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區教育委員會
百花齊放冬如春寫意廣州探課改
——璧山區郭光蘭名師工作室赴廣州觀課學習報告
前言:
廣州的冬天是一首詩,
這裡的早晨是那麼優雅;
廣州的冬天是一幅畫,
這裡的早晨是那麼靈動;
廣州的冬天是一種期待,
這裡的早晨是那麼忙碌;
我們走進心中的暨南,無限接近小語。
語文教學,需要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從系統改革入手,整體優化,實施語文教學的整體改革。為了儘快提升工作室成員的課堂教學技藝,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郭光蘭名師工作室一行於12月1日到12月6日赴廣州參加了第二屆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
板塊一:專家引領高屋建瓴
開幕式上,全國小語會理事長陳先雲先生從兩年前的桂林觀摩活動說起,就「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文體」「教學整體」「教學評價」五個問題作了高屋建瓴,落地有聲的講話,指明小語前行方向,指出研究的問題,同時,對學會的活動充滿期待,寄予了厚望,希望活動能夠作為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發展的引領,作為研究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指導,能夠帶給大家收穫。
現將其講話要點摘錄如下:
一、教學目標問題。我曾經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隨著各位同仁自身的學術背景和教育教學理念的提升,「為什麼教」和「教到什麼程度」應該引起重視,作為重點關注的領域,並作出正確的判斷。教什麼內容,怎麼教是方法,為什麼教是目標。一節課,目標定位是否合理,影響到教學容量、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以及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學效果等。我們在設定目標時,不僅僅從教師教學的角度,還應該多考慮學生的學,能不能按照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兩條主線。這樣設定的好處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時刻想到學生的學習是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可以將學生置於主體地位,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問題。長期以來,我們在設計教學時習慣於列出每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學習一篇課文或者一節課的教學,有重點,也有難點。有時是重點的內容也是難點內容,需要在教學中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有時是難點的內容不一定是重點,對這部分內容可以放一放,不需要用太多的時間和精力。重點和難點是兩個不同的範疇,重點是從教學目標角度講的,而難點則是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角度講的,在教學時要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不能將重點和難點混為一談,能不能在設定教學目標時,只單獨提出重點目標是什麼。在確定一篇課文或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還要清楚每個教學環節的重點目標是什麼,教學過程中的目標防止雜、亂,將重點目標作為教學的主線。
三、教學文體問題。這幾年大家有了課型意識、類別意識、文體意識,這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大進步。但是,僅僅關注不同文體的不同特點還不夠,對於同一文體的教學,還要能夠關注到兒童不同階段的理解能力。例如寓言的教學,以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作為例子來說,由於小學各年段學生語文理解能力間存在著差異,對於寓言這一文體的認識也表現出不同特點,同樣是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二年級學生學習這個寓言故事,與五、六年級學習這個寓言故事不同點在哪裡?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兒童對於寓言的理解往往沿著三種水平發展:最低水平的兒童常常把寓言和童話故事混為一談,看不出語言的轉義或隱喻,即寓言中所包含的意義或教訓;較高水平的兒童能看出作品中的意義並能把它轉移到人的身上,但是他們所能概括的範圍常常很狹隘,只能在作品所描述的情境範圍內把教訓轉移到人;最高水平的兒童則可以立即理解語言的轉義或隱喻,並能把抽象的意義轉移到人的身上,而且這種轉移並不受作品中描述的具體情境所限制。而最高水平往往在高年級才能達到。課文內容和結構的難易程度受到兒童理解水平的制約,這次各省選送的閱讀課,教學寓言故事的佔了五分之一,不知道上寓言課的老師和你們的團隊,是否關注了兒童對寓言理解的三種發展水平。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兒童不同階段理解能力上的特點和閱讀的發展水平,以確保不同文體教育價值的實現。
