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熟知的平型關戰鬥與不為人熟知的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遺址。
文/朱岩
中國民眾熟知「平型關大捷」,但實際上,林彪率領的八路軍115師所打的平型關伏擊戰,只是整個平型關戰役的一個組成部分。平型關戰役是國民黨第二戰區擬定的「太原會戰」計劃的一部分,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山西境內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對日戰鬥。八路軍和國民黨中央軍、晉綏軍等各派系部隊先後投入8個軍近10萬兵力,歷時19天,在長達百餘里的長城線上對日軍進行了英勇抗擊。這場戰役是抗日戰爭中國共合作、共同禦敵的一次成功範例。在整個平型關戰役中,國共兩軍都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卻沒能夠扭轉戰場的被動局面。隨後大同日軍南下切斷了平型關守軍的後路。一個月後,日軍先後突破娘子關、忻口,攻佔了太原,二戰區的太原會戰和忻口會戰相繼宣告失利。平型關戰役的實踐,也使前線的八路軍指戰員認識到,在目前敵強我弱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被動防禦的情況下,只靠這樣的戰鬥不可能阻止日軍凌厲攻勢,甚至可能會把我軍微薄的力量葬送殆盡,只有通過開闢敵後戰場、建立根據地,進行持久戰,才能取得最後勝利。
閻錫山倉猝調整部署致使形勢惡化
汪精衛曾有個一針見血的說法:中國並無真正的「國防」,只有「省防」,至多是「數省聯防」。這道出中國面對日寇侵略的一個要害問題:無論是山東省主席韓復榘還是察哈爾省主席劉汝明,都沒有「全國一盤棋」的概念,「山西王」閻錫山也不例外,他利用各種手段和社會關係,企圖把日寇禍水引到別處,但日寇沿著平綏線直撲他的地盤。他避無可避,只得匆忙調兵遣將抗擊。南京中央政府擔心日寇攻佔山西,長驅直入南下四川,也匆忙調來援軍。
1937年8月底,閻錫山把前線總指揮部設於雁門關下一所窯洞,同周恩來、彭德懷會商制定第二戰區戰役計劃、作戰方針為「利用山地殲滅敵人」。閻錫山在日寇洶湧而來之際分析:日軍欲圖晉綏,必先爭太原;欲征太原,必先奪大同,於是調集重兵布下迎戰陣勢。可是沒想到,日軍主力坂垣師團卻打了個「左勾拳」,避實就虛,揮軍直指平型關,沿著坂垣征四郎在一年前假借「遊歷五台山」而勘察的路線,要越過平型關天險,抄擊雁門關中國軍隊的後方。閻錫山大同會戰計劃即將流產,雁門關一帶兵力雄厚卻無用武之地,而平型關一帶則危如累卵,只好趕緊調兵趕往平型關。閻錫山原來的構想是:我方11個軍10餘萬人,放日軍進入平型關後,再封死其退路,在平型關以西、繁峙以東沙河一帶開闊地決戰,打一個包圍戰。這一方案風險很大,但若下定決心就這麼打,也未必沒有勝算。閻錫山自詡這個部署為「口袋陣」,親召他的嫡系陳長捷、郭宗汾兩名軍長面授要領,又派高參到平型關、團城口等處,向高桂滋等將領傳達。
