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本可以6歲就自由閱讀,現卻推到了12歲!

  今天的文章,也許會顛覆我們很多認知,甚至引起爭議。徐建順老師一直在研究推廣吟誦,他在收集整理吟誦的過程中意識到,自由閱讀的基礎是要有三四千字的識字量。而漢字的特點決定了,學中文主要用右腦,所以中國孩子應該在6歲前完成基礎的識字量,這和西方兒童6歲後才開始識字截然相反。

  文 | 徐建順(著名吟誦專家)

  識字量是自由閱讀的基礎

  我們曾經採錄了六七百位私塾出來的先生,而且有大量的文獻為證,中國古代的教育是沒有專門的識字課的,識字是在蒙館通過吟誦、指讀、背誦和訓詁完成的。

  中央民族大學的關辛秋教授,她的父親老關先生四歲開蒙,六歲父母雙亡,家庭出了變故,一下子成了流浪兒童。只有兩年的蒙學學習,卻達到了三四千字的識字量。

  三四千字,對於漢語來說,就是自由閱讀的底線。有了這些字的基礎,就可以閱讀任何他想讀的書。我問過很多先生,小時候父母是怎樣督促他學習的,像葉嘉瑩先生、錢紹武先生等很多先生都說,沒怎麼樣啊,就是父親的書房是開放的,我可以去看任何書。關鍵是他從六歲就自由閱讀,他就會養成讀書的習慣,愛讀書。

  現在我們的學生,按照教育部的規定,是小學六年級畢業,識得1700字,據說還在減負,要減成1500字。到了初中畢業,甚至高中,才有自由閱讀能力。(編者按:目前教育部規定小學畢業達到的識字量為3000,但也只是剛達到作者說的自由閱讀的底線)所以現在的兒童不愛讀書。所以我們的孩子只能打遊戲,看喜羊羊。

  有人說:他可以看兒童文學!是,我也支持兒童文學,但是,有一點需要了解:兒童不能只看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是成人用兒童的語言和較少的常用字專門寫給兒童看的作品。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所有兒童的需要,因為每個兒童都是不一樣的。

  況且,用少量常用字,很難傳達出文化的深層。他從小看到的是這樣的淺層的文化,長大未必還會有讀書的興緻。又況且,兒童不是只能讀兒童文學。兒童也需要直接閱讀成人的作品,當然是一部分,但是這部分很重要,對於他形成真實的社會觀、世界觀很重要。所以,應該讓兒童有自由閱讀的能力。

  

  應不應該反對早識字

  現在教育界主流反對兒童早識字、多識字,這個理念來自西方。西方教育學認為,兒童的感性大於理性,而識字是理性的,所以過早識字是摧殘兒童。我很贊成這個理念的內涵,但是有一點被忽略了:西方的文字和漢字不同。西方,乃至世界上所有的文字現在都是拼音文字,只有漢字不是(還有東巴等極少數文字,但是巫師用的)。

  拼音文字是用理性記憶的,漢字不是。香港大學腦神經專業有一個研究成果,這項研究是漢語學習和學習英語的腦神經作用的對比,歷時多年完成,結論說:學英語主要用左腦(邏輯),學中文主要用右腦(形象)。所以,如果要尊重兒童,那麼西方兒童應在6歲後識字,而中國兒童應在6歲前完成識字。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開始的,為什麼後來他們都變了拼音文字?因為拼音文字簡單。象形文字是音形義的統一體,拼音文字主要是音。易學易記易用。象形文字就不同了,難學難記難用。但是,我們的祖先為什麼堅持象形文字?因為,我們的漢字跟一般的象形文字又不同。他們找到了一條象形文字也簡單實用的發展之路。