四、教學整體問題。語文教學要重視從整篇課文著手,進行詞、句、段的訓練。既要注意一篇課文每個部分的內在聯繫,更要關注每個部分和整篇課文的內在聯繫,使學生對整篇課文有比較完整、深刻的理解。學生對完整課文的理解過程,也是認識逐漸深化的過程。一個單元的整體(比如,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整體、單元組整體)、一篇課外的整體、以及一節課的整體性體現哪裡?聽、說、讀、寫、思的整體怎麼體現?怎麼關注到學生的整體(比如,面向全體學生、合作分享)。不要低估了學生學習的能力與潛力。是屬於理解與運用語言過程中認識活動的反映。語文課堂教學學生缺少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第五,教學評價問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評價,首先是診斷功能,是根據學生在閱讀、表達等言語活動的結果及學習狀態與表現作出的一種判斷與預測,意識調控教學;其次是激勵功能(棒,棒,棒,你真棒!好學生也有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差學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現在的語文課堂上的一些評價,往往遊離於學生的言語學習情況,比如,會玩的孩子會學習,要防止語文課堂評價流於形式。此外,教學上的規範需要體現出習得的過程,要能夠變成學生自覺的行為,因為習慣是一種養成教育。
板塊二:課例展示異彩紛呈
三天的觀摩活動,十六節精彩課例聚融眾智,像和風細雨,滋潤了學生,也潤澤了我們。教師各顯風采,教學過程大氣而舒展,教學節奏張弛有度,表現出良好的語文素養,更重要的是他們從閱讀、表達的不同角度,表現了他們以及他們背後的研究團隊對小語整體改革的研究和探索。對參會者來說,不僅僅是借鑒學習,更重要的是啟發和思考。
一、閱讀教學匠心獨具
上海邵苓苓老師《動物的休眠》一課,落實課標,以學生的真問題為教學主線,聯繫語言環境,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各有側重地學習生字和理解詞語,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
青海林雲竹老師執教《盤古開天地》一課,落實中段閱讀目標,注重引導學生抓關鍵詞體會表情達意的作用,感受故事神奇,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
浙江王梁賢老師《魯濱孫漂流記》一課,運用思維導圖學習閱讀梗概,教給整本書的閱讀方法,讓我們眼前一亮,驚喜不已。
遼寧李松老師《奇異的琥珀》和湖北王晶晶老師《黃山奇松》有異曲同工之妙,以課文為範例教給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並以一篇帶多篇進行遷移運用。他們的帶讀各具特色,《奇異的琥珀》側重於同類文體不同的呈現方式,《黃山奇松》則側重於比較群文異同。
河北的劉春霞老師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文本特點和學生實際,用多樣的方法理解《準時的登陸表演》一文中的四字詞語,用對比閱讀,讓學生初步感知科學小品文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科學準確的特點。
安徽的尚佩琦老師在執教《臨死前的嚴監生》一課時,設定了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兩條主線,抓住嚴監生「伸出兩個指頭」和「搖頭」這兩個動作的三次細微變化,體會作者抓住人物動作、神態等細節描寫的精妙之處,並用讀寫結合的策略,教給學生讀一篇文章的策略,還激發了學生讀整本書的慾望,滲透了從教讀到自讀,再到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思想。
湖南的趙摯老師在《將相和》一課中,趙老師從整篇課文著手,品讀人物語言、感受人物形象,並根據人物個性,補寫對話,穿越千年,在補寫中再次感受人物形象,體會語言描寫的作用。她運用互文的策略,引導學生感悟古今語言,自然引出中國的和文化,使學生透過文字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重慶的駱應華老師用《窮人》告訴我們——讀小說,要用好奇心了解故事情節,用探究心走進人物的內心。教學中,駱老師依文體而教,孩子在追問故事情節中,串聯故事,把握小說的主要內容;再抓環境描寫,通過關鍵詞橫向、縱向的比較策略,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思維碰撞,習得了小說學習的奧秘,語文素養得以真正提高。
