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觀無量壽佛經圖頌》和精美畫冊(幽溪傳燈大師)
1、靈山嘉會
2、闍王幽父
3、夫人密往
4、加惡弒母
5、韋提哀請
6、落日懸鼓觀
7、大水結冰觀
8、琉璃寶地觀
9、七重行樹觀
10、八功德水池觀
11、總觀依報觀
12、三聖住空
13、蓮華寶座觀
14、三聖像觀
15、彌陀色身觀
16、觀音色身觀
17、勢至色身觀
18、普觀當生觀
19、雜觀三聖觀
20、九品總圖
21、上品上生
22、上品中生
23、上品下生
24、中品上生
25、中品中生
26、中品下生
27、下品上生
28、下品中生
29、下品下生
30、夫人悟道
31、侍女發心
32、王宮流通
33、足步虛還
34、崛山流通
35、圖頌總結
36、畫冊掃描後記善導大師示「凈業專雜二修」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者有何意耶。答:眾生障重,境細心麤,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印光大師示「四種念佛方法」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快捷方式。今人教理觀法,皆不了明。若修觀想實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墜。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關於掃描畫冊的特別說明我們掃描此畫冊之意在於:讓廣大道友都能觀看此畫冊,由此生起對西方凈土依正莊嚴之強烈嚮往;對阿彌陀佛以三輩九品攝盡一切眾生往生到西方凈土的宏願,生起無盡感恩心和決定求往生心。如此,常看畫冊,則常能增長我們的信心與願心。進而,把這種強烈信願,落實於腳踏實地、老老實實的持名念佛之中。直下念去,則於念念佛號之中,令信願滿虛空;於聲聲佛號內,圓具「信、願、行」三資糧,如此信入、發願、行去,則任何眾生,往生定有份。決定毫無疑問。版本依據:上海佛學書局觀經畫冊下載整體CHM文件(右鍵>另存為)圖像掃描及CHM製作:蜀中凈土網站觀無量壽佛經圖頌No。 412-A 序凈慧居士刻觀經成。有議之者。謂禪非意想。觀經純以想得往生。居士既已身在宗門。便當力持祖道。今毋乃使人滯於蹊逕歟。余謂茲屬淺視凈土之猥談。並不知真禪之旨歸也。夫參徹至明心見性。斷必繫念一處。不令走漏到利慾界內。與五濁相磅礴。久則心行處滅。情想俱空。法不存。佛不立。方成大解脫。奚獨如來佛。是甚乾屎橛。即祖師禪。喚作碗躂丘。邇來陰識依通。而悟者比比。肯向靜寂中淘去邪思。練成正覺。雖不待十六觀鏡像現前。九品蓮托胎見佛。諒曾打併一番。日用自然清凈。寂光自得現前。強似徒向冊本上學言記語。造謗大般若之業。居士睹今禪敝。痛傷祖道凌夷。盡皆向外馳求。攘成傾奪惡習。特拈出此經以鋮砭之。使各於斯返照。殆乃挽迴風化之急助也。何可議哉。順治乙未秋日南湖老人袖翁行盛撰No。 412-B 敘釋迦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大事者何。生死大事也。故始於說法。終於拈華。不過欲諸眾生。各證成等正覺而已。然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求其速了生死。最捷徑者。莫過於參禪了道。而捷中之捷。徑中之徑。為異方便者。尤莫尚於念佛往生。乃世有聰明才智之士。往往鄙之為愚夫愚婦之所為者。夫口誦彌陀。而心存塵垢。志希安養。而念系娑婆。誠可鄙矣。至於真能念佛之人。則淵寂通微。冥心入妙。能所兩忘。事理一致。如此而亦鄙之。真天如禪師。所謂非鄙愚夫愚婦。乃鄙文殊普賢。及馬鳴龍樹耳。此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不可以不誦也。經中雖具有十六觀法。尤以觀佛為一經宗要。善觀者。觀一切相為非相。則能見彌陀之全體。觀一切法如幻法。則能入凈土之真境。觀我身之無我。則能具如來之正見。是以從一如來。而見無量如來。入一境土。而周無量凈土。悟一法身。而融無量法身。無念而念。無修而修。無證而證。豈非善了大事因緣者哉。天台無盡法師。教中義虎。精通三觀。構圖精工。攝頌爾雅。惜年久湮蕪。傳布甚少。故特重梓流通。復為粗釋一二典故。以便初機。俾見聞者。因相以寓目。因文而動懷。歡喜讚歎。發無上心。同結凈土勝緣。即有疑者謗者。