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精神全解讀——中國吹響改革新號角
中國吹響改革新號角
——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解讀
李良棟 中央黨校原政法教研部主任
核心提示:報告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全黨範圍正在深入開展學習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的熱潮,怎麼理解十八屆三中全會?大家認真的讀一下習近平同志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我想三中全會的主要思想、重大戰略部署基本上就一目了然。
三中全會應該說在中國現代歷史上,是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又一次比較重要的全面規劃改革和發展的一次會議,之所以這樣說,因為我們開了很多屆三中全會,如果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主要是啟動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話,那麼這次三中全會應該說立足於新的歷史實際,對未來七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未來40多年的時間真正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又一次做了全面的、精心的規劃和部署,成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編繪出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藍圖。
我分以下幾個部分向在座的領導和專家、學者彙報。
一、《決定》充分展示黨全面推進改革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
這次全會通過的《決議》,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定不移全面推進改革的政治勇氣和政治智慧。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將近40個年頭,我們在座的很多朋友都是在這40年中和這段歷史一起走過來的,我們既有高歌猛進的時期,也有艱難困苦的歲月。那麼黨的十八大以後,當代中國人民正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沒有的嚴峻挑戰和考驗。十八大就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基調、做出規劃、進行部署,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不我待、形勢逼人,不到7年的時間,我們要在本世紀中葉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進入中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水平,真正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滿打滿算不到40年的時間,而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掐指算來又不到7年。但是我們又必須看到,在前進的道路上、在發展的征途中,我們面臨著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困難和問題。
的確,30多年來經過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30多年前我想北京聯合大學沒有這麼好的一個報告廳,今天不算什麼事,司空見慣,家常便飯,哪個單位都能有這樣一個報告廳,只是程度不同罷了,這在30多年前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別說那些繁瑣的經濟數字,我們就說我們眼前的、直接的、身邊的事,30多年前我們不可能有這樣的穿著打扮。而這場改革的確給中國帶來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這個國家富強了,人民生活相對的提高了,綜合國力也在不斷的提升。
所以黨的十八大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多年的時間裡,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上升到第二,當然這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唯一標準,我們的人均收入恐怕還遠遠不高,並沒有排到世界第二。躺在第二上沾沾自喜,我以為是萬萬要不得的事,但是進入第二總比之前都強的多,變化了,進步了,發展了,這些都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初步奠定了一個堅實的經濟和社會基礎。而黨的十八大在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時候,做出了一連串重大而周密的規劃和部署。
(一)十八大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規劃和部署
經濟建設,我們按照十八大的話說就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我看某一個電視台有個學者在那夸夸其談,說翻一番定的太低了,比如珠江三角洲等已經發達的一些沿海地區,翻兩番、翻三番確實都能做到,江蘇自認為現在已經進入小康了,而且提前實現現代化了。我到江蘇考察幾次,也包括到蘇南的農村轉了轉,我還沒有看到真正意義上現代化的影子,即使是小康也不是一個合格的小康。小康社會不是農民村裡邊蓋了幾棟統一的二層高的樓房,生活條件相對有點改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我們又加了一個生態,距離那樣一個目標我個人認為還非常遙遠。那麼在經濟欠發達地區,老少邊窮地區,翻一番都要做出千辛萬苦的努力,這是一場艱難困苦的戰鬥,不是靠鶯歌燕舞、豪言壯語就能解決和說明全部問題。
政治建設,儘管抽象也包含著具體,人民民主不斷擴大,你總得在現實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吧,社會主權在民的原則在實踐中總是要得到一種體現吧。而要做到這些我們現有的民主制度要進一步完善,民主的形式要更加豐富,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甚至整個法治要在現有的基礎上,一是全面落實,二是不斷提高。具體就是法治政府要基本建成,執法的公信力要不斷的改善、提升,人權能夠切實得到尊重和保障,這都不是用抽象的話語能夠解決的問題。
文化建設,十八大提出「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基礎更加堅實。」我想它包含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個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至少到2020年得有那麼一個形狀,真能夠起到凝聚民族精神、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一種精神力量。談何容易,我們雖然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體系,這只是樹立了一個主心骨,它要一整套合理的、進步的、文明的思想和道德理念來支撐,而且它必須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所自覺的推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毫無疑問,它的前提是尊重君子愛財,君子不愛財市場經濟不能發展,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該比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更加取之有道,恐怕離這個目標我們還存在很大的距離,不然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坑蒙拐騙到處都是,假冒偽劣比比可見。要發展真正意義上的、關鍵意義上的廣義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通過狹義的文化管理體制、文化事業的發展作為支撐,我們跟發達國家相比,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應該說還存在著很大的距離,所以要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遠比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強國更加艱難,更為不易。
我隨便開個玩笑,卡拉OK是日本人發明的,二戰以後日本戰敗,國民精神頹廢,處在一個空虛、彷徨、痛苦之中,怎麼排解心中的空虛啊?晚上喝酒、唱歌,所以東京的銀座在那個時期成為一個燈紅酒綠的集中場所,日本人是這樣,他晚上燈紅酒綠、狂歌亂舞,有很多人冬天進不到家裡,活活凍死在門口。但有相當一部分人天一亮他就明白了,喝酒解決不了全部問題,要幹嘛,只有干國家才能昌盛,困難才能克服。所以二戰以後日本在廢墟當中用不長的時間,可以說奇蹟般的建設了一個新日本。我不是在這裡歌頌日本,我想說明這樣一個問題,它有一個民族精神,不管這個民族精神是正確還是錯誤,軍國主義復活肯定是錯誤的。民族精神、觀念文化在當代中國,我個人認為比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更為緊迫,但更加艱難。
