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瞳 | 只聽「砰」的一聲,宇宙就大爆炸了

本 文 約 3200 字

閱 讀 需 要

7min

只聽砰的一聲,宇宙就大爆炸了 來自搜歷史 11:06

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音頻

宇宙大爆炸,英文Big Bang,在某些地方被稱為「宇宙大霹靂」,其實怎麼譯都對,因為英文原意就是「砰!」。

這個名字是英國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給起的,有意思的是,他不相信宇宙大爆炸,他起這個名字本意是挖苦。1949年3月,在BBC的一次廣播節目中,他把這個理論戲稱為Big Bang理論,特別形象,大家都樂了,連他的對手也喜歡這個說法,從此延用。

那麼時空到底是怎麼來的?人類有了思考能力之後,就開始開腦洞。

中國人說,「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

《舊約:創世紀》里的記載是,「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公元前1200年印度的《梨俱吠陀》說,「那時,既沒有『無』,也沒有『有』,既沒有空界,也沒有空之外的天界。」

各種文明都認為在萬物之初,是一片虛無,什麼都沒有。這就留下一個的問題,從虛無到萬物,是怎麼發生的呢?

不妨先來看看宇宙是怎麼回事。

古希臘哲學家解釋說宇宙是一個天球,以地球為中心排列,這就是托勒密地心體系,雖然在今天的知識體系下,這個解釋充滿原始性,但是裡面的科學精神卻讓人肅然起敬。

托勒密地心體系

托勒密是公元100年代的希臘天文學家,他寫了一本《天文學大成》,一共十三卷,包羅萬象:確定一年的持續時間、給出日月蝕的計算方法、甚至還涉及到了光的折射定律,其中孤立性地描述了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的樣子。

自然科學在西方文明中開枝散葉,並非一夕之功,科學、尤其是科學精神的傳承其來有自。

這本書從誕生起就是天文學的標準教材,一直持續了1500多年,16世紀的時候,哥白尼表示了不同意見,他認為地球在宇宙之中沒有特殊地位,但是宇宙得有個中心啊,出於時代局限性,他把宇宙的中心歸於太陽。

哥白尼是個七巧玲瓏之人,他一生風風光光,在各個領域都吃得開,雖然他質疑「地心說」,但是教宗和主教們都是他的粉絲,有人勸他把自己的學說公佈於眾,他擔心動搖了宗教神學的理論基礎,而遲遲不肯動筆。終於在晚年,寫就了《天體運行論》一書,據說哥白尼臨死的時候不肯閉眼,家人把書拿到床邊,他手按封面安然離世。

哥白尼日心體系

臨近17世紀末期的時候,一枚蘋果掉了下來,英國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發現了引力,進一步闡明宇宙之間的普遍性,不管是蘋果落地,還是行星之間的運動,都是引力作用的結果。

雖然晚年的時候,牛頓放在上帝那裡的時間,遠比放在數學和物理上多,但是他依然被認為是人類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的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奠定了之後力學和天文學的基礎。

2005年的時候英國皇家學會搞了一次「誰是科學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的民意調查,科學家和網民們積極投票,最後牛頓力壓愛因斯坦奪冠,因為愛因斯坦的晚年主要用來扯科學的後腿,比牛頓也好不到哪裡去。

現在我們知道,引力是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四個基本力之一,但是退到17世紀,當有人問引力是怎麼出現的時候,牛頓也只能聳一聳肩:可能是上帝他老人家創造的吧。

在牛頓的時代,大家依然認為宇宙是穩定的,是有限的。

真的是這樣嗎?

轉眼到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1889—1953)在參加完一戰之後,決心投身於自己最愛的天文專業。他接受了加州威爾遜山天文台的聘用,在那裡操作一台巨型望遠鏡,他的企圖心很浪漫,他要繪製宇宙全景。

埃德溫?哈勃和發現宇宙膨脹所用的100英寸望遠鏡,1924年

在他的觀察過程中,哈勃發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宇宙是不穩定的,宇宙中大多數遙遠的天體似乎正在發生紅移(red-shifed),也就是說,它們正在離地球遠去。

哈勃把對這些天體的運動評估和它們的距離估算結合在一起,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天體離得越遠,紅移就越大,換言之,天體似乎在以更快的速度遠離我們。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意味著,宇宙正在擴張,就好像手榴彈爆炸產生的碎片一樣。

如果哈勃的觀察是正確的,那麼宇宙就是有歷史的,它有過去,有未來,也就會有消亡的那個時刻,宇宙學也會因此變成一門歷史性學科。

哈勃的觀察結果第一個震驚到的人是愛因斯坦,因為他剛剛發表了廣義相對論沒幾年。他為了迴避不穩定宇宙的可能性,甚至修改了自己的理論,宣稱存在一種平衡引力的新類型的力(這種力歪打正著地引向了我們現在說的暗物質)。