四川楊坤老師的《臨死前的嚴監生》一課,緊扣文體特點,採用推想、預測的教學策略,推想人物心理。層層推測小說的情節,推測表達方法,推想人物的心理。讓學生認識「拖延折騰」的行文技巧對塑造人物形象的鮮明效果。
二、表達課例別具一格
廣東歐義賜老師《敲門聲響起》一課,以故事為線索,以情境為依託,以故事情節為教學環節,以點帶面。過程清楚明了,環環相扣;方法自然生成,潤物無聲;課堂生動有趣,快樂好玩。
山西王麗娟老師《不一樣的美食》一課,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原生態的體驗環境,力求讓學生真實表達。如若搭好支架,步步落實,課堂應該更有實效。
雲南的任東華老師,身穿亮麗黃襯衫,既有70後的穩重與執著,又有80後的創新與進取,他的習作教學一一《新發現》,重在指導學生學習觀察,用心體驗,運用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描寫,按一定順序將習作寫具體,寫生動。孩子的觀察在老師的引導下將由習作走向生活,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獨有發現。
"寫什麼"和"怎麼寫"是習作指導要落實的兩大核心問題,廣西的譚偉老師將"自由表達"作為教學的主線,運用思維發散圖幫助學生選材和構思,拓寬思路,解決了"寫什麼"的問題。通過創設"美食推薦會"的情境,適時觀看視頻畫面和解說詞的教學策略,突破了"怎麼寫"的教學難點,讓學生明白抓特點、有條理、真實地記錄生活。
寧夏的朱莉莉老師在《一個特點鮮明的人》教學中,教給了孩子怎麼審題,如何選材。她的課堂從寫什麼到怎麼寫進行設計,特別是在指導孩子寫什麼時,引導孩子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等細節描寫,以突出人物鮮明的特點。
來自北京市海淀區實驗小學的程潤老師沉穩、大氣。執教的六年級《公益廣告語設計》以對話為主線,引領學生和文本、和教師……充分對話。樹立明確的讀者意識,讓表達有對象,創設擬真的情景,讓表達有空間,課堂上學生有明顯增長。
賽課結束,廣東省教科所教研員鄭丹和北師大教授易進代表評委會就閱讀和表達兩種課型做了深度點評。
本次十六節賽課,所選內容多元,創新地使用教學策略,無論是教學理念、教學實踐能力,還是教學機智都有大幅度提升。閱讀課站在課程和文化的高度,依文體而教,突顯學科本位。表達課在交際語境寫作理論指導下,注重創設擬真情境,尊重學生體驗,學生的思維和表達增量明顯。她們都對廣州華陽小學的學生語文素養和參賽老師整體素質給予了高度肯定。兩位老師不僅以智慧的眼光捕捉了每堂課的亮點,同時就兩種課例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鄭丹老師指出:習作評改應該成為提高寫作的一種途徑;習作為什麼而寫,應有明確的讀者意識;關注每堂課學生的成長。而易教授則從"教學內容、關注學生、教材解讀與運用、目標設計和落實"四個方面給我們指明了閱讀教學的方向,引發每一位與會者的深思。
板塊三:追問反思撥雲見日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廣州之行的收穫與反思
實驗小學江霖
廣州之行,收穫頗豐,以《窮人》一堂課為例,談談自己的收穫與反思。
一、定位核心目標,遵循「生本」原則
觀摩《窮人》一課,我們不難發現,本課的教學目標,老師定位在如何讀小說上,學生通過學習習得方法,為以後讀更多的小說打下基礎。
還記得王榮生教授那個「冰箱」「葡萄」的便條變成詩歌的經典例子嗎?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閱讀是對某一種特定體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釋、體驗、感受,也就是說,每次閱讀都要運用適合於這種文體的教學方法。駱老師執教的《窮人》一課,準確把握了小說這一文體,並從此出發,確定了「帶著好奇心讀懂故事情節,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帶著探究心讀懂人物的內心」的教學內容,既符合文體特徵,又符合年段目標。
眾所周知,建構教學內容,要遵循「生本」的原則。學生需要什麼,我們便教什麼,以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使所建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相吻合。《窮人》教學什麼呢?(1)「你能在讀課文時,試著去追問故事情節,然後呢?接下來呢?最後呢?」這是要將學生帶著好奇心追問的問題連起來,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小組合作學習:讀小說開頭關於環境的描寫,填描寫環境的短語或詞語,橫著看、豎著看,議環境描寫和桑娜的內心有什麼聯繫」這是老師運用對比、朗讀等策略,有效地讓學生親歷和歷練言語實踐,感受桑娜起伏變化的內心和矛盾中的那份堅定。(3)「小說僅僅這樣讀就夠了嗎?在人物的內心背後,究竟是一個怎樣的精神世界呢?」這是延伸小說閱讀的思考。這些應該是學生靠自己讀難以讀懂的,理當成為重點教學內容。
