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溯源】
意拳,曾名大成拳,中國傳統拳術之一,為河北深縣王薌齋先生所創。
意拳源自於形意拳,形意拳的前身是心意拳,亦稱心意六合拳,六合拳,河南嵩山少林寺嫡傳稱心意把,為少林寺鎮山之寶,秘不輕傳。
清道光、咸豐年間,河北深縣李洛能先生聞山西祁縣戴隆邦父子精於心意拳,遂慕名前往拜學,獨得詳傳,十年大成,後改心意拳名為形意拳,為河北形意拳之開山鼻祖,人稱「神拳李洛能」。
近代形意拳大師郭雲深、劉奇蘭、車毅齋、宋世榮、宋世德、李廣亨、白西園、張樹德、劉曉蘭、賀運亨、李鏡齋等諸先生皆出自其門下。其中,河北深縣郭雲深先生以「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無敵手」而名揚於世。
郭雲深先生訪問山西時與車毅齋先生及其門人留影於太谷徐溝(時間待考)
中坐者:郭雲深先生(右),車毅齋先生(左)
王薌齋先生1886年生於河北深縣魏家林村。自幼體弱多病,因患先天喘疾,家人恐其不壽,為求強身健體,送至郭雲深先生處學習形意拳。因其天資聰慧,用功刻苦,精研拳理,倍受郭老讚許,盡得所傳,並由此奠定了王薌齋先生一生致力於中國拳術的理論研究並付諸實踐的堅實基礎。
自學拳之始,王薌齋先生就不拘泥於拳術的派別門戶之見。他認為,我國拳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區,每一個有成就的拳術家都具有不同的個人風格與特點,這是我國拳術之所以源遠流長,在歷史上雖幾經曲折,但始終延綿不絕,並且直至今天日益繁榮的主要原因。他對於拳學的著眼點並不在一技一得的局部學識,平生切磋交流與孜孜以求的是,從紛繁複雜的表面現象中探索和研究貫穿於整個拳學領域裡的學術真諦。
王薌齋先生(中年時期)
正是懷著這樣宏大的抱負,王薌齋先生為開闊眼界,增長見聞,於1907年離鄉出遊,期間曾一度投軍效力。1915年,北洋政府陸軍訓練總監部成立武技術教練所,王薌齋先生受聘主持教務工作。最早的弟子為齊執度和周松山二人。
1917年夏,陸軍訓練總監部裁撤,武技術教練所改隸陸軍部軍學司,史稱「陸軍部武技術教練所」。
1918年,因時局動蕩,王薌齋先生離開陸軍部武技術教練所,為進一步探索我國拳術的真諦,離京再次出遊,足跡遍及大江南北諸省。
游至河南時,曾訪問嵩山少林寺,與寺中住持、心意把嫡傳恆林大師切磋交流,形意拳與心意把同出一源,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王薌齋先生對少林寺的訪問具有重大意義。
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山門
游至福建時,得識南少林寺心意嫡傳鶴拳名家方恰庄先生,並進行交流,後經方恰庄先生介紹,與鶴拳名家金紹峰先生相識,互換心得。
期間游至湖南時,在衡陽與心意拳巨擘解鐵夫先生相遇,較技敗北,得解老傾囊相授。
在福建期間,王薌齋先生曾在閩軍周蔭人部擔任武術教官。
1925年,因戰事頻起,王薌齋先生離閩經滬返京,在上海停留期間,形意拳名家高振東先生前來問學。翌年,北返途中,王薌齋先生在安徽淮南巧遇心意拳名家黃慕樵先生,得其健舞要義,後創游龍、驚蛇、白鶴、揮浪等健舞。
1920年代中期,王薌齋先生對多年遊學所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研究和總結,針對當時拳術界崇尚花拳繡腿的時弊和執著於一招一式的片面傾向,為道破是非,闡明真義,遂在形意拳基礎上,汲取眾家之長,摒棄了沿襲幾百年的套路與固定的招式招法,參以學理,證以體認,於1926年在北平開始倡導並創立了面目一新的「意拳」。
意拳的創立無疑是我國拳術的一次重大革命,曾引起了拳術界的巨大震動,正如王薌齋先生的衣缽傳人姚宗勛先生所說的那樣,意拳的創立「顯示了我國拳術的原貌並賦以新的理論內容」,「薌齋先生所總結和倡導的訓練方法,不僅豐富了我國傳統拳術的訓練方法,而且對現代體育運動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此後不久,王薌齋先生前往天津拜訪同門師兄張占魁先生,並在天津太古公司和青年會開始設帳,正式以「意拳」之名傳授學生,先後有趙恩慶(趙道新)、裘稚和、趙逢堯、趙佐堯、張恩桐、馬騏昌、鄭志崧、苗春畬、張宗慧、顧小痴等從學意拳。此時的意拳已初步形成了無套路和固定招式招法的新穎拳術,包括有站樁、試力、試聲、走步、發力、推手、實戰等訓練內容,已不同於世上流行的傳統形意拳。
1929年,應張之江、李景林二位先生的邀請,王薌齋先生攜受業義子趙道新先生伴同張占魁先生赴杭州參加國術遊藝大會,任大會評判委員,並在大會表演了意拳的試力和試聲,即所謂的滄海龍吟、掇腳等拳法。
杭州國術遊藝大會比賽場景(1929年)
