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25年,未來董大姐還要向我們證明什麼 || 秦朔訪問
文/秦朔
格力今年25周年,董明珠進格力26年。
原因是,格力最早起源於1985年,珠海經濟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在拱北一片荒地上靠10萬元辦起了冠雄塑膠廠;1987年總公司又辦了一個海利空調器廠,1991年8月兩廠合併,建起格力空調器廠,當年11月18日格力空調器一期工程奠基,這個日子後來成為公司司慶日。
格力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朱江洪和董明珠。技術員出身的朱江洪1988年從廣西百色礦山機械廠調回家鄉珠海,到工業發展總公司擔任下屬工業公司的總經理,後兼任海利空調器廠長。24年後他從格力董事長任上退休。他不僅說了,也用實踐給格力留下了最重要的基因,「一個沒有脊樑的人永遠挺不起腰,一個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永遠沒有脊樑」。
董明珠是1990年進入海利空調器廠的。那一年,36歲的她辭掉南京的工作,把8歲的兒子留在奶奶身邊,成為百萬移民下珠江的一員。她從最基層的銷售業務員做起,建功立業的第一步就是不依不饒連續40天追討前任留給她的任務——追討42萬元欠款。她的銷售傳奇就此開始。到1994年,她開始擔任格力的經營部部長。這之後的故事,已經成為家電業的共同記憶。
中國一定行,女性可以贏
格力這25年,董大姐向我們證明了什麼呢?那就是中國一定行,女性可以贏。在分工、專業化和市場經濟下,總會有企業家努力改變既有的經濟循環,在動物叢林般的賽跑中堅持到最後,笑到最好,無心發意外之財,有條件而從不浪費揮霍,踏踏實實一條路,就是堅持通過創新提高工業化的價值。格力做到了。3月初我到迪拜採訪,在有300多家檔口的電子批發市場看到,格力空調是用得最多的,而且是自有品牌。
明茨伯格在《關於管理的十個冥想》中曾指出,「組織需要培育,需要照顧和關愛,需要持續穩定的關懷。關愛是一種更女性化的管理方式,雖然我看到很多優秀的男性CEO正在逐步採用這種方式。但是,女性還是有優勢。」德魯克說,女性在任何組織當中做出的最大貢獻在於發揮團隊成員的作用,女人通常不會一起踢足球或打棒球,但要成為管理者,學會如何和其他人一起踢足球或打棒球確實是成功的關鍵。但作為一個女性管理者,董明珠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是柔性領導力,而是意志堅強,殺伐決斷,堅韌無比。
Facebook的COO桑德伯格有一個著名的問題:為什麼大多數女性在學校中表現優異,在職場上卻表現平平?她的答案是成見威脅(stereotype threat)和女性對自己的束縛。而凡是和董明珠打過交道的人,都會對她的強悍抱有敬畏,而不會記住她的嫵媚之氣。當年關於「渠道霸權」的爭鋒,她就是用這種「比男人更男人」的氣場,無畏國美的挑戰,壓住蘇寧的氣勢,走自己的渠道之路,黃光裕無奈,張近東靜默。
沒有董明珠,中國的商界領袖中絕對會少一道獨特的風景。
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組合的中國版?