社會建設,十八大正確指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就業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縮小,社會保障全民覆蓋。」要通過二次分配,尤其是通過一次分配創新和改革,把分配控制到一個被各方面能夠接受的合理層面,而二次分配的社會保障真正做到全民覆蓋、城鄉一體。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不能犧牲子孫後代的長治久安為換得一時的經濟發展,這個道理我們都非常明白。所以十八大很具體的把經濟指標都提出來了,怎麼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怎麼控制能源總量的消耗,怎麼提高森林的覆蓋率,怎樣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但我們必須看到,霧霾在短期內我們解決不了,不光是北京,這幾天南方十幾個省又都處在霧霾之中,這只是我們要克服的困難和問題成千上萬中的一個。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道路光明進程艱難
1、要有堅定不移的勇氣和決心
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前進的道路是光明的,但是通向這個目標的進程是非常艱難的,而且時間非常緊張,不到7年。「歷史給中國人的時間不多了」,這不是我的話,我前一段到遼寧省委組織部去講課,那時候三中全會還沒開呢。一位遼寧地區級的幹部,他不知道我幹什麼的,他說老爺子你怎麼看待三中全會?我說大家都盼望啊,結果他長嘆了一口氣,他說歷史給中國人時間不多了。我聽了心裡頭為之一振,我已經是65歲的人,我不敢說久經滄海難為水,我身邊各種各樣的現象我也都經歷過,一般很難引起我心靈的震動,但是這位年輕的朋友,40幾歲的朋友,我們共產黨的一個官員,他能說出這樣的話,說明共產黨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清醒的、理性的,正因為清醒、正因為理性,我們這一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建立之後,才立足於當代中國新的歷史實際,才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堅定不移的把這場改革持續、全面、深入的推進下去。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十八大定出這個目標既宏偉又可行,但是在前行的道路上光靠有堅定不移的勇氣和決心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我們又必須看到,正是前邊的問題,我們實現這些目標面臨一連串的艱難困苦。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發展中我們現在正遭到瓶頸制約,首先是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相當突出。為什麼要轉換經濟發展方式?為什麼要推行創新型發展?為什麼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原因就在於這些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阻礙了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在改革開放初期那個僅僅依靠政府投資和過度依賴外貿出口的那樣一個刺激經濟發展的方式,已經難以維繫,黃鶴一去不復返,新的歷史、新的形勢要求我們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但是應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換相當艱難,它有一個全黨、全民怎麼提高認識的問題,有一個從原有的體制機制觀念束縛下擺脫出來的問題。
我前一段時間到遼寧鞍鋼,他們讓我講一下國際經濟形勢跟國內經濟形勢,說克強利用穩增長這個過程中逐漸實現調結構。說到穩增長,鞍鋼的班子成員都很高興,一說調結構,我一看下邊好幾個同志皺眉頭。我非常理解,鞍鋼是個老鋼鐵生產基地,但是設備落後,儘管經過幾輪的技術改造,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但畢竟相對的產能過剩,人員過多,然後中國鋼鐵協會又把四川攀枝花鋼鐵公司跟它放到一塊合併了,攀鋼長期虧損,鞍鋼這幾年說老實話剛剛解決了負增長,在產值和利潤上稍稍有了一點扭轉,從零向前小有突破。所以這次調整後對他們確實不利,調結構意味著有一部分工人要離開這個隊伍,重新加入失業工人大軍。我非常理解這些做經濟工作同志們的難處,但是為了國家民族的大局,我們的經濟結構不調整,經濟發展方式不轉不行。因為產業結構不合理,科技創新能力不強,農業基礎薄弱,資源環境約束進一步加劇,都給全面深化改革,給進一步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帶來了很多障礙。
2、從存量改革到增量改革的轉變
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改革進入了攻堅期和深水區,矛盾深重,問題突出。如果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或者80年代那個時候我們的改革是一個存量改革,主要解決文化大革命時期之前計劃經濟體制下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開闢一條道路,但是1992年建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任務、根本目標確定之後,我們逐漸的進入了中國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期,我們面臨的不僅僅是過去的存量改革,我們更多的面臨的是增量改革,就是發展市場經濟以後出現的一連串新矛盾、新困難、新問題。分配問題,這恐怕是人民群眾最為不滿的問題;腐敗問題,這可以說是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喪失信心的問題;社會保障問題,這是人民群眾還堅信不堅信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優越的問題。那麼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由於深層次矛盾所決定和制約引發了一連串的社會突出問題。教育問題,怎麼實現教育公平,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一到操作中就遠非如此,怎麼真正更加充分的就業問題,怎樣真正扎紮實實的推進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問題,我們不可能像西方福利國家那樣,從嬰兒一直到老年、到墳墓都由國家包起來,但是我們至少要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養老、醫療、社會治安、依法執法、食品安全、住房等一連串問題都困擾著我們,向我們提出挑戰和考驗。
3、反腐敗鬥爭的形勢依然嚴峻
而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在一些領域道德缺憾、誠信缺失,政府的公信力、社會的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大幅下降,而少數領導幹部領導科學、實踐科學發展觀的能力不強,一些基層黨組織實際上軟弱渙散,黨內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浪費現象、奢侈之風有增無減,消極與腐敗現象仍然非常突出。我們看到黨的十八大以後,已經揪出來的省部級幹部就接近10幾個人,甚至可能更多一點,我們沒有時間去算這些人,可能還會有更多一批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說明什麼?反腐敗鬥爭的形勢依然嚴峻,不可掉以輕心,這些都加大了中國改革的難度,為我們深入推進改革設置了層層障礙。
(三)改革力度最大、涉及範圍最廣的一個《決定》
而三中全會我講,首先一個最重要的貢獻,一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共中央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個《決定》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黨的建設、軍隊建設各個方面,是改革開放歷史上改革力度最大、涉及範圍最廣的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充分的反映了這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十八大以後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堅定不移的推進改革的決心和信心。三中全會大家都看到,在《決定》的前邊導論裡邊,頭一個就強調改革在中國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簡明的考察了歷史,實事求是的分析了現實,特彆強調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時代歷史條件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的偉大的革命,但這是哲學意義上的革命,不是社會革命,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
1、明確指導思想
