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脾胃中醫(續)

不管是心慌失眠、頭暈目眩,還是氣短乏力,食欲不振,更或是崩漏便血,這些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氣血不足,主要病位就在心與脾。臨床治療時,就應該選擇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為大法。用宋代醫家嚴用和《濟生方》中的「歸脾湯」加味當歸、遠志,由党參15g、炒白朮15g、炙黃芪15g、炙甘草6g、茯苓30g、遠志20g、酸棗仁15g、龍眼肉15g、當歸20g、木香9g、大棗3枚組成,是益氣補血的良藥。

補中益氣湯出之李東垣《內外傷辨惑論》及《脾胃論》兩書中,乃為中氣不足而定。多用於氣虛發熱、脫力勞傷、疲倦乏力、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症。筆者在臨症時曾以本方治療有中氣不足癥狀之心律紊亂患者多例,取得了頗為滿意的效果。今舉案例如下。虞××,男,60歲,幹部。初診:冠心病史已近十年,1978年發現心律紊亂。經常感到胸悶少氣,心悸怔忡,用異搏停等葯治療,取效不顯,發作時往往需赴急診治療。現自覺頭暈目眩、胸悶心悸,伴有早搏感,胃納不香,每餐只能進食一小碗,形體消瘦,夜不能酣寐,語言無力,大便乾結難解。即刻予作心電圖

心氣不足 ,心陽不振 :症見心悸氣短 ,頭暈乏力 ,自汗 ,動則易心律失常 ,苔薄白 ,舌質淡紅 ,脈細弱結代。若見形寒肢冷 ,面色白光白 ,或有水腫 ,動則氣短氣急 ,舌淡 ,脈沉細 ,殿為心陽不振之證候 ,治療以四君子湯加黃芪 ,補益心氣 ;如兼有神疲乏力 ,不耐疲勞 ,怠惰嗜睡 ,頭暈等症 ,據李東垣的經驗 ,是中氣不足 ,清陽不升 ,元氣不能上輸於心 ,可用補中益氣湯 ;如有心陽不振之證候 ,則與真武湯合用 ,補心助陽 ;若兼見脾腎陽虛者 ,真武湯可與理中湯合用。

【組成】黃芪10g 人蔘9g 甘草6g 當歸6g 橘皮6g 升麻6g 柴胡6g 白朮9g【用法】水煎服。或作丸劑,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主治】1.脾胃氣虛.症見身熱有汗、頭痛惡寒、渴喜熱飲、少氣懶言,飲食無味、四肢乏力、舌質淡苔白、脈虛軟無力,及脫肛,子宮下垂,胃下垂、久瀉久痢等證屬中氣虛陷者。【方義體會】內傷脾胃,乃傷其氣。脾胃虛弱,谷氣不盛;中氣不足,攝納不力,升舉無能。中宮內傷,累及四旁,上則少氣懶言,虛熱自汗;下則脫肛、泄瀉,臟器下垂;旁則肢軟體倦,神疲少力。此為內傷不足,惟當甘溫之劑,補其中,益其氣。方以黃芪益氣為君;人蔘、白朮、甘草健脾補中為臣,共收補中益氣之功;配陳皮理氣,當歸和血,均為其佐,升麻、柴胡升舉清陽,為補氣之使。《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益之」。蓋內傷中虛諸症,多以補中益氣湯立治,臨證確有俾益。治療胃下垂,脈緩者,可與,枳實30克療尚可

補中益氣湯,源於李東垣的《脾胃論》,以調補脾胃、昇陽益氣為功,臨床用於治療中氣下陷諸證。近年來,筆者用此方治療氣虛發熱50例,獲得了滿意療效。 藥物組成:黃芪15克,党參10克,白朮9克,陳皮6克,升麻6克,當歸10克,柴胡6克,炙甘草9克。肢體酸痛加桂枝,汗出不止加牡蠣,失眠多夢加酸棗仁。水煎服,一天兩次。

