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針灸治療

頸椎病的針灸治療

(一)選穴處方

治法: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絡。以太陽經、少陽經、督脈局部腧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或平補平瀉,並加用灸法。

1、基本處方及選穴思路

基本處方:頸椎夾脊穴、風池、天柱、大椎、肩中俞、肩外俞、肩井、曲池、合谷、外關、後溪。

選穴思路:

(1)立足病變局部:本病其病變部位明確,病位在頸。頸項部為頭顱之樞機,除手厥陰心包經和帶脈外,幾乎所有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都由此通過,因而此處經絡分布的密度最高,是聯繫全身臟腑的一個樞紐。

從《針灸古籍腧穴主治檢索系統》收入的62種古籍中關於項強痛的內容進行統計,結果顯示,治療項強痛共涉及文獻190條,穴位122個,總計315穴次。常用穴位及其次數如下,後溪18,風府16,承漿15,前谷10,天柱9,委中7,申脈7,風池7,肩井7,少海5,崑崙5,束骨5,大椎5。

從《中國現代針灸信息資料庫》(1970-2002年)收錄的40398條信息中分析。共收集針灸治療頸椎病論文845篇,涉及病例71103例,對穴位、治療方法出現頻次占文章數10%以上進行總結,其中常用穴位為夾脊39988例∕433篇,風池39009例∕401篇,大椎26781例∕265篇,阿是穴23016例∕244篇,曲池25851例∕239篇,外關20620例∕212篇,合谷20988例∕209篇,肩井21654例∕193篇,肩髃16904例∕171篇,百會17106例∕155篇,天宗14176例∕119篇。

文獻資料顯示,臨床選穴以局部取穴為主,常取頭項部和上背部穴位,如風池、肩井、大椎穴,現代文獻更強調取頸夾脊、阿是穴,並與循經取穴相結合,古代文獻中偏重取後溪、前谷、委中、申脈穴,現代文獻偏重取曲池、外關、合谷穴。

頸夾脊穴為經外奇穴,位於頸背部,行於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間,故而兼具二者的主治功能,能資助督脈,調整全身的陽氣。夾督脈伴足太陽膀胱經穴分布,依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理論,針刺頸部夾脊穴,能直達病所,疏通局部經絡,使頸部經絡通暢、功能協調,具有疏理局部氣血而止痛的作用;風池、肩井為足少陽經穴,同為足少陽與陽維脈交會穴,陽維主一身之表,維繫六陽經經氣,風池又為祛風之要穴,有疏利頸部關節的作用,故《甲乙經》曰:「頸項不得顧……風池主之。」《針灸大成》記載:「風池能治頸項如拔,痛不得顧」;大椎是督脈穴,為諸陽之會,刺之能激發諸陽經經氣,通陽活絡;天柱因穴位於頸項部而得名,為足太陽膀胱經穴,膀胱與腎相表裡,腎主骨生髓通腦,故猶如支柱的天柱穴有上連下貫的作用,既能益氣升清,又有滋水涵木、通經活絡的作用,是治療頸部疾病的要穴。肩中俞、肩外俞為手太陽經穴,諸穴疏通局部太陽經氣。

(2)結合循經取穴:頸椎病是一種病位在頸、又可涉及全身的疾病。因途經頸項的經脈不但循行於項背,而且網路四肢,和全身也有密切的關係。故而頸椎病的癥狀不僅見於項背,也可見周身功能失調的表現。

後溪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與督脈相通,外關為八脈交會穴之一,與陽維脈相通,以疏調陽氣,舒筋通絡,活血化瘀。循經取穴與局部用穴遠近相配,共奏祛風散寒、疏筋活絡、理氣止痛之功。

(3)辨病取穴與辨證取穴相結合:按西醫分型辨證取穴治療,根據X線片或CT提示的頸椎病變部位及臨床癥狀,單純選取相應的夾脊穴進行針刺,或根據病變部位和神經節段理論選取相應夾脊穴。從其局部位置考慮,頸夾脊穴為鄰近椎動脈的體表投影,其下都有相應的椎骨下方發出的脊神經後支,亦是頸椎負重最大,最易勞損的部位,為頸椎病的常見頸肌緊張部位,故取之可緩解頸肌痙孿,並可協助恢復頸部生物力學平衡,而減輕對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造成的壓迫或刺激,改善頸部的微循環狀態,對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有調整作用,改善組織缺血缺氧狀態,以達疏通經絡,舒筋止痛之功。

(4)雙側用穴:雙側取穴的特點是根據頸椎的解剖生理特點。頸椎節段失穩發生於頸椎病的早期並持續一斷時間,而頸部軟組織(包括肌肉)是維持頸椎生理弧度和頸椎穩定性的重要保證,它們的異常必然導致頸椎節段的不穩和頸椎生理弧度的改變。而頸椎有左右側對稱的特點,故其穩定性要靠頸部雙側力學的平衡來完成。所以,雖然臨床有椎間盤突向一側或一側椎間關節增生的病例,但依據中醫學「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其病位是在兩側,取頸部的雙側穴位有助於糾正被打破的力學平衡,這與中醫陰陽平衡,左右經絡之氣相通的觀點是一致的。

2、辨證加減

因途經頸項的經脈不但循行於項背,網路四肢,和臟腑也有密切的關係。故而頸椎病的癥狀不僅見於項背,四肢,也可內涉臟腑,出現臟腑功能失調的表現。

風寒濕者加風門、風府祛風散寒、除濕通絡;氣滯血瘀者加膈俞、條口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痰濕阻絡者加豐隆、脾俞化痰祛濕、通絡止痛;肝腎不足者加肝俞、腎俞、養老、太溪補益肝腎、養筋強骨;氣血虧虛者加肝俞、脾俞、足三里補益氣血、榮養經筋。

3、對症及其它選穴

根據壓痛點所在取阿是穴、天宗,疏通經氣,活絡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關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頭暈、頭痛、目眩者加百會、風池、太陽祛風醒腦、明目止痛;噁心、嘔吐加天突、內關調理胃腸。

(二)操作方法及療程提示

1、操作提示:局部穴位用平補平瀉法,間歇行針。遠部各穴用提插捻轉法,根據證候的虛實施行補瀉手法。根據病變部位選取相應頸夾脊穴,操作時患者正坐,微低頭,以30號1.5~2寸毫針,從夾脊穴75°或旁開夾脊穴0.5寸以45°向頸椎斜刺,有抵觸感時,上提少許行針得氣後,平補平瀉,使針感向項、肩臂部傳導。大椎穴直刺1~1.5寸得氣後,將針稍提使針尖向患側斜刺,行平補平瀉,使針感向肩臂傳導。肩井穴,以押手拇、食中指提捏起肩井穴,直刺得氣後,微向頸部斜刺,使針感向項部傳導。肝俞、腎俞、足三里行捻轉補法,余各穴行捻轉瀉法。每次留針10~15min。

2、針刺療程提示: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推薦閱讀:

《艾瑞克森催眠治療理論》
膽囊癌晚期治癒真實案例分享——HITV療法
[轉貼]為什麼激素治療感冒有效
脛腓骨骨折術後康復治療體會
「岳陽|腫瘤防治周科普」人們對中醫治療惡性腫瘤的四種誤解

TAG:頸椎 | 頸椎病 | 針灸 | 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