中國現代史,特別是1978年以來的歷史就是改革開放的歷史,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就是小平說改變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包括我們面臨那些矛盾、那些困難、那些問題,都是改革中出現的問題,發展中出現的困難,必須通過改革、必須通過發展來解決。所以黨的十八大為什麼明確而堅定的指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當然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改革開放30年來這兩種思潮此起彼伏,接連不斷,一直試圖影響我們黨,甚至企圖強加於我們的黨。一個是往回走。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那樣一個生態環境,甚至倡導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試圖用大鳴大放大字報這種無政府主義大民主來解決當代中國的矛盾問題,新左派的朋友們可能有一部分人就是這麼說的,他理所當然的遭到了我們黨的抵制和拒絕。
自由派一直希望中國的改革開放往西走,因為西方的月亮甚至太陽都是圓的,月亮就是初一、十五圓,他平常不圓,那麼他認為西方的整個經濟制度、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文化理念都是應該我們頂禮膜拜、必恭必敬的學習對象,新社會主義思潮就是這麼起來的。我們對外開放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在西方凱恩斯主義不能說行將落幕,但是基本完成了它的使命,新自由主義開始重新粉墨登場,哈耶克、布凱南、弗里德曼的這些人的政治理論在西方正是如日中天,而當時西方政界的撒切爾、里根等接受了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理論肯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研究、思考和借鑒,但是新自由主義必須得承認是西方社會在前一個時期和當前今後一個時期主流的價值觀念。但是不能把它不加分析的、不加鑒別的完全照抄、照搬到中國來。
我們的國有企業確實存在很多這樣的問題,經營管理不善,在市場經濟中過分佔據壟斷地位,腐敗現象有增無減,客觀事實,中石油的問題非常清楚的告訴我們。但是國有企業不是公有制的唯一形式,但是它畢竟是公有制一種主要形式,事關國計民生,為廣大群眾擴大社會保障提供經濟基礎,當然現在沒做好,主要還是依靠這個渠道,西方國家也不是完全實行私有化,中央黨校跟法國電力公司往來比較多,法國電力至今現在還是國有企業,美國也還有一部分企業仍然是國有企業。
三中全會在指導思想這一部分,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深化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信心、凝聚共識、統籌謀劃、協同推進,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此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堅決破除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弊端,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前景。
這個指導思想我認為有兩個核心的關鍵詞,一個是全面深化改革,毫無疑問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而不是相反往回走。30多年改革開放告訴我們,正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們的經濟生活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我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當然市場它是雙刃劍,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一方面能為經濟發展加進新鮮的內容,另一方面,它調控不好,難以避免引發一些問題。而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最終目的是什麼,可能是這個時期宣傳、研究三中全會精神很多同志沒有注意到的,那就是要增進人民的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你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擴大開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國夢,目的是幹什麼?國家富強,更重要的是人民幸福。
如果我們改革最終的結果是真正實現了兩極分化,人民幸福沒有得到充分的伸張和體現,像小平同志當年所說,如果出現這種兩極分化我們的改革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這次在學習貫徹三中全會《決定》的時候中央有關部門特彆強調,要非常注意,要把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和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兩個統一起來,不要用一個否定另一個,不要過分的宣傳這個而忽略了那個,我想三中全會指導思想的主要用意就在於此。
2、進一步確立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三中全會《決定》確實進一步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而總目標大家都知道,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不是相反。而完善這個制度,改革最主要的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是學術界最近一個時期一直找亮點第一大亮點。
但的確應該看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確定一個新目標,這裡的「治理」學術界一直在討論,有人認為就是西方的治理,和govern相對應的那個governance,20世紀末第三條道路的理論出現以後,西方在政治建設政治改革上提出這個治理的理論,我個人覺得它吸收了西方治理理論的某些合理內核,但是最主要的從中國實情實際出發的中國式的話語,甚至我認為它是治國理政和governance在一定意義上的結合,所以此治理非西方那個彼治理,這是我們把握這個問題時候應該注意的一個前提。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加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而在這個過程中三中全會正確的指出,通過改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民。話都說到這兒了,改革的目的,改革的對象,改革的方法。
三中全會《決定》在導論這部分還特彆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堅持發展仍然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的戰略判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推動生產關係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必須看到,不管中國經濟上有了多大的發展,社會上有了什麼程度的進步,我們沒有脫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所以整個改革仍然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又不高,而且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不同領域之間,不同行業之間,在發展上還存在著一些不協調、不平衡的狀況。離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去談論中國的改革、研究中國的發展,是建立在空中樓閣上的。
三中全會的《決定》更加實事求是的指出,我們這個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全面深化,但是重點仍然是經濟體制改革。我們黨沒有否認這點,這次改革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當然不忽略其他方面的改革,而其他方面的改革絕大多數是跟經濟體制改革相呼應的、相配合的,當然有些改革也是相對獨立,比如政治體制改革,有的是跟市場經濟緊密相關的,有的是為了更好的進一步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真正加快法治中國建設。文化建設也同樣如此,它不能離開經濟,但它畢竟有獨立作用,對經濟也同樣有反作用。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看到三中全會的重點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三中全會《決定》特彆強調,在總論這部分,就是黨作為執政黨,各級人民政府作為社會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要善於科學、合理、有效的領導全面深化改革。所以三中全會就這方面,有一連串的論述,為我們深化改革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組織保證。《決定》特彆強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鑒國外有益經驗,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改革就是創新,必須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有機的統一起來,而且到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這場改革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改革本身也是人民的事業,不能離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去推進改革,必須依靠人民群眾來加快改革,所以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理論首創精神,緊密的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依靠人,最後滿足人。而這中間確實要提高領導意識、政治智慧,把一往無前的政治勇氣和巧妙有效的領導藝術統一起來,那就是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促進,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的合力。
