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兵教授專欄】緣起與性起(三)

一心緣起論之貫攝

緣起法則,可用以觀察一切,可推展演繹,作為各門科學的思想方法。《了本生死經》等分緣起為內、外二種,內緣起謂觀眾生生死流轉的因果,外緣起謂觀種子、芽等一切外物。佛法雖亦觀外緣起,然其重心,是從了生死的根本目的出發,觀內緣起,以內攝外,將生死流轉之因果及了生脫死的關鍵,歸結於自心之染凈,觀察研究的重點唯在自心。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說得好:

佛教的根本精神,可謂在基於一心的緣起法則。

同一緣起觀的逐漸深化、複雜化,是種種佛教教理展開的主要線索,貫穿其間的根本立場:一、因一切皆成立於關係之上,故離了關係,便無實體存在,二,其根本諦理終歸結於心。這是佛教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真髓,是佛教區別於其它宗教的立場之最大特質。

佛教諸乘諸宗的教理,可總攝為「一心緣起論」或「緣起心樞論」,以依自心觀染凈因果為總綱維。掌握一心緣起論的內容、實質及其義理展開的脈絡,是觀察佛法與外道法的區別、觀察佛教諸家學說之同異淺深、偏圓頓漸,得大總持的訣要。

華嚴宗祖師曾將大小乘諸家之說歸納為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法界緣起四種一心緣起論。近世日本學者多依此論立說,並加六大緣起等論。

業感緣起論 或曰業惑緣起論。華嚴宗用以指小乘教之法,包括聲聞乘之四諦與緣覺乘之十二因緣。四諦大略依「此生故彼生」的法則,從眾生現前生老病死等八苦交攻的苦果(苦諦)觀造成苦果之因,以心起貪嗔痴等煩惱、以煩惱為本而造有漏善惡業為感得六道輪迴苦果之因(集諦);依「此滅則彼滅」的法則,只要通過修持八正道,自凈其心(道諦),滅卻煩惱業因,則生死苦果自然滅盡,不生不滅的寂滅境界涅槃,於焉實現(滅諦)。十二因緣分析染凈因果較四諦更深細,大略亦依「此生則彼生」的法則,觀老死憂悲愁嘆之苦果因生而有,生從有(墮於三界的生命形態)生,有從取(執著希求)生,取從愛生,愛從受(領納苦樂)生,受從觸(心、境接觸)生,觸從六入(眼耳鼻舌身意之門戶開放)生,六入從名色(五蘊)生,名色從識生,識從行生,行從無明生,窮追生命緣起的十二連環,發現無明為老死憂悲等苦果之根株,又依「此滅則彼滅」的法則,只要滅盡無明,則行乃至老死憂悲,皆悉不得生,如伐毒樹,其根若斷,枝葉悉死。無明,即四諦中集諦所攝諸煩惱中的痴,一般釋為過去世的煩惱,《攝大乘論》因此名十二緣起為「分別愛非愛緣起」。實際上,被認為煩惱惑業之本的痴、無明,本義為愚暗無智,不了真實,小乘教義中實指因計有實我實法、不知諸法緣起無我之真實而生的我執。三法印中作為中心的諸法無我印,即針對此執而設。

大乘、密乘諸宗的教理,實際上亦不出四諦或染凈因果的框架,只不過其說法更為深細而已。

阿賴耶緣起論 華嚴宗判為大乘始教(法相宗)義,《攝大乘論》名為「分別自性緣起」。大略謂眾生各有心體阿賴耶識,其中所藏無始以來有漏種子為因,以自己心識所變現的境相為緣,由不了境唯識變,不離心識,起俱生、分別兩層我、法二執,以之為本,生七轉識有漏現行,現行又熏習種子,不斷起惑造業,流轉生死,自造成有礙、污染的根身器界;依阿賴耶識中的無漏種子,發菩提心、修六度四攝等行為因,觀萬法唯識,破我法二執,漸轉識為智,轉身為佛身,轉境為凈土。

性空緣起論 大乘空宗(中觀學派,三論宗等)的教理,可名「性空緣起論」。其義略謂諸法因緣生,本無自性、空,空亦復空,為諸法實相;然眾生的妄想識心,總是有違於緣起性空的真實,執假名為實有,起我法二執,橫生戲論,執有執空,不見實相,由惑起業,或執假名有、造有漏業而輪轉六道,或著空而不能徹法源底,出三界外生死;由息滅名言分別之戲論,證見諸法實相,勤修六度四攝,滅盡我法二執,乃超出三界內外生死,成就佛果。

如來藏緣起論 華嚴宗判為大乘終教(《楞伽經》、《起信論》等所說)義。亦稱「真如緣起論」。略謂一切眾生皆有本覺真心,亦名佛性、如來藏、心真如,本來寂滅清凈,具足諸佛所證的一切清凈功德,為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的體性,隨緣現為世出世間一切法。由不覺此真心而生無明,以無明為本起生滅之八識,造成生死流轉的眾生界,然雖流轉生死,真如隨緣而不變,如來藏不減。若轉迷為悟,則見本來是佛,與佛無異。眾生與佛,區別唯在迷悟,而迷之與悟,皆依一真心本覺而起。

法界緣起論 具稱「圓融法界無盡緣起」,乃華嚴宗所判一乘圓教(華嚴、天台之學)的教義。大略謂一真法界顯現為宇宙萬法,萬法皆自性空,唯心現,以同一真如為體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互相攝入無礙,緣起無盡,交織成事事圓融、重重交參的法界大緣起網,喻如帝釋天冠上的千珠(因陀羅網),一一珠中映現——切珠,一切珠攝入於一珠,相攝相入,重重無盡。眾生即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諸佛所證、法界本具圓融無礙、緣起無盡的妙用,具足於眾生之當念,本來現成,無欠無餘,唯因妄念遮蔽而不得顯現,若覺悟真心,以萬行莊嚴佛果,則發無盡的妙用。華嚴宗認為一真法界即是本覺真心。