亦植善因不淺。譬之城東老母。誓不見佛。以手障面。終莫能逃。況乎一歷識田。永為道種耶。是知此事。不問親疏。無分利鈍。各有自性彌陀。自現惟心凈土。所以十惡五逆。尚且十念往生。散心持名。亦可同登樂國。獨彼疑謗之人。籠鳥鼎魚。翻稱快樂。隙駒泡影。妄計久長。但恐一旦色力痿羸。神識迷亂。文章無靈。錢神莫挽。去路茫茫。無本可據。是使聰明才智之士。反見笑於愚夫愚婦也。敢請直下承當。共入彌陀願海。歲次乙未秋日武林菩薩戒弟子張文嘉仲嘉甫薰沐拜述No。 412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附圖頌)宋元嘉中疆良耶舍 譯如是我聞(至)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圖經攝頌 天台無盡法師傳燈 述靈山嘉會如來趺坐耆闍崛 三乘八部眾圍繞寂而常照鑒機宜 猶若洪鐘以待扣久修久證真三昧 心境如如清凈方一得往生不退轉 應為圓機稱性說爾時王舍大城(至)一不得往。闍王幽父闍王名為未生怨 生來已有怨害相隨順調達惡友教 汝弒頻婆作新王我弒牟尼作新佛 共化世間亦快哉依教幽王重室內 制諸群臣不得往按梵語阿闍世。此雲未生怨。母懷之日。有冤惡相。占者預記。因以為名。○調達。佛堂弟。一名提婆達多。與佛世世為仇。以種種變幻。動王子心。立大精舍。得大供養。為王子云。我殺牟尼。以作新佛。汝殺頻婆。以作新王。共化世間。不亦快哉。乃教王子。放五百醉象。蹋殺如來。佛入慈定。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師子。象見怖畏。投地敬禮。佛為眾雲。我於爾時。手五指頭。實無師子。乃是慈善根力。故令彼伏。後復以惡毒著指抓中。欲因禮拜。以中傷佛。往而未到。地自然裂。火車來迎。生入地獄。國太夫人(至)顏色和悅。夫人密往國太夫人韋提希 恭敬大王時密往身塗麨蜜纓盛漿 日日用以奉大王食已漱口向佛禮 尊者授戒為說法三七日中顏和悅 怡然清凈得不死時阿闍世(至)不令復出。加惡弒母闍王來問守門人 父王今猶存在耶閽人具白如上事 闍世瞋欲弒其母月光耆婆二大臣 按劍苦諫怒方息敕語內官幽禁之 局蹐深宮不令出時韋提希(至)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緣起弒逆韋提哀請此經發起因弒逆 令人深厭娑婆苦親所生子尚復然 他人能不按劍起極樂蓮華為父母 無冤無親法平等大哉善權方便力 普使群生獲安養韋提遙向耆闍請 如來山沒宮中現我昔何罪生斯子 惟願往生無憂處即時放光現諸土 極樂世界當其根三種福業先其緣 十六觀門次其說佛告韋提希(至)名曰初觀。落曰懸鼓創始先當觀落日 狀如懸鼓系其心制心一處辦大事 況復西向示生方久久寂靜心不移 靜極明生觀易成開目閉目常明了 是為凈土之初門次作水想(至)名第二觀。大水結冰極樂國地琉璃寶 始欲觀之不易成大水結冰粗似之 琉璃境界已現前下有寶幢以承擎 八方八楞皆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成 種種莊嚴難具說按八風者。四維八方。有八種風。致自然之樂。演妙法之音。世有八苦。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佛謂憍陳如等五比丘曰。汝知色受想行色。為是常。為無常也。為是苦。為非苦也。為是空。為非空也。為有我。為非我也。五比丘眾聞之。漏盡意解。成阿羅漢。此想成時(至)名為邪觀。琉璃寶地水想成時地已成 一一觀之令明了閉目開目無散失 惟除食時恆憶事是為粗見極樂地 若得三昧難思議除八十億劫重罪 作是觀者名正觀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至)名第四觀。七重行樹行樹八千由旬高 七寶華葉作異色妙真珠網彌覆上 七重行樹並諸網妙華宮殿居天童 眾寶光嚴百千日諸華涌生諸妙果 厥狀猶如帝釋瓶按大本雲。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玻璃樹。珊瑚樹。碼瑙樹。硨磲之樹。梵語釋迦毗楞伽。此雲能勝。梵語摩尼。此翻離垢。言此寶光凈。不為垢染。又翻增長。謂有此寶處。增其威德。又或翻為隨意。如意。閻浮檀金。此雲勝金。閻浮者。梵語云染部捺陀。乃須彌西南西域河。有此樹。形高大。其果甘美。果汁入水。沙石成金。一粒置常金中。皆失色。佛身似之。如帝釋瓶者。帝釋梵語釋迦因陀羅。此雲能主。謂其能為天主。言瓶者。昔有貧人。常供養天。滿十二歲。求索富貴。天慜此人。