差不多20多年前,我就到格力採訪過,今天安安靜靜地回憶往事,突然覺得,朱江洪與董明珠,有點類似日本索尼公司的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他們相識於「二戰」期間日本軍隊的研究所,井深大是優秀的科學家、工程師,盛田昭夫是市場洞察力超一流的經營奇才和創意高手。他們創辦的「東京電訊工程公司」剛剛起步,就提出了「品牌效應」和「品牌責任」兩大概念,核心是一提起品牌名稱就能聯想到高質量產品,這在當時主要靠美國公司貼牌生產的日本是罕見的。
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在圖書館泡了數日,從拉丁單詞「SONUS」(聲音)和「SONNY」這一當時美國年青人的口頭禪中發掘出「SONY」這個生機勃勃的名稱。依靠盛田昭夫的敏感,索尼買下了美國人發明的晶體管技術,1955年生產出第一部晶體管收音機,1957年靠攜帶型收音機走向世界。在那個年代,美國人發明技術,但把美國技術商業化為創新產品,則是索尼的看家本領。晶體管是貝爾實驗室的發明,西部電子公司第一個生產,但在運用晶體管技術形成的產品市場上,索尼往往佔先。正是經由索尼們的努力,「日本製造」的含義從廉價模仿品升級到「三好產品」,是好產品、好質量、好服務。
盛田昭夫具有神奇的「產品市場感」,他發明了「隨身聽」(WALKMAN),這個產品雖然只有放音功能、名字被索尼美國公司認為「是沒文化的人創造出來的」,但很快就風靡美國,成為邊開車邊聽音樂的最佳選擇。
盛田昭夫在晚年時提出「從全球考慮,從全球入手」,他說公司應該有一個跨越國界的共同價值觀,為全球顧客、僱員和股東服務,而不應該看公司起源於哪裡,公司全球化最終的目標是「無國界」。
如果說朱江洪像格力一樣冷靜(《南風窗》1999年一篇報道的題目),那麼董明珠則像格力一樣有力。他們的組合,在某種意義上是井深大和盛田昭夫組合的中國版。不同的是,董明珠是一枝花木蘭。
董大姐未來的三個方向
在格力25年後,未來董大姐還要向我們證明什麼?肯定不是和雷軍比手機,和美的鬥氣。作為她多年的老朋友,我的矚望是三個方向。
第一,董大姐有可能成為「女版盛田昭夫」嗎?這涉及到品牌和思維的全球化以及產品的系列化。格力在這方面還有很大潛能。
第二,董大姐能成為「董布斯」嗎?這涉及研發能力和市場洞察力。格力已經有2個國家級技術研究中心、6個研究院、52個研究所、570多個實驗室,8000人的研發團隊,平均每天有11項專利問世。但這種技術氣質,如何更好地與生活趨勢、生活美學相結合,不斷創造出讓人驚嘆的好產品呢?
第三,董大姐有可能成為「升級版郭台銘」嗎?是的,我說的就是富士康的郭台銘,全球代工王。
富士康給人的聯想有很多負面因素,但富士康在製造方面的優勢,至今無人能比。其關鍵不僅是全球製造基地的布局,垂直整合、像連接器一樣提升客戶競爭力的服務,成本控制能力,更重要的是創新,在生產設備上創新,在面對終端市場的技術上創新(比如攝像頭技術),最終某些產品只能讓富士康製造。
我最近一次和董明珠交流,她向我介紹了格力智能製造的情況。三年多前,格力成立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技術研究院、自動化設備製造部等部門,至今已經投入百億元,自主研發出百種自動化產品,覆蓋了機器人、智能化AGV、注塑機械手、高端數控機床、細密模具、大型自動化線體等10多個領域,極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並大幅提升了一些關鍵控制區、尤其是核心部件區的質量控制水平。拿模具來說,格力模具已經布局了好幾個模具智能製造基地,在產品開發、樣品3D列印、模具設計及生產、工裝夾具配套設計及製造等方面,覆蓋到家電、馬達鐵芯、汽車、辦公用品、手機、光學器件、不鏽鋼廚具和醫療器械等行業。
格力擅長B2C,但在高端、智能裝備方面的B2B業務上,格力已經初步做好了準備。董明珠告訴我,以前生產的產品雖然賣到了海外,但真正核心的技術還是別人的,只是把別人的工藝標準、產品設計、技術設備買過來,幫別人組成一個產品去賣。她說,永遠靠「買」是不能解決問題的。自動化設備,如果買國產設備,可能達不到高標準技術要求,如果買進口設備,成本會高很多,所以必須走自主研發道路,必須有用自己的技術改變世界的能力。像模具,按照尺寸誤差不能超過一根頭髮的要求,過去只有德國和日本設備做得到,格力現在也可以做到了。
格力向先進裝備製造業的進軍,恰好暗合了中國人口紅利下降、工廠自動化、無人化、智能化、柔性化生產等潮流。格力在完成自身製造系統轉型升級的同時,正在形成為「中國製造2025」提供完全自主研發的高端裝備的能力。
格力25年,創造了中國好產品並走向了世界。未來25年,格力的方向之一,是創造「中國好製造」,幫助更多中國企業從設備、流程這些根本問題上,升級提高。
這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新領域,有點像德國,為世界提供「製造之製造」。
62歲的董大姐,彷彿有一顆26歲的砰砰砰的心。無論是「女版盛田昭夫」還是「董布斯」還是「升級版郭台銘」,對她和格力來說都不容易。但不管未來她能證明多少,她已經出發。
推薦閱讀:
※王家衛對談林耀德 /95年珍貴訪問(全)
※1963年12月14日起,周恩來總理訪問亞非14國。
※家國萬里:訪問旅美十二學人
※歡迎訪問畢善龜網站
※?華國鋒訪問日本時在天皇宮廷晚宴上的祝酒詞(198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