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鄭成功

民族英雄鄭成功

【 來源:扯淡網編輯 】

  今人對鄭成功的推崇,起於其東渡台灣,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祖國領土的歷史功績。若非如此,台灣也許今天就不在中國的版圖之內了。不過,對其作為一個壯志未酬的反清復明義士的是非功過就說得比較少了,而恰恰那一段歷史才是鄭成功一生的顛峰時刻。蓋因「民族」一詞外延擴展,滿清已被中華民族所包容,反清復明作為「人民內部矛盾」也就被一筆帶過了。    然而,鄭成功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且讓我們回溯一下歷史。    這要從鄭成功的父親說起。    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小名一官,字甲,號飛虹(或飛黃),福建南安縣石並鄉人。從小不喜讀書,好舞槍弄棒,可以說是天生的土匪性格。18歲就出外闖蕩。連橫《台灣通史》引《台灣外記》卷一云:「至天啟三年癸亥夏五月、程有白糖、奇楠、麝香、鹿皮欲附李旭船往日本,遣一官押去。」此官就是鄭芝龍,他到日本之後,娶了一日女瓮氏為妻,也就是鄭成功的生母。    混在日本的鄭芝龍後來又被在日一華僑首領收為義子,並因此繼承了一隻走私船隊,成為了大款。但天性不安分的他又夥同其他走私分子籌措軍火密謀造反,事情敗露之後倉皇出逃。成為了橫行無忌,為害東南沿海的「倭寇」,而台灣正是其老巢。後鄭芝龍這個大盜受朝廷招安,被封了個游擊將軍。鄭芝龍一面剿海盜,一面作生意,兩手都抓,兩手都硬。不但剿滅了多路海盜,還和不光日本,外加西班牙、荷蘭、葡萄牙都建立起了貿易關係。因為剿匪卓有成效,一直升至福建總兵,同時還是富甲一方的鉅賈。可謂財源興隆,仕途順利。    按史料,鄭成功是在鄭芝龍逃離日本那段時間出生的,而回到父親身邊的時候,約為7歲,取名為森。和父親不同,鄭森走的是一條讀書進士的傳統文人之路。    崇幀十七年三月明亡後,福王朱由崧稱帝於南京,當時鄭森21歲,正在南京太學拜名士錢益謙為師,因才華過人,胸有大志深為錢所賞識。既然能被以文才之名譽天下的錢老師看重,應該說鄭森和乃父那種痞子不是同類人了,不過老爸的思維方式對他也有很大影響,這從以後可以看出來。    可惜當時的南明實在不成氣候,除了福王,還有唐王、魯王、潞王、靖江王等多個政權,且互不買帳,均高舉民族主義大旗,置大敵當前不顧,拉起山頭,各以正統自居。結果是一個接一個滅亡。福王敗亡之後,唐王朱秉鍵又在福州即位,是為隆武。隆武即位後,對手握重兵的鄭芝龍當然即位倚重,不但封公,還加為太師。但鄭芝龍心懷異志,無意抗清。隆武元年,鄭芝龍引鄭森晉見隆武。隆武問之,對答如流。隆武撫森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姓朱,改名成功。(《靖海志》),這樣,鄭森就成了朱成功,也就有了後人稱謂的「鄭成功」之名。    那時,鄭芝龍與洪承疇早有暗中聯繫,所以撤走軍隊,放清軍長驅直入直抵福州,隆武逃亡。在降與不降的問題上,父子決裂了。據《台灣通史》引《台灣外記》卷二,當芝龍召成功議降清事時,「成功勸曰:『吾父總握重權,末可輕為轉念。以兒細度,閩粵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馳驅,若憑高恃險,設伏以御,雖有百萬,恐一日亦難飛過。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開海道,興販各港,以足其餉。然後選將練兵,號召天下,進取不難矣。』」 鄭成功的遠見和野心由此可見,鄭芝龍已老,胸無大志,畏懼清兵勢大,意圖自保。而讀過書的鄭成功則更明白「槍杆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意在在亂世中干一番事業。    鄭芝龍降清後,隨即被挾北上。清兵襲擊了他的老巢安平,其妻翁氏亦不免於難。《靖海志》卷一云:「芝龍既降,其家人以為可免暴掠,遂不設備。貝勒至安平,亂兵大肆淫掠,成功母亦被淫自縊死。成功大憤,剖其母腹.出腸滌穢,重納之以險發喪後遂起兵。」這個深仇大恨,使得鄭成功從此打起反清復明旗幟,與滿清成為了死敵,儘管後來雙方曾經就招安多次談判,曠日持久,但鄭成功從未在氣節上讓步。    剛開始的時候,鄭成功兵少糧缺,只遊盪於廈門海域。逐漸逃散各地的鄭芝龍舊部紛紛投來;明朝的宗室舊臣,亦寄恢復之望於他也紛紛投奔。而久實力不斷壯大。並攻取廈門,擁兵五六萬,聲威大振,永曆四年八月,並鄭聯、鄭彩之兵,掌控東南海上抗請之領導權.且以金、廈作為基地,轉戰于海澄、泉州、同安、潮陽等地,屢敗清朝派遣入閩之援軍,南明永曆朝加封其為彰國公。    當時,西有李定國,南有鄭成功,一個縱橫西南,一個稱霸海上,二人皆為抗清柱石,李定國的作為,扭轉了南明對清得戰局態勢,而鄭成功的勢力,亦令清庭束手無策,兩人聯手本來必可大有一番作為。李定國兵出雲貴,大破清平南王孔有德於桂林,兵抵閩浙之際,曾經主動通函約會,要求與鄭成功聯手抗清,然而鄭成功始終含糊其詞,甚至毀諾不行,使得改變戰局的良機屢屢錯失。從永曆四年到永曆九年,李定國共有九次來函約鄭成功出兵協助或夾擊,但鄭成功八次失約,毫無聯手會師的誠意。使李定國孤掌難鳴,先勝後敗,無力獨自打通兩廣直至閩浙的路線。後來鄭成功終於「命張名振、洪旭率領十二鎮水師入長江,搗金陵,以乏糧而攻溫州、台州,克複舟山。八月又遺黃廷等征揭陽,大敗清將劉伯祿,光復潮邑,二路均於克複即回。」(《靖海志》)。但鄭成功揮軍北上,卻非為增援李定國,而是出兵牽制清人軍力,保其根據地的安全。

