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凈土信仰及其特點?[吳平]

中國古代的凈土信仰及其特點[吳平] [ 作者: 吳平來自:中國民族報

2013年4月14日 佛學研究網

[摘要]中國佛教的凈土信仰分為彌勒凈土和彌陀凈土兩種。彌勒信仰在北朝時期非常盛行,曇鸞則對凈土宗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廣義的凈土信仰也將觀世音信仰包括在內,唐代的凈土觀音信仰非常盛行。由於凈土宗的修行法門簡便易行,故中唐以後廣泛流行,並與其他宗派相互滲透。晚唐以來,很多僧人都提倡「禪凈雙修」,這已成為中國佛教發展的基本特點之一。凈土信仰成為宋代佛教徒的一種普遍信仰。白蓮教在教義上直接繼承了凈土宗,但在後來則演化成為民間秘密教派。凈土信仰成為明清佛教的主流。這主要是佛教各宗派的傳人對自家的「解脫之道」失去了信心,感到只有歸心凈土才有依託感。  在展示歷代凈土信仰的基礎上,本文總結了凈土信仰的四大特點,並得出結論:凈土信仰是中國人在吸收外來宗教之後的創新,是佛教中國化的必然結果。凈土信仰以其美妙的境界、誠摯的祈願,在中國社會各階層中廣泛流傳,反映了芸芸眾生的心聲,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至今綿延不絕。   [關健詞]凈土信仰 彌勒 阿彌陀佛 觀世音  佛教之所以能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在於它既有深奧的佛學理論可供人品味和鑽研,又有通俗形象的佛祖菩薩可供人祈禱和信仰。佛學理論以其獨特的思辨方式論證現實世界虛幻不實,充滿苦惱,奉勸人們追求佛教所宣揚的精神境界,接受相應的修行方式,進而去除一切煩惱,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解脫;佛教信仰則以其通俗的形式向人們宣揚在現實世界之上存在著神通廣大、威力無窮的佛祖菩薩和極樂凈土,並告知人們請求佛祖菩薩幫助擺脫苦難、獲得吉祥的祈禱方式,從而得到一種安全感和依賴感。長期以來在世俗社會中廣為流傳的凈土信仰、觀世音信仰就屬於後者。   佛教、基督教等宗教都有兩個世界的說法:一是現實世界,另一是天上世界。佛教稱現實世界觀為「穢土」,意謂污穢不凈,業障蔽朦,受苦無量。天上世界則被稱之為凈土、佛國、極樂世界。大乘佛教極力宣揚凈土世界是穢土世界的主宰,引導信眾祈求佛祖菩薩幫助脫離穢土,獲得成佛之道,從而滿足信眾希望擺脫現實苦難的需求。   中國佛教的凈土信仰分為彌勒凈土和彌陀凈土兩種。彌勒是被佛祖釋迦牟尼肯定將來一定成佛的菩薩,入滅以後上升到兜率天內院,將來回到人間成佛,繼佛祖釋迦牟尼之後教化眾生。彌勒凈土是彌勒佛居住的世界。彌陀是西方凈土的教主阿彌陀佛,他所居住的世界稱之為彌陀凈土。   彌勒凈土的信仰始於晉代有關彌勒經典的傳譯,最早提倡彌勒信仰的是東晉高僧道安。在北朝時期,彌勒信仰在民間和上層社會中相當流行,彌勒造像十分普遍,數量也較多。據日本學者塚本善隆統計,北魏在龍門石窟共造佛像二百零六尊,其中釋迦牟尼像四十三尊,彌勒像三十五尊,觀世音像十九尊,阿彌陀像十尊。(1)由此可見,在北朝時期,彌勒佛(菩薩)已成為僅次於釋迦牟尼的佛教崇拜對象,凈土信仰的主流是彌勒信仰。阿彌陀佛像不僅數量少,而且時代也晚。   通過殘存的一些彌勒造像記,可以清楚地了解當時的信徒為什麼造像。儘管這些造像記的作者不同,所祈願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但概括地講不外乎是希望通過造像得到彌勒佛的保佑,使自己及親屬幸福、健康、長壽,死後往生天堂或轉世富貴人家,使父祖亡靈早日解脫。   