我們的改革走到今天,用三中全會之後那一段時間簡單的摸著石頭過河,那種做法已經不能說明和解決中國全部問題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推進深化改革,一方面,要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好正確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另一方面,又要勇於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和探索,繼續摸著石頭過河,但是要把兩個統一起來。比如司法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就是在頂層設計的科學指導下向前推進,我們要保證我們的司法機關真正依法獨立行使司法權,人民檢查院組織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要相應的進行調整,不然省以下的各級法院人財物的權力集中到省級手裡,跟現行的法律是會發生衝突的,所以這個叫用頂層設計開路,而推進協商民主,在實踐中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協商民主的渠道和形式,恐怕就要堅持,一方面要加快頂層設計的力度,而另一方面,還需要黨和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同心同德,艱難困苦的探索新形勢、新途徑、新方法、新道路。
全會《決定》在指導思想上,在最後一個部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在重要領域、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真正的決定性的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們說三中全會的《決定》基本上要管到2020年,而檢驗三中全會改革的成果也要通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是否實現了改革目標作為判斷的尺度。
二、《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新規劃和新部署
這是我彙報的第二個部分,三中全會《決定》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的新規劃和新部署。
(一)經濟體制改革
1、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經濟體制改革,這是整個《決定》的重中之重,三中全會《決定》首先進一步明確了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當代中國的生產關係的規範問題,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我們在經濟體制改革上、甚至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重大的成果。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以往我們所談的有益補充就有了很大的差別。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所有製成份,在政治上、法律上、經濟上應該是一律平等的,這就為市場主體在市場這個海洋中自由的翱翔,進一步給予了精神上的支持和政治上的保證。當然一方面,三中全會指出,必須毫不動搖的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的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而另一方面,又必須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激發非公有制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為此要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特別是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
建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內在客觀的要求經濟活動主體必須是多樣的,或者用學術界的話說是多元的。但是必然要看到公有制,包括三中全會提出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我個人認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如果是公有制在裡邊控股占的比例成份大,或者是他體現了各個方面的經濟成份,錯綜複雜的交織在一起,都可以把它視為公有制經濟,所以三中全會以後大規模的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原有的國有制經濟有民營經濟的成份,民營經濟裡邊也滲透一些國有資本的投資,可能是進一步鞏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方向。
2、進一步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制
三中全會在經濟體制改革我講第二點,進一步強調要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制。恰恰在這段中說出了原來確實沒有說過的話,其實也是理所當然、非常自然而然的應該提出來的話,就是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跟以往把市場作為社會資源配置的基礎,在那個基礎上大大提升了一步,但是也不是完全離開那個,從空中掉下來的口號,這表明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內在實質認識上更加成熟、更加規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本原則跟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結合在一起,前無古人,非常艱巨。用過去話說,我們要堅持公有製為主體,但是多種經濟成份並存,我們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當然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我要堅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合法勞動先富起來,但是最終要實現整個社會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和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
我年輕的時候也學過一小段科學社會主義,我不願意用抽象空洞的那些套話來演繹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這些概念範疇兩者的關係,社會主義毫無疑問他是為了大多數人的主義,因為社會的主要成員是廣大人民群眾,資本主義毫無疑問事實上是有利於少數人的主義,因為在任何社會、任何歷史條件下能掌握資本的從來都是少數人。你說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差別在哪?一個是事實上維護了兩極分化,一個是倡導走向共同富裕,但社會主義經濟理念跟市場經濟一般要求,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我還得說套話、原來的話,尊重價值規律,講清競爭規律,結合在一塊,前無古人,從馬克思主義、恩格斯主義裡面找不到現成答案,現實生活中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提供現成的經驗可以提供給我們借鑒。我們為什麼面臨這麼深重的矛盾和問題?我個人認為都是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跟市場經濟一般要求沒有結合好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們對什麼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哪些規律和要求?可能未必完全說清楚。
