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轉載】大觀茶論

本文轉載自宏冕《《大觀茶論》——正文》

《大觀茶論》宋徽宗趙佶地產 植產之地,崖必陽,圃必陰。蓋石之性寒,「其葉抑以瘠」,「其味疏以薄」,「必資陽和以發之」。「土之性敷」,「其葉疏以暴」,「其味強以肆」,必資陰以節之。今圃家皆植木,以資茶之陰。陰陽相濟,則茶之滋長得其宜。 【注釋:其葉抑以瘠——抑,受抑制;瘠,瘦小。其味疏以薄——疏,稀、少。必資陽和以發之——必定要藉助於陽光的溫和才能促發茶葉的生長。土之性敷——敷,肥沃,敷腴。其葉疏以暴——疏,疏展、充分展開。暴,脫落。其味強以肆——肆,放縱無節制。】天時 「茶工作於驚蟄」,尤以得天時為急。輕寒,英華漸長,條達而不迫,茶工從容致力,故其色味兩全。「若或時暘鬱燠」,芽奮甲暴,促工暴力,隨槁晷刻所迫,有蒸而未及壓,壓而未及研,研而未及制,茶黃留漬,其色味所失已半。故焙人得茶天為慶。 【注釋:茶工作於驚蟄——驚蟄,二十四節氣之名。在每年農曆二月上旬。燠——讀音(yàng"暘』),日出。燠,讀音(yu四聲),悶熱。】採擇 擷茶以黎明,見日則止。用爪斷芽,不以指揉,慮氣汗熏漬,茶不鮮潔。故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凡芽如雀舌穀粒者為斗品」,「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二旗為次之,余斯為下茶。茶始芽萌,則有「白合」,既擷則有「烏蒂」。白合不去,害茶味,烏蒂不去,害茶色。 【注釋:凡芽如雀舌穀粒者為斗品——雀舌穀粒,指茶芽剛剛萌生隨即採摘,精製成茶後,形似雀舌穀粒細小嫩香。斗品,品位最上等的茶。一槍一旗為揀芽——一槍一旗,即一芽一葉,芽未展尖細如槍,葉已展有如旗幟。又稱「中芽」。下文一槍二旗即一芽二葉。白合——指兩葉抱生的茶芽。烏蒂——茶芽的蒂頭。】蒸壓 茶之美惡,尤繫於蒸芽壓黃之得失。蒸太生則芽滑,故色清而味烈;過熟則芽爛,故"茶色赤而不膠"。壓久則氣竭味澀,不及則「色竭味漓」。蒸芽欲及熟而香,壓黃欲膏盡亟止,如此,則製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注釋:茶色赤而不膠——膠,牢固。《詩經·隰桑》:「既具君子,德音孔膠」。氣竭味漓——漓,薄。《司馬光賦》:「棄漓而歸厚」。】製造 滌芽惟潔,「濯器惟凈」,蒸壓惟其宜,研膏惟熱,焙火惟良。飲而有少砂者,滌濯之不精也。文理燥赤者,焙火之過熟也。夫造茶,先度「日晷」之短長,均工力之眾寡,會採擇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過宿,則害色味。 【注釋:濯器惟凈——濯(zhuó),洗滌。《孟子·離婁上》:「清所濯纓。濁斯濯足矣」。濯,讀音(zhào),洗滌。日晷——晷(guǐ),日影,引申為時光。】鑒辯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膏稀者,其膚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歙以實;即日成者,其色則青紫;越宿製造者,其色則慘黑。有肥凝如赤蠟者。末雖白,受湯則黃;有縝密如蒼玉者,末雖灰,受湯愈白。有光華外暴而中暗者,有明白內備而表質者,其首面之異同,難以慨論,要之,色瑩徹而不駁,質繽繹而不浮,舉之凝結,碾之則鏗然,可驗其為精品也。有得於言意之表者,可以心解,又有貪利之民,購求外焙已采之芽,假以製造,碎已成之餅,易以范模。雖名氏採制似之,其膚理色澤,何所逃於鑒賞哉。白茶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製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裡昭澈,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注釋:白茶——宋代建州北苑(今福建建甌市境內)貢茶品種之一,因品質優質、產量少而難得,一直在北苑貢茶中名列第一。所造止二、三胯——胯,當作「銙」。銙為壓制餅茶的模具。《宣和北苑貢茶錄》載有「貢新銙」、」試新銙」等餅茶模具數十種。這裡引申為度量單位。二、三銙即二、三個用鑄壓成的餅茶。淺焙——為最接近北苑正焙的外焙茶園。】羅碾 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生鐵者,非淘煉槌磨所成,間有黑屑藏於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為制,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戛」。羅欲細而面緊,則絹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鐵之害色。羅必輕而平、不厭數,庶已細者不耗。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 【注釋:底有準而茶常聚——准,平直。