彌勒信仰之所以普遍,首先是有兜率天凈土的誘惑,滿足了信仰者往生天堂的願望;其次是彌勒還要下降人間普度眾生,建立人間佛國;再次是彌勒凈土信仰不論上生或下生,都沒有深奧的哲理,主要靠建塔、立寺、造像、念誦、禮拜等簡單易行的方法傳播,容易為平民百姓所接受。所以北朝的彌勒信仰極為盛行。   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道安的大弟子慧遠在廬山般若台阿彌陀佛像前,親自率領劉遺民等一百二十三人,立下往生西方凈土的誓言,從此進入念佛三昧的境界。由於般若台附近有東西兩池,種滿了白蓮,故將所結之社命名為白蓮社。   白蓮社的成立,反應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吉凶禍福莫測,故慧遠登高一呼,響應者趨之若騖。入社的有僧人也有俗人,他們都相信三世因果報應和輪迴轉世之說,專念阿彌陀佛,寄希望於來世往生西方凈土。所謂「念佛三昧」,就是通過坐禪,一心念佛,從而感受到一種功德神力加被其身,這與後來凈土宗的稱名念佛還是有所區別。但有一點無庸置疑,慧遠和他的念佛活動影響了後世凈土思想的演變。慧遠因此被後人尊奉為凈土宗的初祖。   慧遠雖然被後世一些凈土宗僧人奉為中國凈土宗初祖,但實際上他對社會上流行的凈土信仰的影響並不大,而生活在南北朝後期北方的曇鸞,對中國凈土宗的形成則有著直接的影響。   曇鸞晚年住在汾州(今山西隰縣)的玄中寺從事凈土信仰的研究和實踐。他著有《往生論注》,認為在無佛之世只靠自己的力量很難修行成功,如果藉助於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很容易奏效,因為阿彌陀佛曾發四十八願,其中就有可供人們藉助的外力。這種憑藉他力往生的凈土信仰深為後世所推重,在隋唐時期發展成為凈土宗,並一直流傳到現在。玄中寺也被看作是凈土宗的祖庭。   曇鸞還創立稱名念佛的方法,在觀想佛的同時還要稱呼佛的名號。他所弘傳的彌陀凈土信仰,不需要任何哲學思辨,也不需要現實的驗證,由於簡單易行,深受廣大平民百姓的歡迎,在北方傳播極廣。曇鸞本人也深受北魏孝靜帝的崇拜,名重一時,被譽為「神鸞」。   廣義的凈土信仰也將觀音信仰包括在內。按照《觀無量壽經》的說法,觀世音與大勢至是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凡發願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人,死後都能得到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的接引和教化,都可以往生西方凈土,這就是所謂「凈土觀音」。此外,觀世音還是大慈大悲的菩薩,眾生如果遇到災難,只要念誦其名號,觀世音菩薩立刻就會觀其音聲,將他們從災難中拯救出來。觀世音菩薩神通廣大,有三十三種化身,能根據拯救對象的不同而顯示不同的化身,這就是所謂「救苦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一個在印度不大受重視的菩薩,傳入中國後卻與中國人結下了不解之緣,格外受到青睞。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災禍不斷,能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就深受廣大信徒的崇拜。她顯化各種形象,奔走於俗世,來往於民間,成為平民百姓最感親切、最可依靠的菩薩。