自與一器。名曰德瓶。而語之言。所須之物。從此瓶出。其人應意所欲。無所不得。今以妙華湧出諸果。如彼天瓶。出種種物。故以喻之。次當想水(至)名第五觀。八功德水極樂世界八池水 一一池水七寶成其寶柔軟珠王生 湧出分為十四支黃金為渠金剛沙 七寶蓮華六十億水注華樹尋上下 演法化鳥贊三寶按八功德水。一澄凈。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諸根。具八種功德。利益眾生也。眾寶國土(至)名為邪觀。總觀依報琉璃寶地八交道 一一界以黃金繩界上五百億寶樓 諸天於中作妓樂又有樂器懸虛空 不鼓自鳴念三寶此想成已名粗見 寶樹寶地及寶池佛告阿難(至)及二菩薩。佛住空中如來將欲說佛觀 西方三聖忽現前彌陀身如閻浮金 相好光明無比論觀音侍左勢至右 皆令韋提大眾見我今因佛得睹之 未來眾生云何見佛告韋提希(至)名為邪觀。蓮華寶座 頌二蓮華八萬四千葉 脈光具數正與等葉大一萬二千里 五百億珠為映飾一一尼珠放千光 其光猶如七寶蓋毗楞伽寶以為台 二寶珍網為庄校台上自然有寶幢 四柱猶如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天宮 五百億珠為映飾珠放八萬四千光 一一光作異種色金剛珍珠雜華雲 十二隨意作佛事按西域。有甄叔迦樹。具七寶色。形大須彌。此寶色似此等。因以名焉。須彌山者。上雲妙高。如夜摩天者。此雲善時。以彼見光明。無晝夜之別。故云善時。阿彌陀佛。以昔因中。作菩薩比丘。名為法藏。於世界法王佛所。發四十八願。取此凈土。攝諸善念。今願力成。故令所依。華座若此。佛告阿難(至)三藐三佛陀。次當想佛華座既成當想佛 眾生何以可得見諸佛如來法界身 常入行人之世界是故汝等心想佛 是心即相好光明是心作佛心是佛 三號悉從心想生想彼佛者(至)得念佛三昧。先作像觀未觀真佛先想像 佛身猶如閻浮金坐彼華上心眼開 極樂嚴飾極明了觀音坐左勢至右 三像皆放大光明一一樹下三蓮華 三聖恆俱宣妙法按正遍知。如來十號之一。無量甚深。故喻如海。梵語多陀阿伽度。此雲如來。梵語阿羅訶。此雲應供。梵語三藐三佛陀。即此雲正遍知。皆諸佛之總號。心感諸佛。心即諸佛。心尚能作諸佛。豈不感於彌陀。心尚即是諸佛。豈不即是彌陀。應知彌陀與一切佛。不多不少。諸佛乃即一之多。彌陀乃即多之一也。十二部經教。總稱修多羅。同名為經。佛告阿難(至)名為邪觀。佛真法身 頌二佛身高六十萬億 那由他恆沙由旬色如萬億夜摩天 閻浮檀樹紫磨金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身諸毛孔演光明 猶如須彌山王勝圓光百億大千界 化佛無量數最多身具八萬四千相 相具八萬四千好好具八萬四千光 其光遍攝念佛人見此即見於諸佛 念佛三昧名已得按佛於八萬四千塵勞。皆見實相。理智冥合。故能示現相好光明。故節節雲八萬四千。無緣慈者。無心攀緣。自然現益也。皆是如來慈善根力。自然成就。慈雲懺主雲。欲修觀者。當於一處。繩床西向。加趺端坐。項脊相對。不昂不傴。調和氣息。定住其心。直想阿彌陀佛丈六金軀。坐於華上。專系眉間白毫一相。其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棱。其毫中空。右旋宛轉。在眉中間。瑩靜明徹。顯映金顏。停心注想。堅固勿移。然復應觀想念所見。若成未成。皆想念因緣。無實性相。所有皆空。如鏡像月影。如夢如幻。雖空而亦可見。此皆心性所現。不一不異。非縱非橫。不可思議。心想寂靜。則能成就。念佛三昧。久而乃起。蓋因相有八萬。都想難成。故令但觀眉間毫相。如五須彌。此觀若成。八萬皆現。而此丈五觀法。更便初機。佛告阿難(至)名為邪觀。觀音法身 頌二觀音身量長八十 萬億那由他由旬身體紫磨黃金色 頂有肉髻項圓光每面各百千由旬 五百化身如釋迦每佛五百化侍者 五道眾生於中現毗楞伽寶為天冠 天冠中有立化佛眉毫相備七寶色 流出八萬四千光光中化佛化侍者 譬如紅蓮無量光手足莊嚴諸相好 一一如經之所說按寶積經中。應持菩薩。用神力上觀三十二恆河沙世界。不能見佛頂。故曰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次觀大勢至菩薩(至)大勢至。勢至法身 頌二勢至身量等觀音 舉身光照十方國但見菩薩毛孔光 即見諸佛凈妙光以智慧光照一切 是故號為無邊光令離三途得上力 又復號為大勢至天冠五百寶蓮華 佛國廣長於中現肉髻猶如缽頭華 寶瓶內盛諸光明行時世界咸震動 寶華莊嚴如極樂坐時國土悉動搖 西方三聖皆雲集見此事時(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普觀當生見此事時作生想 自心生於極樂國趺坐蓮華合門想 五百色光來照身見佛菩薩滿空中 水鳥樹林宣妙法出定之時與定合 如是見時名普觀佛告阿難(至)名第十三觀。