二、順學而導,喚醒閱讀經驗
所謂「閱讀經驗」,個人認為是指學生在持續不斷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相應的語文閱讀的知識與技能。當學生面臨具體情景而需要作出應對時,其原有經驗便可以發揮作用,為問題的最終解決提供某些具體的策略性的知識與技能。
駱老師從擺龍門陣中,拉開了《窮人》一文的教學序幕。擺《橋》的環境描寫,可以烘託故事的氣氛,擺《草船借箭》中大霧的描寫,是為小說情節鋪墊,正是這樣輕鬆愉悅地擺龍門陣,即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消除了彼此的陌生,又喚醒了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以相應的「環境描寫」激活學生學習思維,為學生最終解決《窮人》一文中環境描寫作用的不同,埋下了伏筆,實是具有一石二鳥之功。
三、版塊化推進,活動化展開
《窮人》一文的教學設計中,由三個版塊推進。第一版塊初讀小說,帶著好奇心,把握故事情節;第二版塊再讀小說,帶著探究心,感受人物形象;第三版塊三讀小說,帶著疑惑,走進作家及其生活年代。三個版塊就是三次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在自學、互學、展學之中習得語言文字的奧秘以及作者的表達,促進了學生言語的表達、思維的碰撞、學習經驗的形成。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整堂課變知和懂為會和能,變講課文為學語言,變讀課文為學閱讀,變悟課文為學表達。
通過這樣的學習,反思自己的語文教學,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四點:
1.課文細讀要精準到位。
2.教學價值要精心確定。
3.教學內容要精當選擇。
4.教學活動要精妙安排。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讓思維留下痕迹
——觀第二屆小語賽課中《記錄生活》後反思
東關小學賴雲雅
離開西南的寒冬,赴暖陽花城,與全國第二屆小語賽課來一場美麗邂逅。多元的課例,創新而又巧妙的設計,驚艷了觀眾,不負千里而來。
在眾多課例中習作課《記錄生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堂落實了「寫什麼」和「怎麼寫」兩大問題,並在習作指導中運用思維發散圖來幫助學生拓寬選材思路。第一次,在小組學習中完成「美食風暴」的思維導圖。然後呢通過展示和口語交流,幫學生打開思路,選擇課堂的習作素材。第二次使用思維導圖,指導學生以美食為切入點,發散思維,拓寬思維,讓學生可以輕鬆地從生活中的其他事物進行習作練習。
而在這節課中,我最大的收穫是原來思維導圖可以作為老師的一種教學工具。它既可以輔助教師進行教學,活躍課堂,組織學生進行多層次思維交流;又可以引導學生掌握讀寫方法的教學策略;還可以幫助學生建構各種文章的結構及文辭、段落間的聯繫。
同時,在課堂上思維導圖也可以作為學生探索性學習的一種工具,學生藉助它來探索各類學科之間,各種課型之間,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通過思維導圖形式的多樣化、直觀地記錄下思考的痕迹,讓學生在學習探索中不斷成長,成為他們學習的得力助手。
於是參考思維導圖,結合課題課外閱讀課內化,我重新構思了《豬八戒吃西瓜》一課,藉助思維導圖優化我的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1.溫習課文,繪製思維導圖,感知角色個性。
《豬八戒吃西瓜》是一篇已經學過的課文,在已有的舊知上藉助導圖分享文本的理解、呈現豬八戒的人物個性。用「三抓」(語言、動作、心理)的方法,教給學生為繪製的思維導圖添加關鍵詞。也為再次品析人物角色做準備。
2.以篇帶書,閱讀《西遊記》繪製思維導圖,完善角色個性。
選擇一個人物角色來閱讀《西遊記》中相關的小故事。按「三抓」的方法來繪製導圖。採用小組合作形式,讓學生把自己所畫的思維導圖與組員進行共享。在導圖共享中進行修正和補充,幫助學生調整閱讀理解上的偏差,修正自己的思維導圖,擴充知識點。然後,小組內部交流,商討文章內容,角色個性。最後推薦小組內部最終確定的導圖方案,上台彙報。
3.藉助思維導圖,製作書目推薦卡。
藉助導圖繪製書目推薦卡,師生交流。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形成一個知識互補、相互促進的過程,更加全面地感知《西遊記》中的人物個性,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
總之,將文本信息解讀為圖式,通過動手,調動大腦思考,使學生更好地解讀文本,留下的便是思維的痕迹!