【清胃方】來源張鏡人,《中華名中醫治病囊秘·張鏡人卷》【組成】徐長卿、平地木各15克,旋覆花(包)9克,代赭石(先煎)、丹皮各15克,赤芍、制香附各12克,延胡索、連翹各9克,水炙甘草5克。【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日服2次。【功用】和胃清熱,理氣止痛.【方解】肝氣失於疏泄,鬱熱犯胃,症見納減神疲、中脘脹滿、隱隱疼痛、得噫噯氣稍舒。方中徐長卿、平地木健胃止痛;制香附、延胡索理氣、行滯、止痛;旋覆花、代赭石平逆除噫;丹參、赤芍調營活血;連翹、甘草清熱緩急。諸葯合用,功效非凡。【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療效】屢用屢驗、效佳。【保胃湯】黃芪30克,枸杞20克,黃精12克,女貞子10克,雞內金6克,炙甘草6克,焦三仙各10克。水煎服。 胃病:1,枳實,胃痛或脅痛屬氣滯者,單獨此一味就可以獲效,我感覺它是行氣葯里效果最明顯的。本人幾年前患胃痛,開始只是偶發,後來曾持續性,先以鬱金,厚朴等效果不顯,最後以枳實10G,於用藥第2 日後,再未發作過,從此我治療氣滯胃痛必用此葯,用於臨床,通常都是1日見效。如果病人脾虛腹脹作痛,需要加四君子以標本兼顧。2,三七,胃痛屬瘀血,痛處固定,夜重,脈澀,我首選為三七,個人感覺三七效果優於五靈脂蒲黃,其化瘀定痛之功在瘀血胃痛里也能很明顯的顯示出來,另外對消化性潰瘍引起的出血證屬瘀血的更為適宜,既能止血又能活血。3,蒲公英,此葯擅長治療癰瘍,能清胃消瘀,對於糜爛性胃炎,胃潰瘍伴感染,證屬瘀熱而胃痛的效果極佳,如能用其根更妙。辯證準確有藥到病除之效。4,穿山甲,西醫檢查為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者,可能與癌前病變有關,中藥可以使其吸收,而此功非草木所能勝任,所以我用穿山甲,配伍五靈脂,蒲黃活血化瘀,去舊生新,同時加白花蛇舌草解毒防癌。此型胃炎一般胃液分泌不足,加烏梅酸甘化陰,促進胃液分泌。胃病的中醫分型很複雜,也與肝膽脾密切相關,所以需要辯證準確方可下藥,對寒熱錯雜的胃痛,可用甘草瀉心湯,針對寒與熱的偏盛,調節姜,連的劑量,對慢性潰瘍,辯證基礎上加補中之黃芪,生肌之白芨可愈。有時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需要辯證與辨病相結合,許多中醫大家都是這樣做的,我們應該效仿學習。

本人朋友靠一個從汕頭一位老中醫手裡搞到的中藥秘方,調理好了自己的腸胃,從他那得到之後,分享給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分享給更多的人。具體療效根據個人體質,都會有差別,不要過分依賴,該去醫院看大夫,該檢查的還是不能放棄。組方:伏苓10g、麥冬10g、山揸10g、麥芽10g、谷芽10g、党參10g、熟地10g 、白朮10g、 甘草5g.功效:調理腸胃、補胃氣。用法:三天煮一次,水煎服。適用人群:大人小孩都可以吃。

慢性胃炎方名:茵神膠囊,方葯組成:茵陳20克,神曲20克,公英12克,黃連8克,上藥研粉過籮,裝"0"號膠囊,每次6~9粒,每日3次.15天為一療程,連服1~2療程。

