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傻瓜:應以8月21日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據報道,我國以立法形式確定9月3日為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我個人認為不如定在8月21日更合適,因為那一天日本人第一次向中國人民低頭認輸。 這一天,侵華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在芷江與中國陸軍領導人洽降,並在投降備忘錄上簽字。現在很少有人記得芷江,很少有人記得8月21日,原因不言自明。但這不能以此認為這個日子不重要。第一總是最重要的! 芷江。它偏處湘西,不像瀘溝橋,不像人民英雄紀念碑那樣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光顧。但它是值得一到的地方。我有幸到了湘西,也就有幸到了這個中國人應該去看一看的地方。我到懷化開會,有幸看到了「受降紀念坊」。 這座紀念坊,是一座牌樓的造型。四根立柱支撐著兩層橫匾,坊上有蔣中正、李宗仁、何應欽、白崇禧、于右任、孫科、王東原、居正、王雲五等民國政府軍政要人的題詞和《芷江受降坊記》206字銘文。紀念坊前,導遊指著紀念坊說:這座紀念坊有四根立柱,上面有橫額,就像個血字,它象徵著中國人在抗戰中所流的血。 血字不是還應該加上一撇嗎?少了一撇就是個「皿」字。朝著紀念坊凝視,我更願意將它看作皿字。這個皿,不但滿載著抗日勇士所流的血,還有四萬萬五千萬同胞所流的汗、所流的淚。邱吉爾在二戰中有次著名的演講,喊出了「流血、流汗、流淚!」的名言。比起來,中國人所流的血,所流的汗,所流的淚,不知比英國人多了多少。這個皿承受著中華民族的多少艱辛和屈辱!它是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流血流汗流淚才換來的。如果說是哪一軍的功勞,無疑是歷史唯心主義的說法。 看到紀念坊上有蔣中正所題的「震古鑠今」四字,當時就感到奇怪,這座紀念坊在文革中居然沒有被砸。現在為了查證一下資料,在網上一查,原來紀念坊在文革中難逃一劫。現在的紀念坊是憑記憶重建的。這難免平添遺憾,原來我看到的並不是當初的紀念坊。現在有人要為文革平反,是不是想否定抗戰,請日本兵再來屠殺中國人? 盟軍遠東的第二大機場就在芷江。美國友人陳納德將軍率領的飛虎隊曾駐在芷江機場。現在懷化人民依然將他當作自己的兒子,懷化最大的公園中「懷化人物譜「浮雕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江西人袁隆平,排在第二個是美國人陳納德。懷化民眾,襟懷寬闊,只要有功有國,就不論這人是懷化籍的還是非懷化籍,懷化人都將其視為自己的兒子, 當滬溝橋邊的炮聲響過,國土就一天天在淪喪,人民流離失所,勝利在哪一天?敵寇要在三個月滅掉我們。但是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兩年,我們堅持下來了。四萬萬五千萬堅持下來了。「八年烽火起盧溝,一紙降書出芷江」,雖然對仗很工,讀起來也順口,但總有些輕飄飄的感覺。八年,整整八年,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十分沉重的。中華民族是個能夠忍辱負重的民族。忍了八年的辱,負了八年的重,才走到了芷江。這需要一種韌勁。 我去懷化,坐在火車上總想著,日本人從湖南攻向四川,最西面打到了哪個地方。所以一下火車就問來接站的同行。其中有一個人反問我,你不知道雪峰山保衛戰嗎?我不知道,就像唱不全國歌,一時感到十分慚愧,只好嗯嗯幾聲吱唔過去。投票贊成9月3日為全國抗日戰爭紀念日的人大代表,是不是個個都知道雪峰山保衛戰呢?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芷江受降紀念館」,我詳細了解了這場戰役:1945年4月15日至6月26日,侵華日軍集中精銳兵力發動了以摧毀芷江機場為目的,企圖打開西南通道的「芷江攻略戰」。為保衛芷江機場國民政府調集了8個軍23個師10萬餘人,陸空並進展開著名的「芷江保衛戰」,將日軍聚殲於雪峰山東麓地區。我記住了,這是第一場也是唯一一場中國軍隊傷亡數少於日軍傷亡數的戰役,中國軍隊陣亡將士只有七千多人,而擊斃日軍數超過了一萬二千人,中國軍隊的受傷士兵只有一萬二千多人,而日軍受傷士兵多達二萬五千多人。