關注素養,提升學力
——廣州之行的所獲所思
金劍小學張鑒康
仲冬時節,奔赴廣州。兩年一度的小語盛會在這裡召開,帯著深深期待而來,載著滿滿收穫而歸。我就以開頭重戲——上海《動物的休眠》一課為例,談談自己的所獲所思。
一、基於閱讀,指向方法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閱讀課就要通過這個例子,帯著學生走學語文的路子。《動物的休眠》一課,老師從模模糊糊一大片中,選擇清清楚楚一條線,將目標準確定位於「默讀訓練」。從「說清蝙蝠的冬眠」入手,教給孩子默讀的方法: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還要做到邊讀邊思,在默讀的過程中提取、篩選、分析、整理信息。在整理信息過程中,抓住關鍵字詞寫卡片,聯繫語言環境,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各有側重地學習生字和理解詞語,進而初步感知科普說明文語言表達的獨特性。學生在指向方法的閱讀中,語文能力得以提升。
二、基於問題,指向思維
新課標指出:學生要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愛因斯坦也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散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本課教學,老師引導學生對「這種『睡覺』就叫『休眠』。」這句話進行質疑,以學生的真問題為教學主線,把釋疑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老師再巧妙地引導學生回歸文本,回歸疑問,在循序漸進中抽絲剝繭,解決問題,讓學生親歷學習的過程,讓真實的學習發生。
三、基於生活,指向運用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從一堂課延伸到一門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學以致用,這才是語文的真諦。《動物的休眠》老師在讓孩子比較科普說明文和概括說明兩種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讓孩子選擇為一年級小朋友做介紹和為自然博物館做宣傳海報,應該採用哪種文本,明確應依據不同對象採用不同語言形式,將語文指向生活運用。本次大賽課例《敲門聲響起》,在清楚完整的講述中學禮儀、學應對;鄧劍東老師《推銷從心開始》的創意推銷;工作室成員江霖老師的《一則通知》,選擇合適的通知發布形式......無不是將語文引向廣闊生活空間的典例。生活運用應是課堂的延續,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應該讓孩子的實踐能力得以長足發展,進而讓語文創新的火花在生活中迸發......
這堂課,只是本次觀摩活動眾多精彩課例的冰山一角。反觀自己,需學甚多。無論是教材的解讀,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是教學策略的選擇,學生學力的提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的語文教學,永遠在路上!
我的廣州學習之收穫
重慶市璧山區六塘小學校塗如梅
不記得誰曾說過,當你學習以後不去翻閱筆記,在腦子裡還能回憶起來的東西,那才是屬於你自己的。這次羊城的學習之旅,以「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加強課堂教學研究」為主題,向我們展示了16節精彩課例,還零距離地感受到教改前沿的動態與發展。學習結束,但我們的思考卻從未停止,我學到了什麼呢?
釐清教學難點與教學重點的關係
儘管從教已近20年,但教學難點和重點是怎樣的關係,該如何來準確把握,至今於我而言,都如同一道坎,難以跨越。
「一篇課文或者一節課的教學,有重點,也有難點……重點和難點是兩個不同的範疇,重點是從教學目標角度講的,而難點則是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角度講的,在教學時要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不能將重點和難點混為一談。」陳先雲先生在觀摩活動開幕式上的講話一語中的,讓人醍醐灌頂,我也彷彿有了一種「撥開烏雲始見日」的頓悟。
教學重點是站在知識的角度思考,而教學的難點則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確定。我們時常提到的「以生為本」,就體現在這些細節之中吧!在教學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時重點的內容也是難點內容,需要在教學中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有時難點的內容卻不一定是重點,往往這時,我們卻不懂權衡,花費大量的功夫來處理,其實,對這部分內容是可以放一放,不需要用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的。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我們應該單獨提出重點目標是什麼。在確定一篇課文或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要清楚每個教學環節的重點目標是什麼,教學過程中的目標防止雜、亂,將重點目標作為教學的主線。
習作評改是提高習作的有效途徑
習作評改,對作文能力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但事實上,習作評改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大問題。該如何讓師生評改、生生評改以及自評、反覆修改落實到實處呢?縱觀本次觀摩的習作課例,我也得到了一些啟發:
1.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捕捉典型,進行針對性指導。在《不一樣的美食》一課中,王老師大膽地使用西沃手機授課助手,將現場的學生寫和教師的批改與展示同時進行。教師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豐富寫作的形式,讓學生的寫作評改更直接,更有針對性,更及時。大膽的創設,增加了學生創作、展示交流與評價的機會。時效性可見一斑。
2.給評價單,讓學生明確評改的「點」。《一個特點鮮明的人》中,朱老師給出了一個評價單,來引導孩子修改。孩子們在評價單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落實,修改習作,效果很明顯。