會後,應同門師兄錢硯堂先生的邀請,王薌齋先生赴上海傳授意拳,在牛庄路成立了「意拳社」。當時有名家高振東、張長義、張長信、尤彭熙、韓星橋、韓星垣、卜恩富、王叔和、馬建超、寧大椿等先後拜學意拳。
1929年,王薌齋先生寫出了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意拳正軌》,書中雖然還有比較明顯的形意拳痕迹,但與傳統形意拳在訓練上已有實質性的區別。
早年間,形意拳大師李存義、張占魁等同門師兄均推重王薌齋先生,錢硯堂先生亦然,在上海錢硯堂先生曾以「夫子之牆高千仞,君既入室且登堂」的詩句讚譽王薌齋先生。錢硯堂先生自幼從學於郭老,其父錢錫采老先生在前清正定任知府時曾有恩於郭老。
1931年,金警鐘先生在他的著作《國術名人錄》里曾這樣評價王薌齋先生:「能深入形意三摩地者,只王一人而已。」
1931年金警鐘先生編著之《國術名人錄》
在上海期間,王薌齋先生與心意六合八法拳名家吳翼翚先生交往甚密,他還擊敗了匈牙利籍世界輕量級職業拳擊冠軍英格,英格後在英國《泰晤士報》發表了《我所見到的中國拳術》一文。當時,趙道新、高振東、韓星橋、張長信等四人被拳界稱為王薌齋先生門下的「四大金剛」,意拳發展進入到了一個重要的上升時期。
1932年,王薌齋先生曾回深縣故里,為郭老樹碑立傳。其後,為實現中國拳術環球旅行的壯舉,得友人贊助,王薌齋先生開始用全新的拳學理念和獨特的訓練方法指導和培養弟子,先後有韓星橋、張長信、張恩桐、卜恩富等人參加集訓,王薌齋先生不斷改進和完善站樁、試力、試聲、走步、發力、推手、實戰等訓練手段,意拳的拳學理念和訓練體系開始逐漸形成。
1935年,王薌齋先生攜韓星橋、張恩桐、卜恩富等弟子北上經天津回河北深縣,進一步強化集訓,後因「七七事變」爆發被迫中止。
1937年秋,應北平名宿張玉衡、齊振林二位先生的邀請,王薌齋先生赴北平定居。其時,北平名拳師洪連順先生前來造訪,三試三敗,遂率徒眾拜學於王薌齋先生,洪連順先生得意門徒姚宗勛先生後最得讚許。
姚宗勛先生(青年時期)
1938年,王薌齋先生在四存學會體育班教授意拳,分技擊班和養生班。技擊班設在西城跨車衚衕14號姚宗勛先生的私人寓所,先後吸收了韓星垣、楊德茂、李永倧、敖碩鵬、張中、張孚、竇世明、王玉祥、王斌魁、楊紹庚、王天鑅(王十川)、孔慶海、竇伯祥、竇以鑾、湯汝琨、禮立、馬驥良、李文濤、李見宇、趙華舫、於永年、姚海川、郭連蔭、朱垚葶、李永良、竇世成、佟國藻、焦金剛、敖碩鴻、敖碩良、王天鑠、鄭朝向、梁揖、雷天一、羅少峰等人參加,日本的澤井健一、宇佐美信平等人也在其中。西城跨車衚衕13號為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寓所,白石老人弟子李苦禪先生時常到姚宅參與鍛煉。
養生班幾經易地,後設在北平太廟(今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先後有學生秦重三、胡耀貞、陳海亭、步毓昆、孫聞青、王少蘭及王薌齋先生次女王玉芳等,張玉衡、齊振林二位先生也時常參加鍛煉。
1940年初,王薌齋先生在北平《實報》公開發表聲明:歡迎武術界人士親臨賜教,以武會友,共同研討武術發展,藉以倡導意拳並闡明拳學真義。隨後中外來訪者不斷,其中,包括代表日本參加1936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摔跤比賽的柔道六段八田一郎和當時是日本柔道五段、劍道四段的澤井健一等人。王薌齋先生技服來者,澤井健一後拜師從學意拳,實則就學於姚宗勛先生,經王薌齋先生同意,澤井健一回日本改意拳名為「太気拳」,以利於在日本的傳播和推廣。
1940年夏,張玉衡、齊振林二位先生讚許意拳,提議贈意拳名為「大成拳」,因不合王薌齋先生本意,當時曾有意辭謝,但又不便推卻,況且張玉衡先生已在《實報》上發表了《大成拳的命名》一文,「大成拳」一名遂由此傳開。後雖恢復意拳一名,但因「大成拳」一名已人稱多年,廣為流傳,至今意拳、大成拳二名同存,實為歷史之產物。隨後,《實報》、《新民報》等報紙陸續刊登了《大成拳宗師王薌齋訪問記》、《大成拳宗師王薌齋談拳學要義》等特約專稿。
1940年12月,山西形意拳大師車毅齋先生之再傳弟子武丕卿先生在《新民報》上發表文章,自我標榜,語沒前賢,王薌齋先生遂派姚宗勛先生等人與之多方交涉,雙方約定時日,在崇文門外花市大街火神廟大興縣第一國術社比武印證,最後以姚宗勛先生完勝武氏而告終。
此後,王薌齋先生將技擊班全面委託給姚宗勛先生負責,其訓練內容以技擊為主,兼顧養生,王薌齋先生自此不再公開傳授技擊,只是不時來姚宅指導弟子。故前輩均言,凡1940年代從學意拳技擊者皆受姚宗勛先生教益,當時大家尊稱姚宗勛先生為「姚師哥」。