《說文》:「准,平也」。此處指碾槽底是平直的,槽身峻深,槽底平直,茶葉容易聚集在槽底,碾出的茶末大小均勻。運邊中而槽不戛——戛(jiá):敲擊。粥面光凝——古人煎茶時稱湯光茶多,茶葉浮在表面,如熬出的粥面一樣泛出光澤,叫「粥面聚」。】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直立,「易於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小大。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注釋: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宋人鬥茶,茶湯尚白色,所以喜歡用青黑色茶盞,以相互襯托。其中尤其看重黑釉上有細密的白色斑紋,古人稱為「兔毫斑」。易於取乳——宋人鬥茶,以茶麵泛出的茶湯色白為止,乳即指白色湯花。宋代大詩人蘇軾《試院煎茶》詩云:「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茶筅以箸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末必眇,當如劍脊之狀。蓋身厚重,則操之有力而易於運用。筅疏勁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注釋:筅(xiǎn)——古時茶具,竹製形似帚,用以攪拂茶湯。】 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利害,獨瓶之口「觜」而已。觜之口欲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觜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麵不破。 【注釋:觜:鳥之嘴,亦指人之嘴。】 勺之大小,當以可受一盞茶為量。過一盞則必歸其餘,不及則必取其不足。傾勺煩數,茶必冰矣。 「水以清輕甘潔為美」,輕甘乃水之自然,獨為難得。古人第水雖曰「中泠、惠山為上」,然人相去之遠近,似不常得。但當取山泉之清潔者,其次,則井水之常汲者為可用。若江河之水,則魚鱉之腥,泥濘之汙,雖輕甘無取。凡用湯以魚目、蟹眼連繹迸躍為度,過老則以少新水投之,就火頃刻而後用。 【注釋:水以清輕甘潔為美——古人烹茶,極重水的質量。清輕甘潔,就是對水的要求。清,是對濁而言,要求水澄清不混濁;輕,是對重而言,好水質地輕,即今日說的「軟水」;潔,乾淨衛生,無污染。這三者是講水質。甘則指水味,要求入口有甜美,不咸不苦。中泠惠山為上——中泠、惠山為上:中泠,在長江鎮江一帶,唐人《煎茶水記》說:「揚子江南零水,第一。」南零,即南泠,與北泠、中泠合稱「三泠」,唐以後人多稱道中泠。惠山,在江蘇無錫。《煎茶水記》說:「無錫惠山寺泉水,第二」。】 「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謂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手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 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霧雲雖泛,「水腳」易生。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盞畔,勿使浸茶。勢不欲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糵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則茶麵根本立矣。第二湯自茶麵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止,茶麵不動,擊拂既力,色澤漸開,珠璣磊落。三湯多寡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周環旋復,表裡洞徹,粟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湯尚嗇,筅欲轉稍寬而勿速,其真精華彩,既已煥然,輕雲漸生。五湯乃可稍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靄,結凝雪,茶色盡矣。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然,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回凝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均其輕清浮合者飲之。 《桐君錄》曰:「茗有餑,飲之宜人」,雖多不為過也。 【注釋:點——把茶瓶里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中。