自從西晉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後,就有人從中抄出《光世音普門品》單獨傳播,稱為《光世音經》。鳩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花經》(又稱《法華經》)後,也有人從中抄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單獨流傳,稱為《觀世音經》。這些觀音經的翻譯,產生了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此後東晉竺難提譯出了屬於密咒的《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北周耶舍崛多譯出了《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加上中國僧人著述的《高王觀世音經》、《觀世音三昧經》等疑經的出現,使民間的觀世音信仰更為流行。   由於觀世音信仰的不斷傳播,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一些宣傳觀世音靈驗的傳說故事,有些文人就把這些傳說故事編集成書,如傅亮的《光世音應驗記》、張演的《續光世音應驗記》、陸杲的《系觀世音應驗記》等皆是。在劉義慶的《宣驗記》、王琰的《冥祥記》中也有不少觀世音靈驗的記述。這些作品說的都是人們在生命危急時刻,憑藉內心深處對觀世音菩薩的堅定信仰,因誦念觀世音名號而獲救的奇蹟,從這些靈驗故事中可以看出當時觀世音信仰的盛行,也可以看出佛教的流行不僅僅通過佛經,有時還會通過帶有濃厚神秘色彩的靈驗故事來傳播。   日本學者佐滕智永對雲岡、龍門、鞏縣等石窟及所知傳世金銅像作了分類統計,觀世音造像北魏為六十四尊,東魏北齊為九十四尊,西魏北周為十三尊,總計一百七十一尊,幾乎與同時期釋迦牟尼的造像一百七十八尊相等。(2)觀音造像題記里往生凈土的內容也在增加,雖然多是「托生安樂處」、「一時成佛」之類籠統的表現,但從中可見北朝開始出現了凈土觀音信仰。   民間對阿彌陀佛、彌勒佛和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十分普遍,這是南北朝佛教的重要特徵之一。當時社會的戰亂與黑暗,百姓的苦難與無助,是凈土信仰、觀世音信仰迅速傳播的重要社會條件。彌陀信仰與彌勒信仰所虛構的佛國凈土成為苦難中的百姓嚮往的歸宿,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則成為人們擺脫眼前災難的精神依託。豐富多彩的凈土信仰、觀世音信仰使中國人的精神苦悶得到了發泄與釋放,使中國人的心靈困惑得到了寄託與慰藉。這些佛教信仰的盛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   唐代的凈土觀音信仰也非常盛行,如在龍門石窟中,就出現了大量的「西方三尊」的造像。從造像題記看,明確的「往生凈土」、「上品往生」等提法普遍出現了。從寫經題記看,在高宗、武后朝所寫的《觀經》、《觀音經》題記中,將觀音當做「三身佛」中的脅侍、祈求往生凈土的內容也大大增加了。   凈土宗是在南北朝以來流行的彌陀凈土信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他們宣揚信仰阿彌陀佛,提倡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往生西方凈土,所以稱為凈土宗。