牛頓的宇宙是龐大而穩定的,哈勃的宇宙最初很小,之後不斷膨脹,直到變得異常巨大。這就讓我們的大腦非常辛苦,因為按照哈勃的觀察結果,我們無法想像宇宙的形態,千萬不要以為宇宙存在一個核心,或者邊緣,它根本沒有。

哈勃極深場,已知的最深遠的宇宙圖像,揭示了最遙遠最黯淡的星系

對哈勃紅移現象的解釋,一時之間出現很多理論,宇宙大爆炸只是其中的一個。

1927年的時候,比利時人喬治·勒梅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卸甲歸田,成為了一名神父,之後他回到魯汶大學教授天體物理學,閑著沒事的時候,他研究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發表了場方程的一個重要解,由此指出宇宙是膨脹的,是在距今大約137億年前,起源於一個密度極大、溫度極高的「原始原子」的爆炸。

在差不多的時候,俄國數學家弗里德曼也發表了同樣的結果,但是他們彼此之間並不知道對方的工作,可以說不約而同,他們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

1931年,英國天文學家將勒梅特的論文譯成英文發表,很快引起了轟動。

在天文學家看來,這絕對是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勒梅特和弗里德曼描述的宇宙發端於無法想像的一小束能量。這個結果太瘋狂了,好幾十年大家都無法接受,難道上帝沒事在放炮仗嗎?

到了1949年的時候,我們開頭提到的霍伊爾先生開玩笑地把勒梅特理論稱為「砰理論」,於是我們就有了「宇宙大爆炸」這個術語。

弗雷德·霍伊爾之所以要開這個玩笑,是因為他自己堅持「宇宙穩態」理論,也是當時「宇宙大爆炸」理論的主要對手。

穩態理論宣稱,儘管宇宙一直在擴張,不過新物質和新能量不斷產生的速度抵消了擴展的速度,最終的結果就是,從宏觀來看,現在的宇宙跟過去沒什麼差別。

兩種理論都對哈勃發現的紅移現象做出了解釋,但是「穩態」理論明顯更符合人們對宇宙一貫的認知,於是,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的觀念依舊不過是一種假說罷了。

那麼,之後發生了什麼,讓宇宙大爆炸理論成為現在被普遍接受的理論呢?

1964年的時候,答案出現了。

天文學家阿爾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他們在新澤西的貝爾電話實驗室工作,兩個人的主要工作是為衛星傳輸建造一種超敏感的接收器。為了改善設計的號角式天線,他們試圖消除所有的背景信號。結果他們發現背景里總是有一個非常奇怪的噪音,很微小,但是持續存在,異常均勻,最恐怖的是,根本無法清除它。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宇宙微波背景的天線

一開始兩個人覺得可能自己的設備出現了問題,就爬到天線上去清理鳥糞,但是就算把天線擦得鋥亮,神秘的噪音依然存在。

好在不遠處就是普林斯頓,愛因斯坦不在了可以找別人,物理學教授羅伯特·迪克(1916-1997)接待了他們,在分析完兩位天文學家的觀測之後,迪克教授難掩興奮之情,因為他一直在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論,根據他的預測,大爆炸產生的時候遺留下來一種能量輻射,可以確定,這個噪音就是宇宙大爆炸產生的古老能量的吉光片羽。

彭齊亞斯和威爾遜發現的這個噪音,極度微弱,它的能量相當於零下270攝氏度,這非常接近迪克教授預測到的能級。更讓人激動得是,它呈現背景輻射性,也就是說它來自宇宙四面八方,雖然很微弱,但是它在每一個角落都具有幾乎相同的密度,可見它的能量其實是非常龐大的。

根據WMAP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所繪製的圖像

宇宙背景輻射一經被發現,「宇宙穩態」理論就敗下陣來,因為它無法解釋這種能量的來源,而「宇宙大爆炸」理論不僅完美地解釋了它的來龍去脈,還在其未被發現時,就已經預測到了它的存在。

至此「宇宙大爆炸」被大多數天文學家所接受,它不再是一種假說,而幾乎可以被認定為一種確定的理論。

Big Bang 這個名詞之父弗雷德·霍伊爾,雖然被打臉,但是在對真理的探索過程中,任何一點點進步都是各種科學理論與科學家絞力而成,其中的質疑、叩問與鞭策都是一種成全。

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之後才有了星雲、恆星、元素和生命,有過了好久,才有了我們人類。所有這一切複雜的開始卻是無比簡單清晰,只聽「砰」的一聲,一切都不同了。

值班主編 | 曲飛 值班編輯 | 小窗 主播 | 水滴

這是第55篇文章


推薦閱讀:

假如中國被一塊特大隕石砸到,理性說哪些國家會幫我們哪些不會管?
極度弱智和反智
宇宙有一萬億顆類地行星,為何科學家連一個外星文明都找不到?
除了火星還有那些行星可能適合人類居住?
宇宙秩序從哪裡來的?

TAG:宇宙 | 爆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