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師教學共探

全國知名特級教師於永正、王崧舟、竇桂梅、孫雙金等人教學藝術高超,風格各異。但細究之下,他們的教學亦存在很多共性:一是他們都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可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二是他們在教材處理上都能大刀闊斧,刪繁就簡;三是他們的教學能擺脫前人的窠臼,自成一家,富於獨創性;四是他們的課堂都充滿感情。

一、腹有詩書氣自華

聽過於永正、王崧舟、竇桂梅、孫雙金這四位特級教師上課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感受:他們的知識真淵博,文化底蘊真深厚,課堂藝術水平真高。

有人說於永正老師的教學藝術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那是有堅實的思想支撐的。於老師曾這樣說:「人生以琴為伴,以書畫為伴,其樂無窮,其義深遠。」他堅持每天讀書,每天寫教後記、日記,從未間斷。

竇桂梅曾說:「人,要想有氣質,要想真正地漂亮起來,一定要讀書,讀書是最好的『精神化妝』。」她本人就是這樣做的:閱讀量達300多萬字,記下了20多萬字的讀書筆記,50多萬字的文摘卡片和10餘萬字的教後記。這樣豐厚的積累,讓她的課臻於化境。一位資深特級教師這樣評價竇老師的課:「小學語文課,如此有聲有色,有文有畫,有靜有動,知識、技能、審美渾然一體,可謂美妙絕倫。」

國家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編委會主編朱家瓏先生曾這樣評價孫雙金的課堂教學:「孫雙金在講台前風度翩翩,光彩照人,他出眾的才技,縝密的思維,和學生之間特有的默契,把教學活動引入了藝術的殿堂。」這與孫老師追求的課堂應該讓「學生沉浸在美的畫面,詩的境界,愛的懷抱之中」這一目標相一致的。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孫雙金「曾『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曾『為伊消得人憔悴』,曾『眾里尋他千百度』」。為上好杜甫的古詩《春望》,孫老師查閱了12本教學書籍,閱讀了大量詩人生平事迹的文獻,查找了《春望》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深入研究了這首詩的相關分析文章。真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啊。

王崧舟老師的風采同樣令人仰慕不已。他認為:「我覺得好課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語文課得有三味。」「一堂好的語文課,最好還能有點『書卷味』。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充滿濃濃的文化氣息,內含豐厚的文化底蘊;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儒雅、從容、含蓄、純正;有『書卷味』的語文課,常常靈氣勃發、靈光閃現……」張華教授在聽完王老師上的《一夜的工作》後,這樣評論:「正是因為這麼一個如此艱難的題材,我們王崧舟老師把它上得如此的有聲有色,這就集中顯現出了一個藝術家的風範。」「王老師就像一個藝術家一樣,是一個藝術家在上課,而不是一個平常的老師在上課」。

二、刪繁就簡三秋樹

在教材處理方面,四位教師更是字斟句酌、深思熟慮,能夠緊緊地抓住一個點展開教學,以點帶線,以線帶面。

王崧舟老師在執教《小珊迪》一課時,就是緊扣文中「他不是那種人」的斷定,引領學生一起同情著作者的同情、感動著作者的感動、悲傷著作者的悲傷、崇敬著作者的崇敬,使人、文、課和諧的交融在一起。

於永正老師在執教《圓明園的毀滅》時,沒有煩瑣多餘的內容分析和串講串問,而是緊緊圍繞一個「恨」字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縱觀整節課的教學,「以讀為本」作為一條主線貫穿始終。

孫雙金老師在教《只揀兒童多處行》時,緊緊抓住作品的主題——愛兒童展開教學,通過朗讀感悟,讓學生體會到冰心的博愛,最後讓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頭緒萬千,教學時要讓學生受到偉大母愛的熏陶感染,接受一次「愛」的教育。一旦處理不好,就會雜亂無章,在目標把握上出現偏差。

竇桂梅老師在教《秋天的懷念》這一課時,整個課堂設計,由兩大部分組成:讀出韻味,讀出思考;圍繞主題「好好兒活」,三個層次一層一層推進:感受「咱倆」的「好好兒活」,體會「我倆」的「好好兒活」,思考「我們」的「好好兒活」。而整個教材的處理,又置於作者史鐵生一組作品之中,新穎,簡潔,深刻,廣博。

三、標新立異二月花

藝術貴在創新。著名畫家齊白石曾經說過:學我者生,像我者死。教學亦是如此。在每一堂成功的課例中,都體現著教師對美的獨特感受,對教材的個性理解,體現著教師新穎的設計和創新的方法。不拘一格,不限一法,不落俗套,把課上活,是名師課堂藝術的又一個共性。

孫雙金老師在上《泊船瓜洲》這一課時,擯棄以往老師抓住「綠」字展開教學的思路,獨闢蹊徑,把「還」字作為這首詩的詩眼。整堂教學緊扣「還」字, 構成了一條教學主線:「離家近,應該還;離家久,更該還;思家切,不能還」。這樣,步步深入,層層挖掘,高潮迭起,表現了詩人王安石的精神面貌和博大胸懷,引起深切思考。