傳說西方凈土的七寶池中長滿蓮花,凡往生西方凈土的人,先投生在蓮花中,經過一定時候,蓮花開放,該人便正式生活在凈土中。因此,東晉時的慧遠組織團體專修凈土法門時,曾自命為「蓮社」,後人也把凈土宗稱為「蓮宗」。凈土宗與其他宗派不同,沒有明確的傳法世系。該宗被推為祖師的,大都是因為此人對弘揚凈土法門有貢獻,而不是像其他宗派那樣,前後祖師有一定的師承關係。   凈土宗實際創始人是唐代高僧善導,他被尊為凈土宗第二祖,著有《觀無量壽經疏》、《往生禮讚偈》等,闡述立宗的理論根據,組成了完備的凈土宗的宗儀和行儀,正式創立了凈土宗。善導提倡念佛,到處宣揚凈土法門,先後達三十餘年之久,擁有大量的信徒。他本人也是每天念佛,一直念到筋疲力盡為止,即使是在嚴寒的冬天,也要念得身上出汗。凈土宗的教義比較簡單,沒有什麼深奧的哲學含義。他們認為修行者的念佛行業是內因,阿彌陀佛普度眾生的願力是外緣,內外相應,便可往生西方凈土。善導把修行分作正行與雜行兩種,正行是根據凈土宗的經典確立的修行內容,包括誦讀經典、觀想阿彌陀佛的莊嚴、對阿彌陀佛禮拜致敬、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讚歎供養阿彌陀佛等五種,其中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正修正業,最為重要,其他四種則是旁修助業;雜行是其他各種積德行善的修行。由於修行者本人信仰程度的不同,往生凈土後見佛、成佛有快慢之分,待遇也各不相同,共分成上、中、下三輩九品。   善導生活的時代是一個重視宗教現世利益的朝代,加上《觀無量壽經》宣揚念佛滅罪的思想,於是使得凈土宗具有現世利益與來世利益相結合的特點。再加上凈土宗的修行法門簡便易行,特別適合文化程度較低的廣大下層百姓的接受水平,故中唐以後廣泛流行,並與其他宗派相互滲透。會昌毀佛後,佛教其他宗派趨向衰落,唯有凈土宗與禪宗流傳至今。晚唐以來,很多僧人都提倡「禪凈雙修」,這已成為中國佛教發展的基本特點之一。   凈土信仰的廣泛流行也是宋代佛教的特點之一。這一方面是由於凈土宗比禪宗還要簡單,所以在會昌毀佛後可以很快恢復起來。另一方面,凈土信仰已成為宋代佛教徒的一種普遍信仰,凈土宗已不再是一個專門的宗派,而是各宗派的共同信仰。儘管宋代禪學大盛,但參禪斗機鋒只是少數禪宗僧人和士大夫的雅趣,廣大沒有文化的平民百姓與此無緣。因此,佛教必須有一些易於掌握的簡單教義和方便法門,才能吸引廣大信徒。凈土宗恰恰具有這樣的特點,其修行法門就是稱名念佛,簡單易行。   宋代凈土宗的重要傳人是省常。他在杭州西湖的昭慶院刻阿彌陀佛像,組織一百二十三位士大夫、一千多位僧人結成蓮社,後依據《華嚴經·凈行品》,改名為「凈行社」。由此推動了江南凈土信仰的發展,被尊奉為凈土宗第七祖。省常曾自刺指血寫《華嚴經·凈行品》,每寫一字,三拜、三繞、三念阿彌陀佛。   在省常的帶動下,以凈土念佛為活動內容的法社紛紛創立,如遵式在四明山寶山寺創立了念佛會,知禮在明州(今浙江寧波)延慶寺創立了念佛施戒會,本如在東掖山能仁精會創立了白蓮社等。法社的創立者和參加者,僧俗都有。參加的既有天台宗、禪宗的僧人,也有律宗的僧人,他們擔任教師或顧問的角色;俗家弟子中既有普通民眾,也有官僚士大夫。其中官僚士大夫往往起骨幹作用。這些規模較大的法社,是寺院的外圍組織,也稱得上是凈土宗教團的雛形,他們將佛教僧人與社會各個階層聯結起來,共同念佛,有效地促進了凈土信仰的廣泛傳播。   宋代水陸道場的盛行,就是在凈土結社的影響下,吸取中國的傳統宗教信仰和儒家觀念的一個重要結果。它將超度亡靈、孝養父母、往生凈土和現世利益合而為一,為世俗社會所普遍接受,流傳至今。   天台宗、禪宗等宗派大都吸收凈土宗教義,而且把各自的禪觀方法與念佛方法結合起來,形成了台凈融合、禪凈雙修的新趨勢。