3.小組合作,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這讓我不禁聯想到我區正開展的如火如荼的「小組合作學習」。在習作的評改中,小組合作,互讀互評互改,既可以節省時間;又可以讓孩子們思維碰撞,培養學生的賞析評改能力;更重要的是讓老師從繁重的習作批閱中解脫出來。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然而,怎樣指導孩子們一步步學會評改習作,又是一大難題,我們還得在教學中不斷的探索!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觀摩表達課《記錄生活》反思
鹿鳴小學何偉
學生的習作教學,向來是個「老大難」問題。難在哪裡,一是學生不願意寫;二是學生沒有內容可寫;三是不會寫。學生不願意寫,是習作動機出了問題;學生沒有內容可寫,是習作素材出了問題;學生不會寫,是習作方法出了問題。如果教師在習作教學中,能有效地解決學生的習作動機、習作素材和習作方法問題,學生的習作表達就會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譚偉老師執教的表達課——《記錄生活》就巧妙地解決了這幾個問題。
一、妙招一:改造習作任務,找到習作切入點
習作原要求:「這個學期很快就要過去了。除了我們在習作中已經寫的那些內容,大家心裡可能還有很多想寫而沒有寫的內容。這次習作就讓我們自由表達。可以結合本組課文的學習,寫一寫聽別人或給別人講故事的情景;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編個寓言或童話;可以寫一寫自己的夢想或希望;可以把自己的關注的人和事寫進習作……總之,我們可以採用不同的形式,自由地表達自己想寫的內容。在習作前,先認真想一想,自己最想寫什麼。寫的時候要把內容寫清楚,學習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這個習作要求學生寫的內容太過寬泛,學生可能會舉棋不定,無從下手。正如別人問你點什麼菜?你隨口一說:「隨便。」「隨便」這道菜是最難做出來的。而譚老師對習作任務作了適切改造,選擇「記錄生活這個主題,以美食為切入點,選擇你生活中印象深刻的物,抓住其特點,有條理地寫出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把「隨便」這道菜變得不「隨便」。
妙招二:頭腦風暴,解決寫什麼
譚老師利用頭腦風暴,要求學生自由表達。「這個課你想寫什麼內容?」學生儘可能多地說出所能想到的東西,然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分類、選擇和組織。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物其實有很多,如植物、動物、人物、景物、美食等,每一類物又可以分為很多種不同的物。把你想寫的物寫出來,這就是記錄生活。接下來,教師再把記錄生活引導到記錄生活的美食這一事物上。這樣,就能有效地解決「沒有內容可寫」「不知道寫什麼」的問題。
妙招三:開展「中華美食推薦會」,解決為什麼寫
教師創設活動情境——開展「中華美食推薦會」,選擇一道你喜歡的美食推薦給大家,看看誰推薦的美食最吸引人。這項活動的創設有讀者意識,讀者——「大家」;有活動的話題——「中華美食推薦會」;有活動的目的——誰推薦的美食最吸引人。情境的創設有讀者、有話題、有目的,解決了為什麼寫的問題。
妙招四:欣賞介紹「麻婆豆腐」的視頻和小範文,解決怎麼寫
譚老師給學生欣賞介紹「麻婆豆腐」的視頻,提出這樣的問題:這段視頻給你什麼啟發?從哪些方面來介紹的呢?譚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抓特點的方法來介紹「麻婆豆腐」。接著,譚老師讓學生快速閱讀介紹「麻婆豆腐」的小範文,提出如下問題:閱讀短文後,說說還給你帶來什麼啟發?如何把「麻婆豆腐」的特點寫清楚的?最後一自然段,主要是寫的什麼?譚老師以問題作為支架,引導出把物介紹清楚的方法——有條理、抓特點、表真情。學生習得方法,解決了怎麼寫的問題。
一堂好課能帶來什麼?一堂好課,不僅是教學方法的引領,更是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傳遞。花城廣州,不虛此行,收穫滿滿。成長,永遠在路上。
讓學習真實發生
——《臨死前的嚴監生》課例學習
璧山區城北小學校張燕
伴著暖暖冬陽,我們在羊城相聚,與小語來了一次美麗的邂逅!來自全國的十六節精彩課例,專家的理論講解,無不指引著我教學前進的方向:語文教學,應堅持以學為核心,給足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讓學習真實的發生,讓學生內化自得,從而會學語文。
要讓學習真實的發生,起點應在一個「問」字上。宋代張載說得好:「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意思是在可以懷疑的地方不懷疑,等於沒有學習。從這個意義上說,要讓學生真學,就得先讓學生有問題。來自四川省的楊坤老師執教的《臨死前的嚴監生》,放棄簡單灌輸的習慣做法,將課文的第二段設計成了幾個小文段。然後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針對不同的文段,從字詞、內容上提出不明白的問題,然後篩選問題,解決問題,努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有了疑問,而且這樣的又是疑問來自學生自己,他們自然就有了「真學」的慾望。
在引導學生推測嚴監生的心理這一板塊時,楊老師和學生合作朗讀完諸親六眷猜測嚴監生「兩根手指」意思,並不是直接引導學生奔向答案,而是讓學生閱讀給出的幾份材料,小組合作,討論:這兩根手指可能是在說什麼?學生先是靜靜地閱讀,而後是認真地交流、討論,這一過程足足五分鐘。如此安排,學生自然有了「真學」的時間。
王榮生教授說,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是使學生掌握並運用閱讀方法。楊坤老師在整堂教學中,緊扣小說這一文體,交給學生閱讀小說的方法:推想、預測。開課伊始,讀題目,預測故事內容;推想作者在文段二中最可能會解決什麼問題;從嚴監生的動作神態推想其心理變化;又從嚴監生的表現推想諸親六眷的心理,每一步的預測或推想最終都通過靜心而深入的閱讀來檢測。經過這一過程,學生習得的不是學會了這篇文章,而是學會了閱讀小說的策略。有人說,學習就是一種內生性的智力活動,不能通過外部的灌輸,而要依靠自得來達成。在課堂中,學生的閱讀雖然來自楊老師的啟發誘導,但最終都是通過自身的內化,達到真正學習。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應遵循學生的「內生」,促其「自得」。
通過楊老師的優秀課例反觀自己,這幾年的教學,聽得最多的,關注得最多的就是「教什麼、怎麼教」這兩個問題。或許我的思維應該發生改變了:學生需要學什麼?學生怎樣學才好?