至1941年,王薌齋先生先後給在技擊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六位不同時期的弟子賜名:趙恩慶賜名「道新」,韓星橋賜名「道寬」,卜恩富賜名「道魁」,張恩桐賜名「道德」,趙逢堯賜名「道宏」,姚宗勛賜名「繼薌」,示為己之衣缽傳人。
整個1940年代,在王薌齋先生及其衣缽傳人姚宗勛先生等為代表的弟子們共同努力下,意拳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嶄新的鼎盛時期。
1944年,王薌齋先生在《意拳正軌》的基礎上,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深刻闡述了中國拳術的真諦,完成其代表作《拳道中樞》(又名《大成拳論》),這是王薌齋先生的拳學思想與拳術實踐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的智慧結晶。
1947年,王薌齋先生在北平太廟(今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成立「中國拳學研究會」,廣泛宣揚意拳的拳學宗旨和傳授意拳的訓練方法。
北平解放後,「中國拳學研究會」停辦,王薌齋先生在北京中山公園傳授以站樁為主要內容的養生健身功法,在教學中稱之為「站樁功」。
王薌齋先生站樁
1950年,應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委會之聘,王薌齋先生應邀出任武術組副組長一職,後因外出去職。
1958年,應北京中醫研究院的邀請,王薌齋先生在廣安門醫院開展以站樁功主治各種慢性病的實踐與研究。
1961年,王薌齋先生應河北省衛生廳的邀請,前往保定河北省中醫研究院教授站樁功。
在此期間,王薌齋先生對中國拳術在醫療保健方面的效用問題,做了一系列的科學研究工作,開闢我國獨特的站樁療法。時至今日,意拳站樁功已經遍及全國,流傳於世界各地,為人類的醫療保健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63年7月,王薌齋先生在天津去世,享年78歲。
王薌齋先生一生授徒無數,而在技擊上出類拔萃者,尤以趙道新、尤彭熙、韓星橋、卜恩富、張恩桐、趙逢堯、裘稚和、張長信、姚宗勛等人為著。
其中,趙道新先生在學習意拳之後,使其原來擅長的形意八卦更加精進,後融形意八卦、意拳、心意六合八法拳等為一爐,晚年創「心會掌」傳世;
尤彭熙先生在學習意拳的基礎上,結合自己過去所學六合門、無極門等拳技以及藏傳密宗功法而創「空勁」;
韓星橋先生幼承家學,於意拳心法頗有心得,深得健舞真傳,武醫並舉,並且是中醫一指禪推拿流派的正宗傳人;
卜恩富先生將意拳心法與原來自己所擅長的中國式摔跤、拳擊、擊劍等技術相互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擊風格,並為摔跤、拳擊和擊劍等競技體育項目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
張恩桐先生原習通背、太祖、形意等拳技和中國式摔跤,後從學意拳,練功極其刻苦,素以功底深厚著稱拳界,在天津跤壇也享有盛譽;
趙逢堯先生據說天賦極高,功夫卓絕,惜英年早逝,未見功法傳世;
裘稚和先生學習意拳之後,與原來所學的形意八卦、太極、心意六合八法拳等相互融合,晚年創「螺旋拳」傳世;
張長信先生原本擅長形意拳和拳擊,後以意拳和心意六合八法拳聞名於世,曾在舊中國中央國術館擔任教官,從學者甚多。
姚宗勛先生自拜學王薌齋先生,不離左右,深得青睞,賜名「繼薌」,傳承衣缽。平生恪守師訓,矢志不渝,致力於意拳科學研究與大膽嘗試,積數十年之體認實踐,博採中外拳學之所長,參以現代科學研究,使意拳發展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學理論和訓練體系,是意拳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一代宗師。
近百年來,意拳為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更重要的是意拳保留並發展了我國傳統拳術的技擊效用。可以說,今日之意拳是中外拳學之精華與現代科學相結合的產物,它對眾多學科領域的深入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正因如此,意拳外延的不斷拓廣,使意拳的社會價值已遠遠超出了拳術本身的範疇。
推薦閱讀:
※書畫溯源:中 國 畫
※為什麼十進位成為人類活動最「流行」的進位值制?
※納音五行溯源及其在命理學中的地位
※男性擇偶的體貌偏好溯源
※金剛經裡面,「夢幻泡影」一詞,是說的四個東西還是一個?梵文原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