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名鎮(082)甘肅省榆中縣青城鎮

青城書院門前照壁

青城書院匾額

選自林鴉博文青城位於蘭州下游50公里處,又名一條城,陸路距離蘭州110公里,白銀23公里,是古絲綢路上的重鎮。自古以來是西北商貿集散地。青城歷史悠久,地理條件優越,歷代文人墨客薈萃,商賈雲集,創造了燦爛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遺迹。全鎮擁有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家祠堂,有三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有60多處保存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類樹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燒秦燴、柴山等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西廂調》小曲、剪紙、刺繡等經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青城長面、糝飯、陳醋和酸爛肉等具有地方風味的飲食,都可以讓遊人流連忘返。慕名探訪青城古鎮瓜棚齋主

高家祠堂青城古鎮是濃縮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標本,實在應該去看看。春,對於蘭州總是吝嗇的,清明節快到了,黃河兩岸才開始微微泛綠,應該到鄉下去,也許那裡春意更濃。青城鎮屬甘肅省榆中縣,其實她距白銀市更近,只有二十幾公里,與白銀區水川鄉搭界,中間只隔了一條黃河。蘭州距青城古鎮90公里,一個多小時,我們就來到了古鎮的河對岸,舉目望過去,洶湧的黃河從上游峽谷里衝出,在這裡打了個迴旋,留下一片肥沃的川台地,遠遠看上去,青城古鎮也是春心萌動,田野里雖然綠色不成規模,卻見勞作的人影星星點點,他們正在耕耘著新的希望。過了黃河,進入古鎮,街巷交會勾勒出小鎮的布局,整齊有致。店鋪零零星星,遊人從從容容。據史料記載,早在唐代就在這裡修築了城堡,名龍溝堡,俗稱舊城。北宋仁宗年間,西夏王李元昊興盛,時任秦州刺史狄青大將,為防西夏李元昊入侵,下令在唐代龍溝堡舊堡旁邊修築了新堡,新舊兩堡相連,長約五里,東西長,南北窄,因此人們稱之為「一條城」,後來,人們為紀念狄青,就把整座城稱之為青城了。黃河繞青城古鎮而過,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出產水稻,瓜果也很有名氣,皆得益於黃河。這裡文物、古民居「四合院」眾多,保存完好,文化底蘊深厚,故有「黃河千年古鎮」之稱。2007年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青城古鎮現整理對外開放的重要文物景點有四處,導遊劉冬麗帶著我們依次參觀。先去高家祠堂。高家祠堂始建於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佔地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平方米,是一處典型的明清建築。青城高氏來自於山東渤海村。祠堂內主殿一副楹聯證明了:「高門廣被仁雨德風源渤海,氏牆固植清輝雅範炳清城」。進大門,過廳中懸掛著「進士」牌匾,是清咸豐皇帝賜予進士高鴻儒的。進院迎面左側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個祠堂顯得肅穆典雅。據介紹,青城古鎮到清末民初,宗族祠堂最多達20多座。高家祠堂解放後被徵收為國家財產,後又低價轉賣於青城供銷社作倉庫用,文革結束,祠堂已岌岌可危,好在惡夢結束了,幸運地為人類留下一座高家祠堂,也算歷史奇蹟和今人的幸事。1997年10月,高氏祠堂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6月起,由政府出面開始歷史上的第四次「修舊如舊」的大修,次年竣工,高家祠堂得到新生。照看祠堂的老先生叫高作漢,今年已78歲高齡,他告訴我,高家到青城,到他這代已是第17代了。並很慶幸地說,我們的祠堂幸虧做了供銷社的倉庫,存放化肥不返潮,不然也保不住的。真該慶幸,歷史變遷,陰差陽錯,給我們留下了一處研究黃河上游「宗族祠堂文化」不可多得的標本。離開高家祠堂,來到青城書院。青城書院座北朝南,由山門、前院、中院、後院組成。中院「至聖堂」供奉儒學大師孔子;後院原為學堂,解放後,一段時間曾為青城幼兒院。改革開放後,政府集資修建成「集成堂」,記錄展示青城歷代各學科學有所成的人才。青城書院始建於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是當地紳士李凱德、顧名、張錦芳、韓英、劉世保等人倡導修建的,曾為蘭州地區六大書院之一。公元1904年青城書院改名為「皋榆聯立高等學堂」,1931年更名為「皋榆聯立青城小學」,1938年再更名為「榆中縣青城小學」。說到這裡,我對「皋榆」二字產生興趣,皋不是皋蘭縣的簡稱嘛,怎麼會用到這裡?小劉解釋說:青城地區有一句民諺,叫「皋榆不分家」。原來,榆中縣的青城與皋蘭縣搭界,皋蘭和榆中兩縣歷史上在這裡地界劃分並不清楚,一段時間歸皋蘭管轄,一段時間又歸榆中縣管轄,就是在青城鎮內,還出現過兩個縣同時管轄的情況。青城書院的建立後,在清代,就先後培養出10位進士,其中皇榜翰林1名,文舉23人,武舉51人,孝廉方正8人,貢生83人,秀才不計其數,當代更是人才輩出。也許正是文化教育的興盛,促使歷代青城學子走出青城,業有所成,使青城贏得了「風雅青城,仁義之鄉」的美譽。從青城書院出來,往西,到了城隍廟。青城城隍廟始建於宋仁宗寶元年間,本是秦州刺史狄青的辦公室,當地老百姓也曾稱之為狄青府。明神宗時,改建為守備府,是青城守備軍的指揮部,直到清雍正二年守備府才被改建成城隍廟。走進城隍廟,只見廟院兩側一堆一夥的老年人正在悠然自得地下棋聊天,也算廟中一景。城隍廟正殿匾額上書「漢代孤忠」,兩側楹聯耐人尋味:上聯「做惡不惡先人有餘德德盡則滅」、下聯:「行善不善先人有餘惡惡盡則昌。」城隍廟對面就是羅家大院。羅家大院是民國時期青城四大水煙作坊之一的永順成老闆羅希周先生的宅院,始建於民國十六年,即1927年,羅家大院由東院、中院、西院三大院組成,佔地面積7100平米。東院由前院、中院、後院組成,是羅家的水煙作坊。青城因水煙而興。相傳始於明初,為一周姓人家隨肅王從甘州遷蘭州,後定居青城,栽種煙葉。青城人在明末清初開始引進水煙製作工藝,到康熙年間,青城人的水煙形成品牌。由於黃河航運的便利條件,青城成為方圓幾百里的商貿中心,南來北往的商賈絡繹不絕,青城水煙暢銷全國各地。清朝光緒年間達到極盛,著名商號作坊70餘家,從業人員數千人。據介紹,青城古鎮最為繁盛時,人口超過10萬人。羅家中院是三堂五廈結構的四合院,即上下堂屋各三間,東西廈房各五間,是羅家生活起居之地。羅家西院由前院和後院兩座四合院組成,是羅家人用來休閑和招待客商的地方。羅家大院一進三院由16道門互相聯通,設計獨特,布局嚴謹,做工精美,是青城保護最為完整的古民居四合院之一。青城的早期居民主要是隨戌邊部隊而來的兵士,最多的是明朝跟隨肅王來蘭州的護衛、部屬們,後來陸續選中離蘭州不遠的青城這塊風水寶地安家落戶,城鎮的建設隨之開始。山陝商人藉助黃河航運的方便,也往返於此,有的也就購地落腳,成為這裡的永久居民,同時引進了山陝民俗民風和建築風格。傳說李自成兵敗之後曾隱居於此,有歷史學家從青城李氏家譜中已找到佐證,古鎮西邊就有李自成墓。參觀結束,漫步古鎮街道,不但隨處可見臨街的古四合院,我還在這些四合院門雕上面依稀看到「最高指示」等字樣的「文革」痕迹,誰又能說「文革」就不是一種另類文化呢?青城書院和城隍廟位於前街,高氏祠堂和羅家大院位於后街。后街為主街道,鎮政府就在主街道的羅家大院西院。整個街道除了鎮政府的三層小樓外,全是平房。青城古鎮記錄了黃河上游商業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發展歷史。也許,這裡是那些熱心於黃河上游鄉村民俗、歷史文化、民居建築研究的人們最好的去處。因為這裡有保存完好、還在運轉的四十九處古民居,因為還沒來得及開發而更有意義。這裡的居民住在自己祖先留下的四合院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他們對祖先的遺產充滿自豪,說起過去的輝煌津津樂道。進得院內,每一位主人都是講解員,都能說出祖先和院子的很多故事。

