,生化之源。與張紫陽「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炁穴,內有坎離精。」⑥義同,讀者細細領會,即知玄牝的位置。

三豐派丹法,受到文始、少陽及南宗諸派的影響。在其清靜丹法中,注重命功的修鍊,注重調息凝神,注重胎息、橐龠的修鍊,強調「無」中生「有」,以「有」入「無」,為丹功修鍊之上乘。

自稱三豐嫡派的武當派則注重內家拳技,以武入道,注重自身精、氣、神的修鍊,合於老子「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修鍊原則。虛心實腹則精強髓滿,氣旺神清,自身精氣神合和而結成內丹。以之修鍊,上根者即可步入丹武不二之門。

——————————————

注①:《海山奇遇》。

注②:《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

注③:《金液還丹印證圖·後敘》。

注④:《道教氣功養生學》。

注⑤:以上均出自《道言淺近談》。

注⑥:《金丹四百字》。

附:武當太乙門

武當太乙門承接張伯端至白玉蟾南宗清修派一系,由無塵子創派。史稱五祖白玉蟾傳道於彭鶴林。《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十九載:「(彭耜)事海瓊先生白玉蟾,得太一刀圭火符之傳、九鼎金鉛砂汞之書、紫霄嘯命風霆之文。」彭鶴林以後,南宗即甄沒無聞。至三豐祖師承傳五祖白玉蟾法脈,道家南宗清修派丹法才得以延續至今。

據師傳:張三丰承傳白玉蟾南宗清修派丹法,至清末,張三丰親傳李一清。李一清,清末湖北人,武當山道士。年逾百齡。隱居深山,不問世事。上世紀四十年代,李一清傳無塵子周壯;八十年代,無塵子受命傳功,始開武當太乙門。

無塵子,四川廣安人。早年畢業於四川大學哲學系,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入一清道長門下,有緣得到道家南宗丹法真訣(在青羊宮,無塵子還另得南宗祖師傳其內丹大法)。八十年代,被一清道長指定為南宗清修派第八代掌門,屬武當內丹派第三代。無塵子秉承南宗餘緒,以其先天根基,集南宗內丹術之大成,對古丹道理論作了系統深入的研究。曾在道家聖地成都青羊宮傳授南宗性命雙修秘法,並著書立說闡揚南宗修鍊秘術。無塵子在數十年的內在體證和十多年的傳功教學中,不斷完善太乙內丹學說,總結內丹實修經驗,奠定了內丹理論基礎。無塵子對本門秘傳的資料進行系統整理,對南宗四祖陳楠秘傳的《九轉金丹秘訣》作了注釋;繼承精華,探索奧秘,實修研理,已達甚深境界;無塵子還精於符咒、風水、命相隱顯之學,亦精於太極、外丹、藥物養生之方;先後在多家報刊雜誌上發表丹道文章數十篇,這對弘揚南宗清靜丹法,為廣大內丹修鍊者提供理論及實修指導,起了的積極作用。無塵子全面繼承了南宗武當太乙丹道秘旨,開創武當太乙門,其弟子門生遍及海內外。千年湮沒無聞的南宗,自此以「太乙」為門派,赫然屹立於道家之林。

無塵子自一九八八年奉師命普渡有緣,傳功度人,功德無量。在修鍊太乙功的弟子中,很多人疾病纏身,對生活失去信心。太乙門內部資料《神功奇效話太乙》一書,收錄了很多煉太乙功治癒疾病的實例,其中有高血壓患者、癌證患者、心血管病患者、腎病患者,近視眼患者,其他雜症患者,經老師傳功、個人煉功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有效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有顯著療效。

在多年的傳功教學中,無塵子先後發表了幾十篇丹道文章,其弟子結集為《周壯文集》。在其著述中,無塵子主要闡述了:(1)太乙丹道以鍊氣為主的修鍊原則:以命功入手,先命後性,性命雙修。修命立足鍊氣養生,只有內氣煉足了方能保長壽無疾。修性必須在修命的基礎上,行善積德,領悟金丹大道之玄機,方能步步踏實,接近目標;(2)對道家南宗內丹術的源流及思想體系作了追本溯源;(3)對五祖白玉蟾以後的南宗的承傳作了歷史性的補充;(4)對老子的「大道」進一步概括為:大道者,太乙也,無言無名也,虛無空也,自然也,先天太乙之炁也,性命也,陰陽也;(5)對老子《道德經》的養生思想,結合自身的實修經驗,作了全新的闡述;(6)探索了南宗歷代祖師長壽之秘;(7)對太乙功修鍊者單衣過冬的內在機理作了科學深入的探討;(8)在《論內丹術的修鍊層次》一文中,為修鍊者指出內丹實修的檢驗標準,使內丹術的修鍊有章可循;(9)強調修鍊內丹的首務在於鍊氣,腎為先天之本,氣為生命之根。(10)指出道家修鍊術的初始目標是祛病卻疾、強身健體,最高目標是得道長生。

