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協會長:佛教不主張商業化 但不排斥網路|佛協|佛教
位於京郊的龍泉寺
學誠法師
早在2011年,龍泉寺的和尚就開始用ipad誦經了。
深山藏古寺,古寺藏高僧。話說在京城腳下鳳凰嶺有座古寺,始建於遼,名曰龍泉。龍泉寺本是一普通寺廟,但近十餘年變得名滿天下,人才濟濟,方丈學誠法師更是成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可謂佛學界一時領袖。
龍泉寺能有今天的一席之地,與眾不同之處,是吸引了一眾高級知識分子皈依。有好事者整理,龍泉寺出家的部分法師中,禪興法師,是清華大學流體力學博士;賢威法師,是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博士;賢啟法師,是清華大學核能和熱能物理博士;賢兆法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賢慶法師,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
2011年,賢信法師下山參加程序員大會,更是引出一段「龍泉寺,有極客」的佳話。
樹大招風,隨之而來的便是爭議。有人將高級知識分子出家看做是教育資源的浪費,而我們則另有擔心,低學歷僧人是否因高學歷僧人產生壓力,清凈佛門是否會因此變得喧囂?
這些問題關乎信仰與修行的本質,是適應這個時代,還是依然故我?
學誠法師用六祖慧能那段著名的佛偈回答:「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龍泉寺方丈學誠法師話你知,如何用高科技弘揚佛法
北京,有一座偏居山嶺的寺廟,名為龍泉寺。相比建於唐代的法源寺、系出皇門的雍和宮等,這座寺廟都不是北京人燒香禮佛的首選。
但這座復建僅10年的寺廟卻因為一些人聲名鵲起,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天下武功出少林,牛×極客入龍泉」。
原因是這座寺廟的法師班底驚人:有清華大學博士、北航教授、中科院博士、北大哲學研究生等,正因為這些「高知僧人」的加入,龍泉寺同時也被稱為「最強科研實力寺廟」。
日前,新快報記者採訪了16歲出家,2005年擔任龍泉寺方丈的學誠法師。由他講述,10年間,龍泉寺是如何從山間破舊小寺,到擁有高學歷僧團的「最強科研實力寺廟」,而這些「高知僧人」又是如何運用高科技來弘揚佛法的。
「如果不利用高科技,佛法聲音就傳播不出去」
新快報:偏居一隅的龍泉寺為什麼能吸引到眾多高科技人才?
學誠法師:這裡面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方面,就時代背景而言,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精神需求卻無法得到滿足。內心矛盾的調適乃至社會問題的化解都需要文化的力量,所以從客觀上看,社會對佛教有很大的需求。但從主觀角度看,佛教的根本目的是利益眾生,是不分層次的。社會各界人士都可以參與進來。
另一方面,龍泉寺位於海淀區,和很多高校離得較近。來龍泉寺的人有各種學歷、閱歷,每個人的善根和因緣也並不與學歷掛鉤,其中有的人因緣成熟了選擇出家,這也是正常的。
新快報:那這些高知僧人是如何運用自己所學的高科技傳播佛法的?
學誠法師:我不止一次說過,現在如果不利用高科技,佛法聲音就傳播不出去。所以龍泉寺設立了動漫中心、弘宣部、文化部、慈善部等都是利益眾生的平台和渠道,大家都能共同參與,通過這些能夠讓他們了解到佛法的內涵和智慧。
事實上,每天寺里都有各種學修、活動、事務的安排,能夠適應不同類型人的成長。
我們希望大家感受到的是,龍泉寺離現代人的生活並不遙遠,但也不必是社會上非常時髦的方式。我們更多的是用現代人和現代文明所接受和歡迎的方式傳播佛法,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投入到佛教事業。
新快報:您個人現在使用互聯網的頻率如何?