學會交際愛上表達
——參加第二屆全國小學青年教師語文教學觀摩活動有感
金劍小學:袁小琳
十二月的廣州,花團錦簇。璧山區小語工作室學員在郭光蘭老師的帶領下趕赴全國教學觀摩活動的盛宴,我倍感榮幸。
活動中,最讓我難忘的是東莞市歐義賜老師執教二年級口語交際《敲門聲響起》。一個身材魁梧的男老師,在全國賽場上,選擇的竟是低段表達課,這樣的挑戰太讓人期待。他到底帶來怎樣的精彩呢?
(一)課前談話,引導「回應」
和學生一見面,高大的歐老師就親切與孩子們打招呼:「孩子們!」一來二去,全班孩子便親切地答道:「哎!」自然的開場,這不就是生活中真實的回應嗎?
接下來,學生與老師玩「好好說話」遊戲,輕鬆自由地氛圍中孩子們懂得說話要大方、自信、有禮貌,巧妙的開場,為後面的課堂上作了精心的鋪墊。
(二)依託情境,激發興趣
一開課,老師用講故事引生入情境:敲門聲第一次響起——「來的是爸爸的朋友王叔叔,該怎麼說呢?」師生表演,孩子們初學禮儀、學會應對。
敲門聲第二次響起,這次來的不是爸爸的朋友,可能是壞人,樂樂該怎樣做呢?師生共演故事,學生在緊張的交際氛圍中體會「冷靜思考,清楚講述。」
當敲門聲第三次響起,來的會是誰?是爸爸!此時此刻,歐老師馬上化身孩子們親切的「歐爸爸」。引導學生回憶,重現情境,複述故事感悟道理,讓孩子「清楚講述、機智應對」。
整堂課,學生在情境中交際應對,在應對中實習、實踐、運用,環環相扣,過程清晰。
(三)以獎代評,生成方法
歐老師在這堂課上給孩子頒了四次獎:「最棒小主人獎」——引導生大方應對,彬彬有禮;「最棒報警員」——引導生冷靜思考,清楚講述;「最棒故事大王」——引導生清楚完整、大方自信地講述故事;「最棒小聽眾」——讓孩子在表達過程中學會觀察與傾聽。以獎狀代替評價,方法自然生成!