調膏繼刻——調膏,古人飲茶,先在茶杯里放入茶末二錢,注入少許水,加以攪動,使茶膏像融膠那樣有一定濃度和粘度,這叫「調膏」,此後才注入煎好的沸水。水腳——指點茶激發起的沬餑消失後在茶盞壁上留下的水痕。】 夫茶以味為上,甘香重滑,為味之全,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其味醇而乏風骨者,蒸壓太過也。茶槍乃條之始萌者,「木性」酸,槍過長,則初甘重而終微澀。茶旗乃葉之方敷者,葉味苦,旗過老,則初雖留舌而飲徹反甘矣。此則芽胯有之,若夫卓絕之品,真香靈味,自然不同。 【木性——此處乃論茶性,《大觀茶論》的作者認為槍乃是茶葉枝條最新生出的部分,枝條屬木性,所以茶也屬木性。】 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干而研,研細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秋爽洒然。「或蒸氣如桃仁夾雜」,則其氣酸烈而惡。 【注釋:龍麝可擬——龍腦、麝香。都是古代著名香料。或蒸氣如桃仁夾雜——桃仁,即「桃仁」。茶蒸不熟時會有桃仁一類草木異味。宋人黃儒《品茶要錄》說,「蒸不熟,則雖精芽,所損者甚多,試時色青易沉。味為桃仁之氣者,不蒸熟之病也。唯正熟者味甘香」。】 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於上,人力盡於下,茶必純白。天時暴暄,芽萌狂長,采造留積,雖白而黃矣。青白者,蒸壓微生,灰白者,蒸壓過熟。壓膏不盡則色青暗,焙火太烈則色昏赤。藏焙 焙數則首面干而香減,失焙則雜色剝而味散。要當新芽初生即焙,以去水陸風濕之氣。焙用熟火置爐中,以「靜灰」擁合七分,露火三分,亦以輕灰糝覆,良久即置焙簍上,以逼散焙中潤氣。然後列茶於其中,盡展角焙之,未可蒙蔽,候火通徹覆之。火之多少,以焙之大小增減。探手爐中,火氣雖熱而不至逼人手者為良,時以手挼茶體,雖甚熱而無害,欲其火力通徹茶體耳。或曰,焙火如人體溫,但能燥茶皮膚而已,內之濕潤未盡,「則復蒸暍矣」。焙畢,即以用久漆竹器中「緘藏之」,陰潤勿開,如此終年,再焙色常如新。 【注釋:靜灰——應為「靜炭」,即沒點燃的炭。則復蒸暍矣——暍(yē),熱氣。緘藏之——緘,封閉。】品名 名茶各以所產之地,如葉耕之平園、台星岩,葉剛之高峰青鳳髓,葉思純之大嵐,葉嶼之眉山,葉五崇林之羅漢山水,葉芽、葉堅之碎石窠、石臼窠(一作突窠),葉瓊、葉輝之秀皮林,葉師復、師貺之虎岩,葉椿之無雙岩芽,葉懋之老窠園,名擅其門,未嘗混淆,不可概舉。後相爭相鬻,互為剝竊,參錯無據。曾不思茶之美惡者,在於製造之工拙而已,豈岡地之虛名所能增減哉。焙人之茶,固有前優而後劣者、昔負而今勝者,是亦園地之不常也。 【注釋:以上所述各產茶地和名茶,都是其時其地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有盛有衰,甚至旋生旋滅,即下文所言:「是亦園地之不常也」。今己大部不存,故不注。】外焙 世稱「外焙」之茶,「臠小而色駁」,體好而味淡,方之正焙,昭然可別。近之好事者篋笥之中,往往半之蓄外焙之品。蓋外焙之家,久而益工,製造之妙,咸取則於壑源,效像規模,摹外為正。殊不知,其臠雖等而蔑風骨,色澤雖潤而無藏蓄,體雖實而膏理乏縝密之文,味雖重而澀滯乏馨香之美,何所逃乎外焙哉。雖然,有外焙者,有淺焙者。蓋淺焙之茶,去壑源為未遠,制之能工,則色亦瑩白,擊拂有度,則體亦立湯,惟甘重香滑之味稍遠於正焙耳。至於外焙,則迥然可辨。其有甚者,又至於采柿葉、桴欖之萌,相雜而造,味雖與茶相類,點時隱隱有輕絮泛然,茶麵粟文不生,乃其驗也。 「桑苧翁」曰:「雜以卉莽,飲之成病。」可不細鑒而熟辨之! 【注釋:外焙——不是由官方正式設置的焙茶處所,亦即個人私設的茶葉加工製造處所。臠小而色駁:臠(luán),本為肉塊。《說文》:「切肉,臠也」。這裡指茶葉體瘦小。色駁,顏色不正。桑苧翁:即陸羽,此句為陸羽《茶經·一之源》中語。】

《茶錄》宋·蔡襄 《茶錄》,宋·蔡襄(一○一二——一○六七年)作於宋皇佑(一○四九——一○五三年),是宋代重要的茶學專著。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薦北苑貢茶之作。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 《茶錄》分上下兩篇 上篇論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羅茶、侯茶、熁(音xié)盞、點茶十目,主要論述茶湯品質和烹飲方法。 下篇論器——分茶焙、茶籠、砧(音zhēn)椎、茶鈴、茶碾、茶羅、茶盞、茶匙、湯瓶九目,主要論述制茶工具和品茶器具。介紹了各種茶具,主要講解各種茶具的評價標準,說明要弄好茶是要各個方面具備的。 蔡襄認為陸羽的《茶經》中沒有記載建州的茶,丁謂的《茶圖》中獨記載了茶的採制,至於有關於茶的烹試卻沒有見到過。所以寫了有關於建州茶的《茶錄》。 蔡襄不愧是宋代辨味品嘗茶葉的專家,他的《茶錄》,對福建茶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前人評曰:「建茶所以名垂天下,由公也。」