湘西會戰成為中國抗戰期間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也促成了最後的勝利。《芷江受降坊記》載:「……既美英蘇各友幫與我同盟,德意瓦解,敵又以湘西之戰失利,本土為美彈所震,乃袒服請降。」美國《紐約時報》對此發表評論說:芷江會戰勝利佳音,可視為對日戰爭轉折之暗示。 芷江有了湘西大捷的輝煌,芷江有盟軍空軍基地。於是歷史選擇了芷江。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蔣介石致電日酋岡村寧茨,指定芷江機場為受降地點。於芷江成了中國第一個受降城。 8月21日,日本降使今井武夫一行8人坐飛機來到芷江機場。下午今井武夫在一間木屋中向中國陸軍總參謀長蕭毅肅交出了日軍在華陸、海、空後力分布圖。這間木屋成了中國人揚眉吐氣的地方。這就是受降舊址。 芷江受降舊址十分簡陋,木板釘就的牆壁,被漆成灰黑,大概當時是為了防空的需要吧。中間的門上掛著一塊橫匾,上面是中文隸書「受降堂」三字,下面是英文。裡面的布置也十分簡單,跨進這道門,向右首看,是孫中山先生的畫像,像上是「天下為公」四字,左右的對聯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這是那個時代常見的布置,中山先生像前是中國受降將領的座位,與之相對的一張桌子,桌後放著三把椅子,這就是今井武夫們的座位了。這樣的擺設,只能使人想起審判。從甲午之戰到到芷江受降,整整51年,這51年中國人都是在日本人面前承受盡屈辱。現在終於揚眉吐氣了。房間的另一頭是記者席,房間很小,記者席又偏處房間一偶,不難推測,當時能記證這樣的歷史性時刻的記者並不會太多,但是展覽館中還是展出了記者攝下的照片,其中一幅是受降典禮上一臉窘態的日軍降使的特寫鏡頭。面對著這幅照片令人感慨萬千——中國人終於也到了這一天。我們在電影中看到了太多日本軍官在最後戰敗時還表現出十分囂張的氣勢,從《平原游擊隊》起,直到最近播出的《亮劍》,這部被認為弘揚中國軍人精神的《亮劍》中也有日本人氣焰囂張的鏡頭,那個服部直臣少將困獸猶鬥舉刀耀武揚威與八路軍比武——真是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這些編導們都該到芷江受降紀念館去看看,日本人並不比中國人更堅強,他們也會垂頭喪氣。今村武夫在日軍中的級別比服部直臣可要高多了。 從1840年到1945年,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不知輸了多少次。從甲午戰爭開始,對這個東邊的鄰居也總是輸。從薩鎮冰駕艇離開劉公島,中國人又在八國聯軍中看到了太陽旗,看到了日本兵湧向瀋陽的北大營,看到了南京城下的刀光血影……但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從來沒有認輸過。一個輸不起的民族是不會有最後的勝利的。今天,在芷江,垂頭喪氣的終於不是中國人了。 這時間其實並不長,不過半個世紀。半個世紀了,中國與日本的對抗,其實可以看作是一場戰役。現在我們勝利了!中華民族勝利了! 其實也不用去討論這個勝利是正面戰場的勝利,還是敵後游擊戰的勝利,那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勝利。是千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勝利,中華兒女曾用多少血肉築起了新的長城,曾有多少志士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我們戰勝了多少苦難,才等到了這一天! 就像應該記住盧溝橋,中國人還應該記住芷江——整整八個年頭,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才從盧溝橋走到芷江。 |
來源: 共識網-作者賜稿 | 來源日期:2014-02-26 | 責任編輯:張白燁 |
推薦閱讀:
※低調俱樂部簡介:認為「抗戰必敗」的民國組織
※抗戰史之「天亮前後」(最後的反攻)
※俄媒 安倍看保守勢力眼色 不會出席抗戰閱兵
※抗戰時期的「杜甫熱」
※她是毛主席求情仍被槍決的女匪首 抗戰是英雄還是蔣介石的干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