天台宗的創始人智顗就在常行三昧中提供稱名念佛,以此補充智慧解脫,對後世的台凈合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代天台宗的傳人在凈土信仰及實踐方面做了弘揚:如遵式規定每天清晨必須專心念佛,不可一日停止;知禮在修懺中並不是一味念佛號,而是將天台宗教義貫穿其中,改變了凈土宗缺乏哲學思辯的色彩;在浙江一帶的天台宗寺院還建有十六觀堂,作為修行凈土宗的道場。禪凈雙修也逐漸成為佛教發展的主流,禪宗僧人認為念佛也是禪定的一種方式。如曹洞宗僧人清了不但倡導並實踐禪凈雙修,而且有《凈土集》行世;雲門宗僧人義懷主張「凈土兼修不礙禪」,晚年常教人念佛,作有《勸修凈土說》。與此同時,一些凈土宗僧人也兼修禪宗,主張禪凈融合。   白蓮教是在宋代結社念佛、凈土信仰廣泛發展的情況下產生的。它在初創時期是佛教的一個世俗化教派,在教義上直接繼承了凈土宗,但在後來則演化為民間秘密教派。   白蓮教的創始人是南宋吳郡(今江蘇蘇州)延祥院的茅子元。他仰慕東晉慧遠的遺風,建立了以信仰彌陀凈土為宗旨的信眾組織,教人歸依三寶、遵守五戒。他還著有《白蓮晨朝懺儀》,制定了一套禮佛懺悔的儀式,勸人信仰西方凈土。茅子元重視護生,提倡吃齋念佛,男女僧俗共同修持。因其斷肉食萊,故又名「白蓮菜」。   茅子元最大的創新還是在組織方面。各地的念佛結社,除了信仰上的共同性外,並沒有組織上的聯繫。茅子元則把這種「社友」關係發展成為師徒關係。他在青浦(今屬上海)的澱山湖邊,建立「蓮宗懺堂」,修持凈業,自稱「白蓮導師」,受信徒禮拜。   白蓮教的教義認為凈穢迷悟只是一心作,根據心的染凈程度,眾生所生凈土才有高下差別。白蓮教要求把修心與修凈土結合起來,且不必削髮為僧,婚喪嫁娶,與常人一樣。這樣既滿足了大批信眾的宗教要求,又適應了他們的世俗生活,也符合中國社會倫理的固有傳統,因而能在民眾中迅速傳播。茅子元曾被官府以傳揚魔法的罪名發配江州(今江西九江),後來又被釋放,宋孝宗賜給他「慈照宗主」的稱號。這主要是由於白蓮教的世俗化傾向雖然十分明顯,但總體上還沒有脫離正統佛教的窠臼,因而還能為封建統治者所容納。   茅子元去世後,他的門徒繼續傳教,收效很大,信奉者日益增多,白蓮教的堂庵也先後建立起來了。到了元朝,白蓮教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被視為白蓮教「祖宗」的廬山東林寺,在成宗時一再受到朝廷的封賞,從而推動了白蓮教在全國大規模的發展。   為數眾多、遍布各地的堂庵的建立,使白蓮教的聲勢日趨浩大。相傳白蓮教的堂庵棟宇宏麗,像設嚴整,聚徒少者數十人,多者數百人乃至千餘人。這些人都「在家出家』,即娶妻生子,有的還廣置良田。各堂庵中為首的僧人,更是聚財添業的能手。在堂庵中可以父子相傳,世代相承,時間一長,白蓮教世家也就應運而生了。   至大元年(1308年)五月,中書省向武宗上奏說,白蓮教徒夜聚晨散,假裝修善事,實際上是煽眾鬧事,同時他們都有家室,既褻瀆聖賢,又不適合為皇上祝壽。元武宗接到奏疏之後。聯想到他即位前多次發生的白蓮教徒的造反事件,認為如不立即採取措施,勢必危及自己的統治,於是下令禁止白蓮教。這對於正處在興盛時期的白蓮教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其實此時的白蓮教與佛教的凈土宗並沒有多大差別,仍以三經一論為要典,以得念佛三昧為要務,以終歸西方凈土為宗旨。它不僅不號召教徒反抗現存的社會秩序,相反卻力圖誘導信徒順從封建統治者。一些反抗朝廷的起義者,利用白蓮教的目的,也只不過是把它作為發動、組織群眾的手段和工具,這與白蓮教本身的教義毫無共同之處。   