(公是指蔡襄)今人也加以肯定:「十一世紀中葉,對福建茶葉生產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的,當推蔡襄。」現在流行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及《茶錄》的文化和科學價值。蔡襄的芳名與他的農藝名著《茶錄》,將千秋萬代流傳於世。 較之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介紹了產地對茶葉生長的影響及要採取的措施,認為要陰陽相濟。並把天時和茶葉的優劣的影響相結合,認為在制茶的時候要在一日之內造茶完畢,如果過夜則茶的色香味就有了改變。《大觀茶論》的吸取前人的經驗的同時也和自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全面介紹了茶的有關知識。《大觀茶論》對於茶葉的採摘有著嚴格的限制,採茶要在黎明太陽出來就停止採茶。採茶不能用手指揉,避免汗漬等對於茶葉的品質影響。《大觀茶錄》的出眾在於「點茶」描寫了點茶的手法和力道的大小與工具的應用,以及點茶的時候的茶湯的變化。為後人研究宋代的點茶留下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襄上進: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諭臣先任福建轉運使日,所進上品龍茶最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鑒,若處之得地,則能盡其材。昔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丁謂茶圖」,獨論采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臣輒條數事,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伏惟清閑之宴,或賜觀採,臣不勝惶懼榮幸之至。僅序。 【注釋: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朝奉郎、右正言,皆為北宋官職名。起居注,我國古代專門記錄帝王言行的冊籍。《隋書·經籍志》說:「起居注者,錄記人君言行動止之事。」丁渭茶圖——丁渭(九六六——一○三七年),字謂之,蘇州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曾任福建漕使,督造貢茶,創製大龍風團餅茶。著有《北苑茶錄》三卷。】

上篇——論茶 茶色貴白——而餅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黃紫黑之異。善別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氣色也」,隱然察之於內。以肉理潤者為上,既已未之,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故「建安」人開試,以青白勝黃白。 【注釋:正如相工之瞟人氣色——相工,以替人占相為職業的人。瞟,邪視。建安——漢時縣名,唐稱建州,即今福建省建甌縣,其縣境有建溪、鳳凰山等,以產「北苑貢茶」聞名。蔡襄說,餅茶的膏油在其表面所以有青黃紫黑這些顏色的差異。餅茶的紋理華潤的是好的,黃白的受水不好,青白的比較好,青白比之黃白更佳。】 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間皆不入香,恐奪其真。若烹點之際,又雜珍果香草,其奪益甚。正當不用。 【注釋:按現代科學的製作方法,茶葉不宜摻雜「珍果香草」,把茶的真香奪去。蔡襄認為,茶有自己本身的香氣,進貢的茶有其他香料體香,但是建安的人弄茶的時候都不用香料,怕把茶的本身香氣奪去。】 茶味主於甘滑——惟「北苑鳳凰山」連屬諸焙所產者味佳。隔溪諸山,雖及時加意製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損茶味。「前世之論水品者」以此。 【注釋:北苑鳳凰山——鳳凰山在福建建安縣西二十里,為「北苑貢茶」的主要產地。前世之論水品者——指唐代張文新撰《煎茶水記》。說明茶味與產地、水土、環境等有密切的關係。】藏茶 「茶宜箬葉而畏香葯」,「喜溫燥而忌濕冷」。——故收藏之家,以箬葉封裹入焙中,兩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體溫溫,則御濕潤。若火多則茶焦不可食。 【注釋:茶宜箬葉而畏香葯——箬(音ruò),柔嫩的香蒲。畏香葯,茶葉有很強的吸異味性,所以最怕和別的香料藥物擱置一起。就是說,貯藏茶葉,要講究茶器和方法。意溫燥而忌濕冷——否則,茶葉會吸收「異味」,變質,不能保持本色和茶味。蔡襄認為,應該藏在溫暖乾燥的地方不能放在陰冷潮濕的地方。】炙茶 茶或經年,則香色味皆陳。於凈器中以沸湯漬之,颳去膏油一兩重乃止,「以鈐箝之」,微火炙干,然後碎碾。若當年新茶,則不用此說。 