學誠法師:基本上每天都會上網,現在除了博客、微博、龍泉之聲傳統文化網,還開通了微信平台。現在微博已經有中、英、日、韓、俄、德、法、西、泰、藏十種語言,主要發布有關於佛法的內容。很多網友也會在博客、微博上提出他們的困惑,我們通過網路的渠道給他們一些適當的開導、安慰和鼓勵,這樣就能夠幫助到很多人。
我們希望人們通過互聯網可以了解到佛法,獲得心靈的啟發,所以我們建立了「龍泉之聲」網站。這個網站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及其價值觀為宗旨,內容以佛法為核心,儒道為兩翼,涉及整個傳統文化。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開通了中、英、日、韓四種語言,有視頻、音頻等不同形式,是一個綜合性的網路平台。
這座興建於遼代應歷初年的龍泉寺,距離北京市區至少1個小時的車程。只有一座古樸的山門,要論山門的大小,大概一輛轎車即可塞住門口。牆身有明顯的歲月痕迹,紅牆斑駁。整座寺廟,從山門殿過金龍橋,再穿過天王殿,至大雄寶殿,不過百來米。粗粗地感受,也許你會覺得這是一座偏居一隅的小寺廟,但如果堅持走到寺內的小廣場,你會發現大不同。
這裡的公示板上不時會貼著招募影視動漫製作義工、多語種翻譯義工等告示;也不時會出現,「龍泉動漫」的微信公號推廣二維碼。寺內的圖書館,不僅可在電腦閱讀書籍,還可用手機借閱電子書。且寺廟的門禁系統也使用的是指紋識別,僧人刷指紋才可進入。
這些小細節,都告訴來者,在這座寺廟裡,你可以看到出世的佛教與入世高科技的完美結合。
「佛教是不主張商業化的,商業化同佛教精神相悖」
學誠法師早在1989年就開始嘗試用互聯網宣揚佛教文化,這意味著,龍泉寺本來就有著互聯網的基礎。學誠法師自己也說,佛教通過新媒體傳播是必然的,但是他明確的一點是,在佛教的傳播中不主張商業化,對於僧人的管理也較為嚴格。事實上,高科技寺里的僧人,使用電腦上網也是要申請的。
新快報:您對於利用高科技把佛教更好地傳揚出去的想法是什麼時候產生的?現在人人都在談互聯網思維,大家覺得從傳統思維跳躍到互聯網思維是一個非常痛苦的轉型,沒有經歷過這個階段嗎?或者說您覺得按照傳統的方式弘揚佛教是不是會遇到一些阻礙?
學誠法師:1989年,我在福建莆田廣化寺擔任方丈時,莆田還沒有電腦,我在廣化寺開辦了一個電腦培訓班,請了新加坡的一位法師進行電腦培訓。我一直比較熟悉和關注互聯網這個領域。2006年,一個朋友介紹我開通博客,當時我覺得開博客可以同社會上的佛教徒溝通,法師應該有這種勇氣來接受新事物。後來在2008年開通了「龍泉之聲」網站,2009年逐漸創建了多語種微博,目的是提供接觸了解佛教的便利。我們應當積極地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而利用高科技手段向外傳播則是一條捷徑。
在這個網路時代,一切都要像網路一樣聯成一體。社會上的各個行業、團體都很強調這一點,這就是共業的力量。若排斥網路,佛教就沒有辦法去廣泛深入地影響社會。佛教雖然是傳統而古老的,但佛教徒是現代的,佛教徒和佛教應該接受先進科學,把慈悲、平等、圓融等佛教智慧,用適應現代社會的方式傳遞到社會上去,讓各階層的人們都能夠聽到正法之音。
新快報:但是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可以說是爆炸性的增長,對於高科技人才而言,他們的修行會不會因為繼續與互聯網接觸而受到影響呢?或者說我們如何讓修行的弟子,在這樣的時代仍然能保持良好的心態繼續修行?
學誠法師:龍泉寺要求僧眾專心辦道,遠離世染。為保證僧眾清凈修行,寺廟有非常嚴格的規定,用電腦、上網是要申請的,也不允許擁有手機,只有少數執事法師由於工作需要才會由寺院配備。同時,龍泉寺里的修行生活是很傳統的,僧眾以學修為主。要在龍泉寺出家,都要經過比較嚴格的考察,對於佛法要有純正的信仰,對出家修行要有清凈的發心,還要能夠吃苦耐勞。進入僧團後,也是按照次第學修,從凈人到沙彌再到比丘,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學修內容。
在龍泉寺出家,第一要吃苦,第二要讀書。通過出坡勞動,磨練意志。在讀書方面,所有僧人都要學習經典以提高道德素養,促進人格、僧格的形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僧團清凈和合,各項事業才能很好地開展,才能把好的影響釋放到社會中。
新快報:現在有很多「明星式」的僧人,因為一些機緣巧合而走紅,有人認為有助於佛教傳播,但也有人認為,這會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您怎麼看?
學誠法師:佛教文化通過新媒體傳播是必然的,互聯網可以讓社會民眾與寺廟內的法師進行方便有效的溝通,但是佛教是不主張商業化的,商業化同佛教精神相悖。網路作為傳播工具,本身具有兩面性,網路上發布的內容因每個人取捨標準而有所不同。
面對科技的發展,人們是在向前看,傳統文化則是呼喚信念的回歸。如何讓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產生積極的力量,讓人們的精神世界得到清凈和更多的充足,是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責任和使命。
社會對佛教的需求很大而迫切,但現在大部分的人對佛法還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如果不尊重宗教本有的精神,以世俗的眼光看待宗教,乃至作為娛樂的工具,那麼就不能真正了解宗教的精神內涵。
新快報:所以相比娛樂化傳播,您更認同的是哪種傳播方式?