真正認識、理解、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非常艱難,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書本里找不到現成的答案,我記得那時候有經濟學家說《資本論》里就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開玩笑,我是才疏學淺,我用放大鏡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也沒有找到那個字眼,更不要說思想了。資本論是從分析商品兩重性開始分析商品和資本的矛盾運動,實事求是的考察了商品交換和市場交換,但是馬克思、恩格斯沒有接受社會主義有市場經濟市場交換的思想,他對社會主義的想法是在一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基礎上建立社會主義,與現實生活中的所有的社會主義都是在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度里實現是有著很大不同的。所以把社會主義跟市場經濟統一起來,將來實現有機結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需要一個認識過程,從知識不多到多少有一些了解,我們正處於這樣一個狀態,但是我們確實認識到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能忽略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特別不能忽略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個資源配置基礎,而要形成這個體系就是真正加快形成企業自主經營,最大程度的減少來自於各方面的行政干預。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市場要素能夠真正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的現代市場體系,要做到這點要照例清除市場壁壘,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跟市場運作的公平,這叫進一步建立健全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用市場來決定的價格包括價格體系完全由市場來調控,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這裡的建設用地市場包括農村建設市場,是指集體建設用地,而不是農民個人承包的土地。
3、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係
在發展社會主義進一步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作為發展市場經濟關鍵環節,整個建構市場體系的過程中,政府應該是有作為又無作為。干預微觀經濟,過多的控制市場經濟,這是不符合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歷史要求的,但是因為國家是從社會上產生出來的,政府他天然的要產生為了維護社會、服務社會的職能,所以政府的職能應該還有有為的一方面,那就是還是有效的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在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政府職能新的歷史要求,做到這一點要加快政府職能轉換的步伐和力度,加快建設現代公共服務型、現代法治型政府,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執行力,這期間要注意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理清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這個話概括起來,它至少告訴我們,在這裡本來是行政體制改革或者政治體制改革重要的部分,把它拿到經濟體制改革來,為建立健全市場體系相呼應,這就說明其他各領域的改革都是要至少主要著眼於、圍繞於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方向而服務的。
十八大已經指出,正確處理好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基礎兩者之間的關係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我們的改革能不能成功,特別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不能進一步完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和市場兩者之間的關係,能不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結合點。我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終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此。搞市場經濟那不是我們的原創,西方搞了幾百年的市場經濟,從西方資產階級在革命進程中高揚起自由主義旗幟,用自由這個東西打垮了封建專制,為發展商品經濟掃清了障礙、開闢了道路。在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時期,自由這個東西的確大大的刺激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1948年《共產黨宣言》里有這樣一段話,資產階級在建立自己政治統治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他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任何社會的總和,就是依靠自由。人家通過自由,個性自由,充分實現,人的創造力、活力都得到了解放,電的使用、珍妮紡織機的出現、蒸汽機的發明大大的促進了西方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實事求是的肯定了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那一面的合理性,就是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但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他還有一個負面的作用,那就是常常自發的自覺不自覺的導向社會不公平,一方面是財富的過度積累,另一方面是財富不合理、不均衡的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分配。馬克思、恩格斯正是看到了這個矛盾,才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靠資本主義自身是解決不了的,必須有一場新的社會革命,用一個新的進步的合理的社會制度取代他,他認為那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壟斷資本主義之所以出現,確實是看到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的負面作用。大家都知道,1929到1933年這場席捲歐美的經濟大危機,實際證明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過分倡導個性自由的資本主義,有病,而且病的很重,列寧那個時候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就是全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帝國主義論》裡面這麼寫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最高階級、最後階段,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即將死亡。」所以他認為世界革命的時代到來了。列寧這個看法如果就人類整個歷史長河這個進程上看有他合理性,但是在分析上個世紀和這個世紀人類社會可能他這個判斷為時過早,說資本主義有病,但不是病入膏肓,他長了一個大瘤子,壓的喘不氣來,但不是惡性腫瘤,是良性腫瘤,他有病榻前的高明醫生,凱恩斯主義幫他切下瘤子,他就輕裝上陣,20世紀50年代凱恩斯主義盛行的時期、羅斯福新政推行的時期,通過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寬鬆的貨幣政策,政府拉動經濟發展,擴大失業工人再就業,同時推行福利國家政策,殺富濟貧,緩和了社會衝突和階級矛盾,所以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後幾次新科技革命使西方資本主義又一次煥發了青春,大踏步的在發展的道路中前進。
但是凱恩斯主義有效也有限,政府過度的干預經濟違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推行福利國家政策,雖然緩和了階級衝突,但是挫傷了資本投資的積極性,所以到了20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義應運而生,又一次粉墨登場,佔據了西方國家生活、社會生活的主要舞台。但是過分的推行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忽略了政府必要的宏觀調控和對公平正義的維護同樣會引發問題。2008年的危機,美國房貸危機進而引發成金融危機,甚至就是經濟危機,就是一個明證。大家都知道美聯儲的主席格林斯潘是典型的新自由主義者,房貸危機都已經非常清楚了,暴露的非常嚴重了,他還仍然認為靠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能夠解決全部問題,解決了嗎?不僅沒有解決,事態愈來愈嚴重,而且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對我們這些發展中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的中國帶來了巨大苦難,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消除2008年這場危機的陰影,現在也沒有完全走出。