慢性淺表性胃炎 治法:清熱化瘀,益氣消食.藥物:蒲公英30克 黃連5~10克 地龍30克 党參30克 建曲20克。

脾胃不好,運化失常方,組方:陳皮10克,枳實6克。用法與用量:以水200毫升,藥材冷水下鍋,水開後繼續煎煮20分鐘,去掉藥渣飲湯。

朱良春 滋陰和胃方【方葯】 北沙參12g,麥門冬10g,炒白芍15g,徐長卿15g,生麥芽20g,綠萼梅8g,鳳凰衣4g,失笑散4g,烏梅肉5g,生甘草5g。【用法】 水煎服,日1劑。【功效】 疏肝理氣,滋陰和胃。【案例】 劉某,女,62歲。宿有胃痛病史,刻下頭眩胸悶,脘腹脹滿,神疲無力,口乾欲飲,時時脘中嘈雜。苔薄、舌質偏紅,脈細弦。證屬肝鬱氣滯,胃陰不足。胃鏡示:淺表性萎縮性胃炎。治宜疏肝和胃。擬處上方,4劑後脘部不適消除,苔脈同前,上方又服60劑告愈,胃鏡複查未見異常。【按語】 朱良春認為,脾胃為病,見木橫乘土,中宮受病,然土有陰陽之別,當分而論治。若肝木濁陰鬱氣,致傷脾土,仲景垂訓在先:「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若肝木之厥陽逆氣侵犯胃土,則葉天士立說於後:「滋養胃陰,以制木橫」,殆脫胎於仲景之說。本例即屬後者。方中用烏梅肉、炒白芍、北沙參、麥門冬,取其酸甘化陰,以制肝木,乃為妙法。亦即陰柔清養之法。另對中虛淤阻者,朱良春擬補氣運中方,藥用:生黃芪20g,太子參15g,合歡皮15g,雞內金10g,綠萼梅10g,刺蝟皮10g,莪術6g,玉蝴蝶6g,參三七末2g(沖分2份),以補氣運中,兼化痰淤。朱良春還擬有調氣和中方,藥用:生黃芪30g,莪術6g,鳳凰衣6g,炒白朮20g,玉蝴蝶6g,甘松10g,雞內金10g,徐長卿15g,失笑散10g(包),刺蝟12g,以益氣化淤、調氣和中。3.路志正 清化濕熱方【方葯】 藿、荷梗各9g,杏仁9g,生薏苡仁12g,懷山藥15g,佛手9g,谷、麥芽各15g,綠萼梅10g,茯苓12g,預知子9g(打),白芍12g,甘草6g。【用法】 水煎服,日1劑。【功效】 清化濕熱,柔肝養陰。【案例】 陳某,女,35歲,1981年4月9日初診。據述胃病已有16年之久,經多方治療不愈而不堪甚苦,遂來廣安門醫院就診。患者形體消瘦,兩脅攻脹,煩躁易怒,胃脘部隱痛,有灼熱感,嘈雜脹滿,納呆欠馨,若強食則胃脘脹滿更甚,尤以晨4~6時諸症明顯加重,神疲肢倦,酸軟無力。無噯氣、泛酸,無嘔血、便血史,大便溏薄,每3~5d一行。舌紅、苔黃膩,脈濡數。胃鏡示:慢性萎縮性胃炎。證屬肝胃陰虛,濕熱蘊結,肝用有餘。治宜清化濕熱為先,柔肝養陰輔之。葯擬上方。進上方11劑後,胃部灼熱感已失,嘈雜減輕,唯納呆,時有頭暈,舌質暗滯,苔薄白微膩,脈濡數。濕熱基本已去,病有好轉之勢,法宜益氣養陰、柔肝和胃。藥用:白乾參4.5g,麥門冬10g,玉竹9g,白扁豆12g,懷山藥20g,白芍12g,綠萼梅9g,香櫞皮9g,烏梅9g,谷、麥芽各20g,甘草6g。進上方7劑,胃脘隱痛消失,偶有食後脘脹,納谷見增,嘈雜未作,大便仍不成形,但能每日1行,苔白膩,脈細弱。既已見效,依上方去玉竹,加藿梗10g,7劑。後迭經3診,諸證均消。為鞏固療效,守方不更,更進7劑,2日1服。2年後隨訪,未見複發。【按語】 本例屬脾胃虛弱,胃陰不足,濕蘊久化熱。其中,濕熱之邪為標,脾胃虛弱為本,故當先祛濕邪,濕祛則熱疏,繼則柔肝養陰,甘涼濡潤,益胃陰以增強胃之腐熟功能。故以宣化、滲利、疏理三法合用,滲濕選懷山藥、茯苓、生薏苡仁平淡之品;宣化則用杏仁、藿荷梗宣發肺氣,升發脾胃清陽,清化濕邪;疏肝以佛手、預知子、綠萼梅,而不用香燥走竄之品,以防劫傷胃津;輔以白芍、甘草等以酸甘化陰。在濕熱得蠲、升降復常之後,立即顧本治以益氣生津,葉天士說:「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故益氣生津以白乾參、太子參、懷山藥、白扁豆、玉竹、麥門冬等為主,始終用白芍、烏梅、甘草以酸甘化陰,谷、麥芽助胃消食。經月余治療,脾胃納化正常,沉痾得平。沙參養胃湯 ----是你慢性胃炎的好藥方 1. 何謂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有胃脘隱痛,脘腹脹滿或牽及兩脅,噯氣,納呆食少,少食即飽。胃炎反覆發作超過半年,稱為慢性胃炎。 2. 胃中燒熱嘈雜,口乾咽燥,便干,身疲乏力,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舌體瘦小,舌質紅,少苔或花剝,脈細數或細弱,中醫辨證屬於脾胃陰虛者。擬服用沙參養胃湯方治療: 藥方組成: 沙參20 麥冬15 石符 15 白芍20 山楂15 知母12 雞內金10 花粉12 丹皮10 烏梅肉`10 陳皮10 甘草3。 用法: 一日一劑, 小火水煎,分兩次服。服藥期間,擬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一日少量多餐。 3.隨症加減法: 氣滯者加: 枳殼10 川楝子12 鬱金10; 血淤者加: 丹參15 桃仁10 元胡10; 噯氣者加: 竹茹10 柿蒂15; 失眠多夢加: 夜交藤30 合歡皮15 五味子15。 4.本方為陰虛胃病而設,葯證相符收效頗著.養陰而不膩膈,消導而不傷中,故為治療胃病之良方