學誠法師:時代不同了,我希望大家能在輕鬆親切的氛圍中體會佛法的智慧。事實上,佛教在育人和傳播方式上具有以契理契機為原則的鮮活和多樣性,既能保持佛教原有的精神,又能夠體現時代性。佛教的教育一直是很活潑的。
中國禪宗以本土文化為底蘊,以「禪」的精神為特質,使得一切劈柴擔水、吃茶棒喝的生活日用,都成為參究的公案。這種活潑的教育方式為當時的社會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
當代社會,佛教也需要與時俱進,採用豐富多彩的弘法方式,以滿足社會上不同層次、行業、年齡人群的需要。根據時代因緣積極嘗試,例如製作漫畫、動畫、微電影。漫畫書《煩惱都是自找的》能夠在中國國際動漫節榮獲金猴獎,說明我們的努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
「很多人認為出家人比較消極,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佛教是非常積極的」
「高知出家」現象存在已久,最為著名的是,曾為「第一神童」的寧鉑在2003年出家。有學者認為,這與一部分人的心理或信仰危機有關,也有學者認為這是社會走向開放和多元的標誌。但社會上也存在一種聲音,認為這些高學歷人才貿然出家,其實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浪費。
新快報:高知僧人來到龍泉寺出家,讓龍泉寺聲名鵲起,但同時也帶來了各種爭議。比如賢啟法師是清華大學核能專業的博士,他之前學歷以及專業都與佛法並不相關,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教育的資源浪費。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也有人認為造成這種高科技人才入寺的原因是現代生活壓力大,逃避生活的表現。
學誠法師:很多人認為出家人比較消極,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佛教是非常積極的。無論是對眾生的弘法、傳教,還是對社會的慈濟、福利,從中都可以看到佛教積極入世的方面。
長期以來人們受到一些負面、片面的小說以及影視的影響,不知不覺就形成偏見。
實際上各個人出家的原因可能不同。有的是體悟到世間苦難、人生無常;有的是深信三寶,為報親恩;有的是信隨善知識而出家;有的是被父母送來出家;也有的是在學業、事業有成之後,思考人生的歸宿和追求而出家。出家人同樣肩負著非常重要的責任和使命。
當今時代,全球性問題和世界性困局正使人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考驗,我國也正處於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需要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走出去。出家不是什麼也不做,高素質的人出家,體現了他們的進取心和責任感。
未來的出家人實際上需要肩負起佛法的繼承者、時代的思想者、全球的弘法者三個重要歷史使命。即每一個有責任心的出家人,不但要致力於經典的研讀,還要具備深厚廣博的學養,更要立足中國文化和中國佛教的傳統,同時相應地了解一些異質文化,交流對話,走向世界,使佛法的種子能夠在異國他鄉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新快報:越來越多的高學歷人才出家,會對原來的僧人的修行產生影響嗎?比如您曾經提到,寺廟裡有些僧人的學歷其實並不高,他們會因為龍泉寺的高科技盛名而感覺到壓力嗎?
學誠法師:學歷僅代表一個人在世俗學校的成績,這是世間的價值標準。學歷跟人的信仰沒有關係,文化水平低的人不一定信仰就淺。六祖慧能大師文化水平並不高,但最後他的《六祖壇經》成了佛門經典,其中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成了千古佳話。玄奘法師此前也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譯出的經典卻被我們經常誦讀。論修行,我們很難跟六祖比;論學問的話,很難跟玄奘大師比。而他們剛出家時並不算有學歷。所以佛法的標準和世間的標準是不同的。
新快報:有一種聲音說,修行其實就是專註地做好一件事,不用給自己限制條條框框,這也許無關乎宗教信仰,您同意這種說法嗎?如果有一天入寺修行的高科技人才想要離開寺廟還俗呢?
學誠法師:出家以後再還俗的,大家會對他有偏見。我們的原則是出家從嚴,還俗從寬。出家就好好出家,不出家就回家為眾生服務。對於選擇出家的人來說,倘若動機不純或者不清楚,出家後遇到不好的外緣就會動搖甚至會退心。因此一開始就要把出家的原因、意義、追求以及用處等這些關鍵問題思考清楚,之後還要不斷地思維、體會,讓內心越來越篤定,出家之路才會走得越來越踏實,才會有所成就。
推薦閱讀:
※讀思筆記第二:佛教考古知識點條陳
※佛學中認為人死後頭頂部位發熱、身體柔軟,身體還有芳香的味道,就是往生極樂世界。有科學解釋么?
※真正的修行(理·法·戒條)
※因果輪迴是否是一種以暴制暴?
※佛教常說的「本性」在何處?