白蓮教在被禁以後,由於優曇宗主普度的活動,首先在廬山得到復興。普度所著《廬山蓮宗寶鑒》一書,闡明白蓮教的宗旨,駁斥當時朱幀寶、高仙道等人附托白蓮教的異說。他親自北上元大都,上書武宗,力證白蓮教「念佛之道有益於國化」。普度進行的白蓮教的護教活動,得到了國師和皇太子的支持。   至大四年(1311年)三月,武宗去世,仁宗繼位。仁宗崇儒重佛,與普度交往甚密,一直支持普度的復教活動。這年六月二十九日,元仁宗正式頒布旨令,宣布白蓮教合法。以後,一般以白蓮教中得到朝廷認可的稱為正宗,未得到認可的稱為邪宗。白蓮教的信徒不僅有下層百姓,也有社會上層人士。寓居大都的高麗國王也皈依白蓮教,並在其國內創建壽光寺白蓮堂。但白蓮教的下層則轉向秘密發展,教義也有了變化,成了鼓動和組織農民反抗統治者的手段,終於導致了元末農民的大起義。這個教派一直流傳到明清時期。   白蓮教是佛教逐漸世俗化的產物,適應了佛教大發展的要求。不過發展到後來卻走過了頭,超出了正統佛教所能容忍的範疇,融入了異端思想,最終形成了對中國固有社會秩序的強大衝擊。   自明代開始,凈土成為佛教各宗派的共同信仰,成為明代佛教的主流。這主要是佛教各宗派的傳人對自家的「解脫之道」失去了信心,感到只有歸心凈土才有依託感。明初梵琦、道衍等高僧都有讚揚凈土的著述,凈土思想因此而深入普及,成為中國信眾最熟悉的法門。   明代中葉,自宣宗至穆宗(1426—1572年)的一百多年間,整個佛教界顯得死氣沉沉。到了神宗萬曆(1573一1620年)年間,卻接連出現了四大高僧:祩宏、真可、德清、智旭,給人一種氣象一新的感覺。他們不僅學貫儒佛道,而且畢生倡導三教融合。就佛教內部宗派而言,他們也不是固執於一家之說,而是保持一種開放的胸懷,力圖使佛教在各方面較為健全地發展。   祩宏住在杭州雲棲山,人稱蓮池大師。他精通華嚴宗和禪宗的學說,主張以凈土信仰為核心融合各宗教義,提倡念佛,認為律是佛制,經是佛說,禪是佛心,三者都歸結為念佛。由於祩宏是由儒入佛的,所以又提倡儒佛合流。不過他不同意社會上一些人簡單地提倡儒佛合而為一,而是主張儒佛二教的宗旨各有不同,不必硬性統一,因為儒主治世,佛主出世,一顯一隱,在輔助教化方面可相輔相成,因此不應該互相排斥。祩宏在當時名聲極大,他的學說被認為是禪凈雙修的頂峰,死後被推為凈土宗第八祖。   真可號紫柏,人稱紫柏尊者。真可沒有專一的師承,但又遍通各家。他全面調和佛與儒道、佛教內部各宗派的關係。在真可的佛學理論中,特別表現出陸王心學的印跡。他認為心為萬物本原,各教聖人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發明此心罷了,這就為三教同源說找到了一個可靠的理論基礎。真可非常強調文字的作用,這主要是由於當時的禪宗已今非昔比,機鋒失靈,棒喝無用,於是文字的重要性便顯得日益突出。真可在明末是一位社會影響很大的高僧,他與李贄同被稱為當時的「兩大教主」。馮夢禎、瞿汝稷、王肯堂、湯顯祖等文人士大夫都拜真可為師或從他問學。   德清號憨山,人稱憨山大師。他的思想並不限於某一宗派,主張對內融合禪宗、華嚴宗、凈土宗,對外調和儒佛道。他認為禪宗作為佛教的一個宗派,不管其思想多麼解放,畢竟離不開經典的啟發和印證,因此把禪宗與其他宗派對立起來的觀點是淺陋無知的表現。德清還將凈土信仰禪宗化,認為念佛是簡便易行的參禪辦法,而所念的對象阿彌陀佛就是自己的本性,所追求的凈土則是心中的極樂世界。這樣一來,禪與凈土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且會合出一番新意。   智旭宇蕅益,人稱蕅益大師,被尊為凈土宗第九祖。他遊歷各地,閱遍佛經,寫出了佛經的導讀目錄《閱藏知津》。