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題解
《妙法蓮華經》題解
《妙法蓮華經》者,是釋尊所說一代時教中被稱為純圓獨妙的大乘法寶,經中之王。歷代受持、讀誦之盛,於眾多教典中,無過此經。讀誦此經法會,各地經常舉行,但讀誦而通達其義者,並不多見。殆由近代以來,《法華》講席久輟,縱有志問津者,苦於求教無地。藏經中雖有古疏多種,一則真能翻閱藏經,亦難因緣具備;二則古疏文筆簡古,非精通古漢語者,亦難於涉獵。筆者忝為台宗後裔,昔日曾習台教,亦曾探索藏經,故於此經薄有悟解,爰據經疏所說,作此題解。
此經在七種立題中以法喻立名。妙法是法,蓮華是喻。若論通別,妙法蓮華四字,名異眾經,是為別題。經之一字,通乎眾經,是為通題。
若約教、行、理而論通別者,此《法華》開權顯實,開跡顯本之教,不同乎華嚴、阿含、方等、般若諸部之教,是為教別,同為釋尊一音演唱,是為教通。佛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解,依解起行,三草二木(喻機有大小)為行不同。是為行別。所行同稟法性,是為行通。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或稱實相,或稱一真法界,或稱平等大慧,或稱第一義諦,或稱無戲論法,是為別,同是一理,是為通。此理之通別也。
妙法兩字,先釋法字,若無其法。何所稱妙。(猶言何法稱妙)經云:「我法妙難思」是也。
法指何法?即指十界、十如(十如是)權實之法,不出三種:一眾生法,二佛法,三心法。妙名不可思議,是能贊之辭,贊此三法皆妙也。
眾生法何以稱妙?眾生因迷,不了真如佛性,不生不滅,亘古長存。妄為五蘊妄色妄心所迷,起貪嗔痴種種顛倒,起惑造業,不知其見聞覺知之性,即是佛性。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無非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若眾生無有佛之知見,則何所論開,故眾生法妙也。
佛法何經稱妙?佛法不出權實二法,佛徹證權實二智,實智自證,權智化他。經云:「是法甚深奧,難見難可了。一切眾生類,無能知佛者。」即是嘆實智妙。又云:「及佛諸餘法,亦無能測者。」即是嘆權智妙。佛法是權實不二之法,既可為實施權,亦能開權顯實。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法是即實之權,實相是即權之實,故佛法妙也。
心法何以稱妙?十界之相,雖有千差萬別,皆唯心現,經云:「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本經云:「觀一切法,不動、不退,如虛空無所有性。」行人如能念念觀照,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經云:「妄心若歇,歇即菩提。」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凈名經云:「觀身實相,觀佛亦然,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故心法妙也。
妙有相待妙,絕待妙。相待妙者,有所對待論妙。如半字教為粗,滿字教為妙。藏教為半字教,但詮生滅門,不能通滿理,故粗。別圓教為滿字教,詮不生不滅門,能通滿理,故妙。又:方等、般若之教,帶通別方便通滿理,故粗。今經「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直顯滿理,故妙。此為相待妙也。絕待妙者,絕諸對待。無有法可以相形相待。《法華經》所說一乘之法,非離三說一,乃會三歸一,開權顯實,即粗論妙,一色一香,不離中道。即說的是絕諸對待的無分別法。此為絕待妙也。具此二妙,故名妙法。
法華經開近跡,顯遠本。約本跡二門,各具十妙。
跡門十妙:(一)境妙。諸法實相之境,本自有之,眾生迷而不知而已。苟能於一切法上,明白緣起性空,雙照空有二邊,即是中道妙境,經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諸法實相,即是中道妙境,故為境妙。(二)智妙。迷理故起惑,解理則生智。以智斷惑,斷惑有深淺,故智有高下,唯佛證一切種智,三乘聖人所不及,經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以此妙慧,求無上道。」故為智妙。(三)行妙。
依於智目,起於行足。依圓實理,起無作行,經云:「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又云:「本從無數佛,具足行諸道,行此諸道已,道場得成果,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是為行妙。(四)位妙。位有住、行、向、地。經云:「乘此寶乘,游於四方,直至道場。」四方(喻住行向地)是因位,道場是果位。是為位妙。(五)三法妙。既住於位,位何所住,住於三法之中。三法即三軌:(1)真性軌,(2)觀照軌,(3)資成軌。軌有軌範之義,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大乘,即真性軌;定,即資成軌;慧即觀照軌。此為三法妙。(六)感應妙。感是眾生之機感,應是如來之赴應。有四種感應:(1)冥感冥應;(2)冥感顯應;(3)顯感顯應;(4)顯感冥應。