雜觀三聖若欲至心生西方 先當觀於丈六像觀音侍左勢至右 十方變現得自在或現丈六或八尺 所現之形真金色但觀首相知二尊 是為西方雜想觀按觀首相者。頂上有化佛者。觀音也。頂上有寶瓶者。勢至也。余相皆同。佛告阿難(至)是名上品上生者。九品總圖三輩往生分九品 同生凈土寶池中一者進道有遲疾 二者所乘有殊異三者華開有早晚 四者見佛有明昧但使獲預下下流 亦得永階於不退上品上生 頌二若有眾生欲往生 應當發其三種心至誠深心迴向心 具此三心即往生復有三種之眾生 慈心不殺具諸戒讀誦大乘方等經 修行六念願往生此人精進勇猛故 西方三聖現其前化佛比丘諸天眾 放大光明照其身授手接以金剛台 一彈指頃生彼國見佛相好悟無生 即得無量總持門上品中生者(至)是名上品中生者。上品中生 頌二不必持誦方等經 善解義趣心不動深信因果不謗法 以此迴向而求生臨終三聖來接引 持紫金台至其前一千化佛俱授手 即見身坐寶蓮台合掌叉手贊諸佛 如一念頃生池中寶華經宿方乃開 即見其身真金色足蹈蓮華佛放光 普聞眾聲說妙法七日於道不退轉 經一小劫得無生上品下生者(至)名第十四觀。上品下生 頌二亦信因果不謗法 但發無上菩提心以此功德而迴向 發願求生極樂國行者臨欲命終時 三聖手持金蓮華化五百佛來至此 一時授手而接引贊言法子發道心 是故我今來迎汝即見自身坐金蓮 華合隨從世尊后一日一夜華方開 三七日後見了了供佛更經三小劫 得百法門歡喜地佛告阿難(至)是名中品上生者。中品上生 頌二受持五八並諸戒 不造五逆無眾過以此善根普迴向 發願求生極樂國阿彌陀佛來接引 與諸比丘共圍繞至其人前為說法 讚歎出家離眾苦行者見已心歡喜 自身趺坐蓮華台長跪合掌禮彌陀 未舉頭頃生華中蓮華尋開聞法音 讚歎苦集滅道法應時即得阿羅漢 三明六通八解脫按八戒齋者。一名八關齋戒。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坐高廣大床。不著華鬘瓔珞。及香油塗身熏衣。不自歌舞往聽。不過中食。關者。禁閉八罪。不令犯也。齋以不過中食為體。以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故又名八支齋法。是故言八不言九也。此通俗人受。以一日一夜為期。中品中生者(至)是名中品中生者。中品中生 頌二若人一日與一夜 受持八關之齋戒或持沙彌之十戒 或持比丘具足戒三千威儀八萬行 一一護持無缺犯以此迴向並發願 戒香熏修以為因行者臨欲命終時 見佛眷屬放光明手持七寶蓮華台 俱時來至行者前自聞空中讚歎言 隨順佛教來迎汝七日華開證初果 經半劫成阿羅漢按具足戒者。即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也。中品下生者(至)名第十五觀。中品下生 頌二若人孝養於父母 行世仁慈眾善行命終得遇善知識 為其演說凈土事極樂世界妙莊嚴 彌陀四十八大願聞已歡喜即命終 而得往生安養土譬如壯土伸臂頃 即時已生彼世界生彼土已經七日 得遇觀音大勢至菩薩為說種種法 爾時即證須陀洹過此更經一小劫 得成四果阿羅漢佛告阿難(至)是名下品上生者。下品上生 頌二此人雖不謗方等 多造惡業無慚愧命終得遇善知識 為說十二部經卷以聞如是經名故 除卻千劫重惡業復教叉手稱彌陀 除五十劫生死罪彼佛即遣化三聖 至行者前讚歎言以汝稱佛滅諸罪 是故我今來迎汝見光即生華池中 七七華開見聖尊放光說法發道心 經十小劫登初地佛告阿難(至)是名下品中生者。下品中生 頌二五戒八戒具足戒 如是愚人都毀犯盜僧祇物現前物 不凈說法無慚愧惡業莊嚴應墮獄 善友慈悲為贊佛十力威德及光明 五分法身皆贊說是人聞已滅重罪 地獄火化清涼風吹諸天華華坐佛 三聖俱來接引之如一頃念生彼國 經於六劫華方敷為說大乘甚深經 應時即發大道心佛告阿難(至)名第十六觀。下品下生 頌二或有眾生作不善 五逆十惡備眾惡如此愚人應墮獄 經歷多劫受諸苦善友安慰說妙法 教令念佛生西方是人苦迫不遑念 復勸高聲稱佛名高聲稱佛盡一氣 具足十念稱佛名念念滅除多劫罪 即乘佛力生凈土十二大劫蓮華開 二大菩薩為宣說諸法實相除罪法 聞已即發菩提心說是語時(至)逮無生忍。夫人悟道韋提聞佛說是法 應時即見極樂國廣長之相極分明 亦見彌陀二大士心生歡喜未曾有 豁然大悟裂惑網登圓初位發心住 發三德性證無生五百侍女(至)發無上道心。