胃陰虛及心 容易出現失眠多夢、眩暈健忘、脈細無力或結代等癥狀。可以服用姜棗桂圓湯,取

乾薑片10克、紅棗30克、桂圓30克、

木香6克、麥冬15克、烏梅10克,

嫌麻煩的話就直接去藥店買陳皮和山楂,用它們兩味泡茶,這兩味最強壯脾胃和理氣順氣,效果很好,我爸一直在喝。理氣順氣太重要了,中醫說,「久病必瘀」,氣滯就會血瘀,理氣的方法也有簡單的,就是按摩脾胃經,脾臟主管全身的氣機,每日按摩脾經,就可以糾正紊亂的氣機,令氣順。

【石斛腔骨湯】一碗湯喝出體內清涼

【功效】滋補腎陰,降虛火、除煩躁、益脾胃。

【適宜人群】 1、」虛不受補「,動不動就上火的人;

2、胃口不好、潮熱盜汗、陰虛火旺、咳嗽咯血,經常耳鳴的人;

3、更年期,腰膝酸軟、手腳心發熱、心情煩躁、晚上翻來覆去睡不好的人。

我昨晚連喝兩大碗,睡一覺起來已經癥狀全消,今天接著吃榴槤、芒果這些熱性食物都不怕啦!

【準備材料】

豬腔骨500克:腔骨,就是腔子裡面有脊髓,它滋補腎陰的效果特別好,這個湯一定要用腔骨燉才最出彩。

石斛、茯苓、沙參分別10克;生薑2片

【做法】

1、燒一鍋開水,將洗乾淨的豬腔骨放進去,過一下水,撈出;

2、其他藥材洗凈,連同腔骨一起放入湯煲內,加適量水,大火燒開後小火煲約50分鐘—1小時即可。【吃法】

1、可以在湯內加入一點點鹽調味,不過我喜歡喝不加鹽的,藥材並不苦,有點清甜的感覺;

2、腔骨最好一起吃掉,尤其是腔骨內的骨髓,是填精益髓的好東西。可以調一碟蘸料來配腔骨:生抽+一點點醋。

竹茹清胃飲《姚子揚方》(轉載)

發表者:趙東奇513人已訪問

1、組成:竹茹12克、蘆根30克、蒲公英15克、枳殼10克、石斛10克、麥冬10克、薄荷6克、白芍12克、甘草6克。水煎服。熱盛加小許生石膏粉

2、功能:清輕涼潤,理氣止痛。

3、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潰瘍偏熱者。其特徵是:胃脘輕痛,咽干口苦,舌紅苔黃、胃無大熱,服清胃散太過者。

4、方解:方中竹茹、蘆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熱,止嘔穢;公英甘苦而寒,清熱解毒,為清胃之要葯;枳殼、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氣止痛;石斛、麥冬滋養胃陰;諸葯合用,清胃消炎,疏肝止痛,且對幽門彎麴菌,有良好殺菌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潰瘍之修復。故為治療慢性胃炎、潰瘍病偏熱者之有效方劑。方中蘆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對人體無害,自不待說;竹茹、枳殼輕清之品,對胃氣無大礙;石斛、麥冬甘寒而潤,輕清潤胃,且無滯隔,膩胃之弊。總之,本方用藥輕靈、清熱而不傷胃,養陰而不戀邪,且無壅滯之弊。有病可治,無病可養,寓治於養之中,故為治療胃炎,潰瘍偏熱者之良方。

5、加減:胃脘痛甚者,重用白芍(30-60克)、甘草、加元胡15克.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者,加兒茶10克、瓦楞子粉15克、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克,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蔞20-30克;嘔吐者,加生薑10克。

6、按語: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所致。肝鬱化熱,橫犯脾胃;嚐食辛辣,煙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熱。單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熱郁中焦有輕重之分 ;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噁心嘔吐,尿黃便秘,石膏 、知母、芩連、硝黃,清下可除;輕者,脘部熱痛不重,口乾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藥則過猶不及。本方最為適宜。

3、湯里的沙參、茯苓也可以一起吃掉。味道還不錯的,石斛纖維太粗可以不吃。

石斛性平、微寒,益胃生津、滋陰清熱並清中有補,十分適合初夏用,尤其是南方的夏天。茯苓可祛夏日暑濕,沙參清肺潤燥。

這幾種材料性質平和微寒,隨便喝一碗也不會傷身。前幾天一直想做「大補陰煎」,掙扎了幾天還是放棄了,「大補陰煎」是熱重的人才能用的食療方,我們這些日常調理的就不要湊那熱鬧了吧。


推薦閱讀:

中醫的【24小時黃金養生】規則
黃花菜治抑鬱症風波後,劉維忠發聲:為宣傳中醫挨網友罵也值
中醫口訣
「三焦」的實質(上): 三焦是五髒的通道△
中醫醫療技術手冊│關節調整推拿技術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