我們黨正是與時俱進的看到了一個問題,就是中國不發展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沒有活路,但是發展市場經濟怎樣樹立好政府必要的宏觀調控和對公平正義的維護,與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兩者有機的統一起來,這恐怕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需要面臨的、需要解決好的一個重大的任務,這個問題解決好,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可以說很大層面上就迎刃而解了。
圍繞處理好這個問題,三中全會又特彆強調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就是政府一方面要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一方面要注意維護公平正義,但是一定要解決好財政問題,西方是把財政預算、決算的管理放在一個頭等重要的任務,西方是用財政來控制權力,腐敗問題他也有,但相對比我們少,納稅人的錢不是你想花就隨便花的。所以三中全會在經濟體制改革這個命題裡邊,在規範政府職能方面,把財政問題特彆強調出來,尤其指出它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要把它作為基礎和重要支柱。同時也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所以怎樣在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發揮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要改進預算的管理制度,完善稅收制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這裡不僅涉及到財政本身,還涉及到中央和地方事權的劃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事權要跟財權相對應,其目的也是解決改革開放特別是發展市場經濟以後一些地方政府收入入不敷出,迫不得已實行土地財政這個窘困的局面。
4、進一步推進城鄉一體化
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三中全會對進一步推進城鄉一體化做了規劃和部署,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城鄉二元結構是制約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主要障礙,所以必須通過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現代化的成果。要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恰恰這個部分裡邊提出農民承包的土地經營權可以自由流轉的問題。
為了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補償農民在土地問題上一些損失而做出的一些實事求是的具體規定,沒有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中國不可能進入真正的現代化,14億人口,現在仍然有9億多是農民。我在美國看到一家農民,是從德國移民過去的,就他幾個親戚,比如妹夫、小舅子,他本人,就五六個人就有一個現代化的大農場,有果園,還有農作物,加上政府對農業有補貼,那生活確實很好,你動員他到紐約他都不去。我們都知道晚上留在紐約的多數是沒錢人,主要是黑人。真正中產階級的或者中產階級以上的晚上都跑到鄉下去了,因為他們房子大多數都是在遠郊區或者鄉下,沒錢的人往城市裡去。我們恰恰是倒過來的,我們什麼時候像美國那樣,有若干個星羅棋布般的小城鎮,農民離土不離鄉,發展產業,實現農工商一體,那才是中國城鎮化、農村現代化最美好的前景。
我記得城鎮化這個課題,我們提了很多年了,但熱起來是這屆中央政府成立之後。我們中央黨校有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家、財政學家,我看他發了一篇文章,他說農民工進城就是中國走向城鎮化最好的途徑和唯一的出路。我看了以後我噗嗤笑了,那是中國走向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由於歷史和現實種種因素不得已而為之的措施,我個人認為那不是中國城鎮化的唯一出路。我們確實在進步,通過改革戶籍政策擴大農民進城的准入手續,為更多的農民進城解決條件,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要農民離土不離鄉,星羅棋布般的若干個小城鎮,那才是解決中國城鎮化的問題,改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真正實現城鄉一體化我認為最主要的途徑和出路。總之,怎麼解決好這個問題需要研究,但是我們千方百計讓農民享受到現代化的最新成果,讓中國社會真正的跟人類的現代文明逐漸的融合起來。
對內進一步搞活,對外還要進一步擴大開放。三中全會指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進一步推動和必須推動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的新優勢,以開放促改革,要放寬投資准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對內進一步搞活,毫無意外的它客觀的內在的要求進一步擴大開放。而我們現在的擴大開放和七八十年代那個時候情況有了很大不同,我們不僅要進一步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引進來高質量,走出去也要高水平,這個話大家都明白,我就不說了。自由貿易區,我們正在上海建設新的自由貿易區、試驗區,這個過程中國內其他地方條件允許的也可以搞一些自由貿易區的試驗,但是不能一窩蜂。而自由貿易區我們理解,現在主要是先由政府制定負面清單,只要負面清單沒有禁止的其他都可以在這裡試行,三中全會《決定》特彆強調了,要擴大內陸沿邊開放,就是沿海的對外開放30多年來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一定的活力和實效,但是必須看到,實施到今天我們要推動內陸地區,利用有些省份沿邊,周邊有些國家又有邊境這個條件,擴大內陸沿邊開放,為欠發達地區、為內部地區、為老少邊窮地區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契機和條件。
(二)政治體制改革
第二,政治體制改革。這是很多同志關心的,政治體制改革大家盼了這麼長時間,好像「又是一年春草綠,依然不改舊家風」,恐怕問題遠非如此,我們還真得實事求是認真的研讀一下文件,然後對這個文件在政治體制改革上有一個實事求是的評價。
三中全會《決定》確實主要的關鍵,或者改革的重點是經濟體制改革,但在政治體制改革上不是沒有新話的。三中全會確實,比如說一些重大問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不能一步到位,需要逐步推進,因為這些問題事關全局,非常重大,極其敏感。
1、建立健全權力制約監督機制
我們大家都知道,比如說怎樣實現習近平同志提出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建立健全權力制約監督機制。三中全會有一些具體的部署,比如講完善我們現在黨內紀律檢查部門,向本級黨委報告工作,同時要向上級紀檢機關進行報告,同時報告,時間上不能錯位,防止一些案件、案情不能及時的被上級紀委所了解和把握。怎樣進一步公布權力的清單,讓人民知道我們的執政黨的部門、我們的政府機關到底有哪些權力,這些權力應該怎麼運作,這都是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一個有效措施。當然在權力制約問題上,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們確實沒有一步到位。
比如三權分立不適合中國國情,在美國是個好東西,有效的實現了權力制約和權力彼此平行設置,彼此之間有效的制約,但是在美國其實也是行政優先。開個玩笑,問美國總統是誰,大家都知道是奧巴馬,問眾議院議長或者美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有幾個,恐怕把自己也問住了。它行政優先,但他實行的確實是三權分立。他在美國是個好東西,就不能照抄照搬到中國來,為什麼搬不過來,「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我們是人民代表大會一院制,從理論追求上法律設計上來說人民代表大會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很好的制度平台,但是由於歷史跟現實的種種原因,這個制度的運行機制、操作程序、外部環境影響阻礙了這個制度功能和優勢的發揮,使人民當家作主沒有充分的體現出來,所以我們才要通過改革來完善這個制度,但是不是拋開這個制度另起爐灶,三權分立拿來就要另起爐灶了,另起爐灶人民代表大會地位下降了。人民通過選舉人民代表組成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一府兩院,一府兩院由人代會產生向人代會負責、受人代會監督,理論上人民代表大會權力至高無上,所以我們才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把這個做好、做大、做強、做實,讓人民在政治上當家作主,真正的讓老百姓看到實效。
2、政府職能轉化