他精通各宗派的教義,但以天台宗學說為主,最後歸結到凈土信仰。在實踐上主張禪、教(華嚴、天台等宗)、律統一,宣稱禪是佛心,經典教義是佛語,戒律修持是佛行,三者都可在一念之間與念佛相應。他特別注重稱名念佛法門,認為這是比參禪更直接的解脫方式。   總之,四大高僧既肯定經典教義的研究,又重視禪的實踐,也提倡凈土信仰,還主張三教一致,使衰微中的佛教出現了復興的氣象。   凈土宗是清代佛教各宗派的共同信仰,致力弘揚者歷代不絕,其中最為著名者當屬省庵。省庵認為要修行首先就得立願。檢查心愿差別的,有邪、正、真、偽、大、小、偏、圓八種。省庵主張去邪、去偽、去小、去偏,取真、取正、取大、取圓,實際上就是要佛教徒遵守清規戒律,不貪求欲樂,不爭名奪利。他死後,被尊為凈土宗第十一祖,在清代影響很大。凈土信仰在民間也非常盛行,從「家家觀世音,處處彌陀佛」的諺語中可見阿彌陀佛和觀音菩薩已經成為中國民眾的精神支柱。   明清時期的佛學研究比較消沉,沒有大的理論突破。不過在居士中卻出現了一股研究佛學的風氣,並形成了一些特色,對明末清初佛教的一度中興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明代居士中弘揚凈土最為著名者是袁宏道,他篤信凈土,並根據凈土宗的觀點,附以已意,撰寫了《西方合論》一書。全書以剎土、緣起、部類、教相、理諦、稱性、往生、見綱、修持、釋異十門為綱,闡明了禪凈雙修的宗旨,顯示了念佛三昧的真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西方合論》文辭優美,深受人們讚賞,影響很大。   清代佛學在思想界極度衰微。佛門高僧不多,即使有少數幾個人,在學術界也沒有多大影響,於是在家居士的佛學研究就成為清代佛學的主要支柱,其中以彭紹升的影響最大。   彭紹升早年學習程朱理學,後學習道家修鍊之法,歷時三年卻無效果,二十九歲皈依佛教,斷肉食,受菩薩戒,日常修行與律僧一樣嚴格。他學識淵博,主張儒佛一致,倡導禪凈融合,而他闡揚凈土宗教義的宏論更是發前人所未發,領悟深刻,令學界欽仰。凈土宗作為中國佛教的兩大主流之一,至彭紹升時已達到頂點。   彭紹升的著述很多,有提倡禪凈融和的《華嚴經念佛三昧論》、闡述凈土宗教義的《凈土三經新論》、主張儒佛一致的《一乘決疑論》,其中以《凈土聖賢錄》影響較大。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凈土信仰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以禪凈合一為中心的佛教各宗派的大融合,凈土成為佛教各宗派的共同信仰,逐漸成為宋代以後數百年間佛教發展的總趨勢。而佛教各宗派則日益失去其本身的宗派特色,這主要是佛教各宗派的傳人對自家的「成佛之道」喪失了信心,感到只有信仰凈土才有依託感。於是念佛成為時代風尚,一句「阿彌陀佛」,成為所有佛門僧尼的口頭語。這也是明清佛教的基本特點之一。   二、凈土信仰特別發揮了「他力本願」的觀念,即信佛眾生可以藉助阿彌陀佛的願力成佛,這是和佛教一向宣揚的依靠「自力」成佛全然不同的觀念。這種依靠「他力」救助的觀念,十分適合普通大眾的要求。因為靠「自力」修行成佛難度較大,只有少數人能成功,因而被視之為「難行道」。歷代的高僧大德,或創建或豐富了凈土宗的教義,充分發揮了「他力」的作用,將高深莫測的難行之法變成了簡便易學的易行之道,贏得了大量的信眾。不過很多高僧大德在論及消除業障、往生凈土時,雖然很重視彌陀願力的作用,但也強調作為「易行道」的「他力」要以「自力」做基礎。   三、隨著凈土信仰的盛行,凈土觀音亦隨之流傳開來。