【注釋:以鈐箝之——鈐,炙茶器具。見下篇:「茶鈐屈金鐵為之,用以炙茶。」】碾茶 碾茶先以凈紙密裹捶碎,然後熟碾。其大要,旋碾則色白,或經宿則色已昏矣。羅茶 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辯,故曰候湯最難。 【注釋:「粗則水浮」——水浮,指茶未粗大,水不能侵透,水和茶未不融溶。候湯——古人點茶專用木語。指掌握煎水的適度,則陸羽《茶經》「五之煮」中的「二沸之湯」。後世人說:「湯嫩則茶力不出,過沸則水老而茶乏。」可見,點茶水要煮到恰到好處,不老不嫩。前世謂之蟹眼者——唐代人多用「魚目」、「蟹眼」比喻煎水的程色。如皮日休《煮茶詩》:「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浮。」】熁盞 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注釋:熁盞——古人點茶專用術語。即在注湯前光用沸水或炭火給茶盞加熱。熁(音xié)《集韻)解釋說:「火迫也」。】點茶 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鈔茶一錢七,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入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注釋:雲腳散——古人點茶專用術語。指茶少水多時茶末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漂浮水中,如同雲腳一樣散亂。粥面聚——古人點茶專用術語。指水少茶多時。茶葉未聚在水面,如熬的粥面一樣。曰相去一水兩水——古人鬥茶,決勝負不止一次,例如斗三次有兩次先見水痕者為負。宋晁補之有詩云:「建安一水去兩水,相較豈知徑與渭?」】

下篇——論茶器茶焙 茶焙編竹為之裹以箬葉,蓋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納火其下去茶尺許,常溫溫然,所以養茶色香味也。茶籠 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籠盛之,置高處,不近濕氣。砧椎 「砧椎」蓋以砧茶;砧以木為之;椎或金或鐵,取於便用。 【注釋:砧椎——砧(音zhēn),砧板。椎,捶擊具,如木椎、鐵椎。】茶鈐 茶鈐屈金鐵為之,用以炙茶。茶碾 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性柔,銅及喻石皆能生鉎,不入用。 【注釋:銅及喻石皆能生鉎——鉎(音shēng),《集韻》解釋說:「鐵衣也」。即金屬的銹。】茶羅 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授湯中揉洗以冪之」。 【注釋:授湯中揉洗以冪之——冪,覆蓋、罩住。】茶盞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 【注釋:茶盞——茶杯。《方言》「盞,杯也」。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紺(音gàn),深青帶紅的顏色。紋如兔毫,黑釉表面有細絲狀白色斑紋,形如兔毫。按,此杯名叫「黑釉兔毫杯」為建安貢品,北宋時皇家專用。】茶匙 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湯瓶 瓶要小者易候湯,又點茶注湯有準。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或瓷石為之。【後序】 「臣皇柏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屢承天問,以建安貢茶並所以試茶之狀。臣謂論茶雖禁中語,無事於密,造茶錄二篇上進。「後知福州,為掌書記竊去藏藁」,不復能記。知懷安縣樊紀購得之,遂以刊勒行於好事者,然「多外謬」。臣追念先帝顧遇之恩,攬本流涕,輒加正定,「書之於石」,以永其傳。「治平元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給事中臣蔡襄謹記(6)。 【注釋:臣皇佑中修起居注——皇佑為北宋仁來年號,時在公元一○四九——一○五三年間。後知福州,為掌書記竊去藏藁——知,主持。知福州,即任福州大守。掌書記,府衙屬官,掌管箋奏公文。藁(音gǎo)。多舛謬——舛(音chuǎn),錯亂。書之於石——宋治平元年(一○六四年),懷安令樊紀將蔡襄所書《茶錄》勒石,真楷小字,被視為書中絕品。治平元年——治平為宋英宗年號。治平元年是公元一○六四年年。三司使、給事中:俱北宋官職名。】
推薦閱讀:

[轉載]一位大成就者的神奇顯現
[轉載]李三素:紅囊經四十八局坐穴(4)
[轉載]上海印象 5 曾經的私家花園:豫園
[轉載]發財求佛求仙,不如清明敬祖先
[轉載]老虎哥講八字:八字神煞詳解(精)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