  那麼,鄭成功這段時間在忙什麼呢?在忙於和清廷議和。清廷打鄭芝龍這張牌,意欲招撫鄭成功,鄭成功開始是拒絕,後來則是口頭允諾,但要價是「必有三省方就和。」還提出軍隊自行管理,「不赴京,駐於閩」。又不斷要求議和後轄地由—府而四府,而三省,所轄地應「比高麗,不剃頭」亦「不奉東西調遣」』「不受部院節制」,擁有地方自治權。此等談判自無結果,而且「成功雖雲就撫,而接詔不開,衣冠如舊,且縱兵焚概侵擾延、建,情甚叵測」(《清世祖實錄》),鄭成功這明顯意在顯示無所謂議和不議和,含有挾軍自重以獲大利的意思,促使議和官員為其向清廷請求讓步。雙方就這麼時談時戰,時間從永曆七年到十二年,計有六次(也有七次之說),儘管清廷多次遷就,甚至默認了鄭成功的部分要求,但從策略上卻是達到了拖住鄭成功,以便各個擊破的目的。    清廷主要的顧慮是一旦西南與東南合師成聯合之勢,則非清軍所能防禦。因是最佳之策在招撫,利用鄭芝龍與鄭成功談判,以「牢籠」鄭成功,孤立李定國,分裂西南與東南聯合形勢,抽調全國主力軍投入西南戰場,奪回戰略主動地位,進而除去孤立無援而所向無敵之李定國,以便於瓦解永曆朝。鄭成功並不傻,在和議剛起時就說過:「清朝亦欲結我乎,將計就計,權措糧餉,以裕兵食」(《清史稿 鄭成功傳》)。就是說,鄭成功對和談從來沒有抱有過高的期望值,不過藉此擴充實力而已。那麼是鄭成功短視,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嗎?也不盡然。    我這裡以小人之心測度,鄭成功雖有反清意願,卻並無復明之志。暫時臣服於南明不過是有個招兵買馬的招牌而已,所以鄭成功無心與南明真正合作,也不可能認同李定國打通兩粵,聯接東南西南,擴大「革命根據地」想法,比如永曆八年,李定國曾依約計劃攻入粵東,鄭成功正議和,為示信於清竟毀諾不援。鄭成功議和所爭取的也無非個人地位、領土、兵權、征糧權等權益得失而已,絲毫未曾為南明著想過。其一心只致力於經營並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意圖是在實力強大,清廷無能為力之後,迫使清廷默認自己的小政權,若南明有可能得勢,也一樣。其最後羽毛豐滿之際將會是「南面為王」之時。所以,鄭成功與南明和滿清同時保持若即若離的態度。曾拒絕永曆朝對他的封王,對流亡投靠來的魯王也只贍養,不予過多理會。其他如朱舜水、張煌言、徐敬平等反清復明義士也不重用,更有甚者,竟毒殺了魯王手下的抗清名將張世振(這一點史家有爭議,但從鄭的個性看,可能性很大)。  鄭成功以舟海之師,進可功,退可守,強大時可沿江直驅而上,失敗了最不濟也可以浮舟于海島,可謂萬無一失,「大不了下海打游擊」。何況鄭成功出身海盜之家,繼承了乃父早年桀驁不遜的性格,故而行事多不顧大局,只為自己打算。史載鄭成功「凡事獨行獨斷,不與人商量」「用法嚴峻,果於誅殺」,「雖在親族有罪,不少貸,凡有犯奸者必死之。」(《清史稿 鄭成功傳》),故有論評其尚法太嚴厲,這都是個性使然。