六大緣起論 乃日本真言宗所立,謂世間、出世間一切法,皆以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為體性,眾生身六大與佛身六大無異,法爾具足佛智,心色無礙,當相即道,即事而真,唯由粗、細、極細三重妄執遮蔽自性清凈心,使六大無礙的妙用不得顯現。由修有相、無相二種瑜伽,身口意三業與佛果境界之三密相應,則妄執頓破,自性清凈心功德、六大無礙的妙用得以速疾顯現。

藏密無上瑜伽則說一種多層次的身心緣起論,分身心為粗、細、最細三層,粗心(前六識)依粗身(四大所成肉身)生分別妄執,細心(第七、八識)依細身(氣、脈、明點)起俱生妄執(「八十性妄」),遮蔽最細風心之心體光明不得顯發,而雖由惑起業流轉六道,現為眾生,其五蘊、五大、十種氣等,當體與佛無異,即身即佛;由修身、語、心,令心性光明顯發,則凡夫身轉為佛身,即身成佛。藏密大圓滿見、大手印見、道果見,大體皆說即心即佛,即身即佛,生死、涅槃一切法皆本覺真心所顯現,真心本具三身五智,不假修造,當體即是。由頓觀心性,依本來是佛、圓滿具足的正見修光明定,達無修無證,窮盡法性,則速疾成佛。基本屬如來藏緣起論。

諸乘諸宗的一心緣起論義理雖不無差別,然皆不離被視為佛法身舍利的緣起偈所示義理的基本立場,皆依「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就心而觀染凈因果,將生死流轉之因歸結於自心的無明迷染,以盡除無明染因為解脫生死諸苦、超出因緣和合的有為境界之要道。諸說的區別,在所觀之心,有真妄之差,所說無明,有淺深之別,就所觀之心而言,業感緣起論、性空緣起論所觀主要為表層前六識,阿賴耶識緣起論所觀為以深層心識阿賴耶識為體的八識,皆屬妄心,如來藏緣起論、法界緣起論、六大緣起論等所觀為九識,屬真心。業感緣起論說滅妄歸真,阿賴耶緣起論說轉妄為真,性空緣起論說離妄即真,如來藏緣起論等說即妄即真,其實質皆不出緣起偈「因緣盡故滅」離無明妄因即寂滅涅槃的大旨。

就所說無明而言,業感緣起論以不知諸法無我之真實而起煩惱為無明,性空緣起論以由名言分別戲論所起我法二執為無明,賴耶緣起論以不了萬法唯識、心亦無心而生的分別、俱生我法二執為無明,如來藏緣起論等以迷昧本覺真心絕待圓滿為無明。不了諸法無我,乃諸宗所共認的無明之本。

天台、華嚴二宗,曾以四諦為諸乘諸宗教義之共同綱宗,依《大般涅槃經》,將諸家教理歸納於四種四諦:

一生滅四諦,從以滅滅生的角度,說滅盡無明染因而證寂滅涅槃,業感緣起論屬此;

二無生四諦,從因緣生法自性本空的角度,說體證無明無本、煩惱本空、諸法本來涅槃,與實相相應而修萬行,證入涅槃,性空緣起論屬此;

三無作四諦,從肯定眾生心性即佛的角度,說眾生本覺真心在凡不減,在聖不增,離作為修造而修萬行,轉迷為悟,即顯本覺所具德用,如來藏緣起論屬此;

四無量四諦,從觀佛因行果地境界的角度,說一真法界本具無量無礙妙用,以圓契真理的無量願行而顯現,法界緣起論屬此。

縱觀諸家之說,從業感緣起論到法界緣起論,從生滅四諦到無量四諦,無論從所依心識之真妄、所說無明的深淺、所觀境之廣狹,還是從圓融性相、真俗的中道義而言,都可看出其所說義前淺後深、前局後圓、前漸後頓,次第深化而漸臻圓極。

諸家一心緣起論的義理雖繁,而其精義,可於現前觀一念妄心而總攝之。當現前心境相接,心被聲色名利吸攝而起一念煩惱時,觀此煩惱令身心熱惱,為惡業之本,當念能生欲界苦果,識欲除苦果,須滅盡染因,為觀業感緣起;次觀所起煩惱染因,以自己心識深層所藏染污種子為因,分別境相為緣,執名相分別的外境為離心實有而生我法二執為本,觀所分別的外境,其實不離內心分別,所執名相乃自心所變造,為觀阿賴耶緣起;次觀外境名相既依自心分別而生,依境而生的分別心亦無自性而空,空的觀念亦空,以無所得為訣要,於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際體證諸法實相,為觀性空緣起;次觀與實相相應的離念境界,具空,明、樂等眾德,現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此心即佛,本來無減,強名為真心、如來藏心等,為觀如來藏緣起;次以前所見無礙真心,起無量行願,修六度萬行,因果同時,念念中顯現本心所具清凈功德,功圓果滿,事事無礙、緣起無盡的妙用圓滿顯現,即證入法界緣起。

摘自:陳兵教授《佛法真實論》

(原載《法音》1992年第.4期)

(連載之三)


推薦閱讀:

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教授  祈竹仁寶哲法師講授
北航教授性侵:有多少侵害假以師生戀之名?
【WCLC 2016】謝聰穎教授:肺癌的早期診斷
曾仕強教授: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第二課:為什麼要教授財務知識

TAG:教授 |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