而於永正、王崧舟、竇桂梅三人更是在不同時期分別上過《圓明園的毀滅》一課。三節課,三種不同的風格,讓人深深的體會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於老師:在導讀中眷注生命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這節課,於老師用他的行動極好地詮釋了這一教育思想,充分地發揮了他的主導作用。學生初讀課文後,於老師問:「你讀了這篇課文,你心裡是什麼滋味?」在學生講出「恨」之後,於老師問:「同學們,你讀到課文哪一段最恨?」讀完第五段之後,於老師緊接著說:「為什麼英法聯軍毀了一座圓明園,就激起我們那麼大的恨,那麼大的怒?讀課文2、3、4自然段,用一句話回答問題。」 在學生充分體會到圓明園是中國勞動人民藝術、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民的驕傲後,於老師說:「可惜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毀滅了,讓我們記住這一天——1860年10月6日,把書拿起來,再次讀這一段,把我們的恨、怒讀出來。」……整堂課於老師以「讀」為基本方法,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言把學生帶進課堂,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讓學生的情感體驗與作品產生共鳴。在一唱三嘆、綿綿不絕的情感中,學生一次又一次地深情朗讀,心靈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激蕩。

王崧舟:在開放引導中享受生命

《語文課程標準》前言部分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 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王老師以「圓明園憑什麼成為萬園之園」這個覆蓋面廣、穿透力強、思維容量大的生成性問題作為開場,引導學生自讀感悟。當學生羅列了幾個表面原因以後,王老師又從點上進行深入引導:要寫盡圓明園的全部建築和景觀,還要用上多少個「有」?依據在哪裡?引領學生潛心會文,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生成有價值的知識、思維和情感。而後王老師匠心獨運,這樣引領:「但同學們,你們讀到、看到的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早已化為灰燼,煙消雲散了。請你再自由快速地默讀課文,想一想,對咱們的圓明園你還想知道些什麼?」王老師這一質疑,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的領域個性化疑惑由此生成,隨之而來的是新一輪的自讀感悟。這樣的課堂,以學生實踐為基礎,通過王老師有的放矢、開放自然的引導,不僅讓學生對文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了心靈激蕩的快樂。

竇桂梅:在超越中豐富生命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竇桂梅老師在執教《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書時,緊緊圍繞「昔日的圓明園究竟有些什麼,才使我們說它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這一主題,充分挖掘可利用的教學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入境學習。通過對經典文本《圓明園的毀滅》的推敲、感悟、反思,使學生感受主體的內涵和語言魅力。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廣闊的語文天地,進行主題閱讀的拓展和相關的語文實踐,以此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縱觀整堂課的教學,其精妙之處就在於教學內容密度大、容量大、綜合性強,學生所學層次分明、立體豐滿,既有信息資源的獲取,又有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還有價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語文素養的逐步形成和發展。母語文化在資源的不斷補充和融合中,滲透並豐盈著學生的生命。

四、一枝一葉總關情

教育家贊科夫說過一句話:「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會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縱覽四位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你會發現他們總是能夠做到把課文中的情感內化為自己的情感,達到與作者一同歡笑,一同悲歌,然後再和學生交流,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使學生與教師一起讀文,「入情」、「入境」、「悟神」,在教與學中合奏一曲奏鳴曲。竇桂梅老師執教《朋友》這一課時,她把自己的激情灌注到整個課堂,有機地融合課文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愛和教師從心裡流淌出的愛,用激情點燃了學生的熱情,使課堂像一條奔騰向前的大河,時而蓄勢待發,時而洶湧澎湃,時而舒緩有致,深深的感染了所有學生和一千多名聽課的老師。

國學大師王國維說,有真性情方有新境界。王崧舟老師上《一夜的工作》時,他由始至終都是充滿感情。難怪張華教授評王崧舟老師的《一夜的工作》時會這樣說:「我的第一個感受,王崧舟這節課之所以上得好,首先是因為他有藝術家的充滿激情的心靈。因為他有這樣的心靈,於是,他在上這樣的課的時候,首先感動的是他自己。他自己首先被這種氛圍所感動,於是,用自己的情感自然流露,而又感染了我們在座的學生。所以,他的課自始至終充滿情感,最後,一個堂堂男子,也湧出了激動的淚水。整節課,我都看到他的眉頭緊鎖著,因為他被一種情緒所控制著,所感染著……」

於永正老師說「沒有感情的教學,教學技巧再高明,也是蒼白的。」他在導入《全神貫注》一課時,飽含深情地吟誦著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並告訴學生這段名言對自己的影響,然後於老師問「我聽說大馬路小學的學生會背很多名言佳句,誰來背一背?」學生背誦了五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後,於老師展示茨威格在羅丹工作室說的那段話,並告訴學生送他們一段名言。學生圍繞這段名言質疑,繼而讀懂課文,讀熟課文,直至有感情地朗讀。這是於老師設計的精彩之處:巧妙找到與學生生活的結合點,抓住文章的動情點切入。  

「誰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觸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領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脫離了感情,語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語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蘊。這樣的語文,根本不可能植根於學生的心靈世界,根本不可能給學生的生命鋪上一層溫暖、純凈的底色。」 孫雙金老師教《我的戰友邱少雲》,非常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與感受,他在教學重點段第7節時,為了幫助學生體會烈火燒身的痛苦,聯繫了日常手指被火柴燒了一下都痛得大叫的體驗,通過這樣的比較,使得學生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為了幫助學生感悟邱少雲此時的內心世界,孫老師又從電影中剪輯出一個片斷。逼真感人的畫面再現著幾十年前的事件,使學生感到自己如此地靠近英雄,此時此刻,英雄的壯舉在他們心中掀起了情感的巨浪。

(來源:楓葉教育網 閱讀原文)


推薦閱讀:

名師大課堂之三:字形的規範
名師講要點
風水名師傑作--八字與風水的完美結合
拉丁舞教程--跟著名師學恰恰舞

TAG:教學 | 名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