無塵子的文章,對當今丹道界虛浮不實的風氣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也為南宗太乙丹道修鍊者提供了理論依據,為丹道的普及和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內丹東派

陸西星(公元1520—1606),字長庚、號潛虛子,又號方壺外史、蘊空居士,揚州興化(今屬江蘇)人。

陸西星自幼聰穎,「束髮受書,輒悟性與天道之旨」。嫻文辭,攻書畫。嘗為諸生,頗有名望。曾九次參加鄉試,皆不中。後棄儒學道。《金丹就正篇·自序》說:「嘉靖丁未,偶以因緣遭際,得遇法祖呂公於北海之草堂,彌留款洽,賜以玄醴,慰以甘言。三生之遇,千載希覿。既以上乘之道,勉進我人.首言陰陽合而成道。」「甲子嘉平,……復感恩師示夢,去彼掛此,遂大感悟。追憶曩所授語,十得八九;參以契論經歌,反覆紬繹,寤寐之間,性靈豁暢,恍若有得,乃作是篇。」闡發內丹之旨,因其丹法傳於江、浙一帶,故稱東派。後世尊之為東派之祖。著作有《方壺外史》等。

陸西星東派丹法主張同類陰陽雙修。《金丹就正篇》:「金丹之道,必資陰陽相合而成。陰陽者,一男一女也,一離一坎也,一鉛一汞也,此大丹之藥物也。夫坎之真氣謂之鉛,離之真精謂之汞。先天之精積於我,先天之氣取於彼。何以故?彼,坎也,外陰而內陽,於象為水為月,其於人也為女;我,離也,外陽而內陰,於象為火為日,其於人也為男,故夫男女陰陽之道,順之而生人,逆之而成丹,其理一焉者也。」實行夫婦同煉,夫妻俱仙。關於陰陽雙修的理論,簡言之,就是以陽里「陰汞」為內葯,「陰中陽鉛」為外葯,「創鼎於外,煉藥於內,取坎填離,盜機逆用」①,陰汞陽鉛和合結為大丹。這種方法不同於下乘泥水丹法,乃是採取男女和合達到巔峰前所激發的性能量,即女鼎內的先天真一之氣,「補其既破之離也,真其既虛之畫也,復其純陽之體也」。這種方法適合破體之中老年人修持。其上乘功法,妙在隔體神交,陰陽載接,與南宗類同。

————————————————

注①:《玄膚論》。

內丹西派

西派全稱大江西派,由李西月創立於清道光、咸豐年間,是晚近興起的一個道教內丹修鍊派別。

李涵虛,四川樂山縣人。原名李元植,字平泉,後改名李西月,字涵虛,號長乙山人。生於清嘉慶丙寅年(1806)八月初四日寅時。幼而穎悟,少時從學於李嘉秀主講之九峰書院。弱冠,入邑得庠生。年輕時善琴嗜酒。「後病傷血之症,奉母命,至峨眉縣養病,遇鄭朴山先生。」遂拜其為師。後游峨眉山,「遇呂祖豐祖於禪院,密付本音。潛修數載,金丹成就。」①自創西派,後傳大江西派,其傳派為「西道通,大江東,海天空」九字。咸豐丙辰(1856)正月初八日寅時升舉。

李西月的內丹思想受孫教鸞陰陽雙修派丹法的影響,在道統上又承接文始、鍾呂兩派法脈。西派丹法融匯了文始、鍾呂派丹法的精要。其清靜丹法接近文始派。西派所傳陰陽雙修丹法為同類陰陽中的「龍虎丹法」與「彼家丹法」,由於同類陰陽丹法受到社會倫理道德的限制,一直以隱蔽的方式暗中流傳,且對修鍊者自身素質要求相當高,難以授受研習;茲且不論。西派所廣傳者,仍為清靜丹法。

西派清靜丹法將煉心定性作為內丹的下手功夫。其煉心法分為九層功夫:一至六層為玉煉之功,七層為金液之功,八九層為煉神及合道之法。煉心法為道家各派的共法。具體修鍊則另闢蹊徑。張義尚說:「西派別傳超等天元丹法,於鼻外徑寸色法兩身交界點中安神調息。有息則在鼻外虛空中相依,無息則在鼻外虛空中入定。以此功始,即以此功圓」②。頗類文始丹法,以己真陽之氣盜「天地無涯之氣,續我有限之形軀」③。具體來說,就是在鼻孔外虛空徑寸之地的身外「玄關」安爐設鼎,以此招攝先天一氣。上根基即以此結丹,以此全神。海印子徐頌堯說:「金丹之道,純系虛空中事業,從身外虛空下手,在身外虛空了手,古人所謂『虛玄大道』也。」④