鄭成功為人高傲、剛直、易記恨,對人苛刻,致近乎專橫殘酷,按現代心理學,乃因「自我中心症」所致。自我中心者對人對事莫不以自我觀念為衡量標準,不符其觀念多予以排斥。由於鄭成功此種性格,導致部下多有反叛降清事件發生,最初就曾經因此使得廈門得而復失,後來名將施琅也因而得罪被逼降清,直接導致台灣被清廷收復。    固然和談給予鄭成功擴充實力的時間,水陸軍力休整補充達百萬之眾,經幾年的訓練,半數已成精兵。然而這時南明已然勢弱,鄭成功雖羽毛漸成,但孤掌難鳴,坐地為王的可能性反而降低。為不至坐以待斃,於是就有了孤注一擲,一仗決生死的北伐,這也是一次海盜風格的冒險,因為此時大勢已去,孤軍深入的結果極可能是一敗塗地。鄭成功對此並非沒有意識到,他戰前曾對眾將言「此番孤軍侵入重地,當於死中求生。勝此一陣則破竹之勢成,功名富貴近之矣。進生退死,本藩當身先陷陣,以為爾率。爾等其勉之。」(《靖海志》)。軍事上失利後,鄭成功最後一次使出求和招數,為時已晚。沒有了後顧之憂的清廷不會再養虎為患。    這時西南已平,廈金危在旦夕,就在這樣的局勢下,鄭成功斷然東征,收復台灣作為立身基地。張煌言聞成功征台,曾寄書勸阻,並指責此舉「縱偷安一時,必貽譏千古」。鄭成功當然不為所動,因為相對於勢力和地盤,復明並不是他的志向。    和李定國這樣面對危難,一心致力中興,死而後已的真正民族英雄相比,鄭成功雖無虧大節,但無視大體,一心利己,只顧個人局部利益的強豪只能算個梟雄。這不是貶抑,「梟雄者,占人和,點點滴滴之利益皆出己力,所以棲身擇木,逐漸飛騰」(李劍宏《論梟雄》)。現在看來,無論東南還是西南的抵抗,最終均無力阻止滿清一統天下的大勢。然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赤膽忠心,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更值得欽佩。    然而,站在今天的歷史高度,鄭成功的功績則更偉大。因為沒有鄭家盤踞台灣,清廷不會視之作眼中釘,一心收復,最終使得江山歸於一統。否則,以封建帝王和正統文化之保守觀念,或許今天台灣就不再屬於中國的版圖,而是歸屬另外某個國家或是一個獨立國了。在這個意義上,名列入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之一員,鄭成功倒是當之無愧的。     當世梟雄,在後世成為英雄,歷史的變化就是這麼有趣。

鄭成功夫婦像

推薦閱讀:

鄭成功為何在日本也被尊稱為民族英雄?
光照千秋的「國姓爺」──鄭成功收復台灣
孤島忠臣:鄭成功(原創)
從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施琅收復台灣
「歷史」南明四柱!明朝不亡靠他們!(二)——鄭成功(二)

TAG:民族 | 成功 | 英雄 | 鄭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