再一個前面提到的,政府職能轉化,深化體制改革,減政放權,為市場經濟主體鬆綁,政府的職能要進一步科學合理,明確政府的機構,設置要更加規範,彼此之間能夠互相促進,而不是互相制約,諸如此類等等,這些改革都是適應市場經濟新要求、和諧社會新呼喚而提出來的,解決當前突出問題主要矛盾,而與此同時我們並沒有放鬆原有的對民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大家都知道,是社會主義中國人民在政治上當家作主的主要制度。三中全會《決定》在提到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時候特彆強調,要真正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對一府兩院的制約和監督作用,一府兩院一定要向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和接受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這些都是老理論、老常識,但是被重新提出,加以強調,說明了各級政府、各級司法機關對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工作向上負責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3、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如何加強對財政的全口徑預算
再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如何加強對財政的全口徑預算,不光是預算計劃內的預算監督和審查,還包括計劃外的監督和預算,比如土地財政的收入,你要納入進來,其他一些方面計劃預算內計劃沒有的收入和支出也要納入進來,當然這裡邊就很複雜的問題,要做得好不容易。比如人民代表大會對財政預算的監督、審查,這裡邊有很多科學具體的複雜的過程,我們這個人民代表能力水平素質能不能對財政預算有一清二楚的了解,能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對財政預算提出自己準確的看法和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恐怕都有待通過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自身建設來逐步解決問題。
4、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
三中全會《決定》特彆強調,要進一步多層次、廣渠道、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大家看近平同志關於三中全會《決定》那個說明,那個說明談到政治體制改革其他沒有提,主要提協商民主,這就說明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與時俱進,在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問題上把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提上了日程,協商民主是社會主義選舉民主的重要補充,是相得益彰的互為促進的形式。我上午還參加我們中央黨校一個政治體制改革的部級以上研討班,全國政協同志和地方同志都提了不同的看法,但是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強調,理解三中全會協商民主必須看到跟西方的協商民主有一定的聯繫,但是也存在著很大的區別。我們的協商民主在西方人看來就是在一個共同體內,共同體的成員按照某種政治共識,也就是公共理性,他們叫做公共理性,對一些重大的立法和決策,通過審議、協商、討論的方法,最後達成比較接近一致的這樣的決定和決策。西方的協商民主跟我們提出來的協商民主是有些差別的,我們現在選舉民主還不完善,所以用選舉民主和協商民主齊頭並進、互為促進,有著中國自己的特殊情況,這是問題之一。
問題之二,我們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作為國家政治層面的協商民主,新中國建立就有,西方沒有。西方的協商民主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才提出來的,我們的基層社會協商民主確實在推行過程中合理的借鑒吸收了西方協商民主的某些合理內核,但是也不是簡單的照抄照搬,更何況我們的協商民主是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協商民主,這個跟西方有很大的差別,西方民主法治沒有什麼政黨領導問題。所以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聯繫,實事求是的看清二者之間的區別,堅定不移的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深入推進中國式的協商民主是我們民主政治建設、政治體制改革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面臨的一個重大任務,當然不是說選舉民主不要繼續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要繼續完善的,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礎是選舉制度,選舉不好地動天搖。另一方面,利用協商民主這種形式,來進一步擴大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方面的人士來參與、關注中國的政治生活,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和政治訴求,為公民擴大政治參與創造更好、更多的平台。
所以在政治體制改革問題上三中全會不是什麼都沒說,還是說了一些有益的話。著手長遠,立足於當前,集中解決影響經濟社會深入發展進步的突出矛盾、突出問題,並且積極為將來的一些重大改革,特別是改革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執政方式,現在就要著手做好準備。
(三)文化體制改革
文化體制,應該說跟黨的十八大一脈相承,因為三中全會是十八大原則的具體落實,不是對十八大的否定,很多人認為會出現很多新東西跟十八大不一樣,圖什麼呢,也不可能那麼做。文化體制大家都看到了,我想十八大一些主張看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的說明和闡釋。
(四)社會管理體制改革
社會管理體制,跟十八大有一些具體的發展,但是總體看仍然是十八大的原則和精神。還是就業、教育、分配、社會保障諸如此類。這一部分裡頭特彆強調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這完全是著眼於當前我們所處的國內環境和國際局勢而提出來的,深入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後,新的深層次矛盾的出現確實引發了一連串的社會的問題,不穩定因素此起彼伏經常出現,怎樣正確的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同時防止敵對勢力對中國改革開放的破壞和干擾,另外,更好的維護周邊的環境,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儘可能的建構一個比較穩定的國際環境,是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應該同時解決好的一個問題。而要做好這一點,對內要進一步創新社會管理,把政府對社會自上而下的管理和社會自下而上的參與和自我管理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是我們社會管理體制創新的方向和目標。與此同時,要採取各種辦法,拓寬各種渠道,千方百計化解我們當前的矛盾,儘可能的把人民內部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而不至於讓它演變、進化為對抗性矛盾。無論是對內,特別是對外,周邊的環境,日本,南海問題,尤其是以所謂美國為首的一些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必定有些敵對勢力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政治制度的不同,彼此的鬥爭,不可能在短期之內能夠得到化解,因此設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立足於對內、對外兩個方面的需要,整合資源,統一力量,是必要的。
(五)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有一點新話,跟十八大相比,就是要建立自然資源資產財產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就是自然資源也要財產明晰,應該劃歸由誰所有,產權明確,而使用上也要加強管理,特別是要劃定生態保護的紅線,哪些可以做,哪些到這個地方就不能再往前走了。在整個生態環境保護的過程中實行資源有效使用管理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是一個比較新的話。就是對生態破壞要有必要的生態補償,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對生態文明制度的建設進一步提供具體的操作方式和方法,這些都為進一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有益的保障。
(六)人民軍隊建設
人民軍隊建設,這不是我們今天談的重點,但是把軍隊的改革放到全面改革作為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三中全會這個《決定》和歷史上以往任何《決定》所不同的地方。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建立之後,非常強調人民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問題,所以圍繞著人民軍隊建設提出了一連串的,比如說怎樣進一步發展軍事理論,怎樣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強軍的戰略,而特彆強調指出下一步對軍隊的編製,管理機制要適度的進行調整和改革,比如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還有沒有必要長期設立大軍區,軍隊在暫時條件下如何建構聯合作戰指揮部,打破現行某種隔閡和界限,怎樣建設一支用習近平同志要求真正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這樣一支新形勢下的革命軍隊建設。大家看到現在剛剛出台了一些措施,比如說控制文職人員,取消大區以下的文工團,要求部隊的文藝團體演員不能再到地方去走穴,這些都為能打勝仗、作風優良剛剛釋放了一些信號,為下一步軍隊調整改革和整頓應該說奠定了基礎。
