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養生美味肉骨茶

肉骨茶

最早知道肉骨茶是在北京東三環那裡的亞洲之星餐廳,餐廳提供的是東南亞新馬泰印等國的風味,其中就有肉骨茶;幸福三村路口那裡的老巴剎,是一家新加坡風味餐館,也有這道菜。後來陸陸續續在一些茶餐廳中見到、吃到肉骨茶,雖然這是南洋地區有名的吃食,但是那股濃濃淡淡的草藥味我很難喜歡。那個時候對食物的認識還在滿足溫飽的層面上,一個北方長大的漢子,吃純粹的肉就好了,怎麼會喜歡那股藥味呢?這一點倒是與我對所謂「葯膳」的看法一樣,吃飯就是吃飯,幹嘛把葯拿來當飯吃呢?

3月底4月初,到新加坡待了兩天,吹了海風,吃了海鮮,看了街景,宵夜的時候,當地的朋友帶我們去了一家有名的肉骨茶專營店。朋友說,這家肉骨茶點在新加坡很有名,來了朋友都會帶到這裡來宵夜,體會一下南洋風情。

店面很簡單,臨街的那面連窗戶都沒有,任由夜風慢慢的吹進來。因為敞開的店堂,因此也沒有空調,只有幾個老式的電風扇在頭頂慢慢的轉著。我們去的時候已經很夜了,餐廳顯得空蕩蕩的,員工們正在吃夜飯,桌上擺著肉骨茶、油條還有水餃。選個靠近街道的位子坐下,要了幾分肉骨茶和豬腰湯,不一會兒菜就上來了,連同米飯和油條。吃肉骨茶,多是配油條,還會有一疊黑黑稠稠的醬油,覺得滋味不夠的話,就蘸點醬油。本以為自己不會喜歡這種吃食,沒想到喝了幾口之後,發現在新加坡吃的肉骨茶和北京吃的不是一個滋味,在這裡能喝到湯水的鮮美甘甜,蘸了醬油肉骨肉香濃濃的,極為適口。大概是水土和氣候的關係吧,吃肉骨茶大概還是要在發祥地來吃,離開馬來、新加坡,肉骨茶也會變滋味的。其實這樣的事情隨時都在發生,川菜只有在四川吃才能體會到真滋味,出了四川,哪怕是做的再認真,滋味也難以和當地相比的。想必發源於馬來的肉骨茶也是同樣的道理。

肉骨茶發祥於馬來,其實也是華人的口味,華人的食物。當年,東南沿海的福建、廣東、海南等地許多人下南洋、創生活,也把自己的飲食習慣帶到了當地。肉骨茶是福建語,是一道以豬肉和豬骨配合中藥煲成的湯菜,有補充體能祛風濕的功效。這是因為當年下南洋的華人多是做出力氣的勞工,南洋天氣炎熱濕度也大,為了讓自己能夠有充沛的體力適應艱苦的工作,還不能花費太多的錢財,因此便把閩南和潮汕地區飲茶習慣加以改變,使用胡椒和當歸、川芎、肉桂、甘草等材料配料包,燉煮排骨或者肉塊,這種既有湯水又有肉塊的湯菜,配上米飯或者油飯就是一頓可口的餐食了。這樣的食物既能迅速的補充體能,又能防病治病,很快就在當地華人中間流行開,日後幾經改良,形成了今天風靡馬來、新加坡等地的肉骨茶。新加坡是從馬來亞分離出來的,因此可以說馬來亞是肉骨茶的發源地。但是兩個國家雖然緊緊相連,但是肉骨茶的風格也是有區別的,馬來亞的屬福建風格,藥味較重;新加坡的是海南風格,胡椒味道突出。

肉骨茶雖然有茶的名字,其實和現在意義上的茶沒有什麼關係,說是葯湯還差不多。不過,從茶的本源來說,茶一開始就是作為葯出現的。《神農本草》中說:「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茶,最早是作為藥物進入人們的生活的,和神農發現茶的解毒功能的初衷一樣。從這個角度看,肉骨茶里雖然沒有茶葉,但還是可以叫做茶的。

肉骨茶的料包最早是中醫師配置的,起初也是看中了它的藥用功效,只是華人尤其是閩南潮汕人在吃食上有些忌諱,不願意說到「葯」字,因而有了肉骨茶的名稱,這是傳統的說法。

在我看來,是否也有受英國飲食的影響呢?前幾天中國大飯店阿麗雅餐廳吃到一道叫「黃獅魚湯」的菜,其英文名稱就叫做茶:「KingfishTea黃獅魚清湯」。新加坡是馬來西亞獨立出來的,這兩個國家都是英聯邦國家,早年間都是英屬殖民地,英國人在此經營多年,其飲食風格對當地飲食肯定會有影響。新加坡飲食呈現的是多元化混搭風格,和它的歷史和地理位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肉骨茶雖然是華人發明的,但是和當地的歷史文、化物產風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不論是從茶之起源來看還是從英國飲食風俗來看,沒有茶葉進入的肉骨茶都是可以叫做茶的。

餐廳

菜單

肉骨茶

豬腰湯


推薦閱讀:

30餘年老蜂農,揭示蜂蜜業態,你該如何選擇
注重養生 常吃這些「換血食物」哦
立冬養生,調護身體 冬日艾灸3穴位
男人應常喝的養生茶
蕭天石:中年人養生要訣

TAG:養生 | 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