在關鍵時刻,前線指揮官卻猶豫起來。這些指揮官是第六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副總司令孫楚。孫楚深得楊的信任,楊也對孫言聽計從。而正是孫楚突然對「放日寇進關再關門圍殲」的計劃產生了懷疑,他說服了楊之後趕到閻錫山那裡,力陳這一計劃之弊,使閻錫山臨場變卦,決定不將日軍放進平型關而是拒日軍於關外,而這一改變實在太倉猝。
◆八路軍115師開赴平型關前線。
如果只有閻錫山的晉綏軍,他責無旁貸硬著頭皮也得打。可是現在有三支客軍:八路軍115師,高桂滋17軍,劉茂恩15軍,閻錫山的想法就複雜了。他本想讓八路軍和高桂滋一起守平型關正面,但周恩來、彭德懷提出,陣地戰不是八路軍的長項,不如讓115師隱蔽集結於日軍前進道路的側面從敵後伏擊,閻錫山同意了。
我軍布防時,雖然並不確知日寇的主攻矛頭所向,但根據地形地貌判斷,平型關、東西跑池和團城口應是主戰場。事實證明,國民黨軍84師防守的團城口,承受了日軍最大的進攻壓力。整個戰役中最慘烈的血雨腥風,籠罩在高桂滋指揮的84師拚死防守的陣地。高桂滋是民國史上不可不提的人物,西安事變爆發後,蔣介石被張學良、楊虎城扣押後,就被軟禁在高公館——那是高桂滋剛建成還沒來得及去住的住宅,被張學良借去派了這個臨時用場。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高桂滋請纓抗戰,於7月9日奔赴南口前線,隨後他被任命為第17軍軍長兼第84師師長,旋即投入井兒溝、喜峰砦兩場戰役。他指揮所部與日軍藤井少將的兩個配備精良武器的偽蒙軍教導團惡戰並告捷,兩役斃傷敵軍800餘人,俘獲280餘人,繳獲迫擊炮6門、輕重機槍13挺等大量武器裝備及120餘匹戰馬,藤井僥倖逃脫,後來史家稱之為「中國軍隊在平綏線戰場僅有的勝利」。
七十年懸疑真相
9月14日,在廣靈火燒嶺與日軍坂垣師團又惡戰了一場的高桂滋,按照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的命令,倉促趕到平型關北翼的團城口、迷回村一帶,在全長約30里的許多山頭布防。靈丘縣與繁峙縣交界處內長城上的團城口,東南到平型關直線距離為8公里,團城口以東是一片扇形台地,一條東西向的馬車路,穿過團城口直通西南方將近20公里外的繁峙縣大營鎮。
9月22日夜11時,日軍板垣師團21旅團四五千人配有戰車尾隨我第73師進逼至平型關前,在平型關前繁(峙)代(代縣)公路上與高桂滋部王新耀營派出的斷路部隊遭遇,爆發激戰。
進攻84師陣地的是裝備精良的坂垣機械化部隊,以炮火轟擊徹日。這一帶事先並未挖就工事,84師官兵進駐後匆忙挖掘的掩體無法抵擋日軍猛烈的炮火,傷亡很大,但到下午4時終於將敵軍擊退,團長呂曉韜還一度組織反衝擊,繳獲四挺輕機槍。
23日凌晨5時,晉綏軍第七集團軍總司令兼第35軍軍長傅作義,接到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的電話命令:「敵以優勢兵力攻我平型關陣地,我84師與敵苦戰中。已調71師郭宗汾部前往大營布防,35軍所屬步兵二旅,用汽車輸送至大營附近,增援平型關戰鬥。」閻並命令傅作義與楊愛源聯合指揮平型關戰事。
傅作義主張乘日援軍未到時將預備隊投入到團城口方向全線出擊,全殲關前日軍,並定好24日出擊。但是郭宗汾稱「預備隊71師行軍疲勞」,改為9月25日凌晨出擊。傅作義無奈,只好趕快通知八路軍總部轉告林彪,推遲一天出擊。林彪的報務員此時正要關掉電台出發,收電後趕忙派通信員通知正在行軍中的部隊緩行。