  為什麼漢字應在6歲前識得

  漢字是聲旁為核心的音形義一體文字。比如「辰」,這個字的甲骨文是,字形像一個人手拿著東西打擊一個貝殼或者石頭。它的上古音大概是zh?n,是一個濁齒音聲母,加半閉母音,加鼻音。濁齒音是用力的意思,鼻音表示有過程有回味,半閉或半開母音表示有不大的動態。合起來,是震動、打開的意思。您讀讀這個音,是不是有震動的感覺?這就是語音的產生機制——象似,以口腔的發音過程模擬語義。辰是震動,所以女人肚子里有震動為娠,蟲子在洞穴里動為蜃,太陽震動著離開大地為晨,手震動為振,下雨的天空有震動為震(雷)。這就是漢字的誕生機制。

  漢語的語音是有意義的、有道理的、有規則的、有系統的。不講語音的意義,不能叫語文!一個漢字,為什麼讀這個音?為什麼是這個聲母、這個韻母、這個聲調?全是有道理、有來源的。

  漢字的字形,與其他民族的古老象形文字也不同。其他民族的文字,在幾千年後,大部分很難再猜出來是什麼意思,因為,字形與巫術太相關了,符號性太強。我們的漢字,甲骨文大部分都猜得出來,因為它主要使用生活意象,這些意象,到現在大部分還活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以一眼便知。也正因為如此,漢字今天還可以用象形文字的方式進行學習,而且生動有趣。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從象形開始,不斷地拋棄含義以簡化,最終變成了拼音文字,只有漢字,從指示到會意到形聲,更加複雜化,是高度發展的象形文字。結果漢字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遠遠超過拼音文字。我們的文明沒有斷,難道與此無關嗎?

  現在,您可以明白為什麼漢字是可以而且應該在六歲之前識得的了。對於兒童來說,這真是一場樂趣無窮的遊戲!這裡面有畫畫、有唱歌、有跳舞、有故事,因為古代識字的方法,是吟誦、指讀、背誦和訓詁!

  

  古時候怎麼識字?

  古人教識字,用大字課本,指讀。注意,古代的「讀」就是今天所謂「吟誦」。吟誦的時候,每個字音拖長,聲母、韻母、聲調,很清楚,還像唱歌,所以好記。一篇《千字文》,一千個不重複的字,就是一首歌,唱一遍,十分鐘。用小手指著,再加上先生有時打亂順序,於是,他就知道這個字形就讀這個音。通過大量的識字和反覆的練習,就可以過識字關了。

  蒙學課本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正音識字,所以蒙學的文字都不是亂編的。有平有仄,有清有濁,有升有降,該停頓就停頓,所以吟誦起來很舒服。

  蒙學除了聲韻類的(如《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都是歌謠體,均勻節奏的。六歲以前的孩子很難接受不均勻節奏。三字句為多,是漢語的不平衡韻律結構,不平衡,就要追著下一個字,所以環環相扣,速度很快,特別適合兒童。蒙學的吟誦調以平調為主,因為幼兒正在學說話,有起伏的調子,容易干擾學說話。

  按照吟誦的規律,開蒙似以《百家姓》為好,因為它沒有涵義。在吟誦的方法上最簡單,只有依字行腔,沒有依義行調。其次則《三字經》,然後《弟子規》,然後《千字文》,然後《聲律啟蒙》,然後《千家詩》。聲韻類的靠後放,因為節奏有變化,年齡小的孩子不容易接受。

  古文一般情況下,不當在幼兒期讀,因為古文是完全沒有節奏的,那是另外一種節奏,是快快慢慢、高高低低的美,是氣,曹丕說:文以氣為主。見過打拳嗎?讀一篇古文,就像打一套拳,竄高伏低、輾轉騰挪、忽快忽慢、大開大闔,最後斂氣收官。這是高境界的美,是兒童所不能體會的。所以,幼兒也不宜讀經,因為經基本是古文。只有《詩經》和個別有節奏的篇目可以讀。經是一定要讀的,但要押後到六至八歲以後為宜。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號「親子共讀經典」


推薦閱讀:

妙招 | 怎樣讓孩子更有教養?32個方法告訴你!
李建華:不讓一個孩子在街頭漂泊
3分鐘讓你的孩子不再「近視」 // 奇妙的漢字
「春節」培養孩子的禮儀
用五招輕鬆喂出孩子聰明大腦

TAG:閱讀 | 中國 | 孩子 | 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