西派門徒甚眾,蔚為大觀。主要經典有:《道竅談》、《三車秘旨》、《九層煉心》、《後天串述》等。註解有《太上十三經註解》、《無根樹註解》、《黃庭內外景經註解》等。

———————————————————————

注①:清·李道山《李涵虛真人小傳》

注②:《仙道漫談》

注③:《尹真人東華正脈皇極闔辟證道仙經》

注④:《天樂集》

正一派

正一派又稱符水道教。由古代的巫鬼道發展而來,以符籙祈禳,用以遣瘟、驅蝗、召雷、請雨、祈晴、止風、伐邪、召劾鬼神等。早期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後的靈寶派、上清派,直至正一道都屬於符籙派。宋元時期,產生出神霄、清微、凈明等新的符籙道派。元以降,符籙派統一於正一道。

正一派的創始人為東漢時期的張陵(34—157年),字輔漢,號天師,道教尊稱為張道陵。他於東漢末年創立五斗米道,後被道教奉為創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予他的封號。《清微仙譜》、《歷世神仙通鑒》和《列仙傳》傳其為漢留侯張良的八世孫,沛國(今江蘇豐縣)人。陵「龐眉廣顙,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通四書五經,曉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書。曾入太學,博學諸經。年二十六,「舉賢良方正極諫科」。東漢明帝時曾為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後遁隱於北邙(今河南洛陽北)修長生不死之道。據傳魏伯陽曾收其為徒,又得黃帝九鼎丹法。漢順帝時,入川,在今大邑縣鶴鳴山燒煉九鼎神丹。張陵擅用符水治病。後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籙、三清眾經、符籙丹灶秘訣印劍、法服等,建立「二十四治」,創立五斗米道,人稱天師道、正一道。永壽二年(157年)五月五日,白日飛升。

此後,張陵的子孫世襲天師道法,歷代皆受朝廷封號。元成宗時封第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主領三山符籙」,統領龍虎、茅山、神霄派、清微派、凈明道諸宗,成為道教首屈一指的大派。歷史上曾先後出現神霄、清微、天心、凈明四大門派。

神霄派創始人為北宋道士王文卿。其後林靈素得到徽宗皇帝的扶持,「神霄雷法」風行一時。南宗五祖白玉蟾是神霄雷法的大成者。白玉蟾認為雷法必須以內丹修鍊作為根基,「內煉成丹,外用成法」,以自身五臟之氣感應天地五行之氣,召雷喚雨。神霄派雷法宋元明傳播極廣,支派繁多,人才輩出。張宇初《道門十規》說:「神霄自汪、王二師而下,則有張、李、白,薩、潘、楊、唐、莫諸師,恢宏猶至。」

清微派的創始人是唐末廣西零陵人祖舒。經五代北宋,至南宋晚期,其影響漸大。至南宋理宗時,第10代宗師黃舜申以擅長清微雷法聞名京師。清微道法上承上清、靈寶、道德和正一四派道法,博採四派之精華。清微法以雷法為主,有單獨符籙,其雷法深受神霄派雷法的影響。

宋代撫州人饒洞天以「天心正法」,創立了天心派。天心正法以天上北極為主神,所傳有天罡大聖、黑煞、三光三符、北極驅邪院、都天大法主二印。據饒洞天五傳弟子鄧有功《上清天心正法序》記載:宋太宗淳化五年(994),臨川縣吏饒洞天受神人指點,於華蓋山掘地而得「玉籙天心秘經一部,名曰正法」,後在南豐縣遇譚紫霄,禮拜師之,頓悟玄理,自稱紫微宮使日直元君,傳行天心正法。至紹興初年,天心派傳至路時中,天心道法走向興盛。降至明清,天心派日漸衰微。

南宋初,道士周真公,自稱許遜等六位真仙降臨,傳凈明靈寶秘法,創立凈明道。該派傳行「凈明法」的新符籙。凈明道十分重視內丹修鍊,強調符籙與內丹相結合。同時還十分重視儒家忠孝倫理思想,成為該派的又一大特色。


推薦閱讀:

修鍊的等級分類 選自道家的五種境界 作者:知乎,伯陽
中國道家、道觀五術
腎陰虛? 腎陽虛? 為何傻傻分不清楚? 四道家常菜, 養腎更護腎!
玉皇心印妙經注
我們常說要「順應自然」,那什麼是自然?

TAG:道家 | 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