侍女發心五百侍女大因緣 夙有善根預茲會聞法而思思而修 十六觀門悉成就皆發無上菩提心 各各願生極樂國世尊授記當往生 獲得現前真三昧無量諸天亦同發 無上正等菩提心按夫人悟道。侍女發心。阿闍父王。亦證阿那含果。獨阿闍世。未彰報應。心竊疑之。後閱涅槃梵行品雲。阿闍世。殺父害母。至涅槃會。身瘡腫熱。生重慚愧。悔過自責。耆婆勸往佛所。佛為說法。得無根信。又大彌陀經。亦載阿闍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子。聞說阿彌陀佛功德。皆大歡喜。願如阿彌陀佛。佛即授記。皆當作佛。由是觀之。如來法門廣大。不拒來者。亦足以為十惡往生之一證雲。而或又謂調達闍世。頻婆韋提。皆是大權菩薩。現逆現順。利益眾生。理容有之。十惡之人。臨終遇善知識。十念往生者。皆是宿善業強。始得成就。樂[邱-丘+(看-目)]文類雲。世有十種臨命。不得念佛。一善友不遇。無人勸念。二病苦纏身。不遑念佛。三或偏風失語。不能念佛。四或狂亂失心。注想難成。五遭水火。不暇志誠。六遇豺狼。無復善友。七臨終惡友。壞彼信心。八飽食過度。昏迷致死。九軍陣斗戰。奄忽而亡。十忽墜高岩。傷壞性命。如是十種。斷不能念。應須預為修持。使凈業先成。縱遇難緣。必得彌陀接引而往也。爾時阿難(至)皆大歡喜。王宮流通 頌二阿難問佛當何名 此法之要云何持佛答名觀極樂國 無量壽佛二大士亦名除障生佛前 汝當受持無忘失若有行此三昧者 現身得見三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 但聞佛名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罪 何況憶念而受持世間若有念佛者 即是人中芬陀華二大菩薩為勝友 當坐道場生佛家按梵語分陀利。此雲白蓮華。涅槃雲。水生華中。分陀利最為第一。爾時世尊(至)還耆闍崛山。足步虛還如來神通具隱顯 隨機所現各不同韋提哀請化將成 是故山沒宮中現今者觀法已周圓 足步虛空還耆崛普令見者知斯事 各各仰遵於法化爾時阿難(至)禮佛而退。崛山流通如來王宮說法已 足步虛空還耆山慶喜廣為大眾說 天龍聞法歡喜去遂令大法永流通 正像末法受其施蓮宗一脈傳至今 無量眾生生凈土繪圖攝頌二我今未能即忘筌 按圖索馬為準的如此繪像差得真 而我攝頌多遺漏普願信者讀誦者 見聞歡喜讚美者皆作人中白蓮華 當坐道場生佛家見佛見土及見圖 三見同用此一見見佛即見真法身 見土即見常寂光豈不見圖同此二 圖圖見佛妙依正我願見此圖經者 應當志心如是觀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圖頌終)印光大師開示:接手書,不勝欣慰。持名一法,最為末法透機之法。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不觀「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之言乎?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故《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凈境自會現前。節選自印祖文鈔<復崇明黃玉如書>念佛一法,當依凈土經論為準。末世眾生,業重障深,依《觀經》修觀,尚難成就,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續即生。至於攝心方法,種種不一。隨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若夫最為切要之法,總不過大勢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八字。節選自印祖文鈔<復丁福保居士書七>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凈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因茲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雲,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又志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節選自印祖文鈔<復吳希真居士書一>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節選自印祖文鈔<復吳希真居士書二>念佛「念」字,萬萬不可加「口」。