9月24日是高桂滋的將士打得最慘烈的一天。敵增兵五千餘,向平型關東西跑池、團城口及講堂村各陣地猛攻,高軍傷亡慘重,高桂滋急電閻錫山和孫楚請求增援卻無果。閻錫山命令傅作義赴大營附近指揮。傅率幕僚於午夜12時進駐大營附近之河南村後,才得知郭宗汾師「因天雨行動困難」,出擊「延後二小時」——作戰方案變更,總指揮傅作義竟然不知情!高桂滋的84師連日血戰損失慘重,漸不能支,9月25日上午10時左右團城口一帶陣地陸續被敵突破。502團代理團長杜文卿在率隊強堵陣地突破口時壯烈犧牲。
郭宗汾71師按再三延遲的方案,應於25日上午8時抵達攻擊位置,由團城口以北出擊,但據晉綏軍人員回憶錄及戰報記錄:遭到攻佔了團城口高桂滋陣地的日軍射擊,出擊受阻。這種說法實在不可信,因為高桂滋師是上午10時後才有部分山頭失守,既然如此,說郭宗汾8時出擊時就「遭到來自高桂滋陣地上日軍射擊」豈不是謊言?並且這段謊言蒙蔽了世人70年之久。
◆平型關戰鬥最激烈的地點山西省喬溝。
郭宗汾71師的出擊時間一再推遲。按84師高建白旅長的回憶:出擊從24日下午6時,推到晚8時,再推到晚12時,又推到25日凌晨4時,又因雨推到8時以後——改變五次,結果沒有出動一兵一卒。當時在最前方快頂不住的84師高建白旅長等人,逼問晉軍202旅旅長陳光斗究竟何時出擊,陳拿出一紙命令:「郭載陽(即郭宗汾)轉閻長官命令『無本長官電話命令不得出擊』。」
高桂滋求援不得,孫楚和郭宗汾拒絕他的理由是:預備隊要留著出擊。於是高桂滋及其將士只能將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出擊能如期進行。史學家曾提出一個疑問:國民黨軍當天到底有沒有出擊?按照國民黨軍當年的電報和戰報,「國民黨軍第71師等當天在完成奪回高桂滋師所失陣地的任務後,曾一度向東西跑池兩側大舉出擊。」奇怪的是,在日軍的戰史資料當中,並未見到有類似情況的相關記載。但從林彪25日當天晚上的電報中,還是可以多少印證國民黨方面的紀錄的。林電稱:「打了一天仗,至黃昏始見晉軍之出擊部隊,所謂二路出擊,全是勉強!」而在日軍戰史資料中也根本查不到郭宗汾師出擊的記載,經過反覆查證,結論是,郭宗汾的428團的確是出動了,但是沒有出擊!有份由行定遠撰稿的《戰鬥在平型關的第428團》文章為證。行定遠當年在郭宗汾71師428團一營三連任班長,後調團部任傳令班長。他寫道:「24日夜間下了一場大雨,但84師防區後半夜仍在激烈戰鬥,槍炮聲和喊殺聲都聽得很清楚。」第428團25日上午8時後出擊,「84師就私自撤退,致使第428團腹背受敵,被圍困在一個狹長的山溝內。」 「同時出擊的還有第202旅第403團中校施國憲帶的兩個營,因而他們也和第428團被圍在一起。出擊時部隊能輕裝上陣,當時團里沒有電台,被圍困後和師里取不得聯繫,不僅對戰況一無所知,連口糧也成了問題,真是一籌莫展。可後來忽然聽到東南方向有槍聲,看見溝內公路上有些被擊壞的汽車,428團團長王榮爵便決定繞西北退回團城口以內。以後才知道是八路軍第115師伏擊日軍,取得輝煌勝利。第428團撤回之後,天黑到達安全地帶,與師部取得聯繫。」原來,在115師殲敵時,428團困在「狹長的山溝內」沒有參加戰鬥,最後繞路退回了!難怪在日本資料中查不到出擊記錄!