(四)以點帶面,學習生長
最後,「梳理故事,完整表述」。孩子們把敲門聲響起的故事講給同伴聽,講給「歐爸爸」聽,講給全班同學聽,回家再講給父母聽。在「最棒故事大王」的評選中,孩子們邊評邊學,共同生長,不但習得交際的方法,而且表達自然生成。
口語交際,一直是塊「硬骨頭」,從歐老師的課上,我明白了——教學應向著鑽研教材,關注學生,提升自身素質去努力。正如叔本華所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灘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看到他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自己的眼睛。」是的,學習,思考,改進,是我一直努力追尋的「詩與遠方」。
大道至簡合作先行
璧山區正興小學胡慶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西方人力資源研究中心發現,企業對人才的評價指標中,表達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都排在了前五位。我國華東師範大學,常攀攀教授認為,核心素養中,終身學習的五大支柱之一,便是學會共處。古今中外,都指向了一個關鍵詞——合作。對課堂而言,合作將不僅僅是一種完成教學任務的手段,更是我們要完成的一種教學目的。
本次,在花城廣州聽課,也看到了合作之花在重慶、浙江、上海選手當中,驚艷綻放。結合當前璧山正在倡導的合作學習理念,現將自己的一些思考,進行粗陋的表達。
一、做合作小組建設的培訓者
小組的建設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組間同質是指組與組之間的實力要均勻,方能形成有意義的競爭。組內異質,不僅僅是簡單的組內異智,還應該有性格、興趣、特長的搭配,讓小組成員各有所長,互相補充,才能形成一個完美的團隊。這樣的團隊,不僅在課內完成教學任務,還應延伸到課外完成一些課程實踐。比如,在本學期,我們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課本劇的比賽。劇本的選擇,道具的準備和排演,就需要小組成員同心協力,共同完成。合作小組建設,還應該有文化的初步建構,比如小組名稱,小組口號,小組箴言,小組圖徽,都可以視學生的不同而有所涉及。
二、做合作任務的設計者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為中心的學模,教師必須設計學生先學什麼後學什麼,以及怎麼學的方案。合作學習任務的設計,就是要教師做藏寶的布局者,最重要的寶貝,就是本堂課的重點目標,我們通過設計,要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闖關,由易到難,有階梯的取得寶貝,進而完成教學目標,讓學生享受,尋寶的過程。合作任務的設計應該有明確的分工,根據每個成員的學情特長,讓學生選擇相應的任務,達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目的,讓每一位學生為小組尋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取得一種學習的成就感,小組成員的一種贊同感。合作任務的設計應該有策略的設計,讓學生知道如何合作才能完成任務。
三、做合作策越的指導者
合作策略方法的研究隨著無數教師在課堂上的實踐已逐步完善,上海的鄭傑教授,在他的合作定點學校的實際研討中,總結出了合作學習35式。這35式要根據合作任務,學生學情,小組人數等因素來進行科學的選擇。我在課堂實踐中發現,指導學生掌握某種合作方法,會影響課堂效率。比如做坐莊法,小組長為莊主,要對組內人員進行採訪、質疑、補充、總結。對莊主的個人要求就比較高,學生不經過訓練,就不知道如何進行坐莊?莊主不會主持,就會讓小組成員參與性大打折扣,也影響合作任務的完成的時效性。課堂時間是寶貴的,不少教師也反映一種方法的訓練,需要多次反覆訓練,而且每個組都要指導,更是耗時耗力,我在課堂實踐中發現微課的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還是坐莊法為例,在合作學習中,我參加一個組的學習過程,根據他們組成員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亮點進行點評鼓勵,對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適時的指導。把這個小組整個,合作的過程,用手機拍攝下來,製成微課,供全班反覆觀看,以此來指導學生熟練掌握。以後的接力法,組間批閱法,「一人走三人留」,都可以通過微課的方式,來指導學生掌握合作的技巧。巧妙的運用合作方法,既能達成教學目標,又可以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習慣,訓練學生溝通表達能力。
合作學習是門技術活,學生在合作中,不僅僅是達成共識,更是要傾聽不同的有價值的聲音,合作為思維的碰撞,提供了一個精彩的平台。合作學習,有道、有術、有勢。聚集一種力量,蓄勢而為,從現代科技中尋找技術支持,智慧思考,循道而行。我們有信心,把合作做好,把課堂做活,把人生做精彩。
結語:
花城探課結束,反觀我們的教學,我們必須做到的是明確教學目標,以學為核心,依體而教,順學而導。課堂上應更多地關注學會,而不是簡單的教過。在以學為核心時,一定要關注學生、關注學情、關注學生的認識,讓課堂上的任何一個學習活動都包含思維流量,發生深度學習,產生智慧。而小組合作作為達成智慧的手段之一,問題設計是核心,活動設計是關鍵,在課堂上引發思維的碰撞,最終達到讓學生對語文的更加熱愛!
一路芬芳,我們已感到花城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我們彷彿已聽到璧山小語春天的腳步聲。讓我們帶著對語文的熱情,暢想語文!帶著對語文的熱愛,暢享語文!帶著對語文的熱誠,唱響語文!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從小到大身邊的老師一直在說「現在的學生,一屆不如一屆」?
※什麼導致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急出心梗?
※如何有效解決孩子不吃飯問題…希望有系統答案的人士回答…?
※晚熟的孩子,才能走得遠
※假期怎麼才能充實?怎麼才能克服懶惰?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