許多人皆作「唸」,則失義之至。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觀像、觀想,唯心地法門明白之人則可,否則或致起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攝耳諦聽,最為穩當。任憑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無弊病。節選自印祖文鈔<復唐瑞岩居士書一>念佛一法,乃佛教之總持法門。但有專念自佛,專念他佛,兼念自他佛之不同。專念自佛者,如諸經中,深窮實相,以期悟證,乃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諸法中,以般若智照,了達此一切法,當體全空,親見本具妙真如性。及禪宗看念佛的是誰,並各種話頭,以期親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者是。此於四種念佛中,名為實相念佛焉。專念他佛,有三種念法。一觀想,謂依十六觀經作觀,或專觀白毫,或但觀丈六八尺之佛身,或觀廣大法身,及具觀十六種觀。二觀像,謂對佛形像,想佛相好光明等。三持名,謂一心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此三種念佛,法雖不同,皆需具有真信切願,方可與佛感應道交,方可決定現生出此娑婆,生彼極樂。此四種念佛,唯實相念佛,諦理最深,然頗不易修。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參究照察之力,別無他力補助。若非宿根成熟,則悟尚不易,何況實證。唯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速。倘能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必於現生親證念佛三昧,臨終決定往生上品。縱根機陋劣,未證三昧,但以信願持佛名號,如子憶母,常時無間,迨至臨終,感應道交,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末世眾生,唯此是賴。否則但種來因,難得實益。果能志心持念,念到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心佛兩彰,而復雙泯時,則實相妙理,覿體顯露,西方依正,徹底圓彰。即持名而深達實相,不作觀而親見西方。攝機最普,得益最深,最利末法鈍根之士,大暢如來出世之懷。以故從上知識,多皆注重於持名一門,此念他佛之大致也。至於自他俱念,即所謂禪凈雙修者。有以專看念佛的是誰,以期明心見性,不以信願求生為事者,雖似禪凈雙修,實為有禪無凈。既無信願,莫由仗佛力以帶業往生。倘未到業盡情空地位,又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是知禪凈雙修,唯具深信願者方能得益,否則固不如專致力於持佛名號一門也。凈土法門,實為如來一代時教契理契機之特別法門。以故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東瀛某某,節錄諸經論,闡揚念佛諸義,為彌陀說林。章分十門,理暢一行,可為修凈業者之一助。范古農居士,特為校勘,改為阿彌陀佛聖典,用示尊崇之義。然其所錄,絕未敘明源委,待有暇時,居士必當依經詳別。令一切人,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為一切上聖下凡共修之道。庶不致生自詡上根,不肯修習,並自委下根,不堪修習等過。排工將竣,令光作序,遂約所知,以為表白。須知念佛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如不見信,請質之普賢菩薩。(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彌陀聖典序)
推薦閱讀:
※宋元畫冊 海外版
※觀世音菩薩高清畫冊
※宋代佚名古畫冊頁欣賞(一)
※微畫冊| 《賞心》——趙少昂作品精選(一)
※古代仕女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