行定遠寫得非常詳細,唯獨沒有提到在山溝內和山上日軍的戰鬥行動、過程、傷亡情況。其中有一個段落:428團撤回之後,郭宗汾令王榮爵到師部接受命令。王率他的弁目、馬弁和我這一班,於夜間徒步走向師部。步行了一段路,弁目賈國棟向王說:「現在實行連坐法,咱們沒有完成出擊任務,又受了點損失,師長若無法交代,會將責任推在你身上。若到了師部,他變臉問罪,咱就成了替死鬼啦!」王聽了這話,決定不去師部,返回團部,命令迅速架設電話線。電話架通之後,王謊稱前線情況危急他無法脫身,請示下一步部隊行動。出乎王的意料,郭不但沒有責備他,而且對他進行了鼓勵和嘉獎。史學家認為,晉軍的戰報及回憶錄正是根據王榮爵所造之「出擊受阻」假象而來。
林彪在平型關戰鬥總結中對晉軍的出擊這樣評價:「友軍在戰鬥中的配合實在太差了。他們自定的出擊計劃,他們自己卻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觀。他們時常吹牛說要決戰,但卻決而不戰;或向敵人打而又不堅決打,他們的部隊本來既不充實,在一個突擊中卻以區區八個團的名義分成三大路,還留了總預備隊,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這樣不僅缺乏出擊力,而且連被我們打敗了而退下的敵人被他們碰著了,竟不但不能消滅之,反而被這些突圍的敵人沖坍了……」
晉軍為何「既不增援又不出擊」?史學家認為:「傅作義的『乘敵增援未到全線出擊』的意見誰有權否定?只有閻錫山!」五改出擊命令的始作俑者,就是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自己。
平型關大捷成為戰役亮點
按照國民黨第二戰區部署,我八路軍不擔任正面防禦任務,只做側翼抄擊,配合國民黨部隊的正面戰場作戰。115師9月20日迅速越過五台山,22日從國民黨和日軍戰線的一個縫隙中潛入平型關東南,插入靈丘太白山南邊的上寨地區,依託群眾的掩護未被敵人察覺。24日於平型關東南的東河南鎮的公路兩側秘密部署。
115師領導曾到平型關三次察看地形。第一次是20日,先期到達國民黨大營指揮所的林彪師長帶著參謀人員和電台,乘坐第二戰區副司令孫楚的吉普車前往。上山後林彪發現靈丘通往平型關的公路有一條向東北延伸的峽谷叫作喬溝,中段長約5公里,溝深20-30米,谷底狹窄只有一輛汽車寬度,兩壁陡峭十分難以登攀。喬溝北側200多米的山腰上有個關聖帝廟,廟後山樑叫老爺廟梁,是附近的制高點。總之,喬溝是日軍進攻平型關的必經之地,也正是我軍理想的伏擊地點。
9月23日,115師連以上幹部在上寨村小學進行了戰鬥動員。按照部署,陳光的343旅685團在關溝設伏,擔任「掐頭」任務,堵住敵人前進道路,同時防止溝內敵人與進攻團城口的敵人會合;李天佑帶686團在喬溝負責「斬腰」,將敵人攔腰斬斷給予全殲;344旅旅長徐海東指揮部隊在小寨地區負責「斷尾」,切斷敵人退路,關門打狗;楊成武率獨立團隱蔽地插入驛馬嶺腰站一線,切斷淶源至靈丘和廣靈到靈丘的公路,阻擊兩方面的援敵。
◆林彪、聶榮臻在指揮平型關戰鬥。
伏擊部隊於24日夜裡12點冒雨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艱苦行軍,三個團在25日拂曉前到達伏擊地點。太陽剛升起之際,日軍的大隊人馬終於出現,林彪師長默默看著敵人先頭部隊走過十多分鐘後,當敵人的指揮車快接近老爺廟時,他下令,「發信號彈!」看到信號彈,685團楊得志團長下令一齊開火,迫擊炮準確地在敵人汽車上開花,公路上車撞車、人擠人混亂一片。坂垣的21旅團還是很有戰鬥力的部隊,他們從懵懂中一清醒過來,其驕橫、兇狠、毒辣、殘忍的本性就發作了。指揮官舉著軍刀拚命地嚎叫,躲在汽車底下的鬼子兵立刻拚命往山上爬,楊得志團長立即下令:「附近制高點,一個也不準鬼子佔領!」於是部隊一鼓作氣衝下將公路上敵人切成幾段,和敵人混戰在一起。敵人的企圖破產,儘管飛來兩架日軍飛機助戰,但也無能為力。在消滅敵人的同時,全團也付出重大犧牲,其中5連原有140人,戰鬥結束時只剩30多人。
