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吳壽嶺:監測血壓變化軌跡,教你識別卒中高危人群

「牛艷紅·①體位性低血壓或應在站立後1 min內評估②血壓變化軌跡影響卒中風險,[512].醫師報,2017-8-10(5)」

體位性低血壓或應在站立後1 min內評估

當前,體位性低血壓診斷採用1996年美國神經病學會共識標準,定義為從仰卧位轉為站立位後3 min內收縮壓下降≥20 mm Hg或舒張壓下降≥10 mm Hg。然而,美國學者近日研究稱,在站立1 min內測得的血壓下降,更能反映患者的頭暈等不良事件風險,延遲測量則可能遺漏這些風險。(JAMA Intern Med. 7月24日在線版)

研究顯示,只有站起後第一次(平均時間為站起後28 s)測量的血壓下降者發生頭暈的風險增加49%。

校正混淆因素後,第一次測量值還與跌倒、骨折、暈厥和死亡風險增加相關,HR分別為1.22、1.16、1.4和1.36。

第二次測量值(平均時間為站起後53秒)與跌倒、交通事故最為相關,並與所有長期不良事件相關。

而1 min之後測量的血壓下降與眩暈等長期不良事件無關或關聯不一致。

研究者認為,應使用站立1 min內的血壓下降作為體位性低血壓的診斷標準。

不過,同期述評指出,臨床醫生應同時測量1 min和3 min的血壓,因為有些患者血壓下降可能會延遲。

該研究納入11429例患者,平均年齡為54歲,中位隨訪23年。

國人開展的開灤研究又發現

血壓變化軌跡影響卒中風險

開灤總醫院吳壽嶺教授等研究發現,血壓軌跡與卒中風險相關。而且,即使在正常範圍內的血壓升高軌跡也與卒中風險增加相關。(Hypertension. 7月17日在線版)

研究顯示,對於隨訪期間血壓維持穩定的患者,血壓水平越高,卒中風險越大。

校正混雜因素後,與血壓始終正常者(<120 mmhg)相比,收縮壓維持在175~179="">

高血壓前期的患者,雖然收縮壓維持在正常範圍內(120~140 mmHg),但其顱內出血和腦梗死風險也增加,分別增加2.11倍和99%。

此外,與基線時血壓較低(143 mmHg)但之後升高者相比,基線時血壓較高(164 mmHg)但之後降低者的顱內出血(校正後HR分別為9.66與6.79)和腦梗死(3.61與3.45)風險更低。

研究還提示,隨訪期間血壓波動幅度較大者的卒中風險也明顯升高。與平均收縮壓波動幅度<4.99 mmhg者相比,波動≥15.3="">

與收縮壓類似,舒張壓、平均血壓、平均動脈壓和脈壓的變化軌跡也與顱內出血和腦梗死風險顯著相關。

研究者認為,監測血壓的變化軌跡可能是識別卒中高危人群的重要方法,並有助於卒中預防。

該研究納入開灤研究中2006-2010年無卒中、心肌梗死及癌症的近8萬例受試者,識別這4年期間的收縮壓軌跡,並分析其與2010-2014年新發卒中之間的相關性。

《醫師報》8月10日5版


推薦閱讀:

十二生肖一周運勢變化
探究地軸北極 北極星位置變化
周曉群:女生有男友後會有哪些細微變化?
早餐蛋餅,24款變化,全能營養在其中
?明「易」先後之序,近變化之道

TAG:分享 | 卒中 | 人群 | 變化 | 血壓 | 軌跡 | 監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