在凈土經典中,觀音作為西方阿彌陀佛的脅侍,是引導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接引佛。「凈土觀音」作為與「救苦觀音」不同的神格,經過曇鸞、道綽、善導等凈土大師們的極力宣揚,不僅在凈土信仰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一時還成為觀音信仰的主流。這表明信仰的目標不只是實現「此土」的救苦,還要追求「彼岸」的幸福。可見把觀音納入為「凈土佛」之一,使受到熱烈歡迎的觀音信仰和凈土信仰相結合,能夠成為二者廣泛傳播的推動力,影響也更為巨大。此外「禪凈合一」導致佛教朝著民間信仰的實踐方面發展。凈土信仰以及與其關係密切的觀音信仰滿足了平民百姓的精神需求,深受歡迎。觀音是善男信女最崇拜的菩薩。幾乎在所有的寺院中,觀音的香火總是最為旺盛。在信徒的心目中,觀音菩薩在佛教中的地位超過了其他菩薩,甚至超過了佛祖釋迦牟尼,成為事實上的中國佛,由此形成了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那就是信徒親近觀音菩薩甚於親近佛。觀音信仰還超越了佛教的範圍,納入道教和民間宗教信仰之中,成為善神、福神。   四、彌勒凈土亦為民間宗教所信仰,並為農民起義所利用。在彌勒經典中,大多描繪了光輝燦爛的彌勒凈土:「穀食豐碩,人民熾盛」,「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無有差別」,彌勒佛三行法令,普度眾生。這樣美好的凈土境界,包含了人們追求幸福的理想,與中國古代時常出現的社會動蕩亂離、人民受苦受難的現實生活產生了鮮明的對比。於是,彌勒凈土信仰就吸引了現實社會中的芸芸眾生。部分不甘心忍受現實苦難的民眾,還從彌勒凈土信仰中受到了啟發,為追求平等無差別的宗教王國而揭竿而起,如以「彌勒下生」為號召的彌勒教、大乘教就是從佛教中分化出來的。元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們更是公開用「彌勒佛下生」、「彌勒佛當有天下」作為發動民眾進行反元鬥爭的口號。明清時期,白蓮教等教派都普遍尊奉彌勒佛,他們認為彌勒佛下凡能幫助他們驅除壓迫,贏得光明理想的世界。   總之,凈土信仰是中國人在吸收外來宗教之後的創新之舉,是佛教中國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凈土信仰以其美妙的境界、誠摯的祈願,在中國社會各階層中廣泛流傳,反映了芸芸眾生的心聲,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文化的血脈之中,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至今綿延不絕。(信息來源:中國民族報)  [注釋]   (1) 塚本善隆:《北朝佛教史》第七之三《龍門造像的盛衰和尊像的變化》,《塚本善隆著作集》第二卷,大東出版社,1974年。   (2) 佐滕智永:《北朝造像銘考》,轉引自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華書局,1983年,196——197頁。


推薦閱讀:

同樣都是維和部隊,為何中國最受歡迎?他們都要做哪些工作?
路漫漫,中國影片征戰奧斯卡    錢江晚報
中國國學網-- 簡論近體詩格律的正與變
探究中國法律施行難的根源
【歷史星空】中國古代史上三大屠戮功臣忘恩負義的帝王

TAG:中國 | 信仰 | 古代 | 凈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