三、黨要加強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和組織
最後一個部分,就是黨要加強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和組織。
1992年小平南巡發表重要談話的時候,可以說正確而又深刻的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人,後來我們的一些黨的文獻裡邊又加進來了關鍵在黨,關鍵在人和關鍵在黨是同一個東西,沒有矛盾的,沒有抽象的黨,黨都是由人來構成的,什麼時候我們全黨的黨員,特別是黨的領導幹部,素質好、作風硬、能力高,我們黨就興旺發達了,反之就出現問題,遭受挫折。全面深化改革同樣也如此,要求我們黨有一流的領導水平、極強的領導能力、很高的政治韜略、巧妙的政治意識,來導演組織這場改革,這場改革才會不斷的轉危為安,在健康順利的軌道上向前推進。
所以三中全會在最後這個部分談到加強黨對全面深化領導和組織的時候,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們注意。
(一)加強黨的領導和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的統一
一個就是,提出加強黨的領導和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積極性的統一。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我們黨是中國的政治領導核心和主要的執政者,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的領導地位和執政地位,我想在座的同志不會有太大的異議,帶領中國人民新民主主義革命前仆後繼流血犧牲28年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馬上得天下,有歷史合法性。當然馬上得天下不一定馬下治天下,在馬下治天下的問題上我們能力不高、水平不強,還面臨著很多問題。所以我們才要加強自身建設、提高領導能力執政水平。但是必須看到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矛盾百出、問題如山,這種情況下沒有一個善於整合各種政治資源、平衡各種政治衝突和矛盾的一個有力的政治領導核心,我們這場改革、這場轉型要想實現,幾乎是難以成功。而在當代的中國這個核心仍然是中國共產黨,不錯,我們黨的自身建設很多問題,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腐敗問題、人民群眾不滿,這是客觀事實,我們正在千方百計的盡最大力量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的領導水平、執政能力還不高,所以我們才要不斷的提高能力、改善水平,但是在當代中國沒有任何一個政治資源、政治力量能夠取代中國共產黨。8千多萬黨員,中華民族的精英主要在共產黨里,我不知道在座同志們怎麼看待,反正我後半生在中央黨校工作,在我們這兒學習的幹部高中級幹部絕大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是想要給老百姓辦事的。在目前歷史條件下,民主黨派、民主人士都有一大批精英,但是跟這個隊伍、這個精英相比,大多數精英集中在這個隊伍里,這是客觀事實,所以在中國希望仍然在共產黨的身上。
中國老百姓的希望還是在共產黨身上,共產黨興則老百姓興,共產黨亡當然不會老百姓亡,但是日子會很不好過,現在取消共產黨領導,真要搞多黨競爭、多黨政治,亂鬨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像《紅樓夢》裡面說的那樣,給老百姓帶來可能不是快樂和幸福,而是悲慘和貧困。但是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你領導能力執政水平得提高、調整、改善,得適應市場經濟、適應民主法制,適應先進文化,適應和諧社會,適應生態文明,你不與時俱進,行嗎?不提高能力,行嗎?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在這種情況下怎樣加強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組織領導,對我們黨的領導水平、執政能力進一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給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組織保證,中央決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這是黨中央的,符合整個改革的整體設計、統籌協調、整理推進,還有督促落實,相應的各級地方黨委也要建立這樣的改革領導小組。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人、關鍵在黨,人和黨不能區分,更重要的體現在我們能不能有一大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真正的心想人民群眾,勇於推進改革這樣一批幹部,所以加強黨的領導同時就要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聚集人才的體制機制,用好的機制選人,選最好的人,無論是幹部還是各方面的人才,使這些人儘快的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和關鍵崗位上來,為全面深入改革、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昌盛提供堅強有力的人力支持和幹部保障。這話說起來輕巧,我們要深化我們的幹部制度改革,怎麼能把民主推薦和黨委任命有機的統一起來?既要看票數,又不能簡單的唯票數,真正實現鄧小平當年所希望的,用好的機制選人,選最好的人。我們黨其實人才成千成萬,只要體制對頭了,改革妥當了,放開眼睛,無論領導人才還是專業人才就在眼前,這樣一場深刻的改革,這樣一場我不說天翻地覆的動靜,沒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幹部,沒有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改革要想順利發展,最後實現最終的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同時這場改革又是人民群眾的事情,絕對不是我們黨和領導者自己的事情,要真正發動群眾、依靠群眾來推進改革、支持改革,我們的改革才能真正實現黨和人民同心同德、團結一致,最後獲得成功。
(二)開拓進取與關注實際相統一
第二點,我想這裡也是中央提出的原則,開拓進取與關注實際相統一。毫無疑問,這場改革又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我還強調哲學意義上的革命,沒有一個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勇於創新、壯士斷臂的氣魄和精神是難以成功的。所以各級黨委、各級領導者、全黨同志在深入推進改革的進程中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勇於創新、開拓進取,我們才能把改革堅定不移的推向前進,但是解放思想從來都是跟實事求是聯繫在一起的,沒有離開實事求是的解放思想,也沒有離開解放思想的實事求是,兩者統一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之中,領導班子在領導群眾推進改革的過程中必須把開拓進取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原則統一起來,所以怎樣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穩中有為,切實做好各項工作,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的勢頭。比如我們現在面臨的任務,一個是穩增長,另外一個是調結構,如果改革的目標最後使經濟發展大幅度下滑了,結構沒有調整沒有真正的實現,這個改革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都是圍繞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整個人民群眾的利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如果在改革進程之中我們的地區、我們的部門老百姓生活非常困難,一些該解決的燃眉之急,我們視而不見,大談改革,這種改革又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怎樣破除形而上學,怎樣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統一,是我們黨長期在思想建設上應該解決好的任務,也是我們深入推進改革,把全面深化改革最終推向前進的思想動力。全黨同志要緊密的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同德、同甘共苦、攻堅克難、共同努力,中國的改革開放一定會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獲得最終的勝利。
推薦閱讀:
※三中全會籌備進入關鍵階段,兩個建議受高層重視
※易綱詳解三中全會金融改革路徑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四屆三中全會
※三中全會看金融 全面深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