感應之道,如一月在天,影含眾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一月一時,普現諸水。佛亦如是,諸佛不來,眾生不往,慈善根力,法爾如是,此為感應妙。(七)神通妙。神謂難測,通謂無礙。本經如來入定,天雨四華、動地、放光等,此為神通妙。(八)說法妙。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四十年前,隨他意語,(應機而說)皆是權說。今經隨自意語,(暢佛本懷而說)廢權立實。經云:「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此為說法妙。(九)眷屬妙。「但教化菩薩,無聲聞弟子,」此為眷屬妙。(十)功德利益妙。三周說法得記,(即為上根法說一周,中根喻說一周,下根因緣說一周)諸品獲益,見光聞法,皆功不唐捐。經云:「現在未來,若聞一句一偈,我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須臾聞之,即得究竟三菩提,」又云:「不令一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此為功德利益妙也。
本門十妙:(一)本因妙。經云:「我成佛以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應追溯至本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時所修圓妙之因,此為本因妙。(二)本果妙。本初所行圓妙之因,獲證常、樂、我、凈涅槃之妙果,此為本果妙。(三)本國土妙。本果既成,必有依報國土,本佛亦有四土。經云:「自從是以來,我常在此說法教化。」昔日之娑婆,即今日之忍土。應推溯至最初成佛之娑婆,經中說,「我凈土不毀,我此土安隱。」即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古今既常在此說法教化,必有所感之機。今之機由昔之機而來,昔之應,即今之應。(昔佛即今佛)機感相關,此為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神為天心,通為無礙。天然之性,通古通今。塵點劫前,施化所作放光、動地之神通,駭動可度之機,宛同今日。此為本神通妙。(六)本說法妙。即是往昔初坐道場,始成正覺初轉*輪,四辯所說之法,此為本說法妙。(七)本眷屬妙。本時說法所被之人,如下方住者,彌勒不識一人。此為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本時所證斷德涅槃,亦是本時應現同居、方便二土,有緣既盡,唱言入滅。此為本涅槃妙。(九)本壽命妙。法性之身,本無壽命,此言本壽命者,乃指本時既唱入滅,則有長短遠近之壽命,此為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即本時眷屬所獲功德利益,是為功德利益妙。
蓮華者,譬喻妙法也。問:華有多種,何以必取蓮華為喻?答:華有粗妙故。或狂華無果,如楊柳等。喻外道,空修無獲。或一華多果,如如胡麻等。喻凡夫之人,獨奉其親,報在梵世,受種種樂。或多華一果,如桃李等。喻聲聞修種種行,而只證無學。或一華一果,如柿等。喻緣覺修一遠離行,亦得涅槃。或先果後華,如瓜等。喻須陀洹,先證見道,卻後修道。或先華後果,如梅等。喻權教菩薩,先藉緣修,後起真修。此皆粗華粗果,不堪以喻妙法。又:蓮華,華果同時,自華生起,即有果實。喻此經非離三說一,乃會三歸一,即粗顯妙之絕待妙也。又:蓮華,處染常凈,出淤泥而不染。喻實相在纏,其體本凈,一色一香,不離中道也。
此蓮華喻本跡二門,各有三喻。
跡門三喻:(一)華生必有蓮,為蓮故華。喻為實施權。經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二)華開蓮現,喻開權顯實。經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又云:「唯此一事實,餘而則非真。」(三)華落蓮成,喻廢權立實。經云:「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
本門三喻:(一)華生必有蓮,為蓮故華。喻跡必有本,從本垂跡。經云:「我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二)華開蓮現,喻開跡顯本。經云:「皆謂今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三)華落蓮成,喻廢跡立本。經云:「諸佛法皆如是,(先權後實)為度眾生,皆實不虛。」
經之一字,是能詮之文,具貫、攝、常、法四義。貫,貫穿之義。如線貫華,貫穿經中所應知之義。攝,攝化之義,攝持所應度眾生。常,不變之義。真理恆三世而不易。法,軌持之義。為十界所同軌。又:經者,梵語修多羅,華言契經。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合此四義,故名經。
推薦閱讀:
※妙法蓮華經(法華經)(十四)
※妙法蓮華經玄義釋簽卷第三
※上夢下參老和尚:妙法蓮華經 23
※《妙法蓮華經》:二、222處未曾有法,妙義所在。行人當細觀照!
※妙法蓮華經大意(第五十四集)
TAG:妙法蓮華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