686團負責的這一段是十里喬溝最險要的地段,也是最激烈的戰場。當喬溝中段、東段公路上敵人被基本消滅後,西段及北側山地老爺廟的戰鬥還在激烈地進行。老爺廟是喬溝的制高點,在686團向公路衝擊過程中,被攔截在喬溝西段的日軍立即集合兵力向北側制高點衝去並佔領了老爺廟,然後居高臨下向我軍猛烈射擊,老爺廟爭奪戰成了平型關戰鬥中的焦點。當時部隊傷亡很大,特別是3營9連,衝上公路全連只剩下十多人了。李天佑打電話問3營長:「你們怎麼樣,還能打嗎?」回答仍是「保證完成任務!」楊勇副團長(其實是政委)帶領3營撲向老爺廟,身負重傷仍堅持指揮,終於控制了老爺廟山樑。
徐海東率領687團在喬溝以東的小寨、西溝、蔡家峪至東河南一線負責關門和打援任務,他把指揮所的工作交給參謀長陳漫遠,率領全團直上前沿向日軍後續部隊發起猛烈攻擊。下午3時,從靈丘增援之敵在坦克的引導下向687團2營控制的小寨村西北隘口猛攻,在1營配合下,2營打退敵人多次進攻,迫使其黃昏前潰退回靈丘城。
為解救被圍困的同夥,先期佔領東跑池之敵向辛庄撲來,被685團擊潰。但由於高桂滋84師陣地失守,東跑池一線被日軍攻佔,不僅放跑了被圍殲的日軍,更使我攻擊平型關的八路軍腹背受敵。為此我軍決定停止攻擊,撤出戰鬥。
◆平型關戰鬥中八路軍某部機槍陣地。
楊成武率獨立團在平型關大戰的前一天,在驛馬嶺的腰站地區就與日軍打響了。獨立團的任務是大膽深入敵後,切斷敵人從淶源到靈丘和從廣靈到靈丘的公路線,阻擊敵人從兩個方向增援。這是一場惡仗,獨立團拚死獨擋住日軍兩個聯隊的進攻,以300餘人傷亡的代價殲敵300餘人,保證了平型關伏擊戰的勝利。
9月25日拂曉,115師在痛擊日寇之際,增援日軍1000餘人由崞縣、代縣方向乘60多輛汽車向我撲來,此時的115師已無兵可派了。千鈞一髮之際,從半路殺出一彪人馬拚死擋住援敵,他們是八路軍總部的特務團(中央警衛團)。總部領導派出身邊「御林軍」參戰,足顯黨中央的殷切期望。平型關戰鬥我軍共殲敵1500餘人,繳獲輜重無數。
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消息海內外傳揚,9月26日,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任弼時等,慶祝我軍第一個勝利。同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致電朱德、彭德懷,「朱總司令彭副總司令勛鑒:25日一戰,殲敵如麻,足證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勵所部,繼續努力,是所至盼。」隨後,蔣介石感到意猶未盡,接著又發一封嘉獎電,「朱總司令玉階兄:電悉,接誦捷報,無任欣慰,著即傳諭嘉獎。中正。」
10月初,115師到達五台縣。五台縣是閻錫山的老家,山城張燈結綵,熱烈歡迎從前線凱旋的八路軍。原本八路軍駐在城外不想進城,但各界群眾不答應,硬是搭好凱旋門,讓八路軍隊伍從城裡走一圈風光風光,百姓們傾城出動夾道歡迎,場面十分熱烈。
總的來說,平型關戰役體現了中華民族英勇鬥爭、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也體現了國共兩黨同舟共濟、並肩禦侮的團結精神。
推薦閱讀:
※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2)
※三國這五位悍將死的最可惜,其中2人名揚天下,1人卻鮮為人知
※十大當紅明星鮮為人知真名大揭秘
※不為人知的泡茶的秘決
※十二星座中為人洒脫,從不明爭暗鬥的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