青城書院

羅家大院

羅家大院門廊

青城書院集成堂

古民居與老人黃河千年古鎮—青城鎮肖先華青城鎮是古絲綢道上的水旱碼頭、文化名鎮,這裡有獨具特色的英雄武鼓、著名的西廂小調、道台獅子以及喜慶窗花等。該鎮的古建民居被省政府列為全省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十大項目之一。

保合大和

精美磚雕青城古鎮之行(三)林鴉

青城古鎮磚雕隨處可見,十分精美。有明清時期的,有民國時期的,也有近些年的。總體來講,清代磚雕最為精美細緻。近年來的磚雕,雖然也秉承了明清時期的基本風格,但與其相比相差甚遠。青城磚雕留給遊客無限遐想,古鎮也因此增添了幾分典雅與莊重。久居鬧市,厭煩了城市的喧鬧與浮華,看看古老的磚雕實在是一種不錯的享受。


推薦閱讀:

四大名著皆與道教有關,揭示了道教在我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
國家歷史文化名鎮——甘肅榆中青城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系列(81):特殊職能型:山東鄒城
【原創輯佚】諸子抄佚書集錦-2 |諸子百家|中華歷史文化版 - 浪人御所 戰國文化愛好者聚集地
歷史文化古跡——山西長治潞城原起寺【圖文】

TAG:中國 | 歷史 | 文化 | 中國歷史 | 歷史文化 | 甘肅 | 城鎮 | 青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